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化学致癌物 2.终致癌物 3.引发剂 4.促长剂 5.助致癌物 二、选择题 1. 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 A.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充分的证据 B.经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有一定的线索 C.充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 D.已建立了动物模型 2. 60年代初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首次让人们认识到A.化学物的致畸性 B.化学物的致癌性 C.化学物的致突变性 D.药物的致癌性 3. 判别化学物质致癌性所使用的系统不包括 A.一般毒性试验 B.短期试验 C.动物诱癌试验 C.人类流行病学研究 4. 化学致癌的阶段学说,认为化学致癌是多阶段过程,至少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先后次序为 A.启动、进展、促癌 B.启动、促癌、进展

C.促癌、进展、启动 D.促癌、启动、进展 E.进展、启动、促癌 5. 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不包括 A.细胞形态改变 B.细胞生长能力改变 C.细胞生化表型改变 D.细胞坏死 6. 关于癌症病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癌症是由单种病因诱发的 B.癌症是由生物因素诱发的 C.癌症是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诱发的 D.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辐射致癌和病毒致癌E.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 7、关于前(间接)致癌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经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前致癌物 B.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氧酶是最重要的代谢解毒酶 C.催化二相结合反应的代谢酶没有代谢活化作用 D.前致癌物是亲电子剂,与DNA能直接反应 E.致癌物经代谢活化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终致癌物 8.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point carcinogen testing A. is limited to the evaluation of promoters of carcinogenicity. B. evaluates only in vitro tests for carcinogenicity. C. requires evaluation of all possible tests for carcinogenesis. D. evaluates a number of systematic, sequential tests for carcinogenicity. 9. The correct sequential chronological steps in carcinogenesis are A. bioactivation, progression, promotion, initiation. B. initiation, bioactivation, progression, promotion.

255种危险化学品致癌物

255种危险化学品致癌物 下周为抗癌周。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起成为了人类最主要的致死疾病。已有的癌症合理的猜测致病因素五花八门,从心理情绪到遗传学,从食物到工业毒物,再到环境毒物。这些因素如其他疾病的病因一样,都被列入医学教科书里。 下面的化学毒物被怀疑是致癌物,作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刀片从《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切割下来255种致癌物汇总到一起,供大家参考。 类别1: 类别1A:已知对人类具有致癌能力;化学品分类主要根据人类的证据。 类别1B:可疑对人类有致癌能力,化学品分类主要依据动物的证据。 类别2:根据人类和或动物研究得到的证据,但没有充分证据可将该化学品分在类别1中。 化学物危险性类别备注11,3-丁二烯[稳定的]致癌性,类别1A 2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致癌性,类别1A剧毒 3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致癌性,类别1A剧毒 42-甲基苯胺致癌性,类别1A 52-萘胺致癌性,类别1A 6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基甲烷致癌性,类别1A 74,4'-二氨基联苯致癌性,类别1A 84-氨基联苯致癌性,类别1A 9苯致癌性,类别1A 10粗苯致癌性,类别1A

12碘酸镉致癌性,类别1A 13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致癌性,类别1A 14多氯二苯并呋喃致癌性,类别1A 15二(氯甲基)醚致癌性,类别1A 16二甲胂酸致癌性,类别1A 17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致癌性,类别1A 18氟化镉致癌性,类别1A 19氟硼酸镉致癌性,类别1A 20氟铍酸铵致癌性,类别1A 21氟铍酸钠致癌性,类别1A 22镉[非发火的]致癌性,类别1A 23铬酸钾致癌性,类别1A 24铬酸钠致癌性,类别1A 25铬酸铍致癌性,类别1A 26铬酸铅致癌性,类别1A 27铬酸溶液致癌性,类别1A 28环氧乙烷致癌性,类别1A 29环氧乙烷和氧化丙烯混合物[含环氧乙烷≤30%]致癌性,类别1A 30甲醛溶液致癌性,类别1A 31焦砷酸致癌性,类别1A

远离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

远离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 近年来我国癌症病例大增,化学物质在其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中国化工信息网特别对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在我国癌症病人中,约有35%-50%的发生是与饮食、食品加工等有关,为了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和保存期不致腐败,常给食品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或防腐剂,添加剂如使用不当,很可能含有一些致癌物质;有30%左右的癌症是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吸烟,烟草燃烧时产生的有害物质中含的致癌物多达40种以上;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有害物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因而工作和生活环境引起的癌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工厂操作工人由于直接面对电离辐射及化学致癌物,危险尤甚。如果大家能够掌握更多有关防癌、致癌的相关知识,尽量避免或用安全措施接触生活中的化学品,多数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下面我们将为读者逐一说明。 职业致癌因素——在职业致癌因素中,化学致癌物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时间暴露在化学致癌物的环境中,长期接触或吸入有毒化学品患癌症危险性比常人高几百倍。主要的致癌化学品有: 1、氯乙烯: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洗印照片、产品包装、药品装管、家用器具以及其他许多塑料制品的生产中,需要大量用氯乙烯。不过,有致癌性的只是氯乙烯单体,塑料本身并没致癌作用,所以日常的塑料制品可以放心使用。 2、苯:苯作为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在工业中正在广泛应用。氯苯、硝基苯、香料、药物、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苯乙烯)、合成染料等的生产均以苯作为原料。长期接触苯的人可引起慢性苯中毒,还可导致血癌。 3、双氯甲醚:双氯甲醚是很强的致癌物,人长期接触双氯甲醚也易患肺癌。 4、多环芳烃:它由含碳物质经加热烈解而产生的。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时在高温下经过复杂后聚合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多环芳烃。多环芳烃主要有苯并芘,苯并蒽、二苯并蒽、二苯并芘等。主要来源于煤焦油、沥青、矿物油。接触这些物质主要导致肺癌、皮肤癌、喉癌和胃癌。 5、芳香胺:该化合物在染料工业、橡胶工业和制药工业广泛应用。芳香胺的种类的1-萘胺、2-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金胺和品红等。芳香胺主要诱发膀胱癌。- 6、亚硝胺化合物:亚硝胺化合物可分为亚硝胺及亚硝酰胺。亚硝胺化合物在工业上用作溶剂,还与橡胶、染料、润滑油、炸药、杀虫剂等工业有联系。-亚硝胺化合物是极强的致癌剂,主要引起食管癌。 7、农药:不少农药具有致癌作用。农药基本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及有机氮三种。有机氯主要诱发肝肿瘤,有机磷可致乳腺和卵巢肿瘤,有机氮与淋巴瘤有关。 生活中的隐形杀手——我们常用的生活用品中也常常隐藏着癌症的帮凶,工厂违法偷排污染水源、土壤,添加剂滥用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涂料挥发有害气体等等生活中的化学污染物等等也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室内空气污染源:甲醛、苯系物及氡气等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是制造合成树脂、油漆、塑料以及人造纤维的原料,它们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残留的或未参与反应的甲醛,最长释放期可达十几年。 甲苯、二甲苯属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目前室内装饰中多用甲苯、二甲苯代替纯苯作各种胶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或稀释剂。目前,苯系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氡是一种天然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氡与神经系统结合后,导致肿瘤。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会释放氡。居住者的通风习惯以及窗户的密封程度,影响着室内氡的浓度。 2、禁用的纺制化学品 纺织品和纺织化学品领域中禁用和限制的化学物质有十三类约300个,其中致癌物质主要为产生致癌

19种常见化学品可致癌

19种常见化学品可致癌 近日据路透社报导,美国癌症学会和3家美国联邦政府机构2010年7月15日发表报告称:包括甲醛、乙醛等在内的19种常见化学品可能诱发癌症。 报告显示,除上述常见的致癌物外,用于用于半导体产业的新型化合物“磷化铟”、广泛用于化妆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成份等多种化合物也出现在这份“黑名单”中。 协助主导这项研究的美国癌症学会会员伊莉莎白?沃德说:遴选这些潜在致癌物基于两种考虑,一是许多案例显示这些化学品可能与癌症有关联,但眼下缺少能确定二者关系的研究;二是部分入选的是潜在致癌物非常常见,或者像“甲醛那样广泛用于工业部门”,或者“用途虽不广,但用量在增加”。 以下是已被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致癌的19种化学品物质,以及主要的使用范围,它们是: (1)、铅和含铅化合物,已知对脑细胞有毒。 (2)、阿特拉津,一种除草剂。 (3)、柴油机排出的废气。 (4)、环氧丙烷,用于生产塑胶制品,会破坏人体去氧核糖核酸。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生产聚醚、丙二醇等。它也是第四代洗涤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田破乳剂、农药乳化剂等的主要原料。环氧丙烷的衍生物广泛用于汽车、建筑、食品、烟草、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已生产的下游产品近百种,是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5)、难熔的陶瓷纤维,产自熔化的氧化铝(又称矾土)和矽石。 (6)、磷化铟,用于半导体产业,白鼠实验表明它会引发相当高的肺癌发病率。 ◎主要用途:用作半导体材料,用于光纤通信技术。

(7)、焊接产生的烟和气体。 ◎主要用途: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烟尘、金属蒸汽等有害气体。如在电弧高温作用下,电焊条燃烧会产生氧化铁、氧化锰、氟化物、二氧化钛、二氧化矽等烟尘。另外电弧的高温和辐射使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氮元素形成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氟化氢等有害气体。 (8)、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由香烟、大麻和木材等燃烧时释放产生,用于生产聚苯乙烯和树脂等。 ◎主要用途:工业上是合成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及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单体。 (9)、二氯甲烷,用于去油污、油漆以及气溶胶类产品的常见溶剂。 ◎主要用途:大量用于制造安全电影胶片、聚碳酸酯,其余用作涂料溶剂、金属脱脂剂,气烟雾喷射剂、聚氨酯发泡剂、脱模剂、脱漆剂。 (10)、三氯乙烯,用于金属除油的常见溶剂,属于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 ◎主要用途:作金属脱脂和羊毛及织物的干洗剂。树脂、沥青、煤焦油、醋酸纤维素、硝化纤维素、橡胶和涂料等的溶剂。在医药上用作麻醉剂,农药上是合成一氯醋酸的原料。在工业上用于金属清洗(脱脂彻底)和纤维脱除油脂。利用其溶解力强的特性,常用于清除难于清除的污垢,如半硬化的清漆、涂层剖光剂、较厚的助焊剂。也用于萃取剂、溶剂和低温导热油介质。 (11)、四氯乙烯,一种干洗制剂。研究表明它可诱发鼠类患癌。 ◎主要用途:多数应用为它使用它溶剂物产。多数有机材料在tetrachloroethene溶化。它是最用途广泛的溶剂干洗。它在也用于除油金属零件汽车并且其他金属工艺产业。看起来于几种消费品包括绘刮毛器并且斑点去膜剂。 (12)、氯仿,学名三氯甲烷,常见于用氯消过毒的饮用水及空气中,部分食物中也含有氯仿,可能与膀胱癌有关联。

致癌化合物有哪些

致癌化合物有哪些 致癌物的来源 来源于自然和人为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发人类和动物癌症的物质。包括:①物理性致癌物。有X射线、放射性核素、氡及日光中的紫外线等;②生物性致癌物。有生物合成产物如真菌毒素、生物硷、甙、水和土壤微生物、低级和高级植物合成多环芳烃化合物、动物和人类激素等;③化学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有四种:黄曲霉素、亚硝胺、二恶英、尼古丁。 注:有时亚硝酸钠等亚硝酸盐(-NO2、含“偶氮基(N=N)”的有机物等也可以认为是一级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的来源 黄曲霉素:来自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 亚硝胺:来自腐烂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 二恶英:来自焦油、沥青(所以不要去刚铺好的马路)、塑料燃烧(危害巨大) 尼古丁:来自烟草 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刚腌的腌菜 偶氮基:例如假猪肉等 第二节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 一、化学致癌物 是指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 二、化学致癌物分类 致癌物可分为三大类: ?遗传毒性致癌物 ?直接致癌物 这类物质绝大多数是合成的有机物。包括有内酯类如β-丙烯内酯等;烯化环氧化物如1,2,3,4-丁二烯环氧化物;亚胺类;硫酸酯类;芥子气和氮芥;活性卤代烃类等等。 ?前致癌物 前致癌物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人工合成的主要有:多环或杂环芳烃类如苯并(a)芘、3-甲基胆蒽等;单环芳香胺类如邻甲苯胺等;双环或多环芳香胺类如联苯胺等;喹啉类;硝基呋喃类;硝基杂环类;烷基肼类等等。

天然物质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环孢素A、烟草和烟气、槟榔及酒精性饮料。 ?无机致癌物 铀、镭、氡等可能由于其放射性致癌。镍、铬、钛、锰等金属及其盐类可在一定条件下致癌。在无机致癌物中,有些能损伤DNA,但有些可能通过改变DNA聚合酶而致癌。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这一类致癌物经过致突变试验证明,不能与DNA发生反应。 ?促癌剂 如TPA是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的促癌剂;苯巴比妥对大鼠肝癌有促癌作用;色氨酸和糖精对膀胱癌有促癌作用;丁基羟甲苯、DDT、多卤联苯、氯丹、七氯和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TCDD)等。 ?细胞毒物 能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以至发生肿瘤。如氮川三乙酸使锌进入肾脏,由于锌的毒性,造成细胞死亡,结果引起增生和肾肿瘤。 3.激素 雌性激素和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引起动物肿瘤或使这些器官的肿瘤形成增多。 如孕妇使用雌性激素(已烯雌酚)保胎可能使其女儿在青春期发生阴道透明细胞癌。有些物质不是激素,但干扰内分泌系统而致癌,如3-氨基三唑诱发大鼠甲状腺肿瘤与干扰甲状腺素合成有关。 4.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血清均能使动物和人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但很少发生实体肿瘤。 5.固态物质 动物皮下包埋塑料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可导致肉瘤形成。石棉在人和动物的胸膜表面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石棉和其他矿物粉尘,如铀矿或赤铁矿粉尘,可增强吸烟致肺癌的作用。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能使啮齿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的各种物质都可诱发肝肿瘤。如降血脂药安妥明、降脂异丙酯、增塑剂二-苯二甲酸酯和有机溶剂1,1,2-三氯乙烯。

7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教学目的】 在掌握突变的概念、类型和后果的基础上,学习化学致突变的发生机理和机体的反应,学习如何检测化学致突变作用,怎样评价遗传危害。 【教学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2.熟悉:化学毒物致突变机制(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不以DNA为靶的突变);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3.了解: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突变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和遗传学基础: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 2.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3.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不以DNA为靶的突变;突变的后果。 4.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DNA损伤的修复;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5.观察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观察项目的选择;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致突变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掌握) 生物在世代繁衍中存在着遗传与变异,它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生命现象。生物物种可以通过各种繁殖方式来保证世代间生命的延续,这个过程称为遗传。遗传是保持生物种族特性的根本。遗传的稳定是相对的,一方面生物的遗传物质在自我复制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生物个体发育在受到复杂变化的内外环境条件影响下,性状的发育可能有所不同。于是在亲子之间或于代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生物物种推陈出新的来源。 造成生物变异的原因有: ①亲代个体杂交产生子体,由于重组而发生; ②由于基因突变而发生,它是新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 ③由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或细胞质发生变化而产生。 1.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①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②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举例:有益的突变:花,情人节,蓝色妖姬 杂交水稻;大铃棉 另一方面,突变也会引起人类键康的危害. 有害的突变:物理因素(如X射线)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 遗传毒理学: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主要研究致突变的作用机制,应用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提出致突变物健康危害的方法。2.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3.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4.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到染色体的结构及数目改变。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一、名词解释 1.致突变作用 2.致突变物 3.微核试验 4.遗传负荷 5.Ames test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2. 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以上都对 3. DNA链中减少了一对碱基可导致 A.染色体畸变 B.移码突变 C.碱基置换 D.大段损伤 4. 颠换与转换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A.碱基置换的类型 B.产生的氨基酸

C.产生的蛋白质 D.导致的后果 5. 导致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原因是 A.DNA交联 B.DNA链的复制错误 C.DNA链的断裂与异常重接 D.DNA链的断裂与原位 6. 关于大段损伤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链大段缺失 B.跨越基因的损伤 C.DNA断裂 D.光镜下可见 7. 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A.无着丝粒断片 B.染色体缺失 C.环状染色体 D.微核 8. 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9. 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光镜下可见的变化 B.光镜下不可见的变化 C.染色体结构异常 D.染色体数目异常

10. 染色体数目异常出现三体可记为 A.2n-1 B.2n+1 C.2n+3 D.2n-3 11.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染色体整倍性畸变 A.n B.2n C.3n D.上述AC都是 12.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对DNA合成酶系的破坏作用 13. 下列哪种作用是以DNA为靶的化学诱变作用A.对有丝分裂作用的干扰 B.对DNA合成酶系的破坏 C.对DNA复制酶系的破坏 D.以上都不是 14. 突变的后果有 A.肿瘤,显性致死,炎症 B.显性致死,隐性致死,遗传性疾病 C.显性致死,炎症,遗传性疾病 D.隐性致死,变态反应,肿瘤 15. 下列哪种后果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A.显性致死 B.显性遗传病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死亡率很高。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近30多年来的肿瘤发生中主导作用的是环境因素的观点,一般认为人类癌症有80%~90%由环境因素引起;而在环境因素引起的肿瘤中,80%以上为环境化学因素所致。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亚硝基类化合物﹑多氯联苯﹑生物烷化剂﹑氯乙烯﹑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石棉及植物中的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催 直接致癌物: 一﹑多环芳烃类 最早认识;数量最多:致癌物中占1/3以上;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皮肤癌、肺癌和胃癌。 多环芳烃类(稠环芳烃):由多个苯环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4~7个苯环);4~5个苯环:往往致癌;6个苯环:部分致癌;6个以上苯环:致癌可能性较小;苯并(a)芘致癌性最强。 1. 多环芳烃的来源 生成:有机质高温、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800~1200℃、供氧不足的燃烧中产生最多。 主要来源途径:煤焦化工、石油化工;汽油、柴油在内燃机燃烧;

煤、木柴在炉膛中的燃烧;吸烟、熏烤…… 二﹑致癌性多环芳烃的种类 (苯环类﹑芴及胆蒽类﹑杂环类) 双环芳烃 萘无致癌性;萘的氨基衍生物对膀胱有致癌性。 三环芳烃 蒽和菲:没有致癌性 蒽的大部分烷基衍生物没有致癌性,菲的一些烷基衍生物有轻微致癌性,菲的环戊基衍生物常有较强致癌性。 四环芳烃

苯并(c)菲:致癌; 苯并(a)蒽:引癌作用(不完全致癌物)溶于甘油三辛酸—— 40只小鼠中20只发生肉瘤(促癌剂) 五环芳烃 苯并(a)芘:特强致癌物; 二苯并(a,h)蒽:强致癌物。 二苯并(a,c)菲:中强致癌物 六环芳烃 部分六环芳烃致癌,二苯并芘常有较强致癌性。 七环以上芳烃 研究很少 三. 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 1. 结构与致癌活性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毒性作用: 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1)化学物因; (2)机体因素; (3)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化学物因素 化学物的生物学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特性有关系,同时又受化学物的剂型、不纯物含量等因素影响。 一、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的理化性质和毒物的化学活性,后两者又决定毒物的毒性,因此化学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毒性作用的变化。有机毒物在这方面表现比较有规律。 例如: 1.苯具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当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成为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即不明显。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其作用性质有很大改变,具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 2.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则毒性愈大(甲醇与甲醛除外)。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3. 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如CCl4>CHCl3>CH2Cl2>CH3Cl。 二、理化性质 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对于它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与体内代谢转化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例如:

溶解度 ①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倍,其毒性亦小。 ②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解的氟化氢(HF)、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③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统。 2.分散度毒物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 3.挥发性吸人毒物的毒性除与其半数致死浓度大小有关外,与其挥发性的大小亦有关。例如:苯与苯乙烯的LC50均为45mg/L左右,但苯的挥发性较苯乙烯大ll倍,故其危害性远较苯乙烯为大。在慢性毒性试验时,用喂饲法染毒应注意毒物的挥发性,毒物加入饲料中可因挥发而减低剂量。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在生产环境中生产或使用的化学物质常含有一定数量的不纯物,其中有些不纯物的毒性比原来化合物的毒性高,对此若不加注意,可影响对化合物毒性的正确评定。例如除草剂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在早期对此化合物进行研究时,由于样本中夹杂有相当量的四氯二苯-对位-二恶烷(TCDD)(30mg/Kg),此种杂质毒性非常大,急性经口LD50(雌大鼠)仅为2,4,5-T的雌大鼠经口LD50的400万分之一。因此,即使2,4,5-T中杂质含量很低(低于0.5mg/kg),仍影响其毒性。2,4,5-T 的胚胎毒性是由于杂质所引起,而不是2,4,5-T本身所致 毒物在使用情况下不稳定可能影响毒性。如有机磷酸酯杀虫剂库马福司在储存中形成的分解产物对牛的毒性增加。所以在进行毒理学试验研究之前,应获得使用情况下的稳定性资料。 四、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毒物可经不同途径进入机体。由于途径不同,毒物在体内经历的过程各异,因而对毒物作用亦产生明显影响,表5—l列举了几种毒物的例子。 机体因素 各种动物对同一毒物的反应不一。有人据154种化合物的毒性试验,所用动物有3~6种,结果见小鼠敏感者有38种,家兔敏感者28种,狗敏感者44种,可见动物对于不同毒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人对毒物的作用一般比动物敏感。据260种化合物人与动物致死量的比较,大多数毒物对动物的致死量要比人高l~10倍,约有3%高出25~450倍,仅有8%左右人的致死量要比动物高。说明大多数情况人对毒物的敏感性要比动物高,少数情况动物敏感性高于人。 环境中某些毒物在一定条件(相同剂量及接触条件)下作用于人群,其中个体之间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可从无任何作用到出现严重损伤以至死亡。以服用药物为例,同一种药物,经肝脏代谢出现于血浆中的半量数之间,可有3~11倍之差。即使在双生子之间亦不例外。这对于药效、毒副反应都会产生明显影响;那些出现异乎常人反应的人被认为对毒作用有敏感性(susceptibility),又

7-2 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

第二节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 一、化学致癌物 是指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 二、化学致癌物分类 致癌物可分为三大类: ?遗传毒性致癌物 ?直接致癌物 这类物质绝大多数是合成的有机物。包括有内酯类如β-丙烯内酯等;烯化环氧化物如1,2,3,4-丁二烯环氧化物;亚胺类;硫酸酯类;芥子气和氮芥;活性卤代烃类等等。 ?前致癌物 前致癌物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人工合成的主要有:多环或杂环芳烃类如苯并(a)芘、3-甲基胆蒽等;单环芳香胺类如邻甲苯胺等;双环或多环芳香胺类如联苯胺等;喹啉类;硝基呋喃类;硝基杂环类;烷基肼类等等。 天然物质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环孢素A、烟草和烟气、槟榔及酒精性饮料。 ?无机致癌物 铀、镭、氡等可能由于其放射性致癌。镍、铬、钛、锰等金属及其盐类可在一定条件下致癌。 在无机致癌物中,有些能损伤DNA,但有些可能通过改变DNA聚合酶而致癌。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这一类致癌物经过致突变试验证明,不能与DNA发生反应。 ?促癌剂 如TPA是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的促癌剂;苯巴比妥对大鼠肝癌有促癌作用;色氨酸和糖精对膀胱癌有促癌作用;丁基羟甲苯、DDT、多卤联苯、氯丹、七氯和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TCDD)等。

细胞毒物 能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以至发生肿瘤。如氮川三乙酸使锌进入肾脏,由于锌的毒性,造成细胞死亡,结果引起增生和肾肿瘤。 3.激素 雌性激素和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引起动物肿瘤或使这些器官的肿瘤形成增多。 如孕妇使用雌性激素(已烯雌酚)保胎可能使其女儿在青春期发生阴道透明细胞癌。有些物质不是激素,但干扰内分泌系统而致癌,如3-氨基三唑诱发大鼠甲状腺肿瘤与干扰甲状腺素合成有关。 4.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血清均能使动物和人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但很少发生实体肿瘤。 5.固态物质 动物皮下包埋塑料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可导致肉瘤形成。石棉在人和动物的胸膜表面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石棉和其他矿物粉尘,如铀矿或赤铁矿粉尘,可增强吸烟致肺癌的作用。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能使啮齿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的各种物质都可诱发肝肿瘤。如降血脂药安妥明、降脂异丙酯、增塑剂二-苯二甲酸酯和有机溶剂1,1,2-三氯乙烯。 (三)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有不少致癌物未能证明损伤DNA,但又对其作用所知有限,不足以归入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一类。如四氯化碳、氯仿、某些多氯烷烃和烯烃等。另外,硫脲、硫乙酰胺、硫脲嘧啶和噻吡二胺等都有致癌性。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致突变作用: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 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2.致突变物: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 3.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 非整倍体诱变剂。 4.遗传负荷: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 平均水平。 5.Ames test: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 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常用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杆菌。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B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2. 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D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以上都对 3. DNA链中减少了一对碱基可导致B A.染色体畸变

B.移码突变 C.碱基置换 D.大段损伤 4. 颠换与转换的不同点主要在于A A.碱基置换的类型 B.产生的氨基酸 C.产生的蛋白质 D.导致的后果 5. 导致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原因是C A.DNA交联 B.DNA链的复制错误 C.DNA链的断裂与异常重接 D.DNA链的断裂与原位 6. 关于大段损伤的描述错误的是A A.DNA链大段缺失 B.跨越基因的损伤 C.DNA断裂 D.光镜下可见 7. 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B A.无着丝粒断片 B.染色体缺失 C.环状染色体 D.微核 8. 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C 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9. 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B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一节概述 遗传与变异(variation) 突变(mutation) 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 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物(mutagen):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 direct-acting ~ indirect-acting~ 1904 de Vries X 线可改变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 1927 H.J.Muller:X线→果蝇性连锁隐性致死突变(起始) 1942 Charlotte Auerbach&J.M.Robson氮芥对果蝇有致突变性(化学物致突变的首次证据) 1951 Russed 用X线可诱发小鼠突变 1966 Cuttanach 化学物可诱发小鼠突变 50年代末60年代初,突变对健康的影响始被广泛认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 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致突变作用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主要研究致突变的作用机制,应用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提出评价致突变物健康危害的方法 1. DNA与基因 ?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遗传信息储存的大分子物质,由脱氧核糖、磷酸及碱基组成,基本成分为四种核苷酸,形成双螺旋结构 基因: DNA分子中最小的完整功能单位;是能够指导表达并产生某个基因产物(蛋白质或RNA)、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特定生理功能的DNA序列,包括编码区和调控区两大部分;基本作用是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O.T.Avery等人1944年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基因的本质是DNA 染色质:间期核内光镜可见的嗜碱性物质 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 染色体:中期细胞核,染色质螺旋并折叠成染色体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 癌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926-64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 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常见的化学性致癌因素 1.常见的致癌物有:无机物中的砷、石棉、铬、镍;化合物中多环芳烃化合物(3——4苯并芘和苯并蒽、甲基胆葸即奶油黄、苯等),偶氮染料(β-萘胺)。亚硝胺类及其前体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 香烟的烟雾中的烟焦油含有多种化学性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严硝胺等。20年前,云南省宣威县肺癌发病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习惯室内烧煤,煤烟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各种蒸气机车、内燃机、机动车工作时燃烧煤,石油、机油、汽油等都产生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在厨房里由于炉灶烟火和烹调煎炸产生的油烟,空气中苯产芘含量比普通房间空气中的含量高好几倍,国内外研究证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毒理学

第一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是免疫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学科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和改进免疫毒性检测与评价方法进一步改进和确定免疫功能检测与宿主抵抗力试验;建立检测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的体外试验方法;建立评价外源化学物对局部免疫功能(肺、皮肤、胃肠道)影响的方法;建立从动物免疫毒性检测结果外推到人的数学模型等。 2. 免疫毒性机制的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应从这两方面入手,采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将整体、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机制,它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缺损的机制和引起超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3. 对有拮抗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药品或保健晶的研究为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及职业接触者的安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量减少外源化学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天然资源获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尤为重要。 过去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常常是根据一般毒理学的检查,例如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慢性或慢性毒性检测,包括动物的生长率或功能障碍,重要器官的重量及功能变化,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遗传学指标及行为、神经等方面的指标改变。但有时在长期小剂量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后,虽然不足以引起以上各方面的变化,但却可表现出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包括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方面可对它们的毒性做出全面的评价,另外还可以从对免疫功能的检查中寻求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损害的早期指标。免疫功能变化是十分灵敏的,通常产生变态反应效应的剂量绝大多数比出现毒性作用剂量低若干个数量级。 免疫应答是机体的一个重要防护和调节机制。如果免疫系统受损,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会大大地增加,从而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命。外源性化学物质本身多是小分子的物质,并不能引起免疫应答,但是当器官操作以后,化学物和损伤的组织成分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抗原性,引起免疫病理性损伤,对免疫功能的检测有助于对外源性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免疫毒性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化学物损害机体的生物学机制。由于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并且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参与完成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体外培养各种免疫细胞的方法,在培养基内加入各种外源性化学物,从而了解这些外源性化学物作用的部位,并提供有关外源性化学物与生物效应之间作用性质方面的资料。因此目前国内对于食物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一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高等动物具有完善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又是由免疫系统完成的。免疫系统首先识别各种异物,激活免疫细胞,产生特异杀伤或解毒效应。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

最新化学物致癌清单

RTK 号英文名致癌分类 中文名(释疑见上表) 1ACETALDEHYDE 2B R B2 乙醛 2890ACETAMIDE 2B 乙酰胺 102-ACETYLAMINOFLUORENE R 2-乙酰氨基芴22ACRYLAMIDE 2A R B2 丙烯酰胺 24ACRYLONITRILE 2B R B1 丙烯腈 29AFLATOXINS 1 K 黄曲霉毒素33ALDRIN B2 奥尔德林 39ALLYL CHLORIDE C 烯丙基氯692-AMINOANTHRAQUINONE R 2-氨基蒽醌724-AMINODIPHENYL 1 K 4-氨基联苯761-AMINO-2-METHYLANTHRAQUINONE R 分散橙11 83AMITROLE R 杀草强 86AMMONIUM ARSENATE K A 砷酸铵 95AMMONIUM CHROMATE 1 K A 铬酸铵 97AMMONIUM DICHROMATE 1 K A 重铬酸铵135ANILINE B2 苯胺 1421o-ANISIDINE 2B 邻甲氧基苯胺149ANTIMONY TRIOXIDE 2B 三氧化二锑150ARAMITE 2B B2 杀螨酯 152ARSENIC 1 K A 砷

153ARSENIC ACID 1 K A 胂酸 154ARSENIC BROMIDE 1 K A 溴化砷156ARSENIC DISULFIDE 1 K A 二硫化二砷157ARSENIC IODIDE 1 K A 碘化砷158ARSENIC PENTOXIDE 1 K A 五氧化二砷159ARSENIC TRICHLORIDE 1 K A 三氯化砷161ARSENIC TRIOXIDE 1 K A 三氧化二砷163ARSINE 1 K A 砷化氢164ASBESTOS 1 K A 石棉 3197ASPHALT, OXIDIZED 2B 沥青,氧化171ATRAZINE 2B 莠去津2894AURAMINE 2B 碱性嫩黄173AZASERINE 2B 重氮丝氨酸3074BARIUM CHROMATE 1 K 铬酸钡195BENZAL CHLORIDE 2A 氯化苄193BENZ(a)ANTHRACENE 2A R B2 苯并[a]蒽197BENZENE 1 K A 苯 204BENZIDINE 1 K A 联苯胺208BENZO(b)FLUORANTHENE 2B R B2 苯并(b)荧蒽210BENZO(j)FLUORANTHENE 2B R 苯并(j)荧蒽2969BENZO(k)FLUORANTHENE 2B B2 苯并(k)荧蒽207BENZO(a)PYRENE 2A R B2 苯并(а)芘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性

第一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性 损伤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性损伤 一、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可引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即引起功能紊乱、损伤、疾病或死亡的生物学效应。损害作用、有害作用和毒作用具有相同的含义。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具有下列特点: 1. 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 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3. 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4.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决定一种效应是否是有害作用需要专家的判断。在试验中观察到的效应,是否是有害效应,这依赖于该效应的性质。例如,有机磷酸酯农药引起的血浆胆碱酯酶抑制不应认为是毒性效应,虽然是一种效应,可作为接触标志物。肝重量的可逆性增加可能是适应性反应,而不是毒效应,但需要进行辅助的研究。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与损害作用相反,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应该指出,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都属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而在生物学作用中,量的变化往往引起质的变化,所以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正如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存在亚健康状态和亚疾病状态一样,有时也难以判断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是非损害作用还是损害作用。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将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可能过去认为是非损害作用的生物学作用,会重新判断为损害作用。因此,应充分地认识到对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判断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二、毒效应谱 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死亡属于损害作用(毒效应),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作用。 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抗性(resistance)和耐受(tolerance)相关,但含义不同。抗性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因此抗性产生必需有化学物的选择及随后的繁殖遗传。耐受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耐受也可用于在暴露前即有高频率的抗性基因的群体。 耐受是由于实验前对某化学物或结构类似化学物的暴露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