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期护理_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_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_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_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上)

2015-05-27

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有文献虽然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关制度选择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采取商业保险模式、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三类。文章在对国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规模有限的经验,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逆向选择,替代品

在国际上,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中国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容

(一) 概念界定

美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对长期护理给出了明确定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

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这两个定义都强调长期护理的目的是对患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进行修复和修补,并不是指治愈疾病或保全生命。与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同,长期护理旨在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等失去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支持性服务,尽可能持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保证其生活质量。

长期护理通常是指老年人长期护理,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护理费用高昂。1988年有学者研究伤残老人护理的费用筹资和

费用补偿问题(Alice等,1988)。较多是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机制分散老年人

长期护理费用支付的风险。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发生长期护理时存在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美国寿险管理协会和科隆通用再保险公司等也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定义。纵观国外机构与学者观点,长期护理保险是对因年老、慢性疾病等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护理费用进行的一种补偿。

(二)研究容

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至今却无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尽管最近两年,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健康保险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中有涉及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但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展开了讨论。辜胜阻(1988)指出了长期护理问题的重要性,介绍了美国学者测量生活能力丧失程度的4种测量方法和功能丧失的3种类型(轻度、

中度和重度)。1988~2014年,中国知网上共有5 766篇论文涉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且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二是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展开研究,主要运用微观数据分析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试图将长期护理保险较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三是对国际先进经验展开分析,梳理不同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契机、各自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容上,仅侧重需求和制度安排,而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制度运行效率及绩效。在研究方法上,国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少量微观数据用于平均护理时间的测算和参保意愿研究;国外研究则侧重于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生命周期模型、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工具分析非正式护理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替代作用、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如何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梳理了国外有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及改革的文献,对主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阐释。

二、国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国学术界已经就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达成一致,该制度的建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女性就业率的上升等都给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带来长期护理的现实需求。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但有关长期护理费用却未涵盖在。建立长期护

理保险制度有明显的现实需求。国学术界认为,整合城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老年护理病床和乡镇卫生院等医养资源,建立具有较好医疗和服务的老年护理院,能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可降低制度的设计成本和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

(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研究

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长期护理的需两个概念,要明确区分。长期护理的需求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关,而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财务状况有关。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王新军、超,2014)。根据健康状况的不同,可将老年人分为健康的老年人和不健康的老年人①。健康的老年人尽管年老,但依然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属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不健康的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需要“被养”和“被护理”,属于需要长期护理的对象。在不健康的老年人中,特别是失能、失智群体,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最为明显。

老年人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保险,是为了解决因失能、失智不确定性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吕国营、丽,2014;景跃军、元,2014)。这些不确定性包括长期护理时间的不确定和长期护理费用的不确定(吕国营、丽,2014)。长期护理时间的不确定包括老年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长期护理和需要多长时间的长期护理。尽管国学者黄匡时、陆杰华(2014)认为,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照料时间为4~8年(其中男性为4~5年,女性为7~8年),但每个老年人所需要的长期护理时间仍不确定。随着医疗技术

的进步,寿命大大延长,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可能也会不断延长。长期护理费用的不确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面临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Jeffrey等,2007、2008;吕国营、丽,2014;王新军、超,2014)。这个不确定性是指一旦需要长期护理,护理费用可能极其高昂。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2倍以上(景跃军、元,2014)。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接受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平均每月护理费用约为2 000元(王新军、超,2014),是大多数老年人及家庭负担不起的。

国外有关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方法不同。国的研究多侧重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仅有少数学者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如荆涛等(2011)选取收入、利率、通货膨胀、社会保险支出4个变量运用对数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而国外的研究明显不同,更多侧重某单一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较少涉及所有影响因子的全面分析。如Lakdawalla 等(2002)研究家庭成员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时,将长期护理提供者分为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两类。当人均寿命延长,婚姻保持更持久时,由配偶提供的非正式护理会减少对专业长期护理的需求,进而降低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三)国际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

不同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契机不同。美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道德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攀升的问题(红燕,2004)。美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无论是社会保险医疗照顾计划还是私人医疗保险均不包含长期护理费用的补偿;医疗救助计划也仅覆盖贫困老年人的一部分长期护理费用。大多数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成护理院,加剧了医疗保险费用的

攀升,因此美国开始探讨建立专门的保险制度。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老年人也是通过住院享受长期护理服务,导致医疗保险基金严重收不抵支,因此在2000年启动介护保险。德国的情况有别于美国和日本。德国在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前,其健康社会保险体系严格区分为“疾病”和“护理”(郝君富、心愉,2014)。因“疾病”导致的护理费用由健康保险疾病基金支出,而因“失能”等导致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社会救助计划支付。社会救助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融资受益围有限,护理方式以非正式的家庭护理为主,但又缺乏对非正式护理人员的法律

认可和支持,导致部分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只能去护理院入住。相对居家护理而言,护理院护理费用较高,且远高于平均的养老金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大约有70%的老人无法支付护理费用,因此德国开始尝试社会救助计划改革,并促成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不同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融资方式不同。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畴,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覆盖面仍非常有限。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在1995年启动,是德国社会保险中最年轻的分支,其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由雇员和雇主各承担一半的保费,覆盖面约90%。日本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于2000年正式实施,是社会保险体系的“第五支柱”,由税收和社会保险1∶1共同筹资。日本政府以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

=2∶1∶1比例负担50%的资金,另外50%由公民负担,其中19%的保险费来自65岁以上的第一类参保对象,31%的保险费来自40~65岁的第二类参保对象。国在2008年建立了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采取了与日本类似的护理保险制度,但

也有别于日本(高春兰、班娟,2013)。国将全民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保险费被列入国民健康保险框架,在原健康保险的基础上增收一定比例的护理保险费。

国与日本在资金筹集方式上类似,区别在于国的保险缴费比例和个人承担部分高于日本。

不同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共同点在于鼓励家庭护理。美国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经过多年发展,虽然规模有限,但在接受过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中有4/5选择的是在家中或社区接受护理。德国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也是“居家护理优先”,其在政策制定时对居家护理提供了更高的支付水平。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主要包括居家给付和住院给付。二者相比,居家给付围更宽,涉及护理计划和居家护理给付的支出及用于购买辅助设备甚至用于危房改造的补贴。

三、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

(一)国学术界的共鸣与争论

时至今日,不少国家已经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根据主要筹资来源不同,全球共有三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是来源于税收的福利模式,以奥地利、丹麦和瑞典等国家为代表;二是来源于个人缴费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三是来源于企业缴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以德国、日本、国和中国地区为代表。关于中国长期护理制度的选择,国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吕国营、丽,2014)。中国长期护理制度应采取保险模式而不是福利模式。与福利模式相比较,保险模式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相比而言,商业保险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保费相对高昂,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险不追求经济效益,无需核保,采取强制参保方式,覆盖面更广。

有关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国学术界观点也有3种:一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吕国营、丽,2014;荆涛、远涛,2014;朱铭来、贾清显,2009;戴卫东,2012)。这种观点主要认为社会保险可以解决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采取商业保险模式(王新军、超,2014)。这种观点主要认为社会保险会给企业和政府带来更大压力。三是少数学者建议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在尚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采取“家庭医疗保险包”②的过渡型策略,将老年长期护理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这一方案看似可取,实则忽略了制度依赖。一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出台,“家庭医疗保险包”制度被替换,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将面临较大的转制成本。前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的覆盖面问题。支持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认为,商业保险覆盖面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支持仅采取商业保险的认为,商业保险的逐步发展会扩大其覆盖面,并降低企业和政府的压力。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的条件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取决于3个条件:首先,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信息是否对称?如果信息对称,则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不会失灵,这样政府也无须介入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其次,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如何?如果不考虑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均能导致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偏离最优状态。有学者早在1976年指出,高风险的个体会选择更多的保险合同(Rothschild等,1976)。而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私人信息是多维的,投保越多并不意味着风险越高(Finkelstein等,2006)。第三,长期护理保险的替代品的作用如何?如果不存

在替代品,即便信息不对称,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也不会受到限制。舍曼·富兰德等(2011)认为高龄、失能、失智的老年人丧失消费者主权,无法对自己所接受的服务质量做出评价。因此,护理人员道德风险行为时有发生。居家护理或日常护理的角色极其重要。非正规护理付费早已被认为是解决长期护理市场道德风险行为的有效手段。老年人丧失消费者主权可能会引发护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

作者:曼丽来源:《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林晓蕾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下)

2015-05-27

(三)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商业保险为补充。有学者对中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进行了动态测算(华林、何玉东,2012),结果显示,基于政府保障能力和个人支付能力的筹资机制是可行的,甚至完全基于个人支付能力的筹资机制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国际上,德国、日本和国等都采取的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付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确实化解了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危机。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德国最接近,可借鉴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经验,采取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以社

会保险为主体,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应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在“新常态”背景下,此做法看似有悖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适时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的精神,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长远看,企业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收益高于支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增加参保人健康保障的围和程度之余,可抓住医疗保险扩面契机,作为医疗保险事业新的增长点。同时,政府主导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势必要推进公共政策及配套措施的发展,进而培育和完善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带动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议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并鼓励继续发展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中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发展过于缓慢,覆盖面及规模难以化解老龄护理危机,可能的原因是商业保险固有的弱点——逆向选择。美国主要采用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但其规模非常有限。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覆盖面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只能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处于补充地位,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的经验予以部分解释。

四、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只能处于补充地位——来自美国的经验

美国主要采取的是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模式。美国的社会性长期护理由医疗照顾和医疗救助两大医疗保障计划覆盖。二者都只包含长期护理项目费用的补偿,其区别在于,前者是老年医疗保障计划,只包含不超过100天的短期康复护理费

用补偿;后者虽然提供围更广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补偿,但仅限于贫困人群。美国的社会性长期护理并不能满足本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因此,在医疗照顾和医疗救助长期护理项目涵盖围外的老年人选择购买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美国学者的研究显示,仅有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拥有私人长期护理保险(Jeffrey等,2008),在已发生的长期护理费用中,仅有4%是由私人保险支出的,有1/3是由老年人自费(Jeffrey等,2008)。在美国,尽管私人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较大,商业保险市场非常完善,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较低。

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可能存在逆向选择。传统经济学认为,逆向选择的存在会影响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的规模。部分学者(Jeffrey等,2008;Finkelstein等,2006)在仅考虑投保人风险类型的标准逆向选择模型中,引入投保人的风险偏好,将保险市场中投保人的私人信息由一维变为多维后,并未发现保险围和风险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并无证据直接表明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但也不能排除逆向选择的存在。即使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不存在逆向选择,保险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依然认为购买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不具有吸引力(Jeffrey等,2007)。主要原因是:(1)长期护理保单的溢价高于保险精算的平均水平。有学者估计长期护理保险中1美元的平均负担为51美分,远高于其他保险市场(Jeffrey等,2007)。也有学者估算美国养老保险1美元平均负担为15~25美分(Mitchell等,1999);团体医疗保险保单为6~10美分,非团体医疗保险保单为25~40美分(Newhous,2002)。(2)长期护理保险保费无性别差异,但保险的利用率性别差异极大。女性长期护理利用率远高于男性,因此男性的负荷明显高于女性。尽管学者未曾观察到长期护理保险覆

盖面中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也证明了女性不会比男性购买更多的保险(Jeffrey 等,2007)。

长期护理保险潜在替代品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和覆盖面。一是“医疗救助计划”对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的挤出效应。美国学者发现,在医疗救助计划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其他任何供给或需求的限制,在基于精算价格的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仍然有2/3的人不愿意购买长期护理商业保险(Jeffrey等,2007)。二是家庭日常护理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替代作用。以Finkelstein等(2006)为代表的部分美国学者认为,医疗救助隐形税收的降低对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的刺激是必要的。但并没有足够证据。即使没有医疗救助计划,隐形税收也不存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也会因为其他因素保持较小的规模。比如,家庭提供的非正式护理的替代作用等。有学者证实了家庭日常护理和长期护理的可替代性(Van Houtven等,2004)。还有研究表明,婚姻的存在带来非正式护理的增加,会替代正式的长期护理,进而影响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需求。此外,家庭还有可能通过遗产影响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面,但这种影响不显著(Lakdawalla等,2002)。

美国现存的医疗救助计划对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形成了很大的挤出效应(Jeffrey等,2007)。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或许可以通过重新设计医疗救助计划得以解决。如果废除医疗救助计划,全部依赖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不合适的,必须考虑到市场中有长期护理需要的贫困群体(Jeffrey等,2008)。但是,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长期护理保险,则会带来很大挑战。尽管中美国情不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保险市场环境均存在差异,但社会保障制度“托底线”的本质是相同的。当前中国仅有十几家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甚至很多

是以附加险形式存在,经过15年的发展,其覆盖面仍非常有限。与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多年的发展相比较,存在共同点,但美国的商业保险市场比中国更成熟,或许美国的实践可以用来说明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很难成为一种主流模式。美国的经验说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全期待商业保险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主导责任毋庸置疑。商业保险仅能解决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护理问题,而无法化解低收入家庭的护理危机。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目前尚未将长期护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支付住院即特别护理费用,这混淆了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作用。首先,基本医疗保险是为了补偿患者因疾病带来的治疗费用,不涵盖非基本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项目。长期护理保险则主要针对护理、照看等助老服务。其次,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项目。前者是长期项目,后者是短期项目。长期项目重在基金积累,短期项目重在收支平衡。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应该独立于基本医疗保险,独立筹资,专款专用。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既要借鉴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要吸取其失败的教训。长期护理保险在德国接受度较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德国“居家护理优先于住院护理”的基本原则使护理保险成为德国社会政策积

极的调控手段。为提升长期护理质量,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将为家属或邻居提供护理服务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并在2008年赋予护理人员法定护理时间来调控老年人对护理院的需求,进一步鼓励居家护理和子女护理,促进护理资

源的有效利用。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如此,2005年改革后,日本政府仍面临严重的财政负担,因救助和有护理需求的人数逐步上升,护理给付的总支出持续攀升。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是一开始就设置得过于“慷慨”。

德国、日本和国建立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要远高于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而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恰恰是解决逆向选择最好的办法。即使有数据证明中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不存在逆向选择,社会救助的挤出效应和家庭护理的替代作用也可能影响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规模。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德国最接近,可以借鉴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经验,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在借鉴德国、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立法先行,在短期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法律法规,尽早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然而,中国当前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已超过40%,如果继续单独新建一个法定的长期护理保险并独立收费,企业将不堪重负。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会适时适当降低缴费率,因此由个人和企业缴纳为主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便已困难重重。关于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可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深化:一是运用商业保险公司数据做实证,分析中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是否存在;二是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是否存在;三是如何解决中国长期护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等。

注释:

①该观点来自2014年11月24日在召开的全国民政论坛(第十二届)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吕国营教授的汇报。

②“家庭医疗保险包”,是指以家庭户为单位,设立家庭医疗健康保险账户,放宽了对职业、年龄、地域的限制,父母、配偶、子女都可随家庭参保,共用一个保险账户,谁需要谁使用。

参考文献:

1.戴卫东(2012):《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人民。

2.高春兰、班娟(2013):《日本和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第3期。

3.辜胜阻(1988):《中美老年人生活功能丧失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4.郝君富、心愉(2014):《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经济影响与启示》,《人口学刊》,第2期。

5.黄匡时、陆杰华(2014):《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照料时间研究——基于生命表的考察》,《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6.荆涛等(2011):《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7.荆涛、远涛(2014):《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的微观分析》,《保险研究》,第5期。

8.景跃军、元(2014):《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人口学刊》,第2期。

9.吕国营、丽(2014):《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选择》,《财政研究》,第8期。

10.舍曼·富兰德等(2011):《卫生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

11.王新军、超(2014):《老年人健康与长期护理的实证分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12.华林、何玉东(2012):《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保险研究》,第7期。

13.红燕(2004):《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启示》,《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第1期。

14.朱铭来、贾清显(2009):《关于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

15.Alice M. Rivlin, Joshua M. Winener, Raymond J. Hanley, Denise A. Spence (1988), Who Should Pay for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 Brookings Review. 6(3): 3-9.

16.Jeffrey R. B., Finkelstein A. (2007), Why is th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o Small?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1: 1967-1991.

17.Jeffrey R. B., Finkelstein A. (2008), The Interac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urance: Medicaid and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Mark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3): 1083-1102.

18.Finkelstein A., Kathleen McGarry. (2006),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rivate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4): 938-958.

https://www.doczj.com/doc/368751981.html,kdawalla D, Philipson T. (2002), The Rise in Old-Age Longevity and th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1): 295-306.

20.Mitchell O. S., Poterba J. M., Warshawsky M., Brown J. R. (1999), New Evidence on the Money's Worth of Individual Annuities.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89(5): 1299-1318.

21.Newhous J. (2002), Pricing the Priceless: A Health Care Conundru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2.Rothschild M., Stiglitz J. E. (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4): 630-649.

23.Van Houtven C. H., Norton E. C. (2004), Informal Care and Health Use of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3: 1159-1180.

作者简介: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曼丽来源:《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林晓蕾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上) 2015-05-27 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有文献虽然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关制度选择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采取商业保险模式、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三类。文章在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规模有限的经验,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逆向选择,替代品 在国际上,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中国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 概念界定 美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对长期护理给出了明确定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这两个定义都强调长期护理的目的是对患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进行修复和修补,并不是指治愈疾病或保全生命。与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同,长期护理旨在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等失去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支持性服务,尽可能持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保证其生活质量。 长期护理通常是指老年人长期护理,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护理费用高昂。1988年有学者研究伤残老人护理的费用筹资和费用补偿问题(Alice等,1988)。较多是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机制分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支付的风险。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发生长期护理时存在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美国寿险管理协会和科隆通用再保险公司等也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定义。纵观国内外机构与学者观点,长期护理保险是对因年老、慢性疾病等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护理费用进行的一种补偿。 (二)研究内容

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当前我国一个庞大的弱势群。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面临着各种尴尬和困难,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政府的关注,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是社会公认的亟需解决的三大保障项目(养老、工伤、医疗)之一。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条件都是最脏、最累、最危险的,较为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无法保证甚至损害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其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承担城市中昂贵的医疗费用。这不仅仅不利于农民工的健康,容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不利于工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它们的观点综述如下。 二、主题部分 从公开发表的已有成果来看,学术界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杜受祜、陈希勇认为家庭健康保障是目前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的主要方式,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得性差,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健康保障的需求,农民工医疗救助状况令人堪忧。(杜受祜、陈希勇,2008)朱友梅,刘子森从调查中得出农民工的健康防护意识匮乏,习惯于以身扛病,心理健康状况的堪忧,他们不仅外部对其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如企业保险、工伤赔偿,其自身的健康防护意识也极其缺乏。(朱友梅、刘子森,2009)宋静、冷明祥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农民工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工作为流动入口的主体,是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城市的传播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而农民工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共4篇)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共4篇)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共4篇) 第1篇: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上)-08-04摘要: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失能、失智老人规模迅速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主要应对策略,意义重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必要性可行性、需求影响因素、在介绍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的政策选择三大方面。本文在回顾国内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视角、制度价值、制度选择及操作建议等方面,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选择,研究局限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念界定(一)长期护理针对长期护理,各国学者和法律法规给予了很多不同称谓,如"长期照护"、"长期看护"、"长期护理"、"长期照顾"、"看护护理"、"长期健康护理"、"长期介护"、"长期照料"、"长期养护"、"养老护理"等,对长期护理的概念界定因研究视角、各国制度特征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一般可从"长期"和"护理"两方面来界定其内涵。 对于"长期",主要观点是对护理延续时间的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至少为6个月(陈杰,),有的学者认为90天(Manton,),也有的学者认为长期护理的时间没有明确时限

(Cha,)。另一种观点则将"长期"概念设置了前提,例如江苏省南通市年实施的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将"经过6个月以上治疗,生活仍不能自理"作为享受基本照护的条件,这一界定方式与商业健康险中设置的观察期类似。 我们认为,由于未来发展情况的不确定性,长期护理的持续时间没有明确时限。由年老引发的身体机能萎缩、失智等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一般不可逆,未来终止护理的可能性较低;由疾病和伤残引发的身体机能受损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身体机能可能重新恢复从而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未来终止护理的可能性较高。从长期护理制度操作性角度考虑,需要定期(例如1个月、3个月或6个月)对护理对象进行观察。 "护理"主要包括护理对象、护理内容两个方面。关于护理对象,各国学者表述存在差异,但一般采用通行的判断失能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中,护理对象有12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轻度失能",有34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中度失能",有56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重度失能"。 护理内容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

浅析日本的介护(护理)保险制度

浅析日本的介护(护理)保险制度 摘要:日本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2%,其已进入超老龄社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龄者不断增加。针对这种现状,日本政府于2000年推出介护(护理)保险制度,其以全社会相互扶持为目的。本文针对日本介护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及其问题予以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今后在制定相关法律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超老龄社会;介护保险制度;政府财政投入 一、介护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7%低于14%时属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14%低于21%时属老龄社会,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21%时称为超老龄社会。截至2009年8月,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2890万人(男性1235万人、女性1655万人),占该国人口总数的22.7%。截至2007年,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2.5岁。居世界第一,其中男性79.19岁。仅次于冰岛:女性85.99岁,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表明,以65岁的老龄人为主的“老龄家庭”到2007年6月达到1006万户,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近8倍,占家庭总数的21%。 过去,日本80%以上的患者护理都由家庭妇女来承担。即“家庭内介护”。随着社会发展,女性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比例逐年增加,患病卧床的老年人在自己家庭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护理者。并且,由于养老院等介护设施的费用昂贵、入住条件比较苛刻,又使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老龄患者无法得到相应的护理。在60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由国家负担的情况下,很多患者不得已选择了“介护性住院”的护理方式。据1996年日本医师会的相关统计,一年中住院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老龄患者超过30万人,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是因为得不到家属护理而长期滞留在医院。按照每人50万日元,月的平均费用计算,政府每年最低要超额负担8000亿日元以上的医疗费开支。这种依赖型的“介护性住院”造成日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高额赤字以及纳税人的过重负担,且仍有日趋严重之势。为了削减医疗费的过度开支。日本政府在1982年的《老年人保健法》的制定中,首次把老年人医疗中自付的比例提高到10%,并开始设立白天照护、短期收容和老年人保健等有关护理设施,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所需费用统一由社会保险基金负担。《老年人保健法》实施后。社会保险基金的赤字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很多学者开始把焦点集中在如何通过社会间互助,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高效与公平上来。可是,长期护理费用的赤字已无法单纯通过增税和提高保险费来维持,只有将长期照顾制度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献综述4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前言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出台的历史背景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意味着那些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需求的人群也随着增加。为了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起初,城镇居民保障重点在住院和门诊大病,其中,提到了:(1)参保范围: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2007年时,中央对中西部的补助标准是20元,成年人个人缴费是70元,其每年每人的筹资标准是220元,学生儿童个人缴费10元,其每年每人筹资标准是100元。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由中央补助25元。成年人中低保,重残,低收入60周岁以上老人中央补助50元,个人不缴费。2013年时中央财政补助是188元,成年人缴费是70元,学生儿童个人缴费30元,由于省市县级补助情况不同,每人每年的缴费也就相应的提高。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全部由政府补助188元。成年人中低保,重残,低收入60周岁以上老人中央补助50元,个人不缴费(详见图表一,图表二)。(4)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一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为100-540元,其报销比例为60%-80%。二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是250-720元,其报销比例为50%-70%。三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是500-980元,其报销比例为40%-60%。(换句话说,住越小的医院,报销的费用也就越多)。当然各地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在订立其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也就不同,不过,都是参照以上标准来订立(详见图表三)。(5)基本保额:2007年时,一个自然年度内,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12000-18000元如果是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门诊透析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器官移直抗排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用药治疗),精神病(门诊用药治疗)(简称“门诊大病”)的患者,年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可提高到每人2万元。学生,儿童因患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费用报销可在最高支付限额基础上提高20%。到了2013年,最高支付限额为90000元(详见图表三)。具体报销比例和累计最高报销限额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此外,国务院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就医管理,经办管理和服务,基金管理和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制度衔接做了相关规定。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

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二、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农民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立起来的包括养老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了国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将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介绍与描述。 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对于必要性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维度:必要性是否存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必要性程度大小。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障项目的何者优先建立与完善的问题则有所分歧。事实上,完善某一个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优先程度既取决于问题的重要性,又取决于问题的迫

《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的政策解读

《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的政策 解读 解读人: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乔良年月日,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锡政办发〔〕号),以下简称《意见》。从年月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健全我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目前,称其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第六险”),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实现发展改革成果共享。下面就制度的主要内容予以发布: 一、制度出台的背景及过程 年年初,市政府明确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后,市人社局即会同市民政、财政、卫生计生和物价等部门以及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分别赴南通、苏州、成都等国家试点城市,在学习借鉴各试点城市的做法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制度草案并先后多次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研讨论证,广泛征求了市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各委、办、局,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论证和修改,对制度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予以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送审稿),年月日经市政府第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了《意见》。

二、内容要点 (一)《意见》的适用范围 考虑“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了减少今后整合的矛盾,统一全市范围内的保障水平,所以《意见》的适用范围包括江阴、宜兴,覆盖整个行政区域。 (二)长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考虑制度应从地域上做到全覆盖,从人群上也做到全覆盖,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系统、统一管理,故《意见》的覆盖范围具体是“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具体的经办工作则由市区、江阴和宜兴各自组织开展。 (三)长护保险制度的筹资 .筹资标准。《意见》规定,在制度初期,筹资总体水平不高于上年本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前暂定为每人每年元。 .筹资渠道和方式。长护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转等部分组成。目前暂定个人元、政府补助元、医保统筹基金元。其中,《意见》规定对“未成年人(含在校学生)以及符合医疗救助对象的参保居民,试行期内个人缴费部分暂免征缴。”这一做法与省内苏州试点期间的做法相同,主要考虑既能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待遇保障,又能扩大参保人群的总规模,同时也能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的投入负担。按《意见》明

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9-05-14T10:10:20.87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作者:宰亚男 [导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长期护理负担能力不足、财政支付的压力与社会治理中民生保障的功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长期护理负担能力不足、财政支付的压力与社会治理中民生保障的功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许多省市纷纷开展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比如青岛市、长春市、等,这些城市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介绍了长期护理保险概念、建立必要性以及我国现存现状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 一、长期护理保险概念界定 戴卫东(2012)认为是一种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以及非正规护理者的补助进行分担给付的一种制度安排。曹信邦(2018)认为作为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直接目标功能是财务损失的赔付,而不是服务的直接供给。长期护理保险是被保险人因长期失能而产生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费用由所有投保人共担的财务损失化解机制。 二、建立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戴卫东(2015)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实践可知长期护理保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体现了人本主义关怀,老年人权益保障;是应对老年服务保障社会风险的一种积极尝试;解放了大量劳力,增加了社会财富的创造;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老年服务职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此外,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促进家庭代际的良性互动、缓解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贫困维系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伴随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长寿消费需求的增加,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老年护理的支出和产值的增加,老年护理作为独立项目开始发展并单独统计。曹信邦(2018)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长期护理负担能力不足、财政支付的压力与社会治理中民生保障的功能,应积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财务风险的广泛性、不确定性和社会共同风险的特征,表明保险是化解长期护理财务风险的理性选择,但私人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失灵决定了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优势。 三、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1.政策制定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文)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0 号文),其中号召“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其中指出“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又更明确地指出“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2016 年 6月 27日,人社部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青岛等15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期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推广做好前期探索。截至 2018年3月,上述15个地区前后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试点工作全部得以落实。至此,我国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探索在医疗保障体系下,面向所有城乡居民和不区分年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尝试。 2.覆盖范围 覆盖范围要实现制度、区域、人口的全覆盖。戴卫东(2017)在此基础上认为应以65岁及以上重度失能老年人为主,针对城乡低保户和“失独”家庭、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等符合条件的交不起保险费的特困者和特定人群,应该实行减免政策,实现全民覆盖。曹信邦、张小凤(2018)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覆盖全体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者(张文博,2017)。卢婷通过对15个试点城市分析认为在我国各项具体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寻求整合、统一的当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应再制造新的“碎片化”,应扩大覆盖对象范围,将全体国民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3.保费缴纳 戴卫东(2017)认为试点阶段,可以从医保基金的个人账户中划拨一定比例或全部划转,再加上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试点结束后全面推广时,城镇职工参保者由企业、职工共同缴费,财政适度补贴;城乡居民实行个人缴费,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考虑考虑到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入住定点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可以稍高于入住定点养老机构的待遇。为了与“新医改”相衔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入住定点社区医疗机构的保险待遇应高于定点医院。 4.制度类型 从当前已经实施的地区看,制度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关注与急性期后医疗护理的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涵盖短期医疗护理和长期医疗护理待遇,典型城市为长春的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二是提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待遇,依托基本医疗保险划转资金和有限财政支持的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模式,如山东省内东营、潍坊、日照、聊城;三是以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兼顾部分生活护理服务、针对高龄老人的上海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制度模式;四是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护理服务待遇的,政府、个人、医保基金三方筹资的南通模式。 四、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现实路径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不能满足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能力,因此应该建立保障范围广泛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戴卫东,2011;曹信邦,2014)。戴卫东(2017)认为在“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如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定型,应当继续沿着“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实现全民覆盖,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保持一致。目前,我国现在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性质。曹信邦、张小凤(2018)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目标定位可以采取分步推进战略,以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制度创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浅谈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摘要:大学生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美、英、德、法、新加坡等5个国家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包括完善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强制实行大学生医疗保险等。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国际比较 一、文献综述 1.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有关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理论研究较少,可以说目前,大多数研究只是通过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的描述,进而提出初步的建议或措施,还缺少对于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对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费医疗不再能满足大学生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公费医疗存在的问题,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也逐年增加。 刘铁明(2006)认为,在突发疾病与意外事故前,目前的大学生公费医疗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公费医疗体制下,对于一旦出现大、重疾病的学生来说,有限的投入成了杯水车薪。易建明,陈阳林(2007)简要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的问题,他们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全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保障水平低,学生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过重;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学校承担责任不够。余青、戚巍(2007)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有:公费医疗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公费医疗地域限制太大;重大疾病患者难以得到医疗保障等等。安华(2009)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公费医疗社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现行的大学生公费医疗体制中,国家将计划内大学生的医疗经费拨给各高校后,各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制定报销比例。各地各校的标准都不一样,可以说是各校管各校,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2)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制度的研究 李均(2006)针对现状得出应该探索适应大学生筹资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 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日本养老“介护保险”体系考察报告

日本养老“介护保险”体系考察报告 社科院社会政策室 2012年9月18日至26日,正值钓鱼岛事件紧张时期。我们刚好在这个时间访问日本,我们社会政策室一行四人,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和爱媛县对有关的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考察,走访了“介护保险”制度实施链条上的政府机构、社团法人、NPO、医院,同时访谈了研究“介护保险”的学者,系统地了解了“介护保险”实施的过程和现存的一些问题,着重考察了介护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对护理服务供给的影响。下面我们将考察中所见所闻所想做一系统的报告,期望能给全所其它同仁以参考,更希望能对我国养老研究以及政策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养老“介护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日本自1970 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高龄人口迅猛增长。201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3%,预计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6%。日本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也是养老制度和老年护理比较健全的国家。日本的公共老年福利政策始于1963年,以老年福利法的出台为标志,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老年护理服务政策已经从选择型向普惠型发展,老年护理服务的供给也从行政措施式[1] 向契约合同式过渡。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2000年日本老人介护保险法的实施。 1.“介护保险”的内涵

所谓“介护”,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概念,在现有的概念中并没有特别对应的中文词汇。台湾通常将“介护”翻译为“长期照护”。在日语词汇中,“介护”是综合“身体照护”和“家务服务”的双重概念,可视为介于“照顾”与“护理”之间的工作,包括身体清洁、协助饮食起居以及家务服务等。而“介护保险”就是通过保险运作的方式,将为老年人口提供的生活服务常规化的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与年金制从经济上提供必要的经费、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的目标不同,“介护保险”的目标是通过相应的生活服务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介护保险”更多与护理和生活照顾相联系。 2.“介护保险”筹资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将居住在日本的4O岁以上者纳为筹资对象,其中65岁以上为第一被保险者,4O-65岁为第二被保险者。按规定,享受介护保险服务必须等到65岁成为第一被保险者以后。但是,对于参加介护保险但不满65岁的第二被保险者,如患有早期痴呆、脑血管疾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15种疾病,可以享受介护保险服务。 介护保险筹资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税收支付50%,其中中央政府支付25%,省政府支付12.5%;督道府县政府支付12.5%。另外50%由个人支付,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支付保险费的20%:其中直接从养老金抵扣90%(90%*20%);对于没有养老金的老人,要向地方政府缴纳10%的保险费(10%*20%)。 对于40岁至64岁的老人,直接从个人的社会保险金中抽离出来作为长期介护保险的基金来使用(30%)。 整个保险金时各个市町根据自身的经济财源制定的;如果市町税源较充实,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总人口的70%多是农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而农村和城镇又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这又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 在城镇,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 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

日照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细则

日照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护理保险”)制度,根据日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日政办字…2017?87号)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确定的护理保险待遇适用于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 第三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护理保险资金的筹集标准、支付范围和待遇标准,制定管理规范和基本流程,指导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资金筹集、支付等日常经办服务工作。财政、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护理保险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市、区县两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权限,根据统一政策、市级统筹、统收统支、分级经办的原则,负责辖区内护理保险业务经办服务管理。 第二章护理服务形式与内容 第五条参保人员因疾病、伤残等原因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稳定,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附件1)评定低于60分(不含60分),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可申请护理保险待遇。 第六条根据参保人员护理需求,分别确定不同的护理服务

形式: (一)医疗专护,是指住院定点医疗机构设臵医疗专用病房为参保人员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 (二)机构护理,是指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入住本机构的参保人员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护理服务。 (三)居家护理,是指定点护理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员家中提供护理服务。 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可按规定申办上述一种护理服务形式。 第七条申请医疗专护待遇的,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因病情需长期保留气管套管、胆道等外引流管、造瘘管、深静脉臵管等管道(不包括鼻饲管及导尿管),需定期对创面进行处理; (二)需长期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 (三)因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外伤等导致昏迷、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双下肢肌力或单侧上下肢肌力均为0-Ⅱ级,需要医疗护理; (四)髋部骨折未手术、下肢骨不连(腓骨除外)、慢性骨髓炎,需要医疗护理; (五)其他术后仍需长期住院维持治疗的。 第八条申请机构护理、居家护理待遇的,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患有以下慢性疾病:脑卒中后遗症(至少一侧下肢肌

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近日,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将会用1到2年的时间,探索为长期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首批包括上海、广州、山东青岛、河北承德、吉林长春等15个试点城市,试点期间,该制度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群。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2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人数超过4000万,需要被长期照料看护。这些老人及其家庭难以支付长期护理服务所需的高额费用,政府的补助力度有限,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否满足这部分人长期照护的需要、适当减轻家庭负担呢?人社部副部长游钧曾表示,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介绍,老年人卧床不起需要照料,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昂,养老金无法解决,医疗又不能涵盖,为了规避失能人员生活照料风险,我国建立了这一相应的险种。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应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为我国现有“五险”之外的第六项社会保险制度。当前,应尽快实现失能等级鉴定和护理服务等级评定标准的全国统一,消除对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障碍。 《指导意见》规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保的参保人群,以长期失能的参保人群为主,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所需的费用。如老龄化程度已达26%的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由政府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此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的筹资渠道,《指导意见》明确,试点阶段,试点城市可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等途径筹集资金,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我国有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不能满足生活 上和子女的上学需要,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 政治体制,在从传统社会像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 份转变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在城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即农民工。 因此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要介绍的文章是以下几个 方面: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障碍问题研究;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四、国外关于农民工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 邵念、陈爱云指出“这一群体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不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同时,他们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在城市中几 乎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在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①。 王芳在《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基本 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数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而是完全依靠自 己有限的个人积蓄,这种依靠自身的保障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不利于促进社会 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②。 针对农民工目前这种无保障的现状,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农民工比较多的经济 发达的地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杨艳、陈立坤、唐荣分析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后指出“这些政策都将农民 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所实施的保障模式大致和城镇职工的 医疗模式相似。但是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不适合这些具有很强地区性 的保障政策③。 ①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0(10). ②王芳、卢祖洵、王红、肖峥山.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9(10). ③杨艳、陈立坤、唐荣.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J].北京市计划经济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 专业: 年级: 班别: 姓名: 指导教师及姓名; 摘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2009年10月正式试点推行。试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新农保启动的可行性、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农保可持续发展思路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最终评价。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研究;老龄化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exploring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since 2003,which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October of 2009.Rich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was accumulated while the pilot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plenty of document resources, some focus proble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sues need to be researched in the next step were put forward,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was given. Key Words: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udies on system; Aging of population; Literature review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解除农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能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86~2003年,我国探索性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旧农保”),经历了摸索期与停滞期,从2004年开始,一些地方进行了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

关于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3200字

关于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3200字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失能人数的增长,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必要性。文章根据我国现状,并借鉴国际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提出??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建议,包括参保对象、责任机构、资金筹集、资格评定以及待遇给付。 毕业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责任机构;资格评定;待遇给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92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老年失能人口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长期护理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并且费用较高,失能者难以享受廉价且专业的护理服务,其家庭承担着严重的心理以及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1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探索的现状 我国开始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于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将广州市、上海市、成都市、青岛市、承德市、齐齐哈尔市等15个城市纳入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模式,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与推广提供经验。 2国际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压力,根据其国情,建立了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美国建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商业护理保险,由投保人自愿参保,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合同享受护理保险的补偿;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低收入老人提供护理津贴补偿,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符合条件的老人可免费享受护理服务;德国、日本、韩国建立了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由单位、个人、政府三方共担,根据缴费水平确定待遇给付水平,但被护理者需自负部分费用。 3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 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国际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我国采用社会保险模式更为合理,资金的筹集不会给财政造成严重负担,相对能保证护理保险的质量和覆盖面,能与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进行衔接。 31参保对象 长期护理保险可将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强制纳入护理保险的参保范围内,保障护理保险的覆盖面,发挥参保居民互助作用,分担风险,减轻失能者及其家庭的护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失能者的生活质量,体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平性。 32责任机构 政府审定护理保险的制度框架,并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予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护理设施的改进等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但其经办可与医疗保险一样,交予人社部负责,可在人社部下专门设立护理保险部门,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管理,负责筹集护理保险的资金、审核与评定护理保险申请人的资格、监督护理保险的给付等,既能保证护理保险的费用专款专用,又方便与社会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进行衔接。 33资金筹集 长期护理保险应遵循“现收现付、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由个人、单位及政府三方共同负担。[1]我国收入差距大,可同医疗保险一样,按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确定不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