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市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市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市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市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

2013年06月26日 07:33 中国经济网微博我有话说

沪深股市双双低开

【中国企业家网】(综合)继银行年中“钱荒”现象,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股指不断创新低。6月24日沪

深股市双双低开,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以2068.86点和8115.84点开盘,较前一交易日收盘跌0.20%和0.25%。

截至15时收盘,上证综合指数(1950.013,-1.48,-0.08%)1963.24点,沪指暴跌至109.86点,跌幅超过5.30%,创年内新低,时隔6个半月后,重回“1”时代。深成指收报7588.52点,跌547.52点,跌幅6.73%。

通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然后面对变幻莫测的中国股市市场,伤了谁又肥了谁?对此经济学家有

何看法,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建言中国股市?盘点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许小年[微博]、周其仁、陈志

武[微博]、张五常、茅于轼、成思危、谢国忠……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声音。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吴敬琏:中国股市还不如赌场

享有“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之称的吴敬琏早在2001年,曾毫不留情地发出过“中国股市连一个规范的

赌场都不如”这样的论断,由此拉开了中国股市大讨论的序幕。之后还曾多次批评中国股市处于“强盗贵族

时代”。

吴敬琏称,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甚至还不如赌场,因为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中国的股市有些人可以看到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和操纵。这就是著名的“股市赌场论”。

他表示,“股市要正常化,政府监管、证券公司以及媒体,都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可能发生扭曲。政府监管尤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但是如果有些官员想的不是这个,他们想的是寻租,就会利用各种行政许可、审批来寻租。”

吴敬琏指出,现在股市出现问题,政府救市是应该的。“问题是怎样对症下药,政府是不是该直接干预股市以及楼市。”他认为,中国股市的“政策市”顽疾并未根除,有权力的人可以大发横财,而普通股民总是利益受损。

对于股市的腐败也一直有所诟病,该如何拯救中国的股市呢?对此吴敬琏说:“中国股市监管不力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市场内幕交易。证券改革的方向,首先要实现的只能是有效配置资本资源。据我观察,接下来证券改革的中心就是要改变监管难题,用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路线,去取代以实质性审批为核心的监管路线。

不过,光靠监管方法的改革,还不能完全解决中国股市的问题。股票是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有的企业是靠政策倾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太差。要使得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哪一项政策能解决的,要依赖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完善。”

(责任编辑:马常艳)

张维迎

张维迎:中国股市先天不足

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表示,解决股市的问题,没有一个法律文化的支撑,是很难的。我国的股市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健全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董事对投资人的诚信责任,我们目前的法律有没有能力去看守?

中国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对此,张维迎曾撰文直面中国股市症结,指出包括发展股票市场的指导思想、证监会的定位、产权问题、地方股票市场、经理与股东、职业道德等6大问题。

张维迎说,股票市场实际上是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因为所有资产的价格是它未来收益的体现,也是未来收益的资本化。一个人在买某个股票时,可能不是考虑单个企业,而是考虑整个经济。如果大家都来买股票,就表明大家都对未来预期看好。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过分乐观,就会导致不现实的主观收益高预期,如果这种高预期没有实现,就会使股票市场出现问题。

他担心这样下去会把人的心理改变了:有些企业主可能因为在资本市场上赚到巨额利润,从而对资产进行重新配置,这样就会偏离自己的主业;而个人由于过去几倍的收益增长,也会产生浮躁心理,一旦预期收益没有达到,就会产生不好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股市的发展?张维迎认为:“中国股市未来仍然是长期看好的,但中国股市受政府干预过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资者往往一赔钱就去找政府,把股票价格变化与政府联系起来,而政府往往就顶不住压力,会出台政策来干预股市——这对股市长远正常发展不利。”

(责任编辑:马常艳)

许小年

许小年:我已放弃股市研究

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曾因对股市严厉批判,被人扣上了要把股市“推倒重来”的帽子。遗憾的是,在2012年3月一次论坛演讲中,许小年明确表示:“我已经放弃对股市的研究。”此后许小年在其出席的多场公开活动中,的确再也没有对股市作出评判。

“中国股市的问题不是一两项政策就能解决,也不是一个新领导的新思维就能解决。中国的股市和中国的经济一样,它的整个系统都出了问题,所以我已经放弃对股市的研究。”许小年在演讲中说。

“我们很多企业愿意上A股圈钱,既不用给股东付利息,也不用给A股还本,这正是我们资本市场的问题所在。”许小年表示。

但许小年强调,他仍是一个基本面研究的坚定信仰者,“股票的价格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市场的资金链,还取决于市场的情绪。”他分析,“从基本面上看,由于中国公司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都是周期性股票,跟着经济的增长上上下下,我觉得今年的股市从公司的盈利前景来看,并不是很乐观。此外,资金链上虽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但不会出现方向性的改变,这说明由资金引发的大行情可能性不大。”

(责任编辑:马常艳)

周其仁

周其仁:“规范股市”的根本之道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撰文表示,当下股市里那些最严重的问题,根源在于我国金融业“市场之间的市场竞争”严重不足,股市与其他各类筹资融资市场之间,缺乏市场竞争;而各类股市之间的竞争,也大为不足。

周其仁表示,金融业的市场间竞争,不仅仅是各种投资收益率和筹资成本率之间的市场竞争,更是各类市场各种金融交易“信用”可靠性之间的制度竞争。市场间竞争不足,投资人没有选择更可靠投资场所的余地,只好“将就”现存市场的结构及其信用水平。连带的影响,就是市场供给方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高交易可信程度的努力,缺乏动力。市场竞争不足,靠专家和政府自上而下“规范市场”,是文不对题的。

周其仁从入市投资的需求总量谈起,他指出,那涌进股市的百亿千亿资金,无论来自个人还是机构,都是自觉自愿为博利而来。问题是,千家万家投资人在股市上的自愿付出,是在现有局限条件下的决策和行为。

“公家机构的钱,在有效地节约代理成本的制度建立起来之前,花到哪里也会“扭曲”,到了股市上只是放大了“不正常”。撇开这一点,人们的钱财究竟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投资,以及多少用于这类投资、多少用于那类投资,是在现有金融制度约束下的选择。”周其仁说。

对此,周其仁指出“规范股市”的根本之道,即加强金融业的市场间竞争。“当前的要点,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松动汇管;三是开放更多的金融交易品种和市场,包括开放更多的、分层次的股权交易市场。要股市“净化”,就要在竞争中规范,在规范中竞争,在基于竞争的规范下发展。”

(责任编辑:马常艳)

张五常

张五常:中国的股票市场变化太快,看了心惊肉跳

“股市的不济,是因为北京的政策缺乏说服力,而其中最麻烦是掌管经济的人言论太多,分析太少,观点不一,有些言不成理,有些惟恐天下不乱,使市场无所适从,犯了股市的大忌。”香港著名学者张五常教授曾撰文对大陆股市提出自己的判断。

“在我的研究领域,房地产与股票是我研究较少的两个市场,其实不是不想研究,而是不敢看,看到变化太快,看了心惊肉跳。应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到现在是有成绩的。但目前的内幕也很多,针对投资市场的政策变化又很大,一时一个风向,改变很多。在此情况下,我们今天跟进去是对的,明天可能就是错的,如果总跟着跑,结果就是亏钱。”张五常曾说。

对于投资,张五常建言道,为了规避这些变化风险,我们普通人应有一个长线投资的习惯,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而且,不仅要选对市场,还要选对品种。

张五常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投资追着热点跑,并非好办法;世界市场时常在变,中国市场时刻在变,我们如何追得上。“就拿近日火热的黄金投资来说吧,我们要是追着它拼命买,就难免买到了山顶上。因为黄金与美元的连动性很强,而美国经济不稳定,美元涨跌振荡都很大,黄金也就会跟着变化,做短线很难把握。”

(责任编辑:马常艳)

茅于轼

茅于轼:A股将成赌博市场

茅于轼曾指出,中国股市从长远看有投资机会,但目前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监管,二是投资者结构。

“投资者想赚快钱,一涨就卖,A股变成了一个混乱、赌博的市场。”茅于轼说。

“投机人决定了价格的时候,这个市场就乱了,投机就变成赌博了。”茅于轼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我认为就是一个赌博市场,全是投机的。“股票市场有少量的投机很好,和粮食市场一样,但是参与买卖的人太多,这时候价格就搞乱了,完全是碰运气。”茅于轼说。

“中国的股票市场要好,要减少散户,增加基金,增加大投资者,有针对性研究企业的好坏,减少投机增加投资,买股票的目的不是等涨价卖掉,而是企业等分红,以投机为主的股票市场是永远不可能好的。”茅于轼说。

(责任编辑:马常艳)

谢国忠

谢国忠:今年年终之前,股市情况不会太好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在去年年底预测,股市至少到今年年终之前,情况不会太好的。

谢国忠表示,如果楼市不彻底调整,股市楼市起不来,资金套在楼市里面。现在银行采取的策略是,借新钱还老钱,资金套在里面,这是第一点,从资金链来说,对股市不利。从盈利水平来说,公司盈利能力都在下滑,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股市至少到明年年终之前,情况不会太好的。

对于跌跌不休的股市,谢国忠指出,“中国股市新一轮的启动,一是要减税,一是楼市要完成调整。现在股市有两个障碍,一是楼市的调整刚刚开始,银行业资金被套在里面,股市要出现牛市比较困难;二是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下滑,这个下滑需要去存货的过程。”

谢国忠认为,中美股市的差距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差距。中国A股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如果翻一倍,就能使大盘指数上涨赶得上美国股市。

“A股上市公司中的权重股,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企业,效率低下,中国远洋(3.02,0.00,0.00%)连续几年巨亏就是典型。而且大部分公司没有独特的技术和知名品牌,盈利能力有限。”谢国忠表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普遍不信任。

他说,一些公司看上去好像现金流很多,但认真查一下,它们的银行存款很少,而且负债率居高不下,看上去很不可信。上市公司普遍少分红,而热衷送股票,说明在这些公司眼里,股票根本不值钱。这样的股市,不可能造就繁荣。

(中国企业家网)

(责任编辑:马常艳)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

解读中国经济 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要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在此书以前,我一直对“经济”类的书籍敬而远之。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兴趣点主要是文史哲,经济类的一直没有太大的阅读欲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己对“经济”的许多现象不甚了解,很多时候也是只求表面意会,而不作深究。但是当我接触的事情越多时,现实告诉我必须踏出这一步,不然,就永远限制于自己既定的知识和认识框架内,无法突破出去。庆幸的是,我踏出的这一步,是林毅夫的这本《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的传奇经历想必不少人已经有所听闻,在此姑且不谈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他是透彻地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透彻地了解中国经济状况。 这本书里林毅夫主要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那么发达,到了近代却这么狼狈?他不太相信文化决定论。他认为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就看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中国古代人口多,市场统一,农民和手工业者试错机会多,所以科技更发达,经济也更繁荣。至于为什么中国近代衰落了,乃是因为近代工业革命使得科技进步更多地来自科学家和实验室,中国由于科举这个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徘徊不前,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建国以来,以1978年为分水岭,前后发展,至少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差距这么大?中国工业底子薄,积累少而人口多,选择这条路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走的非常艰难。这条路一经选择,中国的经济框架就注定了: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需要资金,于是政府刻意压低利息;重工业需要进口外国材料,于是人为提高汇率;重工业不能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利润薄,于是一需要垄断,二需要刻意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工资。 全书下来,让人识得特别是改革以来诸多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识得“提出问题、援引即有理论、查找理论缺陷、提出新的理论”这样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模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楚认识自己和别人,找到比较优势,遵循这个比较优势,利人利己!双赢的技巧并非相互的让步,而是找到对于双方重要程度不同的要素进行交换,例如巴以“土地换和平”,其实正是“比较优势”这个经济理论在发挥着作用。

中国最具影响力10大经济学家北大占4人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揭晓 由《世界商业评论》评选的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于10月18日正式揭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名列榜首,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名列第二,而被称为小股民代言人的郎咸平教授排列第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有5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不超过100人,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应该不超过10人。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目前处于边缘状态, 世界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或中国经济规模小, 而在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落后,经济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本科生带博士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就经济学教育而言,中国甚至还远远不如经济非常落后的印度,英语优势使得印度大学生可以尽快尽早地阅读西方经济学原著。要改变经济学家“数量多,质量次”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经济学界至少还要努力15-20年! 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站在世界的前沿?谁是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 谁是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谁是商务生活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 为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主编的《世界商业评论》对500位经济学人、财经记者、高级经理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https://www.doczj.com/doc/327803570.html,世界经理人网站网友投票,从15位候选经济学家中选出“ 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指标包括3个方面: 学术影响力(60%)、经济影响力(30%)、社会影响力(10%)。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在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详细分析报告将刊登在《世界商业评论》今年第11期上。世界经济学人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27803570.html,还将为每个经济学家建立个人网站,以方便经济工作者学习和查阅。 《世界商业评论》以翻译和报道世界级商学院教授、世界级企业CEO以 及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文章为主,揭示企业在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策略,同时从全球最具权威性财经和管理出版物中萃取领先管理思想和财经话题。《世界商业评论》忠实读者为高级经理和经济学人。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附原题)复习进程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问题: 1.什么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3.假定某市房地产管理部门估计该市住房需求曲线是P Q d 5100-=,其中数量单位是万套,价格代表月租,用百元表示。房管部门注意到,该市较低价格下的较高房屋需求量,将会吸引其他城市的居民迁入该市。为了讨论方便,假定迁入该市的都是三口之家。假定该市房产商的供给曲线为P Q s 550+=。 (1)市场均衡价格是多少?如果住房管理部门实行租金管制,把每套住房的月租限制在最高为100元的水平上,而让无住房的家庭迁出该市,房租管制所导致的人口净变动是多少? (2)假定住房管理部门将每套住房的月租提高到900元,如果在增长的房屋供给量中有50%是新建的,那么总共新建了多少套住房? 4.如果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歉收将增加还是减少农民的整体收益?为什么? 答案: 1.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决定的商品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商品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不断变化直至相等,最终形成均衡价格。 影响个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偏好、个人的资产与收入、个人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与个人所购买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等等。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还包括消费者人数的多少。

影响单个厂商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厂商打算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为生产该商品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厂商的技术状况、厂商对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等等。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还包括生产该商品厂商数目的多少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 3.① 根据s d Q Q =得到:55505100=?+=-P P P (百元)。 均衡情况下,房产商供给量为:7555500??+=s Q (万套);如果月租限制在100元,那么房产商的供给量变为5515501??+=s Q (万套);那么人口的净迁出应为:3×(75-55)=60(万人)。 ② 如果月租提高到900元,房产商的供给量9595502??+=s Q (万套), 供给总共增加为95-75=20(万套),其中50%是新建的,那么新建房屋总数为20×50%=10(万套)。 4.歉收将会增加农民的整体收益。原因在于,农产品歉收意味着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又因为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随着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需求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微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农产品的价格将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将增加。 第三章 问题: 2.什么是收入效应?什么是替代效应?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还是不同? 3.消费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2.在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保持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所引起的实际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或者说引起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总量的变化,这就是收入效应。 当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与同该商品相近的商品之间的替代,这就称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变化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3.在无风险的情况下,确定性收入所产生的效用是确定的;在有风险的情

冯清简历

冯清,男,1953年3月北京出生,祖籍陕西华县。 本科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宏观经济学,并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相关研究生课程。 冯清早年曾在工厂从事过玻璃工,机修钳工的工作。清华大学毕业后,曾在机械工业部仪表局供职两年。1983年前往瑞士学习宏观经济学。师从瑞士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林德(W.Linder)教授。后经林德教授亲笔推荐给吴敬琏教授,便在两位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在瑞士研究秩序经济学。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冯清完成了国内第一本市场经济学的书籍并于1990年在国内出版了该书,定名《实用市场理论》(读书网有相关介绍)。由吴敬琏教授亲自作序。该书在成稿过程中还受到柏林科技大学艾德曼(G.Erdmann)教授和央行周小川行长的具体指导和修改,成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最深入浅出的读物之一,至今仍不显落伍。吴敬琏教授关于建立市场取向的改革,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及警惕权贵寻租等著名观点,最早在该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在当时反自由化、反和平演变的大环境下,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及中共中央1993年通过决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之前,明确的提出搞市场经济,所有参与者都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故该书名模棱两可,也可认为是谈企业的市场营销,这才拿到书号。该书出版后,受到中央领导及国务院领导的内部肯定和赞扬。并于1993年在市场经济成为主旋律后,改名《市场经济入门》再版,及在《经济日报》和《改革》杂志上连载。冯清还在国内多种期刊报刊上发表过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重视。他的在抗洪和土建中采用土工织物的建议、在粮食仓储中采用谷物冷却器的建议、还有与殷雷一起上书建议停止国有股减持改为社保转持的建议,以及《公司法》修改的建议等,都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采纳。 冯清系公派在瑞士学习经批准后留在瑞士工作,在当时世界500强的瑞士最大的机械制造公司——苏尔寿公司工作了17年。回国后从事卫星通信及融资投资领域的工作。 2008年起冯清对于西医保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洪昭光、刘国庆、胡晓年等西医教授的启蒙下,自学完成了《养生胜过医生》(百度文库里有相关说明)的写作和出版(笔名:冯仲清)。该书由洪昭光教授作序。之后再与李智、曹友廉合作,完成了《健康养生大实话》的再版,以简洁的语言向公众介绍西医营养学的基础知识。2010年, 冯清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孟庆云、郑志坚、史欣德、冯兴华、张雪亮等中医教授的启蒙下,又研究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后来冯清还在其老师曹军的指导下,团队的配合下,通过中西医的对比,主笔撰写了《现代人看中医》,力图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国内外普及中医知识。冯清是北京科普作协的成员。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免费下载】 吴敬琏: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吴敬琏: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吴敬琏来源:文汇报 --吴敬琏教授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节选)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对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要求愈来愈高,经济科学工作者身上的担子也愈来愈重。在新一轮改革的春雷滚动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紧自己的工作,使得今后出现重大改革机遇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理论准备不够而手忙脚乱,或者因为仓促出台而招致大的偏差。 --吴敬琏 成长于西方世界的现代经济科学对处于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的中国是否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对于不少实际工作者乃至经济学界中人似乎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完全解答的问题。不过根据自己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观察,我想对这个问题应当作出肯定的回答。 贬低现代经济科学对于我国改革的意义的主要论据,是所谓"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西方经济学不符合中国国情"。直到80年代,在我国改革问题的研究中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还会得到"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的实际"的讥评。 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要通过改革行动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没有对于反映这一系统运动规律的现代经济科学的深切把握,没有改革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综观中国经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所遭遇的每一次重大挫折,几乎无不与人们对经济科学的无知和排斥有关,而在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走上比较自觉地进行的轨道 以后的每一次重大进展,也几乎都与我们对现代经济科学的认识深化有关。 1956--1976年"不受学理影响"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共产党人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基础,本来应当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给予极大的重视。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战争的环境中,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实践,对经济学理论也不重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当世界在大发展时,我们却没有去吸收现代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而是"闭关锁国",那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完全没有经济科学的指导。想摆脱苏联的模式,又找不到科学的出路。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在中国的经济工作中一直把从苏联引进的集中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归结为管得太多,统得太死,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以致只有中央的积极性,而没有地方政府、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了整个经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切切",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时开出的处方是:放权让利,调 动积极性。这种想法和那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可以变物质"、"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等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背后的财团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04年1月20日,亚信公司(Nasdaq: ASIA)发布了其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的2003年第四季度季报。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亚信第四季度的总收入为3060万美元,同比增长30%,净收入(除去硬件成本)达到1620万美元,同比增长21%。 在亚信人的努力里面,应该还包含了一种特殊的贡献。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去年10月亚信庆祝成立10周年的时候,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以亚信独立董事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其时,业界把张维迎出任独立董事看作是亚信“打造最强董事会”的一步重要棋子。亚信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董事长丁健表示,张维迎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的理解以及他在中国企业管理、战略规划方面丰富的经验,将为亚信的董事会创造很多价值。 亚信仅仅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吗? 张维迎教授是中国最有名望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助理,是经济学界最有名望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对于舆论最有影响力的公众经济学家之一。他参与政府决策咨询,从而是一位对政府重大措施出台有影响的学者。 1998年,张维迎教授和盛洪教授在《改革》杂志发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文中列举了中国邮电部的种种垄断和压制打击竞争对手联通公司的行为,最后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政策建议:组建新的“国家电信管理委员会”(或电信管理局)、将长话经营与市话经营分离、将中国电信分解为几个公司、将邮电部的一部分电信网划拨给联通公司,等等。文中特别提到:“中国电信市场非常大,从长远看,双寡头的市场结构不足以形成有效竞争,需要引入更多的竞争者。” 看看今天的电信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不对张维迎等经济学家的政策影响力表示由衷的赞叹──中国电信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他们的思路进行的,甚至可以说,亚信这样一家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并在电信行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张教授在政策上的鼓与呼。虽然,改革过程中经济学家对政策独一无二的影响,被思想界一些人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但现实中的企业与其“逆之而害”,何若“顺之而用”? 实际上,张维迎教授对电信行业改革的鼓与呼是不遗余力的。他不久前在中国一家媒体发表的演讲稿中,又对中国电信行业的垄断行为进行了抨击:“在中国,如果注册公司名称有…网?字,你就需要得到信息产业部门的批准──谁赋予了信息产业部垄断名字的权力?其合法性在哪里?没有人追问。”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事电信行业的亚信,为什么要聘请张维迎教授作独立董事,是不是可以更明了一些呢?更为重要的是,在民营企业的利益诉求渠道还不够畅通的情形下,亚信未来的利益,尤其是政策需要,是不是可以通过张教授这样对政策影响很大的著名经济学家来进行游说呢? 这的确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皮与毛的关系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一个著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比喻,用在今天,也是十分适合的。根据媒体公开的信息,目前中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家,与资本的关系可谓是越来越“紧密”。见表: 经济学家任职企业曾或现任职务职务年薪(万元)备注 钟朋荣 三九集团顾问为大庆、三九集团等70多家 茅台酒厂顾问大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体改方案。 中房银川独立董事兼20多家大型企业经济顾问 浙江电信独立董事 裕兴电脑独立董事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厉以宁习题答案

厉以宁编写的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问题: 1.什么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2.讨论弹性有何意义? 3.假定某市房地产管理部门估计该市住房需求曲线是P Q d 5100-=,其中数量单位是万套,价 格代表月租,用百元表示。房管部门注意到,该市较低价格下的较高房屋需求量,将会吸引其他城市的居民迁入该市。为了讨论方便,假定迁入该市的都是三口之家。假定该市房产商的供给曲线为 P Q s 550+=。 (1)市场均衡价格是多少?如果住房管理部门实行租金管制,把每套住房的月租限制在最高为100元的水平上,而让无住房的家庭迁出该市,房租管制所导致的人口净变动是多少? (2)假定住房管理部门将每套住房的月租提高到900元,如果在增长的房屋供给量中有50%是新建的,那么总共新建了多少套住房? 4.如果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歉收将增加还是减少农民的整体收益?为什么? 答案: 1.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决定的商品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商品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不断变化直至相等,最终形成均衡价格。 影响个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偏好、个人的资产与收入、个人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与个人所购买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等等。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还包括消费者人数的多少。 影响单个厂商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厂商打算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为生产该商品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厂商的技术状况、厂商对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等等。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还包括生产该商品厂商数目的多少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 2. 对于需求函数()P f D =或供给函数()P g S =,仅仅了解()0<'P f 或()0>'P g 还不足以精确地分析价格与需求量、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商品需求量或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用()P f '或()P g '进行比较,因为不同商品的量纲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选择弹性方法进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身边的经济学 --经典案例分析 (一)中国古典故事中的经济学 1.1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这时候占据北京的 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 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 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 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此时的 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 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在这么多的选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最后是吴三桂在靠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

论文题目:从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读供给侧改革 摘要 准确认识宏观经济的新走势,主动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供给侧改革的词源、提出背景和含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其特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供给体系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5 月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经济发展关系国家发展的命脉,2015年中央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伟大的结构性改革。 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1.1 “供给侧”词源分析 两个多世纪以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应用起起伏伏,但从未淡出经济学人的视野。“供给侧”经济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的开端,可认为是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发展,而随着“后来居上”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了几近全盘的否定;20 世纪 70 年代,“供给学派”重新兴起,构成历史上在“供给侧”的第一次复辟,且明显带有“螺旋式上升”的新特点,并紧接着又继续湮没于“凯恩斯主义复辟”的浪潮中;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供给侧”学派才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一带有继续“螺旋式上升”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至举足轻重之位。 2.2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及含义 2015年11月10号,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市

听听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谈中国股 市 2013年06月26日 07:33 中国经济网微博我有话说

沪深股市双双低开 【中国企业家网】(综合)继银行年中“钱荒”现象,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股指不断创新低。6月24日沪 深股市双双低开,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以2068.86点和8115.84点开盘,较前一交易日收盘跌0.20%和0.25%。 截至15时收盘,上证综合指数(1950.013,-1.48,-0.08%)1963.24点,沪指暴跌至109.86点,跌幅超过5.30%,创年内新低,时隔6个半月后,重回“1”时代。深成指收报7588.52点,跌547.52点,跌幅6.73%。 通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然后面对变幻莫测的中国股市市场,伤了谁又肥了谁?对此经济学家有 何看法,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建言中国股市?盘点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许小年[微博]、周其仁、陈志 武[微博]、张五常、茅于轼、成思危、谢国忠……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声音。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吴敬琏:中国股市还不如赌场 享有“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之称的吴敬琏早在2001年,曾毫不留情地发出过“中国股市连一个规范的 赌场都不如”这样的论断,由此拉开了中国股市大讨论的序幕。之后还曾多次批评中国股市处于“强盗贵族 时代”。 吴敬琏称,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甚至还不如赌场,因为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中国的股市有些人可以看到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和操纵。这就是著名的“股市赌场论”。

他表示,“股市要正常化,政府监管、证券公司以及媒体,都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可能发生扭曲。政府监管尤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但是如果有些官员想的不是这个,他们想的是寻租,就会利用各种行政许可、审批来寻租。” 吴敬琏指出,现在股市出现问题,政府救市是应该的。“问题是怎样对症下药,政府是不是该直接干预股市以及楼市。”他认为,中国股市的“政策市”顽疾并未根除,有权力的人可以大发横财,而普通股民总是利益受损。 对于股市的腐败也一直有所诟病,该如何拯救中国的股市呢?对此吴敬琏说:“中国股市监管不力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市场内幕交易。证券改革的方向,首先要实现的只能是有效配置资本资源。据我观察,接下来证券改革的中心就是要改变监管难题,用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路线,去取代以实质性审批为核心的监管路线。 不过,光靠监管方法的改革,还不能完全解决中国股市的问题。股票是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有的企业是靠政策倾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太差。要使得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哪一项政策能解决的,要依赖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完善。” (责任编辑:马常艳) 张维迎 张维迎:中国股市先天不足 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表示,解决股市的问题,没有一个法律文化的支撑,是很难的。我国的股市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健全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董事对投资人的诚信责任,我们目前的法律有没有能力去看守? 中国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对此,张维迎曾撰文直面中国股市症结,指出包括发展股票市场的指导思想、证监会的定位、产权问题、地方股票市场、经理与股东、职业道德等6大问题。 张维迎说,股票市场实际上是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因为所有资产的价格是它未来收益的体现,也是未来收益的资本化。一个人在买某个股票时,可能不是考虑单个企业,而是考虑整个经济。如果大家都来买股票,就表明大家都对未来预期看好。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过分乐观,就会导致不现实的主观收益高预期,如果这种高预期没有实现,就会使股票市场出现问题。 他担心这样下去会把人的心理改变了:有些企业主可能因为在资本市场上赚到巨额利润,从而对资产进行重新配置,这样就会偏离自己的主业;而个人由于过去几倍的收益增长,也会产生浮躁心理,一旦预期收益没有达到,就会产生不好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股市的发展?张维迎认为:“中国股市未来仍然是长期看好的,但中国股市受政府干预过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资者往往一赔钱就去找政府,把股票价格变化与政府联系起来,而政府往往就顶不住压力,会出台政策来干预股市——这对股市长远正常发展不利。”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荐的图书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荐的图书 作者: 2004-7-27 0:25:36 博客中国(https://www.doczj.com/doc/327803570.html,)原始出处:人民网-《市场报》【原文地址】b38414c 编者按:适逢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下发的2004年第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社会各界都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以为,要想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学习、借鉴前辈们成功的治学经验。其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月25日看望经济学名宿薛暮桥、陈翰笙时也谈到,他希望经济学界认真总结陈翰笙、薛暮桥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经验,让他们的理论精髓得以传承。 前辈们中的首选学习对象就是作为“中国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科研机构,拥有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中的顶尖级专家和学者。这些专家学者的生活也就为外界所好奇。 事实上,在2003年,中国社科院的李朱等几名硕士研究生曾为了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的读书治学经验,对400余名博士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写出

哪些书曾经对他们的为人师表、学术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并请他们给出简短的理由。目前,由120位博士生导师配合而完成的调查结果,经编辑成的图书《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的5种书》,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1月出版。据悉,“三思工作室”同时还向全国高校范围内的100名经济学博导、100名法学博导、100名院士展开过问卷调查。由这三个系列问卷调查而整理、编辑成的图书也即将面世。 吴敬琏研究员 1930年1月24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1954-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79-1983年任副研究员。1983年至今,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84年,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4年至今,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中1984-1988年任常务干事。1986-1987年,任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为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评议会成员;1994年,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6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1999年,为匈牙利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

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当代国家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占主导位置,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竞争也成为科技的竞争,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由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亚奇迹中的国家也是很好的发展科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着实令世界惊叹。但是,这些国家的成功是否是发展中国家所应遵循的可行替代路径,我想,各个国情不同,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味遵循前路,没有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创新,相信是很难有出路的。正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学习苏联,我们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和错误的评估,最终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后果。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一个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为了能快速且一步到位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这种赶超战略是值得肯定的,它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超额完成,奠定了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吴敬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应向何处转型

吴敬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应向何处转型 文/吴敬琏 中国经济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发展,目前已步入人均GDP2000美元-3000美元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由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这种增长方式曾经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但是一些问题也在近年来逐步显现。从要素投入驱动看,出现了这样一些挑战,而且越来越严重。第一,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第二,由于资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致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第三,超高速的增长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实现的。在早期阶段,大量廉价、低成本的劳动投入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但是在近年来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 三年前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论点,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出现,这就意味着刘易斯说的劳动无限供给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的紧缺。他们做了大范围的调查,发现包括边远地区的农村,可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基本上转移出去了,农民工的工资从2003年开始出现持续的上升。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美国一些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学者认为蔡昉教授做的论断是不准确的,根据他们掌握的数据,中国目前至少还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我曾经请他们两方做过对话。我的判断是,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蔡昉教授说的是能够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出去了,他并不否认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应该转移,但是没有转移出去。另外一方说的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的,还有大量没有转移出去。这里的关键点,有一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因为体力的原因,因为有家务负担的原因,因为文化和技术水平太低的原因,不能、也不可能转移出来。所以对于城市非农产业来说,劳动力的供应确实出现了一个转变,过去的无限供应情况已经不存在了。继续用过去的增长模式来支撑我们进一步的增长,就发生问题了。这是从要素投入看。 从出口需求驱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角度看,问题发生得比较晚一点。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也出现了东亚一些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在20年前出现过的类似问题。这就是出口企业、出口产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因为出口数量扩张造成的和我们贸易对象国的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外汇存比大量增加,本国货币(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出现。要改变这种状况,亟须像当年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一样,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但在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抑制本币升值,负担非常重,也使得货币政策实施的空间变窄。因为大量收购外币,造成了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引发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正因为此,中国迫切需要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转变。 问题出现以后,中国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做了许多工作来寻求解决办法。他们研究了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及教训。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实现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主要的途径是:一、劳动力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的转移;二、基于科学的技术广泛运用;三、服务业向各个行业渗透和它的独立发展;四、信息化。这些研究的成果正在变成中国政策方面的实践。特别表现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里面。 首先就是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的非农产业转移。刚才我们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还没有实现。要实现这个转移就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在农村和城市做一系列的工作。如在农村普及九年甚至更高的义务教育,在城市里面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保障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社会等,这非常重要。 第二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技术特点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现代技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