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一释义

1【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2【穿斗式木构架】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纵向)街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6【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7【间架、副阶周匝】

(1)间架: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这里的架数指的是檩(又称“桁”)数。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及五檩之屋。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2)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斗栱】

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栱端)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两柱间的枋上)。

9【华栱、昂、抄、栿、枋】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栿:较大的横梁称“栿”;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

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

10【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草栿、明栿】

在室内能够见到的部分屋顶的构件称“露明造”,被天花板遮挡住的屋架称“草架”;若没有天花板,屋架完全暴露的,叫“彻上露明造”。草栿是指未经加工的梁,一般不宜作露明处理。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加工成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1【梭柱、阑额、普拍枋、绰幕枋、驼峰】

(1)梭柱:在柱上端1/3处收杀。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园弧形。

(2)阑额:于柱上端联络并承重的构件,常于其下用由额,两额间有由额垫板;(3)断面高宽比为2:1;于角柱处不出头。用于柱脚称地袱。普拍枋:位于柱头、阑额之上承托斗栱的构件,断面为3:2。

(4)绰幕枋:位于柱枋角接处之下的短木,有缩小梁枋净跨的作用,即雀替。

(5)驼峰:形如骆驼的背,用于露明屋架中,配合斗栱承托梁袱之用。

12【月梁、卷杀】

(1)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建筑已不用。

(2)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加工成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这种做法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3【升起】

柱的升起多见于宋及宋以前的建筑檐口。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象这样其余檐柱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间均为上升曲线。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檩)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14【侧脚】

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施工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5【须弥座、叠涩】

(1)须弥座: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北魏石窟,造型简单;隋唐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高级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逐渐复杂华丽;宋《营造法式》规定了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明清成为定式,唯栏杆较宋式的小。宋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下到底。清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形下有抱鼓石。

(2)叠涩:指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如砖石塔等)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16【叉手、托脚】

(1)叉手:脊桁(檩)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檩,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檩)均用斜杆固持。其中支撑脊檩的称叉手,其余的称托脚。

17【斗子蜀柱、人字拱】

斗子蜀柱是指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拱。

18【阙、乌头门】

(1)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由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2)乌头门:指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墨梁,故称乌头门。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多用于官邸、陵墓之前。

19【九踩斗拱、橑檐枋】

(1)九踩斗拱:清式建筑斗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各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拱。牌坊斗拱可多至十一踩。

(2)橑檐枋:宋代斗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一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榑,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

20【槽、缝】

(1)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2)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榑(檩子)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榑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21【分心槽、金厢斗底槽】

(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也是柱网的排列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多用于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等。

(2)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圈环包内圈。

22【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装饰。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之为屋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则用兽吻。

23【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1)和玺彩画: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2)旋子彩画:因在藻头上画旋子而得名;枋心上画龙、锦、西番莲,或只在素地上压黑线边,称“一字枋心”;由以旋子彩画退晕与贴金多少,分为六个等级: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

(3)苏式彩画: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布局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的不同之处是,在檩、垫板、额枋三构件上相当于枋心的位置,统一画一个大画心,称“包袱”,包袱内涂浅色地子,上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两端的箍头也三件连在一起画;包袱的外缘由多折曲线组成,画多层退晕。

24【云南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与湖南的印子房相仿,与四和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一颗印章状;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厢(耳)房东西各两间;也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的作法;正房常作楼居,下有前廊,称游春;上下皆廊称宫楼;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如北京四和院的倒座)。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将耳房改成“两面口”以互相联络;城市一颗印往往正、耳、倒均为楼房,且全有前廊,楼上也各廊相通,环行无阻,称“跑马楼”。院内植花木,宅对外不开窗,形成封闭空间。住宅外围为高墙,用夯土、土坯或砖外砌,称“金包银”;木雕精美,略用彩色勾勒,或黑漆勾金边,不满施彩绘。

25【水戗发戗、.嫩戗发戗】

(1)水戗发戗:屋面檐口平直,檐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2)嫩戗发戗:仔角梁(嫩戗)以120──130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箴木、扁担木联结,起翘很大。

26【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

(1)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称檐柱;但在四角上的称角柱;

(2)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都称金柱;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

(3)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称中柱;

(4)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上的称山柱;

(5)童柱:在横梁上的短柱子称童柱。

二简答题(归纳出要点,各要点可作适当的简短说明)

1)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的大致脉络?

1 城市发展雏形期

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期城市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多带氏族聚落色彩。实例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

2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1)里坊制

▲里(坊):居住区;市:商业和手工业

▲每个里坊都环以高墙封闭,设里门与市门,按时启闭,实行宵禁。

(2)城市形制的草创

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三国时代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严整的棋盘式里坊制,由于商业的发展,后期封闭性减弱。如唐长安

4 开放式街市期

宋以后的城市模式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而以开放式商业街取而代之。

2)简要分析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

1 最严整的里坊制

里坊以高厚的坊墙封闭,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数倍于小坊,设2门或4门,朝启晚闭,实行宵禁。坊内有宽约15m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用宽约2m的十字小巷将全坊划分为16各小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2 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系统

主要道路两旁为高大的坊墙,街景单调。

3 城市重心偏于一隅

皇城、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后期(唐高宗时)大内移至大明宫,重心更向东北偏移。

4 功能分区明确

市集中于东、西两市,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和市场分开。

5 排水、漕运不便——水系缺乏

3).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1 整体布局仍为环套式,以皇城为中心

2 中轴线明显,并得到不断强化

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7.5㎞的中轴线,由外城南门永定门——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端门——紫禁城午门——6门7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轴线两侧布置天坛、先农坛、社稷坛等礼制建筑群和五府六院等,体量雄伟、色彩鲜明,与周围低矮的青灰瓦顶的民居形成强烈对比。

3 东西向交通不便

皇城梗立中央,妨碍了东西交通。

4 道路系统继承了元代“干道——胡同”模式

干道以南北向为主,胡同以东西向为主,胡同间划分宅基地,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独特的城市肌理。

5 商业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皇城四侧。

4)简要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典型特点?

1 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正房居中为尊,是家中长辈的起居之处,厢房分立两侧,为小辈住所。反映了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思想。

2 内外有别

以垂花门为界,将整个住宅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垂花门以北是家人的活动区域,外人非请莫入。

3 空间序列完整,秩序井然

从大门——照壁——前院——垂花门——正房的空间序列,有起、承、转、合的匠心和安排寓于其中,呈现出一种内向封闭而又秩序井然的空间序列。

4 道家风水学说的影响

大门的方位选择“巽位”(八卦中的吉位),建筑朝向讲究负阴抱阳,内院讲求藏风聚气,虚实过渡(建筑实体————外廊——院子)。整体布局虚(院子部分——气口)实(建筑)的处理符合道家阴阳互变的思想。

5 )福建客家土楼的特点及实例?

1 特点

(1)同心圆(或回字)式布局

无论圆楼还是方楼,均以“祖堂”为中心,呈现出一种环套式向心布局。

(2)采用了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

这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般居住模式(独门独户,自成天地),而类似于现代单元式集合住宅。

(3)垂直式功能分区

底层(或底下两层)为辅助空间,下层为居住空间。

(4)技术特点

土筑外墙高大厚实(高可达十几米,厚1~3米),以竹片、松枝为筋,糯米、红糖粘接,上层开箭窗(外大里小,成梯形)。

2 实例

(1)承启楼:圆楼

(2)遗经楼:方楼

6)简要分析西藏囊色林主楼的主要特点?

1 平面功能

横条形平面,面南背北。底层及二层作储存之用。三四层作佛堂、藏经及管家、仆人住处。五层位主人起居。有天井自三层直通屋面,梯间、烟囱亦出屋面。

2 结构处理

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主要承重体系为夯土墙,辅以梁柱框架。底层墙厚3米左右,往上逐渐收分,墙厚减薄。墙体越往上层数量越少,而代之以柱列以获得更加开敞的室内空间。墙体除了四周的外墙贯通至顶外,还有两道内横墙和两道内纵墙贯通至顶,这种处理加强了建筑的整体刚度。

3 构造处理

(1)楼板:阿嘎土层—卵石—木板—椽木—大梁

(2)旱厕处理:蹲位上下错位,逐次北移。

4 檐墙装饰

屋顶四周的女儿墙外皮,用“边玛草”垒砌成“边玛檐墙”

7)简要分析唐乾陵布局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说明其中阙和神道的作用?

1 布局

乾陵是“因山为陵”的典型,其以梁山为陵墓主体,梁山前有双峰(高度低于梁山)对峙为阙,一条长长的神道夹持在双乳峰中间,径直北上,直达陵墓南门朱雀门。气势恢弘,选址极为巧妙。

2 阙

阙的形制是指在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帝王阙的规制是三出阙。乾陵共有三对阙,一对在第一道门、一对在双乳峰峰顶、一对在陵墓南门朱雀门,作为空间转换和过渡的标志。

3 神道

指通向陵墓主体的长墓道,其两侧分立石象生,如石马、石人、石狮、朱雀、碑等夹道而立,引导拜者。

8) 从择址、形制、神道几方面简要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点?

1 择址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与唐乾陵有异曲同工之效。整个陵区地势开阔宏伟,选址极佳。

2 形制演变

由明之前的方上之制演变为宝城宝顶、方城明楼。陵墓主体由方截椎体变为倒扣的半球体谓之宝顶。宝顶环以墙垣谓之宝城。宝城南门有一城楼样式的方形歇山建筑谓之明楼。

3 神道

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并采用明陵首创的曲折自然式神道形式。有多重牌坊、门殿、碑亭等作为空间的过渡与转折,还有形态各异的石象生夹道而立。

9) 简要分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要特点?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架建筑,是唐代建筑的典型实例。

(1)立面及体形

面阔7间,四阿顶,体形舒展稳重雄浑。立面横向节奏为三个正方形(小—大—小,如图),竖向节奏为屋面﹕斗拱﹕柱(含台基)=2﹕1﹕2。正脊、屋面、檐口均有曲线。当心间比例呈方形,檐柱由当心间向两侧逐渐升起形成檐口曲线,各柱均有侧脚。明次间均用版门,梢间用直棂窗。斗拱柱头一朵,补间一朵,补间无栌斗。

(2)平面

平面柱网有内外两圈柱组成,俗称“金厢斗底槽”。面阔7间,进深4间,殿身建在低矮的台基之上。(3)结构

▲斗拱

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即出四跳)双杪双下昂,补间铺作很简单,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佛光寺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梁架

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下的草栿。脊榑下不施侏儒柱而仅用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上平榑下仍用托脚。天花用小方格的平棋。

▲屋面

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屋面高度与进深之比)约为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10 )简要分析西藏布达拉宫的布局与特点?

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1)布局

布达拉宫占满整个布达拉山头,拔地200余米,外观八层,实际9层,其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整个建筑群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居中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东面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2)特点

▲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式布局

整体布局随形就势,顺着山势起建筑,而不是削平山头,显得自然雄浑。

▲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

如斗拱的使用、金殿屋顶等。

▲保留了藏族建筑的传统手法

如边玛檐墙、碉楼形式的外墙等。

▲体量参差,暗合山势,大块原色的使用使之从斑驳的山色背景中脱颖而出。

11) 简要分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结构特点

1 平面为内外两圈柱,内圈各柱和各柱间梁枋斗拱一起构成内筒,外圈各柱和各柱间梁枋斗拱一起构成外筒,整体结构就构成了一个双套筒结构,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震。

2 位于各楼层的平座暗层中增设了柱间的斜向支撑,增加了结构刚度。

3 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较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于是在外观上形成逐渐内收的稳定形象

12 试分析北京白海的布景手法与特点

1 以水面为主,环池布景

2 以琼华岛为中心

为了突出琼华岛的视觉中心作用,于其上堆万岁山,并于山顶置白塔,成为绝佳的视觉焦点,并成为所有景区的共同的参考点。

3 琼华岛的位置绝佳

琼华岛正好挡在入口团城的前面,使人不能一览无遗,从而激发人的探幽之心。

4 以岛分水,变化有方

琼华岛将水面分成几个大小、形状、尺度各异的水面空间,带给人不同的观感,更使水面获得开合、收放的丰富变化。

13 试分析北京颐和园的布景手法与特点

1 平面整体布局前山后水、南低北高

2 空间整体布局为前开后合

从万寿山前山俯瞰昆明湖,空间开阔敞朗。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则显得沉静幽长。

3 万寿山有中轴线

万寿山前山的中间部分是佛香阁、排云殿一组轴向纵列式建筑群,其中佛香阁更成为全园的制高点和构图中心。这条中轴线向昆明湖打开,很有控制意味。

4 昆明湖的水面划分

昆明湖中的水面有较小的南湖岛和斜向长堤将水面分化成若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片,破解了超大面积水面容易陷入一览无遗、大而空的弊病。而长堤、石拱桥等提供了“水上游”的线路,提供了以堤代舟的亲水环境。

14 简要分析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1 选址有借景、有活水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龙光塔)、泉水充沛,可引水入园,特别是可将周围山色因借入园。

2 整体分区设景

整个寄畅园南部为水景,西部为石景。水池西面有一座大假山作为屏障将西部分区隔开来。建筑很少,多偏于一隅。

3 主景为东部水景,采用环池布景的手法。

东岸有廊、西部有山、南北岸为建筑。

4 水面的处理是精华所在

(1)岸线:曲折迂回,有利于多视点布景

(2)水面形态:有聚有分、有断有连,水面在鹤步滩——知渔槛一线一收,在七星桥处一连,将水面划分为南、中、北三部。南部开敞、中部收缩、北部幽闭,形成不同的观感。

5 游览线路多样化

有廊、有径、有桥,提供不同视点,达致步移景异的效果。

15 简要分析苏州留园(中部)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1 环池布景,略显郁闭

中部水池西北两年为山景,东南两面为建筑。由于建筑与山景、树木体量较大,水池较小又再加以分划,因此整个水池空间围合感较强、略显郁闭。

2 山景向阳

山景位于池西北两面,应是最佳位置,因为第一是不至于遮挡过多,二是有较佳的观赏面。

3 人行线路空间的安排收放有致、抑扬得当

从园门进入时,需经过狭长封闭的曲廊空间,视觉为之收敛。至“古木交柯”一带,略事扩大,右行至“绿荫”,空间豁然开朗。这样的手法在整个园景安排中随处可见。

4 植物配置得当

园内有高大古树10余株,与较低的灌木、石山相配,竖向空间层次分明,空间丰满。

5 叠石有大意,但细部失之琐碎。

6 水面的划分略显局促

中部水池本来不大,但中央偏北处置小蓬莱,东部又伸出一小半岛,岛与岛、岛与岸又置曲桥相连,这样就使得水池空间略显局促闭塞。

16 简要分析苏州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1 水景为主,庭景为辅,水、庭景交融

中部的北部主要为水景,南部主要为庭院。但是两部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相互渗透、相互融通。

2 水面划分有独到之处

水面所谓面积虽大(占1/3),但是却被岛、廊、桥分划为若干形状各异的小块,形成水景、山景、庭景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格局。

3 线性水景的处理尤为突出

如从小沧浪北望荷风四面亭、从倒影楼南望宜两亭等,这些线性水景处理得有层次、有轴线、有对景,成为佳景的范例。

4 对景的设置巧妙老到

如远香堂——雪香云蔚亭、见山楼——香洲、倒影楼——宜两亭、小沧浪——荷风四面亭等对景,有大

小、形状、尺度等的变化,丝毫没有人为的牵强之感。

5 空间的关键转换点都有强调和处理

如荷风四面亭为三块水面交汇之处,见山楼为水面转折拐点,从远香堂折向东南进入琵琶园时的园门框景等等。

6 空间有收放、抑扬、开合的变化

如进园时,迎面有黄石假山为屏障,循廊绕山转入远香堂,却顿觉豁然开朗等。

17 何谓举折,简述我国古代建筑屋面举架(折)做法

古代建筑的屋面从上往下呈一优美的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是由若干段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折”,宋的举折(清的举架)做法就是指屋面曲线的做法。举折做法的步骤为:

(1)先定举高:唐代举高(脊檩上皮到橑檐枋上皮间的水平距离)与进深(前后檐橑檐枋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之比约为1/6,宋代1/4~1/3,清代1/3~1/2。

(2)再定步数(檩数):清代一般各步距(两根相邻檩子间的水平距离)都相等(均分),宋也有不等的。(3)最后定每步的垂直降幅(从脊檩起往下):降幅从上往下依次递减,因此而形成越往上越陡峭的屋面曲线。

18 简述彩画从汉至清历代演变的情况

官式建筑的柱枋,自汉起都以红色为基调,汉代也有在木构上包裹锦绣、金釭(gang)、珠玉的做法。梁枋早在战国时就已经饰以彩画,汉代彩画式样很多很杂。唐宋以后,几何图形和植物花纹渐多,色调也由红转向青、绿,并大量使用了晕,用金量也开始增加。

宋代彩画可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杂间装等九种,总的可分三类:五彩遍装法;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宋代彩画在阑额端部使用了又各种如意头组成的藻头(角叶),改变了过去用同样花纹作通长构图的格局,而代之以箍头+藻头+枋心+藻头+箍头的五段式对称构图(但箍头、藻头比后代短,少于构件长度的1/4)。此外,彩画中大量用晕,极少用金。

明代彩画以旋子为主,其外形呈椭圆,花瓣层次较少,造型简洁,仅主要线条用金。

清代彩画有和玺、旋子、苏式等几种,但以旋子为主,此时旋子已完全变为圆形,花瓣层次较多,枋心已占到全长的1/4。

19 简述近代上海城市布局的特点

1 高度的商业化——多功能经济中心

至1949年,上海集中了11万户商家,工厂数达1万家,占当时全国工厂数的55%。形成了外滩金融区,以及与外滩垂直的南京路、金陵路、福州路以及淮海路等著名的商业街。城市发展以此连片商务区(CBD)为核心向外扩散。

2 布局模式——三界分治、五区分立

三界分治是指旧上海存在着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五区分立是指上海旧城区被分割为五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沪南、浦东。

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租界区自东向西扩展,缺乏南北向直通干道,跨区道路不能很好衔接,交通线路、车辆型号不能互通,自来水不能联网等。此外功能杂处、分区不够明确。

3 住宅——居住分异现象明显

下层平民大多居住在棚户区,普通市民一般居住在里弄(包括各式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白领阶层居

住在公寓住宅或花园里弄,上层人士则住花园洋房。

4 公共建筑类型的齐备和市政设施的近代化

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集中地。形成了行政办公、文教、金融、体育、医疗、娱乐等一整套完备的建筑类型,煤气、水电、公共交通等近代市政设施比较齐全。

20 简述二十世纪初国民政府“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

1 功能分区

将南京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以中央政治区为重心。

2 道路系统

主要采用方格网+对角线的形式。道路网密度高,街坊分划偏小。中山路为贯穿全市的主干道,新街口、大行宫一带为新的商业中心。

3 住宅等级分区

住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旧住宅区,分别制定不同的阶层居住,居住条件两极分化严重。

4 对建筑形式作出专门的规定

极力提倡“中国固有形式”,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对当时的行政文教建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简述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1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

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广式、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

2 早期石库门里弄(1870’s—1900’s)

主要特点为:里弄住宅在传统三合院(三间两厢)的基础上,开间方向收缩、进深方向拉长,平面更紧凑,各类空间(包括天井更趋小型化),外观仍保持传统风格,并保留大量的传统细节。

3 后期石库门里弄(1910’s)

主要特点为:总平面布局仍为欧洲联排式的紧凑排列方式。单元平面从“三间两厢”转为“单开间”,少数杂有“双开间”。后部附屋增加1—2层用作小卧室,俗称“亭子间”。正面前天井围墙高度降到2层窗台,通风采光有所改善。建筑细部开始采用洋式细节,主要表现在门、百叶窗、砖券、栏杆、楼梯、牛腿等处。

4 广式、新式里弄(1920’s )

1920年代前后,上海里弄住宅在后期石库门的基础上开始向以下两个方向演化:

(1)广式里弄(经济型——下层居民住宅)

特点:里弄均为单开间平面,取消前部天井,后部单披灶间也改为两层,与住屋连成一体。房屋层高、进深、开间尺寸都缩小,整个形态颇似广东竹筒屋,故得名“广式”。

(2)新式里弄(高档型——中产阶级住宅)

特点:总平面道路系统中,总弄、支弄有了显著区分,总弄可通行小汽车,宽度拓至4m以上。前天井取消石库门,代以矮院墙或透空栏杆墙,支弄观感较为舒敞。单体建筑的房间功能分工明确,并设有带盥洗、淋浴设备的卫生间,反映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结构已横墙承重为主,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外观早期多采用简化的古典线脚,墙面用红砖或间以汰石子粉刷,后期趋向简洁的现代式,墙面多用黄色拉毛水泥粉刷。

5 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1930’s—1940’s )

花园里弄多为独院式,公寓里弄多为单元式(一梯两户或一梯四户),居委上层人士居住的高级住宅形式。

其特点为:占地大,有绿化空地,平面凸凹变化较多,功能多以垂直分区为主。水暖电卫设施齐全。空间类型多、宽敞,丝毫没有普通里弄的那种逼促之感。外观多为西班牙式或现代式。

22 简述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实例

1 砖(石)木混合结构

▲特点:砖石承重墙、木架楼板、人字木屋架,大量使用砖券。

▲实例:1916年的北京大学红楼(4层)

1906年上海汇中饭店(6层)

2 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特点:墙体用很厚的砖石承重墙,楼层用工字钢密肋,中间加砖小拱再填以混凝土,或用工字钢外包混凝土作梁,梁间搭工字钢密肋。这种结构费钢量较大,主要用于外国人建造的重要工程,这种结构很快就被砖混结构所取代。

▲实例:1901年上海华俄道胜银行(砖石钢骨结构)

1905年青岛提督公署(砖石钢骨结构)

3 架结构(钢框架或钢筋混凝土框架)

▲特点:由梁和柱组成的框架承重,墙体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1925年前,我国多层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6年开始,钢框架结构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实例:1908年的上海电话公司(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8层,钢框架)

23 简要概括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 殖民地式(活跃期:1860’s——1880’s)

殖民地式(Colonial Style)又称“外廊样式(Veranda Style )”,被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是最早传入我国的建筑样式。

▲特点:

以带有外廊(多为柱廊式)为主要特征。它是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湿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流行样式,早期进入中国的殖民者将之从东南亚移植过来。一般为1—2层、带二三面外廊或周围廊的砖木混合结构。

▲实例:、天津法国领事馆、台湾高雄英国领事馆等

2 西洋古典折中主义(活跃期:1890’s——1920’s)

西洋古典折中主义建筑是我国近代城市洋式建筑的一种主流形态。

▲特点:

西方折中主义有两种典型形态:

一种是类型主义,即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对口”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等。形成群体建筑风格的大杂烩。

另一种是集仿主义,即在同一栋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样式和艺术构件,形成单栋建筑的混搭式面貌。

▲实例:上海汇丰银行、汉口海关大楼等

3 装饰艺术风格(活跃期:1930’s)

装饰艺术派脱胎于新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

▲特点:

上海的装饰艺术派建筑较为集中(其它地方不是很常见),不仅融合了该风格的常见特征,例如之字型外观,舷窗般的窗户,风格化的花卉和动物图案,同时还加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云纹、古钱、八卦等。总之,装饰艺术派是一种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形态,在大幅度简化古典装饰的同时,仍保持着某种装饰味道。▲实例:上海百乐门舞厅、上海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等

24 我国近代建筑传统复兴潮流三种设计风格的特点及实例

1 宫殿式——仿古做法

▲特点:

这类建筑尽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形体,基本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实例:南京中央博物院、南京国民党党史陈列馆等

2 混合式——折中主义

▲特点:

这类建筑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并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型有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者添加壁柱式的梁柱额枋雕饰。屋顶则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出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可以说“混合式”是对“宫殿式”的一种改良。

▲实例:中山陵祭堂、老上海图书馆等

3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装饰主义

▲特点:

930’s年代,一种向国际式过渡的“装饰艺术(Art—Deco)”倾向的作品和地道的国际式作品也用过洋行建筑师的设计而纷纷出现和流行开来,很自然地为传统复兴建筑启迪了一条新路——仿“装饰艺术”做法的路子,即在新建筑的体量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传统装饰细节,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不再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大屋顶,仅保留一些传统的余韵。

▲实例: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等

三绘图题(不求细部的精确,但要求表达的主要内容较齐全、相对比例较准确)

1试绘出我国古代建筑三种屋顶形式的简图

2 试绘出高颐墓阙的平面及立面简图

3 试绘出河北定兴北齐石柱的平面和立面简图

4 试绘出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立面简图

5 试绘出北京四合院的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6 试绘出吴县东山尊让堂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7 试绘出唐长安城总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8 试绘出明清北京城总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9 试绘出窑洞住宅的五种空间组织方式的平面简图

10 试绘出明清故宫前朝部分的总平面简图

11 试绘出故宫纵向剖面(南北向)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12 试绘出太和殿立面或透视简图

13 试绘出天安门立面或透视简图

14 试绘出北京天坛总平面简图

15 试绘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简图

16 试绘出唐乾陵总平面简图

17 试绘出明长陵陵总平面简图

18 试绘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简图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1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 简答与论述 1. 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2.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②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③总体平面长依崖依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延纵深布置不同 ④由于建造需要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⑤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2.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答:①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③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④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3.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4.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答:我国木构建筑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

中国建筑史答案

1.梁思成与刘敦桢分别提出的中国建筑的四个特征,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梁思成: 以_木料_ __为主要构材; _构架_ __制之结构原则; 以_斗拱_ __为结构关键; 外部轮廓形式_特异_ __。 刘敦桢: _承重_ __与_围护_ __结构分工明确; 对于各种_气候_ __条件的充分适应性; 具有一定的减少__地震__危害的可能作用; _材料_ __供应比较方便。 2.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七个方面的特征是什么? 翼展的_屋顶_ __造型; 崇厚高大的建筑_台基_ __; __ __正立面__多为玲珑透剔的木刻造型; 建筑群有多重__院落__组成; 建筑_色彩_ __的施用:保护木材,创造室内华丽气氛,创造华美外观,等级分划 建筑平面分为两种:一,整齐_对称_ __式;二,自由多变式; 在__ 石结构__ __力学特征上的认知不足 中国建筑屋顶正脊的鸱尾,是在以上的哪一个时期出现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下列建筑类型中,哪一种是中国人排在第一位的? 皇家祭祀建筑 谁提出了中国城市“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规划思想? 晁错 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西汉 1.《尚书》中提出的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三项原则是什么? A正德B利用C厚生 2.三项建筑原则的核心是什么? 和 3.孔子关于宫室建筑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卑宫室 4.这一思想与上述《尚书》中大禹的建筑三原则中的哪一个原则关系最为密切?A 5.在孔子的心目中,与宫室建筑有关的土木工程与农业有关的水利工程哪一个更重要? 水利工程 最早提出宫室建筑应该“适形”的是哪一部著作? 《吕氏春秋》 穴居巢居

西周时期,城市的大小是按照_等级_来确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按照___入口___来确定。 1.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__商___时期。 2.偃师二里头遗址主要属于__夏___时期。 3.殷墟遗址属于__商___时期。 西汉,长安 图中的宫殿位于12345 商业区位于6 祭祀场所位于7 最著名的秦代宫殿是_ 阿房_ 宫,人们对于它是否曾经建成仍 有争议 1.该明器反映的是__汉__时期的建筑。 2.这是一座_仓楼___。 1. 这张地图显示的是曹魏的都城_邺城__ ___。 2. 请指出图上哪些部分分别是什么功能。 宫城为_2__ 宫苑为_1__ 衙署为_3__ 军营为_4__ 1. 这张地图显示的是北魏的都城__洛阳_ ___。 2. 请指出图上哪些部分分别是什么功能。 宫城为_1__ 市为_2__ 衙署与庙社为__3 1.佛教建筑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从具体的佛像崇拜到抽象的绕塔、冥想、诵经从具体的佛像崇拜到抽象的绕塔、冥想、诵经- 正确 2.南北朝帝王灭法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寺庙占据了城市中很大一部分空间 1.北魏时期的第一大塔是洛阳的___永宁寺___ ___塔。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一)

1.简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①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土木构筑很少 ②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③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④开山凿石,工程量大,费时长 ⑤雕刻、绘画艺术中保存了许多早期建筑形象 2.结合汉、唐、明三代宫室实例,简述其发展趋势。 大明宫: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宫城共有九座城门,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北京故宫中轴线主体建筑序列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也就是故宫的“三大殿”。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生活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北京故宫的特点:1)吸收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 2)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 3)建筑处理上,采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的对比手法。 清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建造和使用的宫殿,现存古建筑100多座。清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 3.简述南京城的规划特点。 1)充分利用自然,顺应地然地形进行城市规划2)依照风水学说进行规划,选择了风水学中的“穴” 3)结合周礼,对古典布局做了一些改变,但是依然崇尚王权4)体现规划中的区划思想 4.简述哥特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1)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就减薄到25~30cm左右,拱顶大为减轻。材料省了,侧推力也小多了,连带着垂直承重的墩子也就细了一点。 2)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 3)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第四,哥特式教堂的形制基本是拉丁十字式的。 5.请结合实例试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的区别以及都城建设的共同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三种:第一类新建城市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 第二类利用旧城建设新城。汉代以后常用。 第三类旧城基础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6.简述隋朝在建筑上的主要成就。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 一、我国古代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是什么?庭院的围合方式有那三种? 我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布局特点:沿着一条纵深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二、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布局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 其建筑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耳房、倒座(会客,书房)、后罩房(小姐居),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其组合形式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的多进院。它们构成一路纵列,大宅可以旁带跨院,或是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 其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基本型,其核心庭院均采取“一正两厢“再加上垂花门或过厅的四合院格局。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的总宽。 坎宅巽(音xun)门(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以下论述题位答案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论述 一、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答案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瓦历史可以追索到西周 P24 2.著名的小雁塔、应县木塔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塔:密檐塔 P40 楼阁式塔P176 3.倒座和抄手游廊常见于北京四合院 P99 4.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指 河南应天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 5.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建筑物是(北宋)定州料敌塔。 我国现存最古的古代木构架建筑物是(唐)南禅寺大殿。 6.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房屋的建筑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P17 7.号称“中国第一四合院”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早周凤雏村遗址。P23 8.我国自办最早的建筑教育始于1923年,最早的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 P390 9.列出下列建筑作品的设计人或设计公司 金茂大厦SOM 中国国家大剧院保罗.安德鲁 赵州桥李春 鸟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CCTV央视新楼库哈斯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植P462 香山饭店贝聿铭 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 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和沈其张镈P465 上海汇丰银行新楼公和洋行P361 上海沙逊大厦公和洋行P361 北京仁立地毯公司梁思成与林微因P406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KPF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 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彭一刚P485 10.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砖历史可以追索到西周 P25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 园林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营构P207 12.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建筑类型是干澜式建筑和木骨泥墙房屋 P17 13.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早期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作用--承托屋檐,它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P31 14.我国著名的安济桥是隋朝的建筑,它的设计人是李春。P38 15.“垂花门”常见于北京四合院民居。P99 16.我国古代著名的楼阁式塔代表有应县木塔、大雁塔,密檐式塔代表有西安小雁塔、嵩岳寺塔。17.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1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计成 P204 《营造法式》的作者是宋代李诫 19.我国传统的清式彩画作主要有和玺、旋子、苏式三种。 P315 21.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山、水、植物、建筑 22.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是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它是属于楼阁式塔。 P176

中建史题目

绪论 一、选择题: 1.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什么?(A) A穴居和巢居 B.集体活动的大房子 C.祭坛 D.神庙 2. 下列哪项不是斗栱的作用?(C) A.增加挤压面 B.支撑挑檐檩 C.改善节点构造 D.标志等级 3.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的木构架是(A),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A穿斗式 B抬梁式 C干阑式 D井干式 4.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C) A有机 B简明 C舒适 D真实 5.斗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B大木作C铺作D檐下作 6.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B)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7.天坛的屋顶形式是(C)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8.斗栱的主要构件是( D ) A栱、斗。B斗,昂。C栱,昂。D栱,斗,昂 9.收分的柱身形态是( A ) A向上逐渐收小B向下逐渐收小 C 上下一般粗 10.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建筑部件,主要构件是:斗、拱、昂。其中“昂”指的是(C) A主干部件 B短的悬臂梁 C斜的悬臂梁 D长的悬臂梁 1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其中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要求的是(B) A简明 B有机 C真实 D三者都有 12.《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工部工程做法》三本书分别成书于:(A) A.宋朝、清朝、清朝 B.宋朝、民国、清朝 C.宋朝、清朝、明朝 D.唐朝、清朝、宋朝

13.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形式是正确的?(C) A 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 B 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C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D 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 14.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 C ) A木头圆柱B檩条C大梁D额枋 15.以下关于庭院的围合方式的种类,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B.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并用廊围合。 D.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 二、名词解释 1.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2.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代表。 3.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4.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5.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6.棱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有梭形。 7.卷条:将栱端切削成柔美而又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 8.“庭院”是由屋宇,围墙和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9.“天井”为某些地方为减少夏天烈日暴晒之苦而做的很小的庭院,是一种形象的称谓。 10.卯榫结构的定义: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⑴. 取材方便; 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中建史简答题

简答题: 1.试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取材方便②适应性强③抗震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震性能)④ 施工速度快⑤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①木材资源日渐减少②木建筑防火性能差,易遭火灾③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耐久性不佳④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要求,消耗量大 见书p2~3或笔记 2.复述周礼考工记中对王城(国都)建设的一段论述并解释。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战国时齐国官书,记载西周之事) 解释:工匠建造国都,方圆九里,每边开三道城门,城中九条纵向大道,九条横向大道(即九条东西向大道九条南北向大道),九条大道宽为九轨(道路能够让九辆马车开进行驶)轴线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堂,皇宫的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的地方,后面是市场,集市和市政面积各为一夫。 3.简述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并列举一个著名工官及其成就。 答: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着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见书p14~15 著名工官: ①隋:宇文恺隋大兴,东都洛阳的规划设计者。 ②宋(北宋):李诫编修《营造法式》 ③明:蒯(kuai)祥,徐杲(gao) 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蒯祥,明,北京城规划及故宫建设) 4.简要介绍一下史官文化(解释)。 答:史官是专门记载历史之人,史官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少宗教色彩的,以伦理为本位的现世文化。 我们把这种过早成熟的,历史意义发达,重伦理色彩的,带有中国本土文化现象的文化称为“史官文化”。 5.简要介绍窑洞的种类并阐述窑洞的优缺点。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

中建史复习题 1、名词解释:间:“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填空: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 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3、简答题: 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 1)依次递减 2)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 出廊的作用是什么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4、填空题: 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 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5、名词解释: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6、填图题: 清式斗拱正立面、清式斗拱侧立面 7、简答题: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期末作业题目(及答案)

期末作业 一、填空-每空2分(23×2=46分) 1. 今北京中山公园的位置,在明清北京城中是祭祀土谷之神的的位置(如下图),这个位置符合《考工记》所载王城规划中“__ __ __ __”的原则。 2. 明清故宫的午门,其最早的源头是汉代建筑,它是一个入口的标志。 3. 园林建筑中自汉代开始出现了“__ __ __ __”的布局模式,这种模式也一直影响到后来明清的皇家园林。 4. 我国现存最早的、保留完整的一座砖塔是__ __ __塔(塔名),属于__ __式塔(塔的样式)。而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__ __ __塔(塔名)。 5. 中国古代都城由外到内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这种制度被称为“__ __ __ __”制度。地方城市的外城也被称为__ __。 6. 下图梁头弧线的做法叫做__ __。

7. 下图人字形的部分叫做__ __铺作。 8. 唐代彩画在额栏上施红白相间的色块,称为“__ __ __ __”。 9. 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的__ __寺。 10. 《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北宋初年,由建筑工匠自己编写的建筑手册叫做《__ __》,据传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木匠__ __。 11. 北宋的皇家园林有很高的开放性,例如《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的画作中均有记载的__ __ __。 12. 应县木塔与独乐寺观音阁相比,相似之处在于: 在平面上都有内外两圈柱子,形成类似《营造法式》__ __ __ __槽的平面格局。 在两层之间都有__ __,内部有斜撑,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外观上看,两层之间有__ __,人们可以登栏远望,形成良好的视野。 柱子都使用了__ __的处理手法,向中心倾斜,使整体更加稳定。 13. 《营造法式》中最高等级的斗栱是铺作(填中文数字),唯一现存的实例是寺转轮藏殿中的转轮。 14. 为了节约材料、获得更宽敞的室内空间而省去若干柱子的作法叫做__ __造,其典型代表是五台山佛光寺的__ __殿。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一释义 1【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2【穿斗式木构架】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纵向)街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6【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7【间架、副阶周匝】 (1)间架: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这里的架数指的是檩(又称“桁”)数。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及五檩之屋。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2)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斗栱】 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栱端)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两柱间的枋上)。 9【华栱、昂、抄、栿、枋】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栿:较大的横梁称“栿”;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 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

05年沈阳建筑大学中建史真题(答案)

中国建筑历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七铺作: 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为一朵,清称一攒);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多寡,清代以踩计(宋以铺作计)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出四跳九踩(宋称七铺作)。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 2汉长安 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承秦京畿之制,实行大长 安城市区域规划。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 宫、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城内各宫分区布置, 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 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宫的比重大。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 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有大规模的 皇家苑囿区。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 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强干 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 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造园之精在于―体宜‖而造园之巧在于―因借‖ 何谓―因借‖,计成解释明确: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栅垭,泉流石注,互相 借姿;宜亭斯亭,宜谢斯谢,不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 而合宜‖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官,极 目所至,俗则屏之,不分町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 得体‖者也。 传统的因借理论两点注意:?强调―善于用因‖ ?强调―取景在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明了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4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傅的两端势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傅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线。 二画图题(每题5分,共20分) 1北京故宫太和殿立面图 2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图

中国建筑史试试题库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 E )2.分心斗底槽:又称分心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平面等分 3.叠梁式(要求附图):又称抬梁式,基本结构特征为柱上立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立短梁…… ( F )4.四阿顶(要求附图):又称庑殿顶,也称五脊殿。屋顶由四面坡组成。 5.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6.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7.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墓的一种棺椁形式。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注解黄肠题凑说:“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云题凑。” 8.斗拱:又称斗科、栾栌、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大木构件。斗栱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9.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10.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指的是清式大木做法的两种类型,可简单认为有 斗拱和无斗拱建筑的不同处理,其中有斗拱建筑称为大式建筑(殿式建筑),无斗拱建筑称为小式建筑 11.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12.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13.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14.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一)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一) (课程代码:06216) 一、单项选择题 1. “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 A、穿斗 B、内柱升高 C、彻上露明造 D、草栿 2. 唐代建筑的特征是【 D 】 A、斗拱大而数量少,出檐深远,雄健有力 B、斗拱多而密,屋顶陡峭 C、运用多色彩画、绚丽华贵 D、结构复杂,用料硕大,坚固而稳定 3. 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拱券和:【 C 】 A、巢居 B、神殿 C、梁架 D、庙宇 4. 下列哪组建筑运用了“金厢斗底槽”及斜撑增强了建筑的刚性【 D 】 A、佛光寺东大殿,隆兴寺摩尼殿 B、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光寺东大殿 C、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苏州虎丘塔 D、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5. 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 A、晋 B、冀 C、苏 D、赣 6.《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侧脚”指的是【 B 】 A、山墙向内侧倾斜 B、外檐柱向内倾斜 C、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 D、即“移柱法” 7. 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 A、全面保护 B、重点保护 C、有限保护 D、酌情保护 8、沧浪亭、豫园、瞻园、个园分别位于【 D 】 A、苏州、上海、扬州、南京 B、南京、上海、苏州、扬州 C、扬州、上海、南京、苏州 D、苏州、上海、南京、扬州 9. 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 B、白虎B、朱雀D、玄武 10. 圆形大土楼住宅分布在哪些地方【 B 】 A、江西南部 B、福建南部龙岩、上杭、永定一带 C.广东东部沿海一带D.福建北部福安一带 二、名词解释题 1. 面阔 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间的宽度称为面阔。 2. 通进深 建筑物横向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各间进深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为通进深。

中建史第七版 第一章复习题

中建史第七版第一章复习题 13级建筑学3班 2016.03.11 题目:苏潼,武安炜,金意,黄超 选择题 1、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2、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A) A 《营造法式》 B 《木经》 C 《冶园》 D 《工程做法》 3、唐宋以前,不属于斗拱的作用(D) A用料大 B布置稀疏 C突出结构作用D突出装饰作用 4、不属于隋代宇文恺的建筑成就的(B) A观风行殿、行城 B编修《营造法式》 C隋大兴规划 D最早使用建筑模型、比例严谨的图纸推敲方案 5、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B) A 小雁塔 B 摩尼殿 C 飞云楼 D 西安钟楼 6、(A)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 山西佛光寺大殿 B 山西应县木塔 C 蓟县独乐寺山门 D 河北正定隆兴寺 7、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出现在(C)朝代 A清B明C隋D唐 8、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 B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 安阳洹北殷墟遗址 9、属于圆屋顶的形式是(B) A歇山式 B圆顶式 C庑殿式 D卷棚式 10、不属于木构架的建筑优点(D) 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轻质抗震D不耐虫蛀

填空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箱斗底槽”。 2.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北魏)朝的(洛阳白马寺)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是(唐)朝的(佛光寺)大殿。 3.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 4.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佑国寺)塔。 5.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分制)”,清代用“(斗口制)”作标准。 6.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其中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 7.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8.隋唐时期建筑的特点: a.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b.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c.木构架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d.建筑的艺术加工真实、成熟,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 e.斗拱的结构技能极其鲜明。 f.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 g.设计与施工有了进一步发展。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答案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答:优势:?.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维修、搬迁;?.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唐长安城特点是什么?需画示意图。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 简述罗马建筑对古希腊柱式的发展。举例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5.木构架建筑特点 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 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 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 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 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 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

史上最全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由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2、方上 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 3、《园冶》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系统的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全书共3卷,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该书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4、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外观5层,暗层4层)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层用来结构处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经过数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5、藻井 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价,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7、《营造法式》 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8、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 悬山顶: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 硬山顶:双破屋顶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墙外。 庑殿顶: 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9、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以及地基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中建史大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____穿斗__ 与_抬梁_____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__斜杆__ 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2.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____干阑__ 式建筑。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 体的___井干___ 式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___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__干旱少雨__ 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___穹窿___ 顶。 3. 中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__榫卯结构__ ,加之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使整个木构架具有较强的___抗震性 __ ,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辽代木架建筑如__天津(草鱼刀)县独乐寺观音阁___、__山西应县佛宫寺塔___ 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有吴王派伍子胥_相土尝水__,建造阖闾大城,即今___苏州_。 4. 中国古代很早就采用了模数预加工拼装体系,唐宋采用____材制___制、明清采用__斗口____制,大大缩 短了建设工期,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___十几__ 年。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了_____3____ 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__百日___ )就重建完成。 5.榫卯节点有__可卸性__ ,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异地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___山西永济县永乐宫____ ,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脚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明永乐时造北京宫殿,不得不从远处___西南___和江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采办木材。清代营造宫殿木料主要来自___东北__。 7.木架建筑易遭火灾。__明永乐__时兴建的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即遭雷击而焚毁。在南方,还有___白蚁________ 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____受潮__后易于朽坏也是一大缺点。8.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温,建筑物的墙体__较厚___,屋面设__保温层_(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再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椽檩枋的用料__粗__大,建筑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__通风___、防雨排水、____遮阳__等问题更为重要,墙体___薄___(或仅用木板、竹笆墙),屋面___轻__,出檐___大__,用料___细____,建筑外观也显得轻巧。 9.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_____3__米左右,如无斗拱支撑,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__疏朗___,用料____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___紧密___,用料____变小__。 10.斗栱在宋代也称“___铺作____”,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__斗科__”或“斗栱”;在江 第 1 页共9 页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 、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 )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 A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B )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 )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C ) A、兆域图 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 D、清明上河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