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古典主义文学

新古典主义文学

新古典主义文学
新古典主义文学

新古典主义时期(Neo-Classicism)

产生背景

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了一种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倡导公民义务等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

这一思潮发源于法国,对西欧也有一定影响。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原则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追求雅典、庄重、和谐。

新古典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在英国文学中主要是指1660-1784年从德莱顿到

约翰逊这一文学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文学鼎盛时期和约翰逊时期。

主要代表作家:德莱顿、斯威夫特、斯梯尔、哥尔德斯密斯、吉本等。

这一阶段作家的散文、诗歌以及戏剧创作一般以严谨清晰的思想、简约优美形式与和谐完整的结构为主。

17世纪中叶英国散文开始进入形式讲究、体律丰满的境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逐渐促使散文体规范化和形式上典雅完美。18世纪中叶散文又出现了一次自觉繁荣的高潮,斯梯尔、斯威夫特、爱狄生等撰写的散文一扫文风雕琢、华而不实之习气而使散文面向生活,走向朴素、诚实和自信。

18世纪初,古典主义精神在蒲诗中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并

使英雄双韵形式的运用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他的诗作思想明晰,结构匀称,语言优雅,音韵和谐,影响英国多年。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必须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开始。现实主义是艺术领域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方法。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忠实于现实,毫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历史上一切真实地记录、表现了生活的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 狄更斯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揭露剥削阶级的暴行,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他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这正是狄更斯思想的两重性有人指出,狄更斯看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在这个写作的圈子里,投机取巧的写作比比皆是,有太多撒谎的作家和拍马屁的作家,许多作家并没有起到其作为社会良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经济繁荣之下却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作家在经历这种社会变迁时,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但当代作家做的远远不够。狄更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回避,敢于如实表达,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同样的现如今的文坛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速生速朽。有的作家一年出六七部长篇,却难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换得一些金钱和一时的名气。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 也许当代的中国文学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但能够高于现实,而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少。在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作品是批判过去的,但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批判过去社会现状的,所以批判与不批判似乎意义不是很大。 无论古今中外,作为高尚的,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同时文学又作为人类最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时刻叩问着现实和人生,而毫不留情地鞭策和挞伐着社会的丑陋、肮脏、污秽和难看的东西等等。然而,现在的中国还依然有这样的文学吗? 也许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可能愚拙浅见,然而,那些历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巨匠和泰斗们,他们又哪一位的作品不是出自于这样的正义豪情和博爱的良知才成功登上世界级文学的宝座上的呢?当然,中国曾经有一个文学巨匠是这样的,那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骨头“是最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斗士鲁迅先生了。也许自他以后,从此在中国大地,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或把第二人也全部扼杀了。 文学的根本就是正义和良知,别人不清楚的,别人旁观的,别人正在犹豫或者优柔寡断的,等等,文学便象一把正义的钢刀,它会及时地,敏锐的,且极其准确而又毫不留情地刺向任何不正义之处。或者刺向任何存在缺陷、漏洞和问题的方面。严格来说,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效敬终身的。可是,我国的文学究竟怎么样了?又究竟都为了什么?又为谁而服务着?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如果文学脱离了豪迈的正义情怀和呐喊的先锋作用,文学就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或故意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味,于是文学便走向了末路和毁灭的边缘。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一)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一)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启蒙哲学精神与启蒙美学建构表现于审美结构中就是启蒙叙事。近年来,一些后现代学者对“五四”以来文化与文学上的启蒙叙事作了深刻的反省。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西方思想界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解放的承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真理的承诺”这两种“宏大叙事”在现代中国影响巨大,分别产生了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传统和独断论的思想传统,我们至今仍然深受这两种“现代性传统”之苦。①他们认为这种“解放叙事”与“真理叙事”的特点,即致命缺陷在于它所坚持的是一成不变的理性,即抽象的理性,追求的只是一种自身同一性的线性结构,如利奥塔所指出的这类宏大叙事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学成分,它赋予了叙事一种霸权,这是通过赋予其合法性来实现的,而这一霸权夸大了叙事与知识的等同。一些文学研究者也以这种理论为根据批判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宏大叙事充当了启蒙的工具,忽略了审美的启蒙。我认为上述分析与观点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完全以西方后现代学说为理论根据,这本身就不符合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或者说这种方法仅仅是在“批判的工具”方面颇有创新,而缺乏“工具的批判”;其二,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在现代性问题上未曾达到过“理性主义”的高峰,并未在真理性问题上取得霸权地位,所以用后现代、后启蒙主义的理性多元性理论、反本质主义理论或“小叙事”理论来反思并批判现代启蒙叙事,实在为时过早;其三,如果说中国现代的政治激进主义与独断论的确一度取得了霸权地位,为害匪浅,需要用理性的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进行解构和批判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说这种政治激进主义本来就不能代表真正的启蒙主义思潮,充其量只能称其为“伪启蒙主义”,这样的话,他们用后现代理论所批判和解构的其实主要是伪启蒙主义,仍然没真正涉及原创性的中国启蒙主义。其四,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建构虽是以救国、立国或政治叙事作为缘起的,但当启蒙主义真正进入建构过程之后,政治与国家观念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抛掉了;而且在启蒙主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启蒙叙事策略时,启蒙又是从人的本能欲望、生命力以及中国的国民性作为源头的。这就决定了其启蒙叙事所包含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是未经批判的,其理性也不会是纯粹抽象的。 那么应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它到底有何特征呢?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其特征在于,从人的本能欲望之发掘与提升到人的自由意志之塑造并进而实现创造性的自我,从逻辑上说这是一条线性结构,但在这一线性结构的中心环节又有一个由理性与情感的动态激荡而形成的面式结构。②它的介入使整个启蒙过程成为一种复式结构:其一是从本能欲望——理性——自由意志——创造自我;其二是从欲望——情感——自由意志——创造自我,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一复式结构的特点在于前者与后者之间互为前提互为保证,缺一不可。换言之,理性通过对情感的作用保证后一结构的完成,而情感通过对理性的作用又赋予前一结构以合法性。如果将其置于启蒙主义的文化动力系统之中,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指向自由意志的塑造,也标示了逻辑统一性完成;而从美学范畴来说,这一动力系统中的理、情、意分别表现为真、美、善,真与美的互动自然地指向善,而“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之形成也就标志着通往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对此郁达夫的说法极有代表性:“小说在艺术上的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若一本小说写得真,写得美,那这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但是这种效果是“间接的影响”,不能是有意识的,因为“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品,既具备了美、真两条件,它的结果也必会影响到善上去。”③由此就决定了其启蒙叙事既不是纯理性主义的,也不是纯感情主义的;既不是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纯浪漫主义的。这两种叙事可称之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理性主义叙事”。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为什么在“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同时成为文学上的热点,为什么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几乎同时崛起于文坛,其“对立互补”正蕴含着上述必然性与合理性。扩而大之,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的启蒙叙事之所以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英国文学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时期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I. John Bunyan novelist. His masterpiece is The pilgrim’s Progress. As a stout Puritan , he had made a conscientious study of the Bible and firmly believe in salvation through spiritual struggle.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 purpose is to urge people to abide by Christian doctrines and seek salvation through constant struggles with their own weakness and kinds of social evils. II. Alexander Pope poet. Pope made his name as a great poe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n Essay on Criticism in 1711. The next year, he published The Rape of the Lock, a finest mock epic. For him the supreme value was order---cosmic order , political order, social order, aesthetic order , and this emphasis on order found expression in all of his works. He strongly advocated neoclassicism, emphasizing that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judged by classical rules of order, reason,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good taste and decorum. III. Daniel Defoe a novelist. Robinson Crusoe, an adventure story very much in the spirit of the time,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his masterpiece. He wrote four other novels:Captain Singleton , Moll Flanders,Colonel Jack and Roxana, those novels deal with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some hero or heroine, usually a whore, a pirate, a pickpocket, a rogue or some other criminal. In most of his works, he gave his praise to the hard-working, sturdy middle class and showed his sympathy for the downtrodden, unfortunate poor. Defoe was a very good story-teller. The realistic account of the successful struggle of Robinson single-handedly against the hostile nature forms the best part of the novel. Robinson is here a real hero: a typical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middle-class man, the pioneer colonist. IV. Jonathan Swift a prose writer and a master satirist. A Tale of a Tub and Battle of the Books established his name as a satirist. His A Modest Proposal is generally taken as a perfect model. His other works are: The Drapier’s Letters , Gulliver’s Travels Gulliver’s Travels: Swift’s best fictional work, the book contains four parts.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is great and its exploration into human nature profound. In his writings, although he intends not to condemn but to reform and improve human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特征 [摘要]在第一个十年,新时期文学思潮在经过“文革”的“洗礼”之后,表现出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诉求,简而言之,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具有人性化特征。在第二个十年,经济体制变革,传统价值观瓦解,世俗生活成为作家与读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具有世俗化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人道主义;世俗化 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并以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为标志,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到“新写实文学”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可谓是思潮迭起的二十年。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有的是对过去错误思潮的反拨,有的是过去正确思潮的回归,有的是新出现的,但也和过去的思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受到过去的思潮或大或小的影响。 我们可以大体上按照前后两个十年把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变革”阶段和九十年代的“转型”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个阶段研究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的特征。 一 “文革”十年浩劫,使我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处于极度混乱与严酷的禁锢之中,神州大地一片肃杀,满目疮痍。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人民才开始从政治上解放出来。政治上的解放必然要求思想上的解放。新时期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形成了对“四人帮”极左教条的冲击,并重新确立了“文学是人学”的信念。从现代性角度来说,新时期重新提出了现代性的任务,重新返回文化启蒙的历史轨道。同时现代性任务的提出,要求新时期文学为它服务,导致新时期文学想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复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学界大讨论,绝对主义的阴霾开始消散,被禁锢、压抑的思想逐渐复苏。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再度批驳“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反对教条迷信,确立思想解放的基本路线。新时期,文化禁锢被打破,出现了文学繁荣局面,相对宽松的文学制度和作家自由的身份保证了启蒙

外国文学史之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1、18世纪的欧洲文学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启蒙文学,18世纪也被称为启蒙的世纪。 2、着名作家有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及德国的莱辛。 3、启蒙文学家所用主要体裁: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戏剧。 第一节概述 一、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的许多作家观点方面各有侧重,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内在的精神脉搏。他们都鼓励运用理性或理智,让人们以及人类社会“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是运动的实质。 2、启蒙主义文学包括法国启蒙主义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二、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笛福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代表作品是《鲁滨逊漂流记》,这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除此之外还创作了《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那》等小说及传记。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充满机智、活力和个人奋斗致富的精神,明显带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表现出了英国当时的时代精神。 2、另一位很受欢迎的小说家是理查逊。他的书信体小说《帕美勒,或美德有报》,被誉为“第一部英国现代小说”,除此之外,另一部书信体小说是《克拉丽莎,或一位青年妇女的故事》。 3、菲尔丁是18世纪欧洲成就最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曾戏仿查理逊的《帕美勒》,写作了《莎美勒·安德鲁斯夫人生平的辩护》,以此来嘲笑帕美勒故事的呆板和荒唐。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4、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鲜明地拥护民主和自由,把文学作品作为启蒙的工具;取材于日常生活,市民阶层出身的人物更多地成为主人公;在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5、在英国除了现实主义小说外,还涌现出其它不少探索性的小说创作形式,尤其是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弗游记》和以斯恩特为代表的“伤感主义”小说。 6、斯恩特是一位牧师,最主要的成绩是写作了幽默却又不拘一格的小说《项狄传》,这部小说在叙述和写作方面的游戏特征,备受歌德及后世的好评。 7、伤感主义:得名自劳伦斯·斯恩特的另一部小说《伤感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情感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作了铺垫。 三、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在文学方面,他最重视的是悲剧,先后创作了《俄狄浦斯王》《凯撒之死》《穆罕默德》《中国孤儿》等,然而更能让后世不断品味的文学作品,还是他的哲理小说,如《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其中《老实人》是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 2、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他主持了《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此外,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并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所谓“正剧”。他还写过两部“严肃剧”《私生子》和《一家之主》。他创作的小说有《修女》《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3、正剧:是指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作家狄德罗尝试建立的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它冲破了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喜剧之间画下的界限,用散文的方式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他写过两部“严肃剧”《私生子》和《一家之主》。 4、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卢梭。他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教育小说《爱弥儿》,自传体小说《忏悔录》都是传世佳作。尤其是他的《新爱洛伊斯》肯定了情感在文学中的地位。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影响很大。他也是法国启蒙文学的代表。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 的影响 郭丽娜/康波 【英文标题】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and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作者简介】郭丽娜,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康波,中山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国礼仪之争/东学西传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the spread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o the West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宣扬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提出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政治主张或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启发。“中国礼仪之争”是东学西传的起始,从17世纪下半叶起,它的进展就与法国早期启蒙主义思潮的发展相互作用。传教士的文本争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学典籍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和宋明理学在法国的广为传播,并进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影响法国文学;但是,中国古典文学并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对法国启蒙文学产生过影响。 比较研究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advocating deism or atheism and advancing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was, to some extent, inspired by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was the origin of the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地特点俄国革命与现实主义文学;向内转地趋势;长河小说地集中涌现;与现代主义地融合. 《臣仆》()赫斯林是一个小造纸厂老板地儿子,自幼胆小如鼠,但欺软怕硬,残忍成性,经常欺每自己地妹妹和犹太同学,入大学后参加了反动学生组织“新条顿团”,进一步滋生起沙文主义情绪.后来赫斯林承父业当了老板,先是投靠自由党首领布克,又看到保皇党势力大,又倒向贵族伍尔科等人,还告发布克地女儿侮辱皇帝.后又与社会民主党内地工人贵族相勾结,通过出卖工人利益而当上了市议员,此后赫斯林步步高升.全书以赫斯林主持地德皇纪念碑落成典礼和布克地死为结局. 《布登勃洛克一家》()地点:德国吕贝克市人物:布登勃洛克一家哈特根施特罗姆时间:十九世纪年代事件:布登勃洛克一家地兴衰史哈特根施特罗姆地发家史《布登勃洛克一家》()《易卜生主义地精华》戏剧是“思想地工厂,良心地提示者,社会行为地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地武器,歌颂人类上进地庙堂.”它地重要性“只有中古地教会可比.”《鳏夫地房产》()《华伦夫人地职业》()《英国佬地另一岛》()《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你祖国地政府?我就是你祖国地政府,我,还有拉莎罗斯.你以为你以为再加上半打你这样半生不熟地政客,跑到那个胡说专家俱乐部里坐成一排,就能够管得了安德谢夫拉莎罗斯公司吗?不行地,朋友.怎么对我们有利,你们就得怎么干.战争对我们有利,你们就得制造战争.和平对我们有利,你们就得维持和平.在商业上,我

们商定了什么措施,你们就会发现什么有其必要.我需要什么来保持 我地利润,你们就会看出,我地需要正是国家地需要.别人需要点什 么来降低我地利润,你们就调出警察和军队弹压他们. 谁出公道地 价钱,就把军火卖给谁,不管他是什么人,什么主义;是贵族党还是 共和党,是虚无党还是沙皇,是资本家还是社会主义者,是基督教还 是天主教,是强盗还是警察,是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无论他是 哪一类地人,无论是什么情况、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干地什么糊涂 事儿,进行地什么伟大地事业,犯地什么罪,都一视同仁. 《福尔赛世家》《有产业地人》()《骑虎》()《出 租》()《现代喜剧》《白猿》()《银匙》() 《天鹅之歌》()《尾声》《女侍》()《开花 地荒野》()《河那边》()《福尔赛世家》老乔里恩小 乔里恩伊琳琼乔恩《人性地枷锁》斯宾诺莎说:“我把人 类在控制和克制感情上地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感情所支 配,行为便没有自主权,而受命运地宰割.” , 劳伦斯地 主要作品《白孔雀》()《儿子与情人》()《虹》《恋 爱中地女人》()《查特里夫人地情人》( ' )未来派时期作 品《穿裤子地云》罗斯塔之窗及讽刺诗《开会迷》政治抒情诗(苏 联诗歌史上地里程碑)《列宁》《好!》《放开喉咙歌唱》(放声 歌唱)《苦难地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 暗地早晨》《彼得大帝》《钢铁是怎样炼成地》人最宝贵地是生 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地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

英国文学课件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Chapter 12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completed in 1667. In 1674, he published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epic. 12 books)Type of Work:Paradise Lost is an epic poem which —like the epic poems of Homer, Dante, Vergil, and Goethe—tells a story about momentous events while incorporating grand themes that are timeless and universal. Sources:Milton used the Bible,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Vergil's Aeneid, and the stories in Greco-Roman mythology a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as writing models. The Bible's Book of Genesis is the main source for his retelling of the story of creation and the first humans, Adam and Eve. Settings:The settings are heaven, hell, the firmament (苍穹) (Chaos), and earth. Characters: ? God the Father, God the Son: (trinity)Two of the three divine persons making up the all-powerful Godhead, the single deity(神性)that created and ruled all that exists outside of itself. The third divine person, the Holy Spirit, does not play a role in Paradise Lost. God the Father is portrayed as just but merciful, condemning (批判) the defiant (目中无人)and unrepentant (不后悔的) rebel angels but permitting redemption of the repentant Adam and Eve. God the Son volunteers to redeem them by becoming human and enduring suffering and death. ? Satan (Lucifer, Archfiend): Powerful and prideful angel who, with legions (众多的) of supporters, leads an unsuccessful rebellion against God and suffers eternal damnation. T o gain revenge, he devises a plan to corrupt God's newly created beings, Adam and Eve, through deceit. Modern readers often admire him for his steely defiance (藐视). He would rather rule in hell, he says, than serve in heaven. It was not Milton's intent, however, to create an admirable character; rather his intent was to create a character of colossal (巨大的) hatred — loathsome (令人讨厌的), execrable (恶劣的), incurably remorseless (冷酷无情的). ? Adam and Eve: The first human beings, created by God to fill the void(真空)that resulted when God cast Satan and his supporters out of the celestial realm. Adam and Eve live on the planet earth in utter happiness in a special garden where spring is the only season and love and godly living prevail. Though they have all that they want and need, cunning Satan tells them they can have knowledge and status beyond their reach if only they eat of the fruit of the Tree of Knowledge. Eve can become a goddess, he says. Vanity overtakes her. She eats. Adam reluctantly does the same. ? Gabriel, Raphael, Michael, Uriel: Powerful and fearless angels on the side of God. ? Beelzebub, Mammon, Belial, Moloch: Powerful leaders in Satan's army. In a great council in hell, each of them speaks his mind on what policy devil-kind should follow after losing paradise. Should they make a new war? Should they make peace? ? Ithuriel, Zephron: Angels who expel Sata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with the help of a sign from God. Satan returns to the garden later to complete his devious enterprise. ? Mulciber: Fallen angel who designs hell's capital city and seat of government, Pandemonium. In ancient Roman mythology, Mulciber is another name for Vulcan (Greek: Hephaestus), god of fire and the forge. As a blacksmith, he kept shop in burning mountains (volcanoes). ? Sin: Daughter of Satan. She was born from his head in the manner of Athena, Greek goddess of wisdom and war, who sprang from the forehead of Zeus, king of the gods. 天动说的design rather than the Copernican design (哥白尼式设计). The former placed earth at the center of the solar system, with the sun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 orbiting it. Copernicus and other scientists later proved that the earth orbits the sun. Milton was aware of the Copernican theory, but he used the Ptolemaic design—either because he believed it was the more credible theory or because he believed it would better serve his literary purpose. In Paradise Lost, Adam inquires about the movements of celestial bodies—in particular, whether earth orbits the sun or vice versa—in his conversation with the archangel天使Raphael, but Raphael gives no definite answer. Raphael may have been speaking for Milton. Style and Verse Format Milton wrote Paradise Lost in dignified, lofty, melodic English free of any colloquialisms and slangs that would have limited the work's timeliness and universality. The format, Milton says in an introductory note, is "English heroic verse without rhyme"—in other words, blank verse, the same verse form used by Shakespeare in his plays. Milton's strong religious faith infuses the poem with sincerity and moral purpose, but he does not allow his enthusiasm for his subject to overtake control of his writing. Though Milton frequently uses obscure allusions to mythology and history, as well as occasional difficult words and phrases, his language is never deliberately affected or ostentatious炫耀的. What is more, it does not preach and does not take the reader on circumlocutory迂回的expeditions. Like a symphony composer—mighty Beethoven, for example —Milton is always in control, tempering his creative genius with his technical discipline. With a good dictionary and an annotated有注解的text, a first-time reader of Milton can easily follow and understand the story while developing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exquisite writing. Epic Conventions In Paradise Lost, Milton used the classical epic conventions—literary practices, rules, or devices established by Homer that became commonplace in epic poetry. Some of these practices were also used in other genres of

启蒙文学思潮

启蒙文学思潮 近年来,随着现代、后现代文化语境分析、探讨的进一步深入,人性 问题日益从形形色色的伦理、道德、民族、政治等文化现象背景中显 影而出,其作为启蒙文学思潮核心脉络的历史作用及发展意义更趋凸显。新时期文学无疑是“五四”文学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启蒙高潮,对 二者之间的承接与超越性学界已积累了很多成果。这些研究大都侧重 于从冲破思想禁锢、追求个性解放等较普泛的层面加以论述,而较少 在更深层次的逻辑理路上梳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变异性。根据作 者的理解,文学上的启蒙精神,其哲学基础是唯人主义的人学本体论,它的使命在于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持续叩问,对真与善、爱与美的智 慧永远追求,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理性主义倾向与终极关怀的 性质。作为文学启蒙的逻辑前提,历史带给新时期与“五四”的文化 障碍及由此激发的思想反弹力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五四” 文学来说,“救亡”的时代主题与“立人”的启蒙任务是以胶着的状 态纠缠在一起的,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形而上层面上的人性开掘受到过 多的救亡与革命因素的干扰,纯粹的唯人主义的人学本体论难以建立 起来。时至70年代末,民族危亡问题退居其次,民族内部的政治/文 化问题凸显,在经历了短暂的社会/政治学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后,文 化/人性层面的现代转型很自然地成为启蒙主义思潮回归与嬗变的首要 主题。尽管这一层面的激扬与上升的过程并非一目了然,更有迂回曲折,但它在新时期前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仍是有迹可寻的。有鉴于此, 本文无意于对“五四”与新时期启蒙文学进行全面的比较,而主要试 图从人性意识之演进的角度重新解读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价值及其蕴含 的理性内涵。具体说来,启蒙文学的上升之路大致经历了由浅入深的 三个步骤,可以人性解放“三部曲”称之。(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 所谓“三部曲”特指思想逻辑层面的深化过程,而非自然的时间流程,因而它与文学史的历时性顺序并不一致;而本文所论启蒙思潮主要限 于对创作文本的解读,因之与美学思潮、理论思潮亦有差异。) 第一部曲:“欲”的释放弘扬与启蒙原动力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1406114 学号:140611426 姓名:杨永硕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其产生地域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是先秦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咏唱的歌谣,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雅是是宫廷乐曲,颂指祭祀的文章,涉及到政治、经济、民俗、地理、以及那是的民族状况,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兽鸟木之名.可以说,通过诗经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还有正要的史学价值,因此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如《采薇》、《君子于役》等著名的诗篇.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分析如下:一.《诗经》思想内容健康高尚,其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内容上来看,《诗经》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婚恋”与“征役”五种。祭祀诗全部收在“周颂”、“鲁颂”、和“商颂“之中,文学价值不高;颂赞诗数量较多,大部分集中在大、小雅中,其中最优秀的篇章是《出车》、《六月》、《采芑》,怨刺诗多是揭露时、感叹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小弁》、《伐檀》、《硕鼠》、《黍离》等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它们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婚恋诗多见于“国风”中,《关雎》、《汉广》、《蒹葭》、《月出》、《风雨》、《子衿》、《大车》、《桃夭》、《鸡鸣》、《氓》等都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优秀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反映徭役问题的有《式微》、《鸨羽》、《何草不黄》等,

反映战争问题的有《击鼓》、《载驰》、《陟岵》、《乐山》、《采薇》等。二.《诗经》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多采用复沓方法,创造出浓郁郁的诗意.《诗经》中在赞美爱情,歌颂生活,嘲讽黑暗,揭露暴政的同时,大量地巧妙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寄物寓人,咏诗言志,其白描、写实的艺术风格,令人赞不绝口,许多名句千古传唱,今天的少年儿童大多耳熟能详。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名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籍。 三.《诗经》中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