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

一、凯恩斯主义者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者非常喜欢使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他们认为,对总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之货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

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被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

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

较大的波动。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

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

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

减税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会使漏出减少,注入增加,会很快刺激总需求

的增加。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涉及到政府预算的制订和实施,由于时

间间隔较短,效应也就较显著。在西方国家,减税,主要是减个人所

得税,既减少漏出,又对个人的劳动和投资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增加

支出和社会福利的作用是直接扩大总需求。但是,减税和增加社会福

利究竟会使总需求增加多少,最终使GDP增加多少,很难作出估计。

如果人们把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钱用于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并且边际进口倾向较高的话,则总需求的扩大就不会很大了。

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对总需求的扩大作用甚小。增加政府支出是刺

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支出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因而有

较充分的乘数效应。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

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

以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加社会的

生产能力。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经济特别萧条的地区以帮助该地区的

经济走出困境。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不太使用进口品的项目上,尽可

能以乘数效应增加GDP.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增加就业的项目上,以减

少失业人口。但是,政府支出如果花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话,就会耗费

较长的时间,很难立竿见影。当然在对付长期性经济萧条方面还是有

效的。不过,政府实施的项目往往由于缺乏责任心和管理,工程质量

较差,很多被称为“豆腐渣工程”,弄得不好会劳民伤财。

与解决通货紧缩缺口的财政政策相反,如果经济存在通货膨胀缺口,

经济基本已达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此时就应当实行紧

缩的财政政策,即增收节支的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

从近代历史看,在西方国家,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存在过持

续的通货膨胀缺口,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经费支出急剧增加所致。其余

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货紧缩缺口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只是暂时性地存

在过。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存在过一个怪现象,就是在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失业率也上升,也就是滞胀。凯恩斯主义者把滞胀的原因

归结为在收缩总需求的同时,总供应也收缩了,这样抵消了通货膨胀

的效应,但国民产出也下降了,结果社会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失业率上升。

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同时萎缩会对总供应产生不利的影响。税收的增加

会对劳动和投资产生反激励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推动成本推进型的通

货膨胀。政府支出的削减会对某些依赖政府支出的部门(如卫生医疗

部门、教育部门、公共交通部门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减少政府对社

会的公共提供。对基础设施支出的削减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持续的通货紧缩政策还会使私人投资减少。所有这些都会使国民经济

的生产能力减少。

经验表明,对付通货膨胀并不难,即使有的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经过治理,也能平息下来,难的是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引发

通货紧缩。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可被用来微调经济,只要政

府对总需求实行有效的管理。所谓微调经济是指通过政府实施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干预,以避免经济周期出现较大的波动。与货币

政策相比,财政政策作用更为明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政府针对

经济的冷热,实施相反的对策(逆向调节),如果政府在经济萧条时

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则国民经济的运行就会比自发运行的轨迹要平稳得多。当然,政府要

完全熨平经济的波动是不可能的,也有可能由于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使国民经济秩序更加紊乱。

政府调节经济的的主要问题是时滞。如果时滞效应很长,稳定经济的

政策可能反而会成为“不稳定的经济政策。”因此,只要对经济形势

判断正确,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得当,经济的波动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国民经济一样可以实现相对平稳的发展。

二、货币主义者对政府调节经济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货币主义者反对把财政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主要理由是:减税

或增加财政支出并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刺激作用,国民产出不会因此而

增加,因为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货币供应也相应扩大了,增加的只

是名义的GDP.从长期来说,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特别是在浮动的汇率体制下,这个结果更为明显,因为总需求的扩大

会使本国的货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进一步

推动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会增加,扩张

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使这种借款需求更高,结果可能会发生社会公众

的信任危机。利率可能会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终会将扩张性财政政

策的效应抵消掉。

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必须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才会产生持续

的效应,说白了,货币政策是真正对总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弄得不好,财政政策只会造成总需求更大的波动。实施财政政策可能涉及的

问题主要是对三方面的效应要作出估计:(1)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的

变化对别的注入和漏出的影响程度究竟如何?(2)乘数和加速数的规

模如何?(3)时滞效应如何?

货币主义者坚信市场的自身调整力量,认为上述的三方面的效应是很

难估计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决的,所以财政政策是没有必要实施的。

货币主义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一种是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

的财政政策,另一种是不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纯粹的财政政策,两

者是有区别的。前者之所以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往往同时实施,二是在实施财

政政策的过程中会连带出货币供应的变化,而货币供应与财政政策的

同方向变化会抵消财政政策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供应

的增加,收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减少,结果对国民产出

的变化无济于事。再说,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财政政策会对总需求

发生影响,但这是货币供应变化的结果,而不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后者对总需求的刺激是有某些短期效应的,但由于时滞存在,要预测

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反应是很困难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都会

起作用,很难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财政政策不可能把经济调整到主

观设定的精确位置,微调经济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从长期来说,纯

粹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对国民产出是没有影响的,只会产生挤出效应,就是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减少。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究竟如何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密切不可分、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或多或少会产生货币效应,纯粹的财政政

策(一点也不影响货币供应)几乎是不存在的;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带有财政政策的含义。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本来财政预算是平衡的,政府为刺激经济

决定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

两种,一种是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发债,社会公众把钱借给政府,这

不涉及到货币供应的变化。政府利用财政赤字的同时,既刺激了总需求,也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

这种国债发行方式结果增加货币供应。

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注入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均衡的国民

产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如果财政赤字增

加的结果使货币供应增加,市场利率可以因货币需求和供应同时增加

而保持不变,由于市场利率保持不变,不会对投资产生影响,所以没

有挤出效应。如果财政赤字增加的结果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市场的货

币交易需求增加后使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的结果就会使投资减少,产生挤出效应,注入量就会低于期望的水平,国民产出不会增加。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货币供应不变的条件下,究竟是否一定会产生挤出

效应就要看两方面的变化情况。一是货币需求弹性,即货币需求对利

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是比较缺乏弹性的,

同样是灵活偏好曲线水平上移,利率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凯恩斯主

义者认为货币需求是较有弹性的,总需求扩张后,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也增加了,货币的灵活偏好曲线会上升,结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不大。

二是投资弹性,即投资数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的变化会对投资额产生较大的变化。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投资

额对利率变化通常是比较缺乏弹性的。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主要是取

决于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和所生产产品的销售前景,而对市场利率的考

虑并不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率的变化只对投资额产生较小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的实施只会对利率产生很小的影响,对投

资额的影响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总需求的扩大可能

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货币主义者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会使利率明显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严重的影响,挤出效应明显

存在。他们的观点是,政府必须要减少财政预算赤字。从长期来看,

假使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话,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完全挤出私

人投资。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由于在上述两个问题上的分歧,

导致两者对财政政策实施的效应预期发生很大的偏差。

三、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

上述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在财政政策上的诸多分歧是在市场经

济条件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不能照搬照套。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

础是转轨经济,也就是国民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又有计划经济的

影响。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理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我们可以

从凯恩斯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肯定性主张与货币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

否定性意见中归纳出若干个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以使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中避免一些盲目性,增加其有效性。

对增加财政支出如何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当肯定,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从投资项目看,主要利用的是国内资源,因此,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较大。为什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出现货币主义者所担心的问题呢?

首先,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确实有过剩现象,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行浮动的汇率体制,再加上出口情况尚可,总需求的扩大没有使本国的货币贬值域者说本来是应当升值的),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没有因之上升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使公共借款需求更高,但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既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供应,没有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也没有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反而比以前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没有被抵消掉。

再次,挤出效应很小,甚至没有。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几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

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财政支出的启、体效应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结构性效应。增加公共投资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资金有效利用的监督,很容易引起浪费。所以,一方面要改进公共投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缩小政府对公共设施的直接投资规模,把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与私人投资合股,或者增加财政贴息和无息贷款,更多发挥私人投资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扩大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对减税如何看?减税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疲软时期实行扩张性

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我国,减税对国民经济不会有什么刺

激作用,主要理由有两条:(1)个人所得税无论从绝对规模或者相对

规模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都很小,不象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要占全

部财政收入的比重50%左右,减税会对国民消费产生重大影响。(2)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结构来看,应当说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大多是中等

收入以上的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低收入的人群来得低,换

言之,征收个人所得税不会对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样,如果对这部分人群实行减税,只会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储蓄,不会明显增加他们的消费。相反,如果对这部

分人群增加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钱补贴给穷人则会增加国民经济的

消费水平。

对企业的减税,照例是能够减少漏出,增加注入的。我国原来财政收

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上缴的财政收入

大幅减少,大部分企业已到了无税可缴,即无税可减的地步,但一些

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上缴国家税收的主要任务。减税

一方面会对国家预算产生重大的冲击,缺乏可行性;另一方面,政府

对这些企业开辟了别的筹资渠道,比如,国有企业上市筹资,银行债

转股,继续给予贷款支持等。从资金量上看,这些措施要比减税大得多,有效得多。对非国有企业的税收是否也可以减税呢?当然可以。

但是要研究减税的效应。非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基本归私人所有,减

税的结果会增加投资者个人钱包中的钱,而不会对投资者的当前消费

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直接效应是增加储蓄。那么对他们的投资

行为是否会产生刺激作用呢?减税必然会提高税后的投资利润率,对

投资会起到刺激作用,但决定投资的因素很多,因为投资是在不确定

性条件下作出的,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主要是对将来的经济前景作

出预期,而不是看眼前的税收负担。如果经济前景不明,他们不会贸

然投资。同样,对企业的减税也不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即对付通货

紧缩的一种临时措施。如果企业普遍认为如此,则对企业的投资会产

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对自动稳定器如何看?稳定经济的政策很多是得益于财政的收支具有

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财政收支的逆向调节功能会使乘数效应减少,从

而使经济波动的幅度减少。但是,主要的武器靠的是每年预算的税收

和财政支出的自行变化,而不是政府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后及时作出

的对策。从我国历年的财政预算安排来看,一般都是对财政收支的具

体项目进行安排和平衡,并没有出于对国民经济速率的快慢作主动性

的逆向调整。即使近两年政府主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预算安

排问题上也没有作出过主动性的逆向调整。事实上,我国的财政预算

是被动性的,也就是有多少收入安排多少支出;或者有多少支出必须

组织多少收入,如果不够,在尽可能压缩的基础上,政府再发行国债

给予弥补。财政赤字的发生照例应与国民经济萧条时期相对应,但我

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年年发生财政赤字,许多年份是处于通货膨

胀时期。近几年国民经济发生疲软,政府尽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是在预算安排上仍然采取审慎的原则,只是在国债上增加了发行额度,而没有在财政赤字上故意扩大规模。特别是在组织财政收入上,

政府不仅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减税,而是实行了增收的措施。这说

明政府实行的财政政策既是积极的,又是审慎的。同时又说明财政政

策的逆向调节作用也是靠自动稳定器在发挥作用。从我国财政收支的

两方面看,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似乎要比财政收入明显。因

为财政支出的许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削减的(比如公务员的

工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国有企业的基本开支等),在经济疲软

时期也是要发生的,所以,对避免经济的过分萧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财政收入看,表面上近几年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是

否会对国民经济的复苏产生遏制作用呢?我以为,这种遏制作用很小。根据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国民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收入也会随

着国民收人的减少而减少,主动性的减税会使漏出减少,注入增加。

我国为什么在经济疲软时期财政收入反而会增加呢?我认为主要有两

个原因:(1)财政收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其对国家的税利贡献急

剧下降,这与宏观经济学的道理是一致的,但是,我国又处于经济转

轨时期,非国有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挂着集体企业牌子的私

营企业)近几年增长迅速,它们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却有明显增长;(2)政府加大了征收的力度,对本来应当征收的税收征了上来,当然征收

依据的是税法,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也来自有非国有企业,可见,近

几年财政收入的增加并不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而是自动稳

定器在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特殊表现。

对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如何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

当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形

成了,则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会更加明显。

我国市场经济的的基本框架有待逐渐形成。本人以为,判断市场经济

的基本框架形成与否至少有以下几个标志:一是企业是否能按企业规

则行事,比如是否有定价的自主权,也就是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商品的

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否有用工权,根据需要雇佣和解

雇雇员。二是商品是否能在全国市场上自由流通,不受人为的限制和

地方的保护及歧视。三是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受到所有制的限制,

特别是民营企业是否能够根据市场竞争的原则可以自由进人或退出。

四是社会资本是否可以根据市场信号自由转移。五是是否形成一套与

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税务制度与法规。根据这些标准衡量,我国

市场经济的形成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如此,宏观的总量调控,就会遇到许多的人为障碍,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总量调节

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畅行无阻的传导机制。比如,

国家增加财政支出的目的是要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前提就是要求企业对总需求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这样才会产生连

锁反应,达到国民经济倍数增长。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对总需求的反

应并不敏感,就会使乘数效应大打折扣。

目前,国家尽管放开了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但对许多重要的商品的价

格还实行着严格的控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地方

主义盛行。民营企业在行业进入等方面都受到限制。我国的行政和税务制度、法规很多是沿袭计划经济的一套。

所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现阶段主要是要把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搞好。企业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经历萧条之后,在复苏阶段,一般会有更新设备、扩大生产的行动。而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在经历了萧条之后,都一蹶不振,尤其在停产之后,要再把生产重新组织起来,就显得困难重重。有许多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不破产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要靠需求管理政策来拉动国民经济,使国有企业的机器重新开动起来是难上加难。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的根本之点是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就是对宏观调控的信号十分敏感的企业,有了这个条件,无论是扩张性的或收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会使企业作出合理的预期,达到制定政策的预期目的。

财政政策有效性

宏观经济学48课时大纲

淮阴工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1816251 学时学分: 48(3) 专业层次: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 制定日期: 2015年11月 版次: 4 归口单位:商学院

1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管理大类即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方法,拓宽学生经济学知识视野,获得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3 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建议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4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基本要求:掌握GDP、GNP、NNP 、NFP、NI、PI 等基本概念;熟悉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4.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内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论;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乘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熟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凯恩斯消费理论;了解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本要求: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熟悉投资的决定,IS 曲线的推导过程,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决定,LM曲 线及其推导;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及其调整。 4.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 掌握财政政政策效果与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 端情况和政策组合。 4.5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内容: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熟悉货币创造乘数,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了解总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第九章财政政策其效果练习题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 s )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 s ,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 s ,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需求总量的影响较之货币政策为逊。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定义: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往往就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它的典型形式就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因为财政收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社会福利费用 2 增加税收,以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与个人的投资热情,并抑制总需求的膨胀 3 发行公债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4 消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以此来减少政府支出、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与增加的一种政策社会总需求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就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 增加与刺激社会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减少政府购买 2、免税、退税与降低税率 3、增加公共工程开支 4、扩大政府购买 E、增加

政府转移支付 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 1.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通常就是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与减少税收,通过增加政府投资与补贴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财政斥资4万亿投资以拉动内需等重大举措。2009年,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就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二就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与居民税负约5000亿元。三就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就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与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与民生支出分别达到7161、4亿元与7284、63亿元。五就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 2.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缩减政府开支、压缩投资规模等手段,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高位运行,物价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国家通过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与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调整

《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本课程将以公共财政理论界和财政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梳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财政改革实践中的现状和问题,系统介绍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并讨论了理论在公共政策中的当代应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财政现象和解决财政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前沿理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财经人才。 As the foundation and important pillar of national governance, public fin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course will start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finance theory and fiscal practice, sort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y and public fina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China's fiscal reform practice,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of theory in public policy,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think about financial phenomena and solve financial problems, and train them to become high-leve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grasp frontier theories and hav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 2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11月下旬人民 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 体现出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懮。正如降温的政策效应 需要累积一样,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 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第二个大动作是放开信贷额度。伴积极财 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 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 萎病』。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 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对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因此,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4 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从生产第一部类入手,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 金的支持。笔者预期,从今年冬天开始的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 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必然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全球性金融危机经 济衰退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政 府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 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 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 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 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 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 标而收缩信贷。这种预期的潜台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 出一个W底。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介入全球经济循环时,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为了抵消这种消 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由此而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大动作就该是人民币主动或者变相贬值了。当前,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相关企业出 口提供政策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

美国财政政策激励作用的再认识

March 2009 总第241期3金 融 危 机 经济学家们在两年前还都认为财政政策对烫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并不显著,并对此深信不疑。但时隔至今,全世界的政府,包括华盛顿在内,几乎都在努力实施巨额的财政激励计划,期望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观点甚至也得到高等院校、政府和商业机构中的经济学家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迅速而彻底的转变呢?财政政策发挥其潜能需依靠哪些关键因素?万一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失败,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 一、美国财政政策的轮回 财政政策进入美国政策决策者视野最早可以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时期,为应对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失业率仍有相当长时期在两位数以上居高不下,直至1941年,政府为配合租借法案的实施,以及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军事开支,改变之前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这一状态才得到扭转。积极财政政策对解决大萧条中的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成效卓著,成为凯恩斯主义最推崇的经典案例。 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美国宏观经济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凯恩斯理论以预防失业。一部分经济学家设计出了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希望借此消除失业,或者退而求其次,至少可用于烫平经济周期的波幅。 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结果很快对此类工具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凯恩斯乘数比以往预想的要小得多。乘数较小的原因在于,引致的货币需求以及巨额财政赤字会影响长期利率,从而对利率敏感型消费存在挤出效应。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汇率发生变化,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减少国内总需求,使得乘数进一步下降。  即便经济数据日趋丰富,计量经济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经济学家仍很难对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不知道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程度有多大。这种不确定性说明过于频繁和不断调整的财政政策有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削弱经济的波动性。更严重的是,由于刺激消费或减税需要一个决策的过程,财政措施的实施也需要时间,这会给政策效果造成时滞,也意味着刺激计划实施的时机往往是在经济走出谷底之后,这样会给快速扩张的经济带来不合时宜的过度刺激。1960年代因扩张性财政政策而造成的滞胀局面,直接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时代的根基。 之后反周期政策的操作重点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经济学家认为调整货币政策能够更快捷,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诸多渠道对总需求产生影响。198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率和经济周 美国财政政策激励作用的再认识 马丁?弗尔德斯坦(Martin S. Feldstein) 编者按: 马丁?弗尔德斯坦(1939-,美国纽约),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以下简称NBER)名誉主席。NBER为全美最大的经济学研究机构,约半数以上的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其会员。1982-1984年,弗尔德斯坦教授担任里根政府的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2004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AEA)主席;2006年受布什总统成为其外部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2009年成为奥巴马邀请经济恢复顾问委员会顾问。弗尔德斯坦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和国际税收。 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将此文翻译(作者对中文翻译免责)并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周期 奥巴马救市方案 美国财政政策 中国分类号: F8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60-1770(2009)03-04-0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 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 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 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 的职能。 对此,本文谈几点认识: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 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 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 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 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 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 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 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 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 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 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 政策。 (2)目标选择差异。 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 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班 学号 姓名谢泽虹 目录 引言 (3) 关键字 (3)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和实施 (3) 1.1财政政策的经济影响和实施 (3) 1.2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和实施 (3) 2、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经济作用 (4) 3、IS-LM模型的经济作用 (5) 4、结论 (6) 参考文献 (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 引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两者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干预。它们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关键字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和实施 1.1财政政策的经济影响和实施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 收入的政策。具体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经济萧条,扩大社会就业量,它可以通过通过扩大政府购买支出来实行,也可以通过减税的办法来实行,还可以“双管齐下”。这些政策的实施既可以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也可以间接扩大私人消费和投资。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通过减少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两者相结合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1.2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和实施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利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总需求的行为。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需求,利率下降会降低投资者贷款所付的利息,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刺激投资者增加投资;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需求,利率的下降会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减少储蓄;利率的变动还会影响国外需求,利率降低会促使外国短期资本的流出,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外币供给减少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浮,这有利于促进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济萧条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这时利率降低取得信贷会更加容易;经济膨胀时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

(精编)2020年高考政治题典专题01神奇的货币(含解析)

专题01 神奇的货币【考情解读】 考纲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 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 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 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 纸币发行、外汇与汇率等内容,试题类型以选择 题为主,难度一般不大,但有关的计算题需重点 突破。 复习过程中注意关注热点:①关注产品质量和食 品安全问题;②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 响;③2015年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考向1 商品的基本属性 【考向梳理】 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特别提醒】辨别商品的方法:(1)定义法: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2)属性法: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3)领域法:必须在流通领域。 【高考典题汇编】 1.(2018?全国卷Ⅲ)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 ) ①市场竞争导致商品优胜劣汰②商品使用价值会影响人的消费选择 ③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 (2014?大纲卷)2013年某县的橙子大获丰收,但成熟时间较往年推迟,错过了春节前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经济学之所以把上述过程称为“惊险一跃”,是因为( ) A.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B.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不易发挥 C.商品使用价值很容易被损耗 D.商品价值难以用货币表现 【答案】A 【解析】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B项说法错误;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C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当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通过货币表现出来,D项说法错误。本题考查商品流通实现“惊险一跃”的原因,题眼是“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其中商品—货币的过程,即卖的过程被称为“惊险一跃”,商品如果卖不出去,就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而卖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A项符合题意。 3.(2010?福建高考)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 )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理解。A、B与题干无关;C只看到一方面,即只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忽略了人们选择商品还会关注商品的价值,故不选C。D全面表述了材料中所体现的“速度”和“价格”两个方面,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故选D。 考向2 货币的职能 【考向梳理】 职能作用关键词语

必修1经济生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什么是货币政策?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控来影响供求,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 ②内容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货币的发行等则属于货币政策。 ③政策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国务院同意,由中央银行制定的。 (2)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形式。 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往往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政策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就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与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与其她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与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财政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她有关部门,她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与开发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则就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就是: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就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就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就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与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就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瞧,境外资金流入与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就是银行贷款,这也就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就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就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就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