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

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

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

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

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九章类比推理

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

第十一章论证(自学)

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

第一章引论

本章要求:

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逻辑”一词的来源

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学的产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

2、印度

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3、古希腊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二)逻辑学的发展(17~18世纪)

古希腊后期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进一步推动逻辑学的发展,充实了亚氏逻辑。

培根:《工具论》(归纳)、穆勒:《穆勒名学》(探求因果联系方法)、康德、黑格尔逻辑。康德第一次使用了“形式逻辑”这一名称。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

(三)现代逻辑的诞生与发展(18~20世纪)

1、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用数学方法处理演绎逻辑的思想——数理逻辑奠基人。

2、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数学家布尔建立了“逻辑代数”,莱布尼兹思想变为现实。数理逻辑的早期形式。

3、20世纪初,罗素、怀特海巨著《数学原理》出版,数理逻辑(符号逻辑)成为新学科。

4、20世纪40年代后,数理逻辑迅速发展,多值、相干逻辑、优选逻辑等出现。

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

罗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1872-1970)

5、辩证逻辑诞生。与此同时,18世纪末德国哲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批评了传统逻辑的不足。他们基于传统逻辑只研究形式,没有把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注重思维的确定性而抛开了思维的辩证性,出现了辩证逻辑。

主要代表人物: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

(四)逻辑学交叉学科的出现——法律逻辑的产生

法律从产生就与逻辑具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法律逻辑”概念的提出却较晚。

“法律逻辑”最早是由德国逻辑学家克卢格于1951年在其著作《法律逻辑》一书中提出。它属于逻辑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法律逻辑新趋向——法律逻辑法理化倾向(解决非单调性问题)。

第二节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思维的特点及普通逻辑研究的对象

1、思维的特点(1)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割;(2)思维是有规律的;

2,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形式)、基本规律及一些逻辑方法。

(1)思维的形式结构

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指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所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

思维的形式结构包括:

①概念:

其形式可以用S、P、M等符号表示。

②判断(命题)

其形式可以用:“所有的S都是P” 等表示。

③推理

从语言上看是句群,而从逻辑上看是推理,其形式可以用:

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的S是P 表示。

任何逻辑形式都包含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逻辑常项:思维的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即在同类型的逻辑形式中都存在的部分。

逻辑变项: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即可以表示任一具体内容的部分,变项

中不管代入何种具体内容,都不会改变其逻辑形式。

任何思维的形式结构都包含逻辑常项和变项:

例如:

所有S都是P

S和P---变项:它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概念去代换。

“所有”和“都是”---逻辑常项:在相同类型的逻辑形式中都存在,其含义是不变的。

思考:1.什么是逻辑常项和变项?

2.把不同的思维形式区别开来的关键是什么?

(2)思维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是为了在思维中有效地应用各种逻辑形式,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要达到此目的,还需要思维的基本规律做护航。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3)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达到认识目的的手段,是认识的工具。普通逻辑研究的简单逻辑方法包括:定义、划分、限制、概括、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假说、论证等方法。

二、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1、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是研究法律思维的主体在司法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主要包括:法律概念及其解释、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假说及法律论证等。

2、法律逻辑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1)法律思维的基本形式与法律思维方法

a.以普通逻辑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概念、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

b.由法律思维基本形式所衍生出来的特有的法律思维方法。

如法律概念的定义、划分及法律概念的解释;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及法律论证中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规则;法律思维中的特殊逻辑现象等。

(2)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法律运作过程

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取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方式。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决定的归纳(包括类比)推理思维模式、大陆法系的制定法制度决定的演绎推理思维模式。

法律运作过程:包括思维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两部分。形式合理性一般指法律思维过程及方法符合逻辑规律、规则;实质合理性是指法律思维内容合法且合理。合法即符合现行法律规法;合理一般是指合乎情理,主要指在法律存在缺陷(没有明确规定)或内容出现分歧时,司法主体如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实现法律价值(公平、正义、效率、利益等)。注:一般来说,形式法律推理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案件,实质法律推理适用于法律疑难案件。,

三、法律逻辑学的性质

1.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交叉性质的科学

2.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

3、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具有客观性的科学

第三节司法工作者学习法律逻辑的必要性

1、准确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保证适用的法律具有确定性、一致性、一贯性。

2、保证法律思维活动的严密性、论证性。

首先,立法过程中,立法者要既要遵循立法原则及政策,还要讲究法律条文的准确性、一致性,要合乎逻辑。

其次,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既是运用法律推理,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做出裁决的过程,也是对裁决接结论进行论证的过程。

3、提高法律执业者的论辩能力。

一方面双方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要依据事实和法律论证诉讼主张的合理性、合法性。另一方面,还要反驳对方的诉讼意见和理由。

第二章

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概念在法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1、承载和储存立法者的意旨和价值观;

2、认识和评价法律事实;

3、提高法律效率。

为实现法律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法律概念应尽量清楚准确。

教学要点: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种类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

1、概念——通过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

概念指称的思维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意识的;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可以是现存的,也可以是已逝或将来出现的;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性质、关系等。

属性: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其它事物间的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1)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属性。

(2)非本质属性:

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2.概念的特征

抽象性

概括性

3.概念的作用

(1)巩固人们的认识成果。

(2)用来指称思维对象。

二、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联系:概念和语词是不可分割的。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物质载体

或外壳。

区别:

(1)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内容,是认识的结果(具有抽象性)。语词是表达事物或概念的声音、笔画和符号,能直接感知(具有形象性)。

(2)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

虚词:基本不表达概念

(3)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的。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

例如:“拘留”

刑事拘留﹑司法拘留﹑行政拘留,从形式上看都是对公民的羁押,实际上,这三种拘留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为防止社会危险性的发生,保证侦查﹑起诉﹑审判顺利进行的一种临时剥夺人犯人身自由的措施,这种措施不具有任何处罚的性质。

行政拘留: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适用的一种行政处罚。

司法拘留: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过程中对妨害诉讼进行的人采取的一种排除妨害的措施,这种措施既是诉讼强制措施,又兼有一定的处罚性质。

决定拘留的机关不同: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的权利由公安机关行使,而司法拘留的决定权属于人民法院。

拘留的期限也不同:刑事拘留一般为7日,最长为11日,而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的期限一般为15日以下。(4)概念是思维现象,带有世界性,全人类性,属于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语词是语言现象,带有民族性、地区性,属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2、把握概念与语词关系的意义

(1)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区分事物,准确使用概念。

(2)了解概念与语词的非对应关系,可以在不损害概念本意的前提下,使概念的表达形式多样,克服文章枯燥乏味的毛病。

三、法律概念及特点

1、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是指法律规范中出现的、用以指称那些属于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的权威性概念。例如:犯罪、法人、罚金等。

2、法律概念的特点

(1)客观性

法律概念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中存在的法律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形成的,是人们对需要通过法律予以规范的行为的认识成果的总结。

(2)规定性

它是立法者根据立法旨意,对需要通过规范形式予以保护或禁止的行为的反映。

①理解或陈诉法律条文中语词表达的概念时,在内容方面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不能凭自己的理解作任意解释。

②在法律概念的表达中应避免“多词同义”现象。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1、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特有)属性。

它指得是“什么是”,是概念质的方面。

表达式:“A” =具有性质T的B类“性质T”指的就是概念的内涵

2、法律概念内涵的特性

(1)认识性

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内涵。是被人们认识了的本质属性。

例如:鸟是具有角质的喙、无牙齿,体外被覆羽毛,前肢为两翼,能飞翔的脊椎动物。

(2)规定性

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规定的方式确定的内涵。

例如:

1、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通过商标注册而获取的在某一特定市场、某一商品类型或服务上使用的标识权。

2、《发明奖励条例》中规定,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它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前人所没有的;(2)先进的;(3)经过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

例如:

(1)1979年《刑法》关于犯罪人的条件,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1987年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47条第4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犯走私罪的,由司法机关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判处罚金,没收走私货物、物品、走私运输工具和违法所得。

(2)关于“成年人”的规定。大陆的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年满20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法国民法典》则规定年满23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

21

二、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它指的是“哪些是”,是概念量的方面。

三、概念内涵、外延的特点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多有少。

2、概念的内涵、外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确定性。

四、法律概念内涵、外延的特殊性

1、内涵清晰,外延封闭

即概念不但明确了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而且明确鉴定了它所指称的对象范围。

例如:“法官”: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法官法》第2条

2、内涵清晰,外延开放

即只揭示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而没有列出或者没有穷尽地列出其外延指称的对象。例如:2000年12月9日国家版权局颁布《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1条:“本规定所称数字化制品,是指将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以数字代码形式固定的有形载体,包括激光唱盘(CD)、激光视盘(LD)、数码激光视盘(VCD)、高密度光盘(DVD)、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 )、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Card)等。”

例如: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内涵不清晰、外延封闭

指在法律实践中,有些概念很难给出其确切内涵,或者虽然可以揭示出其内涵,但在实践中又不特别需要,只需列出其所指称的全部对象即可。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规定:“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4、内涵不清晰、外延开放

这类概念在法学上被称为类型式或者规范式概念。这类概念抽象性高,可操作性差。

例如:“诚实信用”、“公平”、“合理”、“社会公德”、“重大事由”等

五、研究概念内涵、外延的意义

1、准确地使用概念。

2、准确地把握量刑或评定的尺度。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

逻辑上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把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

1.普遍概念

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由一个单独的分子构成的,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许许多多的分子组成的类。

从语言学角度看,普遍名词表达普遍概念。

2、单独概念

反映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其外延指一个单独或特定的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一般专有名

词表达的是单独概念.

例如:张某的“手”被刘某一刀砍断了。

(不正确,“手”是一个普遍概念,应改为单独概念,如“左手”或“右手”)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一类事物的群体,可以把概念分成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2非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不反映对象群体属性的概念。

例如: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祝福》是鲁迅的作品,

—————————————————

所以,《祝福》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前一个“鲁迅的作品”是集合概念,后一个“鲁迅的作品”是非集合概念,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上述推理是错误的。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根据概念是否具有某属性可以将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1、正概念反映对象(或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叫正概念。

2、负概念反映对象(或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叫负概念。

注意:负概念一般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但含有否定词的概念并不一定都是负概念。主要看是否把“无”、“不”、“非”等词当作否定词来用。

正负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是个“类”,称做为它们的“论域”。

四、简单概念和复合概念

1、简单概念概念本身由一个词组成(不能对其加以分解的概念)。

2、复合概念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

注意:复合概念被分解后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其含义一般是完整和独立的。

意义:(1)有助于我们理解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2)使人们认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外延更小的概念。

五、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划分的依据——反映对象不同

1、实体概念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实体。如:人、教徒

2、属性概念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属性。如:聪明、大于

五、学习概念分类的法律意义

——准确地使用概念

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种。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相容关系的分类:

(一)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

例如:

(a) (b)

死刑极刑

淹死溺死

等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合同契约

上图在逻辑上被称为:“欧拉图”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其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一般情况下略有不同。(2)全同关系概念的应用

交替式并列式主谓式

(3)使用全同关系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

①滥用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会造成语义重复。

②把非全同概念当作全同概念使用。

③把全同概念当成非全同概念使用。

(二)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全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在包含关系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

所以,包含关系也叫属种关系(种属关系)。

2、包含关系的种类

(1)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

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

例如:

(a)(b)

法律婚姻法

罪犯贪污犯

证据刑事证据

违法行为侵权行为

学生大学生

(2)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

例如:

(a)(b)

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

盗窃罪侵犯财产罪

法院司法机关

大学生学生

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农产品社会产品

司法工作者国家工作人员

包含关系的特点:

1、从外延方面讲,二者是属种关系。

2、从内涵方面讲,种概念具有属概念所反映的属性。

(3)包含关系概念的运用

①属概念与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犯“属种并列不当”的逻辑错误。

②非包含关系不作属种关系,否则就犯“误作属种”的逻辑错误。

(三)交叉关系

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

例如:

(a)(b)

执法者犯法者

工人妇女

医生科学家

律师教师

2、交叉关系概念的运用

交叉概念,一般情况下不能并列使用,否则会犯“并列不当”逻辑错误。

二.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都不相同,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为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可分为:

1.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是指两个概念不包含在同一邻近的属概念之中且其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的关系,为全异关系。

例如:

(a)(b)

战士枪

心脏丘陵

精神白糖

a

2. 矛盾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没有相同的外延,并且他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例如:

(a)(b)

合法非法

上诉不上诉

有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

成年人未成年人

(2)运用矛盾概念应遵守的逻辑规则

①不得将反对关系的概念当作矛盾关系的概念使用。

②使用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作判断时,不能顾此失彼。

3 .反对关系(对立关系)

两个概念没有相同的外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例如:

(a) (b)

危害公共安全罪赎职罪

黄种人白种人

盗窃罪抢劫罪

(2)运用反对关系概念应遵守的规则

①不得将矛盾关系的概念当作反对关系的概念使用

②使用反对关系的概念作判断时,不能顾此失彼

三、法律概念间的层序关系及司法归类活动

(一)法律概念间的层序关系

法律概念间的层序关系主要指不同层次的法律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法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或称属与种的关系。

(二)司法归类活动

1、司法归类活动

在司法实践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将案件事实归属于某个法律规范中心概念的适用范围,这样的思维过程称为司法归类活动。

2.司法归类活动的内容

(1)外延方面的归类

先确认某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行为”外延指称的对象;然后确认其是否属于某个“类罪名概念”的外延;进一步确认其是否归属于该类罪名概念下的“某个具体罪名概念”的外延。

(2)内涵方面的归类

该行为是否符合“犯罪行为”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进一步思考是否符合具体罪名概念隶属的“类罪名概念”的构成性质;再思考是否符合某个“具体罪名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

3.司法归类活动的困境

无法确认属于哪个类罪名概念;

无法确认属于哪个具体罪名概念。

第五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明确概念的方法即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方法。

主要有四种:定义、划分、限制、概括。

一、定义

1.定义及其结构

(1)定义

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揭示出这个内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例如①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②单务合同就是当事人一方只享权利不尽义务,而他方只尽义务不享权利的合同。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④ 杀人罪是故意或者过失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2)定义的结构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定义的一般表达形式为:Ds就是Dp

2.定义的种类和方法

从逻辑的角度讲,定义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实质定义,另一种是语词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的定义。

(1)实质定义

实质定义的种类:

①种概念的实质定义

种概念的实质定义是揭示种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的定义。

公式:被定义种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这种方法被称为:属加种差定义法

根据种差的不同,种概念的实质定义又可分为:

a.性质定义是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作为种差的定义。

b.发生定义是以事物产生、形成方面的特点为种差的定义

c.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用为种差的定义。

d.关系定义是以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的特点为种差的定义。

②单独概念的实质定义

单独概念的实质定义是揭示单独概念所反映的唯一个别事物的本质的定义。其公式为:单独概念=个体差+属概念

③最大类概念的实质定义

最大类概念的实质定义是揭示最大类概念所反映的最大类事物的本质的定义。其公式为:最大类概念=全部种概念-全部种差

(2)语词定义

是只对语词的意义给以解释,不一定对事物本质给以揭示的定义。

语词定义的种类:规定的语词定义

说明的语词定义(词典定义)

①规定的语词定义

是规定一个语词表示什么概念的定义。

其公式为: Ds就是Dp

②说明的语词定义(词典定义)

是说明已有语词表达什么概念的定义。

其公式为:Ds就是Dp或Ds是指Dp

3.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外延相等(即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

违反此规则犯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

“定义过宽”:指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定义过窄”:指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2)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下定义不能用被定义概念来说明)违反此规则,会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给正概念下定义一般不得使用否定定义。

但给否定概念下定义可以使用否定定义。

(4)定义项必须用清楚明白的概念(即定义项不能用含混不清的概念)。

否则会犯用比喻下定义或定义模糊不清的逻辑错误。

4、法律定义的特点

(1)定义有很强的规定性。

例如:正当防卫: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生和其它权利免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进行的反击,致使侵害人受到某种损害的行为。

(2)法律定义结构上的复杂性

① “或者型”定义结构

公式:被定义概念=(T1∨T2∨…)+属概念

例如:重婚罪就是指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犯罪行为。

②“并且型”定义结构

公式:被定义概念=(T1∧T2∧…)+属概念

例如:我国《发明奖励条例》第二条规定:发明可表述为:

“本条例所说的发明,就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并且经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科学技术新成就。”、

注意:“并且”+“或者”型定义结构

例如:“贪污罪” ,我国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它包括4个要件:(1)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2)犯罪的客观表现是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非法行为;(3)犯罪客体是侵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构成。

(3)外延定义法

是通过指明被定义概念的全部外延而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例如:《刑法》中的近亲属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5.定义的作用

(1)定义是总结巩固人们认识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2)定义有助于人们掌握知识,帮助人们把握已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

(3)定义有检验概念是否明确的作用。

二、列举与划分

(一)列举

列举是列出概念指称的对象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例如: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二)划分

1.划分及结构

(1)划分

是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个种概念,以此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结构

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属概念

划分的子项—划分出的种概念

划分的标准—进行划分的依据

划分

(3)划分的基础

母项与子项之间是属种关系。

2.划分的种类

(1)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①一次划分

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划分的概念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个层次。

②连续划分

把被划分的概念划分为若干个子项之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进行划分,这样连续划分下去,直到满足实践需要为止。

(2)二分法和多分法

①二分法

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根据,将一个属性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

②多分法

是根据子项的种差,一次将母项分为两个以上子项的划分。

3、划分的规则和逻辑错误

(1)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2)划分后的种概念必须互相排斥。否则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3)母项外延要与子项外延之和相等。反之,会犯“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等逻辑错误。(4)划分要逐级进行。反之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4.划分的作用

(1)可以明确概念的全部外延,有助与人们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属概念及其种概念。

(2)有助于人们把握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使人们正确地对事物进行分类。

(三)列举与划分的异同

共同点:

列举与划分的基础都是属种关系(类和分子的关系)。

不同点:

(1)列举列出的往往只是列出个体对象,而不是关于对象按照一定标准的分类;即列举不考虑列举的根据,但有时需要考虑排列的顺序。

(2)列举列出的个体对象,并不一定互相排斥。

(3)列举可只明确部分外延(无需明确部分可省略),划分需要明确概念的全部外延。

124

思考题

划分、列举及外延定义法的关系是什么?

三、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变关系,这就是外延愈大、内涵愈少,外延愈小内涵越多。

例如:

婚姻:外延多、内涵少

包办婚姻:外延少、内涵多

(二)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1、概念的概括

①概括:

概念的概括是指在概念中通过减少特有的内涵而向其属概念过渡的逻辑方法。

其公式为:种概念-种差属概念

②概括的基础:属种关系

③概括作用

a.它有助于把人的认识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b.它使人们思考问题的范围由小到大,逐步扩展。

④概括时应避免的逻辑错误

a.非属种概

b.概括失度

2、概念的限制

①限制

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其公式为:属概念+种差种概念

②限制的基础:属种关系

③限制的作用

a.有助于人的认识由一般过渡到个别。

b.它使人们思考问题的范围由大到小,逐步具体化。

④使用限制时应避免犯的逻辑错误

a.非属种限制

b.多余限制

例如:他发表的第一篇处女作就引起了轰动。

⑤单独概念由于其外延只有一个,所以单独概念是限制的极限。

(三)限制和概括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

1、在刑事侦查中,运用概念的限制,有助于缩小侦破范围,确立工作重心,及早破案。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概念限制和概括的反复应用,才能对案件作出最终判决。

137

例1

下列各组概念,由前到后哪些属于正确的概括?哪些不是正确的概括?不正确的概括其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 分)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D)。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C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 C )的逻辑错误。

法律逻辑学1

文法教研室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 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 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 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 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 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7.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的前件p和后件q都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8.根据差等关系,SIP真,则SAP 。 9.在三段论第二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项。其具体规则为:大前提必须是;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判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2.“党员审判员”与“司法干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3.在审判工作中参照典型案例量刑,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4.侦察员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作案人的脚印尺码较大,推测作案人的身材高大。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5.将“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判断进行换质位法直接推理,其结论是()。 A、犯罪行为不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不犯罪行为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D、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6.“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我是人民”这两个判断中的“人民”()。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7.下列各组概念按箭头所示方向属于正确限制的有() A、法官→青年法官→女青年法官 B、女青年法官→青年法官→法官 C、法官→青年→党员 D、党员→青年→法官

发给大一新生的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的……不是……,犯罪、故意 2、真、假 3、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排 4、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法律 二、(每小题2分,共20分) 1、(3) 2、(2) 3、(1) 4、(1)5(1) 6、(2) 7、(3) 8、(3) 9、(20 10(3) 三、(每小题2分,共30分)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2、论证与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论证与推理是紧密联系的。论题大体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据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形式。

论证和推理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思维的程序不同; 第二,要求的重点不同; 第三,逻辑结构的繁简不同。 3、第一,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愈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 第二,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是本质的,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三,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共有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愈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四,被推论的对象,如果存在与推出的属性相矛盾的情况,则推出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在理行类比推理时,要注意避免犯“机械类比”的逻辑的错误。所谓“机械类比”就是指仅仅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表面相似或偶然相似的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导致荒谬的结论。 四、(每小题5分,共15分) 1、定义不正确。违反“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2、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规则,犯“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 3、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的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五、(每小题5分,共25分) 1、是三段论。不正确。因违反“中项在前题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 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 其中逻辑常项是 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与SIP两种判断都假时,S与P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 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是。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 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 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 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法。(4分) B”与“A或者B”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q”、“p→q”与“p→q”均为真时,p、q取值应为()。 A.都真 B. p真q假 C. p假q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B.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D.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 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 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 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 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九章类比推理 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 第十一章论证(自学) 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

第一章引论 本章要求: 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逻辑”一词的来源 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学的产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 2、印度 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3、古希腊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 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A、p并且q B、p或q C、如果p那么q D、p要么q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法律 逻 辑 学》 期 末考 试试 卷 1.“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A 或者 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 A.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 正概念 B.单独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 集合概念 负概念 D.普遍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D. “甲班所有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6. A 与B 是交叉关系,B 和C 也是交叉关系,则A 与C 之间不可能( ). A.可能是全异关系 B.可能是真包含关系 C.必然是交叉关系 D.可能是全同关系 7. 下列各题中,限制和概括均正确的是( )。 A.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为“政党” B.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为“受贿” C.将“故意犯罪”限制为“正当防卫”,概括为“犯罪” D.将“大学生”限制为“文科大学生”,概括为“学生” 8. 以“只有受贿,才犯法”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其另一前提可以是( )。 A. 未受贿 B.未犯法 C. 受贿 D.并没有犯法 9.“中国的法官是公平断案的”中的“中国的法官”这个概念与“公平断案的”这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具有( )关系。 A.真包含 B.真包含于 C.交叉 D.反对 10. 若“A 可以分为B 、C 、D ”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 与D 的外延可以是( )。 A.属种关系 B.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 D.交叉关系 ) 并不是说甲可能不懂刑法 C.并非甲不可能懂刑法 D.并非甲不必然不懂刑法 2. 与“并非如果你来,他就不来”等值的判断是( )。 A .你来,他也来 B .或者你不来,或者他来 C .并非只有你不来,他才来 D .只有你来,他才来 16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诉讼法是从司法程序方面为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而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段文字对“诉讼法”的概念是如何说明的?( 2) ②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公民”这个概念属于…(3 )③集合概念 3、“工业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 3 )③交叉关系 4、“宪法是国家的法律”。此定义的错误在于(1)①定义过宽 5、违法行为分刑事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此划分错在(2 )②划分不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 3、定义都由(被定义项)、(定义项) 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4、划分都由(母项)、(子项)和划分的根据(或标准)三部分组成。 5、模态命题是指包含有各种(各种模态词)的命题。 6、模态命题就是断定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定义P22 2、划分P27 3、选言推理P102 4、演绎推理P78 5、归纳推理P78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划分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7-29 2、简述定义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2-25 3、简述三段论的格与式P90-92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三段论的规则和谬误P86-90 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甲与乙是同案犯”。这属于关系判断中何关系…(1)①对称 2、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特称判断,则其小前提应是……(3)③MAS 3、“你有义务作证,因为你知道案情”。这段话作为三段论,省略了…(4 )④大前提 4、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为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是…(3 )③PAM 5、中项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皆作为谓项。这是三段论的……(2 )②第二格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2、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3、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4、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 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5、科学假设的的建立一般要经过初建阶段、推演阶段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 6、论证一般是由论题、论据、论证联项三个要素组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同一律P134 2、矛盾律P138 3、论证P161 4、论证中的谬误P171 5、命题逻辑P176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P135 2、简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P139-140 3、简述科学假设的含义和特征P153-155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论证的规则P168-170 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4)④结论不一定可靠 2、已知“禁止干涉婚姻自由”为真,下列哪个判断为假?…(4)④必须不干涉婚姻自由 3、知识产权就是个人或集体对其科技文化领域内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如:工业设计、文学艺术和理论著作等。这段文字对“知识产权”是如何说明的?(4)④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4、“律师”与“法学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3)③交叉关系 5、“阴私案件是涉及有阴私内容的案件”。此定义的错误在于…(3 )③同语反复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按照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概念可以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示例参考习题 示例题型一: 指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联结词,并写出它的符号公式 1.书记员的记录有错误,或是听错了,或是记错了,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2.该厂的产品并不是像广告所讲的那样物美价廉。 3.三名嫌疑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柳州鹿寨人。 4.除非刑事专家能获知作案者的主要资料,否则无法画出他的图形来。 5.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且形式有效,则其结论也是真的。 答案: 1、“或”,p∨q 2、“并不是”,¬p 3、“至少有一”(或者),p∨q∨r 4、“除非,否则”,p←q 5、“且,如果,则”,(p∧q) 示例题型二: 用真值表法判明下列公式是否为重言式 1.(﹁p∨q) ∧(p∧﹁q) 2.(p→q) →((p→r) →(p→(q∧r))) 答案:1、 P q (¬p∨q) ∧(p∨¬q) 1 1 0 1 0 0 0 1 0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0 0 1 1 0 0 1 (¬p∨q) ∧(p∨¬q)不是重言式,是永假式。 2、证明略:(p→q)→((p→r) →(p→(q∧r)))是重言式。 示例题型三:综合选择题 1.“人类假如要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A.(p∧(q→r)) →q B.p→(﹁p∧q) C.P→(﹁q→(p→r)) D.p→(﹁q∧r) E.r→(﹁p∨(p∧﹁q)) 2.依据真值表,“S不是刑警,也不是交警”与“如果S不是刑警,则他是交警”在真值上的情况是: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 )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A.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B.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C.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民”这个概念属于( )。 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D.负概念 4.“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判断的主项是( )。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负概念 5.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A.都是集合概念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6.如果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这两个概念具有( )关系。 A.全异B.全同C.交叉D.真包含 7.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 )关系。 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 8.“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的科学”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同语反复D.循环定义 9.“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A.语词定义B.发生定义C.功用定义D.关系定义 10.“犯罪不是合法行为”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定义用否定联顶D.以比喻代定义 11.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的推演关系,属于正常限制的有( )。 A.思维形式→推理→演绎推理B.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修订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 卷修订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GEIHUA168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强制这一 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 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与“A 或者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知识点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 主编陈金钊 熊明辉 目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 第四章判断与法律判断 第五章推理与法律推理 第六章论证与法律论证 第七章大前提的建构(一):法律发现 第八章大前提的建构(二):法律解释 第九章小前提的建构:法律事实的认定 第十章法律论证评价与谬误 第十一章道义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法律逻辑简史 逻辑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古希腊,其始祖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古希腊,逻辑学的产生被认为有两大动因:一是公共演讲,二是法庭辩论。由此可见,逻辑学一开始就与法律是分不开的,法律与逻辑之关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我国法律逻辑简史 第一阶段是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阶段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三阶段是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第四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三、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在古希腊时代,逻辑学是应民主和法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评判决断的理性工具。自从亚里士多德确定了逻辑学在理性评判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之后,逻辑学就成为维护与实现法治的基础性工具。如前所述,弗劳斯已把法律与逻辑看成是最亲密的朋友,而霍姆斯曾指出:“法律人的训练主要是逻辑训练,司法裁决的语言主要是逻辑语言。”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四、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从微观的甚至是核心的内容来看,法律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法律推理与论证方法的学问。五、法律逻辑的特征与功能 (一)逻辑学角度的特征 1.法律逻辑首先必须是逻辑。 2.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逻辑。 3.法律逻辑是一种语用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二)法学角度的特征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法学理论学时:___32____ 实践学时:__ 4_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开课意义】 法律逻辑学是培养法学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逻辑思维、思辨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法学与逻辑学存在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如法律的制定或执行、法律的研究和运用,无不广泛地涉及逻辑问题;因此,学习法律逻辑对从事法学或法律工作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本科法学专业的专业选修必修课程。 【目的与任务】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形式逻辑分支学科。法律逻辑的工具性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特别强调掌握、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法律逻辑学是培养法学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逻辑思维、思辨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使学生掌握法律逻辑思维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逻辑学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学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全面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并熟练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及逻辑基本规律等内容。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侦查逻辑、法律规范逻辑、法律论辩逻辑等特殊的法律逻辑问题,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法律逻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尤其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4 二、大纲本文(小四宋体加粗)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搞清学习法律逻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EP、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q。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 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A、p并且q B、p或q C、如果p那么q D、p要么q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考试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 )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A.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B.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C.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民”这个概念属于( )。 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D.负概念 4.“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判断的主项是( )。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负概念 5.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 A.都是集合概念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6.如果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这两个概念具有( )关系。 A.全异B.全同C.交叉D.真包含 7.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 )关系。 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 8.“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的科学”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同语反复D.循环定义 9.“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A.语词定义B.发生定义C.功用定义D.关系定义 10.“犯罪不是合法行为”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定义用否定联顶D.以比喻代定义 11.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的推演关系,属于正常限制的有( )。 A.思维形式→推理→演绎推理B.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 C.概念→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D.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角三角形 1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 A.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C.谓项和联项D.量项和联项 13.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的是( )。 A.全称肯定判断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D.特称否定判断 14.“凡犯罪行为都不是合法行为”这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是( )。 A.主项、谓项都不周延B.主项、谓项都周延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15.“所有拾金不昧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老张是有道德的人,所以,老张是拾金不昧的人。”这一三段论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大项不当周延B.小项不当周延C.两否定得结论D.中项不周延 1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判断的主、谓项的周延情况是( )。 A.主项、谓项都周延B.主项、谓项都不周延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17.“大部分人是懂法的”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 A.所有的S是P B.所有的S不是P C.有的S是P D.有的S不是P 18.“甲与乙是同案犯”这个判断是( )判断。 A.性质判断B.联言判断C.选言判断D.关系判断 19.根据同一素材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中的下反对关系,可以进行推演的是( )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1、概念的内涵:就是凝聚于概念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 2、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 3、概念的分类: 1)根据概念外延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 念和普通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 象的概念。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 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 2)根据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 而成的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体: 是指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 3)根据概念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 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复合概念: 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 4)概念的其他分类 *根据概念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 体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根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

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 *空概念:是反映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概念(例:上帝)。 *论域:就是正负两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类。 4、概念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 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的关系(种属关系)。3)真包含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 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之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C 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和外延之间存在这样的反变关系,外延愈大,内涵愈小,外延愈 小,内涵愈大。 5、定义-概念内涵的揭示 1)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或表达式叫定义,凡是对某个概念含义作出解说,都可以称作定义。

第二期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期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有的犯罪不是有意的"这一性质判定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有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定,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形下,它差不多上确实. 3,一般逻辑差不多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确实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 (1)定义过宽(2)定义过窄 (3)定义用否定联项(4)以比喻代定义 2,下列判定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 (3)有S是P (4)有S不是P 3,"p→q"负判定是(1 ) (1) p∧g (2) p∨q (3) p∨g (4) _______ p→g 4,与"不必定P"等值的判定是(1 ) (1)可能非P (2)可能P (3)必定非P (4)不可能非P 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确实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一般逻辑差不多规律的要求 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定具有(2 )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 (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7,"凡贪污罪差不多上有意犯;那个行为是有意犯罪,因此,那个行为是贪污罪."那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 (1)大项不当周延(2)不项不当周延 (3)中项不周延(4)两否定推结论 _______ 8,"p∨g"的等值判定(3 ) _______ ______ (1) p→g(2) p∨g _ _ _ _ (3) p∧g (4) p→g 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 (1)反对关系(2)差等关系 (3)矛盾关系(4)下反对关系

法律逻辑学模拟题十

逻辑学模拟试题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凡S是P”这一命题形式中的逻辑常项是()、变项是()。2.当p→q假时,p∧q的真假情况是();p∨q的真假情况是();? q→﹁p的真假情况是()。 3.“审判员”与“司法工作者”的外延具有()关系。 4.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的直言命题是()命题。 5.“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现象,结果就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这个定义犯了()逻辑错误。 6.已知一个第四格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PEM,结论为SOP,那么小前提应为()或()。 7.已知“张三可能是凶手”为假,则“张三不可能不是凶手”的真假情况是(),“张三可能不是凶手”的真假情况是()。 8、论证的规则“论题应当保持同一”是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9、反驳方法可分为()、()、()。 1、凡…是…; S、P 2、假真假 3、种属关系 4、全称肯定命题 5、循环定义 6、MAS MIS 7、假真 8、同一律 9、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归谬法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20分) 1.“王哲是中国青年”这一命题的谓项“中国青年”是()。 A、集合词项 B、非集合词项C 、单独词项D 、普遍词项E 、否定词项 2.()是根据反对关系进行的有效推理。 A 、SAP→SEP B 、┑SIP→SAP C 、L ┑ p → ? Lp D 、SAP→┑SEP E 、┑P ┑p→┑O ┑p 3.以“乙不是作案人”为前提,再增加()为另一个前提,就可以有效地推出结论“甲是作案人”。 A.如果乙不是作案人,则甲是作案人。B.甲和乙至少有一个不是作案人。C.乙是作案人,当且仅当甲不是作案人。D.如果甲是作案人,则乙不是作案人。 4.科学家发现霸王龙化石的牙齿非常尖利,由此他们推断霸王龙是肉食恐龙。这是非演绎推理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剩余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