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摘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刻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做出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国情,中国特色

一、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截然不同,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拒绝付出与工人创造的价值等价的回报,把剩余价值拿进自己的腰包,使得财富不断在资产阶级积累,而大多数人不管在生产中付出多少努力,他们都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不可能积累其财富,所以世代过着清贫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而工人的生活却没有很大的改观,资产阶级即使不付出一点劳动,也依然可以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这样极大的不公平使得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变得不稳定,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全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如何付出劳动关系到他们自己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为自己工作,不必为别人劳动,这样就消灭了剥削,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劳动的热情,只要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就会过上同样的生活。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在占强势,但是其本质决定了其不可克服的阶级矛盾,所以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就会使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决定,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发展才会达到人类理想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发展要立足国情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固守照搬条条框框使得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错误的指导,那样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不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会背道而驰,导致亡党亡国。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探索的道路上,许多国家领导人没有根据国情,做出了或左或右错误的判断,导致社会主义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与失败。其中苏联的典型的案例,在列宁领导时期,他根据俄国自身的情况创造性的运用的马克思主义,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在夺取国家政权后,他深刻认识到过渡时期发展的困难性和长期性,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家经济发展上来,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使国家政权得到巩固,社会初步得到发展;然而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发展采用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斯大林把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应用到战后一般时期的发展中,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轻工业长期落后,过分集中的权力压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机构浮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民主与法治不健全等等。虽然后面几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他们大都没有正确解读世界形势,也没有完全深入地了解国情,其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灾难。苏联的发展过程与最终解体正是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要立足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合理、有效地发展方针战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的真理迅速为我国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然而在一个社会性质复杂,内外矛盾尖锐的大国,机械地照搬外国的理论和经验是不可能解决大量具体问题的,而且难免流于教条化及对马列主义、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正是深刻认识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足国情解决具体问题,才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断获得成功,也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引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大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应用,而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丰富与发展;也不是单一片面的理论观点,而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确立,强调党的思想建设,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的制定以及统一战线的建立,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一代领导集体结合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应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领导人忽视了中国基本国情,犯下左倾错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让新中国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邓小平一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面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使得人民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了这样的旗帜,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率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回到了正确的轨道,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从上任以来就经受着许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要求中国必须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激烈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局势在变化,挑战在变化,但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能变,党的宗旨不能变,因此要继续搞生产,同时抓腐败,积极同损害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行为作斗争,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之时,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旺盛的斗志,继往开来,不断进取,才会使党和国家的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共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要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经济要继续发展,但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指标会带来许多发展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大等等,因此要明确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发展才会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这样的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始终根据国情的变化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完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结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谐发展,最终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重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意义: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发展了美好的前景。2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3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而努力风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还又块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之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六.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他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7.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方法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初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怎样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理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铺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 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 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 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 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 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 好更快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 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 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 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 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 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能力。 10.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11.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 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 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 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 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分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 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 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都不能利用 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坚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 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 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 12.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和“三个 转变”?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者 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3.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 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 于自然地和谐来促进人于人,人于社会的和谐。 1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 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 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 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 种制度和法律部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作用与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 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障。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名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 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 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 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 友爱,融洽相处3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 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4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 全,社会管理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 定团结。5人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 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 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 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 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 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 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1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 家的统一问题。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学说。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 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 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照成的不良后果4有利 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 际环境于国内环境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 18.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 坚持共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 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阐述:“解放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是互为条件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后者是最终目标与实现方式。”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文化、教育突飞猛进,这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密不可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明知决策,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终极就是共产主义. 在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我们还能稳步的发展,这与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与其他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是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结构,是由哲学基础、基本理论与具体理论三部分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它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15个方面。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显示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 摘要: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走“依附型”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公正与平等。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不能为了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论;公正;平等 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是一个很有创新的观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我们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新的认识。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 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定息 B.和平赎买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 A. 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 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 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 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其次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第二,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 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最后,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 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所以,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质疑的根本原则。 首先,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浙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过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的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如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灭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这需要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的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的得到充分体现。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第一,这一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士提到一个心得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与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就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瞧待中国目前

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与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与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就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与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与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无论就是“三个代表”,还就是科学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非常清晰的,那就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

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姓名:户晓莉 学号:MG09001011 专业:产业经济学 院系:国经贸学院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言简意赅。在这个论述中,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这些本质的生成和表现,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 我认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思想非常深刻,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这项观点的立场 纵观邓小平选集,追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他根本蔑视那种从主管设定出发,从原则出发,从本本主义出发的错误思想和方法,二是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出发。邓小平同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把人的实践作为实际的确定者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去认识事物的,去区分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 我们知道,70年代末,中国改革潮初生,一些地方的农民冲破人民公社所有制束缚,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符合农村生产力状况和农民需要的生产关系。这种改革在农村迅速推广。几年时间,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农村改革的思路引入城市,出现了现代中国进程中的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壮观。 同时,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才,使中国与世界连成一体。这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基础更巩固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赋予新的内涵,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毛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探讨 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长期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加频繁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2.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完整版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 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发展为前提,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有些人会理解为共同富裕太漫长,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激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现已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和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一)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 (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为教育投入与资本投入不均衡所导致。贫穷地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教育,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富人低。这种差距,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有扩大的可能,阻碍着贫富差距的缩小。 (四)为体制、政策因素所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入高收人阶层,税制改革不得力,也对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五)为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的弱化,使竞争失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们难以保持基本生活,一旦遇到失业、病灾等情况,其贫困便会进一步加剧。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要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控制人口是关键,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若不解决,贫富分化便很难在短时间得到缩小。因此,应继续从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二)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人与资助,还应进行“输血”,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提高其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 (三)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五)努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限制贫富差距会起着重要作用,逐渐建立起富有农村特色的保障制度,尽快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先期发展”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通过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公共教育三类援助,来帮助贫困人口。另外还用税收对个人收益进行有力调节。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包含着以下内容: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唯独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抽象的生产力并没有阶级性,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我们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统一的生产力,是同我们党的纲领相联系的生产力。其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同时又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有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保证,社会成员可能有先富后富之别,但不至于使他们之间的差距拉得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提倡先富帮后富,最终使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年提高,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首先我认为要对社会主义这一词有充分的认识。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来源,定义等等。只有从基本的开始了解,我们才能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后由马克思,恩格斯使用,并作出了科学解释,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是一种一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先有的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有越南,朝鲜,古巴和老挝。 那么何为社会主义本质呢?邓小平先生曾系统的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阐述,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核心问题。 谈完了一些系统,权威性的阐述,那接下来就应该谈一谈我自己本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了。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最早来自于中学时期,第一次学习思想政治的使我知道了社会现有的体制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我曾在我尚未深入理解这些体制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了简单的对比,那就是社会主义是代表着贫穷,落后,封闭。其代表就是朝鲜,越南。而资本主义就是富裕,先进,其代表就是美国,欧洲诸国。我也一直认为我们国家最终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我发现了从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邓小平曾在他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中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说话,以我国的形势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不属于贫穷国家,应该在社会主义中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们离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pdf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答: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第五,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和党内领导体制。第六,不断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第七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是这种模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祸害,苏联解体最终证明了它的严重的缺陷和错误。由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准制度,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力图以苏联为戒,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还处于萌芽状态,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实施和坚持,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本未摆脱苏联模式,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照抄苏联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经验,企图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主观臆造、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造成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平均主义、空想思想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某些做法的影响,但是,机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照搬苏联模式是更深层的原因,他违背了自己一贯提倡的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成与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步成果与失误,为邓小平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