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地理总复习实用精品教案---地球运动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64
高三地理复习-地球运动教案高三地理复习-地球运动知识梳理及经典例题[知识梳理]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1、方向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周期:①自传:地球自转一周(360º)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②公转: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速度①地球自转: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
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时,两极为零。
②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知识清单项目内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以地轴为绕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以恒星为参照,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以太阳为参照,则时间长度为24小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一点都是每小时15°,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有差异。
2.公转以太阳围绕转中心,公转周期为一年,其长度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3.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4.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同一条经线上的时间相同,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5.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6.地球上新的一天出现的起始线,简称日界线,是人为规定的,原则上以180°经线为界。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7.黄赤交角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度数为23°26′8.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9.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随纬度的增高,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来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且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越多。
10.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考点梳理考点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1.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例1】珠穆朗玛峰峰顶比同纬度海平面A.白昼略长B.黑夜略长C.自转线速度略小D.自转角速度略大【解析】与同纬度海平面比较,自转角速度相等;因半径加大,自转线速度加大;高山之巅日出早、日落晚,故白昼略长,黑夜略短。
【答案】A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
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1、昼长(板书)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
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2010届高三总复习实用精品教学案――地球运动专题(1)轨道为赤道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答案:A 点拨:图中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即纬度在北纬60度附近。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答案:A 点拨: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大,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例题3:某日酒泉昼长11时20分,西昌昼长11时40分。
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前启后的“桥梁”。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也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还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地球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点所在,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对于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要涉及到数学及物理上的相关知识,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这部分小知识点又比较多,如晨昏线、方向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地球的运动部分无疑都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地球运动就头疼,总是觉得难,有些内容总是搞不清楚,就像永远过不去的坎,甚至一直要持续到高考结束。
作为复习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掌握并能达到熟练运用,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课标对该内容的教学要求: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学生分析高一8班是我们学校的重点班,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问题不大。
但因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对于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内容,虽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第四讲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
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
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
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讲难点: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球自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如:图4-13.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 1P 到E 2P 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球和地球运动》教案[专题要点]1、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2、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3、把握三个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间的关系。
4、认准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0时经线。
5、掌握两种计算:地方时与区时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和日落的计算。
6、运用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经线的交点、与某纬线的切点。
[考纲要求]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知识网络]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位置地球的内部结构:〔自己绘图〕公转周期规律划分依据、软流层位置地球公转概况:方向公转自转方向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周期、速度、近远日点太阳系太阳地球地球运动太阳活动:在太阳外部的位置地球自转〔自己绘图〕、周期、影响①概况:方向、周期、速度②意义:昼夜更替-晨昏线的知识、作用地方时--计算方法地转偏向力①时、空变化规律②昼长的几种计算方法③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判读基本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五带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会绘图会绘图①时、空变化规律如何划分?②计算公式及其用途③等太阳高度图的判读[教法指引]以经纬网为载体,综合考查区域定位、比例尺及距离的计算。
以光照图为载体,考查有关地方时、区时、国际标准时间的计算;考查昼夜长短、日出与日落时间的计算。
结合热点考查宇宙的探测和宇宙资源的开发,结合重要的天文现象考查各类天体的特征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典例精析]例1〔2008年上海卷〕17、“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9分)〔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_地。
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结构】旋转中心: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地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球自转周以遥远恒星为参考点:1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运期以太阳为参考点:1个太阳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动速角速度:两极点为0,其余各地均为15度/小时的度线速度:赤道最大,随纬度的升高而变小,两极点为0一旋转中心:太阳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特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点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速度:随日地距离而变化,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昼夜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昼夜现象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自转交替昼夜交替昼夜半球分界线:晨昏圈地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球成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自地方时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时刻早(来到)转变化规律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与经度每隔10,地方时相差4分钟时时差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0差区时区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日界线日期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应减去一天变更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应加上一天地球自转与地球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黄道平面度数23026’之间作周期性回归移动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春分—秋分(北半球夏半年):昼夜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长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变化冬至日北半球昼最最短秋分—春分(北半球冬半年):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地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球正午由北纬23026’向南北递减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公太阳夏至日北纬23026’及其以北地区度由直射纬度向其南达一年中最大值南纬23026’及其以南地区转高度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与变化由南纬23026’向南北递减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当地季冬至日南纬23026’及其以南地区越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越大节北纬23026’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四季的形成: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太阳辐射随季节而变化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四季天文四季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划分春秋: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北温带)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我国传统四季划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要点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①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②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自转速度: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一、公转与自转的比较(填下表)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思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分别有哪些?)自转与公转的几幅基本图形:【注意】上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是:1°/4天。
【巩固练习】●乘船自西向东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A.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B.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C.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D.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答案:选C(提示: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哦?)●读图1,回答问题: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分析:黄道平面EF与地轴PO段夹角POF为70度,则黄赤交角为20度,黄赤交角变小,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缩小,即热带变小;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缩小,即寒带缩小;故北温带范围变大。
因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的晨昏圈的回归运动范围也变小,这会导致悉尼夏季的昼长变小。
故选A3.地方时与区时(重点知识)(1)地方时及其计算①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②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说明】①加、减原则:“东加西减”;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③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的划分【注】A. 世界时区的划分是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B.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7.5°W至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过渡]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2010届高三总复习实用精品教学案――地球运动专题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1)轨道为赤道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例题3:某日酒泉昼长11时20分,西昌昼长11时40分。
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
据此和下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A.11时40分 B.14时30分 C.11时30分 D.11时14分例题4:下图中的左图为某日某时刻30°N纬线圈的昼夜状况,右图为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
(1)P地位于T地的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2)若该日一架飞机在F地日出时起飞,飞往T地降落。
途中飞行员始终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为:A.东北、5小时 B.西北、6小时 C.东南、5.5小时 D.西北、5.5小时答案例题1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答案:A 点拨:图中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即纬度在北纬60度附近。
答案:A 点拨: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大,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例题3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
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主要是在西昌经历的,如果航天专家没有运动,在西昌经历的一天为24小时,白天为11时40分,现在他一方面随地球自转,一方面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感觉一天时间应该比实际周期短,而且发生运动时间在11点以后的3小时范围内,应该在白天,所以短的时间是在白天范围,短的时间为从东经98度到东经102度的经度差所消耗的时间,为16分钟,即航天专家感觉一天的白天时间为11时40分-16分=11时14分。
例题4答案:A 点拨:30°N纬线圈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有极夜现象,所以右图中的P点右侧为北极点。
P点位于北半球高纬度,72.5°E经线上,综合起来,P地位于T地的东北方向。
答案:B 点拨:飞机从F(赤道,72.5°E)出发时,F地正好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点,此时T地地方时为0:30分,正值黑夜。
根据左图中的白昼经度,计算出白昼时间为11小时,日出时间为6:30分。
注意一天中晨昏线位置不变,只是地球上的地点不断运动,各条经线顺序经过晨昏线。
飞机出发时位置和各地时间见下图。
飞机一方面向西北方向飞行,另一方面,飞机和T地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飞行中,飞机始终在晨线以西,当飞机到达T地时,T地正好到达晨线位置,该时间段为从0:30分—6:30分,时间为6小时。
飞机到达T地后,随着T地进入白昼,不能再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了。
二、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在运动的地球上看太阳,表现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大圆上自东向西运动,即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例题1: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
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度。
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 (多或少几小时)小时。
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__________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全称)。
例题2: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这一天是A.7月1日 B.1月1日 C. 10月1日 D.4月1日例题3: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1)~(2)题。
(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A.a B.b C.c D.d(2)当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A.悉尼昼长夜短,且夜渐长 B.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我国冬季风活动频繁 D.我国北方河流进入汛期答案例题1答案:(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汛(洪水);炎热干燥(2)0;南(3)少12;逆时针;阿留申低压点拨:(1)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夏至日,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都是距离直射点最近的一天,即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
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即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为雨季,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汛期,而亚平宁半岛南部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夏干季节。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等,差值为0。
由于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南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即冬至日,北极圈为极夜,昼长为0,赤道昼长为12小时,所以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短12小时。
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半球为冬季,热带季风风向为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北部沿岸海水向西流动,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
例题2答案:C点拨: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与极昼极夜幅度相同,移动23°26′用三个月,即90天,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南移动过程中,从北极点向南出现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北极圈内极夜范围为23°26′,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用时间约90天*1/10=9天,日期为9月23日+9天,为10月2日,故C对。
例题3答案:C点拨:a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直射点逆自转方向运动,从a到b,b为春分,d为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从d到c运动,所以c为秋分日。
答案:D 点拨: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为从冬至到春分,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正向赤道方向运动。
此时期我国位于冬季,北方河流为枯水期。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都是00。
随着地球自转和直射点运动,晨昏线位置不断变化。
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也就不断变化,最大夹角为23°26′,为夏至和冬至时,最小为0,为春分和秋分时。
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之和为90度。
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纬度等于90度-直射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
例题1: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
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例题2: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某区域的昼夜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弧是晨昏线的一部分,其中AB弧属于_______线。
(2)图示时刻比较可信的现象是()A.台湾东侧的洋面有一台风即将登陆B.扬州迎来了新一天的曙光C.黄河的含沙量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D.南极中山站的队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3)此时,从波斯湾驶往新加坡的一艘油轮为_______风_______流航行。
例题3:如太阳直射20°N,那么A.70°N以北为极夜区B.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切C.20°N纬线上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值D.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例题4:下图中N为北极点,弧 POQ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一旅游者16时位于图中H点,则A.此时刚日出 B.旅游者的影子位于西南方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北京的昼长在变短(2)一飞机欲从Q地飞往P地,其最短航行路线是A.沿弧QOP从Q飞往P B.沿QNP从Q飞往PC.沿纬线从Q飞往P D.沿QMP从Q飞往P例题5: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晨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
据此回答第(1)~(2)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A.14:40B.9:20C.21:20D.15:20(2)若Q点为67°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波斯湾驶出的油轮顺流而下直奔马六甲海峡B. 上海中小学午休时间延长C.澳大利亚小麦带正在抢收D. 海河流域处于汛期例题6: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A.4时30分 B.5时30分 C.6时 D.7时昼夜交替答案例题1答案:B 点拨:飞机飞越晨昏线时地方时为19点,位于正午12点之后,应该为昏线,19点日落,当地昼长夜短,为夏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昏线向右倾斜,晨线向左倾斜,故正确答案为图②。
例题2答案:(1)晨(2)D (3)逆;逆点拨:根据大陆轮廓判断出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再根据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可判断该图为12月22日的日照图。
南半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因此AB弧是晨线,CB弧是昏线。
图中季节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据此可对第(2)题各选项作出判断。
此时我国的扬州处于白天。
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并推动海水形成逆时针的大洋环流,所以轮船从波斯湾驶往新加坡应为逆风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