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

(2011-02-10 16:36:39)

转载▼

标签:

教育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

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3、复音词的四大类:

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

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辨析同义词:

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特指,“析言”。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通论(四)

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转注即引申义。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

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

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引申义

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

A、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试”;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不常用)。

B、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必拘泥于所谓“意符”去深求本义。如悬、影。

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

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

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如:暱昵。

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如:愬诉。

6、540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

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B、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

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

“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具有撇开的作用。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c、有时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书上又写作“匪”。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9、“無”:

A、用法:

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的宾语)。如:人無远虑,必有近忧。

b、“無”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如《周易》《庄子》。

c、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如: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d、又可以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如:虽無有质,谁能间之?(质,人质。间,离间)

e、偶然又说“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谁)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语法上的分工:

a、“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無”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

b、“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如:是使民养生丧死無憾也。(形作名)

10、“莫”:

a、“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上古时“莫”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汉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通论(十)

1、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

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如“乎”“诸”“与”(欤)“邪”(耶)“哉”,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条规则基本上没有例外。分为如下情况:

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如:于予与何诛?(与是疑问语气词)吾谁欺?欺天乎?

B、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如:又谁敢怨?又谁敢德?

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如:子归,何以报我?何由知吾可也?

D、凝固形式:

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如:奈若何?(即奈汝何)

d、“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怎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怎么样”。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反问)艺麻如之何?(询问)

3、疑问代词

A、“谁”“孰”“何”:

a、“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b、“孰”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孰与”二字连用,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高下)救趙孰与勿救?(得失)

c、“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何”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这时被修饰的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如:夫子何哂由也?吾何快于是?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d、联系:

1)“孰”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就和“谁”没有分别了。如:孰为夫子?

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选择。如:于斯三者何先?(“孰”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故用“何”)3)“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谁之过与?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B、“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作状语和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作状语更为常见。

a、作状语:

1)“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

2)“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如:天曷不降威?

3)“曷”字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这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4)“曷”用作状语时,与“盍”相通,表示“何不”。注意与2)的例子比较。

b、作宾语:

1)“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

2)“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

3)“恶”作为宾语,只用于“恶在”“恶乎”,其他少用。如: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恶乎”等于说“于何”)

4、疑问语气词

A、“乎”“诸”:

a、“乎”:

1)“乎”表示纯粹的疑问。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注意:先秦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而秦汉以后,特指问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跟疑问代词相呼应时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爱之能勿劳乎?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3)“乎”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该不会)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如:子其怨我乎?其恕乎!无乃不可乎?4)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如:必也正名乎!善哉!技蓋至此乎!

b、“诸”:“诸”是“之乎”的合音。“诸”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B、“与”(欤)“邪”(耶):

a、“与”: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与”和“乎”的分别: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两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用于是非问句里,要求对话人对某个猜想加以证实。“与”的疑问语气不强。不能与“乎”互换。如:是鲁孔丘与?然则师愈与?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的疑问语气加强。如:是谁之过与?求之与?抑与之与?

b、“邪”(耶):和“与”(欤)的语法作用相同。如: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岁亦无恙耶?

c、“与”和“邪”都能用于反问。如:此非以贱为本邪?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C、“哉”:

a、表示反问:

1)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如:彼且恶乎待哉?

2)“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3)“乎哉”连用也可以表示反问。如:吾何慊乎哉?(慊,恨。)

b、表示感叹:

1)略等于现代的“啊”。如:管仲之器小哉!

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

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A、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无疑而问的反问。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变换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如:惡用……為哉?

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说成“何……为”。如:天之亡我,我何渡

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

B、语气词的连用:

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语气词连用。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

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B、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5、名词用作状语

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a、表示比喻。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如:豕人立而啼。(像人似的站着啼哭)

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虏使其民(把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使用)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我得兄事之。

c、表示处所或工具。可以加上介词去理解,但不宜认为是省略了介词。如:“野死”“隅坐”“廷叱之”(处所),“车裂”“剑斩之”(工具)

B、一般来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C、名词性词组也可用作状语,和单个名词大略相同。如:乐岁终身饱。我何面目见之!

D、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a、表示时间修饰。常见。

b、“岁”“月”“日”常用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和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1)“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每年每月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如: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3)“日”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如: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起”,韩起自称。“弗敢复”,不敢复求环。)

6、动词用作状语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如: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争割地而赂秦。

B、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如:夜缒而出。子路拱而立。箕踞以骂。

C、动宾词组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或者时间。有时加“而”字(或“以”字),有时不加。如:恃辇而行。挟太山以超北海。(以上表示方式)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上表示时间)

D、注意:动词(或动宾词组)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前者有主有次,后者不分主次。必须加以区别。

通论(十二)

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

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

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作主语、定语,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前,可以用“吾”。如:吾日三省吾身。我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而”“乃”不能用作宾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常用作定语。如:必欲烹而翁/乃翁。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主语)

C、第三人称:“其”“之”

a、“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

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如: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而,与。其上,你们的上司)

e、有时,“其”字是指示代词,“那”、“那样的”。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

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

a、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榖、臣、小人、老妇、仆、愚

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

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F、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

a、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b、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3、指示代词

A、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等。

B、就一般说,“是”“此”“斯”“兹”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彼”是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

a、“是”和“此”是同义词,常常可以互换。

b、“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于说“这人”“那人”。如:尔何曾比予于是!此谁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c、“彼”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没有丧失它的指示性。由于“彼”表示远指,所以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

d、“是”“此”等字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是”字用作宾语有时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寡人是征”“寡人是问”(不是复指!!)

C、先秦时代,“之”字也用作指示代词,等于说“此”或“彼”。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归:出嫁)之二虫又何知?

D、“夫”(fú)是一个指示性很轻的指示代词,有时不必译出。

a、如:小子何莫学夫诗?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作宾语时,“夫”放在动词和宾语的中间,还是指示代词。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E、“然”和“尔”是指示代词,经常用作谓语。

a、“然”略等于“这样”“那样”“这么”“那么”。如:河东凶亦然。其谁曰不然?

b、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如:王曰:“然。”

c、“尔”的用途没有“然”普遍。也表示“这样”、“那样”。如: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F、无定代词“或”

a、通常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译为“有人”。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问乎曾西曰:“……”

b、“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如:或相与谋。(有些唐国人在一起商议。)宋人或得玉。(有一个宋国人)

c、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既可以指人(“有人”),又可以指物(“有的”)。注意:这种用法的“或”字并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为“或者”。如: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4、两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者”“所”:

A、“者”

a、“者”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b、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c、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如:于斯三者何先?

d、“者”字词组有时可以译作“……的”,但“者”与现代汉语的“的”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1)“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现代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

2)现代能说“谁的”、“我的”、“木头的”之类,古代的“者”字没有这种用法。

3)“者”字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

B、语气词“者”

a、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

b、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如:有颜回者好学。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c、在时间词“今”“昔”等字的后面也常常用“者”。如:“古者苍颉之作书也”“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有时不用“者”字;有时换用“也”字。如:“今吾子又死焉”“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d、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假设)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因果)

C、“所”

a、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这种“所”字词组有时可以译作“(所)……的”,但“所”与现代汉语的“的”的性质和用法不相同。如“所憎”“所不为”“所大欲”

b、“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如:“君之所知”“须臾之所学”

c、同b,“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故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如:“其所憎”“其所爱”

d、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有“之”)所善荆卿可使也。(无“之”)

e、“所”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和介词及其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所”字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

1)行为发生的处所。如:是吾剑之所从坠。

2)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如: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3)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如: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矣(“者”称代,“所”指示)

4)与行为有关的人物。如: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者”称代,“所”指示)f、“所”本来也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这也是“所”的基本用法。如: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处所)诺,恣君之所使之!(方式方法)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原因)

g、上述e和f两种用法,e是在f之后才出现的,但并没有完全代替f。在同一篇作品里可以同时见到两种用法。

h、“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的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如: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i、“有所……”“无所……”“何所……”。

1)“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如:“未有所决”“皆有所养”“有所取者”

2)“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作主语,“何”字作谓语。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如“何所不容”就是“无所不容”。

D、注意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所”和“者”的异同:

a、例如,“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b、但是,“所……者”这样的词组,仍带有名词性,“者”指代行为的对象,“所”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如:视吾家所寡有者。

通论(十四)

1、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

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

B、“其”

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如:吾其还也。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如:君其问诸水滨。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

C、“惟”(唯、维)

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祀,年)

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厥土惟白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

a、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b、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如“有政”“有帝”。

c、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忡忡)有洸有溃。(洸洸溃溃)

d、一种特别的用途(不是词头!):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一周年)

B、“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雨雪:降雪。雱,雪盛的样子)八月其穫,十月陨萚。

C、“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D、“于”: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E、“薄”:放在动词的前面。

F、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

4、词尾。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的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

变为形容词的性质。如“欣然”的“欣”本是动词。

A、“然”:“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

B、“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作用和“然”字相等。如“焕乎”“惄焉”“恂恂如”“率尔”。

通论(十五)

1、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了解它怎样用韵。

2、韵母和韵的区别:

A、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B、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C、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3、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4、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做韵脚。

5、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6、《诗经》的韵例:

A、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诗经》里有不少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常用的有“之”“我”“矣”“也”“只”“思”“止”“兮”“猗”)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的前面,可以看做句中韵,也有人看做变相的句尾韵。语气词一般是不能看做韵脚的,但也有少数例外。

B、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不算换韵。

C、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D、a、《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所谓“天籁”。格式多样化,这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

b、《诗经》用韵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了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1)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7、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但是后起的形声字就不一定能够由此类推。

8、古韵:

A、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明代陈第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他们所谓“古韵”指的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B、清人通过归纳《诗经》的用韵,发觉同《广韵》的出入很大,于是打破唐韵的拘束,该合的合,该分的分,逐步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清代的古音学家在古韵的分部方面做的工作: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都是查考和了解《诗经》用韵较好的参考书。

C、现在综合各家的意见,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每一部举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参见附录三)。《诗经》的押韵基本上与这三十部相合。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不但适用于《诗经》,而且适用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有押韵的。如《周易》《老子》。

9、合韵:邻近的韵互相通押。大约是两种情况:

A、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

B、韵母近似通押。

10、叶韵: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六朝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叶xié,同“协”,和谐之意)。

11、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押韵和谐。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而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清代古音学兴起后,叶音说早已受到彻底批判。我们朗诵古代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

2010年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试卷

现代汉语部分 一、术语解释。 1.音素 2.部首 3.义素 4.定语 5.正对 二、分析下列声母、韵母发音的异同。 zh——c e——o 三、谈谈汉字的特点。 四、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单句,并结合例子说说切分的基本原则。 1.校长希望把活动把活动日程详细地安排一下。 2.天使般的雪花静静地飘落在故乡的大地上。 五、同义词辨析 1.相当——及其 2.保护——庇护 六、使用恰当的修辞格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辞格顺序不限,在所用辞格语句下面划线并注明。) 拟人排比对比仿词 七、写出下列每位语言学家的代表作一部 1.吕叔湘 2.黎锦熙 3.陈望道 4.罗常培 5.陆俭明 八、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的主要特点。 古代汉语部分 一、写出下列中国古代语言(文)学著作的编纂者。 1.《通雅》 2.《玄应音义》 3.《六书故》 4.《佩文韵府》 5.《读书杂志》 二、写出下列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家的代表作一部。 1.郭璞 2.顾炎武 3.吴大澂 4.马建忠 5.郝懿行 三、分析下列会意字的结构 1.隻 2.具 3.夙 4.集 5.初 四、指出下列各组汉字中两个字的关系(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 1.常尝 2.钞抄 3.被披 4.埋霾 5.盐鹽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的意义。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2.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训》 3.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晋灵公不君》 4.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史记淮阴侯列传》 5.取义者,义之表也。《报任安书》 六、解释下列各组同义词的异同。 1.惭愧 2. 愠愤 3.年岁 4.世代5 布衣匹夫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并说明其意义及在句子中的作用。 1.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 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3.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儒效》 4.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劝学》 5.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公输》 八、就汉字“假借”和“通假”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摘要: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文言和古白话。虽然文言的正统地位已被现代白话取代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本文主要是简单地讨论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以及运用中的作用。本文认为要想学好古代汉语,我们必须要多念古文,做到字、词、句落实,并逐步升华到理性上去理解。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 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相对,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从时间上说,“五四”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是它的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所谓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中的语言,也指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为了区别起见,可以把用文言写成的作品称为文言文。所谓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这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也指用古白话写成的作品。为了区别起见,可以把用古白话写成的作品称为古白话文。 现代汉语,这里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在,古代汉语已被现代汉语取代了,文言的正统地位已被现代白话取代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专门跟古籍打交道的人自不必说,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古代汉语写成的典籍来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我们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批判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这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 也许有人会间: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呢?一方面,在某些场合,我们还很有读写古文的必要,例如游览名胜古迹,常常接触到文言,写对联,常常要用到古代汉语。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借鉴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包括中国古代人的研究成就,这需要我们现代人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从而也就需要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再者,语言是发展的,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有继承,有发展。要想高效率地学习和运用好现代汉语,必须学习、研究古代汉语;要想深人研究现代汉语,也必须学习、研究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试卷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试卷(05年样卷) 2007-03-14 08:46:18 来源: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试卷 (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 现代汉语部分 一、填空题 说明 : 第 1-8 题有 10 个空 , 每空 1 分 , 共 10分。请仔细阅读题目的意思 , 并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填入恰当的答案。 1. 《汉语拼音方案》是由、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构成的。 2. 普通话 22 个辅音中 , 不充当声母 , 只能做韵尾的辅音是 3.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上 , 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4. 按照部首检字法 ," 翠 " 字属于部。 5. 同音词是的一组词。 6. 汉语成语具有和结构的凝固性两个基本特点。 7. 词义演变的途径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 8. 语法学分和句法两个部分 ,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和。 二、选择题 说明 : 第 9-18 题是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 , 共 10 分。请仔细阅读题目的意思 , 并在备选答案 ABCD 四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 , 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 9.下列各字中与 " 宅 " 的发音部位相同的是 A. 再 B. 太 C. 窗 D. 家 10."chuāngtái" 这两个音节包含音素 A.9 个 B.8 个 C.7 个 D.6 个 11.下列各组形声字中 ,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都是上形下声的一组是 A. 贷、裹 B. 疲、芒 C. 零、苍 D. 溜、晨 12.从构造方式看 ," 尘 " 字属于 A 象形字 B. 指事字 C. 会意字 D. 形声字 13." 玻璃瓶里的咖啡是姥姥买的 " 这句话中有 A.8 个语素、 7 个词 B.9 个语素、 8 个词 C.10 个语素、 8 个词 D.12 个语素、 8 个词 14.下列词语单位中 , 不能看作 " 简称 " 的是 A. 中小学 B. 黑白电视 C. 四化 D. 奥运会 15.下列各词中 , 属于音译外来词的是 A. 计算机 B. 啤酒 C. 沙文主义 D. 休克 16.下列各组动词中 , 不能带宾语的是 A. 旅行、结婚 B. 明白、喜欢 C. 知道、觉得 D. 开始、进行 17.下列句子属于存现句的是 A. 有个村庄叫吴老庄 B. 把花种在院子里 C. 桌子都放在教室里 D. 座位上放着红色的大衣 18." 大家在一起整整生活了两个月 " 这个句子中的 " 一起 " 是 A.名词 B. 副词 C. 数量词 D. 形容词 三、改错题 说明 : 第 19-23 题是改错题 , 第 19 题 3 分 , 第 20 题 2 分 , 第 21 题 4 分 , 第 22 题 9分 , 第 23 题 12 分 , 共 30 分。请仔细阅读各题目的要求 , 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现代汉语题库黄廖版

现代汉语题库(一) 绪论 一、填空题 1.语言是一定________和一定________的结合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体系。 2.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恩格斯曾经说过,语言是从_____________中并和_____________一起产生出来的。 4.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看,语言是以_____________为物质外壳,以_____________为建筑材料,以_____________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_____________体系。 5.语言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______。 6.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语言学是指_____________,而广义的语言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又叫_____________,它是以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 8.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其中_____________依赖_____________而存在,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存在基础,先有_____________而后才有_____________。 9.“五四”以来开展的“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运动”,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 10.方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全民语言的_____________,是语言的_____________。 11.北方方言是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它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确的、一致的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六种__________之一,其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4.普通话的“四用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普通话的三级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现代汉语的方言按照历史渊源和目前的特点分为北方方言、_______、湘方言、_______、_______、闽方言和___________共七种方言。 18.与印欧语和古代汉语比较,现代汉语总的特点是:语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汇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专转本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雪莱《解放了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 【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诃德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形象:行为的滑稽可笑与人文精神的崇高伟大并存;喜剧元素、悲剧因子共生】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是理想中的人文主义代表。】 【“福斯塔夫式背景”:莎翁戏剧的典型环境,指封建主义逐渐瓦解、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英国社会生活背景。】 【莫里哀法国讽刺喜剧大师 《伪君子》达尔杜夫宗教骗子--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悭吝人》阿巴公吝啬鬼】 【浮士德:歌德《浮士德》塑造的形象---浮士德上天入地、探索真理的过程其实质是人类探索社会真理的过程。】 【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英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拜伦、雪莱--英国后期浪漫主义代表】 【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 【20世纪欧美文学--现代主义】 【英国艾略特《荒原》象征主义;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表现主义;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派;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派;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美国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迷惘的一代”】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概念及关系 1.古代汉语概念: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说,“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这些将是古代汉语课程研究的对象,如经典《诗经》、《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史记》、《左传》、《战国策》等。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如宋元话本、明清的白话小说里保存的语言资料。2.现代汉语概念:(广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1955年确定。 【北京话、天津话、上海话都是广义的现代汉语。---正确】 【狭义的现代汉语既指普通话,也指各地方言。---错误。】 3.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工具书及其使用 (一)汉语字典的汉字编排法 【音序法、部首法、号码法(四角号码)】 1音序法:优点--检字速度快。缺点:不认识的字无法使用音序法。月出fei3 亻思cai1 2部首法:优点:弥补音序法的缺点,可以查不认识的字。缺点:速度慢。 3号码法:四角号码。给每个字编代码;缺点:难于掌握 【新华字典汉字编排方式有音序法、部首法两种。--错误】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 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 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 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 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 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 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 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 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 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 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