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

教案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

(英文):Geneyal Peychology

课程编号:04404101

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修订版)

编写人:王丽秋

普通心理思考题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教学时数 7学时

第三章感觉教学时数7学时

第四章知觉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教学时数8 学时

第六章记忆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七章思维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八章语言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九章动机教学时数 10学时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教学时数 10学时

第十一章能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十二章人格教学时数 12学时

五、参考书目:

1. 朱智贤(1989):心理学大词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1996):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威廉·卡尔文著,杨雄里、梁培基译(1996):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托马斯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8. 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9. 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2. 朱莉娅·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夫,凯文·霍维尔,伊莉莎白·奥克利福特著,武跃国、武国城译,钱铭怡审校(2000):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4. 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5. 卢家楣著(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6. 黄希庭等译(1992):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7. 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8. 余嘉元主编(2001):当代认知心理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 Best著,黄希庭主译(2000):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 刘爱伦主编(2002):思维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杨治良等著(1999):记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2. 王垒等(1992):综合智力:对智力概念的整合。心理科学,1992年2期。

23. 白学军(1996):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4. 张庆林Sternberg主编(2002):创造性研究手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5. 陈仲庚、张雨新(1986):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6.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2000):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7. 郑雪主编(2001):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8. 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9. 高玉祥(199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30. 吴增芥(1983):西方个性心理学理论。外国心理学,1983年1期:32-38。

31. 孟昭兰著(1989):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K. T. 斯托曼著,张燕云译(1986):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3. 王士元主编(1987):语言与人类交际。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34. 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1989):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35. 孙煜明主编(1993):动机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6. 约翰·P·霍斯顿著,孟继群,侯积良等译(1990):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7. 中国心理学会编(2001):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8.(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1999).北京:新华出版社

39.高觉敷. (1997)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0.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考核方式:

作业占30%

考试占70%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

本章主要内容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 如何研究心理学 ?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了解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掌握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

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 心理学的探索

1.心理过程 2.心理结构 3.心理的脑机制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5.心理与环境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1.因果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相关是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因果指的是绝对的,相关指的是相对的。相关与因果是不同的

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

四.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普通心理学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3.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5.医学心理学6.工程心理学7.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三)心理学的发展

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 3.体系日趋完善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

{强调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 James)

著名代表人物:

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 杜威(John Deway,1859-1952)

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

“意识流”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 斯金纳(Skinner,1904-1990)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对心理学的批判: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儿童)

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

(三) 心理分析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五)当代心理学发展走向:

1.人本主义走向;

2.科学走向;

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三)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学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么认识的?

2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主要方法。

3.心理学概念及性质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几方面?

5.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6.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7.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参考书目

1.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明主编(2004)走进多彩的世界心理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高觉敷. (1997)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脑的进化过程、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1)大脑的机能区(2)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

7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

四动物心理的发展

(一)、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二)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三)思维的萌芽阶段---哺乳动物心理的发展

(四) 具体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的心理发展

五、人类心理的起源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在大脑中产生的)

1. 从物种发展史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2. 解剖学的事实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 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类型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2、突起: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三) 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

(二)过程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一)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二)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于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于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四、神经回路

(一)反射弧

1.概念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2。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1)感受器(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3)联络神经元(4)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5)效应器(二)神经网络

1.辐散式联系: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2.聚合式联系: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3.链锁式联系: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接替联系。

4.环式联系: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环状接替联系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一) 脊髓(二) 脑干( 狭义脑干) (三) 间脑 (四)网状结构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第四节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

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

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五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过程

2.抑制过程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第六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思考题:

1.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

2.试论述心理的实质.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试论述心理的实质.

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5.简述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区

参考书目:

1. 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

听觉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感觉现象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

7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1. 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 绝对阈限: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2.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 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缩写为jnd)。

1.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P=K logI

2.乘方定律 P=K I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 眼球

(二)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三)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 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

2.明度与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

(二)颜色

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

2. 颜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和代替率。

3. 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 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4.色觉理论

(1)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2)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 视觉的一些现象:

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2.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 闪光融合现象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

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联想)影响感受性变化的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 耳的构造和功能

(二)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四、听觉基本现象: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思考题

1。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试说明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

3.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

4.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

参考书目:

1.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 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章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错觉

观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觉的一般概念、特性、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和错觉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知觉的一般概念、特性、时间知觉、错觉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2.本章难点:

(1)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2)错觉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理论:

①格式塔理论。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概略"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

②知觉的推断理论。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③心理物理对应理论。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

三、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1.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2.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四、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五、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一)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

(二)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有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4.刺激物的强度。

从主观来看: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相似因素。在其他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

3.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4.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

5.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共同命运因素。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

7.定势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8. 经验

因素。

(三)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知觉的理解性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 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四)知觉的恒常性

1.概念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

(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一) 形状的特征分析

(二) 轮廓与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三) 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图形

6.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2. 观察者的距离

3 .熟悉物体的参照

4.观察者身体姿势的变化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1.对象重叠(遮挡)。 2.对象的相对大小3.结构级差

4.空气透视5.明亮和阴影6.线条透视7.运动视差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 什么叫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

(二)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三)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4. 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二) 似动知觉似动,顾名思义就是"似乎在动",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 动景运动.(PHI现象) 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PHI现象)

2. 自主运动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

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

3. 诱导运动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看成是运动的

4. 运动后效(瀑布效应) 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五节错觉

一、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一) 形重错觉(二)方位错觉(三) 大小错觉(四) 旋转错觉(五) 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 时间错觉(七) 运动错觉(八) 情绪错觉

三、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第六节观察

一、观察与观察力

二、良好的观察必备的条件

1. 明确的观察目的

2. 周密的观察计划

3. 作好观察总结

4 .观察要精细全面

思考题:

1.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2.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3.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4.试分析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5.试述距离知觉和知觉物体的线索.

6.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内容:

意识的一般问题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注意概述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掌握意识的一般问题,意识的几种不同形态,注意的一般概念、规律、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注意的一般概述(2)注意的认知理论

2.本章难点:

(1)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2)注意的认知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记忆

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4.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三意识的特征

(一) 意识的觉知性 (二)意识的能动性 (三) 意识的概括性 (四)目的性(预见性)

(五)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和梦

(一) 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二)梦

1.梦的特点

2.梦的功能解释

3.梦的作用

二催眠

(一)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二) 催眠相关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三、白日梦与幻想

第三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二) 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2.维持的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 注意的外部表现

1.感官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2)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 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对人格的依从性。

(三) 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一) 注意的范围

1.概念: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 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2.注意起伏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

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3.分心: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

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 注意的分配

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 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

化了的。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

(四) 注意的转移

1.概念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

种活动上。

2.影响注意转移因素

(1) 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

(2) 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

(二)脑干网状结构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 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2. 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3.后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4. 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

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

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思考题:

1。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2.简述引起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3.试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4.概述注意的资源限制说.

参考资料:

1.[苏]彼得罗夫斯基(1991)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王雁(200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记忆

·本章主要内容:

·记忆概述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掌握记忆的一般概念、神经生理机制,掌握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内隐记忆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记忆的一般概念(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本章难点:

(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长时记忆组织加工(3)遗忘的原因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论: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三)SPI理论: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 反响回路: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

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二) 突触结构:现在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

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三) 长时程增强作用: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Bliss&Lemo)在研究中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所需要的塑造能力。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他们将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LTP)作用。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 核糖核酸: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特别是发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RNA)来传递遗传密码,使得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

(二) 激素和记忆: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第三节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1.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

2.音响记忆: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音响记忆

二、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3.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第四节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编码方式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 3.加工深度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2.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一)复述。

(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四)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四、短时记忆的提取:

1.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项目进行检索

2.自行停止系列扫描:对项目一一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3.完全系列全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全扫描方式进行

第四节长时记忆

一、什麽是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组织加工

(一)类别群集: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二)联想群集:建立联想把孤立的识记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有助于长时记忆

(三)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被试倾向于主观的组织加工

(四)意义编码:学习无意义的材料,如果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进行意义编码,有助于长时记忆

(五)心象化: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

(六)记忆术: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一)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1.量的变化. 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2. 质的变化.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③内容变得更加详细、具体④内容变得夸张、歪曲

3. 记忆恢复现象:所谓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高。

(二)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 再认

1.概念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是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 3) 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 (5)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

(二) 回忆

1.什么是回忆: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3)双重提取。

(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5)与干扰作斗争。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二) 遗忘的进程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三)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3.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4.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

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六节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内隐记忆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一)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三)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四)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五) 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思考题:

1.阐述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2.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3.试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的形式.

4.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表现在哪几方面?

5.比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6.怎样根据遗忘的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

参考资料

1.杨治良等著(1999):记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黄希庭等译(1992):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 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思维

·本章主要内容:

·思维的一般概念

·表象与想象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掌握思维的一般概念、过程、种类,表象的概念、特征,想象的概念、种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思维的过程、种类(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创造性的培养

2.本章难点:

(1)概念结构的理论 (2)概念形成的策略(3)推理的种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1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之心理学《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知觉的特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做简要说明。《知觉的特性》是《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普通心理学》是由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后续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因而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知觉的特性在《普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感觉、知觉的延续与深化,更是为后面记忆、思维等复杂心理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对于学生学好后续内容至关重要。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知觉理解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掌握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和影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心理学来源于生活,体会知觉的特性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和影响条件 教学难点:大小恒常性的理解(因涉及物体本身大小、知觉距离、网像大小三方面,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表现出对心理学的兴趣。再加上授课对象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所以本节课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等,但以讲授法为主。 1.讲授法: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知觉特性的理论知识。 2.小组讨论法: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及知觉恒常性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3.演示法:在理解大小恒常性时,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了此方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呈现图片,将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能够独立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将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1.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与能力。 2.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如“知觉的适应”这个问题可通过学生课外自学加深。3.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如,感觉知觉对比学习记忆) 五、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论以为,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吸纳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贯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条主线。 (一)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复习上节课内容。主要涉及知觉的概念;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形成先行组织者。 问题式导入新课。在教授新课之前,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一位同学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问其他同学,此同学身高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引发学生讨论,继而引出课题,这其实就是我们知觉的特性之一——恒常性,那么知觉还有什么

初中心理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心理学优秀说课稿 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心理学优秀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格。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人格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第十二章的内容。人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格与心理现象中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能力等其他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通过对人格这一章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提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丰富知识,优化自己的性格;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材内容: 1、人格的含义、特征、结构 2、比较重要的几个人格理论 3、人格的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格对人格品质有深刻的认识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的含义,结构和人格理论并能分析人格的成因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掌握一些自我修养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培养相应的人格行为,从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重点难点:重点是人格的特征、气质的分类、气质和性格的关系及人格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人格的特质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关于人格的理论很多,不容易记忆且容易混淆提出者与相对应的理论。 1、引入法,让同学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体会什么是性格,同时可以激发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讲授法这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让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3、课堂讨论法针对性格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并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认真听讲学生想要学好一节课首先要集中精神,认真听讲,理解什么是人格,明白人格的特征,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记忆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 2、思考讨论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学生应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XX整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挑战自我,实现梦想》 高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 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进入高三,经过一段时间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存有很多的困惑.这次心理辅导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调整自己,激励大家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梦想直达成功的彼岸。 帮助高三学生正确认识高考,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并介绍缓解心里压力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调整自己,建立自信,并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决心。 帮助高三学生正确认识高考,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并介绍缓解心里压力几种方法四、辅导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五、辅导方式:小品、讲述与讨论、交流、观看录像等六、辅导准备:调查问卷、

小品、视频录像、课件七、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环节: 辅导课前的准备,调查问卷“面临高三,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以一张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引入主题 学生探讨话题“高考,意味着什么?” 情境小品 学生讨论交流 观看录像 学生为自己写一句鼓励的话 第一个环节是辅导课前准备,在学生当中进行调查问卷“面临高三,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从而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教学内容的主题。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其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以一张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入手,你最希望上面写的是谁的名字?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非常强调“内在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每个高三学生梦寐以求的,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它就是诱因,可以激化和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具体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 v 诗情画意心灵曲 v ……跃跃欲试游戏操 v ………你说我说身边事 v …………心有灵犀一点通 v ……………体验感悟X X乐 v ………………学会X X并不难 v …………………放飞心灵你最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普通心理学说课材料

2010普通心理学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P10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思维阶段 2.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P43 A.表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 D.失写症 3.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P80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分心 4.一种颜色和另一种颜色以一定比例混合产生非彩色,这是颜色混合的( A )P99 A.补色律 B.中间色律 C.代替律 D.相减色律 5.部分色盲包括( D )P100 A.蓝绿色盲 B.红蓝色盲 C.红黄色盲 D.红绿色盲 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A )P118 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B.空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 D.对比度分辨能力的指标

7.神经系统可分为( B )P31 A.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D.脊髓和大脑 8.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 D )P179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9.有益于提高思维积极性的动机强度是( C )P229 A.强的 B.弱的 C.适中的 D.两头的 10.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P269 A.外界环境刺激 B.机体生理变化 C.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D.认知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 BC )P152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12.内部感觉包括( ABC )P92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之错觉 讲课稿

《普通心理学之错觉》讲课稿 教育科学学院08级心理学班韩俊萍0810214022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了知觉的特性,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知觉有哪些特性?——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我们在讲知觉恒常性时曾经说过:当知觉条件变化时,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它倾向于事物的真实状态和属性。知觉的这一特性与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时候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客观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例如,请学生观看课件呈现的缪勒·莱耶线段(如果将两条线错开,不让它们对齐,那么错觉效果会更明显。)垂直、水平线段,并思考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两条线段是否相等?————在这里,原本相等的两条线段,由于附加符号或者方向的影响,使人获得“两线段不相等”的视觉体验,这就是错觉现象。 又如,我国古书《列子》中曾有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辩,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所讲的近如“车盖”,远如“盘盂”的现象,就是错觉现象。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错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错觉的概念,错觉即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不正确、歪曲的知觉。比如我们把一支筷子放进有水的玻璃杯,我们发现筷子看起来像是断了,但我们知道筷子实际上并没有断。在这里,有水的玻璃杯就是特定条件,筷子断了就是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揭示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视错觉是指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的说课稿改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下午好! 我来自教管系,名叫杨颖。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知觉特性。所用教材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章节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学内容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适应性 (二)章节地位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后续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因而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比如,大家知道,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没有感知觉的发展,我们的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我们心理的发展。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更要认识事物的整体,而从众多知觉现象的认识中,我们最终的目的还需把握知觉的特点与规律,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规律。因此,对知觉的特性的认识在《普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节的内容既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与深化,更是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此节在整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对于学生学好后续内容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普通心理学大纲、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易检测等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知觉恒常性的概念,了解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理解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的发展。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教学设计) (引入)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参加《普通心理学》学习。请问谁看过TVB拍的《读心神探》,《谈判专家》,《法证先锋》 等电视剧吗?其实这些电视剧都与心理学都有着或多或少 的联系,例如微表情,犯罪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 们每个人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也需要我们了解心理学,学习其 中的交流技巧,就算谈个男女朋友这也更需要心理学技巧的。 Okey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学习的心理学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基础教材,是学习者习得系统的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把握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本教材着重关注一下几点:①科学性;着力反应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并得到诸多实证研究支持,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②专业性:着力反映有关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经典性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本教材分为十七章节,每章节大约有三到六小节的内容。(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心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实质,任务,研究方 法及心理学发展

②掌握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技巧 ③分析心理学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对心理学案例进行正确的分 析 ②能够自主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课时安排 本教材有十七章节,主要学习第一,六,九,十,十一,十五,十六,十七章节的内容,其他章节的内容将为大家粗略的进行讲解。本学期有十七周,有三十四个课时进行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学上有很多名词需要解释进行记忆,并且都比较长难记,还有许多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主张 (四)教学方式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关于本章内容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进行问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但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评论。教师让学生预习所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章内容,和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制作本章知识结构图,并且使知识结构图延展开来,接下来教师减少对学生的帮助,然后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支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本教案分条文式和表格式两种形式,前部分是条文式,后部分是表格式)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2、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方法; 3、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以及研究主要内容,及其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4、树立科学的心理学观.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2、难点: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三、参考书籍 《普通心理学》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五、教学内容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心理学研究领域 五、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是一门边缘学科)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科学态度与方法 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测验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心理学主要派别 三、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行为和心理历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心理现象内容:图例 一、个体心理 1、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注释: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 编写人:王雁 主讲教师:谢晓明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4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学时 第三章感觉4学时 第四章知觉4学时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4学时 第六章记忆4学时 第七章思维4学时 第八章语言4学时 第九章动机4学时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4学时 第十一章能力4学时 第十二章人格4学时 第十三章学习4学时 第十四章人生的全程发展4学时 五、参考书目: 1、彭聃龄主编(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4、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5、张世富的《心理学教学指导》(2002).人民出版社出版 6、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著,王垒、王甦译(2003):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7、黄希庭主编(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8、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卢家楣著(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1、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2、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3、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

普通心理学期中试卷教案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中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1分×16)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3、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4、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7、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8、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9、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0、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1、由于人的两眼之间约有65毫米的距离,因此在注视同一非平面物体时,两眼网膜上所得映象不完全重合,这种现象称为()。 A.运动视差 B.双眼视轴辐合 C.双眼视差 D.双眼视轴分散 12、信息在头脑中能保持一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D.遗忘 13、下列那种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见风流泪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望而生畏 1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15.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 A.言语功能 B.数学计算功能 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 16.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 A.桥脑B.丘脑C.下丘脑D.网状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1分×12) 1、心理过程包括() A、感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意志过程 F、行为过程

《普通心理学》导论课 说课教案

《普通心理学》的导论课 ——说课教案 广西师范大学 卢艳媚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本章对“心理学”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介绍,帮助学生对本门课程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2.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当前人们对心理学的几点误解,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3.态度目标:通过分析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效能感。 二.教学内容: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 (二)教学难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体会) (三)教学课时数:2课时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讨论问题设计: 1、你理解的心理学是什么? 2、心理学有哪些作用? 四.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20分钟) 1.以问题导入——“你理解的心理学是什么?”分析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反馈。目的是 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当前普遍存在的“人们对心理学的几个误解”,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何称 其为“误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人们对心理学的几个误解 1、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多数学心理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专业时,他们会马上好奇

的发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也许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读心术”。 2、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现在,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日渐火热,各种所谓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很多人听到的第一个与心理学有关的名词就是心理咨询,因此会把心理咨询与心理学等同起来。 其实,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3、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的比较、人机界面,等等。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异常的人。与精神病学家不同,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 4、心理学家会催眠 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让人感兴趣。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起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心理电影”有关。 其实,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学家的“招牌本领”,而且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5、心理学就是梦的分析 这种误会同样是弗洛伊德的影响所致。很多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就是释梦。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人总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深处的秘密有一种顽固的挖掘欲望,而梦似乎是透视内心风景的一扇窗户。许多人因此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又因为弗洛伊德的“代表性”而进一步使之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 其实,梦的分析只是精神分析流派所使用的治疗技术之一,是心理学工具里的一个起子。 6、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 还有一种让心理学者感到伤心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一是对心理学科学性的怀疑。二是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失望”。 其实,1982年国际科学联合会接收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为其会员协会,肯定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中有很多领域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研究相近,如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十三章:学习讲课教案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十三章:学习

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说课稿—记忆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师范生专业 教师技能训练及试讲 说课稿 课题:记忆的概述 班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1班 学号: 201083084007 姓名:杨向旭 指导教师:强红蕾 时间: 2013年5月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记忆的概述。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记忆的概述》是大学普通心理学第七章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感觉、知觉、注意等心理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我们来了解一下记忆。本节课先了解一下《记忆的概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大学生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准确识记记忆的概念和过程。 2.能力目标:明确书中记忆的分类,并试着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的记忆进行归 类;用自己学习的记忆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怪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记忆对我们生活、学习的重要意义,享受生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大学课程标准,在注重理解和运用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分类中的按记忆时间分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记忆的过程,才能进一步进行记忆。 教学难点:记忆的分类 难点的依据:记忆的分类较抽象;学生们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薄弱。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规律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主要采取教授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而且在课堂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希望经过讲解学生将课堂教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教材:《普通心理学》编写人:王雁主讲教师:谢晓明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心理学 的历 史、发展趋势、 理论体系、 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 科的研究成果, 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 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 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 人的心理 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 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 教育教 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 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 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 但是, 也不能用哲学 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 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 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 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 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 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 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4 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4 学时 第三章感觉 4 学时 第四章知觉 4 学时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4 学时 第六章记忆 4 学时 第七章思维 4 学时 第八章语言 4 学时 第九章动机 4 学时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4 学时 第十一章能力 4 学时 第十二章人格 4 学时 第十三章学习 4 学时 第十四章人生的全程发展 4 学时 五、参考书目: 彭聃龄主编 (2001): 普通心理学 . 北京师大出版社 张述祖 ,沈德立 (1987): 基础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春兴 (1994): 现代心理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伯特 ? 索拉索编 , 朱滢等译 (2002):21 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世富的《心理学教学指导》 (2002). 人民出版社出版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著,王垒、王甦译( 2003 ):心理学与生活。北京: 人民邮电出 版社 7、 黄希庭主编 (1997): 心理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林崇德( 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卢家楣著 (2000): 情感教学心理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黄希庭 (2002): 人格心理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2、 王甦 , 汪安圣 (1992): 认知心理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 1、 2、 3、 4、 5、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