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8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言,“创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有目共睹,但它将使人类遭遇怎样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是福是祸?

变革总是充满争议的。人类不断造物的漫漫历中,每一项变革性技术的问世,总会引发人们一轮又一轮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不是技术,而是由此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这是必要的,它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但是,对于技术,过度期待不可行,深度忧虑亦不可取。技术本身无善恶,这把双刃剑指何方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与之相比.当前人工智能仍很“稚嫩”,能理解人类的情感文化,拥有智慧、情商,会推理、“算计”的强人工智能尚只存在于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如果因为前方可能存在危险,就停止向前探索的步伐.人类不可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元的今天,也无法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明天。

但是。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也警示我们不能随便拿人类的命运冒险。在人工智能的推进中要注入人文理性。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伦理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学术各界和社会公众都要积极参与其中。而为了防止技术被某些利益团体利用或造成新的社会不公.除了强调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不能缺位。要让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一个社会开放的空间中进行,防止黑箱操作。

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人工智能初显的应用前景令人欢欣鼓舞。它的长远化应用,将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我国十九大报告部署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都反映出各国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毕竟,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动权。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越向前发展,人类面临的伦理问题也会越尖锐。但是,技术应用有禁区。科学探索无止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相关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但未雨绸缪的同时要避免过度敏感。播种善因、规避恶意,才是更加理性的作为。面对人工智能发

展道路上接踵而来的问题、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控好技术发展的方向让它造福人类、造福自然。

(摘编自马丽霞《AI①探索虽无止境,但应用有禁区》) 注:①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变革性技术带来的关于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的争论是必要的,这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B. 在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出现的强人工智能在目前尚不存在,但只要人工智能继续向前发展,强人工智能就会出现。

C.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因为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D. 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制造的工具,所以无论它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会服务于人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享章第一段用霍金的话引出了论题“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使人类遭遇伦理困境”。

B. 文章第五段通过举例,论述了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原因是谁抢占了人工智能的先机,谁就能获得主动权。

C. 作者从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和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两个方面分析得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人和匡正,还要注入人文理性。

D. 文章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中心论题,开篇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技术本无善恶,所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取决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B. 人工智能将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C. 要防止人工智能的黑箱操作,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要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也不能缺位。

D. 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伦理关系的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考。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的是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人工智能将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于文无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之女

铁凝

我是来这里寻找山桃花的。二十年前一位老乡就告诉过我:“看山挑开花,那得等清明。”于是我记住了清明,脑子里常浮现着一个山桃的世界。那是一山的火吧。一山的粉红吧?

我决定不再耽误第二十个清明。于是,我踏着今年的节令来到这里,却没有看见山桃开花。我坚信自己总能看见山桃花。

每天当晨光洒遍这山和谷时,我使沿一条绕山的河走起来,这河便是绕山而行的拒马河。这河不知到底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的挽留,只在一路欢唱向前。它唱得欢乐而坚韧,不达目的决不回头。

一条散漫的河,一条多弯的河。每过一个弯,你眼前都是一个新奇的世界。那是浩瀚的

鹅卵石滩,拳头大的鸡蛋大的鹅卵石。从地铺上了天,河水在这里变作无数条涓涓细流漫石而过;那是白沙的岸,有白沙作衬,本来明澄的河水忽而变得艳蓝,宛若一河颜色正在书写这沙滩;那是草和蒿的原,草和蒿以这水滋养着自己,难怪它们茂密得使你不见地面。是绿的毡吧。总有你再也绕不过去的时候,那是山的峡谷。峡谷把水兜起来,水才变得深不可测。然而河的歌喑哑了,河实在受不住这山的大包大揽。河与石壁冲撞着,石壁上翻卷起浪花。那是河的哭嚎吧,那是河的呐喊吧。只有这时你才不得不另辟蹊径,或是翻过一条本来无路的山,或是走出十里八里的迂回路,重新去寻找河的踪迹。你终于找到了,你面前终于又是一个新的天地。

这当是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似滩,不似岸,不似原。是一河的女人,千姿百态,裸看自己。有的将脚和头潜入沙中,露出沙面的仅是一个臀;有的反剪双手将自己倒弓着身子埋进沙里。露着的是小腹。侧着的肩,侧着的髋,朝天的脸……你不能不为眼前这风景所惊呆,呆立半天你才会明白,这原本是一河石头,哪有什么女人。那突起的俱是石:白的石,黄的石,粉的石。那凹陷的俱是沙:成窝儿的沙。流成皱褶的沙,平缓的沙。然而这实在又是人,是一河的女人,不然惊呆你的为什么是一河柔韧?

是这一河石头一河女人,使我又想起了二十年前这一句话。我怀着强烈的欲望,想去证实一下我的记忆。于是在河的高处,大山的皱褶里,我来到一个先前曾经住过的村子。一位熟悉的大嫂把我引进她的家中,我记起了那时她分明还有一位婆婆:一个家里只有这两个女人,现在媳妇脸上也爬满了皱褶,婆婆的脸简直变成了一张皱纹捏成的脸。她不能再盘腿了。鞘在被窝里,露着青黄的肩胛骨。我对婆婆说一一差不多是凑近她的耳朵喊:“您是说过河里没规矩这句话吧?”

婆婆一下就听懂了,用被头把裸着的肩胛骨盖盖,把脸转向我说:“那是我们年幼那工夫。”

“您也下过河?”我迫不及待地问。

“怎么没有?”她说:“看见那个匣子了吗?”

婆婆的头在枕头上活动了一下,示意我去注意一只摆在迎门桌上的梳妆匣子。我知道这是婆婆出嫁时的嫁妆。我把这匣子抱到婆婆眼前,说:“上次我来,就见过它。”婆婆说:“那时候我十六。是我爹从龙门集上挑的,龙门逢五排十大集。”

“您是说十六岁过的门?”我问。

“可不.过门后就和姐妹下河。我娘家在山那边……没河。那阵子……谁没打年幼时过过?打闹,疯着哪!”

婆婆闭起双眼不再和我说话,我只和媳妇作了告别。临出门,我没忘记把婆婆的梳妆匣放回原处.并告诉媳妇只要我进山,一定来看她们。

走出她们的家,我深作着自己的呼吸:为什么面对一河石头,人非要肃然起敬不可;为什么面对一河石头,人会感到自己的龌龊。因为那里留住的是女人的青春,是女人那“疯”。有了这河里的自己,她们就不再惧怕暮年这个蜷曲着的自己,裸露着肩胛骨的自己。因为她们在河里“疯”过也值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知道这里正盛传着一个新名词:旅游。城市的女人和男人都为着旅游而来到这里。他们打着太阳伞,穿着“耐克”,面对这无尽的山,多弯的河,唱着“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也有发现这一河石头的,有时你站在山之巅遥望这河,石头上尽是红的表、绿的伞。也有女人在河里“疯”,但那是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人实在无法面对这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肃然起敬。有人喝完可乐,把易拉罐狠命向远处投,石头上泛着尖厉的回响。

(节选白《铁凝散文精品赏析》)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自己寻找山桃花未遇,却意外看到了拒马河,巧妙引出下文,使文章有波澜。引人人胜。

B. 作者在前文中饱含着对大自然及生活的深情,用一双慧眼,于凝眸处发现生活中的一道道风景,展现了美好与纯朴。

C.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来描写拒马河的石头,展现了拒马河石头给人带来的震撼。

D. 本文以细腻、唯美的笔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具有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盼魅力。

5. 请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6. 文章以“河之女”为标题,第四段却描写了“拒马河”,为什么?

【答案】4. C 5. 运用借代,“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指的是来自城市的游客,她们破坏自然,没有爱护自然之美,应该批判;呼应前文,再次表达了对一河石头的敬畏与赞叹之情。

6. ①拒马河曲折、奔腾孕育了河中石头的千姿百态;

②以拒马河的神秘、不羁、原始、朴素之美烘托生活在河畔的女人之美;

③承接上文作者寻山桃花不遇,开启下文作者对“河之女”的描写与思考;

④对拒马河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自然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丰富了文章内涵,使主题更鲜明。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写自己寻找“山桃花”未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作者踏着节令来到这里,却没有看见山桃开花,每天当晨光洒遍这山和谷时,便沿一条绕山的河走起来,这河便是绕山而行的拒马河。寻找“山桃花”未遇,却意外看到了“拒马河”,使文章有波澜,引人入胜。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找到答题区域,在文本中三、四、五段。这河不知到底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的挽留,只在一路欢唱向前。写河勇往直前。一条多弯的河。写河多弯。那是浩瀚的鹅卵石滩,拳头大的鸡蛋大的鹅卵石,从地铺上了天;那突起的俱是石:白的石,黄的石,粉的石。写河多石。那是草和蒿的原,草和蒿以这水滋养着自己,难怪它们茂密得使你不见地面,是绿的毡吧;那是河的哭嚎吧,那是河的呐喊吧;然而这实在又是人,是一河的女人。写河充满生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要结合文本内容,答出所使用的手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本题要答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把石头比作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拒马河石头的千姿百态以及对作者的吸引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这河不知到底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的挽留,只在一路欢唱向前。它唱得欢乐而坚韧,不达目的决不回头。一条散漫的河,一条多弯的河。每过一个弯,你眼前都是一个新奇的世界。这当是一个全新的天地……你不能不为眼前这风景所惊呆。写出了对拒马河自然风景的喜爱。这原本是一河石头,哪有什么女人。那突起的俱是石:白的石,黄的石,粉的石。那凹陷的俱是沙:成窝儿的沙,流成皱褶的沙,平缓的沙。然而这实在又是人,是一河的女人,不然惊呆你的为什么是一河柔韧? 写出了对河之女人原始、朴素、自由生活的赞美。城市的女人和男人都为着旅游而来到这里,石头上尽是红的衣、绿的伞。也有女人在河里“疯”,但那是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人实在无法面对这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肃然起敬。有人喝完可乐,把易拉罐狠命向远处投,石头上泛着尖厉的回响。写出了对现代人破坏自然的批评。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已正式为“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受访者中,70%左右的人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10000元的所占比例迭88%,各区域主要热门旅游城市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基本达到70%以上。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3—5年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学校、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相关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主打方向。

(摘编自2017年10月《<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研究成果发布》)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 材料三:

研学旅行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自我认知,通过旅行增长阅历、锻意志、修炼人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体悟人生与社会.形

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担当。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坚持、薇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要根据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根据条件逐步开展着眼于乡情、市情、国情、国际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增加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积极培养与此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摘编自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材料四:

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

刘信中: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它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那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记者:您认为,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

刘信中: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

(摘编自新浪网《专访刘信中:“研学旅行”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消费需求后劲很大,研学旅行行业规模扩大,市场空间广阔。

B. 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的游学人次近几年来迅速增长,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

C. 由材料三可知,研学旅行既让学生个体成长,它是个体性的;同时它也让学生关注他人、社会,因此它也是群体性的。

D. 由材料四可知.只有真正走出去了,才能收获列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研学旅行无疑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内唱歌、演讲、劳动等,组织学生到校外探访自然与人文风情、科学考察与实验等,都是研学旅行很好的实施方式。

B. 《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境内游学人数由2014年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

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85万,可见,境内游学比境外游学增长率高出许多。

C. 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能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

D. 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融人真实的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并逐步培养学生世界观、家国情。它也许能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E. 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促进下一代综合素质发展、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研学旅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7. D 8. DE

9. ①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推动;

③对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在校学生的刚需;

④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D项,“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太过绝对。

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活动。B项,二者的增长率持平。C项,“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原文无据。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⑤将选项与原文对照。

.....................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

..,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

..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

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王。”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

为能哉

B.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

为能哉

D.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 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 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救令”一样都是长官用干下行的文书。

D. 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硷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 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滋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金营田司事。章滋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 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 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2)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章溢连忙跑去劝说石抹宜孙:“贫苦百姓是迫于饥寒(才跟着出来作乱),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 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

(2)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上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表率,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

“或”“曰”“岂”。本句中还可以根据一些名词,如“章(溢)”“仪表”“廉耻”等做出判断。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敕令”往往与皇权联系在一起。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改官秦中”的是元宪使秃坚不花,而不是章溢。原文“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走”,跑;“说”,劝说;“冻馁”,饥寒、寒冷与饥饿;“诛之何为”,宾语前置句;“然”,认为……对;“其”,代词,他的。第二句得分点:“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惟德是辅”,宾语前置句;“嗜”,喜欢;“一”,统一。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章溢,字三益,是浙江龙泉人。章溢刚出生时,哭声像钟声一样洪亮。二十岁时,他和胡深一同拜王毅为师。章溢跟随王毅学习,一起有志于圣贤之学。章溢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章溢曾游历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待他,秃坚不花调任秦中,邀请章溢与他同行。至虎林时,章溢心中惊悸,告辞回乡。回乡八日后父亲去世。

蕲、黄地区的强盗侵犯龙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对寇贼说道:“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我宁愿代替他。”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就想让他归降,便将他绑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脱身而归,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击败贼寇。不久,府官率军而来,要杀尽与贼兵有牵连者。章溢赶到石抹宜孙那里劝告说:“这些贫民都是受饥寒逼迫才做了强盗,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石抹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传令军队停止行动,并将章溢留在幕下。

明军攻克处州,章溢避入福建。后来太祖聘请章溢出来做官,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来到应天。太祖慰问刘基等人说:“我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上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

不滥杀无辜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太祖觉得他的话特别有道理,任命他为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老百姓觉得十分有利。浙东设提刑按察使时,太祖命章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供应粮饷,而百姓不觉烦劳。山贼来侵,章溢率军将其打跑。晋升为湖广按察佥事。当时荆、襄刚刚平定,废地很多,章溢建议派兵屯田,并且以此控制北方。太祖听从了他的提议。适逢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因失职被捕,供词中牵涉到章溢。太祖为此派太史令刘基前去对章溢传达旨意说:“我向来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虑。”恰逢胡深进入福建,全军覆没,而处州动摇,太祖命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章溢到处州后,宣布诏令,处死叛首,余党全被平定。太祖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其功劳不比诸将小。”

洪武元年,章溢与刘基同被授予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表率,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答应。章溢第二次奏请回乡守丧。太祖下诏答应其请求。章溢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最终也染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太祖悲痛哀悼,亲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宜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14. 下列对这二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二诗正文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描写,都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 《商山早行》颔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

C. “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 《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游子穿的“驼褐”,本不易被露水打湿,但游子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E. “寂寞小桥和梦过”,将梦与“寂寞小桥”结合,采用拟人手法,使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15. 《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

【答案】14. AB 15. ①都采用了反衬。

②“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稻田深处草虫鸣”通过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反衬出淸晨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温诗中没有触觉描写。B项,温诗的时令不是初春,应该是深秋。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这是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作答时前要注意审清题干“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抓住“都”字。《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