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1文明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2狭义文化

即“广义文化”中的观念形态或“精神财富”部分。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一种传统观点。它只强调了凝固化的精神财富,而忽略了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活动本身;且难以解释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这种静态的表述方式往往为各种静态的文化制度专史所采用。但在总体的文化研究或文化史研究中,这一术语却不足以描述文化的动态特征和揭示文化的运动规律。

3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诸侯的庶子有的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为氏。卿大夫至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相同。有世袭权的嫡长子称宗子,他们有掌握本族财产、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的权力。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来巩固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二十四节气

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独特的发明与伟大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全部出现,《淮南子·天文训》中使用的农历是秦汉之际的颛顼历,因而至迟在战国末年二十四节气就全都产生了。

5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由孔子创建的一个重要学派。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道德教化,宣扬“仁义”、“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孔子死后,儒家分化为八个流派,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都继承并改造了儒学。秦汉以后,儒家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融合法、道、佛,不断改变其形态,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近代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家思想也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走向衰落。

6道家

崇奉老子、庄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又称“道德家”。《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为老子。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道”(或“一”)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道”是虚无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认识论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伦理上,主张“绝仁去义”,“绝圣去智”,认为仁义礼智是祸乱之首,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

7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 468~公元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名翟。鲁国人。早年曾受儒家教育,后抛弃儒学,创立墨家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反对者。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非正义战争,重视生产劳动。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说,确立起唯物主义的认识方向。著作有《墨子》。

8谶纬

谶书与纬书的合称。谶为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纬书系对经书而言,乃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有怪诞无稽之说,与谶言、谶记混杂流行。西汉后期至东汉,谶纬之学大盛。如王莽谋建新朝,上下争言符命。刘秀起兵,亦以图谶笼络人心。而后民间起义亦往往假借谶纬,号召群众。故魏晋以后封建王朝皆禁止谶纬书流传。

至隋,炀帝遣使行四方,搜集与谶纬有关之书籍皆焚之,为吏所纠者处死,其学遂微。

9公羊学

讲求《公羊传》的儒家今文经学学派。《公羊》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是汉代,一是清末。汉代《公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董仲舒、何休。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何休著有《春秋公羊解诂》。清末《公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刘逢禄、廖平等人,刘逢禄著有《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廖平著有关于《公羊传》的著作数种。《公羊》学以善讲微言大义著称,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公羊》学所讲微言大义有孔子为汉制、大一统、三科九旨、五始六辅二类七等等。《公羊》学的特点是与政治有密切联系,汉代曾是武帝时制定政策的重要根据,清末则被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人利用来宣传自己的政见。

10三统说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一种历史发展的图式论,认为每一王朝建立伊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示受命于天。“正”指一岁之始,即农历正月;“朔”为一月之首,即农历初一。认为夏以寅月(农历正月)为正月,色尚黑,为黑统;商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色尚白,为白统;周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色尚赤,为赤统。认为历史的发展即按黑统、白统、赤统的次序循环更迭,周而复始。认为每一朝代虽有正朔、服色之改变,但“道”不变,“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楚庄王》),“若其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同上)其说源于战国以来阴阳家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东汉《白虎通义》对此作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更加系统化,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循环论。

11三世说

三世即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儒家公羊学派关于历史进化的一种理论。西汉董仲舒把《春秋》所记载的鲁国12世分为三段,即“所传闻世”、“所闻世”、

“所见世”。近代康有为发挥了“三世说”的理论,把“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分别指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产主义。他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据乱世”,西方国家则已进入“升平世”,因此,必当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

12郑玄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献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京氏易》和《公羊春秋》,又从张恭祖受《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回乡后,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因党锢被禁,潜心著述,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郑学。在整理古代文献上卓有贡献。

13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175),蔡邕等人为校定《诗》、《书》、《仪礼》、《公羊传》、《论语》五经文字,由蔡邕以隶体书写,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观者、摹者如云,车马填塞街陌。

可惜后遭兵燹,荡佚无存,宋以后才偶出残石。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刻石工程,石经不仅校定了经典,也规范了汉隶,其字体一丝不苟,笔笔入规,字形方正,端美雄健。

14古文经学

15今文经学

16疏不破注

“疏” 是对注的解释。指解释注文不得与原注有出入, 注文错了, 也要顺着它强词辨说, 有比注文更好的解释, 也不能采用, 要一概排斥。如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即恪守此原则。这种盲目从旧注的思想, 大大地束缚了注疏家的手脚, 致使一些疏文陈陈相因, 毫无新义。但在客观上避免了妄改古注的弊端, 使较好的古注得以保存下来。

17宋初三先生

指北宋初期的胡瑗、孙复、石介。三人均以仁义礼乐为学,提倡“修性顺命”,主张言“性命之理”。其学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尤对二程有重大影响。朱熹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之说。南宋末黄震认为“本朝理学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引)。参见“胡瑗”、“孙复”、“石介”条。

18北宋五子

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他们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对开创宋代理学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延绵好几个世纪的“宋明理学”,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揉合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等重要命题,实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其理学思想传播较广,形成濂溪学派,学者称其为“濂学”。邵雍代表百源学派,以“象”和“数”来理解宇宙的进化过程,创立北宋先天象数学。张载著《正蒙》等众多著作,倡“气本论”,门人遍布四方,创横渠学派,学者称“关学”。程颢、程颐为胞兄弟,合称“二程”,他俩分别是明道学派、伊川学派的代表人物,倡“理本论”,他们的学说被学者称为“洛学”。理学共有四大派别,即濂洛关闽,北宋五子占了三席,闽学代表是朱熹,可见他们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9鹅湖之会

南宋朱熹与陆九渊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淳熙二年(1175)四月间,吕祖谦约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等会朱熹于信州(今江西上饶)之鹅湖寺,讨论治学方法,意图调和朱、陆两家争执。朱熹主张“道问学”,谓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观察外界事物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以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心即是理,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陆自命为“易简工夫”,讥朱为“支离”;朱则讥陆为“禅学”。这是一次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时称“鹅湖之会”。

20乾嘉考据学

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思想学术界呈现了与清初不同的变化,即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因为这个时期的学者都尊行以经学为主的汉代学术,故称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又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 2.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 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以下几个的原因: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 答:中国文化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针对经学正统问题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等问题的争论。始于西汉末年,斗争高峰在东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试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及其世界意义。(30分) 答:特点: (1)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破受尊崇,所 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的人文传统精神,要义在于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教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2)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性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3)尊君重民:“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 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尊君”与“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 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4)中庸协和: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5)延绵坚韧:“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汲纳异域英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 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 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 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 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 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 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 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 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中文系参考书目

中文系专业课 全系必修: 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出版社 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大出版社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234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北大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北大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没有课本 论语论语译注杨伯峻 孟子孟子译注杨伯峻 中国古代文化吴小如北大出版社 文学原理董学文等北大出版社 文学专业必修: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陈跃红等北大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北大出版社(书名貌似有出入,回去我给你看看)中国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北大出版社(书名貌似有出入,回去我给你看看)西方文学史没有课本 东方文学史没有课本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北大出版社 语言&文献专业必修(部分): 音韵学 文字学 训诂学 汉语史 版本学 目录学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古文献学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 说明 (1)本书目由中文系各教研室提供,经系务会讨论通过,汇编而成。 (2)书目基本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拓展学习的专业读物,古今皆有,中外兼备。共282部,分为两类:一类是参考书目,对初学者有指导入门的意义。一类是必读书目。其中划“△”的为一般必读书目,划“○”号的是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著作,不仅要读,还要求写读书笔记。 (2)各教研室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参考书目及一般必读书目作调整。 (3) 本阅读书目于2000年5月制定,于2007年9月修订。 中文系 二007年9月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类: △1、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中国哲学史简编冯友兰北大出版社1996 ○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6 5、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北大出版社1989 6、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大学出版社1963 △7、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大出版社1995 10、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1963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书笔记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 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 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 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 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文献目录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4.钱穆:《中国文化导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顾颉刚:《中国史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7.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10.林甘泉、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赵朴初:《中国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2 1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1987 1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法]艾田浦著.许钧等译:《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武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9.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1.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程千帆:《唐诗的历程》,《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何其芳:《论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海滨) 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 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 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 (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 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 (^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_∩)O。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 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二十九岁时所著述的一本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讲集。我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系邓俊辉老师在“人文清华”里推荐书目里提到这本书,遂借来拜读。 身处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列强凌辱的时代所去不远,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也越来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所诟病和摒弃。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拥护者,批孔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风俗思想全盘的西方化。 年轻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出身,对待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说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个很紧迫的问题,并非是个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解决的……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 【《东》P11-P13】 也就是说,梁漱溟并不觉得西方化完全的好于东方化,甚至怀疑东西调和的可能。在他的观点下,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两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再探讨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书的后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方化和东方化的可能,这一部分据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来颇多幼稚,不忍卒读”,而我也没有细读只是略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放在前面梁漱溟对于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学的分析和比较上,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和要义。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几个其他的同时代对于东西文化的见解,仅仅是只言片语,已然打开了思路,例如 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于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 初次读到便觉得惊艳,后面的解释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总认为这一切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而印度文化哲学则几乎彻底在俗世失去念想,认为生活即是受苦,大乘佛教里的苦行、禁欲、转世,都是推崇来生的那片极乐净土,而在实际生活里完全一任向后而回避需求。 而后,梁也对民主和科学两大西方的核心精神作了阐释。事实上,这也和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主,是一个中国走过帝制之后一直呼唤的理念,而它也正是西方政治、社会思想的核心。令人惊奇的是,梁漱溟在书中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当头泼了一桶冷水,他说:若要提民主,则要看自由和权利……然而中国人的意思里,第一层便是有权、无权打成两截;第二层便是有权的无限有权,无权的无限无权。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必读科目

一、古代文学(最好读竖排、繁体版的) 1、先唐部分: 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年 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金开诚:《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牛洪恩:《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 张默生:《庄子新释》,齐鲁书社,1993年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陵:《玉台新咏》,中华书局,1999年 唐宋部分: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陈迩冬:《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黄宝华:《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周汝昌:《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林庚:《诗人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有感

竖排繁体,这是我对于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最初的印象。自老师布置作业很久以来,我一直迟迟不肯去碰这本书。繁体竖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艰涩难懂,以我薄弱的俄国学文化功底,我想我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于是便将其抛至一边,眼看截止日期将近,于是我就艰难的作出了决定,看,一定要看下去,没日子了啊!于是在没多久的前几个星期,我开始了我的艰涩阅读之旅。可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看似吓人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并不如我想象的读起来那么费劲,那么需要花功夫。钱先生的文笔深入浅出,对历史对文化此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他书中的概念阐述得丝丝入扣,很是吸引人。从引言开始,我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我想所谓的大家就该如此,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能够用普通人都熟知的语言去阐述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深奥概念。此处我想摘抄钱穆先生书中的一段文字引证:“我们先问一句,什么叫‘文化’?这两个字,本来很难下一个清楚的定义。普通我们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便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做文化。但此所谓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并不专指一时性的平铺面而言,必将长时间的绵延性加进去。譬如一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那就是生命。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传统的历史意义。故我们说文化,并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在这平面的、大的空间,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再经历过时间的绵延性,那就是民族整个的生命,也就是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讲到文化,我们总应该根据历史来讲。” 无论如何,这部书是一次历史与文化的盛宴。从大处看,作者赖以成书的信念清楚明晰且振聋发聩,历史与文化贯穿于每一章节的写作中,就像血液融入身心一般。正如书名特地强调了--文化史,直译过来就是文化与历史的结合体,融文化与历史,两者兼而有之。我想这本书作为中国文化读者的入门读本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本书里汇集了钱穆先生的主要国学思想及主要内容。首先,它是一本纲要性的书籍,20多万字框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来。其次,此书浅显易懂,比起读古文言文,它更能让我们这些缺乏文化底蕴的门外汉理解历史与文化中的种种知识。同时历史的引证用能增长我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 在每一章节中,我还注意到了以下特点-- 作者的叙述都极有条理。如正文刚开始的部分都会是总结性的语言,或是对前章节或前几章节的复述,亦或是对此章内容的提示。章节中间的则仔细叙述其想表达的内容,详尽可证。有些地方还分点陈述,详略有致,重点突出。在每章节的末尾段还作总结性的陈词,帮助读者回忆并梳理笔者的思路,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钱穆先生的严谨不苟的文学造诣,另一方面,又方便了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并把握每章节的内容。这一特点又一次凸显其可作为中国文化初学读本的优越性。 除了结构的严谨,叙述流畅,详略有致,重点突出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技法来应证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比如,书中常用的典型对比法,这一特点在前几章的叙述中尤为突出。第一章中,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作者多处将古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印度进行对比,大到从其环境的不同,小至水系,支流,耕地。作者以别处的水系渺小分支少与中国水系的庞大支流多复杂相对比,以别处文化起源于小地面上,孤立,分散与中国文明发展地理位置四围有天然的屏障,集中,安居乐业相比较更突出了中国文明发源的优越性和特殊性。由此起源的不同又引出第二章小文化与大文化的区别。小环境里的文化易受外族侵略,而中国则不同,大环境下有利于团结统一,所以抵制能力强。小文化易于达到顶峰,而招致奢侈退化。但中国文化产生于贫瘠广大的地面,具有发展的空间和前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培养中国人的勤奋朴素的美德。还以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三国文明退出曾属的地位来反衬对比显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神话。先生认为这是中国所独有得,显示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一种与生俱来的幸运。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阅读书目 短篇小说: 《正月》孙犁、《登记》赵树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玛拉沁夫、《晌午》秦兆阳、《粮秣主任》丁玲、《老水牛爷爷》峻青、《堰河边》沙丁、《喜鹊登枝》浩然、《雨》艾芜、《改选》李国文、《达吉和他的父亲》高樱、《来访者》方纪、《我的第一个上级》马峰、《英雄的乐章》刘真、《静静的产院》茹志娟、《惠嫂》王宗元、《乡下奇人》欧阳山、《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长长的流水》刘真、《小仆人》叶君健、《路考》张天明、《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弦上的梦》宗璞、《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满月儿》贾平凹、《最宝贵的》王蒙、《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娟、《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悠悠寸草心》王蒙、《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话说陶然亭》邓友梅、《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雕花烟斗》冯骥才、《我是谁》宗璞、《夏》张抗抗、《丹凤眼》陈建功、《小贩世家》陆文夫、《两望茅草地》韩少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灵与肉》张贤亮、《月食》李国文、《西线轶事》徐怀中、《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大淖记事》汪曾祺、《头像》林斤澜、《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寻访“画儿韩”》邓友梅、《女大学生宿舍》喻杉、《三角梅》王中才、《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老霜的苦闷》矫健、《围墙》陆文夫、《阵痛》邓刚、《沙灶遗风》李杭育、《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最后一个渔佬儿》李杭育、《危楼记事》李国文、《白色鸟》何立伟、《找乐》陈建功、《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塔铺》刘震云、《十八岁出远门》余华、《迷舟》格非、《红粉》苏童、《花季》林丹、《树杈见的月亮》韩东、《饥饿的口袋》陈染、《赵一曼女士》阿成、《离爱远点》徐坤、《是谁在深夜说话》毕飞宇、《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镇长之死》陈世旭、《心比身先死》池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徐怀中 中篇小说: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黄金海岸》秦牧、《铁木前传》孙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辛俊地》管桦、《沙桂英》唐克新、《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蒲柳人家》刘绍棠、《在同一地平线上》张辛欣、《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射天狼》朱苏进、《黑骏马》张承志、《今夜有暴风雨》梁晓声、《迷人的海》邓刚、《美食家》陆文夫、《祖母绿》张洁、《燕赵悲歌》蒋子龙、《绿化树》张贤亮、《小鲍庄》王安忆、《爸爸爸》韩少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灵旗》乔良、《烦恼人生》池莉、《追月偻》叶兆言、《风景》方方、《子弹穿过苹果》林白、《一地鸡毛》刘震云、《绝非偶然》张欣、《过把瘾就死》王塑、《活着》余华、《享福》陆文夫、《向上的台阶》周大新、《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分享艰难》刘醒龙、《大厂》谈歌、《工作人》张抗抗、《褐色鸟群》格非、《年月日》阎连科、《永远有多远》铁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三里湾》赵树理、《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上海的早晨》周而复、《青春之歌》杨沫、《烈火金刚》刘流、《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三家巷》欧阳山、《创业史》柳青、《红岩》罗文斌&杨益言、《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艳阳天》浩然、《金光大道》浩然、《李自成》姚雪垠、《东方》巍巍、《青春万岁》王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黄河东流去》李准、《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白门楼》刘斯奋、《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第二个太阳》刘白羽、《浮躁》贾平凹、《穆斯林的葬礼》霍达、《浴血罗宵》肖克、《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活动变人形》王蒙、《上下都很平坦》马原、《洗澡》杨绛、《玫瑰门》铁凝、《敌人》格非、《泥日》陆天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