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辅导计划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

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

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由坦率老实变成狡诈自私、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由无所追求变成追逐明星、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

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由习惯平淡无奇变成喜爱绚丽多彩。

少男、少女们从踏上初中之们开始就在寻找、扮演各自心仪的性别角色和社

会角色,并从丰富杂乱的影视、书刊、传闻中贪婪地吸收他(她)们压抑已久

而又兴奋快意的敏感信息,在图案、照片、歌词、剧情、韵律、文字、语言中

舒畅地体验他(她)们倍受压抑而又追求已久的心灵共鸣,在追逐青春偶像中

感受青春的骚动、幻想未来的生活、延伸自己的欲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

原来个个如此、发现竟有知音朋友、发现存在广阔市场,从而卸掉背负已久的

罪责,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群体,从而对抗“神经可恶”的老师,从而排

斥唠叨烦恼的父母。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1、个人意识开始出现

2、群体意识日益增强

3、青春欲望渐渐萌发

4、童心玩念依旧旺盛

5、厌学情绪渐渐滋生

6、自我管理逐渐变难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大为提高

2、理想志向更为远大

3、青春欲望更为炙热

4、自尊反叛更加强烈

5、厌学情绪更加激化

6、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空前提高

2、理想压力空前增大

3、理想热情大打折扣

4、青春欲望稍受冷落

5、自私叛逆日益强烈

6、厌学情绪继续激化

7、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刚刚升入中学的初一学生,由于自身及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许

多学生进入中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老师、家长对他们的不满,而他们自己也非常痛苦,感到很无助。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了解,比如:与初一任课教师进行交谈、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一些家长进行交流等等,收

集到了很多信息,并对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在学习、思想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出

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通过任课教师反馈过来的信息,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欠缺。例如,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思想容易开

小差,还有的同学坐不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说话;不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常有学生上课忘拿课本,个别学生在上课5分钟之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很多学生离不开教师的严格管理,还停留在

小学老师那种保姆式的学习要求中,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同学之间差距较大。由于初一有一半的学生是直接

升入中学的,而另一半的学生是考进来的,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比

较薄弱,而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比如,第一次月考有的学生考了290多分,

而有些学生只考了100多分。差距十分明显。

通过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学生在学校里的状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不适应型。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同学之间不熟悉,对老师的要求不能很快适应,特别是学习要求、学习

方法、学习容与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一部分学生感到很不适应,不知道怎

么做才好,心理上产生了困惑。(2)失落型。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喜欢他,现在到了中学,同学们之间比较陌生,

老师还没有很快地发现他,自然受到的表扬、得到的爱戴就少了,所以感到有

些失落,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就有所降低。(3)自信型。这部分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对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产生好奇,情绪比较高涨,能够很快地适应

中学生活,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强,充满了自信。

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1)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一部分学生谈到自己进入中学以后,家长就不管了,学习完全靠自己,而自己

又确实需要父母的帮助。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家长管得太严了,一点自由时

间都没有,整天学习再学习,感到厌倦。(2)难与父母沟通。许多学生认为与父母沟通比较困难,父母总是居高临下,摆出一幅威严的面孔,训斥自己,即

使自己有了困难也不愿对父母讲。特别是对父母的唠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二、对问题的思考

根据以上三方面反馈的问题,我认为初一学生进入中学以后不能很快适应中

学生活,有些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主动性降低,成绩下降,心理障碍增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课任教师和家长对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当,

教育效果不理想。

反思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教

法旧、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课

堂纪律不能保证。家长也缺乏对孩子的正确认识,有些家长高估了自己孩子的

能力,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去做,当学生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家长更多

地是批评和责备,而不是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长久下去,学生只能自己去解

决问题,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也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

成长,他们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而家长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动干戈,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从此难以与家长沟通。学习容、要求、方法及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进入中学,学习容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要求也与小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太多

的变量使学生难以对付,而教师和家长又不能耐心地帮助他们,所以学生会常

常感到很无助,不知所措,慢慢地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小学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很多学生,尤其是直升班的学生,没有经过小升初考试的压力,部分学生在

小学期间,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课堂不知道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更不

会主动学习,所以进入中学以后更达不到学习要求,出现学习障碍。

三、几点建议

初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处在12岁左右,有的心理学家将此年龄段称为“危机年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激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的心理

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所以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难以教育,但又

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如果教育不得法,将会对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

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对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怎样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危机年龄”,使他

们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教育

进入初中,学生的身心出现加速发展时期,如身体的迅速发育,身高体重迅猛

增长,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独立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思想,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自身的自控能力、情感和意志行为又相对脆弱,容易冲动,他们的自身充满了矛盾。他们正

处在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一方面没有摆脱儿童期的幼稚,一方面又想表

现自己的成熟,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既

不能把他们看做年幼无知的小孩,也不能把他们看做日益长大的少年,要根据

他们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

要善于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成人的教育。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

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

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进行人

格上的侮辱。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年旧帐都

抖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

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

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

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

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

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

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

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小学升入中学以后,学生最不适应的学习方面,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而中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学会自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影响较大。大量事实表明,初一阶段的学习成

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

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也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

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

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初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

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容。

一、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

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

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

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

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

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

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

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

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

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

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

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

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

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

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

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

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

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

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二、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

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驰一下,放松自己,学习

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止不

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另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

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

显示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在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适

应性反应方面的问题均占首位。

2.人际关系敏感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闭锁与开放并存的心理矛盾中,从家庭走向社会,人际

关系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学生们常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有些学生

不愿敞开心扉,喜欢自我沉思,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迫切

希望社交,显示自身的力量,二者常常产生难以排解的矛盾。不少学生经验很少、与人相处困难、不易被人理解、受人歧视、没面子、怕名誉受损,常常是

造成学生苦恼,产生压力的重要方面。

3.抑郁、强迫和焦虑

到了中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安排,自己做,而以往又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

训练,难以应付目前的快节奏的生活。焦虑、孤独、睡眠不足、多梦及至失眠

均有发生,这些症状对初一年级的前半学期发生较多,有的解决不好,则从心

理问题逐渐地发展为心理病症。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养成教育。从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学生的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从一开学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为准则对学生

进行养成教育。从仪表仪容、文明礼貌、作息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他们。但进

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一是要充分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如多看

到学生的优点,正面表扬、鼓励他们;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他们。二是要采

用自然、具体、生动的方式。

2.注重心理辅导。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初一学生已开始在人生的多种矛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应该全面把

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注重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容主

要有:(1)自我意识的教育;(2)情绪辅导;(3)青春期教育。

3.开展学法指导。进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学老师

助学,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中学老师开

始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

一些懒惰、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如从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始,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具体指导和训练、强化。

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

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结合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长期教育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材的培养没有几十年的精心培养是成不了人材的,靠朝夕之功是培养不成人材的,靠侥幸心理也是断然培养不好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堵不如疏,比如一点不让看电视,这也不现实。

(2).不负责任的放任,不管不问,

(3).严管型,不解决任何问题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杨昌燕 1、独立和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在孩子群落里面成了不成熟的标志。他们开始反抗灌输自己观念的家长,于是,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经常表现对抗意识,以家长的反面意见为标准,彰显自己的“成熟”,面对这样的孩子,要肯定其成长,同时要引导他成为“大人”的真正标准。 2、理想和现实,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但是,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碰撞。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就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反感,甚至逃避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此刻,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想,才能把现实中不尽人意的地方逐渐驱逐出生活。 3、自负和自卑,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也对周围同龄人进行观察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过于主观性和片面性,所以有的孩子只因受到别人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所以,长期积累这些情绪,处理不好就会让孩子对世界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标准的共性和个性的区别。 4、沟通和封闭,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但同时,又希望能从有经验的人那里得到一些处事经验。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又希望得到理解和认同,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家长与孩子讨论问题,应该用一种朋友式的方式沟通,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会加剧孩子远离家长的视线。 5、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孩子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消费欲望与日俱增。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女生讲究穿着打扮,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他们的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自己应该做、必须做的劳动也讨厌,在这一点上,付出与收获的关系需要教育者从每个细节灌输这种传统美德,如离开座位的座椅摆放,就餐后擦拭桌面,打扫地面,公共场所随手关门关窗关灯关水,家庭学校卫生的维护等等。 6、情感与理智,孩子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孩子都有崇拜心理,对于有品位和档次的人文习惯,其实是很在意的,他们希望能在人面前表现得优秀,被赞美,面对易冲动的孩子,可以利用孩子这一点灌输,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不断鼓励孩子在行为中好的变化。 7、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个人情感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容易坚持己见,对个人或集体的要求,合意则从,不合则抗,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有时因为自尊心强又不愿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力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面对孩子,一定先要肯定他的进取心,再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并且对有后悔眼神却嘴硬的孩子传达一种给予机会的信息,让他有机会去改变。 8、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渗透到各个角落。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他们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不强,加上社会现实的错综复杂,因此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快的被孩子吸收,这时教育者,不能回避,必须耐心的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孩子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9、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大多数孩子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但有时他们的道德水准不够

家长必知:初中生的六大心理特点

家长必知:初中生的六大心理特点 1、产生成人感 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还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独立性和依赖性 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以来,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就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各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4、自尊心增强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这正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反映,他们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5、片面性和表面性 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知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6、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表现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容易出现幼稚型的情感冲动,如他们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但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自我意识甚强,因而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常因琐碎小事而争吵。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_谈谈中学班主任工作(精)

江西教育科研1999? 3 JIANGXI EDUC ATIONAL RE S E ARCH ●宋运芳文良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谈谈中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班主任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而班主任工作成效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客观地分析、研究与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尽管当代中学生有着许多身心方面的优势与长处,但也存在着许多心理冲突、困惑和迷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1品德上缺少自修。当代中学生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只顾自身学习,往往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集体观念、劳动观念、道德观念、法纪观念淡薄;行为中常常表现出以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别人;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随意损坏公物;对待坏事、不公平之事、不名誉的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少数学生对父母态度粗暴、生硬,不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常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21心态上缺乏自强。当代中学生非常注重个人成名成家,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很低,意志力薄弱,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虽头脑聪慧,期望颇高,自命不凡,而又心态脆弱,平时遇到困难和障碍,常常虎头蛇尾,浅尝辄止,遇难而退,结果是半途而废,经不起一点挫折。 31知识上不善自学。自学能力是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少中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为父母而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重复课本内容,对老师的讲授一知半解,只知死记硬背,不会阅读课本,不会查参考资料,不会多渠道获取信息;更不能将获取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之有序贮存,灵活提取,特别是用所得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学生处于个体发展的青春初期。青春初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护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为了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坚强与行动的自觉性有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基本形成阶段。他们已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和内涵的意义,他们初步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有鉴于此,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化,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具体经验的支持,把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同化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当前一个阶段逐渐变得巩固以后,渐渐地摆脱具体经验的支持,就能促进具体运算到抽象的形式运算过渡。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即个体组织自我地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他们根本无法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当个体通过对各种现实选择的考虑,已采取决定并追求目标的完成时,就获得成功的自我同一性。中学生很少能达到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要持续几年以后才能作出选择。他们中有些人往往认同于他人(通常是父母)的目标、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反思和主见,过分尊重“权威”,对传统价值观感兴趣。他们广泛尝试各种价值观念、人生取向与职业选择,而把自我确定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与选择推迟一段时期。这种同一性延迟现象在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同时中学生的个体自我意识(主体的自我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正处于心理自我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时一个对自己充满着迷和无法解答的世界,他们为了避免成人干扰自己发现这个新的世界,尽可能采取保密的态度,悄悄地探索。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这一特点使他们产生独立的愿望,努力争取自身的解放,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形成面向未来的新态度,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理想,追求有意义的价值和目标。 因为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控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也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张扬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信、乐于探索、善于交往和自我调控的品格。 基于上述认识,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正适应了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其必要性。我们应当不断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一、认识能力方面 (一)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他们已能根据教学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能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目的的面容。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的观察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有延长的趋势。 初二以后,学生已能按思维的概括去观察事物,如按一定的规律去填补图形的缺损处。由于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有所提高,他们在观察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忏悔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个别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规则联系。 (二)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初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并通过理解来掌握教材内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 初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还能够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有的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优秀的初中学生也能有近似科学的预见或理论的创新。 二、情绪和情感方面

(一)情感内容与日渐丰富,但较肤浅 初中生已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同志友谊感、理智感和美感。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波动较大。这反映了初中生的社会性情感还不够深刻。有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是非、辨别不了美丑,出现哥们义气等不正确的情感。 (二)情绪表现较全面 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掩饰不了自己内心世界,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绪不外露。但是,由于它们的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发展得不够稳定,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较差,遇到一点事情时往往表现出或者振奋、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气、怄气,甚至打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不强。 三、意志行动方面 (一)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模仿是对榜样行为的一种效法。简单模仿是一种本能倾向,复杂的模仿则是一种意识活动。初中学生喜欢模仿与他们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成熟,易受暗示有关,也与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品质较差,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的教育的年龄特征有关。 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首先自己要做到,同时应在同年龄团体中经常树立内容不同的、良好的榜样供学生模仿。另外,树立和发展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二)动机的多变性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 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的学生,与近年来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八年级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八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老师和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八年级学生问题聚焦 1﹑早恋“不许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须说一遍喜欢我。”宋女士帮儿子整理书桌,发现一张语言暧昧的纸条,一看便知是女生写的,而有如此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孩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宋女士本想好好教训一顿儿子,晚上便亲自接儿子放学,谁知在学校门口,她却看到好几对男生女生手拉手亲密地往前走。 2﹑上网初中阶段,八年级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这些同学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在网吧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部分同学就会重回网吧。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进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决心离开网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 3﹑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九年级往往很难有所突破,升学的失利难以避免。 4﹑逆反心理严重老师们分析,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原因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 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是否拥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高中学习心理起点,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的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将来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们认为有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关注对象,是同学们的仰慕对象。然而,到了新的环境,强强相遇,他们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不再那么专一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自己在同学中也不再显得那么优秀,有些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行了,产生出一种学习的焦虑。 如果不能正是这种焦虑,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首先,如果长期在这种焦虑中徘徊,必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不理想,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次,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 这种焦虑失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学会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是强手林立的环境,不能盲目自卑,在瘦的骆驼比马大,认识到自己现在相对的落后不是绝对的落后,而且只有在这种有差距的环境中,自信且顽强,才能更有动力。 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2、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 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学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讲座杜智初中时期是青少年的又一次发育高峰期,到初中三年级基本达到最高峰。尤其是性的发育几乎达到成熟。这种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初中生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并出现一些消极心境,其突出表现在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从而增添了许多烦恼。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与父母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

第三,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的学生。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从青春期开始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也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各年级学生特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一、小学: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

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辅导计划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 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 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由坦率老实变成狡诈自私、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由无所追求变成追逐明星、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 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由习惯平淡无奇变成喜爱绚丽多彩。 少男、少女们从踏上初中之们开始就在寻找、扮演各自心仪的性别角色和社 会角色,并从丰富杂乱的影视、书刊、传闻中贪婪地吸收他(她)们压抑已久 而又兴奋快意的敏感信息,在图案、照片、歌词、剧情、韵律、文字、语言中 舒畅地体验他(她)们倍受压抑而又追求已久的心灵共鸣,在追逐青春偶像中 感受青春的骚动、幻想未来的生活、延伸自己的欲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 原来个个如此、发现竟有知音朋友、发现存在广阔市场,从而卸掉背负已久的 罪责,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群体,从而对抗“神经可恶”的老师,从而排 斥唠叨烦恼的父母。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1、个人意识开始出现 2、群体意识日益增强 3、青春欲望渐渐萌发 4、童心玩念依旧旺盛 5、厌学情绪渐渐滋生 6、自我管理逐渐变难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大为提高 2、理想志向更为远大 3、青春欲望更为炙热 4、自尊反叛更加强烈 5、厌学情绪更加激化 6、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空前提高 2、理想压力空前增大 3、理想热情大打折扣 4、青春欲望稍受冷落 5、自私叛逆日益强烈 6、厌学情绪继续激化 7、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刚刚升入中学的初一学生,由于自身及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许 多学生进入中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老师、家长对他们的不满,而他们自己也非常痛苦,感到很无助。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了解,比如:与初一任课教师进行交谈、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一些家长进行交流等等,收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初中生的整体身心特点可以用“在矛盾和不平衡中快速发展”来概括。无论是生理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符合这个特点。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其中身体外形的变化、内脏机能的成熟和性的成熟号称是“青春期的三大巨变”。 外形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身高和体重都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体形和面部轮廓也开始褪去儿童时期的“大头娃娃孩子相”,变得身材匀称,眉开眼阔,接近成年人的体形比例和面貌特征。 内脏机能的成熟:初中生的体能随着心、肺功能的迅速增强而快速提高,脑的发育也在13、14岁进入加速生长的时期。 性的成熟:最为突出的生理变化是性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大多数女生在初中阶段出现月经初潮,男生出现首次遗精。嗓音、体形、体毛等副性征也陆续出现。当然,各种生理机能的发育水平和时间早晚是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本身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从幼稚的儿童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初中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显著的异时性和不平衡性。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生理迅速发展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对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感到兴奋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心理机能的成熟却没有同步发生。他们的价值观、交往能力和策略、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水平、把握社会规范的能力和经验、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技巧等各个方面都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幼稚的阶段,需要逐渐累积、缓慢发展、在探索中前行。这种身心不平衡性不仅会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高中阶段。 2.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性 生理上的急剧成熟,使初中生迅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独立自主,不受父母和老师限制地决定自己的一切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由于这种成人感非常强烈,为了捍卫自己的承认“权利”,初中生们甚至会出现一些“神经过敏”、“防卫过当”的现象。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已经不是个人云亦云、跟在老师和父母后面作“应声虫”的小孩子,而是一个与众不同、有自己主见的“大人”。尽管他们急于要大家认识到他们新的“成人形象”,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水平却远远不够成人的标准,依然带着浓厚的孩子气。即使是他们表达和理解成人感的方式,也具有明显的简单、片面、绝对化的特点,反映出明显的幼稚性。这些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一边在断乳,一边也还是恋乳的。初中生的成人感往往只是在生活照顾和情感依赖方面比小时候更独立、更希望成人放手,与此同时,他们在精神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方面对成年人却是十分依赖的。 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在初中生身上会作为主要的心理矛盾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为影响初中生心理成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与父母、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出现明显的反叛性和闭锁性。心理学上把青春期称作“第二反叛期”。大多数孩子都会有对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不认可、不服气、不照办、不接纳的心理或行为,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初中生做什么事情也都尽量避开父母,情愿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疏远父母、老师,有话不主动对成人讲,甚至将自己的东西上锁。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 作者:张升祥文章来自网络 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 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 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中学生在闭锁性心理的同时还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生活在学生的中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学生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由于跟教师太亲近而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家长感到孩子难管的道理就在于此)。 3. 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中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则教师对其行为严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甚至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

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点

初中生心理特点 1、身心发展 体力增强,精力旺盛。 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大脑皮层结构功能变化巨大,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过程不太稳定,行为调节作用降低。 性成熟开始。 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放任性错综交替。 意向超前于认识,认识落后与行动。 独立意识强烈,知识经验不足。不全面不深刻,不善调节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重要原因。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快速的身新变化,不可抗拒的自我意识觉醒,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稚嫩的心灵很难承受。 首先,生活动机和意向呈多维性。需要的质量要求提高。各种需要互相交织,满足需要的愿望较过去强烈和丰富。其次,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观。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再次,强调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追求自由的人格。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 人的心理整合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环节:第一、持续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变化而来的,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统一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甚至再晚一些,才能完成这种心理整合任务,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初中生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都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在接纳自己方面,出现一些消极心境。 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1.情感上的脱离,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2.行为上的脱离,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3.观点上的脱离,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摘要: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目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2) 3、自信心不足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3) 3、环境污染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6)

参考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