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学原理课程论文

行政学原理课程论文

行政学原理课程论文
行政学原理课程论文

《行政学原理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姓名:胡霞

学号:20082777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081

年级:08级

指导教师:何植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一、公务员激励机制 (1)

(一)概念界定 (1)

(1)激励机制 (1)

(2)公务员激励机制 (1)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内容 (1)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

(一)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2)

(1)薪酬制度方面 (2)

(2)晋升制度方面 (2)

(3)考核制度方面 (2)

(4)监督体制方面 (2)

(5)培训制度方面 (3)

(二)其他方面的问题 (3)

(1)忽视了不同层级公务员的需求 (3)

(2)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3)

(3)缺乏负的激励以及负激励操作不规范 (3)

(4)缺乏风险激励机制 (4)

(5)精神激励只是形式 (4)

(6)道德激励作用弱化 (4)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5)

(二)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思想薄弱 (5)

(三)公务员激励机制构建中的不完善之处 (5)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6)

(五)沟通反馈渠道不通畅 (6)

(六)尚未建立健全优秀的行政文化 (6)

四、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措施 (7)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7)

(二)健全公务员晋升制度 (7)

(三)健全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8)

(1)制定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 (8)

(2)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 (8)

(3)健全、完善评估方法。 (8)

(四)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为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8)

(五)建立政府与公务员的“心理契约”,树立共同发展愿景 (8)

(六)引导公务员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的关系 (9)

(七)鼓励公务员参与管理 (9)

(八)完善负的激励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我国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法律的形势确定下来,公务员激励机制也步入法制轨道。作为公务员制度核心的激励机制在激发公务员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

一、公务员激励机制

(一)概念界定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指的是激励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综合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制度化,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运行规则与工作方式的总和。它主要由动力机制(奖励)和约束机制(惩罚)两部分组成,两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激励以人本理论为基础,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强调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的感性层面。机制是以制度为导向,追求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强调人的行为的理性层面,因此激励机制则是以制度化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公务员激励机制

根据上述激励机制的定义,可以认为公务员激励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其行为方式符合政府和社会的行为期望,以实现国家行政目标的运行规则与工作方式的总和。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主要激励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其激励的客体是国家及地方公务员。

在行政机关中,激励因素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形式既表现为一系列相互配合的激励和约束公务员行为的集合,又表现为对公务员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及激励或约束公务员的目标、诱导或约束公务行为的这些因素等,这就构成了一整套激励公务员的完整的机制。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内容

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激励机制包括了公务员的考核、晋升、培训、工资福利等内容,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就是通过奖惩、考核、职务升降、在职培训、工资、聘用、辞退等环节来实现的。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制度方面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工资由级别工资和基本工资两个部门组成,而且对每项工资的标准也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公务员工资的相对稳定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公务员考试,但是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很大程度上缺乏激励作用,表现为: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的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公务员工资稳定但不高,不同级别的公务员之间薪酬差异小,平均色彩重;工资提升的速度慢。根据双因素理论,工资制度僵化,薪酬成为了保健因素。

(2)晋升制度方面

公务员的晋升制度包括了“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并重,即使公务员的职务没有得到晋升,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来提高自己的待遇,同时也开拓了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减小了职务晋升所带来的压力。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成为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3)考核制度方面

公务员考核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公共部门对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等进行考察,并最终以量化的形式做出评价。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考核包含了考核公务员的具体项目、考核的原则、考核的标准、考核的方法、考核的程序等各项的规定与说明。这些考核结果有参考价值,对公务员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机制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设计科学的考核体系与方式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考核结果没有可比性;各级行政机关没有正确对待,使得绩效评估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监督体制方面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比较健全,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主要体现在:监督主体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和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导致监督不力。

(5)培训制度方面

培训主要是为了让公务员熟悉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增加新知识以提升公务员修养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从根本目的上看,对公务员进行培训也是一种激励方法,但是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的内容很多时候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首先,培训内容单一,培训缺乏针对性。我国目前对公务员的培训,基本上还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这种控制和管理有时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公务员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造成培训内容僵化、单一,并且正规系统化培训多,联系政府工作和公务员实际问题培训少,造成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管理实践分离,知识与能力脱节,挫伤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使培训成为应付差事,公务员培训失去了内在动力。其次,公务员培训与晋升之间存在“断裂带”,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虽把培训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和晋升的依据之一,但把关不严,放松了培训成效、结果在公务员管理中的运用,出现了“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培训成绩好坏一个样”的现象,使得公务员培训应有的激励作用减弱。

(二)其他方面的问题

(1)忽视了不同层级公务员的需求

我国的行政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层级越高,人数越少,因此绝大多数公务员都在级别较低的基层。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发展空间不一样,使得各层级公务员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同一公务员在不同层级阶段的需求也不相同。《公务员法》侧重于职位的性质特点将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并未强调按层级进行管理,更不用谈按层级实施激励了,《公务员法》是从公务员的整体性进行设计,忽视了不同层级公务员群体的不同需求,没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因此,此类激励机制对不同层级特别是层级的公务员并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2)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采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却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基本上没有打破部门、区域界限,民主评议也只是形势,执行不力,存在人为因素干扰,缺乏相对公平的机制与标准。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3)缺乏负的激励以及负激励操作不规范

激励作为一种手段,本身含有双重含义,正向的和负向的,正向的激励即用

物质或精神奖励和发扬好的行为,负向的激励即用监督和惩罚等手段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改造。长期以来,政府较多的使用正激励,而较少的运用负激励的手段,负激励比较缺乏。同时也存在着标准不一致,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腐败行为层出不穷,但针对腐败的惩罚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贪污多少、受贿多少应该判处何种刑罚,没有统一规定,见诸报端的往往是“民愤极大”,“不杀不得以平民愤”,标准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随意性强,也难以起到挽救作用,不能使一些初犯、偶犯的公务员悬崖勒马、改过自新。类似的各种惩罚,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大有不同,公务员整天提心吊胆,出了什么事情也捂着藏着,深怕出事撞在风头上,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来判断自己应该受到的惩罚,往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小事变大事,终究酿成大祸。

(4)缺乏风险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公务员职业保障太强,即公务员职业风险性相对缺乏。首先,我国对公务员虽己普遍实施“逢进必考”,严格控制“进口”,但对公务员“出口”的管理除非重大违法犯罪情节或自动辞职,否则执行力度不大或根本没有执行。并且对有问题的公务员的处理手段也是相当疲软,甚至使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公务员工作、生活各方面“安逸”有余,没有危机感。其次,我国公务员收入稳定、有保障。因而,随着我国公务员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一旦进了公务员队伍,就一辈子是国家干部,一生就吃“皇粮”,又有地位又有保障。

(5)精神激励只是形式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公务员的精神激励,公务员被置于公仆地位,不能明确地追求个人利益,而只能多讲奉献、少谈利益。这种不科学的人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公务员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物质存在,由此产生的政治宣传和教育脱离了实际,千辛万苦树立的模范代表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时间一久,公务员对此产生怀疑,即使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也往往会被认为“又是吹捧出来的”,精神激励失去作用。三天两头的政治学习、精神传达成为公务员的一种负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难以达到精神激励的目的。表面化、形式化的精神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公务员对精神激励的认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公务员队伍的精神面貌难以有较大改观。另一方面,在从传统的“官本位”体制向“官商二元”体制转变过程中,公务员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所下降,这种下降必然使得传统的精神激励机制失去其原有的强大激励作用。

(6)道德激励作用弱化

随着我国从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巨大的转变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物质需求对传统道德提出强有力的挑战,新道德的建立还有待时日。在这种情况下,在公务员激励中曾经起过巨大作用的道德激励因为缺乏物质基础而越来越失去其昔日的强大威力。传统的泛道德化开始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评价

标准开始多元化,道德的评价权威受到挑战,公务员本身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多元化,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也不一样,道德的约束作用也就自然被弱化了;另外新的道德标准还未建立,人们的行为缺乏科学完善的道德准则的指导,针对公务员的道德评价标准缺失,于是传统的道德激励作用必然出现弱化。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公务员的激励偏差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有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有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当中,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这样的社会阶段,在这样一个不稳定、不成熟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公务员激励体制上也体现出不稳定、不成熟的特征。因此,在尝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同时,体现出浓郁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干部制度的特征。

(二)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思想薄弱

我国数千年封建国家体制的历史在积淀丰厚的行政理念底蕴的同时也带来过于沉重的行政理念惯性,体现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和人治等封建行政理念,这些行政理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当代行政理念,突出地表现为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虽然有所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有所欠缺,因此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行政组织的人事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的调配,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积极因素,因此多见“人浮于事”。它要求因事择人,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而不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更忽视了人是一种“资源”的战略意义,往往是对其短见而没有节制地利用,却没有为了合理地应用而持续地培养开发。同时,它只重视物质的奖惩,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尊重,忽视了人是管理之本。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终基本需要,只重视满足物质的需要,而忽视满足公务员自我价值的需要,必然导致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公务员离开队伍。

(三)公务员激励机制构建中的不完善之处

(1)岗位责权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单位有单位、部门的职、责却没有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或有说明书却职责、权力范围定义宽泛,边界模糊,公务员可能面对多种性质不同的工作,给绩效制定和考核实施造成障碍,同时一旦自己主业以外的工作如果出了问题,是否追究责任,追究到何种程度则成为两难。

(2)制度制定不严密

如公务员法中虽然对考核、奖励有所规定,但是定义相对比较宽泛和模糊,各地、各单位制定的实施细则也往往同样制定得宽泛和模糊。宽泛、模糊也就可能造成了考核、奖励不公的现象,使得考核和奖励的本意无法落到实处。

(3)机制构建系统性不强

机制是一个有机系统,各分项机制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我们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着眼于某个具体分系统,缺乏统筹考虑。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公务员的行为需要监督,对公务员行为的监督,不仅是激励公务员进步的需要,也是约束公务员行为、鞭策公务员进步的需要。我国目前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乃至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客观地说,这个监督体系不可谓不全面,不庞大,并且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尚不足以有效地遏制权力滥用、权力腐败和消极不作为等公共权力失控的发展势头,监督虚置和监督乏力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监督体制存在弊端。在我国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缺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或制约并不表现在缺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而是突出地表现在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监督者缺乏实质性的权力,或者监督权受制于监督对象。二是法律和制度的缺陷除了体制上的问题之外,有关监督的法律制度也存在重大缺陷,而非仅仅是程序的不完善,或者个别法律缺陷。

(五)沟通反馈渠道不通畅

我国行政组织是一个层级多、等级森严的组织,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都是通过文件、会议的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往往只限于私人关系。由于政府各种工作分工的固有特点,地区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同部门不同科室之间的公务员可能很少有经常见面的机会,而且上级领导与下级之间无法频繁交流。在工作生活中的其他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时,公务员就很有可能将所发生的牢骚、抱怨、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畅通,领导难以了解下面的情况,一些违规执行激励制度的行为难以被及时了解被制止;而管理层的意图也难以完全落实,传达的层级多,难免出现曲解,并且存在为别有用心者误传的可能。

(六)尚未建立健全优秀的行政文化

正如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行政组织的文化也对实现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行政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在我国,公务员对政府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政府打工,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行政文化的不足,使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政府部门人心涣散,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部门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很多工作不

是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行政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政府全局、社会全体于不顾。而荣誉感的异常凸显,则造成公务员高高在上的姿态,工作态度恶劣,办事拖拉等现象由此产生,同时也使一些公务员产生满足情绪,不愿继续学习深造,进行有创新性的工作。

四、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措施

公务员激励机制是指政府引导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公务员的行为,以实现共同的行政目标,按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行政资源分配给国家公务员或行政组织的过程。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不仅仅要完善其手段,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制度、组织等层面完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是一种现实人性,以正面的自然的激励和公务员自发的愿望,促使他们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为假设,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

因此,我国行政部门首先要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公务员管理,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将公务员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针对公务员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在人事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在管理中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借助通讯技术的发达和日益完善,加强政府部门横向和纵向的沟通,鼓励公务员发表意见,使行政决策透明化、民主化,扩大决策的参与群体,鼓励较低级别的公务员参与决策,调动其积极性。

(二)健全公务员晋升制度

第一,大力推行真正的竞争上岗制和职务任期制,使竞岗前后、任职前后都能做到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第二,增加公务员级别设置。考虑在不增加职务的前提下,增加现行公务员级别总数设置,使因客观原因限制不能晋升职务的公务员有望晋升级别,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促进公务员交流。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法定形式,在行政机关内部变换公务员的工作职位,或把公务员调出行政机关任职,或将行政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行政机关担任职务。通过公务员的交流,可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晋升的公务员,创造晋升机会。第四,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好公务员辞退制度、辞职制度、降职制度和免职制度。使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现合理流动,这也是对晋升制度的一个补充。

(三)健全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1)制定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

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

(2)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

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

(3)健全、完善评估方法。

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四)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为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建立一个所有公务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摸索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公务员队伍的行政文化,以此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公务员的主人翁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政府部门的凝聚力,使公务员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在极强的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种行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发挥。这就需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行政文化注入无产阶级政治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高效行政意识、廉洁行政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将政治宣传教育归于人性化,基于物质基础上倡导新的公务员道德,通过潜移默化真正发挥行政文化强大的激励功能。

(五)建立政府与公务员的“心理契约”,树立共同发展愿景

美国心理学家罗宾逊认为:心理契约是形成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决定

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够使政府与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趋于稳定化, 有利于双方之间建立良性关系, 树立共同的发展愿景。由此形成对公务员的激励能够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效益和效能,进而增强公务员对公民需求和公共服务的回应性、公平性和透明度。我国公务员管理中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务员与政府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缺乏共同发展愿景, 导致公务员的私人目标脱离公共目标, 而无法激励公务员为公共目标努力。因此,政府应当通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目标激励与绩效管理紧密挂钩, 对激励过程、结果监控和引导等方式加强对公务员的激励, 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的激励文化进行重塑再造。

(六)引导公务员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的关系

物质激励主要是对公务员超负荷劳动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肯定, 而精神激励的作用则在于满足公务员的荣誉感。二者都是公务员激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平衡好二者关系。政府应适度重视物质激励, 必须提供良好的物质使其大于或者等于公务员对政府的贡献。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就指出, 只有组织提供的诱因大于或等于组织成员的贡献, 组织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 政府应通过建立公务员的工资物价补偿机制、合理的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健全和完善正常公务员工资增长保障机制来保证公务员的基本生活, 使他们能安心为组织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组织在满足成员的金钱、安全等保健因素, 消除成员不满意感的基础上, 还应更多注重工作成就、自身发展等激励因素。当前, 我国对公务员的非物质激励仍然十分单一, 仅强调非物质激励中的理想激励, 即鼓励公务员乐于奉献, 为人民服务。然而非物质激励还包括工作成就、社会声誉地位、自身发展等许多方面。政府应充分利用众多非物质激励方式, 不但从要求公务员做奉献来激励, 而且要从自我才华施展、个人成长等方面进行激励。充分运用非物质激励能使公务员站在公共价值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能够避免公务员过多依赖物质激励, 而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去高效工作。这对于完善和创新公务员激励机制, 持续发掘公务员的创新潜能, 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等意义重大。

(七)鼓励公务员参与管理

新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 而不是掌舵。政府公务员的角色也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调停者、中介人甚或裁判员。而这些角色所需要的不是管理控制的老办法, 而是应当充分放权给公务员, 激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因此, 政府应当注意通过信息分享与沟通, 鼓励公务员参与到管理当中来。这更多地表现在公共政策制定时, 方案的设计、讨论、实施、反馈和修正等环节, 充分征集更多相关公务员的意见看法, 集中他们的智慧, 寻求更优公共政策方案。同时, 在政策实施当中, 应充分放权给公务员, 这不仅能使他们放开手脚, 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开拓, 而且能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带来的管理简化能使政府内部管理的行政成本下降, 达到政府与公务员双赢的效果。

(八)完善负的激励

第一,惩罚激励机制。惩罚激励是对过失、违纪、违法行为进行的惩处和制裁,从而达到坚守和杜绝这种行为发生的激励形式。要制定一整套的廉政制度,对公务员的权利、行为实行约束和监督。第二,监督激励机制。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体制,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健全舆论和社会监督机制;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明山. 试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J ]. 新视野, 2000.

[2]邵冲编著. 管理学概论[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224.

[3]黄晶梅,周鹤.公务员制度中激励制度的现状分析.长白学刊,2008(2):65-67

[4] 董丽君.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8(2):47-51

[5] 彭芳张洁.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机制建构的必要性探析.广东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8(4):70-73

[6] 李大林.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激励制度的特点及启示.理论探讨,2008(5):41-44

[7] 汪玉凯、卢银周: 5国家公务员基本制度培训读本6,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 第7页。

[ 8] 丁煌: 5西方行政学说理论概要6,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380页。__

[9] 陈幸华. 建立有效的公务员激励机制[J]. 湘潭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 2003,( 3)

[10] 张今声.政府行为与效能[M].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205.

[11] 孔祥利. 公共管理变革与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重构[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

[12] 郄鹏.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思考[J].党政干部坛, 2005,( 4) .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析其基本点有以下内容: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

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

经济学论文

摘要:经济与生活密切相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经济学无疑是每位在校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必备课程,对其择业、就业、创业有较深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生活就业创业指导关系密切 在机电系,每天与汽车机械生活在一起,浑身沾染着浓厚的理工味,我本是文科生出身,没有才华但渴望文学,酷爱文学,文学可以让我似乎徜徉在一个隐逸的无比平静的世界。但大二开设经济学与生活这门课程后,才感觉到要融于当今的现实社会,真正感触现代生活,不能追求陶渊明一样的隐逸,说这些并不是不在喜欢文学,只是要同时注意投资理财、就业创业、个人发展这些词汇,做一个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的当代大学生。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是个经济时代,经济学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谈判、营销、管理乃至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爱情婚姻…无时无处不与经济有关。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个人日常消费的计划。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心得体会 2020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

20xx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要结束了,老师们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最新新闻视频,学习时事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时事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在各个方面都会上升一个等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和平的环境,那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一再的温和政策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不闻不问,现在中国政府也在重视这个问题,也将在"钓鱼岛事件"后更加重视国家海权,包括中国在处理南海诸岛屿问题。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政府,跟着党和政府走。同时,这也引起我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反思。我们做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就是祖国的美好明天。可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又几个人能够

面对着国旗,负责任的说一句"我做好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我想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也没有做到。面对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不知道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青年们,能不能肩负起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钓鱼岛事件启示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改变原有的精神面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也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保卫国家,让祖国更加民主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美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大提出许多创新理论与我党以后最近xx年的奋斗目标的详细构想,同时十八大精神尚有许多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十八大精神持续学习,落实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党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组织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武装下,让我们大学生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摘要:教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在进行信息化教育中,都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任务也在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特点和信息化教育中的角色特点,找出传统教育教师角色特点的不足,随教育改革,教师也要进行改变。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传统教师;教育改革;新型教师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来没停止过,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开始有了教育,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师徒学艺,最后传承的都是文化,最后留下的都是知识。我国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相比古代而言,那是有了飞天的进步,从古代不成形的文化传承,发展到现在的正规教育,教育不再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事业,是一种培养后代的事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它的意义可想而知。我国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当然教育的发展也不能落后,随着互联网、即时通信、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微博、慕课(MOOC)、微课等因子使得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多元化时代,它们正在改变着目前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教育的信息化开始发展,而教育方式改变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没有了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会有距离感。所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特点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承担着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重任。传统的学校教育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在寝室、在家做练习、做作业,复习知识,相对正在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传统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和贮备知识,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提升认识问题和解

金融经济学课程论文

英国脱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投票一脱欧派的微弱优势落下了帷幕,虽然英国脱欧还需要两年的时间,但我们依旧需要关注英国脱欧给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投资、人民币以及股市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字:英国脱欧贸易投资人民币股市 1 引言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投票开始,公投结果直接影响英国未来是否留在欧盟。2016年6月24日中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落定,“脱欧派”胜出,英国将脱离欧盟。英国脱欧公投由来已久。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2015年5月29日电据外媒28日报道,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包括公投问题的语句,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英国之所以要脱离欧盟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英国加入欧盟的道路历经坎坷。早在1960年,英国就申请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但被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在1973年才重新加入欧共体谈判,成为成员国。可加入仅仅两年后,英国就举行了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计划在1997年后加入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遭到当时财政大臣戈登布朗阻止。从这一系列的过程来看,英国于欧盟一直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有利保持其出口竞争力,拥有自主的财政政策。但这使英国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分歧明显,这一传统强国正在逐步丧失其在欧盟中的地位与参与权;第三,英国与欧盟之间相互猜忌,欧盟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的“不可靠”也日渐不满,认为英国作为欧盟的一员,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却表现消极,一直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不为缓解危机出力,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因此英国“出局”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其他成员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这种猜忌也表现在英国内部之间,英国内部不仅存在留欧派,也存在脱欧派,认为欧盟的一些政策不仅对欧盟有负面作用,而且也会影响到英国的利益,而欧债危机的蔓延,加剧了两种力量的冲突,加快了英国脱欧的步伐;第四,英国内部的政治投票迫使公投加速进行,英国保守党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伦的“脱欧公投”言论或有助于其重新获得部分流向支持脱欧的独立党的选票。卡梅伦亦希望以此作筹码与欧盟谈判,获得对英国更为有利的成员国条件,意图在欧盟内分得更大一杯羹。这四点原因直接导致了英国脱欧公投的发生。 英国脱离欧盟不仅对于欧洲经济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就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投资、人民币以及中国股市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希望能更加了解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中国目前的对英经济政策有更好的解读。 2 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投资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模板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评阅教师: 成绩:

基本要求 一、上交课程论文必须填好封面班级、学号、姓名等基本信息,请用手写(勿打印),字迹要求正楷。否则成绩为0分; 二、必须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撰写相关专题论文。(专科:1000字以上、本科:1500字以上)撰写内容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不满足上述要求者成绩为0分。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6月19日。必须交纸质版给班主任,班主任按学号整理好再交教务部(还要附已交的名单,当面清点份数)逾期未交者成绩为0分。 四、不得改动论文格式,否则成绩无效。正文统一按A4纸排版,页脚插入页码,双面打印。正文格式请参考范文。

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摘要: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进行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者提供参考,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資更是呈直线增加势。 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看经济的良好发晨,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岀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冋题,这在一定程庋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庋,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看新的挑战与机遇。 要知道,民生财政昰“庶政之母”,加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 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 学号:201131141712 姓名:赖敏珊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1.地下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点掌握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是从论文动力收集并整理的,方便大家日后论文的开张工作. 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 [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9] 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3 [20]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1] 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22] 刘慧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23]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 《教育导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旅游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建立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我国旅游业收入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揭示了我国旅游业收入呈现的特征,并针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国内旅游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人数;人均花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接待旅游人数695百万人次到如今26.4亿人次;从旅游收入仅2391亿元到如今1.93万亿元;旅行社以年均21.24%的速度增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更是年均增长15%。留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更加完善为我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展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为了旅游业收入的稳定增长,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十分必要。 本文以计量经济学经典的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中国旅游业收入的各个因素,对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文章首先进行研究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建立,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进而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模型变量与模型建立 1.1 模型解释变量的选择 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或者地区旅游经济的

运行状况,是衡量当地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指标。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中国旅游业收入的因素有很多,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人均花费(1X )、旅游人数(2X )、全国旅行社数量(3X )、铁路营业里程(4X )和公路里程(5X )作为影响的主要变量。 1.2 模型设定 设定线性模型:μββββββ++++++=55443322110X X X X X Y Y —国内旅游业收入(亿元); 1X —人均旅游花费(元); 2X —旅游人数(百万人次); 3X —全国旅行社数量(个); 4X —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5X —公路里程(万公里)。 1.3 数据搜集(见表1) 表1 1995—2011中国国内旅游业收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统计表

形势与政策课精选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精选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缺失原因;培养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在不同环境中的诚信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和系统。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道德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沉溺网络 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正常对待网络,而是沉溺在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络中为所欲为,甚至为了谋取利益进行欺诈行为,最终走上不归路。 (二)网络资源的滥用 网络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平台,能方便而高效地给大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而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素养,在便利的平台中滋生惰性,滥用网络资源,抄袭行为屡见不鲜。 (三)个人隐私泄露 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要求。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通用性使得个人隐私保护出现危机,在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原因分析 (一)德育不能满足现状 目前的德育以书本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局限于简单的社会德育教育,应试因素过多。德育本应通过教育内化到人的品

质,外化到人的行动,而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更多的 只是将德育课当作知识来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这使得目前 的德育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使得德育流于形式,产生很大的局 限性。 (二)功利思想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经济摆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虽然国家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目前看来,精神文 明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速度,人们对钱的态度越来越重视,功利思想大肆传播,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功利的思潮下,以利为尊,以益为大。 (三)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于大学生其方便和效用不言而喻。而网络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种文化、观点、思潮都平等的在网 络中展示,一些负面的、反动的、色情的资源也在网络中生存,大 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接触到此类资源,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家庭溺爱,大学生个人自制力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父母一代经历了饥贫,难免对孩子十分照顾,甚至溺爱。尤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溺爱程度也愈演愈烈。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家 庭的道德教育不能有效进行。 (五)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 网络在我国普及十分迅速,虽然相关网络监管制度也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但却不能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使得非法分子利用一 些还不完善的法律监管漏洞从事非法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培养 (一)完善学校传统道德教育

教育学原理论文啊

学生幸福 郜爽 (11级教育学原理) 摘要: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学生的幸福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分别从封建时代和当代社会对幸福的定义做了分析。学校是培养学生幸福的主要场所,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到无功利性的教育学生,让学生逐渐增加幸福感。 关键词:学生幸福;学校教育;教师 一、引言 在工人眼里,幸福就是回家后妻子和孩子热切的脸庞;在孩子眼里,幸福就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在情侣眼里,幸福就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那么在学生眼里,幸福又是什么呢?这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教育学家对学生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想,学生幸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就像毛主席学生时期曾写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①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国难当头,唯一让老百姓幸福的方法就是斗争,由于当时斗争环境艰苦,主席的这句话表明了面对困难的不屈精神。到了现代,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人民的幸福建立在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样,学生的幸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幸福的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过去是怎样,现在是怎样,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的幸福感的增加。本文将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幸福进行分析。 二、幸福的定义 1、封建社会的学生“幸福” 莎士比亚写过幸福就是你获得的总是比你期望的多一些,当我们还买不起幸福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走得离橱窗太近,盯着幸福出神。幸福似乎是很难描写的,我们可以体会,但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在封建社会的时候,众多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还记得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场面吗,不停地拍手大叫“我中了!我中了!”这对他是一种“幸福”,但这也是一种病态的痴迷。由于过去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让学生的幸福观出了很大的偏差,也成了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样的幸福虽然让人欣喜若狂,但是显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扭曲。晚清新政时的“废科举”终于为这扭曲的“幸福”画上了不太完整的句号。 2、改革开放后的新学生幸福 到了现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幸福的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同。“幸福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②,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提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隐形的教育哲学------‘人的幸福与成功源自与 ②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广西工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科目金融计量经济学 课题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任课教师杨毅 班级国贸091班 姓名 二○一二年元月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研究范围: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 【摘要】:运用1990-2009年我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的数据,建立了ARLM、古典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回归、怀特异方差检验、BG自相关检验、非正态检验、多重共线性分析、RESET检验、邹至庄检验等实证分析了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对我国GDP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拟合出比较优良的GDP模型,得出1990-2009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由此来分析所选取的这四个变量对GDP的贡献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找出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GDP 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从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统计GDP后,它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GDP的核算中有许多因素在起着作用,为此,本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以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