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污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四种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差异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产品生命周期: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三个阶段:分为

1、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技术、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创新国生产;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是技术密集型;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价格比较高;创新国出口,国外富有者进口

2、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半熟练劳动力,产品由技术密

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降低价格扩大销路;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技术;生产地已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大众化;创新国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变为进口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形成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

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享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影响国际贸易。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这样,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该行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最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

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

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污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四种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差异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产品生命周期: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三个阶段:分为

1、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技术、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创新国生产;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是技术密集型;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价格比较高;创新国出口,国外富有者进口

2、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半熟练劳动力,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降低价格扩大销路;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

这种技术;生产地已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大众化;创新国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变为进口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形成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

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享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影响国际贸易。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这样,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该行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最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

第二篇: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2.零和游戏3.绝对优势理论

4.比较优势理论5.要素禀赋6.要素密集度

二、单项选择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

D.俄林

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

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

C.相对有利

D.绝对不利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生产关系

三、简答题

1.试述重商主义的要旨。

2.试述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3.试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简评之。

4、有比较优势的一定有绝对的优势,但有绝对的优势并不一定有比较利益。

请问上述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5.A国与B国同时生产小麦与布,A国在生产小麦上比B国的生产成本低1/3,在生产布上低2/5。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其他条件一样时,A国应该生产什么?B国应该生产什么?

6.中国的土地比澳大利亚大得多,但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竟争力?

第三篇: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

国际经济学之贸易理论与政策学习心得

班级:金融学2015届学号:20150221016 姓名:雷顺利

一绪论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我学的专业是制药,一开始选择这门课是觉得国际贸易听上去挺得瑟的,学了后和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忽悠他几下;但是我也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要与经济方面的东西所联系的,所以学点经济也是有实用的。随着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二)国际贸易实务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国际贸易实务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非常强,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了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及突发事件等让

我们了解到在相关法律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涉外活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操作性强,既有出口业务,又有进口业务;既要掌握国际法律与惯例,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又要学会有关的计算方法。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作为一名物流专业学生,我认为掌握一些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有助于培养全方位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贸易术语

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我们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总结

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启发加入WTO后我国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革,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即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知识经济也成为了主流。如何在贸易大潮中取得先机,如何利用贸易更好的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要思考要探索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一直保持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深知,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的真正发展,以此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比例排,分别是“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主要增长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在对外贸易上,就是要转变出口结构,从以低价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没有人可以完全对国际贸易丝毫不懂。国际贸易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

同时,作为个人,要适应这样的时代,或者想要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总之,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觉到,国际贸易这门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使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受益匪浅。这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且要学会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

第四篇:国际贸易理论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

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历史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历史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本节点睛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是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但两者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全球范围,而对外贸易仅着眼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例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就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而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即为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二者相同吗?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国际贸易中提到了货物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国际贸易分类

(一)按商品的形态分类

货物贸易:是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由于物质商品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货物贸易通常又称作有形贸易。服务贸易:是指服务商品的进出口,它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一种国际劳务活动

(二)按商品移动方向分类

出口贸易:亦称输出贸易,指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

销售。如果商品先输入本国后,既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

加工而再出口,则称为复出口或再

进口贸易:亦称输入贸易,指将国外市场购买的商品在本国市场进行

销售。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称作复进口

或再输入

过境贸易:亦称通过贸易,指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对

丙国来说,即为过境贸易。丙国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仅是

商品通过其国境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构成该国的过境贸易(三)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

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直接的贸易。在直接贸易

中,生产国将商品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或者说是消费国从

生产国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的贸易经由第三国进行。

在间接贸易中,商品生产国是向消费国间接出口;商品消

费国从商品生产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

(四)按贸易统计界线总贸易:指以国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指以关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的衡量指标

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顺差和逆差: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单纯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顺差比逆差好。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首先,长期顺差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而输往了外国,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其次,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币升值,从而不利于扩大出口,且还会造成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紧张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和经济开放度,它是指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外贸依存度还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前者是指一国

出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后者是指一国进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公式为为:

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贸易地理方向: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国际分工是历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是世界上

史经济的范畴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世纪后半期——19世纪后半期)

1.大机器工业使生产和消费超越了国界

2.大机器工业新技术的运用为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

3.大机器工业创造了冲破国内分工壁垒的重型武器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中心

2.工业国之间也形成相互分工关系

3.分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说

代表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国富论》

时代: 18世纪,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原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1)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

2)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结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举例)理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比较优势说

代表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是继斯密之后另一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产生:因“谷物法”的实行影响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原则: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其核心原则归纳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原则。

比较优势说的国际分工利益变化表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各国比较利益是静态的,不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但他单纯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主要

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是复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民地和保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同他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差距,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一)、H-O理论与H-O-S理论

1、H-O理论(赫——俄理论模式)

(1)理论的提出: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解释一国为什么在出口特定产品时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试图分析比较利益形成的原因。它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echscher)提出,然后由其弟子俄林(Bertil.Ohlin)最终完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提出要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理论假定前提: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自由商品贸易

两国生产要素同质

要素密集度假设

资源充分利用

规模收益不变

消费者偏好相同

(3)基本内容: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国际价格不同是因为成本不同,而成本不同是因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不同。

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要塞稀缺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2、H-O-S理论

1976年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H-O定理假设前提下继续考察国际贸易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

H-O定理的推论——H-O-S 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必然发生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伙伴国之间同质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实现均等化

3、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1)H-O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2)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情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3)违背了劳动价值论(4)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5)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6)抹杀了国际生产关系

三、里昂惕夫之谜与释“谜”

1974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夫(Leontief)对要素禀赋提出了挑战,他检验了两个命题:

一是H-O理论是否正确;

二是所有人认为的美国经济与其他所有贸易伙伴相比,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的看法是否正确。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商品要素(资本和劳力)结构对比分析,结果令他大吃一惊:美国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而进口品中却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所持有的观点恰恰相反。

学者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a.劳动熟练说

b.人力资本说

c.技术差距说

d.需求偏好相似说

e.产业内贸易说

f.产品生命周期说

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

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把一个产品的销售历史比作象人的生命周期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阶段。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解释贸易格局的变化。如图:

ϖ第三章

国际交换与贸易条件ϖ第一节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一、国际价值

ϖ

一、国际价值的含义ϖ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ϖ

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ϖ

2、国内价值

国内价值又称为国别价值、国民价值,是指一国范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ϖ

3、国际价值

国际价值是指在世界经济的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降低,国际价值量亦降低。

2、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反比例变化

3、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三、国际市场价格

ϖ

(一)国际价值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ϖ

1、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换形态ϖ

2、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ϖ

2、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

ϖ(1)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国际市场价格ϖ(2)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

ϖ A.垄断

B.经济周期

C.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D.商品的质量与包装

ϖ

E.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ϖ

F.自然灾害、政治**、投机等

(三)国际价格的种类

ϖ

(一)按国际市场的性质分类

ϖϖϖϖϖϖ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a.调拨价格

b.垄断价格

c.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d.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ϖ第二节

贸易条件ϖ

一、定义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比。

二、类型

1、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1、净贸易条件

N=(PX / PM)*100% 式中:N——净贸易条件

PX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PM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2、收入贸易条件

I=(PX / PM)*Qx 式中:I ——收入贸易条件

PX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PM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Qx ——出口商品数量指数

3、单因素贸易条件(P46)

4、双因素贸易条件(P46-47)结论:对于上述任何一种贸易条件,其结果

大于 1 时,表明该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其结果小于 1 时,则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第四章贸易政策与理论

重商主义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战略贸易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本节点睛: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总和。其一般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模型

国际贸易理论与模型 导语: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则是解释和 预测这种交流的工具。本文将针对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展开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背后原理。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首次提出的。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在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的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全球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 二、比较优势理论 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优 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国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仍然应该根据其相对生产效率不同来决定专业化的商品。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机会成本,决定各自生产哪类商品,从而实现互利贸易。 三、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相比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 理论更注重企业间的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根据新贸易理论,商品的相对差异和竞争力决定了国际贸易模式。例如,企业间的规模经济可以导致一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出口。 四、重要的国际贸易模型 1. 高度理想化的模型:

高度理想化的模型是指在简化假设下构建的国际贸易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列 昂特夫-萨缪尔森模型,该模型将国民收入与产业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分析了贸 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另一个是赫克歇尔-促进学派模型,该模型用来分析贸易壁 垒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2. 市场结构模型: 市场结构模型主要关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包括莫诺普森模型、杜哈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研究市场结构对贸易流量和价格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国际贸易的内在机理。 3. 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着重考虑了时间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涉及到技术进步、投资和创 新等因素。比如,扩展型希克歇尔-促进学派模型用来研究技术创新如何促进贸易 增长。 五、国际贸易模型的实际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不仅仅在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有 价值的指导。政府可以通过理解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制定国际贸易政策,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而企业则可以通过分析市场结构和动态模型来优化生产、扩大市场份额。 结语: 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为我们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从 绝对优势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不同的模型使我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越发深入。同时,各种国际贸易模型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也有实际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过程。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和提高全球福利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了 许多概念和原则,旨在解释国际贸易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下将介绍 几个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 些商品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例如,一国可能在生产棉花方面拥有更 好的技术和资源,而另一国则在生产机械方面更具优势。通过专业化 和贸易,各国可以互相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自己 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 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它主要强调的 是相对优势。根据这个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 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那些它在相对效率方面具有优 势的商品来增加交易和改善国内经济状况。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国际贸 易的开展,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竞争力。 3.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霍斯特·维特谢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资本密集型

商品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应该根据其资源禀赋来选择生产和贸易的方向,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4.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保罗·克鲁格曼和约翰·范南诺提出的。它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主要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竞争优势,并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和贸易的重要性,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资源禀赋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关注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自古以来一直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经济交流方式,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成为了研究和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的相关概念、主要理论模型以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活动内在规律的总结和解释。它通过构建模型、假设和分析方法,揭示了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意味着该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的方向和范围。 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会存在。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通过资源配置的差异,使各国在专业化生产上形成互补。 3. 因素禀赋理论

因素禀赋理论是对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禀赋的影响进行解释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同的国家在特定产业上具有竞争力,并会形成贸易。 二、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国际贸易政策是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调整国际贸易格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理解和制定合理的国际贸易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1. 关税政策 关税是最常见的贸易政策工具之一,它是针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税收形式。关税政策既可以用于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也可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 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进口配额、补贴政策等措施。这些壁垒主要用于限制进口产品的数量和增加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3.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取消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可以加强国际贸易的有效性,拓展市场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是指从资源原始积累一直到当代各国积累开展国际贸易的整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与资本主义上产方式一同发生和发展,经历了各部相同的历史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两大阶段。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又分了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生产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实为重金主义,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其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马克思称之为“重商主义福晋书”。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论) 古典学派首先由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出版)提出国际分工,实行自由贸易。他在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这也是贯穿于他的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思想。斯密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地域分工的利益。 由于先天的自然条件或后天获得条件的不同,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如果实行国家间的分工(及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即国际贸易),则对参与分工和交换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论)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及了按成本比较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在2*2*1的国际环境中,即使某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优势,两国仍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只要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双方各自选择自己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与对方国家进行交换,即可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 = =新古典贸易理论= = *相互需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前,庸俗学派提出了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相互需求的理论,用以解释国家间商品交换的比率。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在穆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条件曲线。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进行解释。 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国际贸 易是基于各国资源差异和专业化程度不同的基础上的。根据该理论,各国应该依据各自的专业化程度和资源优势进行贸易,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认为各国 应该依据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生产力优势进行贸易。根据该理论,各国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规模,从而实现贸易的最优化。 3. 反倾销: 反倾销是指一个国家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商品倾销的伤害。当进口商品的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且倾销损害了本国产业时,该国可以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 4. 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WTO成员国之间应予以的一种非歧视性贸易待遇。根据该原则,一个WTO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给予的最 有利贸易待遇应自动地扩展到其他所有成员国。最惠国待遇促

进了国际贸易的平等和公平,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贸易措施。 5. WTO: WTO是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WTO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致力于规范和促进国际贸易。WTO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全球化。 6. 关税: 关税是一种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关税的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调整国内商品价格和控制进出口。关税可以作为贸易保护工具,限制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也可以作为财政手段,为国家提供收入。 7. 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用来解决贸易争议的一套规则和程序。当WTO成员国之间产生贸易争议时,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调解和裁决。争端解决机制的目标是确保贸易规则的有效执行、维护贸易自由化的原则和促进贸易发展。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名词的解释。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重要工具,对于了解国际贸易的规律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非常关键 的作用。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研究国际贸易的学科,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本文将探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趋势发展。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存在着天然的优势。比如,英国擅长生产羊毛制品,而葡萄牙擅 长生产葡萄酒。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两国可以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使 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 相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机会成本的比较。由 大卫·里卡多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 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依然能够带来双赢的效果。比如,假设英 国在羊毛制品和葡萄酒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只有相对优势,即在某个商品的生产上其机会成本更低,那么两国依然可以通过 贸易达成互利。 三、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理论。相较于传统 的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更加强调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根据 新贸易理论,当两国产品有差异化时,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购买,

这就为贸易提供了更多机会。另外,规模经济的产生也为国际贸易提 供了合作和分工的空间。 四、国际竞争力理论 国际竞争力理论强调的是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地位。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波特认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源于其在特定产业中所拥有的一系列优势要素, 包括国内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和支持性工业以及企业策略、结 构和竞争。 五、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的是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生产流程 分工。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划分为各个阶段,在 全球范围内分布着不同的价值链环节。通过产业分工和合作,各个国 家或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 互利共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也 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在实践中,各种理论和模型往往相互补充和交叉 应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做出更有力 的贡献。 总结起来,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新贸易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各国之间的货物和服务交流,还是国际间的投资和技术合作,国际贸易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围绕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务展开讨论,旨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运作方式。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它基于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通过国际分工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互利共赢。 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国家在某些产品上拥有相对的成本优势。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各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更高的效益。 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上的生产能力超过其他国家,凭借绝对优势可以实现贸易。这种理论更侧重于考虑国家的生产效率和资源禀赋情况。 3. 互补性理论

互补性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互补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机制 国际贸易的运作模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自由贸易、关税贸易和保护主义贸易。 1. 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取消或降低国家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同等待遇和开放市场。自由贸易模式下,各国可以依靠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 关税贸易 关税贸易是指国家通过征收关税来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关税可以是特定金额或进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这种模式下,国家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来竞争,但也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上升和国际贸易的限制。 3. 保护主义贸易 保护主义贸易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来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这种模式下,国家更加倾向于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但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战。 三、国际贸易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发展历史与现实情况的具体描述和理论说明,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历史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规律性,分析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包括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分成两大派别:一派是在理论上居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即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即保护贸易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可用示意图加以归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约翰·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和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形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可获得性说、熟练劳动说、人力说、研究开发要素说、规模报酬递增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偏好相似说、原料周期说、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说等。比较利益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形成的标志,绝对利益论是比较利益率的基础,相互需求论是比较利益论的补充,要素禀赋论是比较利益论的演绎,里昂惕夫之谜之后的战后贸易新理论则是比较利益论的细分和新发展。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凯恩斯等人的对外贸易乘数论、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及保护贸易的其他论点。保护幼稚工业论标志着保护贸易理论的完全形成。当代的保护贸易新理论主要有战略贸易论和管理贸易论。 我们将在前三章中逐一介绍以上国际贸易理论。其中,第一章介绍传统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第二章介绍保护贸易理论及其发展,第三章介绍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论 所谓西方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从绝对利益论的提出开始的,其创始人是英国的亚当.斯密。 一、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论 (一)亚当.斯密其人 (二)绝对利益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国际贸易理论

际贸易理论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 含义: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经济开放度”,它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计算:R= (X+M)/GDP(GNP)——R值越大,经济越开放。 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的四种方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总贸易:也称“一般贸易”,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也称“特殊贸易”,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 第二章 一、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 代表著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论述》 “一个关于货币的神话” “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衡量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银,防止货币外流成为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44年) “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 货物也是衡量一国财富的代表,对外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 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斯密把他对国内经济分工的观点运用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中,他得出结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具体内容: 1.阐明了分工的意义: 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增加 2.分工与交换思想: 每个国家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该产品参与国 际交换。 3.理论核心:强调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 分工的原则:绝对优势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交易活动。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合作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有一些基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释贸易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的生产成本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其自身的相对优势领域的商品和服务。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各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互利共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二、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某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拥有绝对优势,即在该领域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那么该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通过绝对优势理论,各国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三、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在1815年提出的。该理论将贸易的决定因素从生产成本转变为相对成本差异。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各国之间的相对成本差异是进行贸易的基础。通过比

较成本理论,各国能够根据相对成本的差异来确定贸易的方向和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贸易的互利共赢。 四、收益递减理论 收益递减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5年提出的。该 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增加,产出的增长率会逐渐减少。换句话说,当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时,所得到的增量将会越来越小。通过 收益递减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产出 量会有差异,并帮助决策者优化资源配置。 五、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相比传统 的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更加注重企业间的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新贸 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资源禀赋和生产成本,还包括 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新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 会选择进口中间产品或零部件,并且预测和分析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未 来趋势。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收益递减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 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同时,不同的 理论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互补,彼此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国 际贸易理论体系。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特点和条件,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贸 易的互利共赢。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于提高全球经济效率、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国际贸易理论则是了解和 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国 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贸易时,应该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特化和 交换。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即放弃 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只有 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时才应该生产该产品,并将其他产品交 换获取自己需要的其他物品。 比较优势理论在说明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分配方面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在实践中,虽然各国的比较优势因素未必相同,但通过 特化和交换,不同国家都能够从贸易中获益。 二、国内市场不足理论 国内市场不足理论是由斯莱门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国内市 场需求不足以支撑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时,企业应该向国际市场 进行出口。这是因为,通过出口可以扩大销售市场,进而提高企 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例如,随着中国

加入WTO,其企业可以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更好地发挥生产效率,推动国内经济增长。 国内市场不足理论也反映了国际贸易中企业参与的基本原则: 寻求更优于国内市场的销售市场,以实现更高的规模和生产效率。 三、产品差异化理论 产品差异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中存在不同国家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存在质量和特征 差别,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实现定价优势、市场份额和利 润率。 例如,苹果公司在加拿大和美国两个市场销售同类产品,其在 加拿大市场的售价较美国市场高,但销售额相对较少。这是因为 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加拿大市场中的独特性和差异化较高,消费者 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 产品差异化理论对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市场份额最大化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新典型贸易理论 新典型贸易理论是由克鲁格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 中不仅可能存在比较优势,还可能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等其 他因素导致的贸易。此外,新典型贸易理论还认为城市和地区的 规模经济性贸易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如果两个城市生产类似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导论: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释国际贸易 的原因和影响。本文将围绕国际贸易理论展开,包括比较优势理论、 新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的,他认为 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是基于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 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更高,即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这种 理论表明,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提高整体 经济效益。 二、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强调贸易的规模效应和企业规 模经济。根据新贸易理论,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包括规 模经济和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 产业集聚则指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三、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之间贸易的决定性因素是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在生

产、营销和创新方面的优势。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在全 球范围内布局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提升竞争力。 结论: 国际贸易理论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工具。从比较优势理论到 新贸易理论,再到竞争优势理论,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 为何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新贸易理论突出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的重要性,而竞争优势理论则强 调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贸易的方向。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对于 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rugman, P. (1979). A Model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7(2), 253-266. 2.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2), 73-9 3. 3. Smith, A. (17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W. Strahan and T. Cadell.

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流与交易。随着 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国际贸易 领域中,涌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来解析和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规律以 及效应。本文将对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增进对国 际贸易的理解。 1.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是绝对优势理论的奠基人。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特别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特别擅长 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总体效益。 以中国和巴西为例,中国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而巴西擅长生产石油。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中国可以专注于电子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电子 产品出口到巴西,同时从巴西进口石油,从而实现双方互利互惠。 2.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里卡多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该国仍然应该专注于那些它在生产上拥有相 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分工进一步提高效率。 以太阳能产业为例,中国和德国均有能力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然而,由于德国的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德国在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上拥 有相对优势。因此,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可以从德国进口太阳能 电池板,而德国可以从中国进口其他产品,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关税和贸易理论 关税和贸易理论主要涉及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问题。该理论认为,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会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贸易自由化 的进程。 以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摩擦为例,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使 得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变得更加昂贵。这种贸易壁垒阻碍了贸易的 自由流动,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福利。因此,减少贸易壁垒成为 国际贸易的重要议题之一。 4. 战略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和市场行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采取各种策略来获取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通过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建立独特的品 牌形象,以及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全球产业链的布局等战略来在国 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这些策略为苹果公司提供了市场份额增长和 利润提升的机会。 5. 投资贸易理论 投资贸易理论关注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角色。 该理论认为,直接投资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因素。 以汽车行业为例,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建立生产工厂,通过直接投 资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这种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 转移,还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增长。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理论,再到保护贸易理论,这些理论为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包括全球价值链、贸易壁垒、文化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等方面。 贸易理论的历史回顾 在早期阶段,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应该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财富,因此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促进出口。后来,自由贸易理论逐渐兴起,主张国家应该开放市场,让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以提高效率和福利。保护贸易理论则强调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侵害,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特征。全球价值链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和回收过程跨越国界的链条。这种价值链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加大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此外,贸易壁垒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问题。尽管世界

贸易组织(WTO)致力于减少贸易壁垒,但各国政府仍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如关税、非关税壁垒和本地化要求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考 在新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也在进行深刻反思。文化因素开始在贸易理论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不仅影响一国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还影响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并探讨如何在国际贸易政策中更好地考虑文化因素。 此外,可持续发展因素也逐渐成为贸易理论的焦点。传统贸易理论主要效率和公平,而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引入则强调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结合。这使得贸易理论更加全面和现实,也为各国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理论,再到保护贸易理论。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全球价值链、贸易壁垒、文化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等成为国际贸易理论新的发展方向。这些新发展不仅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最新趋势,也为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提供了更

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

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原理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经典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需要的商品。比较优势是指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本优势。例如,如果国家A生产棉花的成本低于国家B,而国家B生产钢铁的 成本低于国家A,那么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棉花,国家B则应该专注于生产钢铁,然后通过贸易互换这两种商品。这样,两国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所需的商品,实现互利共赢。 二、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它强调某个国家 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所需的资源和成本都比其他国家低。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商品。通过充分发挥各国的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三、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里卡多提出的,它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比较成本 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国际贸易仍然可以带来互利共赢。这是因为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某种商品而放弃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

自己的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商品。通过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国际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四、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它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产业结 构和企业行为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技术创新等因素都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和效果。例如,规模经济使得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化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创造独特的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则推动了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出现。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新贸易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贸易政策和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 本质和作用,指导政府和企业制定贸易政策和战略。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理和规律。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表示消费者需求。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 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本国化产品:复出口。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复进口现象) 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 2。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 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 b间接贸易 c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而言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的货物可以从生产国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货物的运送方式: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6。对外贸易的统计指标:a贸易额:以金额表示的贸易总值。对外贸易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金额表示的对外贸易总值。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对外贸易量=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国际贸易额:一定时期内以金额表示的国际贸易总值。反映某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规模.国际贸易量=各国出口贸易额\出口有价格指数 b贸易量:主要用于货物贸易规模的统计。 c对外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比较的差额。d净出口净进口 e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一定时期内各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以比重表示。 f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和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和程度。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g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提出前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2。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3。评价①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它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废除了“谷物法”.②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自然的永恒的现象。③比

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应用

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应用 国际贸易,也称跨国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活动。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和探究。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贸易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其中,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主要阐述了各国之间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合作和互惠原则。这一理论对现代贸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主要强调了规模经济、垄断和差异化等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得各国企业的规模扩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此外,新贸易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国家在同一行业中会拥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上述两种国际贸易理论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如重心移动理论、外汇市场干预理论、关税和贸易制度理论等,用于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变化。 应用方面,国际贸易理论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比如,在选择市场和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了解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新贸易理论来确定自己的产品差异化和规模优势,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效益。 在国家层面上,国际贸易理论也对政府的贸易政策和谈判战略提出了要求。比如,在制定关税政策时,政府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来决定开放的贸易领域和实行的税率,以实现双赢。同时,政府还需要关注新贸易理论中提到的产品差异化和垄断效应,以避免贸易市场的扭曲和不公。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购买和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它是国际 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了解国际 贸易的基本概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知识。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其他商品或服务。 例如,假设国家A生产香蕉的成本低于生产面包的成本,而国家B 生产面包的成本低于生产香蕉的成本。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A应 该专注于生产香蕉,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面包。然后两国可以进行 贸易,互相交换他们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仍然可以从国际 贸易中受益。这是因为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可以拥有较低 的机会成本,即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地生产该商品或服务。 以国家A和国家B为例,假设国家A在生产香蕉和面包上的成本 都低于国家B。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其中它有 相对更大比较优势的产品,例如香蕉。国家B则应专注于生产面包。

这样,两国在贸易中将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分工,从而获得更 大的收益。 三、现代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涵盖了更多的因素,如资本流动、技术进步和政府政 策等。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重要工业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贸易中,国家倾向于专注于生产和出口那些对其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的产品。 另一个重要的现代贸易理论是国内需求差异化理论。该理论认为, 国家因其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差异,会导致对于特定产品的需求超 过其本国生产能力。为满足这种需求,国家将不得不进口这些产品。 此外,现代贸易理论还包括新经济地理学、凯恩斯经济学等理论, 这些理论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 结语 国际贸易是国家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基础,理解贸易理论对于我们认 识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 论和现代贸易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在实际 运用时,国家需要合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与其他国家展开互利 互惠的贸易,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以上为1500字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如有需要,可以根据您的要求适当增加字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