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编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第一节学习概述

(1)什么是学习

(2)学习的类别

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

(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

(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

(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

(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

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

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

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

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

心向与态度

优势元素

联结变化

类比反应

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

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

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

(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①消退律

②泛化与分化律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a.连续接近技术;

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

①三元交互作用

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

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

①位置学习实验

②潜伏学习实验

(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

(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

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

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

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

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

a.知识的呈现方式

b.学习的内在动机

(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①结构教学观

②发现法教学模式

(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

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①教学基本原则

②教学内容的安排

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

①哲学根源

②心理学根源

③技术根源

①关于学习过程

②关于学习结果

(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c.注重协作学习

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

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b.支架式教学设计

c.抛锚式教学设计

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

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

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

(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①关于学习的实质

②关于学习的过程

③关于学习的结果

(2)学习的条件

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

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

(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

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

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

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

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

(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

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

③学习双机制理论

第三编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

(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①知识的理解

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

b.知识理解的水平

c.知识理解的过程

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

②知识的巩固

③知识的运用

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

(1)概念的学习

①概念的界定

②概念的心理构成

③概念的分类

④概念的功能

a.称谓功能

b.简化认识过程

c.系统化功能

⑤概念的获得

a.概念的形成

b.概念的同化

⑥概念的运用水平

⑦概念的教学

(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①什么是原理

②原理学习的意义

③原理学习的过程

④原理学习的方式

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

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d.教师的言语组织

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

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b.言语指令的设置

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

d.强调原理的运用

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

(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

①问题解决的性质

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

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

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

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

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a.问题情境

b.定势

c.功能固着

d.知识经验

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

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

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

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

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模式识别学习

b.动作步骤学习

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

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

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

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

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

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

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

(3)学习策略的分类

①二分法

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

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

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

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②三分法

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

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③多分法

(4)学习策略的发展

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a.什么是复述策略

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

②精加工策略

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

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

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

③组织策略

a.什么叫组织策略

b.组织策略的类型

(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

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

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

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1)元认知概述

①元认知的定义

②元认知的结构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2)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

②目标策略

③策略监控

④注意监控

(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

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

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

a.自由放任式

b.直接传授式

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

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

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

(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

①金的实验

②德克勒斯的实验

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

(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

(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

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第十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

(2)迁移的种类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

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⑤近迁移与远迁移

(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

(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原理说

(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6)学习定势说

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1)当前关于学习迁移的重要理论与研究

①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②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③迁移的结构匹配学说

④迁移的图式理论

⑤关于样例迁移与样例三维迁移模式的研究(2)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特点

①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

②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

③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化

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

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c.教师的指导

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a.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c.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a.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b.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c.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

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

a.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

b.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c.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③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④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1)智力及其结构

①智力的定义

②智力的结构

(2)智力的测量

(3)智力培养的原则

①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③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④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3)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

①对智力整体的训练

②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③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

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1)创造力概述

①创造力的定义

②关于创造力的理论

③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④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⑤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2)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

①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

②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

③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

(3)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①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4)创造力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a.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c.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d.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e.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f.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a.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

创设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

摆脱习惯性思维;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

b.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技巧举例

缺点举例训练;希望点列举训练;图形想像训练;

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

c.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

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品德概述

第二节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和研究

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编

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

(2)学习动机的分类

(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a.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b.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c.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

①认知的内驱力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③附属的内驱力

第二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本能论

(2)驱力论

(3)强化论

(4)需要层次论

(5)认知失调论

(6)自我效能论

(7)成就动机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景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十五章认知因素与学习

第一节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二节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

第十六章人格因素与学习

第一节自我概念与学习

第二节归因、控制点与学习

第三节焦虑与学习

第五编

第十七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教学目标

第三节教学形式

第四节教学模式

第十八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

第三节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第四节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

第十九章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第四节真实性评价

第二十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第四节专家型教师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实质心理客观现实的反映 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冯特)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士)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科勒)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主义(奥地利佛洛依德)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现代认知心⎧⎪⎪⎪⎪⎪⎪⎧⎪⎪⎪⎪⎨⎪⎪⎪⎪⎪⎪⎨⎪⎪⎪⎪⎪⎪⎪⎪⎪⎪⎩⎩ 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瑞士皮亚杰)⎧⎧⎫⎪⎪⎪⎨⎬⎪⎪⎪⎪⎨⎭⎩⎪⎧⎪⎨⎪⎩⎩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共性心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注意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2⎧⎪⎪⎪⎨⎪⎪⎪⎩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着 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 3、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她的著作《论灵魂》中就各种心理想象进行了阐述,该书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教育硕士心理学学习理论复习思想结构图 心理学理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有关看法总结: 认识过程 心理学 心理过程感情过程注意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色 能力 气质 性格 知情义的关系:三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互相浸透认识过程基础 感情过程 前提 反作用 影响 影响 调理 意志过程 心理学研究 客观任务 心理本质 发展研究任务和意义 系统 研究意义 原结构主义 教育 则机能主义原则 心理学 方法和行为主义 派别 察看 方格式塔试验 法精神剖析丈量 过去和此刻人本主义检查现状 认知个案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信息整合 神经元轴突传达信息 树突接受信息 突触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联系神经元

2、神经激动 神经激动 刺激 去极化状态 电位差 极化状态 不该期 刺激不反响 神经激动 脉冲式 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活动 大脑皮层 颞叶——听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 中 边沿系统 额叶——语言中枢 脑 顶叶——运动中枢 枢 大脑 神 小脑 经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个体和种族保留 系 脑干:延脑、脑桥、中脑 调理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统 脊 参加记忆活动 髓 感觉的整合 中 最低部位,基本功能是反射和传导神经激动 枢 神 喜悦过程 减退克制 经 活动过程 条件克制 分化克制 克制过程 系 非条件克制 统 扩撒和集中 外克制 活 超限克制 活动规律 动 互相引诱 正引诱、负引诱 4、反射结构及其种类 结构 感觉器-传 反射 反射弧 特别通路 着迷经-中 三种通路 非特别通路 枢-传出神 无条件反射 环形通路 经-效应器 经典条件反射 强 两种 化 关系 信号 条件反射 时 系统 工具性条件反射 程 表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和重点提示(共九章)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 二、理论及其应用: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章)+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章) 三、具体领域的学习:知识(第五章)、技能(第六章)、学习策略(第七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第八章)、社会规范与品德(第九章)说明:除第一章外,其余八章均有主观题考点。 ?第二部分:各章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不同界说⑴研究范畴: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⑵研究对象: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主要指师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⑶研究特点:通过考察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来研究其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 基本含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层含义:⑴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促进机制和规律;⑵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教育心理学研究二者不可偏废;⑶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而且应该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起源西方在逾越节仪式中,犹太人要把祖先如何走出埃及的故事讲给后代,根据后代资质不同,故事版本从繁到简也有差别,这被视为西方最早关于个别差异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国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其中的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思想已相当丰富了。 发展过程创立20C20Y以前 背景文化教育的普及;教学要心理学化。 标志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他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并在此基础上于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 育心理学》,标志着传统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确立,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推崇。 迷茫20C20Y-50Y末 教育心理学自创立出现第一次“繁荣”之后,由于盲目广泛从其他邻近心理学科中吸取研究成果来扩充、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导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呈现 出忽略自身理论构建、体系不一及内容零散、庞杂、分歧等弱点。 选择20C60Y-90Y 任务一是对各派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展;二是学科体系的构建。 特点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有效教与学而组织的。(【注】教学心理学出现) 整合20C90Y以来 回顾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发展选择“统一”是艰难的,然而选择“整合”是现实的、必然的,表 现为以下几种倾向:⑴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⑵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⑶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 研究趋势⑴研究取向: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⑵研究内容: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⑶研究思路: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⑷学科体系: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⑸研究方法: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学科,研究如何通过学习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过程,以及认识学习环境的有效性及其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它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涵盖研究实验、调查及中长期关于学习者、教师、家庭成员和其他人士的行为。教育心理学涉及各种儿童和成人教育,从幼儿教育到专业培训。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各种因素,如学习者的个性和背景,以及社会变化对学习的影响。 二、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认识和解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它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已经成为教育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关于学习机制、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的知识,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成长发展过程,探讨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心理发育的特点,掌握年龄特有的心理特征,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学习者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以及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另外,心理学也有助于了解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发现学习环境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学习环境。 三、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 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必须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工具,此外,还要考虑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反应和知觉反应,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表现

机会,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对教师设计与实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介绍了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建立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控制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心理学探讨了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教学效果,调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从而做出调整,使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四、心理学指导家长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习者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学习者发展和学习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可以指导家长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把握家庭教育的路径。首先,心理学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学习者的发展特点,以便建立更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其次,心理学可以帮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教育的技巧,以及理解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科学原理,并在实施家庭教育中正确使用对话技巧,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最后,心理学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发展影响的科学原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子女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学习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过程,也是教育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以及指导家长实施有效家庭教育,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指导。

心理学框架图

心理学框架图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心理学概述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任务应用任务(揭示各个时间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绪论心理学历史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反映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反映,发展演化成心理 心理依赖于客观世界(现实)自然条件、社会影响、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言行等 所有的心理现象对客观现实依存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主观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概述 反射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皮质与心理

注意概述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非心理过程,而为心理特性) 注意的生理机制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内部因素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注意范围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特点,对象排列的集中、有规律,被知觉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范围越大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越少范围越大,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 注意特征注意稳定性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分散心理活动离开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于两个及其以上不同的对象活动 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专注程度 新对象特点 认知概念感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多个属性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种类感觉(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感觉和知觉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 知觉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特殊知觉幻觉和错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觉中的感受性变化感觉的适应,对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痛觉) 感觉的对比,“月明星稀”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编

学前心理学知识框架图

学前心理学知识框架图 1882年普莱尔《儿童的心理》为标志。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是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规律 1研究幼儿心理的发展阶段 2 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和个性的发展 3 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2. 增减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 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 调查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谈话法 研究任务 1. 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 解释幼儿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趋势1> 从简单到复杂(不齐全→齐全、笼统→分化)Array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无意→有意、生理制约→自调)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1> 发展的高速度 2>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3>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4>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发展具有整体性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提供自然物质前提、发展的可能性) 2. 生理成熟因素(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社会因素1.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家族教育(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全面的) 相互制约1.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格塞尔) 2. 环境决定论(华生、斯金约) 二因素论1. 吴伟士(心理发展=遗传×环境) 2. 斯腾(施太论)(会合论) 3. 格塞尔(成熟热力说) 相互作用论(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起作用,并指出两者相互作用) 心理发展理论 1 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成熟热力说 个体成熟的原则是核心原则 2 精神分析理论 a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性欲阶段理论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 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b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1.5-4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4-6岁主动对内疚 6-12岁勤奋对自卑感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0-24岁亲密对孤独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框架罗列(一、二)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框架罗列一 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认知发展婴儿期(0~ 3 岁) 动作发展,头尾、 大小、近远 1.言语发展: 3岁左右掌握母 语全部发音 2.思维发展 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 学习 学习特点: 游戏,象征性游戏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老师 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1.言语发展: 词汇的数量、范围、词义: 3 岁: 1000 6 岁: 3000 1.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 为主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 2.思维发展 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 思维 3)10 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1) 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思维形式发展特点 : 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 1)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 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4) 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平( 7-8 岁)一年级;形象抽象水平 ( 8-10 岁)二三年级 ; 初步本质抽象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 水平 10 岁以后 2)推理能力发展:演 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 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3)新 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 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4)逻 辑推理原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序 列化 青春期( 11、 12~ 15、 16 岁)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 的矛盾性 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 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 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 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 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 折感的交替 1.思维的发展 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 设的能力 2)思维形式与思维内 容分离 青年期(17、18~35 岁) 一般特征 1.思维的发展 帕瑞认为青年期的思维 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二元论阶段 2)相对性阶段 3) 约定性 阶段 中年期(35 或 40~60 或65 岁) 生理变化(中年转 换期) 生理变化:更年期女 性更年期: 45— 55岁之间 感知觉出现最早, 也最先开始衰退 老年期( 60 岁以 后) 心理变化观(退行 性) 1.老年丧失期观 2.毕生发展观 一、感知觉的退行 性变化明显:视觉 退化、听力下降、 味觉等感觉迟钝 二、记忆的年老变 化:记忆从 70 岁衰 退明显 三、适应退休的 4 个时期: 1.期待期 2.退休 期 3.适应期 4.稳定3.记忆发展 3.记忆发展 2.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特点:短时记忆容量 :7±2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特点 : 机械记忆与意义识记 3)形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 象记忆与词语记忆记忆策的主要方式 2)意义识记在记忆活动 略的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 1)没有策略(5 岁以前) 2)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过度阶段 -可以诱导使用策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 略( 5—7 岁) 3)主动自觉1)复述 2)组织 :归类、系列化童年 2.记忆的发展 2.智力的发展 记忆容量: 11.04 ±流体智力:知觉速度、 0.4(超出成人)特机械记忆、识别图形 点: 1)自觉地运用(受先天素质决定)的 1.记忆的发展变化 意义记忆 , 同时有效能力 运用机械记忆2)晶体智力:后天学习获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得的语文、数学及其他 达到个体记忆的最学科知识的能力 佳时期3)有效运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 期

教育心理学学习框架总结归纳

第二部分 学生与教师心理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图式T不平衡T不断达到平衡 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适应:同化 顺应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获得客体永恒性 2.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不可逆性、集中化、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获得物体守恒、随着分类和排序、获得思维可逆性、去集中化 4. 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动物进化结果。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作为历史发展结果。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二)心理发展观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四个表现 1.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 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3.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充足,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四)内化学说 内化: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第二节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

1. 信任对怀疑(0~1.5岁)一希望品质(安全感) 2. 自主对羞怯(1.5~3岁)一意志品质(自我控制) 3.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一目标品质(自信)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一能力品质(能力与智慧) 5.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一忠诚品质(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6.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一爱的品质(泛爱/过分自我专注) 7. 繁殖对停滞(30~60岁)一关爱品质(关心他人/自私自利、沉溺于自身之中) 8.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一智慧品质(满足感/失望)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 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两个方面:主体的我一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客体的我一被察觉到的我 ▲结构:自我认识一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一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具体内容是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节一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 ①是在过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主要受到他人的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包括诸多维度:自信、自尊、自我概念的稳定性。 自我概念的稳定性:个体改变自我概念的难易程度,他一来与个体信念的发展程度 自我概念随着情景和年龄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 自我概念是按等级组织的一 3. 自尊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者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古柏史密斯体出的培养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 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单一的一般因素,即G因素;特殊因素,即S因素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能力。 (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1. 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2. 斯滕伯格T智力三元理论 人的智力: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一)学习风格的维度 (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1. 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3)动觉型学习者 2. 认知风格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反思性和冲动型

教育心理学框架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 学习与教育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 4.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5.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6.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7.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8. 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10.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11.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12. 19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动物的研究于1903 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学习心理三大问题,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桑代克由此被公认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3.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4. 布鲁纳在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 —14、15), 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死亡)。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 岁) 1、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心理学框架图

心理学框架图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研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心理学概述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 心理学研究任务应用任务(揭示各个时间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绪论心理学历史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反映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反映,发展演化成心理 心理依赖于客观世界(现实)自然条件、社会影响、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言行等 所有的心理现象对客观现实依存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主观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概述 反射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皮质与心理 注意概述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非心理过程,而为心理特性) 注意的生理机制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内部因素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注意范围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特点,对象排列的集中、有规律,被知觉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范围越大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

务越少范围越大,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 注意特征注意稳定性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分散心理活动离开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于两个及其以上不同的对象活动 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专注程度 新对象特点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教育学第一章本质属性 1、概念、 2、属性 3、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社会属性 功能:对象—个体、社会;方向—正向、负向;呈现方式— 神话起源:最古老的 生物起源: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 起源心理起源:孟禄 教育劳动起源 原始社会:特征—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特征;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欧洲 历史发展近代社会:特点: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世俗化、法制化 +生产劳动;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科学化 现代社会:特点: 教育20世纪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教育学 1、概念 2、研究对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超日常经验 1、研究价值解释教育问题 2、意义: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优化知识结构、创新精神 理论实践 中国:孔子、孟子、墨翟、道家、《学记》 教育学萌芽阶段: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建立: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 发展概况独立形态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