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第2卷第3期2010年6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 h e o r y a n dP r a c t i c e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 o l.2N o.3

J u n e.2010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①

刘 云1,2,李阿利3

(1.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理工大学党政办,湖南长沙410076;

3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总结现有培养基地建设理论以及特色模式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理论探索,并以此为指导,提出几种新的构建模式,如“高校+企业+项目(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课题”模式;“高校+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决策项目”模式;“高校+高校+课题联合研究”模式等。

关键词: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0)03-0023-03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科研及人才高地,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研究生培养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培养质量,则是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正在摸索的一个课题。

在众多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当中,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对于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践上还欠成熟,它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方式及不断地适应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基本前提,探索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理论以及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基地诸多模式为出发点,进行理论探索,并提出适合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联合基地的新模式,为今后我国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一 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对培养基地的理论研究与基地建设被视为近年来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的理论研究

创新性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性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以创新性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手段。付云霞[1]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创新基地,才能给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大环境、大背景,通过安排各种创新实践让学生实施创造性研究、设计与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河海大学研究生院[2]分析指出,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研究生培养采取“理论训练+创新实践”的模式。另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史万兵[3]提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东北经济振兴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必要针对问题去寻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刘敏等[4]也指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其研究通过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建设省属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丰富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

23

①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刘 云(1979-),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新模式,越来越成为各院校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模式。张秀梅[5]通过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历程,分析指出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研究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工作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社会各方要提高对高校与企业合作意义的认识,形成一个有利于合作的氛围;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一定要选择好合作伙伴四点建议。邵秋萍[6]指出校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并结合比较传统的合作模式、大学直接创办企业和建立科技园的模式和虚拟模式这三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周云飞[7]指出,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企业在科研条件上有着高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改善了研究生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其研究结合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新模式、科研实训、业务培训方面阐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另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张希胜[8]分析指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王玺[9]指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是指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为导向,围绕支柱产业,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建设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成以后,政府应逐步淡出在其中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中介机构作用的日益凸显。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承办政府部门委托的任务,减轻政府在微观层次上的管理压力;可以通过评估来履行监督职能;也可以成为产业部门和高校、研究所沟通交流的平台,最终促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持续、健康运行。

(二)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的实践研究

近年来,各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切合高校发展实际的基地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重庆大学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以及大庆石油学院的“两段式、双导师”模式。

本着“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庆大学通过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整合资源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全国较早建立起集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创新项目开发、学术论坛、访学交流及创新实践为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采用观念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的“全开放”宗旨,实施学科代表性、先进性、交叉性和学术研究性的“多结合”模式,利用国家、学校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三方共建”的办法,建成了8个以研究生院大楼为依托,面向校内外、市内外研究生全面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构成了创新实践基地的主体。由各专业领域里研究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组成技术支持小组,同时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研究生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10]。

浙江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基地,其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运作模式为学校在校研究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地、乡镇或企业挂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一种实践模式。它由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组织完成并鉴定合作协议书,挂职岗位由地方政府提出,学校负责选拔合适的研究生到合适的岗位挂职实践。此方式创新点在于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研究生的实践经费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方经协商共同支出,为基地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4]。

大庆石油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采用“两段式、双导师”模式,其运作方式是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的主管领导分任主任和副主任,学校研究生部领导和企业人事部门主管领导任委员,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在企业完成,学校和企业各出一名导师联合指导,学校的导师为主导师。其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了社会企业资源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进行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4]。

通过上述分析,学者们分别运用了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反映了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尤其是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体现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与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地方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然而,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1.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只停留在对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建议及评价,很少以新的市场条件、国家发展计划为背景分析问题;2.目前各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均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几种统一、规范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与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3.大部分学者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理念,但是从什么方向定位,怎样去建设,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研究。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其有效运行机制及模式进行探索。

二 构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

(一)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的理论探索

在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构建以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中,除了要对其基础理论进行探索之外,还要着重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考虑到制约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地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要受到政府财政、高校发展、企业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任何一方的

24

缺失都会对基地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2.要以市场角度分析政府在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政府投入不足是制约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中,从宏观角度,充分研究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及角色尤显重要;3.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区、高校以及企业的经济能力、发展方向等因素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只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建立适合的地方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才能使各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达到其效能的最大程度发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尤其在解决扩招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人才培养规格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而建立一批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正在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满足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需要;二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是通过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地方院校产学研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新模式构建的探索

针对以上三种现有的研究,分析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结合当今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形势,提出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1.“高校+企业+项目(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联合基地,充分调动高校以及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进行新项目研究,在培养模式上采取以往不同的“高校培养+基地研究+企业实践”三段式,采用双导师制,高校导师负责课程学习指导,基地导师负责实践研究指导和论文指导;

2.“高校+科研院所+课题”模式:科研院所可以聘请高校导师作为研究人员,高校可以聘请科研院所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并担任导师,基地导师均为一肩挑,科研院所应尽可能的多争取课题,以满足基地研究生学习实践的需要,并争取足够的资金,推进基地建设和发展;

3.“高校+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决策项目”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整合当地高校优势学科资源,成立相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聘请高校专家作为基地导师,通过咨询决策项目研究带动基地发展;

4.“高校+高校+课题联合研究”模式:高校之间可以互相聘请老师,基地导师在两校均为挂职导师,高校间互通学分,以联合课题研究加强研究生实践锻炼,并通过基地导师指导完成论文。

参考文献:

[1]付云霞.浅议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问题[J].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4

-55.

[2]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建设长江、黄河研究生培养

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建设,2005(1): 18-20.

[3]史万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 72-75.

[4]刘 敏,黄应平,陈和春,等.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

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J].中国高新技术企

业,2007(4):178-179.

[5]张秀梅.中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教育

发展研究,1999(1):52-55.

[6]邵秋萍,刘 标.从教育与科技创新谈校企合作的意

义及模式[J].安徽科技,2003(3):62-64.

[7]周云飞.浅谈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J].绥

化学院学报,200828(3):140-141.

[8]张希胜,白庆华.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07,17

(1):95-97.

[9]王 玺.政府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角色研

究———基于上海市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调查

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

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责任编校 晏小敏)

25

关于建设“XX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试行办法

关于建设“XX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着眼于国家发展和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创新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立XX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构建产学研联盟的重大举措。“基地”是XX市产学研联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社会平台。在此平台上,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引逼”政策。一批具有较强专业实力的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与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合作,直接参与XX市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 第三条 “基地”的建设,既是为了拓展XX市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更是为了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封闭办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沟通与有机结合,有助于推进与完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和教育体制。在XX教育综合改革的框架下,逐步加大改革力度,使之逐渐成为XX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条 “基地”招生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方向应符合XX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以促进XX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完善与学科水平的提高。 第五条 根据实际情况,“基地”可以参与多种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向XX市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允许与一所或多所高校开展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第六条

“基地”与“高校”应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培养质量。“基地”必须保证导师、资金及各种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的到位。 第二章设置标准 第七条 “基地”的设置标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不同特点,从满足教学和科研基本需要出发,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基地”的遴选,还应充分考虑到其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应为XX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所急需。 第八条 申请“基地”,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专业人员 “基地”应具有若干名在产业、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研发成果突出、具有指导研究生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应达到较高比例。 (二)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应在近五年中曾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以及较多的省部级科研奖励;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等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出版过一定数量的学术专著;在为我国经济建设、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中做出较显著的成绩和贡献的;目前承担有一定数量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有重要价值、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开发项目,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企业应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技术或开发产品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曾获得多项国内外专利,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承担有一批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项目或者科技开发项目,有充足的研发经费。 (三)工作条件 1.“基地”应拥有可供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应能够较好地满足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2.“基地”应具备必要的生活设施条件,包括落实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住宿安排等。 3.“基地”应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或助研等工作的相关报酬。 (四)管理与规章制度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教育市场流动、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深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国际化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入手,分析归纳了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主动应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on,as well as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ope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oving education market,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From the challenges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deal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 Key words:international;postgraduate education;

科普基地工作总结

汇美园艺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工作总结 大连汇美园艺高效农科普示范基地位于城市近郊的旅顺口区水营街道三里桥,具有交通、信息、能源、科技、人才等优势,有土地500亩,温室、大棚30栋(40亩),是一个集生产,试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具有三十多年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历史,先后同全国二十多个大专院校,农科院所合作,引进试验成功并大面推广了多个新品种,100多项新技术,可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其中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德国吉塞拉系列大樱桃矮化砧木,育苗技术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引进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物保鲜技术制成的花卉、蔬菜、水果、昆虫鱼类等标本和各种旅游纪念品,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连续四届获国家级金奖,2007年又获得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从国外引进的蓝莓品种,从台湾引进四季果桑都种植成功,增加了我区特色水果的花样品种;引进的辣椒、番茄嫁接砧木,使辣椒、番茄嫁接成功。解决了辣椒疫病,番茄青枯病等土传病害,产量成倍增加,该项技术在大连地区是首创;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BO在果树、蔬菜、大田、油料等作物上应用,使作物早熟高产,改善品质,抗逆性增强,很受农民欢迎;引进国内先进生物工程组培技术每年可为社会培育大樱桃种苗10万余株,甘薯种苗30万余株,马铃薯原种3万多斤,出口辣椒苗20余万株,蝴蝶兰种苗300万株;繁育的矮牵牛、三色堇、石竹等花卉种子还出了国门,2009年还承担了旅顺口区科技风险示范园项目。除了引进、

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外,最近几年,该基地还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做法,结合本基地的实际,搞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展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服务,生活体验与影视旅游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辐射和带动周边的农业生产。建了五个基地。 1、建立以蝴蝶兰为主打品种的花卉生产基地。 该基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按照政府的要求,坚持以种菜为主,曾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创新发展的设施栽培经验,曾在全国推广,吸引了各地的参观者。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政策的放开,他们以市场为导向,把种菜温室改造成种花温室引进了100多种花卉,除满足本地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工厂、学校节日点化装饰外,还为花农提供花种、花苗和种花技术。去年又同台湾客商合作,引进了十多种蝴蝶兰优良品种,用国际先进的生物组培技术,繁育了300多万株种苗,春节前各种颜色的蝴蝶兰竞相开放,吸引了很多前来赏花、购花的顾客。虽然去年遇见了30年少见的寒冬,不少联栋温室都遇到温度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这里采用改进型日光温室、配合高科技生产技术生产的蝴蝶兰却长势良好,花色艳丽,花朵排列整齐,花期特别长。而且生产设施和加温的成本都能节约一半以上,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花市反映:这里用日光温室生产的蝴蝶兰比联栋温室生产的蝴蝶兰花瓣又大又厚,叶色深绿有光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更深得农民的关注,很多农民都觉得,种蝴蝶兰比种菜合算,同样是1亩温室,栽蝴蝶兰收入年

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对外学术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联合培养,是以高校名义与国内学术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联合培养单位”)签署联合培养项目协议,按照我校培养方案的要求,利用双方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开展研究生培养。参加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下简称“联培生”)须为我校在籍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 第二章协议管理 第三条学校鼓励各培养单位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与校外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开展联合培养的单位应与我校有实质性合作基础,学科排名或学术水平不低于我校相应学科,开展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还应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应明确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和要求、校内外导师的资格和责任、研究生选拔标准和程序、研究生日常管理、研究成果的归属等内容。 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归口管理。 校内各培养单位负责联合培养项目协议的磋商和起草。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联合培养协议中科研内容的审核。 财务部门负责联合培养协议中财务内容的审核。 学校办公室负责项目协议的审签。 组织部门负责党员联培生组织关系的转接。

后勤保障部负责联培生宿舍的安排与调整。 任何个人和学院未经授权,不得以高校名义与校外单位签署联合培养项目协议。 第三章导师管理 第五条联培生的校外导师要求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和学术知名度,近5年内有高水平论文发表或主持过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校外导师必须聘任为我校兼职导师,具体程序和要求参照《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与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执行。学校为受聘导师颁发聘书。 第六条联培生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小组成员不超过3人,成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 第七条参加联合培养的校内外导师均须在研究生院进行导师小组成员备案。联合培养双方要为联培生确定第一导师,第一导师对联培生的培养负主要责任,导师小组其他成员协助指导。 联培生第一导师由校外导师担任的,其导师必须为博士生导师,导师小组中至少要有1名我校青年教师;联培生第一导师由校内导师担任的,其导师要具备相应层次研究生指导资格,要与联合培养单位有合作基础或合作潜力。 第四章培养过程管理 第八条联培生须由校内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单位依据学生所在专业培养方案,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充分体现双方的学术优势。 第九条联培生的课程修读可在我校完成,也可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联培生到联合培养单位修读培养计划内的课程,须提前将《高校研究生课程学分互换申请表》提交校内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修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联合培养单位成绩管理部门出具成绩

海南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方案

xx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方案 为了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提高xx大学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 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搭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平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项目建设应立足于切实贯彻“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着眼于xx发展和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xx大学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创新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加大联合研究生培养力度。 (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构建“产学研”联盟的重大举措,是xx大学“产学研”联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社会平台,并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封闭办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xx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沟通与有机结合,推进与完善“产学研”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应该紧紧围绕xx大学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联合单位人才、资源和条件优势,并使其能在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具备的条件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我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具有硕士、博

士学位授予权的学院为主体,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单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专业人员 具有若干名在产业、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或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研发成果突出、具有指导研究生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科学研究 1、科研机构应在近五年中曾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或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等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出版过一定数量的学术专著;在为我省经济建设、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较显著的成绩和贡献的;目前承担有一定数量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有重要价值、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开发项目,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2、企业应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技术或开发产品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曾获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或取得多项国内外专利,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承担有一批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项目或者科技开发项目,有充足的研发经费。 (三)工作条件 1、拥有可供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应能够较好地满足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甲方:郑州大学研究生院 乙方: 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甲方)和(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原则的基础上,经充分、友好协商,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内容达成一致共识,并作为合作实施要约。 一、联合培养研究生注册于甲方,由甲乙双方联合培养。甲乙双方根据《郑州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对研究生进行管理,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甲方按照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条件聘请乙方推荐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甲方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 三、乙方同意并接受甲方委托,从年月日至年月日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所列课程的学习原则上在甲方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在乙方完成;乙方为其指定指导教师并配备相应科研条件。 五、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应符合甲方的有关规定,同时也应符合乙方的有关规定,或根据双方协商确定的标准执行。 六、在联合培养期间,若联合培养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单位为郑州大学,则甲方导师为通讯作者。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按照甲方毕业最低要求发表足

够论文篇数后,后续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署名单位,由双方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协商,相关费用由第一署名单位提供。 七、联合培养研究生论文中的内容或涉及的技术、方法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约,研究生不得擅自转让和独家发表或公布该论文。 八、论文选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及最后答辩在甲方进行,甲方负责相关费用。 九、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完成时,应在论文的适当位置明确注明其在乙方联合培养期间的导师姓名。论文答辩时,应邀请乙方导师参加。 十、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乙方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期间,由乙方负责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联合培养期间的住宿,乙方导师根据该生实际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十一、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乙方联合培养期间,仍享有甲方提供给在校学生的各项权益和待遇。 十二、在乙方学习期间,由乙方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包括临时党组织关系等)工作。 十三、对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或明显不适于相关科研工作的联合培养研究生,乙方有权将该学生退回甲方。 十四、附则 1.甲、乙双方如有一方欲终止本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向另一方提出书面说明材料,对方在收到解除协议的书面说明材料后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默认,本协议即告终止。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协议

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协议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更好地贯彻国家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经合肥工业大学(甲方)与 (乙方)协商一致,决定共同成立“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 为保证实践基地的顺利运行,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实践基地及其职能 1、双方同意在乙方所在地合作建立“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2、实践基地的主要职能是:(1)根据乙方生产和科研的需要,甲方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并结合实践内容撰写学位论文;(2)提出工程项目和研究课题、提供导师和必要的工作条件;(3)定期在甲乙双方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二、实践基地的管理体制 3、甲乙双方协商成立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分别由乙方和甲方领导担任,实践基地委员会下设甲乙双方实践基地委员会办公室,全面负责实践基地的运行。乙方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或人事部门,甲方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实践基地建设学院; 4、乙方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每届研究生安排导师,协调在实践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对研究生的工作情况与论文进度进行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向校企双方导师通报。甲方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研究生的选派,及时与乙方管理委员会沟通,配合乙方实践基地定期对

研究生的工作、学习、论文进度和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和检查; 三、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 5、进入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双导师制,即有乙方导师和甲方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由甲方聘请乙方导师担任校外导师(校外导师遴选条件参见《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信息登记表》),由甲方颁发导师聘书; 6、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在进入实践基地后,承担乙方的科研工作,并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 7、乙方导师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日常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具体工作内甲乙双方导师协商确定;甲方导师负责根据实践内容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学术指导、论文指导和日常管理。甲乙双方导师应建立交流机制,及时解决研究生的科研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8、研究生在实践基地期间应定期返校(一年至少返校两次),向学校及导师汇报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况,并参加学校的有关活动; 9、研究生返校答辩前应向研究生培养处、学院和导师提交《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总结考核表》,作为研究生的主要考核依据,回校后统一交由各学院研究生教务员; 10、基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回学校进行。有关学位论文要求及答辩程序按校内相关规定执行; 11、研究生在实践基地的政治学习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由基地所在单位统一管理; 四、实践基地研究生的相关经费问题 12、乙方为研究生的食宿提供方便,费用双方协商解决; 13、研究生在基地学习、工作期间,若因执行乙方指派的工作任务而导致的伤、残、亡的,由甲乙双方按照相关法律和乙方有关规定处理。研究生非因公致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 学位〔2010〕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局(司),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现将两个文件印发,请遵照执行。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

位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积极地发展。 附件: 一、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

张家湾生态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简介.

张家湾生态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简介 一、基地基本情况 张家湾生态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赤水市西南部,复兴镇境内,距离市中13公里,是赤水市“二纵二横”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基地环境宜人,植被良好,空气清新,雨量适中,远离市区和厂矿企业,是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基地以蔬菜、石斛生态种植和林下赤水乌骨鸡科学养殖为主,以天然的丹霞奇石和农家乐的创建升级为辅,即以种养为主,休闲娱乐为辅的综合性的农业生态观光科普示范基地。基地总面积5400亩,涉及农户112户,463人,其中赤水乌骨鸡林下养殖26户,常年存栏6万羽;石斛种植12户,面积1300亩;农家乐6户,参与经营人数62人。 二、基地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基地自2010年创建以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设施设备齐全。 基地有科普惠农服务站,图书阅览室一间24平方米,有各类科技图书2000余册,培训教室一间40平方米,双人课桌30张,电脑2台,照相机1部,电视机1台,基本能满足学习培训的要求,基地有小水池11口,小水窖18口,排灌管网总长8公里;有钢架塑料蔬菜大棚8个;有规范的教学实习场地4个,其中石斛教学实习场地1个,林下乌骨鸡教学实习场地1个,无公害蔬菜种植教学实习场地1个,“农家乐”教学实习场地1个。 2、技术力量较强 基地聘有各类专家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本地“农民土专家”2人。

3、基地内科普工作成绩喜人。基地创建至今,共开展各类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共24次,受训2790人/次;赤水乌骨鸡林下养殖培训28次,受训648人/次;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培训26次,受训570人/次;石斛栽培技术培训34次,受训860人/次;厨师培训6次,受训人数38人/次;导游培训8次,受训人数62人/次;其他培训12次,受训人数77人/次;经过培训共264人获各类培训证书,有14户农户订有《长江蔬菜》等专业性书刊自学,用于指导生产。 4、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在我协及有关单位的努力下,基地在2013年已经成为赤水市最好的科普示范基地,周边乡镇和村组织到基地参观学习,有的农户甚至自发到基地学习。为其他乡镇和村举办培训18期,培训720人/次,接待自发到基地驻地学习技术的农户14人。 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基地取得最大的成绩就是农民收入成倍增长提高,2010年基地建立之初,基地农民平均纯收入4290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60元。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基地农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还有相当农民仍需继续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2、缺资金,农户缺乏资金,扩大规模存在困难,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基地应完善的基础设施也还没完善;3、产品的销售存在一定困难

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方案

海南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方案为了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提高海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 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搭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平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项目建设应立足于切实贯彻“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着眼于海南发展和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海南大学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创新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加大联合研究生培养力度。 (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构建“产学研”联盟的重大举措,是海南大学“产学研”联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社会平台,并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封闭办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沟通与有机结合,推进与完善“产学研”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应该紧紧围绕海南大学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联合单位人才、

资源和条件优势,并使其能在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具备的条件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我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院为主体,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单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专业人员 具有若干名在产业、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或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研发成果突出、具有指导研究生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科学研究 1、科研机构应在近五年中曾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或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等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出版过一定数量的学术专著;在为我省经济建设、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较显著的成绩和贡献的;目前承担有一定数量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有重要价值、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开发项目,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书

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书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暂行管理办法 为满足研究所科研工作需要,允许具有条件的科研团队招收部分联合培养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为规范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特制订以下管理办法。 一、联合培养研究生应聘条件 1.已经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非应届硕士、博士研究 生。 2.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有旺盛的求知欲望, 具有一定的做实验的基础。 3.能够在研究所一年持续工作6 个月以上。 4.专业应符合研究所设置的招生学科覆盖的范围。 二、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团队条件 1.团队内有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导师; 2.已经争取到除团队启动资金以外的科研项目经费 支持,有明确的科研任务,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3.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明确的需求和工作计划安 排。 4.年度内导师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总数不能超过 当年招生计划数的2倍,即6人。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招收流程 1.各团队提出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和专 业要求、拟招收联合培养学生的来源,人事教育处根

据各科研团队的需求拟定年度联合培养学生招收计划(附件1)报所务会审批。 2.人事教育处负责将联合培养研究生招收计划发布到相关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并组织接受候选人报名。 3.候选人向人事教育处提交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表(附件2),由人事教育处初步审核后转科研团队审核。通过审核人员参加研究所组织的面试。面试通过人员由人事教育处组织向所务会汇报,得到批准后方可接收。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 1.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统一纳入研究所研究生管理体系,人事教育处负责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津贴发放、住宿安排、学分登记、思想教育、毕业论文开题等方面。 2.招生的科研团队明确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辅导导师、参加的科研课题,并由研究生导师负责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指导。 3.联合培养研究生在申请时向所在单位办理相关的申请和审批手续,在获得联合培养研究生资格后与研究所签订协议(附件3),接受研究所的管理,执行研究所研究生相关管理制度规定。 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待遇 1.研究所向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生活补贴,由科研团队列支,参考标准为:硕士研究生:400-700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经2013年第8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为规范我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我校与合作单位经友好协商共同建立的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场所。 第三条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应遵循按需设立、分级管理、合作共赢、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基地的设立 第四条基地由学校或学院(部)与有关单位共同建立,称为“武汉理工大学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第五条基地设立的条件: (一)在区域或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业务能满足相关类别或领域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或学位论文研究的要求。 (二)有一定数量的符合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三)具有长期稳定为培养研究生提供科研合作项目并拓展合作范围的能力和潜力。 (四)具备研究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 (五)具有一定的承载规模,能同时接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参加实践研究。 (六)同一基地的构成单位应在同一城市或地区。 第六条基地按以下程序设立: (一)提交论证报告。由相关学院(部)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合作基础向研究生院提交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的内容包括合作单位的行业性质、基本条件、适用专业领域等。 (二)实地考察。由研究生院会同相关学院(部)组织人员到拟设基地的单位进行考察和磋商,由相关学院(部)填写《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申报表》(附件)。 (三)签订协议。由研究生院会同有关学院(部)根据实地考察和磋商结果拟定合作协议,经分管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并挂牌。 第七条合作协议到期后,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和合作成效,可续签协议;未续签协议的基地自动终止合作并取消基地资格。 第三章基地的建设 第八条各基地须成立基地工作小组,负责协调落实专业实践计划、安排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考核等工作。基地工作小组组

首都医科大学“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管理办法

首都医科大学“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为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能力及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北京市教委批准我校等10所高等学校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此,我校正式开展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工作。现就我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的管理工作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及北京市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促进我国及北京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紧密结合国家及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我校、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为重点,选拔我校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知名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搭建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国际间科研合作与交流。 二、选派计划 1、选派规模 学校依据每一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及资助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 2、留学期限 国内外联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在国外学习的期限一般为6—24个月。 3、选派专业领域 原则上我校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均可。但若申请人数较多,则优先

从我校的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博士点的博士研究生中选派。 4、留学单位 留学人员应去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可通过两条途径: (1)导师已有科研合作的国外院校; (2)学校国际与国内合作处可协助及联络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院校。 5、资助内容 原则上留学费用由北京市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导师经费及学生本人三方共同承担。 北京市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资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国际旅费(经济舱)、资料费、发表论文版面费、会议费、少量劳务费等。 三、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申请人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和为我国、北京市及我校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申请人为我校非委托培养、非定向培养的全日制在读一年级或二年级博士生,申请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硕博连读的学生原则上在硕士生阶段不得申请此项目。 3、申请人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语言要求。 4、身体条件符合国家对出国人员的相关要求,心理素质稳定。 5、申请人可同时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 四、选拔办法 1、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2、采取“个人申请,导师推荐,学院选拔,学校审核,择优批准”的方式进行选拔。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第2卷第3期2010年6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 h e o r y a n dP r a c t i c e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 o l.2N o.3 J u n e.2010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① 刘 云1,2,李阿利3 (1.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理工大学党政办,湖南长沙410076; 3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总结现有培养基地建设理论以及特色模式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理论探索,并以此为指导,提出几种新的构建模式,如“高校+企业+项目(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课题”模式;“高校+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决策项目”模式;“高校+高校+课题联合研究”模式等。 关键词: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0)03-0023-03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科研及人才高地,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研究生培养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培养质量,则是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正在摸索的一个课题。 在众多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当中,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对于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践上还欠成熟,它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方式及不断地适应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基本前提,探索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理论以及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基地诸多模式为出发点,进行理论探索,并提出适合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联合基地的新模式,为今后我国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一 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对培养基地的理论研究与基地建设被视为近年来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的理论研究 创新性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性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以创新性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手段。付云霞[1]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创新基地,才能给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大环境、大背景,通过安排各种创新实践让学生实施创造性研究、设计与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河海大学研究生院[2]分析指出,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研究生培养采取“理论训练+创新实践”的模式。另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史万兵[3]提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东北经济振兴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必要针对问题去寻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刘敏等[4]也指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其研究通过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建设省属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丰富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 23 ①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刘 云(1979-),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山东英才学院 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规范联合培养过程,提高联合培养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政策规定,按照联合培养协议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主要是指学校与重点公办高校(以下统称“联合培养单位”)签订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协议,由联合培养单位在录取专业硕士研究生后,于第二学年选派专业硕士研究生到我校,由我校指导实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时由联合培养单位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根据联合培养工作需要,我校可以组织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推荐教师到联合培养单位承担理论课程教学任务。 第二章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报到注册 第三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联合培养生”)由联合培养单位负责学籍管理,我校建立联合培养

生个人信息档案。按照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培养生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到我校报到注册。 第四条联合培养生报到注册包括以下程序:(1)到研究生处报到,领取报到注册表和个人信息登记表;(2)持报到注册表到资产处办理住宿手续;(3)到总务处办理饭卡;(4)到图书馆办理借书卡;(5)持银行卡到财务处办理生活补助登记手续;(6)到研究生归还报到注册表和填写完的个人信息登记表;(7)持研究生处开具的报到通知单到二级学院(研究院所)报到。 第五条联合培养生完成联合培养过程,须办理离校手续方可返回联合培养单位。离校手续包括以下程序:(1)到研究生处递交离校申请、学习(实习)报告、学生评教表和毕业论文(设计)初稿,研究生处出具离校通知单;(2)持离校通知单分别到财务处、图书馆、总务处、资产处办理相关离校手续;(3)到研究生处归还离校通知单,领取联合培养综合评价表。 第三章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第六条联合培养生的日常管理,包括思想、纪律、生活等方面,由所在二级学院(研究院所)指派一名兼职辅导员负责。兼职辅导员每月发给津贴500元。在联合培养达到规模时,可安排专职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联合培养生在我校期间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017年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2017年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图) 56.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在校生2695.8万人,毕业生70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万人,在校生1599.1万人,毕业生533.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2.9万人,在校生2366.6万人,毕业生792.4万人。初中招生1487.2万人,在校生4329.4万人,毕业生1423.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52.5万人,在校生9913.0万人,毕业生1507.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49.2万人,毕业生5.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13.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 2012-2016年我国教育行业招生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36%。教育经费总投入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间的分配占比分别为7.21%、45.29%、15.84%、26.01%,5.65%。 2016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15.97%、8.88%、10.50%、11.34%、8.03%、3.35%。 2012-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教育部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据专家预测,二胎政策放开将带来每年500-600万的新增出生人口,这将带来千亿的消费市场,充分打开了幼儿教育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仍然牢牢占据着家长心智。据统计,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很多家长甚至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下“血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