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典型错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典型错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典型错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典型错例

小学数学典型错例汇编

一年级下册

一、错例目录

二、原始错例

一、错例目录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1. 图形的拼组…………………………………………………………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看图写算式…………………………………………………………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位、写数…………………………………………………………

2.数位、写数…………………………………………………………

3.数位、写数…………………………………………………………

4.数位、双数…………………………………………………………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

3.简单的计算……………………………………………………………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整十数加一位数………………………………………………………

2.整十数减一位数………………………………………………………

3.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第七单元找规律

1.找规律……………………………………………………………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

题目出处:数学书第6页

相关知识:图形的拼组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经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感知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意: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典型错题:

原题:缺了()块砖。错解:缺了( 11 )块砖。

原因分析:

原因1: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学时太突出强调用画一画“补墙”的方式来解题,没有抓住题目的侧重点,题目的重点是数出这堵墙缺了几块砖,而画一画“补墙”的方式其实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但在教学中,教师恰恰注重了怎么“补墙”,看学生是否将砖块修补好,通过修补好的砖块数,再来完成填空。

原因2: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对墙面结构认识不够,有的学生就认为砖块是平行叠放的。教学建议:

建议1:采用多种手段,得出正确结论。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手指丈量、估计的方法,或用每行5块砖共30块砖,减去好砖的块数20,从而得到缺的块数是10块。学生只要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判断。本题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是直接算出缺的块数,其二是通过总块数减好的块数,求出缺的块数。两种算法可以相互检验。

建议2:教学时要通过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对比,得出哪几行的砖是一样的。然后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同时,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辅助手段,掌握“补墙”的方法,真正了解砖块的分布结构。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

相关知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简述:此题属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问题解决,学生在第一学期积累一些“求差”类简单应用题的经验,如“告诉总数,拿掉多少,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解。”这一题的表述与已学的知识刚好相反,并且,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独立解题。

典型错题:

原题:

错解1:8+9=17 错解2:17-8=9

原因1:从教材的角度讲,问题的表述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的题目都是把“剩下的数量”作为要求的问题,而本题是把“剩下的数量”作为已知条件,把“拿走的数量”作为要求的问题,表述方式正好相反。又因为这题目出现在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学生学习的重点仍集中在计算的方法上,所以,作业本随意安排这一改变表述方式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按照原有的解题方式去解决。

原因2:从学生的角度讲,①思维受负迁移的影响(这是错误的主要原因)。从一些学生看到“剩下9颗这个强信息”后,脑子已经自编的(或者说提取了以往题目)的模型了:“一共有17颗,狐狸摘走8颗,还剩下9颗。”17-8=9的算式也“顺理成章”了。②不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格式。对于“已知条件要写在等号的左面,未知的问题要写在等号的右面”理解起来有困难,他们认为,9+(8)=17,所以17-8=9。

原因3:从教师的角度讲,①在前期“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减法教学中,创设的已知情境过于单一,偏于正向思维,如“已知总数和减少的部分数,求剩下的部分数”,使学生形成了“解题定势”。②对于数学问题的解题格式没有特别强调,学生没充分理解。

教学建议:

建议1. 帮助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减法情境模型。教材中出现了多样化的减法情境,但没有出现这种本身带有“顺序性”的减法模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补充题型,并且在

题型比较中凸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建议2. 重视算式结果和问题的比对能力。这是让学生通过比对计算的结果与要求的问题的意思是否一致,达到自我检查。这一点是解决“那些能够理解题意,但按照自己思路解题的学生”的重要方法,也是培训学生检查应用题的着力点之一。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四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

相关知识:数位、写数

教学简述:这是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读数、写数”教学后的一道练习题,学生已会读写两位数,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意义。

典型错题:

错题:猜一猜这个数是几: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 。

错解:61(或72、83、94)

◆原因分析:

原因1.学生思维主要集中在“小5”,对于“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导致实际写数时颠倒致错。

原因2.学生对数位的理解不正确。

教学建议:

建议1.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建议2.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明确题目要求。可以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个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在此基础上,明确“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

建议3.此题的答案不止一个,为了得出所有符合此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推算。如,根据“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先写出个位上的数最大是9,十位上的数就是4,依次写下去,符合这个条件的数还有38,27,16。

资源链接:

强化练习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小5 ()

(2)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3 ()

(3)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7 ()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四单元

题目出处:期末复习卷

相关知识:数位、写数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认识了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和百位。

教学用意:增进对两位数的认识,增强学生读题、解题的能力。

典型错题:

原题: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5,第二位是4,这个数是()。错解:这个数是( 54 )。

原因分析:

原因1:学生审题不全面,不少学生在审题时,目光的注视点是“第一位是5,第二位是4”,就直接写下了“54”,而没有关注“从右边起”的意思。

原因2:个别学生对题目不能理解,无法将“从右边起”和“第一位、第二位”联系起来考虑,也无法与数位顺序表联系起来,所以做题时瞎蒙。

教学建议:

建议1:加强对数位顺序表的教学,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建议2:较强直观教学。以数位顺序表为基础,鼓励低段的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时能画一画数位顺序表,再根据题目要求,边读题,边在数位表上写一写,如:

十位个位(右)

4 5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直观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可以采用一些画一画、做标记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一个数,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4,这个数是()。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和第二位上是0,第三位是1,这个数是()。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四单元

题目出处:期末复习卷

相关知识: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教学用意:增进对100以内数的排列的认识,渗透估算思想。

典型错题:

原题:哪个数最接近70 ?( 68 80 71 )

错解: 68

原因分析:

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在看到题目“最接近70”这几个字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70前面的数,在三个选项中,自然而然地选择了“68”,并没有逐个去分析每一个数字。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常常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盲目做题。

◆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全面读题,细心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审题要把题目读完整,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题目中的关键字是“最接近70”,可将这几个字划一划或圈一圈,再从关键字入手,进行分析:最接近70的数,也就是与70差距最小的。逐个分析3个数字,68与70相差2,80与70相差10,而71与70只相差1,从而判断出与“70最接近的是71”。

针对性练习:选一选,正确的打“√”。

1.哪个数最接近59?( 56 95 61 )

2.与40差距最小的是几?( 37 49 42 )

3.74最接近的整十数是几?( 80 70 60 )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四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

相关知识:数位、双数

教学简述:少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时期已经能区分单数和双数,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数表和数位表,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格,更加深刻

的知道了单数和双数意义。

典型错题:

原题:有下面一些数:25,27,28,30,43,34,52。写出十位上是2的双数:。

错解:25,27,28。

原因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讲,基于学生访谈: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问题吗?

生1:写出十位上是2的双数。

师:能说说这里有几个要求吗?

生1:1个。

师:说说看,是什么要求?

生1:十位上是2

(分析:学生审题只注意到第一个要求“十位上是2”,第二个要求“双数”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直接就选择了25,27,28这三个数。其实这与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有关。如上述错误,低年级学生感知分析的综合水平不高,在感知一个新事物时,往往忽略了整体,顾此失彼;或者粗略地感知了事物的整体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因此,他们对问题要求产生一个笼统的、不精确的初步印象,导致题目意思没看完整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占了25%。)师:你知道什么是双数吗?

生1:(没有回答)

师:你能说几个双数给老师听吗?

生:1,3,5……

(分析:很明显这位学生对双数和单数的概念模糊不清。这样的错误率也较高,超出50%。)

教学建议

建议1:教学时,在学生审题时划出要求是什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组成结

构。分步进行教学:(要求一)师:十位上是2的数有哪些?生:25,27,28(边找边圈);(要求2)师:这三个数中是双数的是几?生:28。

建议2:

观察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说说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单数有什么特点?双数呢?你是怎样记住双数的?单数呢?

1.你能找出表格中的单数吗?把这些数圈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你能找出表格中的双数吗?把这些数圈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五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

相关知识:人民币换算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且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意:使学生对各人民币的面值的关系有新的了解,为进一步用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些准备。典型错题:

原题:

错解: 5

原因分析:

原因1:从教材的角度讲,“将一种数量转换成两种数量的和”相比“将一种数量转换成另一种数量”是一个突破,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组合结构,容易导致学生出错。

原因2:从学生的角度讲,受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容易将此类题目与“将5角分别对换成1角和2角”相混淆,没有理解题目是将一张5角同时换成1角和2角,也就是几张1角和几张2角加起来要等于5角这个意思。

教学建议:

建议1:在教学中同时呈现数量转换的不同方式,让学生在比较后再解题,在解题后进行交流。如4角=()个贰角+()个壹角,4角=()个壹角,4角=()个贰角。

建议2:通过有趣的活动,如采用等价换币的游戏,同一个币值可以有多种换币的方法,让孩子在活动中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如:1元=10个壹角,1元=5个贰角,1元=2个伍角,1元=1个伍角+5个壹角,……。从中体会理解将一种数量转换成两种数量的和或者转换成另一种数量的不同点。

资源链接:

1.说一说题意。 2张能换()张和()张。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进行练习,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用列式的方式帮助自己解题。

3.让学生尝试练习。

4.等价换币游戏。a.师生换币 b.同桌换币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五单元

题目出处:单元试卷

相关知识:人民币换算

教学简述: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有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学生对人民币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知道有元和角的相关面值的人民币,对“分”比较陌生,极少部分学生能说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典型错题:

原题:迪迪有下面一些钱,他买一盒5元的巧克力,可以怎样付钱?

一张5元二张2元一张1元一张5角二张2角一张1角

错解1:一张1元和一张4元(本错解错误率约12.2%)

错解2:一张2元和一张3元(本错解错误率约9.2%)

原因分析:

原因1: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比较模糊。受年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影响,学生无法正确认知13种面值的人民币。

原因2: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过程过于简单,使学生无法形成全面的、正确的、深刻的记忆。同时,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涉及解题策略的选择,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有条理思维,

否则,学生就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

建议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和初步使用人民币,建立基本的感知基础(这点可在学期初向学生和家长建议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积累经验)。

建议2: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整套人民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尽量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和研究的方式认识人民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得出人民币面值的规律是: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但面值数字都为1、2、5(100元可以理解为较大币值的需要),共计13种币值。

建议3: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如购物游戏或兑换游戏)熟悉各种币值之间的关系,突出“同一个币值可以兑换成各种币值的和”,体现出兑换方式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兑换中的限制性,即在13种人民币的面值里进行。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五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

相关知识:人民币的换算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已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单位元、角、

分和它们的进率,能进行简单地换算。X k B 1 . c o m

教学用意:增进元、角、分三者之间的进率关系,对人民币能够进行简单地换算,并能进行简单地购物。

典型错题:

原题:8角+5角=()角=()元()角

错解:8角+5角=( 13 )角=( 8 )元( 5 )角

原因分析:

受直觉思维影响,学生将“8角+5角”当成“8元5角”,没有考虑到三种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建议:

建议1:在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首先要明确单位是否相同,同单位的数字才可以直接相加或相减,单位不同需要换算成同单位才可以直接计算。建议2: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8+5=13 8角+5角=13角,而8元+5元=13元

80+5=85 80角+5角=85角,而80元+5元=85元

创设童话情境:

1.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

2.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3.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②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

③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

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 )角=()元()角

1元2角+8角=( )角=()元

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5角+5角=( )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 )角=()元()角

④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六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练习题

相关知识:进位加法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用意: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扩展,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铺垫。典型错题:

原题:35+7= 错解:35+7=32

原因分析:

原因1: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是理解的,但容易遗忘个位相加满十后的进“1”。这是受学生年龄特点影响,其注意力较不稳定、不够全面,容易忽视局部细节。

原因2: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算法的推导得出,对学生动手及通过动手来理解算理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对进位加法的理解比较模糊。

教学建议:

建议1: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对比练习。如:35+4= 和35+7=,让学生通过观察,区分两道题目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

建议2: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关键要说得出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通过纠错来重新理解算法。

同时,教给学生适当的检查方法,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独立纠正错误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最简单的检查习惯和能力。如35+7=32,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加一个数怎么会变小。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六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练习

相关知识:退位减法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的不进位、进位加法。

教学用意: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扩展,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铺垫。典型错题:

原题:36-9= 错解:36-9=37

原因分析:

原因1: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理解的,但容易遗忘十位退1后需要在十位上减去“1”。这是受学生年龄特点影响,其注意力较不稳定、不够全面,容易忽视局部细节。

原因2: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算法的推导得出,对学生动手及通过动手来理解算理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比较模糊。

教学建议:

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情境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意义。

建议2:重视学具的拼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退一换十”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重视直观学具拼摆,可以用小棒、数位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从而让体验到“退一换十”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六单元

题目出处:课本

相关知识:问题解决

教学简述:因为事先知道这是一题很容易出错的题目,没有经过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第二次教学时,在另一个班级就提醒学生注意所求的问题,没有经过谈论“原来的意”,思错误率就有所下降。)学生在头脑中积累起的加法模型比较单一,求合并,对减法模型的动态模型影响深刻如题中“飞走”。

典型错题:

原题:

错解1:18-7=11 (本错解错误率约53.2%)

错解2:17-7=10 (本错解错误率约31.9%)

原因分析

原因1:由强信息导致的思维负迁移

从学生的感知顺序看,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图,而不是文字,图中17架飞机是停在停机坪上,中间有一架是正好处于起飞状态,与文字中“飞走”相对应,正好与学生原有的动态减法模型中的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相符合。三者相加就成了学生头脑中的强信息。另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比较薄弱。当学生看到“飞走”这个词,就马上提取脑中的减法模型“原有多少架飞机?”这问题就被学生忽略不记了。其次对“原有”的不理解。

原因2:一年级求和的数量关系是“部分数+部分数=总数”。但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课本中出现的题目都是静态化下的“部分数+部分数=总数”,且图中已经明确的呈现了两个要“合并”的部分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此题表述方式是减法的倒叙,也就是加法的逆向思维,即飞走了7架,还剩18架,原有几架。这种减法的倒叙对学生理解有着一定的困难,而且飞走的7架没有呈现,换成了抽象的文字。这又增加了学生的困难。

教学建议

主要建议重视丰富“求和”的表述方式。

影响学生解决应用题客观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影响理解但不决定运算的情节性因素;一是决定运算的数量关系因素。一道应用问题的情节性因素,主要是指题材内容和叙述方式。学生对题目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对叙述方式的适应程度,是影响解题难易的原因之一。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减法的倒叙及加法的逆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学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种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要向学生呈现完整的两个部分量(飞走的,剩下的),这样教学应该在前期的加法中渗透。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或对静态图示的圈一圈,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原来”在情景中的意思与“一共”相同。让这种表述方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消除思维负迁移的重要方法。

第二,出现这种图文结合的倒叙方式。在教学这个题目时,先不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以避免进入错误的思维,因为有些学生进入错误思维后要拉回正确的比较难。)而是要让学生说一说,条件是什么?要算什么?在明确条件问题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1. 2.

女孩一共要折多少朵花? 原来有多少本书?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六单元

题目出处:期末试卷

相关知识:问题解决

教学简述:因为事先知道这是一题很容易出错的题目,没有经过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学生在头脑中积累起的加法模型比较单一,求合并,对减法模型的动态模型影响深刻。所以不太会逆向思维。

典型错题:

原题:

还剩30本书 借走24本书

错解:40-8=32

原因分析:

原因1:学生对题目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对叙述方式的适应程度,是影响解题难易的原因之一。从访谈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这题的情境难以理解。特别是对“发给我们班同学,没人分一根还少8根”这句话理解不到位。

原因2:数量关系隐蔽。部分数与部分数在体重没有很明显的突出点,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要在分析整个题目才能看出。特别是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绳子的总是就是等于学生的总数。

教学建议:

建议1: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加相对隐蔽性情境的题目,已训练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材中出现的题目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一看就非常明确,这就容易让学生陷入看字做题的思维怪圈。如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剩下就用减法。这种类化的解题方法是应用教学的天敌,它严重的消弱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增加这类隐蔽性情境的题目。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专用名词,如“多、少、一共、还剩、最多……”的基础上。注意词语情境的变化,例如“妈妈买来9个苹果,吃了2个,现在有几个苹果?和妈妈买来9个苹果,有买来2个苹果,现在有几个苹果?”。让学生理解“现在”一词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含义。

建议2: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观察中发现,出错学生读题中出现漏字

或添字的现象比较多。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七单元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

相关知识:找规律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在感受和接触有规律的事物,并已学习了直观图形(颜色、形状、数量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学习了借助图形发现数字的规律变化。但数列的规律相对较抽象,学生较难把握数列本质的规律,再加上计算失误,导致此类规律出错的学生比较多。

教学用意:通过学习,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字和发现规律的敏锐度。

典型错题:

原题:按规律填数: 3,5,9,15, 。

错解:3,5,9,15, 17 。(本错解错误率约占30%)

原因分析:

原因1:一年级学生易于观察和发现图形变化这类直观的规律,而对数列这种抽象的规律缺乏发现和分析能力,从访谈中了解到,不少学生认为这一组数是没有规律的,但他们发现这些数都是单数,而15后面的单数是17,同时“3——5”增加了2个,而“15——17”也正好增加两个,所以确定为17,并没有从整组数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同时分析数列各数之间关系是需要进行计算,而一年级学生的计算错误率较高这一现实也影响了正确解题的纪律。

原因2:在教学中,教师教会了学生分析数列关系的方法,但仅局限于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简单的和差关系,忽视了递增的和差关系。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分析数列时的计算正确率和检查数列规律的方法关注不够。

教学建议:

建议1:新授时,要扩大数列规律的练习量,将丰富的数列规律展现给学生,并要细致分析各种数列的特点,最好是能结合写一写、画一画等直观的手段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数列规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如: 3 5 9 15 。

+2 +4 +6 +()

建议2:练习时,鼓励学生能在相邻两数之间标明和差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全套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全套 第1节;复习加减混合[1] 一、算一算。 二、算一算。 4+3-2= 4-2+3= 2+3+4= 9-6+3= 8-2-2= 9+1-5= 4+5-7= 3+7-2= 1+4+5= 10-4-4= 2+7+0= 7-6+5= 8-1-3= 2+6-7= 3+3+3= 7+2-5= 10-6+5= 9-2-2= 9-8+5= 10-4+5= 三、在□填数。 □+5=9 □+7=10 □+3=8 2+□= □+3=7 5+□=10 四、填空后写出四个算式。 10 6 □○□=□□○□=□□○□=□□○□=□ 复习加减混合[2] 一.算一算。 9-4= 7-7= 10-5= 6+3= 8+2= 10+0= 10-0= 0+9= 5+5= 10-6= 9-9= 0+0= 0-0= 9+1= 10-1= 二.算一算。 3+7-5= 8-6+2= 10-7+0= 9-6+5= 10-6+0= 8-7+1= 3+2+4= 10-3-7=

10-6+2= 8-8+8= 10-9+7= 9+3-8= 8+2-7= 4+5+1= 7-7+6= 2+3-5=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 ]=10 [ ]+2=8 [ ]+[ ]=10 9+[ ]=10 8+[ ]=9 4+[ ]=9 [ ]+6=8 [ ]+2=7 [ ]+7=8 4+[ ]=10 认识图形[1] 一.填空。 [1]长方形有[ ]条边.正方形有[ ]条边.三角形有[ ]条边。 [2]用[ ]根小棒可以摆一个长方形。 [3]用[ ]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4]用[ ]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5]硬币是[ ]的。 二. 有[ ]有[ ] 三.给涂上颜色。 四.给涂上颜色。 五.给△涂上颜色。 六.给○涂上颜色。 七.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 一、认识图形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分类计数的结果。 2、学会单一标准的分类和按不同标准的分类,特别是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举例: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 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 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 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 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 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 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 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五、认识人民币 ★1、1元=10角(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 1角=10分(1角可以换10个1分) 1元=100分(1元钱可以换10个10分,即100分) ★2、简单的计算: 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也就是元和元,角和角,分和分单位都相同的才能计算。课本51页。★3、小数表示法。 小数点左边是几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几表示几角,第二位是几表示几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错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错例.DOC 【错因分析】答案:扇形,折线,条形。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三种常用统计图的理解情况。从回答情况看,学生没有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此导致出错。【思路点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用直条长短表示各个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易错题2】要统计牛奶中各种营养成份所占的百分比情况,你会选用()。 ①条形统计图②折线统计图③扇形统计图④复式统计图 【错因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掌握情况。学生容易选择其他类型的统计图。 【思路点拨】应该选择③,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总体的百分比。 【易错题3】在一个花坛内种了三种花,种花的面积用扇形统计图统计如下,如果改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各种花占地面积应该是(A)。

【错因分析】学生关注到了扇形统计图中玫瑰和百合表示的数量相等,月季的数量比玫瑰和百合多,但是没有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意义进行思考,从而没有形成三种花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学概念。 【思路点拨】理解“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能够从扇形的大小中估计出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还可以看出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是D。 【易错题4】最近,某媒体发起了一项关于“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的调查,下面是调查得到的统计图。 “背诵古诗文的作用”统计图 (1)不好判断的一项占受访总人数的()%。 (2)选择哪一项的人数最多?选择哪一项的人数最少? 【错因分析】学生在识图和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2018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套练习题

解决问题 一、填空。 1、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个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读作()。 2、66是()位数,()位上的6表示6个十。 3、100个一是(),它里面有()个十。 二、计算。 54-5+30= 76-6-8= 87-9-10= 43-(3+27)= 39-9(9-5)= 90-(16+4)= 8+(4+7)= 47+(18-9)= 三、在○里填“>”、“<”或“=”。 73+5○37+5 48-7○48-9 56-20○56-2 72+8○8+72 36-4○36-5 57+3○3+57 四、解决问题。 1、有3盒酸奶,每盒10瓶。一共有多少瓶 2、有3盒蛋糕,每盒切成8块。25个小朋友每人分一块。够吗 3、水果店运来苹果34千克,梨5千克,香蕉20千克。 (1)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 (2 )梨比香蕉少多少千克 (3 )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整理和复习(1) 一、填一填。 1、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们相差()。 2、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9,这个数是(),读作()。 二、计算。 50-8= 97+3= 23+60= 52-7= 60+8= 50+40= 67-40= 38-8= 54-3= 95-50= 65+5= 87+7= 三、两步计算。 47+4-20= 61+20-9= 73+7-18= 3+26+9= 90-8-20= 48+(18-9)= 17+(54-4)= 73-(13+7)= 四、在○里填“>”、“<”或“=”。 58-5○58-50 26+30○63-7 96-7○6+70 20+62○62+8 56-20○56-2 73+8○8+73 五、解决问题。 1、爸爸买了3袋苹果,每袋8个,一共买了多少苹果 2、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3、今天是学校开放日,要来48位家长,已经放了30把椅子。还缺多少把椅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案例 谢锁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8 页--89 页例1、例2、例3,以及课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1、2 题。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水彩笔、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

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生:摸摸鼻子摸摸耳朵,摸摸鼻子摸摸耳朵……(一生边说边做)(听课的老师学生都笑了。执教教师认真的跟着做起来,其他学生虽然觉得好笑,也跟着做起来。)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的说“我” “我”,教师又叫了一名学生进行展示。) 师:象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师:小猪笨笨开了一个水果店,为了开业时就吸引更多的顾客,就把水果店周围装饰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师: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紫灯笼、绿灯笼,还有红花和蓝花。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盆花的课件)花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学生同位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生:红花蓝花红花蓝花。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花在排列时是一盆红花一盆蓝花,再一盆红花一盆蓝花,再一盆红花一盆蓝花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生:花是按红蓝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师:是啊!花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将) 生:灯笼是按

一年级下册数学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题(总复习题) 第II卷主观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 共40.0分.) 1. (1.0分) 填一填. 写出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多5的两位数:________. 2. (1.0分) 填一填. 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 ). 3. (2.0分) 填一填. 先在( )里填上数,再比较大小. 4. (2.0分) 填一填. 65的6在( )位上,表示( ),5在( )位上,表示( ).5. (2.0分) 填一填. 75比57多( ),比42多13的数是( ). 6. (4.0分) 填一填. 找规律后填一填或画一画. ①37、42、47、5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82、80、78、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 ④ ________ 7. (6.0分) 填一填. 8. (5.0分) 填一填. 选择“米”或“厘米”填空. ①课桌高70( ). ②小王身高1( )35( ). ③一幢大楼高20( ). ④一条跳绳长2( ). ⑤教室的高4( ). 9. (2.0分) 填一填.

1张5元+2张2元+1张1元=( )元 1张50元能换( )张20元和( )张10元. 10. (2.0分) 填一填. 有( )个长方形. 有( )个三角形. 11. (8.0分) 认真观察,数一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________棵树;________个果子;________只兔子;________只鸟;________个排球;________个人;________个气球,其中飞走了________个. 12. (5.0分) 数一数,填一填. ( ) ( ) ( ) ( ) ( ) 二、连线题(本大题共1小题; 共3.0分.) 13. (3.0分) 三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请你连一连,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 的. 三、未知题型(本大题共20小题; 共115.0分.) 14. (5.0分) 量一量,算一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试题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试题全册 【认识图形(二)】 一、连一连.(34分.20+8+6) 1.帮小动物找家(用线连起来) 2.哪两块拼起来能组成一个长方形. 3.小猴手里的钥匙分别可以打开哪扇门? 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

二、数一数.(10分) 三、在图形上写合适的数字(正方形里面写上①.长方形里面写上②.三角形里面写上③.平行四边形里面写上④).(8分) 四、用右边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把图形圈起来.(8分) (背面还有试题) 五、动手拼一拼.(6分)

用()个小用()个小用()个小 长方形拼成了三角形拼成了三角形拼成了一 一个正方形. 一个正方形. 个平行四边形. 六、“七巧板”里的学问.(12分) 1.“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 拼图工具.它是由()个三角形、() 个正方形和()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2.下面的图形中.是由七巧板拼成的就在下面的括号里画“√”.不是的就画“×”. ()()() 七、画一画.需要多少块砖才能把墙补好.(4分) 缺了()块. 缺了()块. 八、动手画一画(画一条线段.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6分)

九、猜一猜(云朵遮住的是什么图形?把它圈起来)(8分) 十、折一折.(4分) 1.用做一个 .“上”的对面是(). 2.用做一个 .“3”的对面是().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想一想、填一填.(23分) 1.15-9=() 想:(1)破十法(2)连减法(3)算减想加

2.13比4多();6比1少(). 3.比14少6的数是();比8多7的数是(). 4.花落谁家(把“>”、“<”或“=”直接写在房子里). 14-7 8 13-7 5 11-7 13-4 16-9 7 12-5 6 17-9 18-8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4-()=5 6+()=13 17-()=8 13-()=4 ()+7=16 15-()=7 6.卖玩具. 班级姓名座号得分 二、看谁先过河.(16分)

小学生数学计算常见错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数学计算常见错例分析及对策 毕节一小李菊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阶段的计算都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无论老师如何强调,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现在的学生做计算题是一种任务,不是错写、漏写,符号写错就是小数点点错,对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得无所谓,改正就可以了。其实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社会对学生生活的一种要求。因此,减少小学生计算错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通过对四年级学生作业错误题进行了分析。 一、错误分析 (一)知识性错误 1、对数学概念掌握得不好 如:1400÷70 =14÷7 =2 错误分析:学生对商的不变性质的认识比较模糊,对相似相近的数据常常感知失真,造成错误。这道题就是因为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感知粗糙,而导致错误。 2、对运算法则的模糊。

错误分析:第(1)题百分位数字相加,学生忘了向十分位进1;第(2)题是连续退位减法,学生忘了十分位再减1,因而导致错误。 (三)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错误

任何计算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下进行的,学生解答计算题时出现的错误,大多不是计算过程的错误,而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所造成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有: 1、思维定势干扰 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习惯性、成见性、想当然等特性,会严重地干扰和抑制学习的顺利进行。如:在“120÷60、360÷40、240÷20”等题后夹一道“400-8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400÷80=5”。 2、注意不稳定 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时不专心,在计算过程中常出现抄题目丢0添0,抄错数字或符号等顾此失彼,丢三拉四的现象,出现误认、误写。 (四)计算习惯方面 不少计算错误,问题并不出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在计算方面,常有以下一点不良的学习习惯: 1、心不在焉 这是在长期生活学习中养成的坏习惯。这类学生,总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计算对象上,计算时不专心、粗枝大叶。反应在计算抄题目时不仔细,往往抄错数字、运算符号,或是做作业时粗心大意,遗漏某些计算环节,常使计算致错。 2、操作程序混乱 一些计算,方法很简单,却常常出错误。如连续进退位的多位数加减法,分析出差错学生的计算过程,往往发现一个明显的共性: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1、直接写得数(16分) 22+7= 30-20= 90+9= 60-30= 7+83= 85-5= 98-70= 96-7= 65+5= 39+8= 4+65= 24+6= 18+50-7= 80-60+35= 3+37-4= 81-5-20= 2、写出不同的计算过程。(8分) 3、90连续减8,写出每次减得的差。(8分) 90 ( ) ( ) ( ) ( ) 4、在( )填上“<”、“>”或“=”。(8分) 54+38( )38+54 43-26( )42-26 69-47( )69-46 85-30( )5+49 二、填空(16分,每空1分)。 1、4个一和2个十合起来是()。 100里面有()个十。 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5,这个数是( )。 3、与4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在22和30这两个数中,()接近27。 4、比100小1的数是(),40比()大1,比( )小1。 5、50角=( )元, 1元6角=()角。 6、找规律填数。 27、29、( )、33、( )、( ) 三、画一画(14分) 1、计数器画珠表示。(6分) 45 100 2、50个鸡蛋,8个装一盒,可以装满几盒?还剩几个?(2分) 3、(6分)

画多4个。 画少2个. 四、解决问题。(30分) 1、三个同学跳绳。(12分,每小题3分。)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数 小红25下28下30下 小花21下26下95下 小明24下29下 (1)小红三次一共跳了多少下? 列式: (2)小花第三次跳了多少下? 列式: (3)如果小明是第二名,小明三次的总数可能是多少下? (4)如果小明是第二名,小明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2、一年级有98个同学去旅游。第一辆车只能坐40人,第二辆车能坐55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车?(6分) 3、一年级有56人参加游园比赛。在第一轮比赛中,有28人走了,又来了37人参加第二轮比赛。现在有多少人参加游园比赛?(6分) 4、一双球鞋的价格是72元,一双布鞋的价格比一双球鞋的价格便宜了48元。一双布鞋的价格是多少元?(6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春眠不觉晓:宇宙那么大,你的下载与我链接,是这个世界的缘分,点击左上角关注,你以后会有更多的改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第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 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 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 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课件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课件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课件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课件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计划 (1) 第1课时:认识图形(1) (2) 第2课时:认识图形(2) (4) 第3课时:认识图形(3) (5)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计划 (7) 第1课时十几减9 (8) 第2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10) 第3课时十几减8 (12) 第4课时十几减7、6 (14) 第5课时十几减8、7、6练习课 (16) 第6课时十几减5、4、3、2 (17) 第7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 (18) 第8课时解决问题(一) (19) 第9课时解决问题(二) (21) 第10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23)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24)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26)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计划 (27) 第1课时单一标准 (28) 第2课时不同标准 (29)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计划 (31)

第1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32) 第2课时读数、写数 (35) 第3课时练习课 (38) 第4课时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39) 第5课时多些,少些 (42) 第6课时解决问题 (44) 第7课时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45) 第8课时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练习课 (47) 第9课时摆一摆、想一想 (48)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计划 (50) 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一) (51) 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二)..................................... 53第3课时简单的计算(一). (54) 第4课时简单的计算(二) (56)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计划 (58)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59)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61) 第3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63) 第4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一) (65) 第5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66) 第6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67) 第7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69) 第8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一) (71) 第9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二) (7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数学练习题含答案

第 1 页,共 53 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 □□□□□□□□□□□□□ (1)■添上________个,就和□同样多。 (2)从第二行拿________个□摆到第一行,两行的方块就一样多了。 2. 一支钢笔20元,小明付款50元,那么应该找回小明________元。 3. ■■■●●●●▲ ________+________+1=________ 4. 跳一跳. 5. 妈妈买回12个苹果,小华早、中、晚各吃一个,________天吃完? 6. 数一数右图中长方形________个,正方形________个,圆形________个,三角形________个。 7.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兰兰刷牙大约需要3________。 8. 左图所表示的数写作________,比它大25的数是________。 9. 看图填空。 (1)文具盒的上面是________,下面是________,左边是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 (2)墨水瓶在尺子的________面,机器人在闹钟的________边。 10.三、数一数。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________个________个________个________个二、对号入座、选择填空(含多选) 11.100600000读作( ) A. 一亿零六十万 B. 十亿零六百万 C. 四亿五千零五万一千 D. 十亿零六十万 12.25-5=() A.7 B.20 C.40D.90 13.小明今年12岁,爸爸39岁,10年后爸爸比小明大()岁。 A.37 B.27 C .61 14.如图所示,下面的图形是丽丽同学看到的是() A. B. C. 15.3+90=() A.8 B.10 C.30 D.93 16.水果店运来250筐苹果,第一天卖出50筐,第二天卖出的筐数是第一天的2倍,两天共卖出了多少筐?() A. 100筐 B. 150筐 C. 250筐 17. A.菠菜 B.萝卜C.包心菜 (1)生长天数最多的是() 第2 页,共53 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数学下册典型易错题汇编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数学下册典型易错题汇编

一、错例目录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新课标第一网 1. 图形的拼组…………………………………………………………(**)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看图写算式…………………………………………………………(**)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位、写数…………………………………………………………(**) 2.数位、写数…………………………………………………………(**) 3.数位、写数…………………………………………………………(**) 4.数位、双数…………………………………………………………(**)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 3.简单的计算……………………………………………………………(**)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整十数加一位数………………………………………………………(**) 2.整十数减一位数………………………………………………………(**) 3.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第七单元找规律 1.找规律……………………………………………………………(**) 一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

题目出处:数学书第6页 相关知识:图形的拼组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经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感知 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意: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典型错题: 原题:缺了()块砖。错解:缺了( 11 )块砖。 原因分析: 原因1: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学时太突出强调用画一画“补墙”的方 式来解题,没有抓住题目的侧重点,题目的重点是数出这堵墙缺了几块砖, 而画一画“补墙”的方式其实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但在教学中,教师恰恰 注重了怎么“补墙”,看学生是否将砖块修补好,通过修补好的砖块数,再 来完成填空。 原因2: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对墙面结构认识不够,有的学生就认为砖块 是平行叠放的。 教学建议: 建议1:采用多种手段,得出正确结论。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手 指丈量、估计的方法,或用每行5块砖共30块砖,减去好砖的块数20,从而得到缺的块数是10块。学生只要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判断。本题主要有两种思路, 其一是直接算出缺的块数,其二是通过总块数减好的块数,求出缺的块数。 两种算法可以相互检验。 建议2:教学时要通过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对比,得出哪几行的砖是一样的。然后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同时,要 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辅助手段,掌握“补墙”的方法,真正了解砖块的分 布结构。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习题

一年级下册练习(一)姓名家长签字 7、如果有多余条件,先圈出来,再列式计算。 14、用圆表示兔,用三角表示羊,先画出数量关系图, 再列式计算。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一年级下册练习(二) 姓名 家长签字 14、看图列式。 三角比圆多( )个,圆比三角少( )个,三角和圆相差( )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一年级下册练习(三) 姓名 家长签字 (2)小黑比小灰少几个? ( ) 8. 1. 2. 3. 4. 5. 6. 7.

一年级下册练习(四) 姓名 家长签字 (2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3)喜欢小乌龟的比喜欢小狗的少( )人。喜欢大 熊猫的比喜欢小乌龟的多( )人。 1. 吹了( )个。 ( ) ( ) 2.

一年级下册练习(五) 姓名家长签字 ()个()个2、每10颗圈一个圈,一共有()颗糖。 二十六、、、、、 五十八、、、、、 七十九、、、、、 八十七、、、、、 九十五、、、、、 5、写出下面各数。这个数可能是 圈出合适的数:77更接近(70、80);72更接近(70、80) 一年级下册练习(六) 姓名家长签字 8. 9. 6.

5.操作题:摆出下面的钱数 8元6角 37元 79元3角 14元 2元5角 16元 3元3角 58元 请家长对孩子操作本题的成绩做出评价(勾选): 优 良 中 差 (3)一筒牙膏比一块香皂贵多少钱? 3. 4. 7. 8. 9. 10. 11. 1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精选

2、妈妈买了苹果和梨一共15个,送给奶奶3个苹果,3个梨。妈妈买的苹果最少有( )个,最多有( )个。 4、 ⑴明明家的鸭和鹅一共养了多少只 □○□=□() ⑵公鸡有9只,母鸡有多少只 □○□=□() 3、比49大1的数是( ),比100小1的数是( )。 4、一个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都是6,这个数是( )。 1、按顺序填数(7分) 2 4 6 34 36 38 15 20 25 100 80 50 3、3个一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A . 37 B. 73 C. 703 D. 307 三、数学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34里面有3个一和4个十。 ( ) 2、七十六写作706。 ( ) 3、个位是6,十位数比个位数多2,这个数是86。 ( ) 4、2张5元和5张2元一样多。 ( ) 5、比30大1的数就是比40小1的数。 ( ) 鸡有19只,鸭有30只,鹅有27只。

5、小强站队,从左数他是第8人,他还是小兵左边的第8人,小兵是这支队形左起第()人。 ①8 ②16 ③17 六、连一连。(5分) 七、看看、想想、填填。(20分) 1、 2、 3、

4、 45 60 75 85 5、 10 40 70 100 6、按规律填一填。 (1)30、28、26、( )、( )、20 (2)( )、25、35、( )、( ) 八、看图选正确答案: 小红:我跳了 小亮:我跳得 小强:我跳得 35下。 比小红少得多。 比小红多得多。 1、小强可能跳几下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30下 15下 37下 68下 1、 = (只) 走掉了20只小鸡,现在剩 下4只鸡,请问原来有多少只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级现有学生39人,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 以内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找规律。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 10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 100 以内数,会读写 100 以内数。掌握 100 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和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爱护人民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建立模型 3、解释与应用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 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

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试题全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认识图形(二)】 一、连一连。(34分。20+8+6) 1.帮小动物找家(用线连起来) 2.哪两块拼起来能组成一个长方形。 3.小猴手里的钥匙分别可以打开哪扇门?

班级姓名座号得分 二、数一数。(10分) 三、在图形上写合适的数字(正方形里面写上①,长方形里面写上②,三角形里面写上③,平行四边形里面写上④)。(8分) 四、用右边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把图形圈起

来。(8分) (背面还有试题) 五、动手拼一拼。(6分) 用()个小用()个小用()个小 长方形拼成了三角形拼成了三角形拼成了一 一个正方形。一个正方形。个平行四边形。 六、“七巧板”里的学问。(12分) 1.“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

拼图工具。它是由()个三角形、() 个正方形和()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2.下面的图形中,是由七巧板拼成的就在下面的括号里画“√”,不是的就画“×”。 ()()()七、画一画,需要多少块砖才能把墙补好。(4分) 缺了()块。缺了()块。 八、动手画一画(画一条线段,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6分)

九、猜一猜(云朵遮住的是什么图形?把它圈起来)(8分) 十、折一折。(4分) 1.用做一个,“上”的对面是()。 2.用做一个,“3”的对面是

()。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想一想、填一填。(23分) 1.15-9=() 想:(1)破十法(2)连减法(3)算减想加 2.13比4多();6比1少()。 3.比14少6的数是();比8多7的数是()。 4.花落谁家(把“>”、“<”或“=”直接写在房子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一、算一算。 二、算一算。 10-6+5=9-2-2=-8+5= 10-4+5= 三、在□填数。 □□+7=10 □+3=□+3=75+□=10 四、填空后写出四个算式。 □○□=□ □○□=□ □○□=□□○□=□ 复习加减混合 一、算一算。 9-4= -7= 10-5=+3= +2= 10+0= 10-0=0+9= +5= 10-6=-9= 0+0= 0-0= +1= 10-1= 二、算一算。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2=+=10+ )=9+=+2=+7=8 认识图形一、填空。长方形有条边,正方形有条边,三角形有条边。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长方形。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 角形。硬币是的。二、wW w .x K b 1.c o M 有三、 给)涂上颜色。五、给△涂上颜色。六、给○ 涂上颜色。七、八、计算。如果△=2,○=3,□=5 △+○-□=)□+□-□=认识图形一、用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可以画出哪些图形连一连。 1、长方形有形;红领巾是;形四条边一样;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5、)个是正方形,一共有个长方形。、长方形就是

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四、它们折出来是什么样子连一连。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各单元拓展练习题 第一单元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小鸭在小猫的面。猴在小鸡的面。 2.羽毛球拍和羽毛球在皮球的面。.小狗在第二层的最面。 4.任选其中一个小动物或一个物品说说它的位置。 二、说一说,填一填。 1.桌子面有书,桌子面有书包。.把书按从前往后的顺序编号。.把书包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编号。 三、看图填空。 1.名同学站在排,5名同学站在排。.小方站在第排,从数第一个。 3.小明的边有3名同学,边有1名同学。四、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答案填在括号里。左手的号码是右手的号码是五、猜猜看。玲玲、桐桐、宁宁家的阳台—厂都摆着花。玲玲住在桐桐楼上,桐桐住在宁宁楼—卜。玲玲家住在第层,桐桐家住在第层,宁宁家住在第层。六、想想,看看,填填。人们常用上、,前、,左、来确定位置。说说你的上、下,前、后,左、右都有什么教材基础知识针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