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温铁军原创 | 2011-01-20 10:36 | 投票编辑推荐

标签:政策导向农业发展

内容提要: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的制约长期存在是讨论中国农业本体论问题的基本前提。根据农业经济活动主要与自然过程结合的本质特征,世界农业可以划分为三种经营类型:大农场农业、小农场农业和小农户农业,任何不顾客观条件推进以大农场规模化为经验原型的“农业现代化”都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中国2007年提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综合价值属农业政策的重大转变,需要进一步探寻新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多功能性;转变;政策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明确作出“两个阶段和两个反哺”的论断**。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进而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具有重大战略调整的历史意义; 2007年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 200 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新目标。本文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本体论的结构转变的讨论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中提出的。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性是讨论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

中国的“三农”问题事实上产生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996年作者首次正式提出“三农”问题时就明确强调“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紧约束下加快工业化必然造成城乡对立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在这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继续恶化的客观趋势。

显然,这个客观趋势不是个别的农业微观领域的政策调节所能够根本缓解的。农经理论界普遍认同:只有国家政策体系朝着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的方向转变,“三农”困境才有可能得以改观。因此,当2005年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战略,社会各界都对其深寄厚望。

正如十六大所指出,城乡二元结构基本体制矛盾将长期存在,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对于发展和稳定是把“双刃剑”:既是“五项统筹”之首———“城乡统筹”所针对的主要体制矛盾,又是一个时期内保持国家历经多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仍能维护安定的“稳定器”。从社会稳定角度看,其一,以往历次危机中,广大农村地区都是国家经济实现“软着陆”的载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这个数亿劳动力的“蓄水池”的池底还没有被完全打破,不仅执政党的农村基本制度没有被改变, 2·4亿农民家庭大多数还有“二亩三分地”,而且300多万个村社也还有机动地、村办企业、多种经营等内部化处理严重负外部性问题的回旋余地;失业返乡的农民工除了农活,还可以参与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庭和村社内部多种经营工副业(资源极度短缺或条件极为恶劣地区除外),而不至于使失业危机集中爆发在城市。其二,在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同时,胡锦涛主席强调了中国应该走“城镇化”道路,因为中国这样的农民人口大国不可能如西方那样单靠加速城市化就能解决“三农”问题。根据近年来作者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实地调研,一般发展中国家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名的激进的城市化往往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进而成为社会动乱成规模发生的基础条件*;很多发展中国家确实有比中国高得多的城市化率,但其城市化往往是依靠贫民窟实现的。根据作者的大量实地调查,那些贫民窟地区由于只是贫困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空间平移集中,往往造成黄赌毒泛滥、黑社会控制,无法实现政府的有效治理。其三,近年来新增社会冲突之中,相当数量是各地政府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为名,强行占有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以获取土地资本化增值收益的政府违法造成的(甘藏春, 2007)。

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认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的一般性观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不能回避的问题恰在于,既得利益集团在体制改革和突破创新名义下所强调的各种“化”所体现的无外乎是与西方18—19世纪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并无二致的内涵;如果有所不同,也只是那个时期的列强得以通过殖民地扩张战略缓解国内矛盾,而中国人无论怎样师从西方也不再有复制这种制度路径的可能。

综上,虽然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并且日益严峻的重要体制症结,但在各地这种政府主导利益集团更多占用农村资源的改革实践之中却越来越不具备打破这个体制矛盾的条件;无视现阶段的客观约束条件,即便主观上具有良好意愿,最终也只能导致成本由全社会尤其是并无多少资源应对动荡的大众来承担。因此,我们才需要承认、强调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基本体制矛盾的长期性,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不是城市“化”农村。

二、新中国前五十年农业政策的背景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中国于1956年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是在发展模式上全面学习苏联,并为此构建了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迫于城市工业部门已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急需借助国家权利下乡的压力。

时至今日,虽然半个世纪以来都难以找到几个投入产出合理的农业现代化典型,人们却还是在不断的教训之中继续着对这个照搬于先苏后美的教条化目标的执着,继续着对惟其继承了殖民地资源扩张遗产才有大农场的少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的明显有悖常识的片面性认识。

诚然,面对中国小农经济的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徘徊的困局,任何人都会学看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但却几乎很少人能看到这些经验的其他方面。

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观上分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一是大农场农业,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因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广大而得以有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政府对应提出的则是公司化、产业化的农业政策和推进农业全球贸易的话语权。二是小农场农业,主要是前宗主国(欧盟为代表)因欧洲人口增长绝对值大于移出人口绝对值致使资源愈益有限而只能实现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并且出现60%农场由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兼业经营,遂导致一方面其农业没有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力而政府对应设立多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从欧洲兴起。三是小农户农业,主要是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由此看来,乡土中国属原住民为主的东亚小农村社制经济基础;应该借鉴何种模式本来也是常识问题。进一步的讨论可得出两个去意识形态化的经验判断:其一,依据这三种类型之中任何一种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都不可能具有全球普适性。其二,这三种类型之中都没有足以支撑“农业现代化”成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

其次,更应关注农业现代化(资本深化)的实际困境。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农业中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科研院所和农场日益密切联系,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高科技装备,使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其中美加澳大农场引入大型联合机械、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广泛运用,提高了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内在地具备了技术与资本密集、排斥劳动的特征;另一方面,恰恰因为农业已经成为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参与全球资本化竞争的产业,所以才几乎都陷入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和农场主收入依赖政府高补贴的新恶性循环;乃至于除了少数几个在殖民地时期掠夺性占据土地资源得以形成大农场的国家之外,欧盟的小农场和东亚的小农户为主的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尽管实现了现代化,若没有政府补贴,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竞争几乎都要破产。

其三,人口与资源关系作为基本国情通常是任何体制的政府农业政策调整都必须遵从的硬约束。中国拥有世界农民人口的30%,却只有9%的耕地和5%的水资源。在这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9亿多农村户籍人口、2·3亿农户,在市场自由化和农地产权已经相对私有化的制度情况下,农户不仅高度分散且土地分割细碎,属于世界上兼业化程度最高的、最细小的农业单位,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经济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或可借鉴的只能是小农场/小农户为主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道路。

事实上,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强调农民权益、农村区域综合发展和食品质量安全的综合性“三农”政策;欧盟则在90年代后期改变了早期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单一的农业政策,根据农业本体论内涵的多功能性,提出更多具有人类安全与生态环保等公共品性质的现代农业理念。

三、发展中国家的教训与经验:朝鲜与古巴的农业道路

还应引以为鉴的是朝鲜与古巴的农业道路及其经验教训*(文佳筠, 2006)。

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所遭遇的饥荒及随后的长期粮食安全困境是近年来最不为人所真正了解的农业现代化灾难之一。人们一般都意识形态化地归因于某种政权的统治,理由就是一个控制了一切的政府就必须为粮食的歉收负责。这掩盖了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依赖农机和化肥的现代化农业产出水平必然受石油和化肥的供给能力的影响,只要突然地出现这些投入品短缺,产量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

朝鲜是依照前苏联的“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农业的,进而形成了对技术、机械、石油、化学肥料以及杀虫剂等农业物资的进口依赖。在前苏联维持经互会体制时期,这种模式使其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 20世纪80年代末期朝鲜在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人口高达70%。但由于前苏联在1991年解体,随之是维持前苏联东欧内部换货贸易的“经互会体系”1992年解体,对朝鲜石油、农机设备、化肥和杀虫剂的供应突然急剧减少,而在传统农业生产力条件下靠30%的农村人口从事体力劳动却根本不可能养活70%的城市人口。就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于1998年11月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朝鲜高度机械化的农业面临着一种严重的窘境,因为其4/5的机动化农业机械和设备由于荒废以及缺少配件和燃料而无法使用……事实上,由于找不到运输卡车,已收割的粮食被长期堆放在地里。”另据第一作者实地调查,大约1/3的粮食产量之所以成为“收获损失”主要在于缺乏机械和人工。

饥荒发生后朝鲜粮食安全形势长期严峻,仍然拘泥现代化目标的政府在封锁的条件下并没有可能做出根本改变。更需要警惕的是,任何石油短缺的国家都有可能经历相似的灾难。

古巴也曾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古巴面临的挑战甚至更大。在1989年以前,朝鲜的粮食是自给自足的;而据估计,古巴有57%的粮食要靠进口,这是因为其农业长期受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单一作物规模化生产的影响,尤其是其国有农业部门主要集中于食糖专业化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大生产。在前苏联解体和美国加紧禁运之后,古巴的贸易损失了85%,而其以矿物燃料为基础的农业投入(化肥、农药、石油等)减少了50%以上。在随后发生的粮食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方每天的粮食配给量就是每人一根香蕉和两片面包。针对这种情况,古巴发起了全国动员以重建农业;比朝鲜幸运的是加勒比地区不仅无冬天,而且天然具有生物多样性优势。现在,古巴的农业包括有机农业、永续农业、城区菜园、畜力以及生物性肥料和害虫管理等多种形式,其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1999年,瑞典国会向古巴颁发了“优秀民生奖”(即人们所讲的“另类诺贝尔奖”)。

四、“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对农业政策调整的要求

正是由于片面照搬少数大农场国家经验,缺乏对农业现代化的教训和局限性的深刻分析,更缺乏对中国大多数地区小农经济农业的弱势地位和潜在危机的真正理解,才导致了中国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追求前苏联大农场(集体农庄)模式,还是20世纪90年代追求美国大农场模式,都一度造成农业严重的不可持续,甚至已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却仍南辕北辙。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粮猪型”小农家庭以农为主的综合生产,农户种田兼养禽畜的同时开展家庭工副业,由于生产过程与自然合一,本来就是“种养结合”生态化的有机农业模式,小型农户经济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有机物包括厨余和墙土都实现“资源生态化”利用,由此在村社内部自然形成人—禽畜—作物之间简单的、不必依赖外界输入也可大体维持能量均衡的生态循环。传统小农家庭内部化不计算劳动力成本的投入机制,使传统农业能够在交易成本最低的同时实现综合正外部性最大化*,根本不产生现代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对土壤、水体、大气的环境立体交叉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

尤其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随着1992年市场经济新体制确立之后农民打工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到绝对比重以上,以前隐含在农产品中、因劳动力大量剩余而极度压低的农业劳动力价格,因得以与外出打工者的工资相对照而显化,随即导致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上升,于是,越多使用劳动力的有机农业就越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而大量资本密集型生产要素的投入则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化学化程度,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负外部性。

迄今,对于农业外部性问题,世界上仍未见单靠市场机制就有效解决的先例———无论是“现代化农业”的负外部性,还是传统有机小农的正外部性,都很难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农产品价格中反映出来。

更何况,在中国人口资源压力的约束下,市场不但无法内部化处理上述负外部性问题,还因“劣币驱逐良币”而将这种负外部性进一步放大。正如世界银行以农业为主题的《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所指出的,近几十年来全世界集约型农业的加速发展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传统农业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亟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依靠农业增加收入,农民在政府引导或者自发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加之耕地大量被征占,中国粮棉油等农业主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粮食安全问题随之愈益受到挑战。而任何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问题都是高度敏感的, 2006—2007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几个粮食价格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中国都是人口大国***。愈益依靠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也就愈益造成农业主产品价格及其连带投入品价格的“天花板封顶”机制———国际大农场产品价格成为天花板价格并使得大农场国家天然占有定价权****

五、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与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实事求是地调整了执政理念和经济方针。2003年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科学发展观所内涵的循环经济、有效经济;2005年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007年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据此改变了1956年因国家工业化需求而确立的“农业现代化”指导思想,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其中对农业本体论做出的调整是,“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台,就有海外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终于出台了类似欧盟、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接着,国务院批准把农业污染列入全国污染普查。2008年7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保会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李克强, 2008)。

这种情况下,各地、各相关部门本该“与时俱进”地调整以往过分强调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政策思路,把农业的政府导向转向到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上来。然而,几十年来,与农业污染和食品质量问题相关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加工、贸易、技术、宣传媒介等产业资本已经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中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对其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形成路径依赖,各种利益集团及其代表都确实难以为生态文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出眼前利益。

因此,现代农业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技术、政策、管理等,乃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方面的多学科交叉问题。

任何制度变迁都有成本,诺思认为对路径依赖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背后的利益得失。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最低成本地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即弱化原有与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集团的阻力,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导向。

此外,在非农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力的大环境下,农业生产者因其劳动力要素重新定价,宁愿放弃单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而大量使用化学品来替代劳动,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因此,发展多功能生态化农业,除了要大力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外,还应配套其他的激励机制:第一,在生产环节应考虑建立公共财政为主的生态价值补偿机制。这在理论上已无可争议,实践中的最大难点是政府如何克服与分散小农之间过高的交易成本。往往,在交易成本的难题面前,有自身利益取向的政府部门选择与产业资本和农村精英合作,一方面导致公共资源被“精英俘获”(课题组, 2009),另一方面无法激励普通农户的环境意识,而生产者自我约束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社会资源动员方面,可以考虑构建城乡之间的新型“公平贸易”框架,弱化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对原有产业资本主导的营销渠道的依赖,将过去产业资本占有的初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重新分配,鼓励消费者的“环境友好型”购买决策,从而形成生产者—消费者—环境之间的多重正反馈环。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2009-09-02 16:16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何,农业与农村工作如何应对挑战,这一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为此,我先后到东、中、西部五个省份进行调研。通过研究与思考,我感到未来农业发展将面临三大形势、呈现六大趋势,应当实施五大对策。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金融存贷剪刀差,征地价格剪刀差,工资剪刀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好,往往出现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出现长期徘徊。 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党中央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战略转移,把重点放到城乡统筹发展上来。 (二)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表现四个“加速”:一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我国农业已呈现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农业生产加速机械化,糠质迪至俗远慌┎ 飞碳铀俦曜蓟唤鲆蟾卟矣胖省⒏咝А⑸ 踩哪勘耆涨魍瓜郑慌┟竦奈衽┘寄堋⒕鸵的芰涂萍嘉幕刂什欢咸嵘K氖遣稻铀僖惶寤V盅印⒉ 酉⒚彻づ┮殉晌饕问剑┟褡橹⑴┮瞪ㄒ祷⑴┎ 飞唐坊⑴┐宸裆缁峄诟蟪潭壬夏扇刖惶寤墓斓馈?BR>

我国互联网+农业未来5年十大发展趋势

我国互联网+农业未来5年十大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电商趋势会进一步深化,趋势加速,销量增加、消费习惯形成 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占农产品交易额的5%,涉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占1%,农产品移动商务交易额将占2%。我国农产品电商与农资电商、农村再生资源电商将得到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将发挥较大的作用。 二、移动端会持续发力,去中心化进一步明显 《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农业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虽然农村网民数量增长快速,但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民电脑操作水平有限,信息公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农村还是特别突出。随着手机在我国的普及,农村手机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手机的普遍和简便的操作优势,为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信息的契机。 三、农业新媒体营销将继续爆发,会产生一批有影响的农业自媒体、自明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推广形式在消费者圈子里流传开来,它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摒弃了以往菜场买菜,电话沟通的形式,自媒体的运用是农业人的福音,未来的农业商机尽在于此。 四、农业众筹、预售将会成为农产品电商重大业态 电商只是单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售卖,而农业众筹在产品形成之前就有了完整的创意,包含更多内容和可选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是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新农业生产革新有力手段。农业众筹在此之上,更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既帮助了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为之提供销售渠道。同时也让那些想吃到健康又安全食品的人得偿所愿。

五、农业复合型业态将成为新常态和新模式 传统营销模式销售面比较窄,销售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也受到一定局限,农产品虽然好,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带来的品牌优势不突出。 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资金等产业环境,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绿色食品原产地直供、体验式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将给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农村休闲旅游、体验、民宿、产品销售等复合型新业态。 六、区域性、协会的力量会在农业“互联网+”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农业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农产品电商是电子商务的皇冠,生鲜农产品电商是皇冠上的皇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区域化越来越明显,随着区域化电商的发展,也使其越来越有效率。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有通过平台建设,进行专业化分工,基地只负责产品生产环节,电商只管发展用户和服务用户,物流外包给专业生鲜物流企业,可以同时解决标准化、产品安全性、冷链物流等三大难题,其业务也越来越区域化。 七、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格局进一步稳定 随着“水果营行”等第三方平台的倒闭,2016年,农产品第三方电商平台将进一步洗牌,会更加体现电商平台“赢家通吃、巨头竞争”的趋势。 八、农产品电商本地社群逐渐兴起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社区电商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农产品的性价比会很高,比以往传统渠道购买的还要高,生鲜农产品电商更被消费者接受、生鲜电商企业开始盈利,以社区为主力的移动端涉农电子商务占主体,产地直发影响力降低,生鲜电商物流冷链等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九、农产品品牌建设会加速,成为继服装之后,另一个电商品牌崛起的领域

中国现代农业未来五大发展趋势浅谈(精)

中国现代农业未来五大发展趋势浅谈 中国农业未来走势是什么? 我想谈这几方面问题,我们有一个判断中国农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加速转型期。为什么会转型,其它国家怎么转,人家走的什么路径,我们中国什么情况,又会走什么路径,将来会带来什么样投资机会,对我们产业界带来哪些影响? 今天我讲的主题,我们分析一些国家和地区,像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总结一下,其实都围不开三个阶段: 第一个以农养工,后面工农自养,后来就是以工补农,标志着农业现代化进入一个轨道。 以农养工阶段其实有几个标志,第一个就是农产品(5.60,-0.08,-1.41%商品化率上升,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农业部门逐渐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这三个特点。 我们看下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像英国早期的像圈地运动,就是从农民里面来拿出土地出来,然后发展工业,英国在历史上废除谷物条例,就是农产品价格比较低,从农业里面拿出来价格比较低。美国情况跟英国不一样,美国主要是通过市场手段逐渐降低农产品价格。 台湾大家知道它区域面积比较小,农业发展是农民鼓励农民拿钱,从地主那里买出来,这样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农业主把钱拿到钱就有资本,就投资本金; 第二方面土地改革也使台湾的农民进行一些转型,所以现在应该说解决他们土地的问题。 苏联和我们中国走得路应该差不多,通过剪刀差,掠夺性剥夺农民劳动成果转移到城里面去,所以我们长时间农产品价格其实是剥夺农民收益的方式,支持工业发展。

其实第一个阶段就是以农补工可以反映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给土地,土地是农业给工业。第二是原材料,欧盟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是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还有一个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一个给产品一个给人还要给地,我想我们国家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美国三个阶段,从工业化起步阶段和到工业反补农业阶段变化,我们看蓝色,工农业结构农业份额上,我们看工业化初期的时候美国农业整体占份额64%左右,到第三阶段的时候整个农业占整个工农业占20%,下降很多,看另外一面劳动力,在工业初期的时候美国其实也是64%人从事农业,到第三阶段下降25%,这是美国。 日本在19世纪末的时候,工业化起步时农业占比是比较高的,人口占比也是比较高,城市人口比例当然这个统计数据,可能跟刚才陈主任讲在数据怎么统计趋势可以看出来,城市人口在增加,从事农业人口下降,农业份额在整个经济份额里面占比较小。 台湾也是这样,我们做了一个横向比较,把中国2010年的数据与美国日本台湾不同时期相当的数据做一些比较,也就意味着目前的中国大陆和美国30年代、日本60年代,台湾70年代差不多。主要是一个是GDP 占比15%以下,第二个是人口占比30%以下,第三城市化率50%以上,这是一个一槛。 进入这个槛就进入现代农业转型期,其他国家和地区走过的路,我们国家可能也会,这是一般规律。也就是说从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他们从工业化初期到发展现代,没有绕开这三条路。 我们看中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再一个农村就业人口下降,城市化率也在提升。 第一部分我讲从现行国家经验来看所有国家都在走这条路,第一阶段就是农业进入工业,农工自养,最后专项以工补农,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加速趋势。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2017-08-21 09:04中国投资咨询网A-A+ 我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乡村人口约6亿,农户均耕地面积约3.4亩。在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下,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是中小农户。 中小农户并不见得就落后,落后的是大部分中小农户分散经营而且农技农法落后。从事生产的多为老人,年轻劳动力少,具备新兴技能的农户少,生产很少有整体规划,很少有协作和交流。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大多数是“绿色革命”以来的石油化学农业,即主要依赖农药化肥规模单一种植的农业模式。而这种化学工业农业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这样的基础上,优质的农产品就少,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而优秀的农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这样的农产品品牌。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两个因素或许是核心。 第一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仅仅是农业的核心,更是社会、政治的核心,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治乱兴衰,都跟土地制度息息相关。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制,到人民公社公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流转,再到现在的三权分置的演变过程。 三权分置是去年提出的。三权分置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目前农业发展中关于农地的问题,分散的中小农户生产模式在效率上是低下的,而且不利于新农技的推广。 同时,一批下乡或返乡的新农人虽然具备新农技新思想,但是只享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法制并不健全的乡土社会,土地流转经营合同很难给技术性新农人长期稳定经营的保障。 农业不像工商业或IT业,农业是长期投资,而且跟土地结合紧密,不是说搬场就搬场的,特别是发展生态农业,仅土壤改良就需要1-5年的时间。同时在没有长期意识的前提下,租用农户自然会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挖空了土地资源,破坏了土壤和环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问题,才出台了给流转经营权更多保障的三权分置政策。目前三权分置是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施仍需要看各个地方政府。 第二是石油化学农业模式。当今世界主流的农业模式是石油化学农业,这个模式有两大特点。 第一,在物质和能量输入上跟石油挂钩,农机的运作靠石油,农药化肥靠石油;第二是靠大规模单一种植来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这种模式的是美国,因为石油是跟美元挂钩的,同时美国有大面积的农场,而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大公司。这种模式,我们自然比不过美国。 未来十年 中国农业的投资机遇在哪里?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 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 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 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 过270 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 +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 得更加宽泛,互联网 +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 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 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 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 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农产品加工

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过270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得更加宽泛,互联网+农业将取得显着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2012年9月10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以中国农业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农村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影响大小,确定了层次结构模型中的各种指标[1],构造出成对比较矩阵,通过Mat lab软件实现一致性检验和权重的计算,得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影响大小的排序。其次,分别搜集2006-2011年的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的产量数据,建立GM(1,1)灰色模型,利用DPS9.50软件得出它们的短期产量预测。再次,根据模型一、模型二的结论,对我国农村目前的状况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了我国粮食分布的特征,最后,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针对问题一,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农村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影响大小,首先确定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中的各个指标,然后构造出成对比较矩阵,利用Mat lab软件通过一致性指标CI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一致性比率CR,判断出是否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出权重w,最后确定出农村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影响大小的顺序为:(1)>(2)>(4)>(3)。 针对问题二,为了对我国未来三年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产量的预测,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提取有效信息,整理归纳出2006-2011年的主要粮食产量,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利用DPS9.50软件对短期内的主要粮食 针对问题三,根据模型一的结论,分析了我国农村目前的状况,对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总结出粮食分布特征并且根据模型二给出了改善我国粮食分布的问题建议。 针对问题四,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需求,结合问题一、二、三总结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在农业对外开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兴农,知识化农业和现代化新型农作物种业五大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层次分析法;Matlab软件;灰色预测模型;DPS9.50软件

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1、有的专家认为,未来农业走向将出现五大趋势: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 2、中国农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給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最近一些农业方面一连串不利的消息,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本人也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思考,最后总结出以下个人观点。 一、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其次,从生产过程看

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未来农业发展方向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发展,在这二十多年里,中国的农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突破,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带来了农民收入的阶段性增长。但随着中国式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与非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滑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也开始下降。因此,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农业增长点、实现三个方面突破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问题中的重大而突出问题。 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不仅从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使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处于一种封闭的、分散的生产状态,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而且还阻碍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流转,使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仍处于一种人畜犁耕的原始状态,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与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仍停留在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化学肥料与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上,阻碍了优质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使农村土地的价值仍处于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而无法转化进行交易,用来从事农业扩大再生产并从其中获取更多利润的资本。因此,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于拥有10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言,农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然而,国内农业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弊病,亟待需要解决,为此,本文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农业多年农业经验和实践,对国内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加快未来农业市场的方案和策略,希望能够对行业中的相关技术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对人类而言,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期,农业就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人类得以生存下来,且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谈不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只有在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方能实现如工业在内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为关键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1.1农业资源匮乏 众所周知,农业资源是我国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在全球各国中居于前列,然而从人均占有量而言,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且近几年有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以耕地面积为例,我国一共有15亿亩耕地,然而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左右;又如水资源,我国有2.8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只有270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地表水使用率也高达65%。因为过度使用地下水,以及大面积的漫灌农田,导致地面下沉,附近江河开始出现断流,严重匮乏的水资源使得农田无法获得充分的灌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对农业资源的占用将逐渐扩大,资源匮乏将制约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2农民收入增长停滞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呈现停滞,以1997年至2002年为例,在这段时间内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5%,这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极大的差异。在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过万。城市与农村之间日益加剧的“鸿沟”,这一发展现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1.3生产方式不合理

我眼中的中国未来农业

我眼中的中国未来农业 08法学一班王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也必然走向新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的倾心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改革的关注。那么,我国农业经济究竟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 我认为在我国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成为工业模式化的市场农业。并极为可能发展为中小农场经营模式,并引导中国农业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首先,这种农业从长远发展来看,适应以下三种受到普遍赞同的模式: 一、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农业经营新模式。有三种主要论点: (一)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提出的含义:“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体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的需要。这样的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够接受”。 (二)是一体化、综合农业的论点。它是一种在经济上、生态上都能持续的农业,即保持农民收入,又保护环境。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论点。农业的可持续性不仅涉及物质生产领域,而且还需要包括精神生活,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

文化教育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方式必须与持续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控制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的过度耗费,这就需要人们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系统。该系统要使能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并且一切副产物都要通过再循环,提倡使用固氮植物、通过使用腐殖质肥料、实行作物轮作以及施用农家肥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它必须是多种经营的,使农业生态系统增加稳定性,并保证最大生物量的生产。动物(包括人)与植物的构成比例也必须适当。尽可能保证农村的各种景观并生产出需要的产品,使农业生态体系变得更加稳定,并使乡村特有的美丽景观给人以愉快之感。 三、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表现为: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等。 都市农业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经济功能。为满足都市消费需求而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并增加城郊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二是社会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的机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玩的场所,并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三是生态功能。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四是示范带动功能。主要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 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 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 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 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 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 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 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 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有有持续和持续扩大的趋势,这显 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 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 较轻,受教育水准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 须准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及消除二元经济 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 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 和应用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