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谶纬现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谶纬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机制的建构意义作者:范潇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谶纬是我国古代特别是两汉先秦盛行的文化形态之一,后被作家吸纳进古典小说的创作中。
由于其自身先验的特质、富于神秘色彩的氛围,在小说的主旨设定、结构布局、情节推动上发挥重要作用,并最终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谶验叙事机制。
关键词:谶纬古典小说主旨结构情节“谶纬”一词,在近现代的文献资料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鲜少被提及,但在千年前的西汉它却是朝廷认可的官方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古代汉族官方刻意缔造的政治神话,是历代野心家篡夺政权、改朝换代的工具,目的是为了确证统治者的合法性。
今天我们对其加以讨论,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概念。
所谓“谶纬”,从古至今的学者大多主张分开来看,即谶是谶,纬是纬。
所谓“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言:“谶,验也,从言,谶声。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②由此可见,谶是编造出来的、可以预示吉凶并最终得以应验的隐语,多以假托天命的形式出现,也叫“谶言”、“谶语”。
相较于带有神秘色彩的“谶”,“纬”的出身则更学术化。
《说文解字》给“纬”的定义是:“纬,织横丝也,从糸,韦声。
”③指的是织布时产生的横丝,是相较于纵向的经丝而言的。
秦汉时期典籍多以竹简或木片连缀成册,辅以丝绳或牛筋固定,是以国人惯用“经”来指代典籍。
“纬”则认为是对经书的解释,如《四库全书》就云:“纬者,经之支流,衍之旁义。
”④纬书是经书的衍生物,在汉代每一种经书都配有相应的用以解经的纬书。
但由于汉代的儒生大多带有方士的另一重身份,导致他们在解经的时候难免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星象天道、灾异祥瑞、感生天命等观念杂糅在纬书里。
不管是“谶”还是“纬”,其实都是当时文人受天人合一哲学世界观影响的产物。
这种哲学基础的高度一致,使得“谶”与“纬”互通,“谶纬”二字合体即由是来之。
东汉年间,同样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求,谶纬之书遭到了摈弃。
谶的组词范文一份谶的组词 1谶的组词一、谶组词【精选组词列表】:谶词、谶辞、谶兆、谶术、谶符、诗谶、私谶、星谶、凶谶、遗谶、应谶、语谶、秦谶、梦谶、秘谶、冥谶、经谶、佳谶、吉谶、鹤谶、钩谶、符谶、谶文、谶候、谶记、谶悔、谶书、谶瑞、谶言、谶语、谶纬、谶步、图谶、纬谶、鹊谶、青衣谶、黄云谶、天发神谶碑二、谶的拼音、谶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谶的繁体字和谶的.QQ繁体字【谶的拼音】:chèn【谶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1、谶纬造句:其一,分析了明清小说中出现的谶纬现象与传达正统观、天命观、宿命观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释: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
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汉代统治阶级利用谶纬宣扬宗教迷信思想。
2、谶语造句:谶语诗嵌入《水浒传》中,成功地把握了鲁智深一生走向,是小说借助谶语诗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解释: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这种话往往含义模棱两可,容易让人用后来发生的事情去附会,甚至有些是事后补编出来冒充为预言的)。
【谶繁体字和QQ繁体字】:谶→繁体字为:讖→QQ繁体字为:讖三、谶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谶字的含义】:(名)古人认为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语|~纬。
【谶字的相关资料】:验也。
从言韱声。
楚荫切四、谶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谶字开头、谶字在中间和谶字在结尾的组词)『谶』字在开头的词语谶步,谶词,谶辞,谶符,谶候,谶悔,谶记,谶箓,谶録,谶瑞,谶书,谶术,谶纬,谶文,谶言,谶语,谶兆『谶』字在中间的词语天发神谶碑『谶』字在结尾的词语符谶,钩谶,鵩谶,鹤谶,黄云谶,吉谶,佳谶,经谶,冥谶,秘谶,梦谶,秦谶,青衣谶,鹊谶,诗谶,图谶,私谶,纬谶,星谶,凶谶,謡谶,遗谶,应谶,语谶,擿谶。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谶语叙事
孔庆庆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8)006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预言性质的内容,这些内容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带有预言性质的谶语式叙事成分不完全等同于预叙,预叙是对叙事时间的改变,而谶语叙事却并不一定会改变叙事的时间,也不会影响叙事时间或者空间次序的排列.中国古代小说的作者有着双重的身份,一方面充当了说书人,另外一方面是文本的创作者,这使得谶语叙事的出现有了基本的条件.谶语叙事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独有色彩,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天人合一观念的逐渐渗透,使人们把无法掌控的未来寄托于预测占卜,养成了其特定的思维习惯.谶语叙事的存在,除了体现出小说作者的叙事谋略之外,更多地表现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双构性.
【总页数】7页(P92-98)
【作者】孔庆庆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理学院,天津3001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令节日及其叙事意义 [J], 李桂奎
2.中国古代政治童谣与谶纬、谶语、诗谶的对比 [J], 舒大清
3.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 [J], 倪浓水
4.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全方位展示——评赵炎秋等著《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J], 李中华
5.论贾平凹小说中谶语式的表达策略——以《高老庄》为中心 [J], 吴子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述的史学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谢贵安《〈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1期)则对《明实录》修纂过程中的运作程序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龚缨晏《明末记述澳门的浙江人》(《浙江学刊》2期),以明代许大受《圣朝佐辟》等材料为主,考证出明末德清人余土恢是最早到过澳门的浙江人,他写有游记《藜藿亟言》。
关于明代的史学思想,任冠文《李贽的史学思想》(《南开学报》1期)一文认为李贽的史学思想具有“强调经世”的治史目的,“经史一物”的思想与据事直书的精神,灵活、求实的史论等特点。
王记录《论易学对王夫之史学思想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期),则认为王夫之深究于易而出入于史,援史入易,以易说史,易学成为他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而史学又是易学观用之于历史研究的具体体现。
此外,谢贵安《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期)对明代史馆的基本面貌、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明代史馆是虚实相兼的修史机构,明代史馆的管理与变化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修史机构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论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学术月刊》5期)一文则对以《明实录》为主的国史与野史的共生关系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作为国史的《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情况成为影响野史盛衰的主要因素。
谶纬研究述略杨 权(中山大学出版社 广东广州 510275) 自明以来,不断有学者从整理资料入手,对谶纬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经过清、民国和当代学者的努力,已取得较显著成果。
兹分三部分述说大略。
一、纬书的辑佚整理谶纬虽在两汉之际兴盛一时,但自魏晋以来却遭到禁毁,因此纬书资料逐渐散失。
至隋,《周易・乾凿度》两种。
至明,始有人系统辑录纬书。
现存全卷的纬书只剩下《易纬・乾坤凿度》、古籍较早收集纬书资料者是元末明初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该书选辑了大量“士林罕见”之经、史、小说、杂记资料,其中明宛委山堂本收有纬书35种,民国涵芬楼本收有纬书13种。
《讖緯研究的方術進路_以《龍魚河圖》考索爲例》篇一讖緯研究的方術進路_以《龍魚河圖》考索爲例讖緯研究的方術進路:以《龍魚河圖》考索爲例一、引言讖緯文化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方術内容。
讖緯之學以其独特的預言性和神秘性,一直備受學者們的關注。
而《龍魚河圖》作爲讖緯文化中的代表性文献,更是被視爲方術進路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文將以《龍魚河圖》考索爲例,從方術進路的角庫進行研究,以期深入理解讖緯文化的内涵和價值。
二、《龍魚河圖》的概述《龍魚河圖》是讖緯文化中的重要文献,主要記載了古代的神秘預言和方術知識。
該文以龍魚爲象徵,描述了天地間的變化規律和人事吉凶的預兆。
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卜筮等多個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三、方術進路的讖緯研究方法方術進路是讖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以神秘、隱秘、數術爲主要特徵,將古代文化與方術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龍魚河圖》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 數術分析:從數術的角度出發,對《龍魚河圖》中的數字、符號、圖案等進行分析,探究其數理規律和象徵意義。
2. 卜筮解讀:以卜筮爲主要手段,對《龍魚河圖》中的預言進行解讀,探究其人事吉凶的含義和應用範圍。
3. 文化解釋: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對《龍魚河圖》中的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探究其與古代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關聯和影響。
四、《龍魚河圖》的方術進路考索在進行《龍魚河圖》的方術進路考索時,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 分析龍魚的象徵意義:從數術的角度分析《龍魚河圖》中的龍魚形象,探究其象徵意義和數理規律。
2. 研究卜筮預言:對《龍魚河圖》中的卜筮預言進行解讀和分析,探究其人事吉凶的應用範圍和實際效果。
3. 探討文化內涵: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探究《龍魚河圖》與古代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關聯和影響,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和價值。
五、結論通過對《龍魚河圖》的方術進路考索,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讖緯文化的内涵和價值。
2001年第4期明清小说研究NO,4,200l总第62期TheResearchonMi唱andQingD帅astiesNovelsGelleral,N0,62《三国演义》与谶纬神学·熊笃谶纬,是讲究符瑞、预测吉凶的一种历史神学文化。
《说文解字》说:“谶,验也。
从言,谶声。
”即是有应验的预言。
东汉科学家张衡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
”(《后汉书·张衡传》)《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谶,符命之书收也……而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
”故谶书又称“符命”、“符书”。
纬,《说文》云:“纬,织横丝也。
”织布竖线为经,横线为纬,“纬”是相对“经”而言的,纬书亦是对经书而言的,即是借儒家七经经义,用神学观点来附会解释经书,预测人事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书。
二者都是神学预言,区别只在于谶书作者托名于天帝、神灵,而纬书作者多托名于被神化了的孑L子。
谶纬神学正式形成于西汉成帝、哀帝年问(据张衡说),但其源头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巫卜和各种预占:原始社会的物占,殷商的龟卜,《周易》的筮占,春秋时期借星象、历数、望气、鸟音等预占,和从人的相貌、声音、语言、举止、童谣、托梦等方面的人占。
哲学上先秦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至西汉董仲舒用以发展为天人感应学说,为谶纬神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西汉后期成、哀之世的社会动乱、风云变幻,国家的治乱兴衰,人生的生死病痛,人事的吉凶祸福等等,都使人们渴望能从冥冥之中获得神灵的预言启示,以寄托避灾趋祥、转祸为福的希望,因此,方士、道士的谶纬神学便应运而兴。
于是,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春秋纬》,合称“七纬”,均是相对汉代儒家“七经”所附会预言的纬书。
从此以降,后代伪托前人所著的《推背图》、《乾坤万年歌》、《马前课》、“丙午丁未之厄”以及各种谶语等等,皆是谶纬的流变,连历代正史中的《五行志》、《天文志》也多受谶纬的影响。
浅析《明史》谶谣中的社会历史作者:高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摘要:历代都有谶谣流传,明代也不例外,《明史》记载的谶谣即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反映。
对《明史》记载的谶谣内容、制作原因、背景及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展现明代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谶谣;《明史》;社会历史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55-03谶,《说文解字》曰:“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
河洛所出之书曰谶。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案:“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1]故而谶可定义为是对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以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
谣,是出自民间能流传很广的不讲究音律格式、不求配乐而唱的诗谣俚歌。
《尔雅》释乐曰:“徒歌谓之谣。
”《初学记》卷十五引《韩诗章句》曰:“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
”[2]因此,“谶谣是把谶的神秘性、预言性与谣的通俗流行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具有语言性的神秘谣歌,是以通俗形式表达神秘内容并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一种符号,或假借预言铺陈的政治手段。
”[3]由于谶谣是一种流传较广的舆论传播方式,在宗法专制社会里,不仅群众喜用此表达意见呼声,即使是历代政治家也都利用谶谣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私见,从而造成一种大众所向和天意如此的态势,影响到社会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甚至能影响到时局的走向。
谶谣的制作一般利用语言文字的谐音、双关、借代、比兴、对偶、拆字、通假等方法,并融合阴阳五行及生肖,将制作者的目的向社会扩散。
中国自先秦时已有谶谣的记载,如《国语·周语》中有“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的记载,证明西周时期已把谶谣视为能知妖祥的预言了。
《史记·周本纪》记周宣王时的童谣“檿狐箕服,实亡周国”,即为褒姒亡周的谶谣。
其后历代都有流传,明代也不例外。
《明史》记载的谶谣即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反映。
一、反映明朝的宫廷政治事件宫廷是封建帝王的政治统治的中枢,是关系国家命运的政治决策之地。
收稿日期:2002-11-26
作者简介:张庆民(1966-),男,山东临沭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13卷第3期
济南大学学报V ol.13N o.3 2003年JOURNA L OF JINAN UNIVERSIT Y 2003
中古小说中的谶谣研究
张庆民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中国古代的谶谣乃是一种舆论性的预言,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的态度。
但古代人们曾一度认为谶谣乃是荧惑星下降教授小儿,所以体现着上天的旨意。
现对这种观念加以考察,并就中古小说中的谶谣加以研讨。
关键词:谶谣;荧惑;政治;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3)03-0046-04。
明清小说中的谶纬现象研究
∙
∙Abstract7-9
∙绪论9-13
∙第一章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类型13-35
∙第一节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显性类型13-29
∙一、感生、异貌、符命、占星13-22
∙二、异兆、梦谶、图谶、碑谶22-26
∙三、谶谣、语谶、谶诗、灯谜26-29
∙第二节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隐性类型29-35
∙一、奇甲遁术30-31
∙二、鬼神魂魄31-33
∙三、神仙方术33-35
∙第二章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文化特征35-46
∙第一节谶纬的特征由政治性向命运性转变35-39
∙第二节明清小说中算命看相描写的大量出现39-44
∙第三节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与命运的先验性44-46
∙第三章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功能研究46-61
∙第一节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立意功能研究46-51
∙一、谶纬与正统观、天命观46-49
∙二、谶纬与人生宿命观49-51
∙第二节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叙事功能研究51-57
∙一、谶纬的天人观念与小说的圆型模式51-56
∙二、谶纬的暗示性、应验性与小说悬念设置、情节发展56-57 ∙第三节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美学功能研究57-61
∙结语61-6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主要参考文献63-67
∙后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