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8~79页。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 ┃×┃×┃×┃×┃×┃

引导学生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

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

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有了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自学指导。

1、分别观察图中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方式。

2、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点?

3、认真观察乐园图,数清后把书p78表格填写完整。

4、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四、先学。

1、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能认真地自学。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板书。

五、后教:

1、大家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学习。

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

少1?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少1。

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

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

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2、猜想

(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课件出示)

(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课件出示)

(4)师: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式子表

示?

六、归纳总结。

师生讨论总结:“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相同,他们的数量相差1;如果两端不同,他们的数量正好相等”

七、联系实际,巩固规律(当堂训练)

1、练习:

马路一边有34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

2、小小设计师

①桃红柳绿

(课件出示:小操场照片)

师: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温馨提示)围成一圈和排成一行规律一样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一定要认真思考哟。

学生先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封闭图形:围成一

圈、首尾相连、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八、盘点收获。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

1

不封闭图形

排成一行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封闭图形围成一圈首尾相连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同步练习题

一、轻松填一填。

1、如果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共挂了7个气球,每2个气球间隔5分米,那么黑板长()分米。

2、一根木料,每据一端需4分钟,锯成10段需()分钟。

3、一条公路长35米,在路的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路两端都要种,一共种()棵。

4、○○○○○○在每相邻2个○之间摆2个△,一共要摆()个△。

二、按规律填数。

1、 3、7、11、15、()、()、()。

2、 5、15、25、()、()、()、65.

3、 121、232、343、()、()、()。

三、解决问题。

1、马路边有一行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已知广告牌有28个。那么电线杆有多少根?

2、圆形餐桌上均匀地摆放着8副碗筷。每两副碗筷中间摆着2包餐巾纸。餐桌上一共有多少包餐巾纸?

3、沿着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60棵桃树每两棵之间栽一棵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杏树?

4、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四楼大约用6秒,小亮要到15楼需要多少秒?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宝盒: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盒,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拉出正方形,这是正方形,拉出o,这是圆形,猜猜下一个是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隔一个排列的现象,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正方形和圆形一一间隔排列,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研究排列特点(一)、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场景图) 2、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 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在这里,你们能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在花园里,我们发现了小兔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我们还发现了木桩和篱笆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鼠标指着大图)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边相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领 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 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 案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新)间隔排列教案和反思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小朋友排好队伍准备出去游玩,观察一下,你知道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再下一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组苹果和西瓜,接下来会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那么第一组是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第二组呢?(学生说完整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师:在一一间隔排列中,还蕴藏着更深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 过渡:(出示主题图)接下来,我们去兔子乐园瞧一瞧!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1、(出示主题图) 师:在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的?(学生汇报) 引导:我们刚才一共找到3组,第一组:夹子和手帕第二组:兔子和蘑菇第三组:木桩和篱笆。那么除了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呢?小结:每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板书) 引导: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观察每组这两种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数一数、填一填、完成练习纸上第一题 交流:第一组夹子?手帕?第二组兔子?蘑菇?第三组木桩?篱笆?师:你有什么发现?(每组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三、通过学生操作来解释、验证规律 师: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为什么每组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引导:那请小朋友们看图,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圈一圈(演示圈圈,学生观察)你会像老师这样圈一圈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看看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师:你们是这样圈的吗?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兔子) 所以这一组兔子比蘑菇多?个 其余两组同学们自己圈一圈,看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第一组你是把什么和什么看成一组的?(夹子和手帕)最后剩下的是什么?这说明这一组是谁比谁多1个? 最后一组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同学们你们把什么和什么看成一组的?最后剩下什么?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个) 指出:小朋友们,第一组我们把夹子和手帕看成一组,第二组把兔子和蘑菇看成一组,第三组把木桩和篱笆看成一组,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应着一个地观察就叫做一一对应(板书:一一对应) 刚才我们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余下的都是最后一个物体,所以排在两端的这种物体多1个。(板书: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1个) 小结:好的,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

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公开课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 一、学情分析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对间隔排列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规律的发现不是难点,难的是如何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释规律。教学中通过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运用以前的经验自主地感受对应,并用数学的方式表达、交流,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展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四、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游戏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 师生玩游戏“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师:为什么前两轮都失败了,第三轮却这么厉害呀? 让学生说说理由,引导得出象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在数学上叫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2.寻找生活中的一一间隔现象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一一间隔排列呢?(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老师也带来了一些。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感觉怎样? 是啊,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以游戏“考考你的记忆力”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寻找生活中的间隔现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让数学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邯郸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张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2 2+25=37 3 3+25=38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间隔排列课程教学设计.doc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来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特色,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安排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举、画图、转化等策略的教学。通过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学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木课内容是学牛学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后安排的探究规律内容,学习间隔排列的规律也为以后学习其他策略教学打下基础。 从单元结构来看,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元,介绍的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主要内容是探究从条件想起解题的策略和间隔排列的规律。木单元让学牛正式接触解题策略,从具体情境出发,理解并探究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间隔排列物体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将策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z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一步、二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已经初步具备了用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三年级学牛仍然以形象思维发展水平为主,所以本课从一幅卡通图片的情境图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夹子与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的排列规律,探索当两端物体相同时物体的排列规律。随后通过研究正方形和圆的间隔排列,进一步完善间隔排列的另一种情况,当两端物体不同吋这2种物体的排列规律。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完整地呈现了间排排列的不同情况,构建学生的知识休系,清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学牛之前己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且对间隔排列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教材用一个生动活泼的卡通情境图导入,探索当两端物体不同时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随后安排了止方形和圆间隔排列的一个开放题,探索当两端物体相同时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本课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的过程中, 能够发现、概括出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上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完整版)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3、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5、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若干正方形和圆片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请大家先听清楚游戏规则:请4名男同学4名女同学上台排队,再请一位同学把这8名同学有规律地排成一排。 教师:像刚才男生和女生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间隔排列里还有更有价值的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间隔排列问题里有什么规律。(在“间隔排列”下板书:找规律)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场景图) 2、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3、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在兔子乐园中有一些物体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的间隔排列,你能找出来吗? 4、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1)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兔子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兔子。) (2)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3)刚才我们发现了夹子和手帕,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些规律,讲述: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还有哪些物体是两端物体?每一排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填表。 教师提问每组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物体分别是什么?这两种物 体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相差1) 提问:为什么会相差1?教师引导学生在间隔排列的每组物体中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2、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常规准备。 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一些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事实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起数学意识。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同学们能不能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 我同样想用自己的掌声表达一下多的心情,但是我的掌声可能和你们不一样,请仔细听哟!(掌声加欢迎) 师:谁能说说我的掌声有什么特点?(学生:掌声加了欢迎) 师: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方式再来欢迎大家一下?(掌声加欢迎) 师:其实在刚才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 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生音齐读两遍课题) 过度:师:其实间隔排列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有常见的,不信请你们到小兔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引导学生“找”间隔排列 1、师:图中有哪些物品?他们是怎样排列的?(生找) 2、师:请你用()和是( ) 是间隔排列的句式说出它们的关系。(指名说) 强调:在说的时候,应该从开始的物品形如说起,不能从中间的物品说。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 (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能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比较、分析,从不同情境的同类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一份操作材料(圆形、正方形纸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宝盒: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盒,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些什么?一起来看看,拉出□,这是正方形,拉出○,这是圆;猜猜下一个是什么? 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一个□一个○,一个隔一个排列的现象,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和○一一间隔排列,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1.研究排列特点 美丽的森林里要举行动物才艺表演,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 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师指着图,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 师:还有哪位同学和他意思一样,但说法不同? 生2:两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师:指着图说,这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这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我们可以说成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数学化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案例1]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三位数的乘法”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