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1)

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1)

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1)
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1)

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TEAC H ERS COL LEGE QI NGDAO UN I VER SIT Y Vo.l 26No .3

Sept .2009

收稿日期:2009-07-03

作者简介:孙元涛(1975)),男,山东烟台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p

教育研究

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孙元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运用布尔迪厄的概念工具时,不应遗忘概念工具内部与背后所蕴涵的方法论思想。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是与/社会物理学0、/社会现象学0的双向/决裂0,是对社会人类学/参与性观察者0角色的颠覆。布尔迪厄社会学方法论带给教育研究者的,决不仅仅是可以直接套用的程序,而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视界和眼光。经由一种新的视界和眼光,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根本性问题,都可能获得新的阐释,并因而展现出新的形象与势态。

关键词: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社会物理学;社会现象学;关系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20-04

近年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其富有特色的概念,如/场域0、/文化资本0、/惯习0等也逐渐成为我们分析教育问题的概念工具。但是,在将这些概念工具单独剥离出来进行解读和使用时,我们切不可忘记加纳姆(N icholas Garnha m)和威廉姆斯(Ray mond W illia m s)的忠告:/对一个内容丰富、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和跨越许多领域的相关经验研究,如果采取零碎片面的方式加以吸收,,那只会导致对该理论的严重的误读。0[1](P3)

事实上,布尔迪厄构造出的概念工具,不仅是其方法论思想的构成/元素0,而且,每一个精巧的概念工具中,都几乎/全息性0地浓缩了布尔迪厄的方法论思想。这一点常常被教育学者所忽视。因此,从概念工具出发的研究,一方面要从中透析出布尔迪厄的方法论观照,另一方面则需不断返归布尔迪厄的思想整体,以便领悟其深邃的方法论思想所特有的解释力与穿透力。

一、双向/决裂0

当布尔迪厄的名字见诸学术界时,他首先是作为一个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者的形象受到关注的。但是,对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使得布尔迪厄与传统人类学研究所主张的/参与性观察者0立场走向了决裂。如他个人所说,决裂之

所以发生,是因为在面对政治上的弱势群体时,这种所谓的/参与性观察者0的角色定位令他心存/愧疚0。他希望能够/有所作为0,以消除/良心上的愧疚0。正是在这样的立场之下,布尔迪厄致力于将/实践0从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究式谬误0中解放出来。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布尔迪厄所构想的/解放0,居然是让实践的逻辑从/清晰0返归/模糊0。在他看来,一种/多少有些含糊不清0的实践逻辑,尽管是令人遗憾的,但却往往是更为本原的,并且是在与/世界的日常关联0中真实敞开着、展现着的。[1](P24-45)

从布尔迪厄略显生涩的论述中,我们不仅能够解读出一种独特的实践观,而且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方法论变革的力量。这一变革首先是以一种/双向决裂0的形态出现的。

(一)与社会物理学决裂

在布尔迪厄那里,社会物理学(socia l phys 2ics)是社会学研究者用以透视社会的一种/透镜0。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知识观便是这一透镜透视出的知识结果。早在孔德时代,模仿物理学结构,建构一种社会物理学的理想就深深扎根于社会学研究传统中。尽管之后的社会学发展已经逐渐/克服0了这一偏执的信念,走向了一种多元化的研究路径。但是,这一信念却并

第26卷第3期孙元涛: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未/根除0,甚至于它常常作为社会学者群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0,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路向。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将社会看作一种客观的结构,研究者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可以无视居处于其间的人们的各自看法而从物质上观察、测量和勾画这种结构的关联接合。布尔迪厄认为,这种社会物理学式的解读社会的方式,只能消极地把握实践,最多只能用/学究0式的对实践的思考来替代行动者的立场。[1](P7-8)布尔迪厄并不完全否认社会客观结构的存在,但是他同时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既促生着对于这些结构的实践性把握(practical mastery),也在这种把握中得到发展。实践并不全然遵从研究者所揭示出来的理论的、超时间的、逻辑的模式,相反,/行动者实践性地组织他们的行动,而不是寻求满足逻辑连贯的形式标准0。正因如此,/实践对客观结构具有建构性,而对社会生活的僵化的客观主义解释所不能说明的正是这一点0[2](P68-69)。

(二)与社会现象学决裂

与社会物理学形成鲜明对比,在社会现象学(social pheno menology)的透镜中,社会就像是从个人的决策、行动和认知中涌现出来的产物;世界因此变得亲切熟悉并饱含意义。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现象学的立场认识到了在社会持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中,那些世俗知识、主观意义和实践能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到了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立场将社会结构理解为只是个人策略和分类行为的聚合,因而无法说明社会结构的韧性;无法解释现实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得以被生产的缘由及其所遵循的原则。[1](P9-10)换言之,在布尔迪厄这里,社会现象学过多地关注到了行动者对于社会的建构性作用,却忽略了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被一定社会情境形塑而成的,/忘记了行动者是在自己所处的、等级化地建构的社会空间中的特定位置出发来划分与建构自己对社会世界的理解的0[2](P68-69)。

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社会物理学还是社会现象学,在本质上体现的都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一种存在固有缺陷的透镜中,人们看到的只能是褊狭的、残缺的社会图景。事实的情况是,/世界塑造了人类,人类也给这个世界塑造了意义0。社会学研究既要抛弃那种/将行动者-打发去度假.的机械结构主义0,也要杜绝那种过度渲染意志和实践能动性的/目的论个人主义0[1](P7-10)。在完成这种/双重决裂0之后,布尔迪厄/捧0出了他的方法论武器)))关系性思维。

二、走向关系性思维

/关系性思维0是布尔迪厄社会学观念的核心。在布尔迪厄看来,与实体性思维/只承认直接为日常经验直觉所把握的现实0不同,关系性思维倡导的是/相互关联地思考0[2](P71)。在布尔迪厄这里,这种/相互关联地思考0并不是为了反对/非此即彼0式对立思维而构造出的/既此又彼0的庸俗折衷,而是力图回返世界原本图像的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努力。布尔迪厄的这种努力,首先是通过概念的构造表达出来的。而每一个构造精巧的核心概念中都全息性地浓缩了其方法论思想。限于篇幅,这里谨以/惯习0与/场域0为例加以阐发。

(一)/惯习0与/场域0

在布尔迪厄这里,惯习(hab itus)是/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0[1](P17)。/一种既是内在主观精神状态,又是外化在客观的行动表现中;既是主观思想心态的向外结构化的客观化过程,又是客观环境(包括历史环境)的各种条件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化过程。0是/个人社会、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关系的中介物和转换环节0[3](P123-124)。/惯习0不同于习惯,因为习惯往往显现出自发性、重复性、机械性或惰性倾向。而布尔迪厄所设想的惯习则兼具建构性、创造性、再生性和被建构性、稳定性、被动性两方面的心态结构,是在外在化、现实化、历史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却又同时返回到客观与历史中去。布尔迪厄之所以避开/习惯0,使用/惯习0这个词汇,是为了突出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0。他希望这一概念能够表达某种被大多数社会学家所忽略的、存在于行动者性情倾向体系中的一种生成能力、技艺。因此,惯习是一个兼备了能动性与生产性的社会学概念,而它之所以具有生成性,就在于它不仅承载了个人所经历的全部历史,成为个人生活历程在此时此地的浓缩,而且重要的是,人从来不是个人历史的单纯承受者,而是个人生活道路的创造者,人的这种创造性和创造力,发端于人的惯习。惯习是一个既可以

21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使外在客观结构内在化又能通过惯习行动的生产使内在结构外在化的、同时连接着客观结构与惯习行动(实践活动)的心灵与身体的结构。[4](P174-178)何为场域?布尔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fie l d)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 w or k),或一个构型(confi g uration)。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1](P133-134)/场域0这个词的中文译法,较为传神地凸显出了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域0字蕴含着社会空间的含义,任何人,并且任何人的任何实践行为,都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空间结构中。/场0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动力学意涵。它是一种虚灵的力量。虽无形,却又实在。无形却又实存,无所在却又无处不在。这是作为关系范畴存在的场域的重要特点。人身处其中,无法逃逸。不仅无法逃逸,而且正是因为/你0的存在,使得场的结构、力量、力量产生作用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场域0这一概念实际上表达的是人与他身处其中的社会空间结构、社会人际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实体不同,/关系0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是/虚0的,是眼睛看不到的。但是,/看不到0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并非实体,才使得它可以不受空间广延性的限制,从而具有了较之实体更为强大的渗透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尔迪厄或许是略带俏皮地改造了黑格尔(GeorgW ilhel m Friedrich)的著名/公式0,提出了/现实的就是关系的0[1](P133)这样的命题。

(二)实践的逻辑

基于关系性思维,在布尔迪厄这里,即便是一种看似简单的实践,也孕伏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关系。至少,实践总是/全息性地0渗透着实践主体的惯习,/凝缩式0反映着场域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博弈。而且,实践总是在时间之中展现着的实践,它的时间结构,亦即它的节奏、速度,或曰它的方向性,构成了实践的意义。因此,实践并不是理论的直接派生,也并非实践主体的个人主义的/表演0。只要实践主体是意识清晰的,那么,实践就/不可能遵循理论家所设想的那种逻辑,也常常不可能按照行动者事先的规划去行事,因为千变万化的制约因素总是迫使行动者不是按照理论可能性而是根据现实可能性对行为路径或行为模式做出选择0[5](P191)。基于这一认识,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致力于考察的,并不是/何为实践0,而是/实践是如何发生的0;/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具体展开的0;/在特定的时空结构内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样态0。质言之,布尔迪厄关注的是/实践的逻辑0。但布尔迪厄所谓实践的逻辑,并不是一种/逻辑的逻辑0,毋宁说,实践遵循的是一种/前逻辑的逻辑0。它深深地铭刻在人的身体及其运作过程中,在与具体语境和情境中的/遭遇0中做出带有/即兴创造0性质的行动。因此,它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但它却/勾勒出了与世界的日常关联0。布尔迪厄并不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并不否认研究者认识和揭示实践逻辑的可能性,但是,对于这种可能性,他始终抱持一种非常审慎的姿态。他告诫研究者:/实践逻辑的逻辑性只可以提炼到特定的程度,一旦超出这种程度,其逻辑便将失去实践意义0[1](P24)。

三、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方法论不同于方法,它并非可以直接套用的工具或程序。因此,源自方法论的启示,更多地是一种对学科基本问题的反思与重构,而不是对概念工具的移植性应用。笔者认为,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方法论体系中,教育学者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三点启示:

第一,反省研究者的轻狂。相对于实践者而言,教育研究者具有一种/局外人0特有的距离感,能够保证自己以/利益无涉0的姿态从事思考,抛弃许多的利益纠葛和思想负担。但是,这种有距离的思考是否能够保证达到对实践逻辑的真实把握,却是值得怀疑的。对于许多与具体情境相关的行动,实践者的体悟或许有时候要比研究者更为清晰。因此,有必要反省研究者的轻狂。作为教育研究者,当我们站在局外对教师指手画脚时,其实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实践的/无知0[6](P3-9)。意识到这种可能的/无知0,并不意味着要走向/无为0。相反,从/实践的无知0中觉醒,应当走向积极/求知0的旅程。而求取/实践之知0,除了必要的学术积累之外,需要做出的重要突破是走出书斋,读/实践之书0。借口可能的/无知0而取/无为0姿态,是对研究者实践责任的逃避。

22

第26卷第3期孙元涛: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二,尊重实践者的立场与选择。在从事理论研究时,理解了实践的逻辑,就应该基于一种尊重的心态与姿态去走近实践者,走进实践。尊重当然不是屈从,更不是迎合。但是,我们确实应该认识到,实践之所以呈现为这个样子,可能是/由来有自0的,实践者的选择因其直接根植于具体情境,往往比之教育研究者有着更为理性的考量。因此,改进实践必须以深入理解实践为前提。同时,实践是变动不居的。变动的实践需要变动的理论去解释,更需要变动的理论来指导。当理论的介入对实践产生作用之后,倘若理论突然撤离或者理论保持不动,则实践的进一步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产生新的矛盾。变动的理论促进了变动的实践的进一步改变,反过来又对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二者的相互促进表现为一种不断地缠绕式上升。

第三,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合作生态。布尔迪厄指出,人类文化中所内含的强大生命力,不但足以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展现其威力,而且也足以影响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以致于将研究者卷入文化生命体活动的客观漩涡之中。所以,一方面,研究者的介入对于实践而言可能是对文化生态的改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文化生态对于研究者而言也可能具有重要的介入式影响。明晰这一点,对于我们至少又有两种启示:一是在介入流动不居的日常教育实践时,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防止在介入中丢失了自身作为研究者的学术立场;另一方面,或许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相互的渗透式影响,构筑一种新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及其互动式的影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论带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可以套用的程序,而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视界和眼光。经由一种新的视界和眼光,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诸多的问题,都可能获得新的阐释,并因而展现出新的形象与势态。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2004.

[4]朱伟珏.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尔迪厄的社会

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0概念[J].浙江学刊,2005,

(3).

[5]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4.

[6]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

(1).

On B ourd ieu.s Soci ologi ca lM ethodology

and Its En ligh tenm en t to Educa ti ona l R esea rch

S UN Yuan2tao

(Colle ge o f Educ a tion,Zhejiang University,H angz hou310028,Zhejiang)

Abstr act:W hen usi n g P i e rre Bourd ieu.s concepts,we shouldn.t f orget the methodologica l connotations i n and behind t h e m.Bourd i e u.s way of relati v e th i n k i n g is a dua l2d irecti o na l break fro m socia l physics and social pheno menology,and it.s also an upset of researchers.bei n g partic i p ant observers i n soc i a l ant h ropol o2 gy.To educati o na l investigators,Bourdieu.sme t h odology means not a set of procedures that can be used di2 rectly,but a pr of ound visual angle and i n si g h,t wh ich can bring ne w exp lanati o ns and thus a ne w look i n edu2 ca ti o n,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relationsh i p bet w een educational t h eory and practice.

K ey w ord s:Bourdieu;socia l science;methodol o gy;educati o n research;socia l physics;soc i a l pheno m2 enology;re l a ti v e think i n g

23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最新法布尔小故事

法布尔的小故事 1、出示下面一段文字,介绍法布尔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一户农家。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靠着长期的勤奋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观察,法布尔发现了昆虫世界各种有趣的秘密。 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2、有关法布尔的小故事 (1)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2)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3)他在路上发现许多蚂蚁正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汗水湿透了衣服,手脚都麻木了,他一直观察了4个小时才离去。 (4)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观察螳螂的活动。他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结果,别人误把他当成了小偷,要抓他,他才从观察中惊醒过来。 3、看了这几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请谈自己的感受。第11课張( ちょう) さんはピンポンが好( す) きです 第一节重点及单词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浅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正是教师集体经验总结、问题反馈、集思广益的良好平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过程,光靠班主任或一、两个老师是不可能驾御好它的,而在经常的,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中,老师就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在对外交流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会固步自封,可以使整个学校整体发展和提高,也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发展,互利互惠。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成了一项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也没有积极性。 下面,根据本人的一点认识,简单谈谈我们怎样才能让教研活动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我是今年六月份才接手教导主任工作,以下的想法都是我的初步设想,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能有不足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 活动前: 出现的问题一:目的不明。主要是主持者选定的研讨主题过于空泛,落不到实处,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结果是导致参与者要不是泛泛而谈,就是无话可谈,活动自然谈不上有效性。 对策: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 出现的问题二: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提到教研活动,很多老师会说“我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还搞什么教研啊”、“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们又不是专家”等等,这一方面是教师认识不够,但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 对策: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前提是:一是教研活动必须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二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教研活动评课稿

教研活动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执教《》、《》我感触很深,我想分别用两个词语来概括。第一节课亮丽,惊奇。第二节课新颖、独特。下面我将从教学艺术,教学氛围,师生角色定位来对这两堂课进行简单的评析。 一、灵活自如的教学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两节堂课能够体现教师真正地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教师再教学中,适当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没有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幼儿的创造力,更没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例如《分一分》这节课,张霞老师的手工课始终是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索,为幼儿提供一个启发性的学习模式,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来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再如《》这节课,吴晓玲老师让幼儿、、、、、、 二: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围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的,幼儿需要研究学习,他们渴望开放与挑战,他们需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给幼儿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参与、去研究、去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好!本教学案例就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活动,

幼儿们在教育活动上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诉说。只有将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幼儿,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教育活动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感悟、去研究、去实践、去创造、去表现,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才会学有所得。举例、、、、、、 三、平等和谐的角色定位 尊重、信任幼儿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与学的精彩就是归还儿童的真实生活。师幼平等关系的形成是教育活动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放下了架子,降低身子,尊重幼儿的意见,让幼儿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幼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教育活动氛围才能逐步形成。举例 另外,对两节课,我也有一点建议,参与度,兴趣不浓厚。举例、、、、、、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方法

英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英语教研活动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英语教研活动心得 我校英语教研组组织了以“搞好常态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英语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课堂观摩,而是一次课堂后的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常规,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反思我们的教学基本功,教研组长作了精彩,细致的讲座,骨干教师进行了经验传授,给了教师们直接的资源共享,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听完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以勉励自己。 一、着重把握课堂常规,注重实效。 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活动,而没有实效。现在的英语课,老师们增大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了,给学生创造了许多的机会说英语。几年的英语教学的课改的实施,我们很多的英语教师也会用新颖的,独创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来教学新知识,但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出现低效的现象,教研组长从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考查几方面着手作了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给我们指明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如何更准确把握课堂,在报告中明显提出备课中要非常的明确每节课的技能目标,课堂中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后要进行积极的反思,作业要落实到位,要少而精,真正提高40分钟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从教研组长的

讲座中让我感受到作为一节实效课,课堂的结尾部分学生的输出信息(学生会做什么,会说什么,会演什么)的多少完全在于课堂中每个环节是否落实到位。 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不仅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自身的行为,有效的教具的创作绝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冯爱华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让在座的小学英语教师受益匪浅,她在教具讲解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每件作品都是冯老师智慧的结晶,如作品中教学各种图形,正好是冀教版book7中的教学内容,这一魔幻般的教学方式,不仅节约了教师用语言解释的时间,也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又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关于教具的制作我们还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如:教具的展示,在时间上要恰到好处,过早地暴露教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具一般体积不要太大。教具的选择与运用要注意保持新颖性,因为新颖性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稳定和持续。还有教具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功能多样,一物多用。 三、投入丰富的情感,激发兴趣

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顾芳

《听课、评课、教研活动》 听课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校本教研中,在听名、特、优教师的精彩教学中,我们总觉得在听课中有所收获或者是有所感悟。在小学教学这样长时间里,我们也有幸参加了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有我们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也有名、特、优教师的精彩送教活动……我们平时总觉得听听课就可以学习到,其实细细想来更多的收获还是来自别人对听课后的评课。从听别人的评课中可以学习到别人所学习的,还可以把自己对课堂的想法与别人的思路比较、碰撞。在碰撞中自己学习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给自己一些思考,只是光听课所不能收获的。 其实在随堂听课是对我们教学的莫大督促,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听课后主动找他们说说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那我们也会有很大收获,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自己只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来自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次是特级教师王学其来给我们送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节课下来自己除了说好、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他的课究竟好在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收获究竟是什么?不过那天我们的马兰老师的精彩评课给我很大收获,他把我们所想到的优点和想法那么流畅的表达着,说着我们想说的,而自己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收获……第二次就是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后听课老师和我及时的交流让我能反思到自己的教学不足,让自己试着把他们优秀的建议带进自己的课堂,第二次再上这样的内容时,

很明显能感觉到比第一次有进步,但同样还有不足,就因为听课老师能真诚而亲切的和我交流,说着他们对我在教学中的建议,让我有很深的感触。所以我想说,听课学习重要,但评课更重要。如果是自己上课,并且有人听我们上课,那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听到他们对自己课堂设计的想法。如果我们有幸能听优秀教师的课堂,那我们一定不要错过听评课的机会,因为那对我们而言会有更大的收获! 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所谓“活”就是让课堂生动活泼,不呆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生活的地方。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生命潜能的开发过程,又是生命中活力、情意、智能等发展生成的过程。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丰富,语文也有多丰富。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把课程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造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

大自然的经典故事

大自然的经典故事 ——《昆虫记》读后感这个寒假我怀着一颗轻松的心情读了由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颇有心得。仿佛把我拉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回到了那蟋蟀、蝉等小东西的美妙叫声中。 和所有小孩一样,我也是拥有巨大的好奇之心。在课余,我爱到学校的花坛中捕捉西瓜虫;在暑假,我喜欢到小区花坛中翻翻找找昆虫的身影,总爱缠着大人们替我去捉蟋蟀、蝉等会叫的小昆虫们来玩耍。但是,我总是将它们放回,因为爸爸告诉我,它们是有生命的小动物,更是大自然生机的一部分。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昆虫记》真可以算的上是‘法国四大名著之一’了! 《昆虫记》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还是一部昆虫科学百科呢!法布尔曾经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块荒地,专门用又来放养昆虫,他用毕生大量的时间观察研究千奇百怪的昆虫,收获非同小可,他利用智慧观察到了昆虫们的所有习性,解开了昆虫界的许多谜,赢得了法国乃至世界生物界、文学界的尊重,如果不是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的话,他甚至已经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呢!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维,美术家一般的眼光,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昆虫记》中,他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整本书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不同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美丽的蝉、可怕的蜘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足不出户也不用经历春夏秋冬,就能够领略这些小东西们的风采,了解它们的习性,它们可称得上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而法布尔是编剧,导演就是无比神奇的大自然。 在众多昆虫的故事中,我最喜欢《松毛虫的故事》:松毛虫生长在对它来说既能吃又能住的松树上。它八月头半个月,开始繁殖。小毛虫大约在九月孵化,幼虫把支撑帐篷的松针吃完,帐篷要踏了,小毛虫句就会迁移,到松树高处,织起新的帐篷。这期间,它们会鸟枪换炮,换了服装。 看了《昆虫记》,我才发现昆虫的世界也是如此丰富多彩,在昆虫的身上其实也能看到人类的身影,尽管他们不会像人类一样用言语表达,但它们的每一个动作一定有它的深刻含义。《昆虫记》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它不仅展示了昆虫世界的无限奥秘,更是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教研活动总结

教研活动总结 【必备】教研活动总结范文汇编五篇 本次活动,我组全体组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教研活动任务。活动期间,组长给全体组员做了《一课一名师, 一师一优课》活动指导,还解读了“八引七环教学法”,并按《琼 中县中小学新课改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评分表》对每节示范课进行评分。活动开始先由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组员于1月12日到县一 小听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然后全体组员于3月27日到阳江学校 听雷冬梅老师上示范课;于4月17日到大丰学校听洪秋老师和杨丽 敏老师上示范课;于5月20日到新进中学附小听张金玲老师上示范课;于6月8日到新进中心小学听朱春梅老师上示范课。每次教研 活动,各校领导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组员们都积极参与,安排 上示范课的老师都能积极准备,精心安排。听课老师都能认真地做 好听课记录。课后,组员们都积极评课议课,各抒己见,并为授课 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在给新教师的磨课中,还是老 教师的展示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准备,针对教学 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学中的困惑畅所欲言。教研活动研讨的气 氛非常的浓厚。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每次活动后老师们都 会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中的学习、讨论、交流,提升了本区域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师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转变了组内语文教师的 教育思想,并树立”教研立教”的思想意识。组内教师积极探索高 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了思源实验学校的“八引七环教学法”,也 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反思本次区域教研组的教研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还应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还要善于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更要想办法利用集体的力量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来划分的(6个要点) 2、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4个要点) (1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 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 )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 )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 )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广西师大 教育学 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教育研究方法》孙杰远 第三节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教育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系统地设计一套研究方案,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某一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相关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等阶段获得特定研究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深入认识学生心理及其发展,形成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提高个人教育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育调查研究的要素: 1、教育调查目标和内容。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调查规则。调查规则指调查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调查时间、抽样方式、样本特征、调查环境、干扰控制、数据记录方法等。 3、有效数据。指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核心特征、内在联系的可操作性的数据。有效数据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应该是个别调查对象的特别反应或特殊意见。有效数据还应尽量实现数量化的转换,以利于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特征一个好的教育调查研究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有所取有所舍。 (二)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有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根据每一次调查活动过程中被试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独调查和集体调查。 1、单独调查:每一次调查活动只需要一位被调查者参加,被调查者单独表达自己,不受其他被调查者影响。 2、集体调查:在一次调查过程中让多名被调查者参与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调查方式,可以分为教育访谈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量表测验研究。(一)教育访谈研究 1、教育访谈研究的概念 ◆教育访谈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以问答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交谈,记录被访谈对象对各访谈项目的回答情况,最后通过记录、编码、数据分析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 ◆根据访谈提纲的限定程度,可以分为: (1)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每一个访谈项目都有具体明确的反应选择项,访谈对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而不能做出其他的选择反应,研究者在访谈对象进行选择后,进一步了解选择该选项的原因或理由。 (2)半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的访谈项目除了有可供选择的反应项之外,还允许访谈对象进行额外的反应。 (3)非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只有访谈项目而没有选择项,访谈对象根据项目所询自由回答。 2、教育访谈研究的过程与技术 (1)制定访谈提纲。访谈提纲是访谈指导性文件,系统反映着一次具体调查研究的全部内容。 a.结构化访谈提纲:指提纲中的每一条访谈项目都由一个陈述句或问题句和若干可能的回答选项构成,其中有一个及以上选项没有确定的可选内容,由被调查者填写。 b.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指提纲每一个访谈题目由一个陈述句或问题和若干可能的问题所构成。 c.非结构化访谈提纲:指访谈项目中只有问题项,没有回答选择项。 (2)制定访谈规则。访谈规则是指在访谈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访谈对象的选取;二是访谈方式的确定;三是访谈环境的基本要求;四是访谈指导语的安排;五是访谈活动的分工;六是访谈活动的进度表;七是访谈活动的其他事项。 (3)开展访谈活动。包括两项重要内容: a.主试培训。将参与访谈研究的所有主试集中起来,进行访谈技术培训,让所有参与访谈的主试熟悉访谈工作手册的各项规定。访谈主试培训应重点讨论并让主试熟悉的工作要点包括:访谈记录资料保密和重要性与策略方法、访谈记录要点、需要进行深入问询的问题、容易产生的问题及防范方法等。 b.开展访谈活动。按访谈工作手册的安排与规定,以及访谈培训会商定的策略与方法开展具体的访谈活动。 ◆影响访谈质量的因素:准备充分程度;首因效应;被试的观察与知觉判断;访谈过程中话题的有效转移与

(完整版)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转) 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过去的一年我们组里的每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然而,反思我们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时,我们却不得不深思。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在我们最“基层”的教研组中,却存在着对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怎样解决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研实体呢?这是我任职教研组长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调查与研究,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附上我们组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与同行交流。 问题一:组内教研活动形式化——不注重内容。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内的老师对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二是老师们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

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老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均能到达规定的地点,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把自己当作教研活动的主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理教研组活动效果不佳,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疲于应付”的特点,尚未形成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对策: 1、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 2、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 问题二:组内教研活动“研教分离”——不重视教与研的结合。 这一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主要原因是我们组内的老师缺乏问题意识,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老师们并未作过全面思考,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了。所以,问题就在老师们的无奈声中、埋怨声中依然伴随着学生,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教研活动中如何听课评课

教研活动中如何听课评课 听评课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实,听评课也是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会积累一定的听评课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听评课风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想工作方法因人而异,那么听评课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不管方法如何,只要能有的放矢,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科教师心悦诚服,就达到了我们的工作目的。但是,凡事又都有规律可循,听评课也是一样,要遵循“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的规律。 一、听课 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听好课,才会评好课。那么,怎样才能听好课呢? (一)做好听课前的准备 俗话说“有备无患”,无备必乱。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同理,在听课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 1、业务准备 (1)熟悉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熟悉新课标要做到五个弄清:弄清教学目的任务;弄清教学建议;弄清规定的知识体系,各册教材,各单元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弄清新课标的特点。 把握新教材要做到“三准一活”:对本学科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对课后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灵活地看教师组织和选择教法。要将新课程标准熟知于心,新教材的内容要了如指掌。不妨在听课前备课,要听什么课,就要准备与该课相关的内容,从复习、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新旧知识整合到复习、巩固等都要先自己做一些思考,

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路和授课教师的思路对比着听,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是你可以真正听进去;二是你可以有针对性地思考;三是你可以在比较中得到启发,找到最佳方案。 (2)了解学科教改信息 (3)自己所承担的学科取得了哪些教改成果,有哪些新的信息必须知晓。这能提高听课的品位,使听课能站在应有的高度上,敏锐准确地发现教师授课的优缺点。 2、技术准备 要准备好听课的记录本、教科书、参考书等确定好听课时间。 3、舆论准备 听课前要先通知授课教师和有关人员,要消除授课教师的紧张心理,要向教师说明听课的目的,让教师“轻松上阵”。 4、实情准备 在听课前要了解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经历、教学特点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情况(学生也很重要,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 5、心理准备 在听课前要做到“五心”即“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 (二)确定听课目的 根据听课目的可以把课划分为六种课型: 1、认识课。对象多为新教师或刚调入的教师;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评课多采用鼓励的原则,对缺点适当指出,但不宜过多。 2、检查课。对象是全体教师;目的是检查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与学),发现问题、印证问题、解决问题;评课宜采用集中评议,重在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3、研究课。教改某方面的实践或有争议的课,课前了解教师的意图或

法布尔的故事

法布尔的故事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为了研究昆虫,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如醉如痴地观察昆虫的习性。 有次看到没见过的小虫,左手抓了1只,又来了1只,右手抓住,又来了1只,法布尔就把右手的虫子放到嘴巴里,含着,又用手抓虫子,不管虫子怎么挣扎,放毒汁,但是法布尔不放弃,最后法布尔中毒,舌头肿大,一个月后才恢复。 法布尔小时候,别说图书了,就连识字画片也没有。他和小伙伴们只能打土仗,捉“俘虏”,做占山为王的游戏。他们几乎成了一群一身泥土的“野”孩子。小小的法布尔有一点与其他孩子不同,他对大自然里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特别好奇。不论是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飞鸟、花丛中的蝴蝶……他总喜欢给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鱼儿睡不睡觉?”“鸟儿长不长牙齿?”“蝴蝶为什么这样漂亮?”……这些问题,大人们也常常回答不出来。于是他时常留心观察飞禽和昆虫,自己寻找答案。 一个深秋的夜晚,睡在祖母身边的法布尔,突然听见房屋背后,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唧”的虫鸣声,声音清脆好听。是蟋蟀?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是山雀?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更何况在漆黑的夜晚呢。 “奶奶,奶奶,这是什么在叫呀?”法布尔问。祖母开始打瞌睡了,迷迷糊糊地答道:“睡吧,也许……是狼。”法布尔不愿推醒奶奶,又挡不住虫鸣的诱惑,他悄悄地穿上鞋,开了门,摸黑到草丛中去,想看个究竟。野草划破了他的手,也没有把那只小虫找到。 法布尔七岁那年,家里送他到邻村的一座小学读书。这是一所设备非常简陋的学校,全校只有一间茅草屋,一名教师。这位老师是一位动物爱好者,饲养了猪、鸡、羊、鸽子、黄莺、蜜蜂,还有一只招人喜爱的小刺猬。法布尔在这儿除了功课,还学到了不少小动物方面的知识。 小法布尔对动物特别是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一天,父亲赶集回来,给他买了一张“动物挂图”和一本寓言集。寓言集里有许多禽兽、小虫的精美插图,法布尔爱不释手,他逐渐痴迷上了对昆虫的研究。 有一回,他在大路边,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蚂蚁们像在紧张地从事一项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调兵遣将,有的传递信息……多繁忙的劳动场面哪!法布尔被吸引住了,他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们的行动。下地劳动的人们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趴在那儿;他们结束劳动回家时,他还趴在那儿。他们无法理解小法布尔的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实 践 作 业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一、*******(一级标题,宋体加粗,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一)(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⒈(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非单独成行则同正文) 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一、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它是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因此,它属于主观定性研究,设计简单,形式自由,调查样本小。 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常常用于更正式的调研之前以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活性,没有什么结构。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可以区分为次级资料研究、专家访问、相似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四种(Patton,1990)。 进行这种类型的研究主要面对的挑战是:由于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且缺乏理论根据,所以若进行精细研究,常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情况,而且这种类型的研究费时、耗力、经费高。 2、描述性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