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乙烯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氯乙烯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氯乙烯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氯乙烯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氯乙烯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

确认人类致癌物;极易燃气体;火场温度下易发生危险的聚合反应。

理化特性

无色、有醚样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二氯乙烷。分子量62.50,熔点-153.7℃,沸点-13.3℃,气体密度2.15g/L,相对密度(水=1)0.91,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2,临界压力5.57MPa,临界温度151.5℃,饱和蒸气压346.53kPa(25℃),闪点-78℃,爆炸极限3.6%~31.0%(体积比),自燃温度472℃,最大爆炸压力0.666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塑料原料及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冷冻剂等。

危害信【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

息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活性反应】

燃烧或无抑制时可发生剧烈聚合。

【健康危害】

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液体污染皮肤也可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可致肝血管肉瘤。

急性中毒:主要为麻醉作用,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液体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损害、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重度中毒可引起肝硬化。可

致皮肤损害,少数人出现硬皮病样改变。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10。

IARC:确认人类致癌物。

安全措【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施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工作场所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的,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氯乙烯作业场所的氯乙烯浓度必须定期测定,生产区域内,严禁明火和可能产生明火、火花的作业(固定动火区必须距离生产区30m以上)。生产需要或检修期间需动火时,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2)氯乙烯聚合系统的动力、仪表、仪表、照明和冷却水系统应有备用电源,并应具备防止停电的安全措施。

(3)厂(车间)内的氯乙烯设备、管道应按《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技术规定》要求采取防静电措施,并在避雷保护范围之内。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2)贮存时应注意容器的密闭和氮封,并添加少量阻聚剂。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各类建、构筑物、露天装置、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氯乙烯合成、精

馏、聚合系统属第Ⅱ类防雷建、构筑物;防雷接地线与防静电接地线应分别设置,单独接地。防雷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静电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Ω。

(4)储存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氯乙烯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储存室外墙的下部设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小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小于7次。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使用专用槽车运输,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要有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运输途中

远离火种,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停车时要有人看管。发生泄漏或火灾要开到安全地方进行灭火或堵漏。

(3)氯乙烯管道输送时,注意以下事项:

——氯乙烯管道输送时,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必要时可沿地敷设,但不宜埋地敷设;

——氯乙烯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在已敷设的氯乙烯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氯乙烯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

——氯乙烯管道不应穿过非氯乙烯生产使用的建筑物;

——氯乙烯管道消除静电接地装置和防雷接地线,单独接地。防雷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防静电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Ω;

——氯乙烯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

——氯乙烯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

的规定。气、液氯乙烯管道应标明介质流向,反扣(向)阀门应指示旋向;

——架空氯乙烯管道与建筑物、道路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化工工艺设计的要求;架空氯乙烯管道与道路路面最小垂直净距不小于5m。

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液化气体泄漏时穿防静电、防寒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13690-1992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危险标志及危险特性,还对1074种常用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危险性类别、危险标志及危险特性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也适用于其他化学品。 2 引用标准 GB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3 分类 3.1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危险特性分为8类: 3.1.1 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3.1.2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a. 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b. 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3.1.3 第3类易燃液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怀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 3.1.4 第4类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

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 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 3.1.5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 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 3.1.6 第6类有毒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机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半数致死量LD50≤1000mg/kg;粉尘、烟雾及蒸汽吸入半数致死量LC50≤10mg/L的固体或液体。 3.1.7 第7类放射性物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 Bq/kg的物品。 3.1.3 第8类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y的固体或液体。 3.2 对于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根据它们的主要危险特性进行分类,见附录A(补充件)。 在附录A中,对1074种常用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分类和分项。对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给出了它们的品名、别名、英文名、分子式(或结构式)、主要危险性类别、次要危险性类别、危险特性及危险标志。 对于未列入分类明细表中的危险化学品,可以参照已列出的化学性质相似,危险性相似的物品进行分类。 4 标志 4.1 标志的种类 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类别,它们的标志设主标志16种和副标志11种,见附录B(补充件)。 4.2 标志的图形

(完整版)几种常见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风险分析 1.1 事故类型:火灾、爆炸 1.2 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 喷漆作业现场,电气焊作业区。 1.3 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 1.3.1 火灾、爆炸事故可造成作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3.2 存在火灾、爆炸危险的区域均在单独的建筑物内,发生事故后造成的后果及波及的范围有限,对外界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浓烟对周边空气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发生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1.4.1 界区内有动火作业,或其他作业产生火花; 1.4.2空气中可燃气体的浓度巳达到爆炸极限而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4.3电源线路存在绝缘破损等问题; 1.4.4生产公司房无避雷设施或避雷设施不符合要求。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 组织机构 发生事故时根据事故现场情况由该车间负责人、安全员、班组长和现场生产人员组成现场应急工作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应急职责 2.2.1 车间负责人职责 负责了解和掌握事故现场情况,及时向公司汇报,在公司应急救援人员未到达之前,负责指挥和组织现场抢救。紧急情况下,组织撤离。 2.2.2 安全员职责

协助负责人、班组长组织现场抢险救援工作;负责观察、维护事故现场安全、秩序,保护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2.2.3 班组长职责 在车间负责人领导下,负责组织班组成员进行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包括利用现场及附近可利用设施、设备、工具抢救被困人员和受伤人员。 2.2.4 现场作业人员职责 在车间负责人或班组长领导下积极参与现场抢险救援工作。 3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3.1.1应急报警响应程序 (1)发现火情后,现场发现者应立即向当班组长、车间负责人及应急办公室报告,现场当班人员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应急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 (3)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1.2事故扩大与上级预案衔接程序 当火灾无法控制及导致衍生事故发生,超出本部门及岗位应急处置能力时,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决定启动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当事故超出本公司应急救援能力时,立即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政府主管部门、消防、公安、卫生部门报告,请求上级单位或政府部门进行增援,邀请市有关专家咨询或协助抢险,启动政府级事故应急预案,实施扩大的应急响应。 3.2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切断事故现场的电源。 (2)救护受伤的人员。 (3)正确选择最适合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火势较大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灭火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危险化学品分类

一、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均属危险化学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险化学品目前常见并用途较广的约有数千种,其性质各不相同,每一种危险化学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但是在多种危险性中,必有一种主要的即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危险性。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择重归类”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主要危险性来进行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按我国目前已公布的法规、标准,有三个国标: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八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项。即第一类: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5项,其中有3项包含危险化学品,另外2项专指弹药等。 第1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3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 第4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3项。 第1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2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 第3项:有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第三类: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3项。 第1项: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 第2项:中闪点液体,即闪点在-18℃—<23℃的液体,如苯、甲醇等。 第3项,高闪点液体,即闪点在23℃以上的液体,如环辛烷、氯苯、苯甲醚等。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按它的燃烧特性分为3项。 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 第2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黄磷、三氯化钛等。 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就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氢化钾等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2项。 第1项:氧化剂,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是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 第六类:毒害品,指进入人(动物)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

12种事故应急处置措施讲解

煤气中毒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适用范围:本措施适用于煤气岗位职工由于煤气设备、设施泄露煤气而发生一氧化碳中 毒事故 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原因 1、贯彻执行煤气安全制度不严格,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如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班组长以上干部强行命令职工进入煤气区作业,职工凭经验作业,误入或提前进入煤气区,进入煤气区域作业不进行CO检测。管理混乱,没有煤防员现场监护等。 2、当煤气设备存在严重缺陷时,如放散高度不够、脱水器设计不合理、煤气管网和设施年久失修等,导致煤气泄漏而发生中毒。 3、缺乏煤气安全常识,在煤气设备附近休息、打盹、睡觉。 4、在停送煤气或煤气区域作业时,不注意风向,或设备内的残留煤气置换不彻底,没有严格执行检测、检查、监护制度。 5、在煤气区域作业,当煤气超标时,强行蛮干,不采取应急措施,不佩戴空气呼吸器,不进行强行通风等措施。 6、吹扫煤气管道(设备)的蒸气或氮气未及时断开,当蒸气或氮气压力低于煤气压力时,造成煤气倒窜到蒸气或氮气管道内,引起中毒。 7、用水封煤气的管道和设备,由于水压低,煤气窜入水管中,引起中毒。 8、对煤气管网、水封、排水器缺乏管理,检查不到位,造成亏水,补水量不足,使大量煤气泄漏。 9、当煤气管网压力波动大,或煤气压力超过水封(排水器)有效高度要求时,造成水封(排水器)水位被击穿,煤气泄漏。 10、处理煤气不彻底,没有可靠切断煤气来源,没有置换煤气或置换不合格,就组织干活。 11、处理煤气合格后,没有对管网或设施内的沉淀物进行彻底清除,就进入干活。 12、煤气放散塔灭火,没有及时点燃。 13、发生煤气着火或爆炸事故后,没有组织疏散周围人员和戒严,灭火或爆炸后煤气大量泄漏而发生中毒。 14、开关盲板时,没有组织对周围环境进行确认,没有组织疏散周围人员,没有组织四周戒严,煤气大量泄漏而发生中毒。 15、煤气水封和脱水器溢流管直接插入下水道,一旦击穿煤气直接进入下水道,还有可能直接串入电缆沟,而发生煤气群死群伤事故。 16、煤气仪表一次线直接引入室内,而发生中毒。 17、煤气区域管道、设备附近未设明显警示标志,致使他人贸然进入煤气区域或乱动煤气设备设施。 18、在煤气管道下、排水沟等处私搭乱建房屋和办公室引起中毒。 三、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的症状 1、轻度中毒。吸入CO后出现头痛、头昏、头沉重感、恶心、呕吐、全身疲乏无力、耳鸣、心悸、神志恍惚。但不昏迷,离开中毒环境后,吸入新鲜空气能自行恢复。 2、中度中毒。除出现轻度中毒症状外,面颊出现樱桃红,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大小便失禁,昏迷等。 3、重度中毒。多发生于CO浓度极高时,患者很快昏迷,并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脑水肿、休克、肺水肿、呼吸衰竭、心脏停止跳动等。 四、煤气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一)及时报告和组织指挥

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一、发生校内重大火灾、地震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1、学校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指挥全校学生紧急疏散(到足球场),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小喇叭发出紧急疏散信号。授课教师应迅速组织指挥学生排队有序疏散。提醒学生疏散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惊不慌,不喊不叫,互帮互助。行进时严禁学生系鞋带等下蹲的动作。 2、学校发出紧急疏散信号后,无课人员要迅速到内操场集中,无条件接受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确保每个楼梯口及楼梯拐弯平台处安排有一名疏导员,指挥学生疏散。 3、发生重大火灾时,学校护卫队及教师可利用一切消防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 4、学校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区教育局。 5、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发生(校外)学生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1、带队教师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要迅速将事故信息报校长室或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2、带队教师要迅速组织抢救受伤师生,在医院救护人员未到之际,做好简易救护工作,要及时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险程度、伤亡情况。 3、保护好事故现场以及重要物品、证据。 4、做好家长、家属和记者接待工作。 5、配合交警部门做好调查、取证、事故处理工作。 6、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学生上体育课、活动课或参加训练队活动时,发生一般性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1、负责教师要迅速把受伤学生送到校医室或校外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要协调其他教师,组织安排好其他的学生。 2、校医要及时实施救护措施。要通知家长到校接回治疗,并通报学生受伤情况。 3、活动结束后,负责教师要向家长致电了解受伤学生状况,告知其受伤过程。同时,活动的负责教师要将其情况向班主任通报,向校长室报告。 4、班主任接报后要做好受伤学生和家长的劝慰及心理辅导工作。 5、班主任、校医要通力合作,及时做好学生医保等善后处置工作。 四、课堂上,学生突发(非传染)疾病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1、授课教师要迅速把患病学生送到校医室就诊,同时要协调其他教师,组织安排好该班其他的学生。 2、校医要及时实施救护措施。如果病情特殊或紧急,报学校立刻送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方案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方案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方案 ⒈报告程序 发生安全事故,当事人或事故现场人员要立即向领队报告,领队要根据事发现场情况及时报警求援,并报告给应急指挥部。遇有特殊情况,可以直接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指挥部要根据安全事故的现场情况,妥善处理。 ⒉救援程序 ①发生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及应急指挥部成员,要在第一时间,逐级进行报告,并在第一时间赶往事发地点。 ②发生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及应急指挥部成员,负责组织有关人员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并做好事故现场人员思想稳定工作,防止事态扩大。 ③发生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及应急指挥部成员应及时进行现场处理,将受伤人员就近送到医院抢救治疗。 ④发生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及应急指挥部成员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并将事故经过、原因、处理结果等以书面形式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 ⒊救援措施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各小组和应急指挥部成员应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①场内发生火灾事故,应在场(馆)有关部门的指挥下,紧急组织本单位人员有序疏散,救护受伤人员。如果(本区域内)火势较小、发展较慢,应立即组织自行灭火,事后将发生火灾的情况报应急指挥部。 第 2 页共 4 页

②发生交通事故,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迅速与公安交警部门取得联系,保护好事故现场,积极开展自救自护工作。如果有人受伤应立即就近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③发生治安事件,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和公安部门报告,及时控制事态,保护好现场,对治安事件中的当事人进行严格控制,做好现场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及时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 ④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迅速组织有序疏散,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及时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护工作。 ⑤发生中暑等突发性疾病,应立即向场内医务部门报告,由场内医护人员进行救治,并视情况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⑥如因特殊情况掉队的学生应及时打电话与带队教师取得联系,如果发现不能联系到带队教师,应寻求警务人员、场馆的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以寻求帮助。校方如发现学生掉队、走失的情况,领队应马上安排教师寻找。一旦短期无法找到,及时报警和上报情况 ⑦发生其它事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同时根据事件性质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⑧市教育计划门票安全工作应急指挥部领导、成员联络电话要确保24小时开机,以便及时联络。 第页共页 第 3 页共 4 页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版)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25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版) 第一类: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5项,其中有3项包含危险化学品,另外2项专指弹药等。 第1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2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 第3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

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3项。 第1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2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 第3项:有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第三类: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3项。 第1项: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 第2项:中闪点液体,即闪点在-18℃—<23℃的液体,如苯、甲醇等。 第3项,高闪点液体,即闪点在23℃以上的液体,如环辛烷、氯苯、苯甲醚等。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按它的燃烧特性分为3项。 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

各类事故应急处置要求措施

各类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煤气事故 (一)发生安全事故后,现场人员立即向班组长、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汇报。汇报时要说明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事故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救援小组组长负责向上级部门汇报事故情况。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负责人必须负责保护事故现场,严禁故意伪造现场或破坏现场。 (二)各小组应急处置程序 1、抢险救灾组: (1)煤气中毒事故:煤气中毒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要迅速穿戴好空气呼吸器,携带CO 检测仪,进入煤气事故区域将中毒人员抢救至煤气泄漏点上风口空气新鲜处,对煤气区设置警戒,并立即进行现场勘查,查清煤气来源,处理煤气泄漏问题,严密监控事故区域,防止发生火灾、爆炸。 (2)煤气火灾事故:由于煤气设备不严密而轻微泄露引发的火灾,可用湿泥、湿麻袋等堵住着火处灭火,然后按照有关规定修补好泄露处;当火灾较大时,必须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关闭管道阀门,切断气源灭火。煤气火灾抢险过程中,应设专人看管和操作煤气闸阀及压力表等。 (3)煤气爆炸事故:煤气发生设备出口闸门以外的设备或管道发生爆炸尚未着火时,立即切断煤气来源,同时向设备或煤气管道内输入大量蒸汽、氮气冲淡掺于煤气以防再次发生爆炸;煤气发生爆炸又引发火灾时按煤气火灾事故处理,引起中毒按煤气中毒事故处理;爆炸造成大量煤气泄露,暂时不能消除的,先适当降低煤气压力,并指挥全部人员撤离现场,然后按煤气危险作业区的规定进行现场处理。 (4)烧烫伤事故:将伤员搬离现场,尽快脱去着火衣物或沸液侵泽衣物,如来不及脱衣,就地慢慢滚动或用手旁边材料覆盖着火处急用水浇灭等。 (5)其他事故:救援小组根据事故类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现场抢救。抢险救灾组抢险救灾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携带必要的检测仪器,以防抢险人员受到伤害。 2 )医疗救护组 对伤亡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并协助将伤亡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现场急救措施:对CO 中毒人员采取输氧、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等方法现场急救:对烧烫伤人员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择重归类”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主要危险性来进行分类。 按主要危险特性把危险化学品分为八类: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爆炸品定义 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爆炸 是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能量而 做机械功的过程。爆炸可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三种形式。 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体,只有上述三者都同时具备的化学反应才能发生爆炸。 爆炸品特性 1不稳定性: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 速升高并产生巨大压力而引起爆炸。 2敏感度高: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一起爆能。起爆能与敏感度成反比,起爆能越小,敏感度越高。从储运的角度来讲,希望敏感度低些,但实际上如炸药的敏感度过低,则需要消耗较大的起爆能,造成使用不便,因而各使用部门 对炸药的敏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爆炸品的感度主要分热感度(加热、火花、火焰),机械感度(冲击、针刺、摩擦、撞击),静电感度(静电、电火花),起爆感度(雷管、炸药)等。不同的爆炸品的各种感度数据是不同的。爆炸品在储运中必须远离火种、热源及防震等要求就是根据它的热感度 和机械感度来确定的。 决定爆炸品敏感度的内在因素是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影响敏感度的外来因素还有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 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 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是决定其具有爆炸性质的主要因素。具体地讲是由于分 子中含有某些“爆炸性基团”引起的。 “五双管理制度”,做到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发货、双本帐、双把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加压以后在钢瓶中处于气体状态的称为压缩气体,处于液体状态的称为液化气体。此 外,还有加压溶解的气体,例如乙炔。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特性

完整word版,各类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各类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1、机械伤害 (1)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一般伤口小的止血,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的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止血带止血,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上1/2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脚上1/3处,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每隔25~4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钟。(2)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3)消除不安全因素,如机械处于危险状态,应立即采用措施进行稳定,防止事故扩大,避免更大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4)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切断机构的电源。(5)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6)事故发生后项目现场的抢救伤员,保护现场的同时,应立即向公司领导、项目部报告。(7)项目部得知事故发生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落实上述应急措施,注意检查事故现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防止事故的扩大,并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8)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发现者关闭机械设备(如条件允许进行断电处理)并高声呼喊传递事故信息,其他人员电话报告公司办公室(电话:xxxxxxx)。(2)附近人员对受伤人员实施抢救;抢救过程参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及背面简易处置流程,并及时将伤员转送医院。(3)抢险人员要穿戴好必要的应急装备(工作服、工作帽、手套、工作鞋、安全绳等),以防止抢险救援人员受到伤害。(4)抢险过程中,抢险人员应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并确定好联络信号,在抢险人员撤离前,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监护岗位。(5)做好现场保护等待调查处理。 2、物体打击 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抢救重点放在对伤者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出血部位的行处理上。 (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伤者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男女iii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3、触电 (1)发生触电,立即切断电源或使人体脱离带电体,进行现场急救;同时向上

(完整版)中心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技术中心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一、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各种实验室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实验室的安全操作知识和专业应急处理技能,相关所室领导应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监督,搞好相关安全管理。 2、事故发生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尽快控制事故源,防止事故进一步蔓延。 3、尽早向医疗急救机构求援。有人员受伤害或有中毒状态时,及时送医院治疗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 4、及时报告。事态较轻的,在做好现场应急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所在二级部门领导。事故严重的,立即报告驻地安全保卫部和技术中心领导 5、及时疏散和撤离。预计事态较严重,可能失控时,应立即组织楼内人员疏散和撤离。 二、实验室各种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1、剧毒危险化学品伤害事件 1.1 应急处理程序 (1)出现剧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中毒或伤害时,现场发现人员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或立即将中毒或受伤人员送医疗急救单位抢救,并立即向部门领导和驻地安全保卫部报告。 (2)发现剧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泄露、污染事故较轻时,现场发现人员可做好现场应急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所在二级部门领导。出现剧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事态严重的,现场人员应该直接报告所在地安全保卫部,由驻地安全保卫部处理。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发生的地点及时间、剧毒化学品名称及其数量、中毒人员主要临床表现、中毒人数、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情况、以及意外事故过程处理情况。 (3)发现剧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遗失、外流或被盗时,所在部门应立即调查处理并追回剧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在12小时内无法调查清楚,或数量较大,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报告驻地安全保卫部,由驻地安全保卫部处理。 1.2 现场应急处理 (1)个体防护。进行现场应急处理的人员应穿着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做好规避有毒环境和疏散人群的工作;必要时应立即向驻地安全保卫部报告求助,由驻地安全保卫部组织现场救援。

危险化学品的基本认识

危险化学品的差不多知识、分类及标志 第一节概念和分类原则 一、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均属危险化学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险化学品目前常见并用途较广的约有数千种,其性质各不相同,每一种危险化学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然而在多种危险性中,必有一种要紧的即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危险性。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择重归类”的原则,即依照该化学品的要紧危险性来进行分类。 三、危险化学品分类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86年、1990年先后公布了国家标准《危险物资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1986)及《危险物资品名表》(GBl2268—1990),依照运输的危险性将危险物资分为九类,并规定了危险物资的品名和编号。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第9类杂类。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公布了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1992),按要紧危险特性把危险化学品分为八类,并规定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志二十七种(主标志十六种,副标志十一种)。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以上三个国家标准除感染性物品和杂类以外,其他分类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更好地搞好危险化学品经营治理,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具体特性和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下面分八类简单介绍。 第二节爆炸品 一、爆炸品定义 本类化学品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做机械功的过程。爆炸可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三种形式。 核爆炸是由核反应引起的爆炸。例如:原子弹或氢弹的爆炸。 物理爆炸是由物理缘故所引起的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产生的锅炉爆炸;装有压缩气体的钢瓶受热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爆炸。化学爆炸能够是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混合物遇明火或火源而引起(如煤矿的

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常见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火险、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现场人员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视情况不同采取如下应急处理措施: 1、火灾初起阶段:此时火势小,温度低,是扑救的最佳时机,现场人员应立即利用现场配置的消防器材、设施,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同时向公司相关部门报告。 2、火灾发展阶段:因发现较晚或扑救不当,火情步入发展阶段,此时火场温度不断升高,起火范围不断扩大,现场人员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紧急疏散火场周围的贵重及易燃易爆物资,避免火势扩大,同时拨打火警119,向消防部门报警,通知现场其他人员及时撤离,并协助消防人员灭火。 3、火灾猛烈阶段:火情步入极盛期,温度极高,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密闭空间和容器随时有爆炸、坍塌的可能时,现场人员应全力撤离现场,撤离中注意抢占上风向,以防毒面具、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采取低姿势迅速逃生。同时报火警“119”寻求社会援助。 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 职业危害和中毒可因非正常原因而导致,如自然灾害导致危险化学品储罐毁损、泄露从而造成大量的毒害气体;因火灾事故造成可燃物燃烧而造成大面积有毒物质(次生危害)外泄而引发。当发生以上事件时,应迅速启动预案,控制危险源,避免产生更大职业危害事故发生。对中毒人员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时间将中毒或受伤人员迅速移离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安全地点。使其静卧,松解衣扣、腰带,保持呼吸畅通。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如有呼吸心跳停止现象,应立即进行现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并迅速送医院进行治疗、抢救。 酸碱灼伤的应急处理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冬季注意保暖,皮肤灼伤可先用布吸收,减少放热,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受伤部位30分钟左右,迅速就医。酸性化学灼伤用2~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和湿敷;碱性灼伤用2~3%硼酸溶液冲洗和湿敷。眼部灼伤,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减轻损伤程度,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然后迅速就医。

物体打击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物体打击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1、工地潜在事故危险评估 通过对施工全过程危险因素的辩识和评价,物体打击事故发生概率较大,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较严重,列为项目工程的重大危险因素。 项目部针对以上潜在四事故和紧急情况,编制应急及响应预案,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保证能够迅速做出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2、应急行动小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2.1、应急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副经理; 成员:技术负责人、技术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员。 2.2、应急小组职责 2.2.1、全体成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思想。 2.2.2、认真学习和熟练执行应急程序。 2.2.3、服从上级指挥调动。 2.2.4、改造和检查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能及质量。 2.2.5、组织队员搞好模拟演练。 2.2.6、参加本范围的各种抢险救护。 3、应急行动程序通则 3.1、应急小组成员应牢记分工,按小组行动。 3.2、应急小组成员在接到报警后,10分钟内各就各位。 3.3、根据事故情况报响应主管部门。 3.4、联系电话人员:治安负责人、重大事故负责人、紧急医疗

电话(120)、疫情电话火警(119)、匪警(110)交通肇事(112)。 4、物体打击事故应急程序 施工区发生物体打击事故,最早发现事故的人迅速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通信组立即召集所有成员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伤害程度;警戒组和疏导组负责组织保卫人员疏散现场闲杂人员,警戒组保护事故现场,同时避免其他人员靠近现场;急救员立即通知现场应急小组组长,说明伤者受伤情况,并根据现场实际施行必要的医疗处理,在伤情允许情况下,抢救组负责组织人员搬运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方;由组长根据汇报,决定是否拨打“120”医疗急救电话,并说明伤员情况,行车路线;通信组联系值班车到场,随时待命;通信组安排人员到入场岔口指挥救护车的行车路线;警戒组应迅速对周围环境进行确认,仍存在危险因素下,立即组织人员护,并禁止人员进出。 5、受伤人员的急救 当施工人员发生物体打击时,急救人员应尽快赶往出事地点,并呼叫周围人员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尽量当场施救。如果处在不宜施救的场所时必须将患者搬运到能够安全施救的地方,搬运时应尽量多找一些人来搬运、观察患者呼吸和脸色的变化,如果是脊柱骨折,不要弯曲、扭动患者的颈部和身体,不要接触患者的伤口,要使患者身体放松,尽量将患者放到担架或平板上进行搬运。 6、物体打击事故预防 6.1、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工人安全操作技能。 6.2、正确使用“三宝”。 6.3、合理组织交叉作业,采取防护措施, 6.4、拆除作业有监护措施,有施工方案,有交底。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志

第一章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志 一、概念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燃烧、爆炸、腐蚀、毒害、放射等性质,在生产、储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的化学物品。其特征是:1、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等性质;2、在运输、装卸、使用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3、需要特别防护。一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特征,即为危险品。如果此类危险品为化学品,那么它就是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344号令)所称的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与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危险化学品有2200余种,由于危险化学品品种繁多和其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使用、运输和销毁过程中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环境污染。且与一般火灾发生的原因、消防扑救要求都不相同。 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与一般火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火灾的原因不同 绝大部分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引发火灾的原因与一般火灾的原因不同,如遇湿易燃物品储存场所空气湿度大或漏雨、爆炸物品摩擦、撞击,自燃物品保护措施损坏,盛装黄磷的桶漏水,易燃液体流动过程中产生静电等等。这些引起火灾的原因平常容易忽视而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93年深圳“8.5”大爆炸就是因为将危险化学品混存而引发该起火灾爆炸事故,将过硫酸铵(氧化剂)与硫化钠(还原剂)混合储存。此次事故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死亡15人,重伤136人,共发生二十多次的大小爆炸,1万多平方米的现场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钢筋如麻;爆炸现场中有三个炸坑,最大的一个炸坑是第二次大爆炸形成的深约25米,坑口直径40余米;另外的两个炸坑彼此相连,是第一次爆炸形成的,深约有10米。由此可见,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将是重大灾害事故。 2、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与一般火灾消防要求不同。 有部分危险化学品火灾不能用水、泡沫及CO2等灭火器剂灭火。如金属钠火灾、保险粉火灾,这两种都是遇水燃烧物质,用水扑救将加大火势。有些火灾如(液化石油气)需控制燃烧,因为在不能切断气源或及时堵漏的情况下,如将火灾扑灭,大量泄漏出来液化石油气将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再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燃烧。 3、一旦发生事故将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一般危险化学品都具有一定毒性,一旦发生泄漏、燃烧、爆炸,极易对空气和土壤造成大面积污染。 4、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特性,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1984年12月4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一家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杀虫剂的主要成分)外泄事故,导致3859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20万人中毒。引起全世界的震惊。

IN-第078-034号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本标准(GB13690-1992)对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危险品的包装标志。在附录部分列出了997种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明细表。表中给出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品名、别名、英文名、分子式、主要危险性类别、次要危险性类别、危险特性及危险标志。 该标准已于2010年5月1日作废,被《GB13690-2009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代替。 中文名: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标准号:GB13690-1992 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1992-09-28 实施日期:1993-07-01 更新日期:2009-07-09 目录 1. 1 内容范围 2. 2 引用标准 3. 3 分类 4. 4 标志 5. 5 危险特性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内容范围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对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危险品的包装标志。在附录部分列出了997种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明细表。表中给出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品名、别名、英文名、分子式、主要危险性类别、次要危险性类别、危险特性及危险标志。 本标准适用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包装标志,也适用于其他化学品的分类和包装标志。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引用标准 GB 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分类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8类:

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a.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b.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1。 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不高于63℃的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 对热、撞击、摩擦敏感, 易被外部火源点燃, 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 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 放出热量, 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 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 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 其本身不一定可燃, 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 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 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 第6类有毒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肌体后, 累积达一定的量, 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 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固体LD50≤500mg/kg; 液体LD50≤2000mg/kg; 经皮肤接触24h, 半数致死量LD50 ≤1000mg/kg; 粉尘、烟雾及蒸气吸入半数致死量LC50≤10mg/L的固体或液体。 第7类放射性物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 第8类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1)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①初起火灾,着火面积较小,由起火现场的操作人员从源头上消灭火灾(如切断泄漏源、移走易燃易爆物品等),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干粉灭火器、砂土等),按正确的灭火方法灭火,力争在火灾初期得到控制、扑灭火灾,力求最小的事故损失。 ②当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扑救时,公司应急抢险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公司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力量展开着火区域火灾扑救。同时成立现场指挥部,指挥各应急小组展开应急救援工作。 ③消防抢险抢修组人员到达现场后,配戴好防毒面具,立即启动消防水泵,驳接好消防水带,用消防水冷却和保护未燃烧区,隔离现场,切断电源、火源,防止事故扩大、蔓延,负责现场物资营救、设备设施的抢修、堵漏、收集、防污染控制等工作。扑救火灾时,若有作业人员困于火场之中,要优先救人,即“先救人,后救物”;用水压制火势,开辟出一条逃生通道。 ④若火灾快速蔓延,可能影响周边建筑物时,应对可能被影响的建筑物喷水进行冷却。 ⑤当公安消防队到来后,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向公安消防队说明清楚。应急队员服从公安消防队的指挥。如事故扩大有危及生命危险时,参与应急的队员应尽快撤离到安全地方。 (2)爆炸事故应急处置 当生产装置或危险化学品装卸过程发生爆炸时,爆炸现场的操作人员应立即撤出事故现场。消防抢险抢修组人员赶到现场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切断泄漏源、移走易燃易爆品等,对其他装置

进行保护。爆炸后发生的火灾事故,按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的方法进行处置。 (3)进入受限空间事故应急处置 ①.现场应急指挥负责人和应急人员首先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估。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初步分析事故的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 ②.使用检测仪器对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氧气的含量进行检测。也可采用动物(如白鸽、白鼠、兔子等)试验方法或其他简易快速检测方法作辅助检测。 ③.根据测定结果采取加强通风换气等相应的措施,在有限空间的空气质量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作业。 ④.抢险人员要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呼吸器、工作服、工作帽、手套、工作鞋、安全绳等),系好安全带,以防止抢险救援人员受到伤害。 ⑤.在有限空间内作业用的照明灯应使用12V以下安全行灯,照明电源的导线要使用绝缘性能好的软导线。 ⑥.发现有限空间有受伤人员,用安全带系好被抢救者两腿根部及上体妥善提升使患者脱离危险区域,避免影响其呼吸或触及受伤部位。 ⑦.抢险过程中,有限空间内抢险人员与外面监护人员应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并确定好联络信号,在抢险人员撤离前,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监护岗位。 ⑧.救出伤员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将伤员转送医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