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

件1,要求。

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火罐消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中中医针灸专业技术人员应占9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搞好人才梯队建设~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研究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均应接受一年以上的针灸科专门训练~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针灸科常用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中药方剂110首,见附件2,。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练掌握一种以上特色疗法~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针灸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

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针灸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针灸常见病、优势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特色针刺技术的操作。

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针灸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针灸操作特长或在某一疾病针灸治疗方面有专长。

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危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国内外针灸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具有从事相关针灸临床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15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针灸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针灸临床专业8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针灸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针灸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以跨地区进行相关培训。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护理人员均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应掌握针灸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常规和方法。应经过针灸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针刺、灸法、罐疗、放血疗法、穴位按摩等针灸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应承担针具的修整、消毒、管理工作。基本了解针灸科特色技术操作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进行具有针灸特色的常见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是针灸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鼓励应用中医针灸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针灸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针灸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针灸特色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如痛证(头痛~牙痛~颈、肩、腰、腿痛~痛经~胃脘痛等证)、中风偏瘫、面瘫、哮喘、带状疱疹等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针灸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展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可根据各地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芒针、火针、金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服务技术。应制定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晕针、滞针、烫伤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本科室常见病、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有条件的针灸科可以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针灸理论、技术方法、针灸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针灸特色文化。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理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针灸防治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针灸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介绍针灸防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针灸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地域特点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针灸人体模型,悬挂针灸挂图、中医针灸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设立养生保健常识及针灸历史渊源等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针灸防治疾病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针灸科建设和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配备目录

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腹针、头皮针、芒针、火针、耳针等特殊针具、磁疗穴位治疗棒、足底反射治疗仪、小针刀设备

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腹针、头皮针、芒针、火针、耳针等特殊针具、磁疗穴位治疗棒、足底反射治疗仪、小针刀设备

附件2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9(败毒散(《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济川煎,《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黄

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33(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5(白头

翁汤(《伤寒论》) 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7(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伤寒论》, 39(吴茱萸汤,《伤寒论》, 40(四逆汤,《伤寒论》, 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46(生脉散,《医学启源》, 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9(归脾汤(《正体类要》) 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1(炙甘草汤,《伤寒论》, 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53(左归丸,《景岳全书》, 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56(肾气丸(《金匮要略》) 57(右归丸(《景岳全书》) 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60(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1(朱砂安神丸(《内外

伤辨惑论》) 6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63(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

要》) 64(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四神丸(《内科摘要》) 67(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68(保和丸(《丹溪心法》) 6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70(健脾

丸(《证治准绳》) 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72(越鞠丸(《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9(杏苏散(《温病条辨》) 90(桑杏汤(《温病条辨》) 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92(麦门冬汤(《伤寒论》)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9(三仁汤(《温病条辨》) 100(五苓散(《伤寒论》) 10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102(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103(真武汤(《伤寒论》) 104(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105(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0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7(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8(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10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11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为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三级甲等医院应当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当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设备、煎药设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

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推拿技术、熏蒸、药浴、敷贴、理疗、湿热敷等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推拿技术操作分级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80%以上。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推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推拿手法、推拿科内服外用中药方剂~应掌握活血化瘀类方剂20首,见附件2,以上~掌握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推拿科少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推拿科疑难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病症的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推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推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推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在本专业方向具备一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推拿科少见疾病和推拿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推拿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推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推拿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

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推拿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跨地区进行相关特色推拿培训。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推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推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推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推拿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拔罐、刮痧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置病房的~护士长是推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技术与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能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的推拿治疗,还应开展推拿为主要手段的“治未病”工作。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展推拿手法、膏摩、中药、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腿疗、药浴、熏蒸、罐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中医骶疗、中医微创疗法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制定常见推拿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特殊手法与技术实行分级准入管理。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传统外治疗法和外用制剂是体现中医医院推拿科诊疗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当在保持现有传统特色制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新的制剂~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推拿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推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中医推拿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

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配备目录

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推拿手法床、牵引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脊柱矫正床、坐立二用颈椎牵引机、远红外按摩理疗床、踩跷床

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推拿手法床、牵引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脊柱矫正床、坐立二用颈椎牵引机、远红外按摩理疗床、踩跷床

附件2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内外伤辨惑论》 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5(二妙散《丹溪心法》 6(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1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4(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1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8(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19(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20(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第十条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床旁B超、血液净化仪、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第十一条重症医学科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第十二条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第十三条重症医学科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宜接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 第三章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重症医学科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五条重症医学科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病理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理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病理科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的要求,是建设规范化病理科的必然之路,顺应了当今病理科发展的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对此项工作有高度的认识。为了保证病理科质量的全面提升,特制定《病理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一、目的 通过质控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防止工作中出现差错,防范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不断提高科室技术与诊断水平,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病理对病理诊断与技术的要求。 二、要求 对病理科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对质控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并向相关人员传达,认真改进。 三、质控小组的构成 (一)科主任为病理科质控第一责任人,对科室整体质量负责。 (二)病理科质控小组具体分为: 1、标本检查和取材质控小组,负责标本检查与取材的室内质量控制; 2、病理诊断质控小组,负责标本检查与取材、常规病理诊断、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 3、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质控小组,负责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室内质量控制; 4、常规病理技术质控小组,负责常规HE切片、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制片的室内质量控制; 5、免疫组化质控小组,负责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制片室内质量控制; 6、分子病理质控小组,负责分子病理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7、细胞病理质控小组,负责细胞病理诊断、细胞病理制片室内质量控制; (三)由科主任指定具体人员为各质控小组质控员,负责具体质控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修订。 四、质控方案包括: (一)标本检查与取材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二)常规病理诊断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三)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四)细胞病理学诊断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五)常规HE染色切片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页脚内容2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和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 4.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 前。 5.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和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 件。(一)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和床位比例为1:100。 6.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营养厨师人数和床位比例为1: 25-30,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相关知识的培训。 9.营养科护理员(配膳员)人数和床位比例为1:35-45,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工作内容的培训 (二)房屋设施和卫生学要求、仪器设备等 营养科应设立完善的营养治疗工作区域,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膳食操作间等。 营养科室位置应和病区相邻,具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建筑面积,工作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营养科各功能区的设置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住院患者数量的需要。科室总建筑面积和床位的比例为: 三级医院不低于1.5m2:1,其中膳食操作间1m2:1,其它工作区域 0.5m2:1。二级医院不低于1m2:1,其中膳食操作间0.7m2:1,其它工作区域0.3m2:1。各功能区工作面积及分区符合工作要求。科室及功能区标志明显,和医疗机构其它科室样式、规格统一。 1.营养门诊: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配备门诊工作的设施用品,包括计算机及相应营养软件、代谢车、人体成分分析仪、身高体重计、握力器、皮褶厚度计、测量软尺等。 2.营养代谢(实验)室由称量室、精密仪器室、毒气室及操作室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不低于50 m2。室内墙壁为铝塑板、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配备和开展检测项目相应的仪器设备,包括各种称量天平,检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凯式定氮仪等。开展有毒检测项目时应具有相应排风及通风设备。根据开展项目配备相应标本处理、保存等

开设针灸推拿科合作协议

开设针灸推拿科合作协议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共同发展、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决定由 乙方提供部分资金、技术。甲方开展针灸、推拿康复理疗业务并就有关事宜达 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开设针灸、推拿专科、乙方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展针灸、推拿业务。 二、合作期限暂定为3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合同期 满若需续签合作协议、应在本协议期满提前3个月向甲方申请。甲方应与第三方同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给予乙方续签。 三、乙方向甲方一次性交医疗风险金2万元(无利息),待合同终止3个月 后无任何医患纠纷,一次性退还给乙方。 四、甲方责任及义务: 1、甲方同意为乙方提供诊室一间(室内设备由乙方自行购买、水电独立。装空调、电表由甲方负责,费用由乙方承担。合同期满后,电表、控调无偿交甲方使用。)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如病床、办公桌椅、医用印刷品等),其他辅助诊室由甲方提供。 2、负责办理有关手续(包括协作医生注册手续) 3、负责协调院内外有关部门的关系,如乙方发生医疗纠纷等问题、甲方应及时派员协助解决,但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及经济责任均由乙方承担。 4、在合作期间、甲方承诺不得开展与乙方相同科目。 5、保证乙方享受医疗政策的合法性、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6、配合乙方做好市场宣传、对乙方的宣传材料、义诊活动进行审核和监督。 7、负责为乙方统一挂号,收费由院财务统一管理。 五、乙方责任及义务 1、执业医师合法注册、开展专业医疗项目服务。 2、负责提供专科所有器械,药品使用医保政策目录内用药,特殊专科用药向甲方提出申请批准后使用,不自行出售药品。 3、乙方自行聘用专科医护人员,必须持有合法证书,在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申报注册后上岗,否则责任自负。 4、服从甲方的统一管理、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院部的各项活动。接受正常的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管理单位的考核。 5、负责针灸、理疗康复科室的医疗业务,承担项目合作期内的一切经济、法律、医疗责任及经营费用。乙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出现医疗纠纷及事故、乙方赔偿一切经济损失,甲方派员协助解决。 6、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射阳县物价局审核批准) 7、维护医院的良好形象、不收受红包、不开回扣药品、不在科室内发药、收费、如发现一次当月罚人民币2000元。不超范围诊治、不作违规医疗广告、不作包医包治的承诺、如发现每次罚人民币5000元。 六、结算方式 1、针灸、理疗康复门诊(除药物成本)一切费用,住院费用结算后按5:5分成。掛号费由甲方所得。 2、结算方式每月按绩效考核后发放。应交工资个人所得税按规定标准由乙方缴纳,按月扣除。由院部统一与税务部门结算。工资发放在次月10日。住院费用待到账后结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 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 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皮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 物和技术开展皮肤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皮肤科的 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皮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 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皮肤病诊疗工作有1 效开展。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有条件的 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 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皮肤科病房应当设置治疗室和患者淋浴室,有条件的 应当设置药浴室、熏蒸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地砖。 开展中药临方调配的,应具备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条件。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 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 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要求(见附件1)。设置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浴盆、水温调节与定时装 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 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 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 理制度。 2 三、人员队伍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 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 4.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 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前。 5.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一) 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

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6 .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营养厨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 25-30,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相关知识的培训。 9.营养科护理员(配膳员)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35-45,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 营养工作内容的培训 (二)房屋设施与卫生学要求、仪器设备等 营养科应设立完善的营养治疗工作区域,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膳食操作间等。 营养科室位置应与病区相邻,具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建筑面积,工作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营养科各功能区的设置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住院患者数量的需要。科室总建筑面积与床位的比例为: 三级医院不低于1.5m2:1,其中膳食操作间1m2:1,其它工作区域0.5m2:1。二级医院不低于1m2:1,其中膳食操作间0.7m2:1,其它工作区域0.3m2:1。各功能区工作面积及分区符合工作要求。科室及功能区标志明显,与医疗机构其它科 室样式、规格统一。 1.营养门诊: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配备门诊工作的设施用品,包括计算

骨伤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

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 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 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 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 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 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 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及相关管理制度。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 行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9-03-18 卫办医政发〔2009〕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病理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病理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病理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病理科。 二〇〇九年三月六日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病理学科的发展,提高病理诊断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设置病理科的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病理科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科室,负责对取自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及分泌物等标本,通过大体和显微镜观察,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特殊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进行分析,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做出疾病的病理诊断。具备条件的病理科还应开展尸体病理检查。 第四条因诊断需要取自人体的组织应按病理送检项目要求,及时完整送病理科检查。 第五条医疗机构内的病理科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 第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加强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病理科按照安全、准确、及时、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病理诊断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七条病理科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八条二级综合医院病理科至少应当设置标本检查室、常规技术室、病理诊断室、细胞学制片室和病理档案室;三级综合医院病理科还应当设置接诊工作室、标本存放室、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诊断室、免疫组织化学室和分子病理检测室等。其他医疗机构病理科应当具有与其病理诊断项目相适应的场所、设施等条件。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讨论稿)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 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 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 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 开列营养医嘱; 4. 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 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前。 5. 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一)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 篇一:康复科工作制度 康复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 (二)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 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三)坚持周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工作,每月有总结、有计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期瞒 病人。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 1 重, 不搞小团体。 (四)坚持专业学习制度,每日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 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运动治疗室工作制度 1、凡需运动治疗患者,由康复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填写治疗 申请单。 2、运动治疗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订合适的运动治疗方案。 3、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做好详细记录,以确 定患者的问题,拟定治疗目标修正及治疗方案。 4、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反应, 2 并向 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5、治疗室工作人员管理好运动治疗室的普通装备及功能训练 器械,经常维修、保养、确保治疗安全。 6、运动治疗室工作人员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 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 7、保持治疗室清洁,不得在治疗室内吸烟、喧哗。 理疗室工作制度 1、凡需理疗患者,由接诊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经医生检查后,确定 理疗种类与疗程。 2、理疗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待 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3、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小结,填好治疗卡并妥善保管,供临床观 察总结疗效。需继续治疗时应与医生联系、确定,因故中断治疗应及时通知医生。 4、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病员身上的金属物(如手表 3 等),注意地

外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外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外科专业管理者加强外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外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在外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外科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外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外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外科应开设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外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外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抢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外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医用微波治疗仪、中药熏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在此基础上应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医用臭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设备。诊疗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病理科关于绩效分配的说明

病理科关于绩效分配的说明 尊敬的院领导: 我院于2011年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即“卫办医政发〔2009〕31号文件”的规定完成了病理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病理实验室,结束了建院54年没有病理实验室的历史,独立制成的病理切片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2012年在深圳援疆病理专家的指导下使病理实验室独立建科;先后开展了手术标本检查、体液细胞学检查和胃镜等小标本病理检查,并率先在南疆开展大体标本摄影项目;在2012年里完成活检803例,检出肿瘤84例;完成体液细胞学检查466例,发现癌前病变56例。得到临床的一致认可。2013年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较上年度均有所增加。病理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离不开援疆专家的悉心指导,离不开临床科室的大力支持;但是,基层医院病理科是“不赚钱”的科室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一、二级医院病理检查大都外送临近三级医院,这对学科的建设极为不利,也成为医院发展的短板,我院病理科还是难以自食其力的孩子,难以给医院这个大家庭贡献更多的力量,本该在大家庭呵护下成长的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家庭重任,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如此重压下的蹒跚前行,绩效分配却出现了偏差,病理科2012年人均绩效467.6元每月,2013年人均绩效424.9元每月,我们认为以往“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不合理,难以体现“绩效分配向医疗业务部门、向技术含量与技术风险高的专业倾斜”,具体说明如下。

病理科诊断作为“金标准”,理应属于医院重点科室,医学界认为,病理科的技术水平,反映了该医院的尖端水平。病理科对于每份标本都要进行固定(需甲醛溶液2道)、取材(病理医师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脱水(需95%酒精2道,无水乙醇2道)、透明(需二甲苯2道),浸蜡(溶解的蜡3道)、包埋、切片、捞片、脱蜡、染色、封片、贴号等40余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需要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及一系列昂贵的试剂耗材,如病理专用载玻片、盖玻片、一次性进口刀片、染液;制片完成后,还需各级病理诊断医师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综合分析、甚至远程病理专家会诊,才能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打出病理图文报告,据权威部门统计,这全套程序中需要大量的试剂耗材占33-40%,需要近30小时的人工操作时间,这一点不同于临床检验15-18%的成本及功能科4-8%的成本等其它医技科室30分钟至几个小时即可出具报告,我们对手术标本的取材就需要1-2个小时,手术室工作结束后才统一送来标本,我们这时才能开始取材工作,所以,一般是别人快下班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加班完成;因此,病理科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内都是非常紧张的,属于非常细致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另外,为保证病理科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以上工作还需要借助于各种精密和贵重仪器设备,如: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显微镜、图文报告系统等,这些都是病理科开展工作的基本设备,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家里做饭用的切菜刀和锅碗瓢盆,是必不可少的;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病理科还承担着将术中快速冰冻检查标本亲自送检外院的任务;病理科的资料保存期限也是不低于30年,须耗费大量的人员精力。 病理诊断是各项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许多病人需等病理结果出来后才能确定治疗方案,实际上病理科充当着临床会诊的重要角

营养科管理

营养科管理 营养科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失调及营养代谢病的患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并负责和指导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卫生部医政司于2009年11月发布《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指导和加强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营养科任务 1.从事临床营养评价、营养治疗和营养会诊; 2.负责拟订治疗饮食的种类,编制各种食谱,并进行营养成分计算; 3.负责营养治疗和支持方案的拟订及其临床随访和效果评估; 4.负责营养查房、营养咨询及营养教学工作,并结合临床开展科研; 5.对营养食堂有关食品安全和卫生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营养科特点 1.人员构成复杂,必须配备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配餐员等。 2.临床营养技术人员要求高,既要有系统临床知识的学习、临床实践的培训和营养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对全院治疗饮食的管理和实施的能力。

3.厨师和配餐员流动性较大,必须不断地进行岗位培训。 (三)营养科管理要点 1.科室管理 (1)人员编制:临床营养技术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50%,有完整的人才梯队。炊事员和病床的比例不低于1:50。科室负责人应具备营养专业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及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财务管理:要求做到收支平衡,账物相符。在满足住院患者营养需要的前提下,由营养医师、管理员及采购员共同做好成本核算。 (3)物资管理:应由掌握烹调食品卫生知识的炊事员负责食品的采购验收和物资保管的工作;应具备主食库房、副食库房、杂品库房、冷库、熟食库。 (4)卫生管理:营养科的卫生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饮食质量和身体健康。 1)环境卫生:应采取食品卫生“五四”制中的四定办法,即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2)食品卫生:厨房应具备必要的设备,如防蝇、洗涤、污水排放等;操作间布局要合理,做到生熟分开,成品半成品分开,食物与杂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一般用具用碱水洗净即可,但餐具、切熟食的用具须用煮沸法或蒸汽法或电子消毒法消毒;饭菜要烧熟煮透,现烧现吃,尽量不要凉拌菜,尽量不要食用扁豆。

中医医院肛肠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肛肠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加强中医医院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规则~制订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肛肠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肛肠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肛肠科诊疗工作。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肛肠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肛肠疾病中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肛肠疾病诊 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独立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并设独立的检查、治疗区~应当有与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处理相适应的处置场所~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并有良好的私密性以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有良好的就诊环境~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无菌区、有菌区标识明确~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垃圾分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肛肠科病房应当根据功能和任务需要设立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监护室或抢救室等~应当布局合理~便于使用。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药熏治室。应当有消毒隔离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有病房的科室还应根据床位数~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肛肠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设置中药熏治室的~应当配备熏治椅、中药加热设备、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 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检查、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肛肠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它类别的执业医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第七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

卫办医政发〔2009〕31号《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病理学科的发展,提高病理诊断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设置病理科的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病理科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科室,负责对取自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及分泌物等标本,通过大体和显微镜观察,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特殊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进行分析,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做出疾病的病理诊断。具备条件的病理科还应开展尸体病理检查。 第四条因诊断需要取自人体的组织应按病理送检项目要求,及时完整送病理科检查。 第五条医疗机构内的病理科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 第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加强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病理科按照安全、准确、及时、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病理诊断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七条病理科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八条二级综合医院病理科至少应当设置标本检查室、常规技术室、病理诊断室、细胞学制片室和病理档案室;三级综合医院病理科还应当设置接诊工作室、标本存放室、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诊断室、免疫组织化学室和分子病理检测室等。其他医疗机构病理科应当具有与其病理诊断项目相适应的场所、设施等条件。 第九条病理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病理诊断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医师按照每百张病床1-2人配备,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医疗机构应适当增加。病理科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与医师1:1的比例配备。 第十条病理科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出具病理诊断报告的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 并具备初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过病理诊断专业知识培训或专科进修学习1-3年。快速病理诊断医师应当具有中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有5年以上病理阅片诊断经历。 病理技师只能负责病理技术工作,不得出具病理诊断报告。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试行)

营养医师、技师、护士基本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营养医师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各种营养代谢病(包括营养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营养失调或代谢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的原则。 (二)掌握常用的营养检测和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及诊断意义:人体测量、人体成分分析、人体代谢率测定等;营养素水平测定(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反应蛋白测定、淋巴细胞计数、代谢试验(如氮平衡试验等)、食物不耐受等生化测定;骨密度测定等影像学检查;营养素摄入量测算等营养换算。 (三)掌握营养素种类、理化性质、营养治疗作用、缺乏与过量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标准和个体化差异调整。 二、营养技师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一)熟练操作常用的营养检测和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人体物理测量、实验室生化检测、营养换算等。 (二)熟悉营养素种类、营养素食物来源及营养价值,能熟练的根据营养治疗医嘱配制肠内营养制剂及编制治疗膳食食谱等,完成对营养治疗产品及食材进行加工处理。 (三)掌握营养检测和评价、营养治疗制备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及营养治疗产品的管理维护。(四)掌握食品安全及卫生相关制度。 三、营养护士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临床营养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营养治疗医嘱汇总录入及分发至营养治疗各制备部门。(二)掌握临床营养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三)掌握肠外营养制剂的配制方法和操作规范。

营养科场所及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 营养科应具有完成相应临床营养诊疗工作所需的场所和仪器设备。总面积与医院床位的比例为三级医院1.5m2:1;二级医院1m2:1。科室位置与病区相邻,有封闭的送餐专用通道,方便日常工作,各功能区光线明亮、通风、干燥。 一、营养门诊 营养门诊应当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有条件的门诊还应有进行人体测量等检测以及放置营养治疗产品的区域。 营养门诊应配备包括安装相应营养软件的计算机、身高体重计、握力器、皮褶厚度计、测量软尺、听诊器、血压计、代谢车、人体成分分析仪、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秤等仪器设备。 二、营养代谢实验室 营养代谢实验室可单独设置于临床营养科内,总面积不低于50m2,也可在医院中心实验室内设置。由称量室、精密仪器室、毒气室及操作室四部分组成。室内墙壁为铝塑板、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 营养代谢实验室中称量室应配备相关的称量天平等;精密仪器室应配备荧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凯式定氮仪等;毒气室应设置排风设施及通风柜等;操作室应配备恒温箱、干燥箱、水浴箱、离心机、混合器、电冰箱、石英亚沸纯水器等常规仪器。 三、治疗膳食配制室 治疗膳食配制室分为准备间、治疗间、特殊间、主食制作及蒸制间、食品库房、餐具消毒间、刷洗间、膳食分发厅、管理办公室、统计室。室内墙壁为白色瓷砖,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排水系统完善,室内不得有明沟,符合卫生、防火要求。 治疗膳食配制室应配备食品加工、制作、冷藏、冷冻、储存、运送的各种炊具及设备,以及配备天平、量杯、专用治疗盘等称量器具。 四、肠内营养配制室 肠内营养配制室与治疗膳食配制室临近,总面积不低于60m2。分为刷洗消毒区、配制区、制熟区及发放区,其中配制区为组合式三十万级净化区;有条件的医院可按GMP要求建立面积在60m2以上的十万级净化区。室内墙壁为白色瓷砖,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 肠内营养配制室应配备匀浆机(胶体磨)、捣碎机、微波炉、电磁炉、冰箱、净化工作台、操作台、药品柜、清洗消毒设备、蒸锅、天平、量杯量筒及各种配制容器等设备。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自动灌装设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