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名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寸:172.5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

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

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国外美术鉴赏黄嘉羽

国外美术鉴赏 黄嘉羽 2009110161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的学会了怎么样去欣赏国外美术。掌握了比较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我自己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又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象等等差异。要说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但是,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因此它也就必然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欣赏实践与理解、思考的过程式中,才能真正理解到美术欣赏的真谛。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欣赏。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首先总是会被画面上的内容、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颇有相似之处。画家在写生时,对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最初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然而,直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观赏者的水平不同而存在高、低的差别。重视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也就是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术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我们所说的“看不懂”的东西,事实上你也许有点意会却难以述说。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 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而言,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感觉而已,属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有待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采用分析的方法。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从一般的观赏升华为纯正的审美活动。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总之,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重视全面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在美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是用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在美术界欣赏中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美术欣赏包含量着观赏者从对作品形象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经过自己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多少年后,作品的题目、目内容和故事可能被遗忘了,但画面形象却不易忘却。这就是说,在美术欣赏中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最终仍需回到对艺术形象的感觉上去——经过理解后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的感觉。这也是在美术欣赏中,还要运用综合的方法,既不能满足于最初的直观感受,也不能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而是要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是《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是一尊很小的高仅11厘米的女性裸体雕像,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时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这尊女性裸体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却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要求,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这一选择应取决于作品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下面我选择些许画作,做简单分析: 《格日尼卡》——毕加索 毕加索1937年创作完成的《格日尼卡》,是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乍一看去,画面显得有些杂乱,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画面中女人、骏马、公牛、孩子等形象的安排,都是画家精心构思的。画家将画面中光线较亮的图案相互交叠,正好形成中间的等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线,恰好将这幅长条形的画面分割成两个方形。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中一个个经过夸张变形又充满动感的形象,在杂乱中表现的统一有序。同时在众多的形象中,画家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

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1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着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 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名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寸:172.5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 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 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教案

高三美术教案-外国美术鉴赏 目录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1) 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4)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8) 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11) 第五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6) 第六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3) 第七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34) 第八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41) 第九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46) 第十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1) 第十一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58)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

外国美术鉴赏

《拾穗者》的欣赏 ———— 让·弗朗索瓦·米勒我喜欢美术,尽管我不是学美术的。在业余生活中,多半时间我会看一些艺术品,总觉得这样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完《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这门选修课后,让我对外国的艺术品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欣赏艺术品时,有些艺术品初看并不美,但是愈欣赏愈觉得动人;有些艺术品初见很美,但愈看愈乏味,那就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多了一份内在美。美愈深沉,愈耐人寻味,愈有永久的魅力。在欣赏外国美术的时候,我深有体会,我找到了美术的灵魂,那是一种深沉的美,是一种活着的灵魂。 我个人比较喜欢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米勒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米勒的艺术,就像法国农民一样,具有质朴无华的特色。在他那单纯朴素的画面中,蕴含着真正的美和诗意。尽管他笔下的农民大多衣饰简朴,粗手笨脚,但却永远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代表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等等. 摘要: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米勒在巴黎的时候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米勒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也许这便是米勒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田园美景农民政治意图 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

2019-2020年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2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2019-2020年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2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 希腊、罗马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希腊和罗马雕塑、建筑的突出成就、重要地位及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2、初步掌握欣赏西方雕塑、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希腊人物雕塑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难点: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审美取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xx年希腊雅典奥运视频材料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讨论: ①、希腊的地理环境。②、希腊的气候。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 B、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讲授希腊的地理环境。 知识要点: ①、三面环海,一面临山。温和的气候条件。为希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 ②、大理石的盛产,为希腊雕塑提供了材料的保证。 课件: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学生展开讨论。 (二)历史背景: 1、了解古希腊的历史史实、神话传说。 2、阐述自己的观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希腊的历史实。 (2)知识点: 古希腊人: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事体育运动。 播放课件:展示有关的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 (三)感知作品: 1、学生观察分析代表作品: 2、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造型特色,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理解雕塑的造型美、原始意义,理想与现实结合。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2)形成对作品的感知。 ◆知识要点:建筑与雕塑的融合;理想与写实的结合;美学观念:“和谐的理想美”。 ◆展示图片:《三女神》、《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四)分析作品:网 1、雕塑作品分析: (1)学生观察分析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学生分析讨论作品,比较雕塑作品间有何艺术特色。 (3)学生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分析古希腊人的审美取向。 (4)掌握雕塑人神合一、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感悟作品的健美、庄重、和谐。 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等。 《拳击者像》:造型生动,赋予了内在人体的生命。 《掷铁饼者》:体育运动在艺术上的体现。迅速变化的运动感。 《维纳斯》:感受自然与理想的优美与崇高。 B、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作品间进行比较。 知识点: ①、古典时期是造型艺术全盛时期。 ②、美术成就主要是:建筑、雕塑。 ③、艺术风格特点:现实与理想化的结合。纯真而高尚的人体美。建筑与雕塑的融合。 展示图片:《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建筑作品分析: 学生分析作品,感受古希腊人对建筑的严格比例,追求庄重和谐统一的效果。 1、引导学生分析《帕特农神庙》 知识点: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饱满挺拔。 展示作品:《帕特农神庙》 (五)体验作品: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体验活动。 2、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体验作品。 体验要求:形式不限,重在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作品,播放背景音乐。 (六)知识延伸: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 画家简介 乔托·迪·邦多内(约1267~1337),14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之一,他是第一个以自然的笔调和戏剧性的人物造型,来描绘装饰性宗教画的画家,他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画面的三维空间,立体感的圆形人体。他提出的问题如:戏剧性情节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神态、人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层次,物体的体积感、质感、明暗关系等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哀悼基督》、《犹大之吻》、《逃往埃及》 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是13~16 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活动的艺术家所形成的绘画流派,是文艺复兴的主力军,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派。其特点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突破了中世纪绘画平面化的特点,开始大胆运用透视法则、明暗对比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前期以乔托、马萨乔等为代表,盛期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 名称:《哀悼基督》 作者:乔托·迪·邦多内 创作时间:1303~1305 年 尺寸:183 ×198cm 类别:湿壁画 收藏: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克礼拜堂 《哀悼基督》是画家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维克礼拜堂所作的大型装饰壁画之一。斯克罗维克礼拜堂,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位商人为其放高利贷的父亲赎罪而建的。 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及众人围绕着从十字架下解下的基督遗体,哀悼基督死亡的场景。画面以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为中心展开,采用自然而又强烈的效果让圣母的脸靠近基督,并借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线以及众人同方向的视线、肢体表情,引导观者视线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伤母亲的头部。基督四肢僵硬、苍白,圣母悲痛地把他搂在怀里,母亲痛苦欲绝的表情和基督冰冷僵硬的尸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位于构图中心的圣约翰,在绝望和愤怒中向后伸展着双臂,动作夸张而极富张力。两个神情哀伤的女圣徒用手轻轻地握着基督带着钉痕的手和脚,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周边的圣徒都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基督,有的掩面哭泣,有的举手致哀,有的默默无语……愈加衬托出了整个场面气氛的悲凄。画的上面,阴暗的天空中,回旋着赶来哀悼的天使,他们形态各异的造型和撕心裂肺的哭喊神态,把哀悼基督的痛苦表达得无以复加,任何人都会被这种场面打动。画家以高超的画技和写实主义手法,给我们一种无比的真实感。仿佛不自觉中,我们也经历了基督受难的场景,我们也成了其中悲愤和痛苦的一员。 从表现手法看,画家开始在平面中探索透视手法的运用,以及它的表达形式和空间效果,从而使画中人物显得

外国美术鉴赏 第四课

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突出成就。 2、了解和研究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风格。 3、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和挖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欣赏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美术作品。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11400: 一、交流感受 1、学生回答外国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 师:同学们,你平时看过外国哪些美术作品?研究过哪些外国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式的外国美术作品。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外国美术作品可分为:壁画、雕刻、板上油画等多种形式,你最喜欢看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外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名人名作。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板书]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二、学生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1、达·芬奇(1452年-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奠定了他在世界美术上的重要地位。 (1)《最后的晚餐》(壁画,484×880cm,1495年-1497年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参见P177页样画)这是一幅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酥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绘画题材。 这幅画以怎样的表现形式?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构图?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你对这幅壁画总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人物姿态各自不同”、“心理反应当然也不同,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爱憎鲜明,犹大与众不同”、“体现多样统一构图原则方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平行透视法”。 (2)《蒙娜丽莎》(板上油画,53×77cm,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被称为“神秘的蒙娜丽莎”的世界名画,画中人物画的是谁,说法不一,永远是后人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无法说清,而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出色运用的透视法则以及表现人文精神绘画手法是我们永远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交换自己赏画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梦幻般的风景”、“成角与平行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她耐人寻味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 教师小结:达·芬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 2、米开朗基罗·波那罗帝(1475年-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巨人。他的雕刻名作《大卫》和《摩西》,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以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拱顶,体现了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 (1)《大卫》无论是青铜像还是大理石像都是世上一绝,你们喜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作简单介绍) 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他以全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高度的人体造型技巧,它一直被列为人体造型的范本。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青铜像是先制模再铸造,大理石先选石材,造型,再雕刻成型,工艺非常精巧。 (2)《摩西》(大理石,高225cm,1545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藏) 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带领犹太人摆脱埃及人奴役的解放者,是犹太人崇敬的最伟大的先知。作者创作的摩西雕像是教皇朱利安二世陵墓中最重要的部分。

外国美术鉴赏教育

外国美术鉴赏教育 美术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迈入了“读图时代”,审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信息蕴涵于图像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变得尤为重要起来。当代社会进入全球一体化,对外交流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外国美术鉴赏的作用更趋明显。首先,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当代的文化现状,更好地确定我们的文化发展定位,对当下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不可否认,外国美术的多样式、多观念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启迪作用,当下中国艺术的多维展开的动态结构和日益丰富的视觉形态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其次,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可以促使中国创意产业、视觉产业的健康发展。如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创新精神及表现手法对中国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及广告制作等领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充分理解外国美术对于对外交流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美术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更好地交流。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遵循着“和而不同”的法则发展,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朵奇葩。现在,经济全球化引起了我们诸多思考,在文化方面,我们不仅要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还要意识到面对世界和立足本土并非互不相容的。我们要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土文化焕发光彩。外国美术是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多元文化议题下,如何有效地运行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在当下的现状 (一)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发生的变化 与以往相比,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对外国美术鉴赏性质及价值认识方面有了改观。改革开放前,政治一切活动的中心,美术是为国家意识、阶级意识服务的。外国美术几乎是现实主义美术的代名词,其他类型的美术要么不被介绍,要么被批判。进入当代,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外国美术鉴赏教育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各种形式的艺术被引入国内。其次,在教育理念及目标上也有所变化。之前对于外国美术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引进及模仿抄袭,将外国美术看作为一种先进技术而不是文化,新时代的外国美术鉴赏强调对外国美术及其文化的整体理解。再次,在外国美术鉴赏内容方面也有所改变。之前对外国美术作品的介绍只限于个别国家、个别流派。随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兴起,各个国家、各种流派的艺术都开始引进。最后,鉴赏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提到美术鉴赏教育,总是针对专业人员来说的,现在除专业人员外,中小学生和广大公众也成为美术鉴赏教育的对象,美术鉴赏教育开始由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变。 (二)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美术鉴赏教育发生了诸多可喜变化,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导致了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雅典学院

◎最能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知识氛围的伟大作品。 ◎跨越时空的学术集会,跨越时空的艺术经典。 ◎流畅的线条,精确的造型,清晰优美的人物形象,人类理想美的集合。 为梵蒂冈宫绘的3幅壁画啊《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圣典辩论》体现了对真理和幸福的追求,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宁静优雅的节奏,他以优美的是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 拉斐尔(1483~1520),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坛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出生于意大利东部的乌尔比诺,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跟随父亲学画。后来到佛罗伦萨后,更是积极吸取各派画家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了自己和谐明朗、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独树一帜。拉斐尔的重要作品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美丽的女园丁》、《椅中圣母》等。 画家简介 名画欣赏 名称:《雅典学院》 作者:拉斐尔 创作时间:1509 年 尺寸:底边长度770cm 类别:湿壁画 收藏:梵蒂冈,教皇宫 名画档案 这是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巨型壁画之一,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材,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在内的七种自由艺术,弘扬了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画面上,古希腊以来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汇聚一堂,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一起自由讨论。 这座建筑物是以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的,两侧的壁龛里,分别供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在右侧)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在左侧)。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自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预设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2课时 ㈠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㈡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一、组织教学:检查、启发学生准备好老师配合上课。 二、引入新课:听一听: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音乐。。。。。。 师提示1:听罢西方宗教音乐,请大家先把眼睛闭上是秒钟,从中体会一下感受。 三、讲授新课: 师提示2:电脑多媒体展现佛教建筑景观、基督教建筑风光、哥特式建筑景观、伊斯兰教建筑VCD录象。 师仿白: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简介。。。。。。 特别欣赏美术作品 (一)佛教建筑 1.印尼婆罗浮屠(公元8世纪—9世纪,爪哇岛):电脑多媒体展现1 欣赏活动1: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亚洲著名的佛教建筑,是一座大型的佛塔(中国古代称印度的佛塔,即窣堵坡为“浮屠”),或称大窣堵坡。它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墨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山丘上的佛塔”。它修建于印尼夏连特拉王朝时期,费时约15年。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也被废弃,同时被火山灰及丛莽所湮没。直到1814年才被重新发现。1907年—1911年和1973年—1983年两次修缮,才形成今天所见的面貌。 婆罗浮屠不仅是印尼现存最重要的佛教建筑,而且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佛塔。整个建筑全用石块砌成,约用了200万块石头,塔基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形台,各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26米;顶端的一座巨大的钟形窣堵坡,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1.5米;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杆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有连续的浮雕,共长3200米,有2500幅画面。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教故事。在台基掩盖的方形层基部也有约160幅浮雕。在方形层的各栏杆,按一定间隔配置一个外向的佛龛,共432个,中间各安置一尊等身大坐佛。此外,在三层圆台都有一圈钟形小塔,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计72座,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环绕着中心大窣堵坡。每个塔内均置一尊佛像,加上中心大窣堵坡的佛像,共有505尊。 探究活动一:提问引入问题 师设问:像这样独特的建筑形态,到底意味着什么? 请生A:就所看所听的,谈谈其他体会,提提看法。。。。。。 师概述:原来,婆罗浮屠的设计者们试图创造一个立体的“曼陀罗”。曼陀罗是佛教用语,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是“坛”或“坛场”。印度佛教密宗修“秘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便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一土坛,有时还在上面画以

西方美术鉴赏心得体会嗳

西方美术鉴赏心得体会嗳┈☆痛(网易博客) 2010-05-16 19:34:09| 分类:回顧~~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 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西方现代“美的艺术”概念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artideldis啨gno是西方古代艺术概念向现代“美的艺术”概念过渡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在法国,其对应概念beaux-arts最初是作为绘画、雕塑和建筑的统称出现的。但随着现代“美的艺术”体系在法国的形成和确立,beaux-arts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而是在原有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增加了诗歌和音乐。“模仿美的艺术”是这一“美的艺术”体系及概念的核心原则。此外,“天才”、“想象力”、“与效用相对立的愉悦”和“审美”等同样也是这一现代艺术体系的基本原则。当beaux-arts概念借助“百科全书”及其他渠道进入英语世界后,其对应概念fineart 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Art逐渐取代了fineart;其次是这一英语概念更多的被用作视觉艺术,特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纯艺术,旨在与“装饰艺术”和“实用艺术”拉开距离。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 在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的研究逐步开始学科化,是伴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整体推进而表现出超于以往的快速发展,这一发展的速度在80年代以后更是前所未有。为了美术的发展,也为了史论学科的发展,史论家们不断地提出史论研究与创作的关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不重视史论的画家们重视史论工作,一方面是通过此而提升当代美术创作,另一方面是推动史论的研究,以此确立史论这一学科在美术界的地位。

2019-2020年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5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019-2020年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5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 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 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1452~1519),他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山区的小镇芬奇,文艺复兴盛期的巨人和多才多艺的天才。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名称:《最后的晚餐》 作者:达·芬奇 创作时间:1495~1497 年 尺寸:460 × 880cm 类别:湿壁画 收藏:意大利,米兰,格拉齐圣母修道院食堂 《最后的晚餐》是画家费时三年为米兰的格拉齐圣母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上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故事。据传说耶稣曾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上,猛烈抨击伪善的人,说他们是毒蛇的子孙,因此遭到这些人的极端仇视,他们决定处死耶稣。耶稣的门徒犹大在恶势力面前叛变,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耶稣已预知其死期将至,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而这幅画着重刻画的就是耶稣的门徒在听到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的一刹那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神色、表情的反应。 耶稣基督两手摊开,像是平静地向门徒宣告。每个门徒的反应虽不一样,却都朝向画面中央镇定而庄严的耶稣。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1巴多罗米奥:好象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对耶稣,情绪激动 2小雅各: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彼得的肩上,形成两组间的联系 3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这三个人都面向耶稣 4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听了耶稣的话后,犹大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紧握钱袋,惊恐地斜视着基督,身体略微向后仰,下意识地想要逃跑。犹大的脸部处在黑暗的阴影之中,以此来表示正义与邪恶的势不两立。 5彼得:震惊得倾身探向耶稣,情绪激昂,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 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 6约翰: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而约翰则优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灼,有气无力地 放在桌上,不知如何是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