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家驹心理分析

黄家驹心理分析

昔日光辉——孤独的黄家驹

摘要:本文采取心理传记学法对艺术家黄家驹的人格以及形成原因和为什么他能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进行探索。结果发现性格特征主要集中在独立的、自信的、坚强的、多才的、独特的、上进的几个方面,早期经验、环境已经多种因素塑造了其性格。孤独伴随了黄家驹整个成年时期,音乐代替了他内心的孤独,尊重的需要鼓励他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关键词:黄家驹人格特征心理传记学

一、前言(Introduction)

1.1心理传记学研究综述

心理传记学属于历史心理学或心理历史学( Psychohistory) 的一个分支。历史心理学又是研究历史中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及其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影响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体或群体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 以验证或构建心理学理论, 旨在探讨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 探讨历史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历史事件的关系。它研究个人的成长历史对其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特点及其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研究某一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的心理特征; 研究人的心理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揭示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线索; 研究心理活动与人类活动成果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1910年出版的弗洛伊德(Freud)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与他童年的一个记忆》(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是第一本心理传记著作。但从我们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心理传记学”(Psychobiography)这一英文词直到1973年(Glad)才出现,有关心理传记学的理论性著作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版。因此,心理传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如果将心理传记学既看做一门学科,又看做一种研究方法的话,此前的研究,应是一种心理传记法的应用研究,主要是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人物传记的实例性研究。而2005年《心理传记学手册》可看成这一学科真正确立的标志。

心理传记学( Psychobiography) 的定义, 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弗里德兰德( Friedlander)认为, 心理传记学是将心理分析理论或概念在传记上的应用。麦克亚当斯( McAdanms, D. P. )和奥克伯格( Ochberg, R. L. ) 则认为心理传记学是有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个人生命转换成一个连贯且具有启发性的故事。而当代美国心理传记学权威鲁尼恩( Runyan. W. ) 则认为, 心理传记学不只是将人格理论应用于传记, 同时也包括将心理

学理论的任何分支的心理概念、资料及方法应用于传记。他将心理传记学定义为明显地使用系统化或正式的心理学知识于传记的研究。国内学者郑剑虹认为,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单个人物的生活史和人格进行心理学的编排和解释的学问或方法。周宁则将心理传记学定义为使用正式或系统化的心理学概念、原理或者理论于传记研究,并把个人生命发展历程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并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心理传记学虽有百年的研究历史,但却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开拓和耕耘的领域。

1.2传主简要介绍

黄家驹是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主唱及节奏吉他手,是乐队灵魂人物,擅长创作,吉他技术精湛,极具音乐才华,是香港乐坛公认的巨星。黄家驹以独特的沙哑嗓音、尾音处理巧妙见称。

他是一个全能的歌手,从作曲、填词、演唱都有很高的造诣。黄家驹毕生创作了至少八百多首曲,几乎皆是百分百的原创,而词作中,除极少数为刘卓辉等填词人操刀外,也基本上为自产自销,这在当时的香港流行乐坛是绝无仅有的。其作品多以反思历史批评现实(《AMANI》探访非洲时所创作的作品,反对战争和平)、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真的爱你》是在母亲节之际写给母亲的歌;《报答一生》是对父亲的讴歌)、思考人生歌颂理想信念(《光辉岁月》是写给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的歌曲,热情地讴歌了曼德拉为南非的种族和解与民主理想经受的种种苦难,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历程)。而那些发自内心的声音,饱含深情的文字,承载着他们的音乐理想与摇滚精神,用直面人生际遭遇的强劲音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与欢、乐与怒,他们的音乐也因而得到广大乐迷和香港乐界的普遍认同和强烈回应,被誉为“香港流行音乐的清泉”。

黄家驹的音乐多年来影响着各个阶层无数的人,他的热血、他的激情、他的积极向上、他对人生和理想的态度,让他不仅仅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歌手,更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精神符号,鼓舞着一代人在逆境中奋起。《黄家驹传》

“华语流行乐教父”之称的罗大佑曾经这样评价黄家驹: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这样的人降临在人世间本来就是奇迹,上帝不会再派一个音乐天使下凡了。黄家驹距今已逝世将近20年,但是他的音乐作品却永无止息的影响我们,特别是80、90后的年轻人,很多是听着黄家驹的歌长大的,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激励我们勇敢向前。2005年11月8日,香港邮政推出了“香港流行歌星”系列邮品,黄家驹成为了其中一名获致敬而被推出邮票的歌手。

1.3选择传主的理由

1.90年代,在中国南方这一带大多数小孩都是听着黄家驹的歌长大的。黄家驹的歌已经成为了一个精神符号,激励着这一代年轻人。然而黄家驹已经逝世了将近20年,但他的作品仍然在传颂着,创造了一个不死传奇。为什么黄家驹的作品那么吸引人,为什么他的作品的渗透力那么强?

2. 黄家驹接受采访时说:“我感受的,思想的,会用歌唱出来……”。黄家驹的歌词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性,全面系统的对其歌词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对其歌词研究目前却并不多见,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所见,国内对黄家驹及其Beyond乐队歌词的研究还没有专门性的学术著作,也极少有专门性的学术论文(但在书籍、报刊、网络中却可见大量的相关资料,主要是一些音乐随笔或采访报道等)。

3.对我而言,黄家驹的作品对我影响深刻,在人生对低落时,是黄家驹的歌陪伴着我,特别在高考之前,自己对未来失去了方向,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而这些又无法跟别人倾述,自己唯有听着黄家驹的歌解闷。我对黄家驹的作品比较熟悉,但是对他本人的了解并不多。为此通过该心理传记来对他的更深一步的了解,借其人格魅力继续影响自己。

二、理论框架与方法

2.1精神分析法

2.1.1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的,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是能通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部分。而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

2.1.1投射理论

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不自觉地反应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2.1.2替代与升华

替代,就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情绪管理机制。升华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

2.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包括: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2.3默里人格理论

默里的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即需要和压力。默里将人格界定为有目的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人格的动力结构是需要,需要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而压力是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力。

2.4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三、传主的资料筛选

对于黄家驹小时候的资料来源,最主要从他弟弟黄家强、他姐姐黄小琼的采访、回忆录、书信中整理出。将其中的一个家庭冲突作为原型情景。这些资料大多数为视频资料,可信度高。

黄家驹生前出演过不少演唱会,并接受了不少视频,。同时黄家驹的作曲众多,达800多首,其中亲自独立完成填词的并已经发表的歌曲也达22首,其作品能充分的代表当时黄家驹的想法。通过整理黄家驹在世的采访视频、照片、作品从中找出其心理凸显的基本指标。在资料的分析中,发现以下几个凸显处:(1)在他亲自的填词的22首歌曲中(已发表的),通过频率统计,发现在他的作品中只出现过鸟一种动物,其频率多达4次,其中分别为怪鸟、冰封的鸟、离群飞雁、飞鸟。(2)观看他在演唱会中的装扮,发现在每个演唱会中他都会佩戴很多首饰,其中戒指、颈链、耳环都有,其中戒指最突出,每次演唱会他都会戴上戒指,其戴戒指的数量从3个到8个不等,特别在1991年9月23日的Live 生命接触演唱会中,他戴上了8个戒指进行表演。(3)在1986年到1989年这段时间里他发表的有11首歌曲,在这11首歌的歌词中,有7首中提到笑声的,而在往后的作品中却没有发现有笑声的出现。(4)在1990之前黄家驹的歌词中孤独的词语用的频率很高;但在1990年之后的作品中这类的词语用的频率去低了很多。(5)在1991年的Live 生命接触演唱会中,他在演唱会中,强调不是很会说话,而平常他却不是这样。

四、传主的生命诠释与分析

4.1黄家驹人格特征描述及分析

访问15位喜爱黄家驹而很熟悉黄家驹的黄家驹迷,对照郑剑虹(2008)根据黄希庭等人的562分人格形容词进行缩减的248个人格形容词检测量表进行归类汇总得出,15位黄家驹迷一致认为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独立的、自信的、坚强的、多才的、独特的、上进的等。

4.2早期经验

黄家驹的家庭结构完整,他既不是家里的长子也不是家里面的幼子,在儿童早期阶段他并没有得到爸妈的厚爱,并没有处于家庭的有利地位。

黄家强在采访中说到:“黄家驹小时候很调皮,很野,性格很强,所以经常被打。那时候我家一般都是我妈妈打人,有一次是我爸爸打了,你就知道事情有多严重,不严重不会我爸爸自己动手来打,他具体闯了什么祸我记不得了,就记得我爸爸很火,拿了水喉过来打人,他一声都没叫,”家强用力地撮起嘴唇,伸出一根手指头:“一声!一声都没有叫!我知道很痛,他眼睛流泪了,但硬是没叫出来,他很硬,很不怕的!”。“我们只相差两岁,所以我方方面面都跟他学,等我长大了也搞音乐,搞乐队,家里就觉得顺理成章了,弟弟难道不是跟着哥哥做吗?所以我都没挨什么打!”

黄家驹和黄家强的关系很密切,从小就一起玩,然而每次犯错的时候只有哥哥受挨打,而弟弟却没有受到挨打。莫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论中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源于某种需要,同时人的行为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外部环境刺激也能引发人的动机。因此,人的行为是在个体的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的行为。对于父亲的惩罚,黄家驹的潜意识里有成就的需要,因此表现出克服障碍、磨练意志的行为,在黄家强的回忆中,父亲狠狠的打了一顿黄家驹,但他并没有叫出来;他潜意识也存在自主性的需要,其表现出来的是抗拒爸妈的压制,追求自由;也存在支配的需要,其表现为,通过他自己的行为影响他弟弟。从所需要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形成。在日后他形成了克服困难,敢于承担、追求自由的性格。

4.3同一性危机及其解决

青年黄家驹曾经也一度孤独过,在他亲自填词的22首歌词中,提到孤独有12首,频率为0.55,而在1986—1989年的11首歌词中,其提到孤独的歌曲有10首,其频率为0.91。将1986—1989年之间的11首歌词中出现孤独以及相近形容词的频数与1990—1993年之间的11首歌词的频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3.71,df=10,P=0.004<0.05,差异显著,说明这两个时间段的作品出现孤独以及相关情绪形容词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此断定1986—1989这几年是黄家驹处于埃里克森的亲密对孤独时期,无疑,黄家驹是孤独的。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时期里只有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于与异性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情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就有自我牺牲,甚至是对个人的重要损失,没有确立同一性的人和缺乏工作能力的人是退缩的,他们避免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而势必产生孤独感。在这时期,黄家驹的作品尚未得到大众的认可,还在苦恼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我、本我、和超我失去平衡,产生了同一性混乱。

为此黄家驹当时是孤独的,这在1991年的演唱会中有体现,1991年的Live 生命接触演唱会中,他唱到《海阔天空》最后的一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但他却唱成了“哪会怕有一天你共我”,《海阔天空》这首歌是他亲自填的词,他最熟悉这首的歌词,其唱错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害怕孤独。

4.4孤独与超越

青年黄家驹虽然是孤独的,但是他的本能中聚集了大量能量力图通过音乐的间接渠道发泄出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发泄理论),采用替代和升华的防御机制,从而将孤独替代为对音乐的追求,原始的欲望得到了升华,他在采访中说到:“如果没有音乐我真的会死的。”“只要有音乐,就不会有世界末日!”

然而在1989年,第一张专辑《秘密警察》的热卖是黄家驹的同一性得到解决的转折点,孤独的黄家驹,其1986—1989的作品中大量提到了笑声,其实是他内心渴望自己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及尊重,从而满足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基本需要中的尊重需要,大大鼓舞了黄家驹,对其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甚大。

在1991年的Live 生命接触演唱会中,他在演唱会中,强调不是很会说话,而平常他却不是这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黄家驹都是很会说话,但他却强调自己不是很会说话,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不想让观众关注他的说话,而是关注他的音乐,尊重他以及他的音乐。

1992年,他带领了Beyond乐队加盟日本AMUSE经纪人公司,开始进军日本乐坛!其离开香港肯定是无奈之举,罗大佑在《黄家驹为什么死》一文中写道: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家驹会死在日本,而不是死在香港。很简单,因为家驹觉得在香港搞音乐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转往日本发展。家驹及beyond一直坚持一点,就是创作自己的音乐,很不幸的是,香港乐坛是一个及其不尊重音乐的地方!日本是一个及其尊重原创音乐的市场,排行榜一百名内,原创音乐超过90%以上。其根本的原因就是黄家驹渴望在一个受人尊重的环境中实现他的音乐梦想,他有尊重的需要。音乐能替代他内心的孤独,尊重的需要能让坚持不懈的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

4.5悬念性问题

在有限的资料中尚未能解析的问题还有以下两个:1.为什么黄家驹在歌词中只提到鸟这种动物呢?其中鸟代表什么呢?2.为什么黄家驹喜欢在演唱会中戴戒指,这个说明什么呢?五结论

黄家驹的性格特征主要集中在独立的、自信的、坚强的、多才的、独特的、

上进的几个方面,孤独伴随了黄家驹整个成年时期,音乐代替了他内心的孤独,尊重鼓励他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六、参考文献

1郑剑虹.历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J].社会科学,1997(5):68-71

2郑剑虹.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历史心理学[J],2006(4):85-90

3郑剑虹.梁漱溟人格心理学的心理传记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4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出版社,2007

5郑剑虹.梁漱溟人格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1):9-12

6舒跃育.心理传记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28-32

7舒跃育等.心理传记资料分析中“凸显性指标”[J].心理学报,2012,35(2):462-466

8 William Mckinley Runyan.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9邹家琦.光辉岁月:黄家驹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黄希庭,张蜀林.562 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熟悉度的测定.心理科学,1992(2):19-22 11王帅.论BEYOND精神及对当代流行乐坛创作现状分析.大舞台,2009

12周宁, 刘将.心理传记学探析[ J] .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10(2):79- 82.

附录

附录1:黄家驹22首歌词中出现孤独及与孤独相近的词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