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计划()doc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计划()doc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计划()doc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计划()doc

附件4: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8年)

大豆是世界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是人类优质蛋白和油脂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为促进国内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稳定市场供给,在总结《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整体形势日趋严峻,消费不断增长,国内生产滑坡,国际依存度过高。但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今后大豆产业的发展探索了路子。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在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缓慢增长,加工业快速发展,进口急剧增加,已占供给总量的60%以上。

1. 生产波动下滑,自给率下降。近五年来,受市场价格及重大灾害的影响,我国大豆生产波动较大,总产四年

减一年增。2003年和2005年,在面积有所扩大的情况下,由于重大灾害的影响,导致总产下降。2006年和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下跌,种豆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调减种植面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连续两年减产。2004年,由于价格高、气候好,大豆获得丰收,总产达到174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的波动下降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尽管高蛋白和菜用大豆能满足自需,但油用大豆基本依赖进口,大豆自给率大幅下降,2001年我国大豆国内自给率为52.5%,2007年下降到29.2%,6年减少了23个百分点。

2. 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农民收益和市场供给不稳。受国际市场影响,近5年国内大豆及制品价格波动剧烈。2001年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约每公斤2元,2004年上涨到3-

3.2元,上涨幅度达到50%以上;2006年大豆价格又回落到每公斤 2.3元,下降近30%。2007年下半年,大豆价格再次迅速上涨,到2008年5月,达到 5.6元,上涨幅度高达240%。2008年东北大豆收获后,大豆价格又迅速回落至3 .2元。价格的剧烈波动,造成大豆种植收益忽高忽低,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影响其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稳定。

3. 加工业快速发展,外资控制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我国大豆加工业进入了调整、“洗牌”的巨变时期。布局

上,由产地加工为主向沿海加工为主转变,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落户沿海,形成了以进口原料加工为主的沿海企业集群;规模上,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国内分散的中小型企业或兼并或破产;在产权上,外国独资、控股的企业数量增加,国产企业加工份额减少,外资控制格局基本形成。

<二)规划实施情况

2003年农业部发布《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规划实施五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

1.成效明显

单产和品质明显提高。优势区大豆平均亩产均高于非示范区,其中大豆良种补贴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17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提高50%以上。在良种补贴政策引领下,高油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大豆商品品质普遍提高。目前,优势区高油大豆品种推广面积已达到4500多万亩,占优势区大豆面积的60%以上。大豆标准化生产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规模连片面积比例达30%以上。据优势区调查,大豆含油率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示范区提高1.5-2个百分点。

优势区集中度提高。2007年优势区大豆面积占全国的

比重达到58.7%,总产占全国的50.6%,分别比2001年提高8个和4个百分点。重点产区的黑龙江省,2007年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3.5%和33%,较2001年分别提高10个和4个百分点。

科技生产水平提高。优势区将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实验研究出大豆高产新技术。由于加大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科技种豆水平明显提高。

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优势区,龙头企业找到了原料,基地找到了销路,产销衔接得以大面积实施,双方初步建立了互惠互利的长期稳定关系,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2.经验启示

行政推动是关键。为把规划实施工作抓好、抓出成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指挥、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主产区各级政府层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为配合工程的实施,全国及各工程区成立了大豆专家技术指导组,建立专家工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整合力量,制定方案,开展督导等工作。行政推动有力,确保了优势区域大豆产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是保证。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和主产区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在优势区先后实行了

高油大豆良种补贴、免征大豆铁路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投资建设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实施了大豆“948”引进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优势区良种繁育能力和供应水平,促进了优势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延长了市场流通半径,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优势区基层干部和农民发展大豆生产积极性。

科技创新是支撑。围绕优势区的建设和发展,科研部门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步伐,技术推广部门加快了新成果的转化普及速度。5年间东北地区选育了一批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研究推广了大豆窄行密植、垄上三行窄沟密植、行间覆膜、大型机械深松等高产新技术。目前优势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100%,新品种覆盖率达30%以上;新技术推广应用每年以500万亩的速度在扩大,有力地提高了东北大豆生产水平。

3. 总体评价

通过5年的努力,规划目标基本实现。规划的发布实施,促进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布局和品质结构的优化,引导了资金的有效投入,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转变大豆生产方式,创新生产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东北地区高油大豆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动了高油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及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大豆需求不断扩大,进口风险增加,供给压力加大。国内大豆生产恢复发展具有潜力,今后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生产稳定和市场供给安全。

<一)市场供需

1. 从国际看,大豆供需格局已由供大于求进入供求平衡,今后将有可能转入紧平衡。一是生产增速减缓。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5年,世界大豆生产保持了近40年的持续增长。特别是1996年以后,随着我国大豆进口的增长,世界大豆生产加快发展。到2005年世界大豆总产量达到

2.16亿吨,比1996年增加了1.25亿吨,10年时间增加了近1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 6.7%,在各大宗农产品中持续增长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但2005年以后,大豆生产进入徘徊期,总产在 2.1-2.2亿吨之间波动。二是贸易量趋稳。据FAO统计,1996年大豆世界贸易量为3200万吨,到2005年达到6400万吨,增长了一倍。大豆、豆油、豆粕贸易额近300亿美元,近三年贸易量稳定在6400万吨左右。出口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个国家,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欧盟、日本等国和地区。三是消费快速增长。据FAO统计,2006年全球大豆消费量为2.14亿吨,比2001年增长4239万吨,增长幅度为2

3.8%;豆油3431

万吨,增长752万吨,增长28.1%;豆粕1.45亿吨,增长2845万吨,增幅24.5%。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今后大豆消费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豆油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生物柴油的发展已成为大豆消费新的增长点。据FAO预测,到2018年大豆需求量将达到2.7亿吨以上,豆油4000万吨,豆粕 1.7亿吨,分别比2006年扩大5000万吨、600万吨、2500万吨。

2. 从国内看,大豆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供给压力加大。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大豆总产量约1272万吨,消费量约4350万吨,产需缺口3100万吨,比2002年扩大了1900万吨,导致进口快速增加。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比2002年增加了约195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390万吨,增长了1倍半。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养殖业的发展,大豆的消费量将保持平稳增长。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豆需求量年增长率为

3.49%,到2018年需求量将达到4800万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18-2018年期间,我国人均大豆消费水平达到38-45公斤,按届时我国人口达到13.5亿计算,我国大豆消费总量将达到5000万吨,比2005年增加1000万吨。在大豆消费构成中,压榨用大豆3800万吨,加工食用大豆约1200万吨,豆粕约3000万吨,豆油900-1000万吨。

3. 大豆进口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一是进口资源的不稳定性。由于能源问题,世界三大大豆主产国为满足本国对能源的需要,有可能调整作物结构,扩大玉M、甘蔗等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目前从技术储备看,世界大豆单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难以大幅提高,因此大豆产量增长难度加大,贸易量也难以稳定增加。加上大豆出口又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三个国家,实际资源大部分被美国资本控制。大豆属于资源性产品,如出口国家调整出口政策,我国大豆进口货源就难以保证。二是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由于2004年和2007年美国大豆减产,造成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两次大幅度上涨,最高价格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近年的市场情况看,生产上出现任何风吹草动,相关产品供求变化都造成了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如果世界大豆供需出现紧平衡状况,市场价格上涨将更难以预料,如果我国进口大豆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上涨,稳定物价的难度增加。

<二)发展潜力

1. 恢复面积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合理轮作和间套复种等方式,到2018年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900万亩。其中,东北地区通过大豆玉M合理轮作和适当恢复第三积温带大豆面积,可扩大面积200万亩;黄淮海地区曾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3200万亩,通过间作套

种,如发展玉M-大豆、棉花-大豆、小麦-大豆套种等,可扩大大豆面积700万亩。

2. 提高单产潜力较大。世界最高单产记录为533公斤/亩,我国最高单产记录为400公斤/亩。2007年世界大豆平均亩产为151公斤,美国为154公斤,巴西和阿根廷为188公斤,受灾害影响,该年我国大豆单产不足100公斤,与世界、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差距在50-90公斤。从国内看,我国西北地区高产典型平均亩产达到375公斤、东北地区325公斤、黄淮海地区300公斤。而我国大豆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2007年平均亩产只有73公斤。这些都说明提高我国大豆单产的潜力非常大。

3. 改善品质有潜力。我国有丰富的优质大豆品种资源,油分含量最高的达到24%以上,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达到50%以上,为品质改善提供了基础。近年来通过品质育种攻关,选育了一大批高蛋白和高油品种,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品种蛋白质提高3-5个百分点,含油率提高3-4个百分点。

<三)制约因素分析

1.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我国大豆主要分布在高寒、干旱、边远地区和瘠薄耕地上,生产条件难以充分满足其对光热、土壤肥力、水分等的需求,还经常受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东北高纬度地区有效积温不

足,大豆生长期间干旱发生频繁;黄淮地区大豆生长季节旱涝交替发生,干旱出现频率高。此外,由于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大豆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

2. 科技水平低,生产装备落后。多年来我国大豆生产缺少突破性品种和高产技术,多数品种抗倒伏、抗病虫和抗非生物逆境综合能力较差,适应范围窄;由于社会化服务落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导致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大豆生产多以小型农业机械作业为主,导致整地、播种质量差,难以保证苗全、苗匀、苗壮;由于缺乏大马力机械和机具,秸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3.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发展滞后。我国大豆生产多以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既不利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提高产品品质,更难以与大市场接轨。与其它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研发、生产、贸易、加工相互脱节,科研单位、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和种植农户之间没有建立利益关系,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农户大豆品种各异,栽培水平参差不齐,商品大豆的品质、规格都不尽一致,加上收购过程中的混收、混储、混运,难以保证加工企业的原料质量,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

<四)竞争力分析

1. 食用大豆有一定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生产的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而且大部分是绿色、安全、无污染产品,蛋白质含量也明显高于进口大豆,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大豆蛋白质含量一般在45%以上,其品质特别适合生产豆制品。二是我国大豆上市时间较长,6-11月份都有新豆上市,虽然批量较小,但能满足豆制品加工企业的需要。三是具有市场区位优势。世界豆制品主销区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与北美、南美大豆相比,我国大豆运输距离短,费用低。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调查分析,美国、巴西大豆从产区运到大连港,每公斤运费<含出口国国内运费和出口海运费)及税费分别为0.58元、0.78元,而我国大豆运费在免征铁路建设基金后,每公斤为0.34元,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近几年出口量一直保持在20多万吨,出口价格比国际榨油大豆高30%左右。

2. 榨油大豆竞争力弱。油用大豆生产方面,目前因品质、单产、批量、生产效益等方面原因,我国大豆难以与进口大豆竞争。一是质量差。目前我国高油大豆优势区虽然含油率有明显改善,但与进口大豆相比,还有近1个百分点的差距;产品规格及一致性不如进口大豆。其他地区商品大豆含油率为17.5%左右,比进口大豆约低2个百分点,杂质和水分含量分别比美国大豆高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据企业测算,含油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吨可增加收入

近50元。二是单产低。我国大豆平均亩产在120公斤左右,比美国大豆低6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0公斤。三是我国大豆生产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美国对大豆实行保护价和补贴政策,巴西通过灾害保险、加大科研和基础设施投入,扶持大豆生产,而我国对大豆生产则缺乏强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此外,批量小,企业资本占用时间长等,也是制约我国油用大豆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 大豆产品的地位和作用难以替代。虽然我国大豆总体竞争力不强,但大豆是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其地位和作用也是其它农产品难以替代的,在进口风险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发展国内生产。大豆蛋白质含量一般在40%以上,是谷物类的4倍,甚至高于鸡蛋、牛肉等,蛋白质中氨基酸构成平衡,是人类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动物不能合成蛋白质,只能靠植物蛋白转化而来,动物饲料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蛋白饲料。由于近年欧洲等地疯牛病的发生,肉骨粉用量减少;鱼粉及其他蛋白饲料资源十分有限,养殖业发展所需的蛋白饲料越来越依赖于豆粕。2007年世界豆粕产量占蛋白饲料消费量的68.6%,我国这一比例也高达65%。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现代农业理念引领大豆产业

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统筹油用、食用大豆生产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大豆非转基因、绿色、无污染的优势,促进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我国大豆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保证食用大豆供给,努力稳定高油大豆自给水平。适当恢复大豆种植面积,重点扩大东北大豆玉M轮作面积,发展黄淮海间套复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促进总产稳定增长,力争油用大豆自给率稳定在36%以上;鼓励发展大豆综合加工利用,提高大豆产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到2018年,全国大豆恢复到1.4亿亩,平均亩产达到130公斤,总产量达到1820万吨。其中,优势区大豆面积达到8784万亩,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62.7%,总产达到1290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70.9%,亩产达到14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公斤。

到2018年,全国大豆面积恢复到1.45亿亩,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总产量达到2175万吨。其中优势区大豆面积达到9776万亩,占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67.4%,比2004-2006年三年平均增加776万亩;大豆总产达到157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2.6%;平均单产达到161公斤/亩,比2006年提高41公斤。其中,含油率21%的高油大豆比

重达到60%以上,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比重达到30%。

<三)主要任务

1. 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恢复面积。根据各优势区自然生态特点、主要耕作方式,因地制宜扩大大豆面积。在东北地区推行大豆玉M合理轮作,适当恢复第三积温带高油大豆面积。在黄淮海地区推行大豆玉M间作套种,适当扩大高蛋白大豆面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布局优化。

2. 实施科技兴豆,着力提高单产。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加强轻型省工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技术的示范和应用,重点推广精量播种、密植、垄三、覆膜、少免耕、秋深松整地、秋施肥等技术,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大力开展优质大豆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等活动。

3. 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积极引导主产区建立大豆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现有合作组织运作机制,大力推广近年东北地区创造的农机服务合作社、统种统管统收等模式,努力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大豆产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引导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密切联系,努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探索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改

变大豆加工企业和产区脱节的状况。发展大豆产销组织,建立和完善大豆现代市场体系。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依托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工程,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蓄水保墒、排灌和农业机械通行等条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研发条件和手段;加强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努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为充分挖掘我国大豆生产潜力,努力增加供给量,确保一定自给率,本次规划将扩大大豆优势区域布局。优势区域范围从东北扩大到黄淮海,从高油大豆扩大到高蛋白类型。根据生态特点、市场区位、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情况,进一步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将我国大豆分为东北高油大豆区、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区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区三个优势区域。

<一)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

1. 基本情况。该区包括内蒙古的东四盟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第二积温带以北地区。2007年种植面积6300万亩,占全国的48%以上;总产500万吨,约占全国的40%,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该区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适宜大豆生长。特别是大豆鼓粒

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油脂积累。该区人均耕地8.5亩,户均种植大豆35亩以上,大户户均种植面积在115亩,具备规模种植的优势,符合油脂加工企业对高油大豆批量大、品质一致性好的要求。此外,该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成为该区大豆稳产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北部高纬度地区重迎茬严重,也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

2. 发展目标。到2018年,大豆面积增加到6600万亩。到2018年,面积增加到7540万亩。2018年,高油大豆面积达到65%,亩产达到145公斤,含油率达到21%以上,总产达到957万吨;2018年,高油大豆面积达到80%以上,亩产达到162公斤,总产达到1221万吨。

3. 主攻方向。一是选育和推广榨油专用型大豆新品种;二是大力推广以密植为核心的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三是研究和推广减轻重迎茬危害的技术措施;四是大力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五是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生产,加强产销衔接。

4. 优先发展地区。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59个重点县<市、区、旗、场)。

<二)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优势区

1. 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内蒙古的通辽赤峰以及吉林辽宁大部。常年种植大豆85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大豆面积的6%,总产137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8.5%左右。该区与美国大豆-玉M带纬度相近,光热条件充足,极适宜大豆生长。但该区是我国玉M的集中产区,大豆种植规模偏小,但分布相对集中。该区大豆既用于当地及周边地区居民豆制品需要,也用于榨油。区域内有一批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

2. 发展目标。到2018年,大豆面积达到880万亩,亩产165公斤;到2018年,面积达到922万亩,亩产175公斤。大豆优质率达到80%,油分含量达到20%,蛋白质含量达到43%。

3. 主攻方向。一是大力选育和推广高油、高蛋白兼用型品种,重点解决品质与产量的矛盾;二是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三是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有机大豆生产与产业化模式,发展大豆精深加工,提高大豆产品附加值。

4. 优先发展地区。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或种植比例较高<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的22个重点县<市、区、旗、场)。

<三)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优势区

1. 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

徽两省的沿淮及淮河以北、山西省西南地区,近年大豆播种面积1270万亩,占全国大豆面积的9%,总产180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8%,是我国主要的高蛋白大豆区。该区为一年两熟制地区,大豆有春播和夏播,以夏播为主。大豆多在小麦收后的6月中旬前后播种,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大豆开花鼓粒期正值雨季,适合蛋白质积累。该区已选育出一批蛋白含量超过45%的品种,是我国高蛋白大豆的主产区。该区播种期干旱频繁,难以达到苗全苗匀,是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

2. 发展目标。到2018年,大豆面积达到1282万亩;到2018年,面积达到131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总产达到197万吨,优质化率达到80%。

3. 主攻方向。一是选育和推广高蛋白、多抗、早中熟品种;二是推广免少耕和机械化生产技术,重点解决除草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推广大豆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

4. 优先发展地区。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的36个重点县<市、区)。

五、建设重点

<一)优势区域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

针对全国大豆优势区域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抗旱能力差的问题,选择一批大

豆主产县建设优质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加强田间水利工程、土壤改良、大型农机具购置、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优势区域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以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为主,兼顾其他2个优势区。

<二)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包括优势区大豆改良分中心、品种区域实验站、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大豆改良分中心。进一步完善大豆改良和技术创新体系,在已建国家级大豆改良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各优势区大豆改良分中心,分中心主要承担育种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等基础性的研究,从事大豆优良新品种组配和选育工作。

2.大豆品种区域实验站。建设和完善一批区域实验站,其中以东北高油大豆区区域实验站建设为主,兼顾其他两个优势区。

3.大豆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按3-4年更换种子一次,确保9800万亩优质大豆可实现正常种子更新换代。重点加强田间排灌系统、低温低湿库等设施建设,购置相关农机具和仪器设备。

<三)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

建设一批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展示大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实验、示范内容,建设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田。以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为重点,兼顾其他两个优势区。重点加强高标准实验田及展示室等设施建设,兼顾配套农机及设备购置等。

<四)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

结合我国基层农技机构改革,在优质大豆优势区优先建设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开展对县、乡、村技术人员及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工作。重点建设培训设施,购置病虫害测报、土壤检验分析仪器、大豆定点生长动态监测等相关设备。

<五)大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框架下完善大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教育机构,围绕大豆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大豆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大豆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大豆产业技术发展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面向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大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设置一个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分别负责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与组织工作,并在东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20年)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15-2020年) 为科学合理布局规划畜禽养殖业发展,按照“适度、规模、环保、效益”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根据“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先进、养殖标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布局规划。 一、我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生猪、家禽两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生产方式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镇农业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快的支柱产业。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我镇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项目,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全镇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4年,我镇蛋鸡养殖在阜阳市位居第一位,禽蛋产量3000多吨。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和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我镇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理念、速度、规模和社会效益与畜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镇畜牧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高度关注,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镇的大、中规模养殖户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高。因而,对市场判断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缓慢,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要紧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进展潜力。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依照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要紧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进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进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紧密。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

确定优势产区。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不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进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进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要紧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进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进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紧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进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通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1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 (一)基本情况 1.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至,全国小麦总产量由5384万吨增至9964万吨,增长85%,年递增3%,高于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1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3公斤增至249公斤,提高1倍以上;播种面积则由 4.4亿亩降至近4亿亩,减少4000万亩。 2.产区趋于集中。中国小麦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它30个省(区、市)均有小麦种植。在全国各大产区中,黄淮海麦区所占比重最大。,黄淮海麦区小麦面积2.5亿亩、产量714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1.7%。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生产大省,小麦面积达2.3亿亩、产量达680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9%和68.3%。 3.专用小麦发展迅速。1985年农业部提出发展专用小麦, 1996年面积只有1600万亩。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在小麦面积、产量调减的同时,专用小麦面积快速扩大。全 2

国专用小麦面积达9000万亩,比1996年增加74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2-1999和GB/T17893- 1999)的专用小麦面积达3200万亩。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专用小麦的进口。 4.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当前,全国各类面粉企业达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 1.7亿吨以上,其中日加工小麦5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9883家;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年产量360多万吨;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能力410多万吨;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和144万吨;饺子、包子、馒头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稳定发展。 (二)主要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中国现有小麦品种中间品质类型偏多,既缺少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又缺少制作饼干、糕点的弱筋小麦。与进口强筋小麦相比,国产小麦品质的主要问题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中国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拉伸面积平均在52平方厘米左右,而国外在100平方厘米以上。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由于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产过程重品种、轻管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混收、混储、混销,影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定。 3.生产成本较高。1990年至,中国每亩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 3

2019年芒果超媒的竞争优势及估值空间研究

2019年芒果超媒的竞争优势及估值空间研究

目录 1.芒果TV:增加湖南广电内容创新空间,长期看自制综艺的孵化 (6) 1.1 综艺孵化分析框架:决策+空间+成功率 (6) 1.2 芒果TV自制综艺的软广测算方法 (9) 1.3 2019年芒果TV自制综艺:全年孵化数量较多,新综艺《女儿们的恋爱》已脱颖而出9 1.4 综艺软广之外,芒果TV的变现通道:“硬广+会员” (10) 1.4.1 硬广收入测算:贴片广告+信息流广告 (10) 1.4.2 会员收入测算:按付费率预测收入 (14) 2.湖南卫视网端变现:台综网络招商+台综版权分销 (15) 2.1 台综网络招商:19年首次实现网络端招商,具备低成本/高净利率特性 (15) 2.1.1 行业趋势:台综网端独立招商不再由头部综艺专享 (15) 2.1.2 湖南卫视台综开启网络招商模式,网台招商广告主已出现不一样 (18) 2.1.3 台综网络招商的本质是做大总招商金额 (18) 2.1.4 湖南卫视2019年的电视综艺编排及网络招商情况 (19) 2.1.5 盈利弹性:台综网络招商一般不存在成本转结,净利率约为60%。 (19) 2.2 台综版权分销:是快乐阳光完成业绩承诺的基础,网端招商带动版权分销单价上升19 2.2.1 版权分销对快乐阳光利润贡献大,是快乐阳光完成的业绩承诺的基础 (19) 2.2.2 “综艺网端招商+音乐付费”带动版权分销价值增长 (20) 2.2.3 2019年版权分销重点:《声入人心2》+《妻子的浪漫旅行2》或等价于《歌手2019》+《妈妈是超人3》 (21) 3.芒果超媒估值空间:预计为596~669亿 (22) 3.1 芒果TV的估值:按PS估值 (22) 3.2 湖南卫视的网端变现估值:按PE估值 (24) 3.2.1 分销利润测算: (24) 3.2.2 台综网络招商利润测算: (25) 3.3 快乐阳光运营商业务与其他四家子公司的估值 (26) 4.风险提示 (29) 4.1 附:盈利预测表 (29)

专题二 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专题二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根据生产功能,规模奶牛场内部可以分为若干区,规模奶牛场内部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基建投资、经营管理、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场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保证。 一、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 规模奶牛场应根据奶牛的饲养工艺要求,结合场址的地形、地势和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设计。奶牛场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一般可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管理区。各区的分布要尽量合理,力求总体紧凑。 ㈠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1. 应体现建场方针和任务,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2. 在发展大型规模的规模奶牛场时(1000头以上的规模),应当全面考虑奶牛粪尿和牧场污水的处理和应用。 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如利用地形地势解决挡风防寒、通风防热、采光,有效地利用原有道路,供水、供电线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以创造最有利的牧场环境、卫生防疫条件和生产联系。 4. 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在规划时应留有余地,对生产区的规划更应注意。 ㈡在进行规模奶牛场分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畜保健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 规模奶牛场内部各功能区的配置,除应在地势、风向上加以考虑外,还必须保证生产区与生活区、管理区保持适当距离或中间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病牛管理区必须隔离。并应防止生活区、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径流流入生产区。 二、职工生活(包括居民点)区 本区是规模奶牛场职工日常食宿的场所,本区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非常重视该区的建设。 本区应占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这样配置,在于保证规模奶牛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及粪尿和污水,不致因风向和地面径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 三、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饲料加工、贮存设施等。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

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与区位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业分布在国土的西南和东南部等地区;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2)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3)土壤(肥力、盐碱性,酸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4)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影响实例 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规模 “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 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交通运输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 发展,扩大了生产地和消费 地的距离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 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 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 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政策通过政府对农业补贴或给出 收购指导价格等手段,影响 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 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 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 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 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手 段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 响农业区位分布。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 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 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 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 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 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 生产 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 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的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百色市芒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百色市芒果生产发展现状 为充分发挥百色市自然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百色市委、市政府于1985年做出了在百色市建立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决定,把芒果种植作为振兴百色经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百色市芒果产业现状 (一) 芒果生产基本情况 ⒈面积 据统计,2013年百色市芒果果园总面积为53.89万亩,其中右江区14.27万亩、田阳县23.11万亩、田东县15.27万亩、其它县1.24万亩。 ⒉产量 2013年全市芒果投产面积29.9万亩,平均亩产929公斤,总产量27.78万吨,其中右江区6.34万吨、田阳县13.25万吨、田东县7.9万吨、其它县0.29万吨。 ⒊产值。 2013年全市芒果实现总产值12.17亿元,其中右江区2.76亿元、田阳县5.81亿元、田东县3.48亿元、其它县0.12亿元。 ⒋主栽品种及结构。 目前,我市的芒果主栽品种有台农1号、红象牙、金煌

芒、桂热82号、贵妃芒、桂热10号、凯特、红金煌等。据2013年统计,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台农1号芒36.2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7.23%,其次是红象牙芒、金煌芒和桂热82号,面积分别为4.31万亩、3.82万亩和3.36万亩,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8%、7.09%和6.23%。其中台农1号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在品种结构上,目前我市芒果以早、中熟品种为主,晚熟品种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23∶10∶1。 ⑴早熟品种:早熟品种包含在七月上旬以前上市的本地芒、台农1号、青皮芒、红金煌芒、田阳香芒等。据2013年统计,面积为36.77万亩,占全市芒果面积的68.23%,产量18.34万吨,占全市芒果总产量的66.02%。 ⑵中熟品种:中熟品种包含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上市的桂热82号、金煌芒、红象牙、紫花芒、象牙22号、串芒、金穗芒等,面积为15.44万亩,占全市芒果面积的 28.65%,产量8.35万吨,占全市芒果总产量的30.06%。 ⑶晚熟品种:晚熟品种包含在八月下旬之后上市的桂热10号、凯特芒等,面积为1.67万亩,占全市芒果面积的 3.1%,产量为0.91万吨,占全市芒果总产量的3.28%。 (二) 芒果产业经营情况 ⒈规模经营凸显。 目前,我市芒果产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但也不乏规模经营的果园。据统计:单户经营千亩以上的果园有1家(北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进展现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 (一)差不多情形 1.生产稳步进展。1978年至2000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由5384万吨增至9964万吨,增长85%,年递增3%,高于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1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3公斤增至249公斤,提高1倍以上;播种面积则由4.4亿亩降至近4亿亩,减少4000万亩。 2.产区趋于集中。我国小麦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30个省(区、市)均有小麦种植。在全国各大产区中,黄淮海麦区所占比重最大。2000年,黄淮海麦区小麦面积2.5亿亩、产量714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1.7%。专门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生产大省,小麦面积达2.3亿亩、产量达680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9%和68.3%。 3.专用小麦进展迅速。1985年农业部提出进展专用小麦,1996年面积只有1600万亩。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在小麦面积、产量调减的同时,专用小麦面积快速扩大。2001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达9000万亩,比1996年增加74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2-1999和GB/T17893- 1999)的专用小麦面积达3200万亩。专用小麦生产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专用小麦的进口。

4.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各类面粉企业达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1.7亿吨以上,其中日加工小麦5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9883家;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年产量360多万吨;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能力410多万吨;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和144万吨;饺子、包子、馒头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稳固进展。 (二)要紧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我国现有小麦品种中间品质类型偏多,既缺少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又缺少制作饼干、糕点的弱筋小麦。与进口强筋小麦相比,国产小麦品质的要紧问题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固时刻较短,拉伸面积较小。我国小麦面团稳固时刻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拉伸面积平均在52平方厘米左右,而国外在100平方厘米以上。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由于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产过程重品种、轻治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混收、混储、混销,阻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固。 3.生产成本较高。1990年至2000年,我国每亩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115元上升到265元,提高了1.3倍。其中,物质费用平均由75元上升到169元,提高了1.25倍;物质费用占亩产值的比例由48%上升到60%,提高了12个百分点,阻碍了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进展滞后。这是制约我国专用小麦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进展专用小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阻碍了专用小麦产业化的进展。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浅谈茂名发展规划

浅谈茂名发展规划 做什么事都应事先计划好,由大脑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办事程序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正如人的职业发展也要规划才能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才能使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而一座城市的发展呢,更是要经过细致的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才能使得其更好地发展下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针对一座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产业布局,区位分布,资源等情况来进行分析,制定该市最好的发展方案,然后按照该方案来建设城市。 茂名市虽然说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是所有茂名人都知道,其实茂名的工业也只不过是一间石油化工厂和一间乙烯厂而已,再无别的大企业和大工厂了。可以说,茂名的经济绝大部分是靠这两间厂支撑起来的,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厂和乙烯厂是茂名的摇钱树。但从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出茂名发展的不合理与不平衡。茂名只要是靠卖资源赚钱的。这埋藏着一个危机,资源总有一天会用完的,或者说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做好准备,不找到出路,到那时,茂名的经济将走向何方,将如何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就要想好的问题。 关于茂名市的情况,作为一个茂名人,我认为茂名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劣势的同时也有很多优势。劣势是茂名市离珠三角发达地区较远,经济往来成本较高;工业单一,只有石化,服务业较差;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与外界合作不多,缺乏资金;近年来政府人员腐败,贪污严重。而优势是,临海,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更靠近东南亚地区;油页岩,稀土等重要资源储量多;具有丰富的未得到很好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放鸡岛,中国第一滩,冼太庙,天马山等等,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如年例,飘色,大戏等等;水果丰富,荔枝,龙眼,芒果,甘蔗等产量大;发展渔业有优势,地势低洼,降水多,临海;地处丘陵地区,地面较平整,农业发展条件好。 因此,对茂名市的情况有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茂名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茂名的石化产业实力雄厚,这是在中国都远近闻名的。而由炼油衍生出来的乙烯生产也是受益很高的。这是茂名的一大优势。因此,我们要扬长,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要将这个产业做得更长远,单单靠茂名的油页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将其用完。关于这个问题,茂名市政府也早已意识到,采取从外国大量进口矿石来炼油的措施,然后再将油卖出去。要将石化产业做得更强,不断改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是必须的。茂名石化企业里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走出国门,放宽视野,到外国的石化企业去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和他们探讨一些技术问题。另外还要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好炼油的衍生品,如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做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临海优势也是要充分利用好的。茂名市靠近南海,这样可以使出口更方便,成本更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茂名离珠三角地区远的劣势。出口路线可以先从炼油厂通过管道运输运到港口,然后再通过海上运输运到目的地,这样可以将运输成本最小化。对于一个企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而大量提供人才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当地的大学大量培养适合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运作的学生,将该大学作为它的人才基地。事实上,茂名市政府确实有这样做。当地的一间大学名字就是叫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意突出了石油化工的特色,里面有很多专业都是关于石油化工的。这一点做得很好,必须坚持或者做得更好。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1000头长白猪养殖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一三年七月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1000头猪养殖项目 建设单位: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孟克额日登 建设地点 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乌宁巴图嘎查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场区占地总面积2500平方米; 场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 建设猪舍360平方米,凉圈360平方米,建设锅炉房1个,面积238平方米;办公室160平方米,化粪池280立方米。

(2)养殖规模为:年出栏1000头生猪。 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为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5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 项目单位概况 拟设立的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负责人孟克额日登,主要经营猪、牛、羊养殖、育肥、销售;牲畜改良、配种;饲草料种植、贮藏;畜产品的收购、销售;饲料购买、销售;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咨询、信息服务。合作社坚持“做大企业,带动产业”的宗旨,推动正镶白旗畜牧业发展。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2.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2007/08/03);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商品猪场建设标准》; 5.《生态化规模猪场建设规范》; 6.《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8.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项目背景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非常突出。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占%,到1992年达到27%,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计划()doc

附件4: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8年) 大豆是世界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是人类优质蛋白和油脂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为促进国内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稳定市场供给,在总结《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整体形势日趋严峻,消费不断增长,国内生产滑坡,国际依存度过高。但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今后大豆产业的发展探索了路子。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在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缓慢增长,加工业快速发展,进口急剧增加,已占供给总量的60%以上。 1. 生产波动下滑,自给率下降。近五年来,受市场价格及重大灾害的影响,我国大豆生产波动较大,总产四年

减一年增。2003年和2005年,在面积有所扩大的情况下,由于重大灾害的影响,导致总产下降。2006年和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下跌,种豆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调减种植面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连续两年减产。2004年,由于价格高、气候好,大豆获得丰收,总产达到174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的波动下降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尽管高蛋白和菜用大豆能满足自需,但油用大豆基本依赖进口,大豆自给率大幅下降,2001年我国大豆国内自给率为52.5%,2007年下降到29.2%,6年减少了23个百分点。 2. 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农民收益和市场供给不稳。受国际市场影响,近5年国内大豆及制品价格波动剧烈。2001年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约每公斤2元,2004年上涨到3- 3.2元,上涨幅度达到50%以上;2006年大豆价格又回落到每公斤 2.3元,下降近30%。2007年下半年,大豆价格再次迅速上涨,到2008年5月,达到 5.6元,上涨幅度高达240%。2008年东北大豆收获后,大豆价格又迅速回落至3 .2元。价格的剧烈波动,造成大豆种植收益忽高忽低,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影响其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稳定。 3. 加工业快速发展,外资控制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我国大豆加工业进入了调整、“洗牌”的巨变时期。布局

攀西芒果产业发展优势与主要问题

攀西芒果产业发展优势与主要问题 王友富铁万祝 (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四川米易邮编617201) 攀西地区地处四川省西南边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群山起伏,河流深切、沟壑纵横,谷底幽深,最低海拨305米,最高海拨5958米。受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内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表现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土壤类型丰富,植被种类繁多,金沙江、雅砻江及安宁河横贯南北东西,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黄壤、石灰土、石质岩土随处可见,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交相繁衍。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条件,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不仅种类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品质佳,风味好,形成了独特的攀西特色水果的典型特征,被称为花果飘香的“聚宝盆”。 1 攀西芒果栽培发展历史和现状 芒果是攀西特色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种,攀西地区栽培芒果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但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得到发展。1959年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成立后,攀西芒果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2年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海南引入大量芒果于攀西地区的米易、攀枝花红格等地进行试种栽培,取得成功,后经多年试验推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芒果已逐步被当地果农所接受,九十年代中后期攀西芒果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并逐步形成芒果产业。 目前攀西芒果已发展15万亩,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各区县以及凉山州会理、宁南、会东、德昌、金阳等县,其中以攀枝花市仁和区和盐边县发展面积最大。仁和区现种植芒果面积8万亩,已投产面积4万亩,年产值3亿元;盐边县种植面积5万亩,投产面积近3万亩,产值1.5亿元。芒果产业已成为攀枝花市继早市蔬菜后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近年来通过攀西广大热作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提出了发展攀西晚熟芒果的总体思路,并从中广泛受益,使攀西芒果发展势头强劲,晚熟芒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凉山州会理县和宁南县已将芒果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会理8.30地震后,对沿金沙江流域作了重要规划,计划发展芒果面积2万亩,并已投入实施;宁南在甘蔗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来源:农业部作者:康大夫编辑时间:2009-02-16点击:1350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养猪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生猪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生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存栏4.40亿头,出栏5.65亿头,猪肉产量4287.8万吨,猪肉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2.5%。生猪产值6443.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48.4%。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年出栏猪在2000万头-4000 万头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规模养猪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京、津、沪三市生猪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率达到了135%,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9公斤。 2.猪肉消费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07年,全国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其中猪肉占64.5%。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为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3.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8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7.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正逐渐由追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 3.进出口贸易 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2007年,生猪产品出口金额达到9.08

我国确定144 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我国确定144 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作者:宋修伟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宋修伟 农业部日前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 年)》之后,农业部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特色农 产品发展的文件。就本轮《规划》的内容和特点,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笔者提问。 问:特色农产品及其优势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规划》共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 类144 个特色农产品。 在特色农产品选择上,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 定认知度。二是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三是市 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定上,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 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二是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技术 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 体系的基础。三是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 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问:本轮《规划》与上一轮相比有何区别? 答: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多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进 一步扩大。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少部分地区生产优势有所减弱、 有的甚至丧失。本轮规划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上一轮规划品种 及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 从品种上看,上一轮规划确定了10 类114 种特色农产品,而本轮规划确定了10 类144 种特色农产品,保留的品种有110 个,新增的品种有34 个,调减的品种有4 个。新增的品种 包括:特色蔬菜中的山药,特色果品中的槟榔,特色粮油中的豇豆和木本油料,特色花卉中的 园林花卉,特色中药材中的白术、藏药、甘草、黄芩、桔梗、细辛、龙胆草、山茱萸,特色草 食畜中的延边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复州牛、湘西黄牛、奶水牛、德州驴、关中驴、晋南驴、广灵驴、泌阳驴、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吉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奶山羊, 特色猪禽蜂中的滇南小耳猪、互助八眉猪、太湖猪和特色肉鸽。调减的品种包括:特色蔬菜中 的百合和松茸、特色果品中的巴旦杏、特色粮油中的扁豆。 问:《规划》中提出的特色农产品建设重点有哪些? 答:《规划》从强化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入手,确定了五大重点领域。一是特 色农产品品种选育。我国现有农业育种投入主要面向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优种率低。应加 强品种选育,建立品种资源库,通过提纯、复壮等措施保持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加大野生 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储备;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应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着 力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产业化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品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形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9)(1)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 (一)基本情况 1.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至2000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由5384万吨增至9964万吨,增长85%,年递增3%,高于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1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3公斤增至249公斤,提高1倍以上;播种面积则由4.4亿亩降至近4亿亩,减少4000万亩。 2.产区趋于集中。我国小麦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30个省(区、市)均有小麦种植。在全国各大产区中,黄淮海麦区所占比重最大。2000年,黄淮海麦区小麦面积2.5亿亩、产量714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1.7%。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生产大省,小麦面积达2.3亿亩、产量达680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9%和68.3%。 3.专用小麦发展迅速。1985年农业部提出发展专用小麦,1996年面积只有1600万亩。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在小麦面积、产量调减的同时,专用小麦面积快速扩大。2001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达9000万亩,比1996年增加74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2-1999和GB/T17893- 1999)的专用小麦面积达3200万亩。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专用小麦的进口。

4.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各类面粉企业达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1.7亿吨以上,其中日加工小麦5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9883家;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年产量360多万吨;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能力410多万吨;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和144万吨;饺子、包子、馒头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稳定发展。 (二)主要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我国现有小麦品种中间品质类型偏多,既缺少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又缺少制作饼干、糕点的弱筋小麦。与进口强筋小麦相比,国产小麦品质的主要问题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我国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拉伸面积平均在52平方厘米左右,而国外在100平方厘米以上。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由于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产过程重品种、轻管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混收、混储、混销,影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定。 3.生产成本较高。1990年至2000年,我国每亩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115元上升到265元,提高了1.3倍。其中,物质费用平均由75元上升到169元,提高了1.25倍;物质费用占亩产值的比例由48%上升到60%,提高了12个百分点,影响了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发展滞后。这是制约我国专用小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专用小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影响了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发展。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最终修改版 芒果行业分析

芒果行业产品策略分析报告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小组成员—— 营销1521班:邓美燃(08)、易肖萍(26) 营销1522班:莫凡(01)、黎艳婷(05) 韦冬云(09)、陆雨英(20) 彭芳芳(22)、梁锐(25) 黄许涵(40)、陈素杰(43)指导老师:刘倩倩 完成日期:2016年5月14日

目录 摘要................................................................. 一、行业产品策略分析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2) (二)意义...................................................... 二、当前营销状况..................................................... (一)背景...................................................... (二)市场状况.................................................. (三)产品状况.................................................. (四)竞争状况.................................................. (五)分销状况.................................................. (六)宏观环境状况.............................................. 三、风险与机会(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解决方案.................................................. (四)机会...................................................... (五)威胁...................................................... 四、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一)科学化种植提高种植产量................................... (二)加快芒果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引进芒果新品种................... (三)果园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质量效益........................... (四)优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推进芒果产业化发展..................... (五)建立健全生产设施配套增加芒果产量提高品质................. (六)完善芒果产业服务体系的创新体系............................ (七)建立健全芒果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