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勃朗导学案

伦勃朗导学案

伦勃朗导学案
伦勃朗导学案

1.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绘画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

2.伦勃朗的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大时期,三个小时期

①早期(艺术积淀期1623-1632年):

此时伦勃朗未到阿姆斯特丹定居,其学习绘画,在乡下开办画室,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能够运用光影较为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

②中后期(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年):

a.创作成熟期( 1632 年- 1640 年)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定居,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呆板

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他在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

b.艺术创作深化期( 1640 年- 1648 年)

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当今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夜巡》也在这一年问世,此画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但这一画作一开始不被人理解,订画者拒收,一度形成僵局,最终使伦勃朗惹上了官司。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

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3.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伦勃朗掌握着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他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黒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主要or次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从而使画面富有动感,极具戏剧性。

伦勃朗用光法

中文参考 伦勃朗用光法 姓名:图尔迪麦提·土尔孙学号:5142049018 【摘要】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在绘画上的成功不同于其他画派的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伦勃朗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创造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片论文主要介绍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人物生平、创作风格及他的绘画用光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刻研究。 关键词:人物生平绘画风格绘画作品用光法 莱顿生活(1606—1631),这个时期主要是伦勃朗刚开始接触绘画,跟杨·凡·斯瓦宁堡和彼得·拉斯特曼学习。伦勃朗在斯瓦宁堡的画室学习了3年并基本上掌握了素描、版画、绘画等基本绘画技巧。但他的天赋和才能使得他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于是他来到了阿姆斯特丹跟随着拉斯特曼学画。在此期间,对于历史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拉斯特曼本人注重与描绘题材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并强调绘画的叙事性,把圣经中的故事变成了富有人性的绘画题材。拉斯特曼向他教授了“倾斜光线法“,使画面更富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伦勃朗深受拉斯特曼的影响,一直对宗教题材的绘画保持着极强的热情。

1635年,婚后的伦勃朗处于事业与生活的顶峰,这段时间里,他的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风景画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1642年,伦勃朗创作的团体肖像画《夜巡》因得罪订件人而退货,同一年,沙士基亚又去世了,留下儿子提图斯,事业与生活的双重打击成为了伦勃朗生命中的第一个巨大转折点。之后3年,画家目光转向大自然的静谧,只画风景画。 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绘画作品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老年时期的自画像,他采用了略显透明的“色彩重叠法”,但这幅画无论从构图、色彩、空间设计、视觉效果的运用方面都比以前的自画像更胜一筹。 影响他人生极大的作品是“巡夜”。

油画用笔技法

油画技法之刮除法 用油画刀平滑的边缘将画布或面板上的颜料刮除,不仅用于修正画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油画技法。刮除颜料后会留下一个由剩下的薄颜料层形成的模糊重影,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绘制出一幅相同质感层次组成的作品, 在画布上,画刀将突起的颜料刮除,留下了那些陷于纹路之间或多或少的颜料,当使用的底材是平滑的板子时,刮除颜料之后会留下非常平坦的,几乎没有任何肌理的颜料层。 无论你是用什么底材,通过反复刮除颜料(每次增加颜料都要等上一层的颜料干透)制造的效果都是用任何传统方式所难以达到的。詹姆斯·惠斯勒在不经意间发展了这个技法,因为在画肖像时,由于他更喜欢重新开始而不是覆盖,所以他常常在结束一个阶段时对画面的颜料进行刮除。当在对一个白裙女孩的肖像画进行颜料刮除之后,他突然发现画面看上去又轻薄又透明,这就是他所希望能绘制出的布料那种精美柔和的理想效果。 在一个白色的底子上进行刮除,底层的光亮感会透射出来,得到像罩染一样的效果。如果在有色底上进行,这个技法能够使颜色产生微妙的变化。 1.刮除法适合于制造朦胧气氛。画面已经进行了一遍颜料的刮除,因此影像有

些许陈旧的感觉。 2.从这个局部能清楚看出颜料被从画布纤维的凸起处刮除,但是保留了一些在纹理壑处的颜料。就像在这里看见的,刮擦有时能够制造出一些斑纹效果。 3.现在在画面上添加更多的颜色和调子。这些颜料最终也会被刮除,以随机的方式留下一些旧颜料和新颜料。事实上,这些颜色会产生光学混合效果。

4.在画面上涂上一些偏蓝和偏绿的颜色,然后用画刀刮下来。 5.现在再把湖岸的树重新刮一遍来增强迷雾的效果。这个技法制造的水平条纹,把薄纱似的云雾感表现得很生动。

世界著名画家简介

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4.15---1519.5.2)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 凡.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1890年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1890年7月29日凡高逝世。虽为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代表作品《向阳葵》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代表作品:《基督之翟足》;《最后审判》 毕加索全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生于1881年10月25日;死于1973年4月8日),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卡门》系列。 高更保罗·高更(Gauguin, (Eugene-Henri-)Paul,1848-1903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另两个是塞尚、梵高。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代表作品:《塔希提少女》等 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

艺术学概论《作品赏析》.

(一)绘画艺术 1、《清明上河图》 我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北宋宫廷画家。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画中人物500多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2、《洛神赋图》 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3、《游春图》 我国隋代绘画作品,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被称为“唐画之祖”。《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4.《步辇图》 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于书画世家。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描写,变化丰富,技法精湛。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5、《父亲》 我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父亲》表现了一个端起碗要喝水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该作品采用特写构图,对老农头像的面部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作品面世后,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艺术家们评价《父亲》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该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 6、《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作者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最后的晚餐》画作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犹大、圣·约翰、小雅各等门徒的神情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这幅画体现了画家精湛的创作技巧,它与祭坛画《岩间圣母》、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一生的三大杰作,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7、《夜巡》 荷兰现实主义油画名作,创作于1642年。作者伦勃朗,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是最伟大的荷兰画家。该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艺术家把富于戏剧性的历史画因素引入其中,对荷兰群像画的程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它采用了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是激越、亢奋、追求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 8、《马拉之死》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布面油彩,1793年创作。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驱。作品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马拉遇害的情景: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马拉左手拿着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位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比较单纯、色彩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

伦勃朗论文1

论伦勃朗的生活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 内容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艺术为17世纪的欧洲绘画开创了新的纪元。这位大师在绘画上的成功不同于其他画派的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伦勃朗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创造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了解伦勃朗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发现其对同一时期的绘画风格的不同影响来论述这位伟大艺术家在艺术上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伦勃朗;荷兰画派;绘画风格 对于伦勃朗的一生,我想将它分为五个时期进行研究:莱顿生活(1606年—1631年)、阿姆斯特丹早期(1631年—1640年)、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年—1648年)、晚年时期(1648年—1669年)。 一、莱顿生活(1606年—1631年) 这个时期主要是伦勃朗刚开始接触绘画、学习绘画以及回到莱顿教学的年代,跟杨·凡·斯瓦宁堡和彼得·拉斯特曼学习,受到了良好的绘画教育。他的早期作品一模仿为主,但这些作品还是可以显示出他的绘画天分,连教他的老师都去伦勃朗的家中向其父亲表示,凭伦勃朗的绘画才能将来一定比自己生活的还要好,决不会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 伦勃朗在斯瓦宁堡的画室学习了3年,在这期间,他掌握了素描、版画、绘画等基本绘画技巧。但他的天赋和才能使得他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于是他来到了阿姆斯特丹学画。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跟随着拉斯特曼学习期间,对于历史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拉斯特曼本人注重与描绘题材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并强调绘画的叙事性,把圣经中的故事变成了富有人性的绘画题材。在此期间,拉斯特曼向他教授了“倾斜光线法“,使画面更富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而伦勃朗深受拉斯特曼的影响,一直对宗教题材的绘画保持着极强的热情,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有宗教类的作品出现。 1624年,伦勃朗回到了莱顿开始了教学生活。在此期间,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画家,而且还提高了他的名气,前来求学的人络绎

最全的油画技法分析

最全的油画技法,如果你喜欢画油画,必看 油画刮除法/唐克法/刮痕法/压色法/印压法/罩染法/独幅版画法/点彩法/和色粉混合技法 油画技法之刮除法 用油画刀平滑的边缘将画布或面板上的颜料刮除,不仅用于修正画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油画技法。刮除颜料后会留下一个由剩下的薄颜料层形成的模糊重影,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绘制出一幅相同质感层次组成的作品, 在画布上,画刀将突起的颜料刮除,留下了那些陷于纹路之间或多或少的颜料,当使用的底材是平滑的板子时,刮除颜料之后会留下非常平坦的,几乎没有任何肌理的颜料层。 无论你是用什么底材,通过反复刮除颜料(每次增加颜料都要等上一层的颜料干透)制造的效果都是用任何传统方式所难以达到的。詹姆斯·惠斯勒在不经意间发展了这个技法,因为在画肖像时,由于他更喜欢重新开始而不是覆盖,所以他常常在结束一个阶段时对画面的颜料进行刮除。当在对一个白裙女孩的肖像画进行颜料刮除之后,他突然发现画面看上去又轻薄又透明,这就是他所希望能绘制出的布料那种精美柔和的理想效果。 在一个白色的底子上进行刮除,底层的光亮感会透射出来,得到像罩染一样的效果。如果在有色底上进行,这个技法能够使颜色产生微妙的变化。

1.刮除法适合于制造朦胧气氛。画面已经进行了一遍颜料的刮除,因此影像有些许陈旧的感觉。 2.从这个局部能清楚看出颜料被从画布纤维的凸起处刮除,但是保留了一些在纹理壑处的颜料。就像在这里看见的,刮擦有时能够制造出一些斑纹效果。

3.现在在画面上添加更多的颜色和调子。这些颜料最终也会被刮除,以随机的方式留下一些旧颜料和新颜料。事实上,这些颜色会产生光学混合效果。 4.在画面上涂上一些偏蓝和偏绿的颜色,然后用画刀刮下来。

著名画家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艺术家们都用真挚的感情在绘画和雕塑上,刻画了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张大千”,为人们展现了“张大千”多彩的艺术形象。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齐白石(1864一1957),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4.15---1519.5.2)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 凡.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1890年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1890年7月29日凡高逝世。虽为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代表作品《向阳葵》 毕加索全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生于1881年10月25日;死于1973年4月8日),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卡门》系列。 高更保罗·高更(Gauguin, (Eugene-Henri-)Paul,1848-1903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另两个是塞尚、梵高。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

【17世纪荷兰绘画的特点】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

【17世纪荷兰绘画的特点】17、18世纪欧 洲绘画欣赏 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 杭师院附高罗雪峰 高中美术教案目标:使学生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主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要了解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凯兹等画家及作品。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难点: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 准备:课件制作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学生有关伦勃朗的资料介绍。 (问题)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或作品出现引出课题

展开: 1、《夜巡》又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群像》(1642)(画布油画) (内容)作者画的是什么? (教师介绍) 幻灯比较:集体肖像画形式 思考:《夜巡》的画面构成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伦勃朗这样画,你觉得好不好? 讨论——表达 得出伦勃朗作品的特点。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画布油画) 请学生欣赏 (分析)伦勃朗的成名作 2、《宫女》(1656)(油画)肖像画 欣赏作品(教师介绍作者) 作品特点分析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其它作品欣赏 3、《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1617) 神话故事画 介绍鲁本斯(教师) 欣赏作品(内容) 分析作品的特点(学生)

总结特点(师生) 提示:是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弘的特点。 鲁本斯其它作品欣赏。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 达维特(历史画) 题材介绍 分析作品人物、神态、动作 学生小结主题 5、《18xx年5月3日的屠杀》(1814)哥雅(历史画) 小结: 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莎斯基亚)。妻子富裕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展开:

伦勃朗导学案

1.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绘画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 2.伦勃朗的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大时期,三个小时期 ①早期(艺术积淀期1623-1632年): 此时伦勃朗未到阿姆斯特丹定居,其学习绘画,在乡下开办画室,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能够运用光影较为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 ②中后期(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年): a.创作成熟期( 1632 年- 1640 年)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定居,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呆板 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他在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 b.艺术创作深化期( 1640 年- 1648 年) 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当今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夜巡》也在这一年问世,此画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但这一画作一开始不被人理解,订画者拒收,一度形成僵局,最终使伦勃朗惹上了官司。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

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3.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伦勃朗掌握着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他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黒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主要or次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从而使画面富有动感,极具戏剧性。

浅谈伦勃朗绘画中材料和技法对当代油画教学的影响

浅谈伦勃朗绘画中材料和技法对当代油画教学的影响 以伦勃朗为代表的古典油画透明、细腻而又不失厚重,历来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者的眼球。怎样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典油画技法是教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标签:伦勃朗;油画材料;油画技法;油画教学 伦勃朗·范·莱茵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是17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17世纪20年代早期曾在莱顿当地的一位画家手下接受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便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共同度过了对他影响深远的6个月。伦勃朗是改变艺术史上人物肖像绘画的一位先驱,他的绘画并不是表面地描绘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作中有对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一生画过100多幅自画像,是画自画像最多的一位画家,可以说他在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伦勃朗和利文斯的部分绘画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于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让我们领略到了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 伦勃朗比自古以来的任何艺术家都注重对人物面部的描绘,因为他能看到更多、更细,而这都出自他的内心。中国人说绘画创作需要三件东西:眼、手、心。我觉得这个洞察十分准确,这三者缺一不可,伦勃朗的每一幅作品都与这句话的精髓相呼应,都是眼、手、心的完美协作。 伦勃朗的作品大多关注肖像与历史题材,伦勃朗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包括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颜色组合,同时伦勃朗也具有将历史题材转化为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技法。 通过对以下伦勃朗绘画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一、使用的调色油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二、伦勃朗的油画底

《夜巡》——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浅谈《夜巡》——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摘要:光,是产生视觉艺术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找的模拟,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油画艺术中,各种造型元素的视觉表现与光的联系密不可分,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就去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达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因此,光线在油画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 关键词:伦勃朗夜巡光的运用 华丽的画卷,雄伟的抱负,抽象的外表和朝圣者般的灵魂。伦勃朗③几乎算得上17世纪欧洲艺术之神。他是继肖像画家哈尔斯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是擅长光线构图法的大师,以光线组织画面构图,使油画这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本文将从《夜巡》中阐述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一、光的重要性 光,是产生视觉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照的模拟,创造出感人的艺术现象。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究其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流派纷呈,语言、风格变动不居,但在丰富的变化中,“光”这一绘画基础要素却始终贯穿其中,并不断呈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艺术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示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因此,光线在油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光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作用。不可置疑,光的运用对绘画是如此的重要。 艺术家们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和运用,展示的是其独特的审美理念:他们对生活表象的超越和重构,必然超越物态性的客观光影,赋予光与画面新的内涵与形态。 ③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科宁和暖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篇书评里谈到艺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时提出的,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通过分析伦勃朗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这幅经典油画作品,详细解析作品表现出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丰富美学内涵,即现实主义精神特质和由高超绘画技巧、独特明暗对比与色彩配置构成的形式本体。 伦勃朗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荷兰绘画大师,被称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坎坷的艺术道路,磨炼了他深沉坚毅、冷峻超拔的性格及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中下层的市民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倾向,凝聚透射出朴实庄严、英雄史诗般的悲壮风格。他的作品色彩浓厚凝重,明暗对比鲜明强烈,笔触肌理丰富多变,色彩变成物质化了的发光能,具有强烈的表现物体自身生命的深度效果和异常感人的现实主义质感效果,被称为“光与影的魔术大师”。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 19世纪 5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篇书评里谈到艺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用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把革命派的领导人――无论是革命前的秘密组织里的或是报刊上的,或是革命时期中的正式领导人――终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那就太理想了。在现有的一切绘画中,始终没有把这些人物真实地描绘出来,而只是把他们画成一种官场人物,脚穿厚底靴,头上绕着灵光圈。在这些形象被夸张了的拉斐尔式

的画像中,一切绘画的真实性都消失了。”[1]“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成为以后许多现实主义伟大画家心目中的典范。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画家列宾曾说过:“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就是我的上帝。” 马克思、恩格斯所高度赞扬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下面我们就通过伦勃朗 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这幅作品去解析。 一、《圣家族》表现出“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精神特质 伦勃朗创作于 1640年的《圣家族》是一幅小型油画,也被称为《木匠家庭》。画面表面上呈现的是在一间工作室兼厨房的屋子里,一个普通木匠家庭的生活场面,实际则表现的是圣家庭,画中正在哺乳的母子正是圣母马利亚用乳汁哺喂耶稣的情景。整个画面比较暗,观众会被仅有的一缕阳光所吸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孩子身上,那就是正在幸福地吮吸母亲乳汁的小耶稣,这是一个可爱的普通人家的婴儿,丝毫没有神圣超凡之相。紧接着看到的是正用手托着送入婴儿口中的乳房,并亲昵地看着儿子的圣母马利亚,她衣着简朴,神情安详。坐在马利亚和耶稣身旁的是圣女安娜,这是一个年长略显臃肿的荷兰妇人,膝上放着一部大书,一只手摸着耶稣的耳朵,另一只手抓住要往下掉的书,手指间夹着刚摘下的眼镜,好像刚从读书的专注中回过神来,忘情地看着小主人吃奶时天真可爱的样子。他们的背后,圣约瑟正在窗边工作,完全是一个地道的十七世纪荷兰木匠形象,就连他使用的工具也是十七世纪荷兰的产品。这几个人物在画面里只占很小的位置,人物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画得非常具体真实,屋子里的一切都非常生活化,使人觉得那个上帝之子就是诞生在人人都熟悉的普通家庭。据说这幅画是伦勃朗到他毗邻的木匠家中实地描绘的,这也许就是作品又被称为《木匠家庭》的原因吧。

作品欣赏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作品欣赏: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伦勃朗生于卡拉瓦乔死前四年,比伯尔尼尼小八岁。他从未离开过故乡荷兰,起初在莱顿工作,然后到阿姆斯特丹,在那儿度过大部分创作生涯,他从没有见过卡拉瓦乔的任何作品。但他和洪托斯特·泰尔布吕根这些画家有联系,而这些人是到过罗马的。从这些人那儿他学到一点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色彩运用方法,当他到阿姆斯特丹以后,就把它发展到感情丰富、富于人类同情心和浓厚宗教情绪的全新阶段。 这种宗教感情是纯粹个人的,来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和对圣经的深刻了解。在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们阅读圣经、思考圣经,用这些取代天主教的听取神父说教、回顾圣人生平、修行礼拜等等仪式(例如圣依纳爵所规定的那些仪式)。伦勃朗选择的题材也是他自己的,卡拉瓦乔、伯尔尼尼,鲁本斯这些天主教艺术家的绘画雕塑题材是别人指定的,为的是张挂在一个特定的教堂或私人礼拜堂里;荷兰的卡尔文派教堂则没有这种要求,阿姆斯特丹市民享受着新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他们的艺术需求是人像画、风景画、花草画等等。但宗教题材的版画也有市场,因此伦勃朗作为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最伟大的蚀版雕刻家,即使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一位也罢。蚀刻版画用板印制,通常是铜扳印制,画家先要在板上画出相反的图形,这一般是用一根针在一层薄薄的抗酸蜡层上涂刮,然后用酸腐蚀这刻露出来的铜板表面,再把墨水施于其上,然后擦去,只在刻出来的槽线中留下足够的墨水,让它印在覆盖于板面的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改成在板上直接用一根较硬的针刻画,从而使槽线边缘比较粗糙。这粗糙的边缘可以磨平,也可以保留下来,使印出来的线条比较模糊。 在《100盾版画》中(之所以这样称殍是因为它在一次拍卖中以这么高的价格售出),伦勃朗使用了所有这些技巧,创造出一个精细富丽的画面,尽管它并没有色彩.画面内容混合而成,取材于《马太福音》第19章。画上的基督在犹太地方给人祛病除灾,祝福幼孩,开导民智。从右边上来的一群病人让人想起后来贝多芬在歌剧《菲岱里奥》中描写的重返光明的囚徒;靠左边一点,一个女人抱来孩子,但被其上一个信徒挡住。在她左边,坐着那富有的青年,基督告诉他:他若想得到天国的财产,就应把现有的一切都分给穷人;再往左,一群法利赛人正在艨胧中自相争执。基督正中而立,伸出手,眼望孩子。他就是注意力的中心,这不仅因为其他主要人物的动作、手势和目光都朝向他,而且因为整个画面结构都在加强他突起的形像。明暗对比既用来强调重要线条和心理含义,也用来表现空间和整体的结构,虽说它创造出一种拔高的现实主义效果,却又完全不是照相机中的自然主义。试看画上那一大片深色区域如何引出又如何加强基督的形像,

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潘婷 内容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欧洲绘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荷兰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实践,无论宗教、神话、肖像、风景、动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都有独到的成就。在伦勃朗的手里,光和影成为他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他使用的色彩,常带有一种金属和宝石般的高贵感,使粗陋的物象也变得华美悦目。代表作品有《夜巡》《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等,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很好表现人物精神与性格,他艺术成就还体现在自画像上,伦勃朗最使人好奇的地方,就是他一生高达百幅的自画像,既是是他本人真实写照,也是日后研究他的最佳资料,和梵高一起被认为是自画像双璧。笔者通过西方美术史的学习,得知了作家的生平的际遇、以及画家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是被画家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迎合他人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导致自己的晚年的窘迫生活肃然起敬。笔者将从作家生平简述作为一条线索来分析改变作家一生际遇的《夜巡》。 关键词:夜巡、光影 一画家生平简介 伦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年轻时候的成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妻子萨斯基亚为他许多作品充当模特儿。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

油画技法教学大纲

《油画技法》教学大纲 适应专业:中等专业学校电脑美术专业 总学时:72小时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形体与色彩之间关系的课程,也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技法训练,使学生掌握色彩理论知识,以及油画基本技法,为从事装潢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基本了解中外油画发展概况; 2.熟悉油画工具、材料、性能; 3.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 4.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油画工具与材料 1.油画内框的制作和要求 2.油画布、油画纸、油画板的选择和制作 3.油画箱 4.画凳、画架、画伞 5.调色板及颜色的排列 6.油画用油 7.油画笔、油画刀的选择和使用 8.油画颜色 [基本要求] 1.了解油画内框的制作要求与比例型号; 2.了解商品油画布的选择和使用; 3.掌握油画布、油画纸、油画板制作方法; 4.了解油画颜色的性能。

[教学重点]:油画内框的制作和要求。 [实训内容]:通过动手接触油画工具。 <二>油画的技法 1.历代大画家油画技法选述; 2.油画的笔法; 3.油画的刀法; 4.油画的画面肌理效果。 [基本要求] 1.了解凡?爱克、达?芬奇、提香、伦勃朗、委拉斯贵支、安格尔、 库尔贝以及印象派的技法特点; 2.掌握油画的笔法和刀画法; 3.能充分表现画面的肌理。 [教学重点]:历代大画家油画技法选述。 [实训内容]:让学生多看书,了解油画技法。 <三>形色基本概念 1.形、色之间的关系; 2.色。 [基本要求] 1.做到以色写形,形色合一; 2.了解色彩、色相、明度、纯度、彩度、色阶、色调、律动、色 彩的冷暖、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等基本概念和色彩的基本 知识。 [教学重点]:形色之间的关系。 [实训内容]:多看书,了解形色的基本概念。 <四>油画写生(临习) 1.静物写生(临习); 2.风景写生; 3.人物写生(临习); 4.名作欣赏。

伦勃朗油画技法详解

伦勃朗(1609- 1669)出生于荷兰莱顿。伦勃朗年轻时曾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从师于皮尔特·拉斯特曼,他以从心理分析角度画肖像画而闻名于世。皮尔特·拉斯特曼本人曾求学于意大利,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所以作为其学生的伦勃朗,也酷爱意大利的浓淡、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风格。 伦勃朗早期是典型的荷兰17世纪的绘画风格,但是他中后期的绘画有了显著的变化,伦勃朗进一步发挥厚涂法,在光下加重其厚度,并使阴影更加透明。伦勃朗长期的多幅自画像,完整地记录下了他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他在油画技法方面的发展。 伦勃朗与鲁本斯可以并称为最杰出的油画技法大师。他们都尽可能地制造出各种对比效果,从透明与不透明,明与暗,清晰边缘与模糊云状边缘,一直到冷暖色对比。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

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下面的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用和鲁本斯相同的调色油:多种的基本调色油,其做法参见《如何制作适合临摹伦勃朗油画的调色油》。 伦勃朗的油画底 伦勃朗主要在灰色调的画布上作画,他也在画板上画过一些一次过作色法的画,但伦勃朗的大多数画都是分几个部分在画布上完成的。 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将画布固定在12.7cm的胶合板上。这样既有木板的稳固支撑感,又有画布的质感。画布的准备过程和画提香画的准备过程相同,可参见《详解使用提香的油画技法画油画的步骤》。画布最后上一层生赭色、铅白加调色油的色彩,这层色彩可以做底色调,并使画布不吸水,待其干后即可作画。 伦勃朗的油画步骤 伦勃朗大多数肖像画都是直接写生绘画,他的形体画不如其他大师的流畅,所以他的画分几部分完成。通过对每一部分的不断精心修改,

第5课抽象艺术作品分析

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 蒙德里安(荷兰) 《灰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