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2021年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2021年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2021年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三国(220~280)魏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都成都,今四川

成都;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265~317)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晋(317~420)

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420~589)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东汉魏晋时期,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向着民族融合发展。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与汉族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对百姓巧取豪夺,使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大力推动。

2.内容

(1)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2)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以政绩的好坏为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

(3)颁布均田令(485年),实行租调制。

内容:国家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按照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影响:均田制保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均田令不侵犯地主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官吏可以授公田,地主的利益也得到保障。

农民分得一定数量土地,政府确定租调数额,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民族融合。

(4)迁都洛阳 494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原因:平城气候恶劣,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京城需要;

地处偏僻,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北方柔然族逐渐强大,对北魏造成威胁;

为摆脱旧贵族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力。

(5)改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改穿汉服、改汉姓、改说汉话、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3.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促进北魏政

治、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1.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地区成为主战场,加上北方气候变冷,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影响: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冶炼南北朝灌钢法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3.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烧出成熟的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特点科技突出

思想活跃儒、道、佛三教并行,互相融合

民族融合

分裂割据北方民歌魏碑体书法

2.原因政权更迭,割据分裂,战乱不断。

玄学兴起、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波斯、希腊文化的传入。

3.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新发展。

(2)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木》记录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3)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4)书法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原因: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的理想形式,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条件。

代表: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5)绘画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提出“以形

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