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下文言文、古诗词练习(教师)

八下文言文、古诗词练习(教师)

八下文言文、古诗词练习(教师)
八下文言文、古诗词练习(教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马说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课内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

(二)课外文言对照练习

A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愿子.还而视之。您(4)去而顾.之。回头看

2.翻译选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来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

3.[甲]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4.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乙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和弊。

答:略。

B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君曰:?请求之。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⑶买其.首五百金(它的)⑷鸣之.不能通其

意(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答: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唉!是果真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不识千里马呀!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文: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元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本语段作者以龙喻明君,以云喻贤臣,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乙短文和甲短文一样,都是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说(体裁)。(2分)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 4)执策.而临之(马鞭)5)其真无马邪.?(同?耶?吗) 6)其.真不知马也(难道)7)龙乘是.气(这) 8)龙亦.灵怪矣哉!(也)

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是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各段的主要意思。(3分)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的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8、这两篇短文通篇说的是物事(龙、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分别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3分)

甲文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乙文将贤臣比作?云?,将?明君?比作龙,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君主赏识与重用的愿望

9、如果说成才是?龙?,读书是?云?,那么对你今后的求学有什么启迪?(2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课内练习

1.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好。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往来无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2)可以调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3)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4)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3.课文的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围绕中心句从自然环境优美的角度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交往人物不俗的角度写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生活情趣高雅的角度写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课文开头结尾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试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

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主题,通常陋室不陋,结尾以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

5.仿写开头填空的一段话。略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使身体劳累

..有博学的人②无案牍之劳形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诸葛庐?和?子云亭?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示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同人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影响下成长一样。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短文两篇》

(一)活版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低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粘污。

(一)课内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火烧令.坚使(2)一板已自.布字另外

(3)更互

..粘污一点儿也不..用之接替(4)殊不

2.同字异义

(1)又为.活版发明不以木为.之者刻(2)持就.火炀之靠近瞬息可就.完(3)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每韵为一帖.标签

3.活板的主要特征是:?活?,(用一个字概括)课文是按工作程序顺序来介绍的;用?胶泥刻字?而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低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4.翻译: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有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弊字,立即刻它,用火烧,一会儿就完成

5.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试说出其中两种并各举一例。

如打比方:?薄如钱唇?列数字:?若印数十百千本?

(二)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课内练习

1.解释加点字。

(1)高可二黍许.左右(2)雕栏相望

..焉相对

(3)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4)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2.翻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3.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选文是如何突出这一主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用核舟窗户上刻是苏轼的诗句?山高月小,水落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来暗示的

4.苏黄二人与佛印的神态有什么不同?

如有所语矫首昂视

5.试分析这两段选文在作者写作意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表现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口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篌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一)课内练习

1.将文中内容填好。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醒(2)两股.战战大腿

(3)几欲先走.跑(4)妇抚儿乳.喂奶

3.选文按时间设想顺序描写的三个场面是惊醒,入睡,起火,其中正面描写了表演者表演的内容,侧面描写了宾客的反应,(请用波浪线画出),其作用是从侧面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

4.翻译: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摸小儿给他喂奶,小儿含着乳头啼哭,妇人拍他轻声哼唱小儿入睡。

5试分析这三个场面中声音的特点。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二)课外文言对照练习

【乙】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⑩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醒

B.几欲先走.跑

C.款扉扣.之问

D.今客鼓.此弹琴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B)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12.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知音难觅(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课内练习

1.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手自笔.录用笔(2)先达

..德隆望尊学术界的前辈

(3)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4)卒.获有所闻终于

(5)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给予

3.翻译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美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的享受。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朝庭每天有米粮供应。父母每年给予冬夏的衣服。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嗜学?和?家贫?是一对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的?(用文中原话回答)选文第一段作者吃的穿的都不如别人,他为什么?略无慕艳意??(用原文回答)。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课文第一段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作者自己求学的艰难?

一是幼时求学艰难,二是成年后求师艰难,三是学习条件艰苦。

6.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请你用一句名言或者是格言、俗语来概括这种情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从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学习条件等方面来写的,请结合第二段谈谈在学习条件方面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而诵??未尝稍降辞色?与?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第二段中《诗》《书》分别指的是《诗径》和《尚书》

9.第三段说写这篇序的目的,这就是勉励马生努力学习。从行文上看,作者之所以写这篇序赠给马生不是轻率的,这当中有别人对他的称赞,即?流辈甚称其贤?;有?乡人子?这一层关系,还有自己对他的好印象,一是?辞甚畅达?,二是?言和而色夷?(摘用文中字词填空,后两空不超过6字)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1.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答:?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12.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学的故事,并演变出很多成语,试举出两个成语,并说出主人公。

如祖狄?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

(二)课外文言对照练习

A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

..以为贽长信..日有廪稍之供朝廷 B.撰长书

C.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平和 D.其借书亦类.予像

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这一语句是?假诸人而后见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

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B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沃:浇。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③有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贬谪

②录毕,走送之走:跑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给妻子和孩子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答: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特点?

答: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八年级下册诗词欣赏复习题

一、《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基础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誉为?诗仙?。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

4、?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二)默写

1、诗中点名饯别季节的是秋字,点名饯别地点的是高楼。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诗歌的基调是烦忧。

2、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运用历史典故表达李云和自己才能的两句诗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3、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的哪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了作者内心烦忧无法排解的苦闷心情。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极度忧愁的句子是哪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想象抒发作者豪情壮志,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6、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以无尽的流水喻无穷的忧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7、《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句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8、青年人需要像唐朝诗人李白那样,既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情壮志,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生活信念。

9、人生难免不称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给自己的心灵找一条出路;刘禹锡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给自己的心灵觅一种安慰。(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三)鉴赏

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⑶?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3分)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简析】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二、《渔家傲》

一、基础知识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二、默写

三、赏析

1、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2分)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4、下面对《渔家傲》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功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6.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7、?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8、你认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作何解释?此句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睡觉;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9、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这首词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概叹战攻未立,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风格苍凉悲壮。

11、词的上片着重描写边塞景象,下片着重抒发思乡忧国的情怀。

12、?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统领上片,然后从词人的所感,所闻,所见的角度,渲染塞下风景之?异?,用线条将有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①所见 a。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所闻 b。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所感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①-c②-b③-a

13、?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相似。

14、词的结尾三句即景抒情,抒发了边塞将士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感情是十分沉痛的。

15、本词中的主人公不是羁旅游子,而是守边大将,故下片的前两句于家国之思中寄寓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范仲淹的有关名句填空)

16、《渔家傲》中渲染边地凄凉而悲壮气氛的词句是?四面声连角起?,透出战争前线局势紧张的三个字是?孤城闭?

17、?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国古代诗人抒发思乡情感的著名诗句有:(写出原诗句两句,并写明出处)

例: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8、词中描写塞外景致最有名的一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诗人苦苦思乡,又因外敌压境,不能靖边,外患未除,无法回去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以下是2003年广西桂林中考题)

19、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20、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答: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忧国的感情。

2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来?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2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2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三、《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 字,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飘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4、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来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2.诗中引用闻笛赋和烂柯人。表达了诗人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尽显的慷慨激昂气概。蕴含了的哲理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尾联点明酬乐天题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烦忧或愤激;此题是开放性题目,可在?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发挥,描绘出画面来。

(五)《无题》

1、下列关于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人别离的伤感情景。

B.颈联用?晓镜?、?夜吟?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C,全诗把别后的相思写得缠绵悱侧,情景交融。

D.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因为有?青鸟探看?,诗中还充溢着离别的旷达和欢愉。

2、颈联中用丝比喻思,暗示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感。

3、歌颂和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夜雨寄北》

1、出自诗中的一个成语是剪烛西窗,点名季节和烘托人物心情的是秋字。

2、诗中写眼前景物的句子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了诗人孤寂(限填两字)的情感。

3、诗中的名句是哪两句?试作简单的赏析。

从内容上赏析: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一起深夜秉烛长谈,再诉说在巴山夜雨时想你的心情。

从情感上赏析: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的向往、喜悦心情。

从写法上赏析:发挥想象创造了美好意境。

(七)《论诗》

1、既称颂了李、杜诗歌巨大作用,又指出其局限性诗句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2、这首诗主旨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此诗表达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观点是什么?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上课讲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 一词多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题 《桃花源记》 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8、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9、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 10、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1、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 《小石潭记》 1、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 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 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2)隶而从者(跟从) 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3) 全石以为底(用来) 6、而(1)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2)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3)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7、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8、见(1)下见小潭(发现)(2)明灭可见(看见) 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 10、环(1)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 11、为(1)全石以为底(做为)(2)为岩(成为)《核舟记》 1、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2、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6、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7、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8、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9、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10、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11、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12、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北冥有鱼》 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 (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 (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 (7)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 (9)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 (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 (11)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 (12)怡然 ..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 (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 (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 (16)率妻子 ..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 ..邑人来此绝境 (17)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_____________ (18)无论 ..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 (19)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 (20)皆叹惋 ..叹惋:__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 (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 (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 (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 (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 (26)便扶向 ..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 (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 (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 (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 (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 (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 (32)未果 ...,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 (33)后遂无问津 ..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超级资源(共8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C.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 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 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桃花源记》(附答案)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复习必备 l 文言文 第一课《桃源源记》 第一篇: 【甲】《桃源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并怡然自乐()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 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 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 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4分) 第二篇: 【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小子识之:()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4分) A.何为不去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苛政猛于虎也贤于材人远矣 C.夫子式而听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乃不知有汉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精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最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古诗翻译汇总

八年级下册翻译资料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汇总14篇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汇总14篇 【一】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怒.而飞怒: (2)去以六月息.者也息: (3)志.怪者也志: (4)此亦飞之至.也至: (5)彼且.奚适也且: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17.结合【甲】文简要分析鹏的形象。(2分) 18.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4分) 【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 ⑨诗:指《诗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不知其旨.也()(2)故.曰:教学相长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北冥有鱼》(附答案)

4 北冥有鱼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7.鲲鹏、雾气、尘埃等,事物无大小,在庄子看来,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1.作家作品 (1)陶渊明,(朝代)诗人,又名,字,号,私谥靖节,浔阳 柴桑人。其代表作品有《》《》等。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有《陶渊明集》。 (2)柳宗元(773-819),字,朝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之一。柳宗元与、、、、、、合称“唐宋八大家”。 (3)《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名)选编的《》,作者,明朝人。 (4)《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初年至时期的诗歌篇。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5)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及其后学者的著作。 (6)《札记》,战国至秦汉间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与《》《》合称“三礼”。 (7)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唐代文学家。其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苏轼赞誉其“”,也被列为“”之首。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其诗被称为“”。杜甫与合称“李杜”。 (9)白居易,字,代著名诗人,号,著有《》集。 2.通假字 (1)便要还家通,意思是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是 (3)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是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意思是 (5)诎右臂支船通,意思是 (6)北冥有鱼通,意思是 (7)选贤与能通,意思是 (8)矜、寡、孤、独通,意思是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意思是(10)才美不外见通,意思是3.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3)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6)中:中.无杂树其中.往来种做 (7)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 (8)环:四面竹树环.合如鸣佩环. (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10)可: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11)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12)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 (13)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14)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15)乐:似与游者相乐.如鸣佩环,心乐.之(16)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7)为: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18)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19)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20)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21)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 (22)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游于.濠梁之上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

最新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梳理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梳理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 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 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重点 部编版语文是目前最新的教材,我们需要为新的教材做好准备,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如鱼得水。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快来学习学习吧!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 初极狭。 4. 《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桃花源记》中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马说》 1《马说》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