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分类号: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题目: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

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日期: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

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

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

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

性。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

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散文地域特色思想深刻性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

Abstract: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 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 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

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

Key word:Jia Pingao;prose about Shangzhou;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

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于浑厚中见精

妙,朴拙中存灵气,清新灵秀,飘逸自然,在新时期散文园地中独树一帜。散文家贾平

凹大有超越小说家贾平凹的趋势,其作品“商州三录”被认为是贾平凹风俗文化散文创

作的典型和高峰的标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贾平凹是一位对客观自然景物,特别是对故乡商州山川景物十分钟情、痴迷,并且悟性极强的散文家。故乡商州的山水景物对他的创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贾平凹曾经说过:“对于商州的山川地貌,地理风情我是比较注意的,它是构成我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文学,山水的作用是很大的。”[1]的确,在商州生活十九年的贾平凹,对故乡的一山一水都格外熟悉,对家乡父老的悲欢苦乐了如指掌,对商州的整个文化氛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就在他创作取得一定成就时,他依然频频掉回头,一次又一次把商州当成一本容量丰富的大书来读。他曾“一个县一个县地游走,每到一县,先翻县志,了解历史、地理,然后熟人找熟人,层层找下去,随着这些在下面跑着的人到某某乡村、人家有意无意地了解和获得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2]正是这浓郁的商州地域文化的熏陶,成就了贾平凹民俗散文的颠峰之作——《商州三录》。

在贾平凹的民俗散文中,写商州的约占了一半,这其中以“商州三录”——《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影响为最大。商州系列散文立足于商州地区的风土人情,从商州的地理风貌写到历史沿革,从商州的人情世态写到商州的风俗习惯,以朴实的笔致细腻描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独特风俗习惯,为我们揭开了商州这片古老土的神秘面纱,让“外边人多少懂得这块地方,以公正而平静的眼光看待这个地方”。[3]贾平凹对商州地理人文的深刻反映,对商州山水的精确描写,对商州人民人情性格的真诚赞美,使得他的商州系列散文具有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原始自然的山水之美

地域性,是一方民众的生活习惯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它是构成散文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源头。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对商州自然山水、气候物产之美的书写上。

商州,旧称商洛地区,处于关中和陕南交界处的秦岭南麓。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位置的分界线,是南北两大自然气候的过渡区,商州正处在这个地域交叉地带上。它四面环山,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又处于南北分界处,历来为政治、军事的重要据点。早在战国时期,秦、楚、西周便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后来秦国采用商鞅新法,国力大增,破楚掠地,这里成为商鞅的封地,故取名商州。商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该地区经济的封闭与落后,而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导致外界人对商州知之甚少,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地处深山的商州必定是贫困的、落后的,故而就有了商州乃穷山恶水之地的误传。商州似乎已成为一个被世人遗弃的孤儿,默默地躲在角落苦苦挣扎。

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贾平凹却以本土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商州山水的真实面貌。他在抒写这一偏远山区的种种不便时,更多的却是以发现美的眼光表现其自然风光之美,把那种未经人为破坏的原生态环境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为之精神大振。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虽然偏僻、贫瘠,却充满原始野味之美,犹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在《商

州初录.引言》中,贾平凹对商州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他如此描写美妙的山村图景:“那里是绝好的国家自然公园,土里长树,石上也长树,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山洼,就有人家,白云在村头停住,……屋后是扶疏的青竹,门前是妖妖的山桃……拾级而下,便有溪有流,遇石翻雪浪,无石抖绿绸……”那里的泉水更是神奇,“不论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水,淘之则甜,若发生口渴,随时见着有长猪草的地方,用手掘掘,便可见一洼清泉,白日倒影白云,夜晚可见明月,冬喝不森牙,夏饮不疼肚。”难怪作者强烈呼吁外界人士来商州旅游观光,“那里虽然还没有通上火车,但山之灵光,水之秀气定会使你不知汽车的颠簸,一到那里,你就会失声叫好,真正会感觉到这里的一切似乎是天地自然的有心安排,是如同地下的文物一样而特意要保留下来的胜景!”贾平凹笔下的商州风景,如此静谧、温馨、安详,充满原始野味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处于交叉地带的商州,“气候没有关中干燥,却也没陕南沉闷。”商州深山里物产出奇地丰富,“核桃树到处都长,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壳,手握之即破……栗树无家无主,栗落满地,一个时辰便检得一袋。”“水不仅甜,可贵的是水土硬,生长的粮食耐磨耐吃,虽一天三顿包谷糊汤,却比关中人吃馍馍还能耐饥。”虽说不产煤,但“深山里,烧饭、烧炕、烤火,全是大块木材,三尺长的大板斧,三下两下将一根木檩劈开,这使城里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连声遗憾。”故而,商州民间就有“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说法。商州的山水以其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一代代商州儿女,这里的山山水水在商州人的眼中自然格外的可亲可爱可敬。

在商州系列散文中,贾平凹“凭着一颗拳拳之心”来抒写自己对故乡的感激、依恋之情。商州这块地方虽然闭塞、贫穷、落后,但在作者这位怀着赤子之心的商山人眼中始终却洋溢着原始、纯净之美,处处显露出顽强的生命活力。那静谧安详的山水,温润宜人的气候及丰富的物产,无不令人心存感激。

(二)淳朴的人性人情之美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形成一个地区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及民间文化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商州所在的陕南地区地处秦岭深处,四周被崇山峻岭阻隔,自古以来,只要锁上潼关,相对于中原地区便是一个封闭的地区,这种独特的地形结构使之更易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及思想观念。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山水不仅仅成为作者寄寓深情的象征物,而且规范了商州人的生存方式和性格气质,成为商州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商山人身上既有大山的厚重与沉稳,又有溪水的清秀与温柔。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除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一表层特征之外,还表现在对商州人淳朴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人性人情的深层展现和激情赞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商州山美水美,生活于其中的人更美。商山的厚重,丹水的柔情,以及商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造就了商州人淳朴、憨厚、善良的人性和

人情之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人多淳朴、善良、忠厚、直爽、乐观。山里人自有其独特的处世哲学:他们对“让烟就吃,让水就喝的,便认作是看得起他们的朋友,敬他一尺,回敬一丈,自酿的酒就端上来,双手捧递。”(《莽岭一条沟》)从他们的交友原则和方式足见其直率、豪爽的天性。洛南、丹风之间莽岭里的山民待人特别厚道,他们发现路人偷食他们的核桃、栗子、山梨、柿子,“却并不责骂,善眉善眼儿的,招呼进家去吃……家家门前石条上放着黑瓷罐子,白瓷粗碗,那罐子里放的竹叶茶,尽喝包饱,分文不收。”如此好客的山民令那些不自觉的路人自感汗颜,下次自然不好意思再动不安分的念头。(《莽岭一条沟》)他们习惯在路边放着一双双旧草鞋,无偿地为行路人换草鞋提供方便。仲夏的山上,采药老者攀登山崖,采挖草药救治在山中跌伤的行路人,分文不取。(《商州又录.六》)山民们的这些善行充分体现了其善良、淳朴的天性。《石头沟里一位复员军人》中的复员军人宁有生,在小寡妇热烈坦荡的真情感召下,终以血性男儿的刚烈冲破落后的世俗偏见和家庭势力阻挠,娶了命运多舛的小寡妇为妻,体现了山民们热爱生活,追求纯洁爱情,不顾世俗偏见的美好而刚烈的心灵。

商州山里人特有的这份真情实感是健康的、纯真的、毫无世俗虚伪的人性之美。无论是山民们助人为乐的善良、质朴天性,还是他们在艰苦挣扎中的旷达乐观;无论是男子的刚毅、隐忍,还是女子的热情、刚烈,无一不是热诚、质朴的人性、人情的自然表露。山民们这种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似乎正是作家在大都市难以寻觅得到的。对这种传统的民族人性情感的描写,正是作者地域性散文的独特之处。商州山水的美映衬着山民质朴的人性人情之美,二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

(三)古朴的风俗习惯(民间神秘文化的保留)

风俗民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描写地域自然风景相比较,描写地域风俗民情更能突出文学作品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蕴意。贾平凹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自的风情民俗,风情民俗的不同则保持了各地文学的存异。”[4]基于这样的认识,贾平凹在其商州系列散文中,将商州独特的风俗习惯有机地融汇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中,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商州地域风俗画卷。

《棣花》便是一副原始的山村风俗画,从“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开始演社戏,到大年初一令人神往的社火,处处洋溢着春节的热烈气氛,跳荡着农民顽强的生命力,极具地方特色。《镇柞的山》中写到镇柞古朴的风俗:“井闾相错,婚姻相通”,“五里一腔,十里一调,而礼节尚习不甚相远。”

《黑龙口》中写在“旅店”的奇遇:“天黑了,主人会让旅人睡在炕上,媳妇会抱来一床新被子,换了被头,换了枕巾。只说人家年轻媳妇要到另外的地方去睡了,但关了门,主人脱鞋上了炕,媳妇也脱鞋上了炕,只是主人睡在中间,作了界墙而已。”主人要

是出外,也只是在两人中间横上一根扁担……回来叫你喝一碗凉水,“你若不喝,说你必是有对不起人的事”……由此表现商州人的憨厚及此地风俗民情的古拙、纯朴,其独特风俗习惯和仁义厚道的交际准则令现代都市人企慕不已。

陕西的风俗既带有我国民间文化真和善的共性,又有自己小区域的独特风采。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的风俗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商州“家庭富裕不富裕,标志不像关中人看门楼的高低,不像陕北人看窗花的粗细,他们是最实在的,看谁家的地窖里有没有存三年二年的甘蔗老酒,看谁家的墙壁上有没有一扇半扇盐腌火燎的熏肉。”不同的风俗显示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情趣及理想追求。山里人实在,他们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甚至还遗留带有相当神秘色彩的传说和风俗,如猪圈上用白灰绘着圆圈,以使野兽望而却步;狼请接骨医生治病后知恩图报(《莽岭一条沟》);狼叼走小孩去陪伴小狼(《金洞》);凶死鬼阴魂不散,附在一人身上而借口逞凶(《刘家兄弟》)等等传说、故事,都体现出商州神秘文化的特征。

“民情风俗积淀和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文化心态。”[5]商州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其浓郁的地域风俗文化深深地熏陶了贾平凹,磨砺着他的艺术才情,陶冶着他的文化性灵。商州已成为贾平凹认识世界与历史、人生的一个法门,是他创作的源泉与聚焦点。他自己也坦言:“我想着眼于考察和研究这里的地理、风情、历史、习俗”,[5]“得出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以及这个大千世界里的人的生活、情绪、心理结构变化的轨迹。”[7]事实上,商州这块当年商鞅变法的“特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封闭,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民情风俗的确保存得比较好。去过商州的游人,亦“不得不对商州的大量遗属保守在民间口语中的上古语言,对有着山大王和隐士的遗传基因所形成的人民的性情,对秦头楚尾的地理环境而影响的秀中有骨,雄中有韵的乡土风俗叹为观止。”[8]商州独特的风俗习惯是浓郁的秦汉文化在商山地区的历史遗留,它对贾平凹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商州系列散文是贾平凹以一颗赤子之心送给故乡的一分礼物,更是故乡的慷慨馈赠。

二、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贾平凹的风俗文化散文并不在于单纯地描绘地域风情,其深层内涵在于对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作为一位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作家,贾平凹对故乡商州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往往于无限热爱、赞誉之中流露出些许憎恶之情。商州系列散文即表现出他处于二元状态的矛盾情感。一方面是对养育自己的乡土的包容、热爱、依恋,另一方面在理性及现代都市文明的显明对比下,又使他对乡村生活中的保守、落后、愚昧及丑恶感到忧虑和痛心。这就使他的创作一方面表现为对故乡人情风貌的朴实、淳厚、洁净品质的不断发现和赞美,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故乡生活落后面的委婉批判以及由此

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其创作思想的矛盾性和深刻性。

或许是爱之深恨之切吧,商州及生活在这里的商州人在贾平凹的眼中既可爱又可恨,既高尚又卑劣。在商州散文中,贾平凹一方面极力赞美“山里人”的纯朴、善良、憨厚。如屠夫刘川海的耿直,摸鱼捉虾人的痴憨;采药老者治病救人分文不取的善良;年轻寡妇的仁善经营与仁义行为;莽岭山人的热情、厚道等等。在商州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人心是那样古朴,风俗是那样淳厚,古老的传统道德以其巨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然而,这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却又是如此的落后、封闭,新旧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明显地存在着,生活中的沉重和丑恶随处可见。贾平凹在极尽赞美之词的同时也以冷静的笔触为读者揭示商山人丑恶、卑劣的另一面。譬如:刘川海看不得现代青年谈恋爱的保守、愚昧;《一对情人》中的老父亲为了索要财礼而不准女儿与恋人接触的落后、封建;《小白菜》中的优秀民间艺人小白菜,在艺术取得相当大成就时,想洁身自好却遭流言、受污蔑,被打击迫害,直至“文革”中被折磨而死的悲剧;《《金洞》中被狼叼去的孩子回到人群中却不被理解而凄惨死去……这些事件反映出山民们愚昧、自私、冷漠的那一面,这与其善良、憨厚的天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这可爱与可恨的交织,高尚与卑劣的融合才造就了实实在在的“商山人”形象。

贾平凹作为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家乡的人事,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其做出公正的评述和深刻的反思。在他对故乡狂热的赞美、依恋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冷峻的批判意识。贾平凹的商州散文正是以商州人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几千年农耕文明影响下农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流变,并以此上升为对国民性格及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在商州这块信息相对闭塞,与现代城市文明相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山区地带,人们更多地崇尚传统文化所营造的小农经济的理想社会模式,宁肯守着“洋芋糊汤疙瘩火”,过安贫乐道的生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圈阻碍了他们的视野,使之不自觉地形成了沉静、内视、保守的性格。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显得异常平静冷漠,不为所动,安于现状,不求创新。典型的代表如《商州又录.三》中描绘的乡村冬景图:初冬,柴门紧掩,女人把磨搬上热腾腾的炕,盘腿正坐,两块圆圆的磨盘就动起来。女人边摇磨,边摇着吊在竹筐里的娃娃,娃娃睡了,女人也倦了,磨子缓缓地、单调地转动着。窗外,男人在山头上犁地,犁沟全是从外向里转,转得像指印的斗纹,五个山头就是一个手掌。男人在地里转圈圈,女人在炕上转圈圈。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生命就这样地逐渐消耗了……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物质条件,很自然地使商州人的思维模式和性格都带上褊狭、封闭、滞重的特征与历史的惰性。贾平凹对这样的生活情景和“国民性格”的刻画,已超出了地域性的限制,他从一个个商州山民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国底层农民的缩影。长期处于底层的广大农民,在“苦焦”的生活磨砺下,他们不再相

信人自身的力量,转而信天由命,他们想的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更多的是人将如何适应自然,将一切灾难都归为天意。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谋而合,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贾平凹在散文中试图以现代理性的深刻解剖,冷峻揭示出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和环境闭塞而造成的商州文化的“冻结”及人们身上潜在的历史因袭的重负,从而引发对国民惰性的反省和深思。

贾平凹商州散文在剖析商州文化及人性人情时,还注意到了时代生活变革大潮给人们思想观念、气质和民俗带来的流变和新的气息。他能够站在现代意识的立场上,对变化着的商州进行理性的审视,既表现商州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变革的制约,又反映现代文明对古老商州的冲击,体现出其思想的深刻性。譬如:龙驹寨中写龙驹寨人紧跟时代步伐,“西安街头出现什么风气,龙驹寨很快也就出现什么风气”;写年轻人追逐时髦,写他们也学会谋算赚城里人的钱;黑龙口中,作者写原先当队长的“瘦个人”的落伍,他不求进取贪图小利而被周围人耻笑;更写改革开放以后,山里人逐渐萌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小贩们经商的场面;木碗世家里的黄老汉儿子不遵父训,放弃木碗手艺,顺应时代潮流,不失时机改弦易辙,养猪、养羊、养鸡,尔后又搞运输,一个劲儿“折腾”,终于发家致富,并且在致富后,他又极有远见地花几万元为乡村小学修建新的校舍等。显然,贾平凹笔下的龙驹寨青年,黑龙口小商贩,以及黄老汉儿子等人物的行为,恰好反映出变革时期中国新一代农民的觉醒和前进的脚步,他们背负着传统文化向新时代迈进的历史重任。贾平凹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故乡商州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探索新时期农民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撞击下心理及精神的转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毫不掩饰地抒写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衷情,并以平实的笔调对故乡商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与描绘,从而“再现一种社会和精神的活的过程”,反映商州山民的生息繁衍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商州系列散文中,贾平凹站在本土人的立场上以冷静的笔触来抒写故乡的人事,让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读者,更为客观地为我们揭开了商州神秘的面纱,使商州人深刻地反省自己,也使外界人能更公正地看待商州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贾平凹的商州散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摆脱了初期散文创作的“小家子气”,使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完成散文创作的第一次转型。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答〈文学家〉[J].文学家1986,(1).

[2]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贾平凹.变革声浪中的思索——〈腊月.正月〉后记[J].十月,1984,(6).

[4]贾平凹答〈文学家〉[J].文学家1986,(1).

[5]曾令村.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J].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

[6]、[7]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J].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8]贾平凹.坐佛[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谢辞

时光飞逝,转眼间大学四年已接近尾声。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终于可以为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此,我衷心地感谢马泽老师和文学院其他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小组同学的热心帮助。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马老师与我共同斟酌选题,在主题的确定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并多次修改、指引我论文的方向、架构,给我提出大量修改建议,促成了我论文主体的形成。马老师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指导研究生和我们十几个本科生的论文,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每一次的回稿之中,对我的论文逐字批阅,指正其中的谬误之处,特别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批改令我十分感动。马老师身上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使我在论文写作之外明白了做学问及工作应持有的态度,令我终生受益。在最后的定稿和论文格式的规范方面,马老师更是对我耐心指导,使我的论文能顺利完成。另外,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与小组同学的探讨和交流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谨对马老师和学院其他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全文共8149字)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商业空间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商业空间设计 摘要: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进行商业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设计往往能够传达出一座城市最鲜明的形象特征,而地域文化作为每一座城市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其特殊性渗入到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则会使商业空间在成为盈利场所的同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展现和文化交流。地域文化对于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可以从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当地材料、活动空间四方面加以考虑。商业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既能够满足场所空间的功能需求,更能够提升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商业空间,地域性,文化,渗透,场所精神 引言 商业空间作为一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可以被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传达基质,有效地展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商业空间中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完善城市职能、传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行进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上的成果。地域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得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文化基础上的稳固、文化形态上的延续以及文化认同上的一致。商业环境在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经济背景,将地域文化有效地渗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城市所特有的形象特征,树立鲜明的景观形象。 对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渗入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使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其独特的更个韵味,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商业空间的设计想要通过当地的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对当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当地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内容的渗入也使得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盈利场所,更成为的一个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涵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渗入商业空间中的典型例子,它主要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江苏地域文化总论(参考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 单元一:江苏地域文化总论 第一次形考作业(占课程总成绩20 %) 1.江苏历史悠久,得名于清康熙六年,即公元__B____年。 A368B1667 C 1949 D 1912 2.纵贯江苏八个省辖设区市的京杭___B___,把苏北、苏中、苏南文化紧紧地连为一体。 A黄河 B 大运河 C 淮河 D长江 3.流经江苏的长江与黄海交汇,给___C___、苏北文化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元素。 A苏北 B 苏南 C 苏中淮河两岸 4.得利于水的滋润,江苏农业大部分地区以种植__B____为主,副业以淡水养殖为胜。 A棉花 B 水稻 C 小麦D五谷杂粮 5.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其中___B___居第三位和第四位。 A 太湖、骆马湖 B 太湖、洪泽湖 C 太湖、高邮湖 D 洪泽湖、太湖 6.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 ___C___的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A 苏州B杭州 C南京 D 扬州 7.____B__是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他是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 A刘邦 B 张道陵C张果老 D 泰伯 8.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_B_____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A淮安B扬州C镇江D无锡 9.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__A__时就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 元朝 10.江苏跨江滨海,海岸线长__C____公里,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 3.75 万平方公里。 A780 B 1235 C 954 D 1529 吴文化 11.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 类型。 龚贤 12.明末清初南京地区以、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为代表的八位画家合称为金 陵八大家。 维扬文化 13.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类型。其得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 14.以今徐州、宿迁、淮安等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文化的标志,属于楚汉文化, 徐淮文化 也称作。 江苏 15.银杏树坚韧不拔的品格,刚毅顽强的精神,象征着人坚毅、智慧、包容的优秀品格。 茉莉花 16.旋律优美的民歌《茉莉花》诞生于江苏,传唱世界,影响广泛,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魅力的一个 符号。 奇思 17.江苏的水文化具有勤思、善思、三个特征。 文化 18.老字号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现象。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的亮点

师生互动能力培养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思考 罗丽华 伴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素材,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思维主体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现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内容为例,谈谈我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视频导入,层层展开 首先播放两个视频《泼水节》与《骏马奔腾保边疆》让学生猜出这两首音乐分别出自何处,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连线得出傣族传统的民居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包。通过展示图片比较这两种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原因。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易拆易装,便于搬迁、圆形结构、主要的建筑材料为羊毛毡、木、绳、门是向东南而开。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主要建筑材料是竹材,防潮湿,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避洪水冲击。引出问题:蒙古包跟竹楼的位置能否调换?通过展示全国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温分布图找出原因。从而得出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形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导出图片,现代的傣族竹楼图片与传统的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播放视频,直观、通俗、表现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音乐中导入课堂内容,这一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达到不愤不启。笔者将音乐元素融入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抛歌引“玉”,使课堂的导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创造条件。 层层展开,从两个地区音乐的差别入手,拓展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最后把重点转移到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上。通过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引出地域文化的概念,这时学生理解概念就不在话下了。 (二)南北差异,情景展示 前一部分比较了以云南和内蒙古草原两个地域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把范围扩展到南北方,分别从饮食、语言、交通、建筑和运动项目这几个方面做了比较。比较南北方语言时,借助一个经

地域文化2

一、单选 1、( )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 东晋后期 南朝时期 唐代 宋代 2、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泉州 漳州 福安 福鼎 3、闽南每年寿诞之日早晨,全家老少都先食(),表示托长辈之福,儿孙自能长寿。之后,儿孙辈开始向过寿者祝寿。 甜寿面 甜寿饼 寿桃(面制品) 寿龟(面制品) 4、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荔谱》 《荔枝话》 《茶录》

《荔枝谱》 5、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蔡元定 黄干 陈淳 真德秀 6、“做七”在福州丧俗中最为重要。人死后每七天就要一“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止,一共要做七次。()是规模最大的活动,届时发讣告遍告亲友,请其参加唁吊。 “头七”或“二七” “三七”或“四七” “四七”或“六七” “五七”或“七七” 7、(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8、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上官周、华嵒 上官周、黄慎 华嵒、黄慎 翁陵、华嵒

9、()爱唱山歌,因此其婚嫁也离不开唱歌,如“作表姐”“亲家伯”都是男女双方表现唱歌水平的活动。 闽西客家 闽南回族 福州蒙古族 闽东畲族 10、明代()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李贽 谢肇淛 曹学佺 赵弼 11、泉州( )长811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洛阳桥 安平桥 镇安桥 虎渡桥 12、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晋江 龙海 厦门 东山 13、()依山傍海,城墙全长1733米,高5.3米,上有矮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四洞,其东、西、南三门城楼雄视海疆,整个城墙如巨蟒盘旦在山坡。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街逶迤南北,整个古城规模宏恢,费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 专业会计(本)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 年元月

陕西地域文化 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 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历史地理交通饮食旅游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发表时间:2019-10-24T16:13:48.4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蔡育廷 [导读] 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设计元素“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和个性,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400 摘要:中国烹饪文化历来讲究“美食配美器”,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艺术,而餐具是饮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古至今,瓷器的高雅、金银器的华丽、玻璃水晶器的通透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饮食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审美已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单纯的形式美,餐具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责任和内涵。中式餐具近年来有着鲜明的西化倾向,大部分产品千篇一律地模仿西方风格或单纯地应用中国传统图案,没有抓住餐具设计的文化精髓。该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餐具;设计;饮食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餐具的生产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工业化的趋势下,餐具设计显得比较单一,不仅缺乏多样性特色,还缺少了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内涵和现代感。“舌尖上的中国”为世人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设计元素“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和个性,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 1 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 餐具的设计在我国仍是无法摆脱的实用功能的限制,没有丰富的语言设计和文化内涵的表现,“情感化”“个性化”不足,造成旧的、单一的、缺乏新的设计创意和创新。美食与美器的和谐关系,自古就形成了一些已成共识的见解,如图形的趣材需适应餐饮的氛围,色彩须与菜肴的颜色互为衬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主义、简约主义、情感主义的渗透,形、色、质的和谐统一。 1.1 中国餐具的演变 中国是陶器之国,陶器作为新石器时期的标志,历史意义极其重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碗、钵、盘、杯等餐具。青铜器的技术给当时的餐具带来了革新,青铜文化取代了石器文化,主要的青铜餐具有饮器、酒具以及食器3类。 秦汉时期银制餐具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品种多,分工细,不同的餐具具有专门的用途。隋唐五代时期的餐具在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实力下也彰显出特色,瓷器工艺大幅提升,青釉执壶和白釉壶等富有艺术内涵的餐具出现。并且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大量西域餐具也传入我国,并在文化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餐具艺术。 宋代在材料上并未创新,但在工艺造型、装饰技法和装饰风格上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图案造型优雅秀美、轻松灵动、抒情而写意、富于韵律。 明代的“永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物质生活,制造业发达,经濟、商业贸易繁荣,且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宴席变得奢华.餐具生产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金银、漆、玉和玻璃餐具百花齐放,饮食器具形态、色彩也向多样化发展。 1.2 地域文化在餐具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中国地域文化在餐具中的设计更是数不胜数,四川凉山州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餐具酒具的图案纹饰多以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神话传说、单独纹样见多。颜色搭配上黑、红、黄三色,在彝族文化中,黑色为天地之本色,红色热情豪放而勇敢,黄色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三色中融合民族哲学的思想,庄重与威严、热情与希望并存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1.3 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首先是以文字表现。文字是图形的一种发展,餐具的文字设计通常少而精,主要为突出一种餐饮氛围或纪念意义。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有各种的书法字体,通过文字图案纹样,彰显出汉字的文化魅力。不同民族的文字形式、不同方言的表述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文字凸显的手法也形式各异。如手绘青花书法艺术的碟子、清光绪青花书法诗文盖碗。 其次是以人物形象表现。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名人,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体现出了当地的人杰地灵,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除真实的历史名人外,各地域信奉的神话人物也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图形表现内容。代表性的设计餐具有山东菏泽生产的孔子游历图,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凸显出其当地产品的地域特色。 再次是以风景名胜表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建筑或是景区,都是当地历史沉淀和传承的载体,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可以是绘画、摄影、剪影。如2016年杭州G20期间“西湖盛宴”所用的餐具就是将“杭州”著名风景“西湖”印在了餐具上,将西湖断桥、苏堤、雷峰塔等景观元素融入了餐具中,采用富有传统文化审美元素的“青绿山水”工笔带写意的笔触创造,体现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 最后是以典型动植物表现。每个地方的景观具有特色,华南一带以热带植物居多,江南一带突出小桥流水人家,以常绿小乔木居多;北方常见耐寒植物,以大乔木居多。地区的气候也有不同,加上民族信仰和图腾等,餐具的动植物的元素十分丰富。如桂北侗族的鱼图腾崇拜、人民大会堂使用的龙图腾餐具、婺源特色油菜花形状的碗筷餐具。 2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按照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菜系分为九大菜系,其中川菜可谓遍布全国,其餐饮特点可以概括为“浓厚、麻辣”,以取材广泛、菜式多样、口味鲜浓、善用麻辣著称。下面以成都为例,提炼成都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展开餐具的设计。 2.1 成都地域文化餐具设计 2.1.1 特色提取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地域文化鲜明,代表性植物有银杏、芙蓉花,代表性动物有熊猫,著名人物有杜甫、三国人物、王建、卓文君等,代表性景点有都江堰、青城山、宽窄巷子等。在文化特色上,有蜀绣文化、金沙遗址文化、川剧等。这些元素均可以作为餐具的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在餐具产品设计中。 2.1.2 基于成都地域文化的餐具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成都的大熊猫基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目前市场中的餐具都是卡通熊猫的动画形象,只适用于青少年和儿童,对中青年群体并不适用。这里考虑熊猫和水墨画的结合有助于体现出成都“人文、自然、闲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9741438.html,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作者:孙海苗 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2期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电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传播历史文化等相关题材时,具有视听结合、通俗易懂等优势。县市级电视台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主要阵地,地域文化是地方台节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根基所在,也是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和实现路径 规划引领,打造精品。挖掘地域文化,创作文化精品是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和扩大电视传媒影响力的突破口。要通过实施电视精品战略,进一步完善精品创作机制。科学规划选题,建立对重点作品的立项、投入和效益评估机制,实行扶优、扶强政策,提高电视精品创作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余姚广播电视台对精品创作工作有系统周密的长远规划,每年的精品创作工作更做到有计划有要求,并纳入岗位目标考核。当前,有关余姚四先贤的另一部电视艺术片《黄宗羲》的拍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建立平台,立体传播。通过新闻、专题、栏目、组织策划大型活动等多种手段立体传播,有力助推地域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如对先贤王阳明的宣传,除了电视艺术片《王阳明》,余姚市姚剧团还推出了篇章式传记体历史剧《王阳明》,获得多项国家级戏曲大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2010年12月,余姚市又把《传奇王阳明》(共14讲)搬上了央视《百家讲坛》,请王阳明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宣讲,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浙江宁海电视台创办于2004年4月的文艺栏目《人意山光》,为观众开启了一扇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窗口,成为一本具有史料和人文价值的宁海影像志和宣传本土优秀文化的精美名片,栏目三次获全国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展评一等奖,二十余部作品获得省、市乃至全国电视文艺多项奖项,成为县级台成功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典范。宁海台之所以能取得这一骄人业绩,“是源于县级广电人对文化的自觉,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挖掘梳理,更是源于广电传媒人的现代传播意识。”① 整合资源,巧借外力。在交流中创作,在创作中交流。通过与本地文化、史志等有关部门的合作,通过与外地电视台相关栏目的合作,取长补短,不少地方台的文化类节目和栏目日臻完善。 由于人力财力设备有限,余姚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与主流电视媒体合作,努力借助更大的外宣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让外界对余姚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2009年5月,中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 站) 专业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汉中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陕南饮食文化的中的汉中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汉中的饮食文化特色,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汉中饮食文化。 关键字:陕南汉中饮食文化地域特色 前言:汉中地处陕西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被誉为“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汉中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陕南饮食文化概述 1、概述: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2、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1、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电大(本科)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以及福佬民系。 2、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其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 3、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黎、壮以及畲三个民族。 4、最早记载“疍民”的典籍是晋代的《华阳囯志》。 5、光孝寺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 二、名词解释 1、福佬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 2、蛋民“蛋民”既是水上民居。由于没有固定的地域居所,其以为家室的舟榵漂泊不定,分布又相当广泛,体质特征与珠江口各县水网地段的陆上居民相似,其群体内通用语言为广州方言,虽然语音上有所变异,但未发现有属于其他语系语族的特殊要素,所以解放后没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 3、“三妹山”传说中的广东刘三妹是唐中宗年间的人,最早记载刘三妹的文字为宋人的《舆地纪胜》,提到阳春县有“三妹山” ,刘三妹“坐化于岩石之上,因名” 。 4、惠能惠能是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其拜五祖弘忍为师,得传衣钵,回到韶关南华市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 ,成为南宗始祖,有《坛经》流传于世。 5、粤俗好歌广东人在喜庆时候用于欢迎来宾的歌曲,种类有:送花歌、山歌......等等都可称为“粤俗好歌”。 三、简答题 1、试概述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 答: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是由黎、壮、畲三族风俗文化体现出来的。如:黎族妇女的文脸的习俗,壮族妇女喜用黑布帕包头,畲族妇女至今保持穿“凤凰装”等等这些都是体现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 2、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有哪些?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些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歌堂”也是这样,年晚“游花街”更是这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 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 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 2.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②③C .②④D 2.C 1.B 答案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解析1第题, 其形成的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题,②④对应的都是蒙古包,③是黄2基础是地理环境。第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而①在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式样,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筑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筑是哗众取宠 答案 A 解析罗店镇的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对民族文化的吸收、继承与发扬,其建筑景观与当地原有民居形式相互交融,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对其的影响。材料中只体现了建筑景观,而没有体现建筑的格局。 读下图,回答4~5题。

4.以上两图建筑物差异主要体现在(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D.以上三个方面.地域组合C ) (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5.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4.B 5.D 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6.在阿拉伯国家的城镇中常见到的是( ) A.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的人们 B.多以竹楼、吊脚楼为主的住宅 C.用冰块作外墙的建筑、着深色皮毛制品的人们 D.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裹头巾、着白袍的人们 答案 D

试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试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

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广告地域文化解析

广告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并适宜这种生态环境特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地域文化具有生态性、习俗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不同地域的居民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因此针对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广告,尤其是地方性产品广告,更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地域文化元素进行诉求,以感染和说服目标消费者。 一、广告中的地域文化 广告中的地域文化,可以理解为在广告中运用地域文化内容和元素来表现产品特色,进行广告说服。现代广告中常见的地域文化诉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地域自然生态环境诉求 地域自然生态环境诉求主要是运用地方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来表现产品。如济南的“锦绣泉城”房地产系列广告就很好地利用了济南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对产品进行定位和表现。济南素以泉水众多、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据统计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个天然泉,在国内外城市中罕见,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除“泉城”外济南也被常被称为“泉都”,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风光而得名。该广告就以“住在济南的理由”为主题,描绘了“泉水洗衣、泉水做饭、泉水泡茶、卧床听泉、清泉石上流”等生活方式和状态,运用济南特有的泉水生态环境,将该楼盘“重现依守泉边的生活”的定位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诉求 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指特定地域的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文艺作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地域一代代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具有较强的地域独特性。运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广告诉求,能更好地表现地方产品特色,或者使产品更好地“入乡随俗”,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3.地域风俗习惯诉求 风俗习惯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情绪,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鲜明体现,也是地域文化之间差异性最直观的表现。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将广告产品与特定习俗结合起来能唤起地方消费者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如吉林金士百纯生啤酒的系列广告就恰当利用了东北的地方习俗,广告画面以剪纸的形式,分别刻画了“大姑娘叼烟袋,要的就是这股呛劲儿”、“窗户纸糊在外,要的就是这股新鲜劲儿”、“冬包豆包讲古怪,要的就是这股团圆劲儿”、“先上四个压桌莱,要的就是这股热闹劲儿”的东北行为、饮食和居住习俗,充分表现金士百纯生啤酒的口感和文化内涵。 二、广告中地域文化中的消费者 在广告中进行地域文化诉求并非仅源于广告的艺术性考虑,更是广告科学性的体现,是对目标受众心理需求的挖掘和表现,也是对受众广告信息接收过程中心理规律的科学把握。 1.地域文化诉求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广告信息只有被注意到,才可能被加工、接受,进而发生广告效力。因此,吸引注意成为广告成功的必要条件。新异的、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广告往往能让消费者从其他对象上转移到该广告信息上来,使其在接触广告信息时产生美的感受,激起消费者的情绪反应,增强对广告信息的感知度,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地域文化(本科)形成性考核(网考)

地域文化(本科)形成性考核(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人类是()。 B. 巫山人 2. 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作家()将重庆吊脚楼称为“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筑”。 C. 张恨水 3. 全国大佛的前五位中,重庆的大佛就占了几位()。 C. 三 4. 巴族的舞蹈出现在古代史籍的记载中的是( )。C. 《巴渝舞》 5. “巴蛇食象”的传说在远古时代的( ) 中流传甚广。A. 巴人 6. ()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奠定今日的格局。 D. 1997 7. 1926年,重庆合川人()在重庆创办了民生公司。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民生公司成为最大的 民族资本航运企业。 B. 卢作孚 8. 古代巴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是在()。C. 大巴山 9. 1911年,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任都督的是()。B. 张培爵 10. 万盛石林系我国第二大且最古老石林,形成于()。 A. 奥陶纪 11. 抗战爆发后,战时中国的航空中心是()。D. 重庆 12.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农民起义军领袖( )称帝于重庆,国号大夏。 D. 明玉珍 13. 川江船工们在拉纤等劳动生产中产生的说唱艺术是( )。C. 川江号子 14. 大宁河栈道,连绵三百里,江岸悬崖有()个栈道石孔,全是在悬崖山岩中凿成。 A. 6888 15. 重庆开埠以后重庆江津人卞小吾自办的一家宣扬民主革命的报纸是()。 A. 《重庆日报》 16. 1936年,由成都经重庆到达贵阳的()公路全线通车,全长979公里,这是四川第一条对外交通干线。 C. 川黔 1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竹枝词的作者是( )。A. 刘禹锡 18. 巴渝先民的主要交通形式是()。C. 水路 19. 大足石刻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融合的思想灵魂。D. 儒释道三教 20. 巴人以( )为图腾。C. 蛇 21.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化,企图侵吞民间股银,出卖国家路权,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运动。 B. 保路 22. 重庆川剧最有代表性的是近年来屡获大奖金奖的( )。D. 金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