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巧记

针灸巧记

针灸巧记
针灸巧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腘横纹至外踝尖16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

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考试速记——内科病症

一、头痛

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2,内伤头痛

【实证】北风微。(百会,风池,头维)

【虚证】北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

附:偏头痛:偏头龙率外孙充足威风(丰隆,率谷,外关,角孙,太冲,足临泣、头维、风池)

二、面痛

攒下四池谷仓(攒竹、下关、四白、风池、合谷、地仓)

三、腰痛

大肠适中。(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四、痹症阿是,经络

行痹:膈腧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五、坐骨神经痛

大肠于环中要夹击阳钟虚(大肠腧、环跳、委中、腰夹脊、阳陵泉、悬钟、丘墟)

六、中风

1、中经络:关中三尺泉水(内关委中三阴交尺泽极泉水沟)

2、中脏腑:闭证,十二井水冲河内(十二井穴水沟太冲合谷内关)

脱证,水内缺元气(水沟内关神阙关元气海)

七、眩晕

实证:晕在太白池内(太冲百会风池内关)

虚症:三里峰会干甚?(足三里风池百会肝俞肾俞)

八、面瘫

四车谷地煮昆仑泉白鱼(四白颊车合谷地仓攒竹昆仑颧髎阳白鱼腰)九、痿证

上肢:奸雄夹击池谷(肩髃颈胸部夹脊穴曲池合谷)

下肢:狡兔闭关要夹击三里泉(三阴交伏兔髀关腰部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十、痫病

发作期:泉水汇溪内(涌泉水沟百会后溪内关)

间歇期:冲印石龙尾(太冲印堂间使丰隆鸠尾)

十一、不寐

海神买糖安四神(照海神门申脉印堂安眠四神聪)

十二、郁证

水神冲关(水沟神门太冲内关)

十三、心悸

神拒绝关门(神门巨阙厥阴俞内关郗门)

十四、感冒

何故大太阳缺风(合谷大椎太阳列缺风池)

十五、咳嗽

外感咳嗽:飞雀谷(肺腧列缺合谷)

内伤咳嗽:娇太妃(三阴交太渊肺腧)

十六、哮喘

实证:飞雀穿池中(肺腧列缺定喘尺泽膻中)

虚症:喜神高飞穿三里渊(太溪肾俞膏肓肺腧定喘足三里太渊)

十七、呕吐十八、胃痛

胃痛呕吐在关中三里处(内关中脘足三里)

十九、泄泻

急性泄泻:天上落泉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慢性泄泻:公孙天神住三里(天枢公孙足三里神阙)

十五、痢疾

古猿居天下(合谷关元上巨虚天枢下脘)

十六、便秘

天龙知道归来(天枢丰隆支沟水道归来)

十七、阳痿

三英交元神(三阴交关元肾俞)

十八、癃闭

实证:三英泉边望极光(三阴交阴陵泉秩边中极膀胱俞)

虚证:审批边关三教(肾俞脾俞秩边关元三焦俞)

十九、消渴

太医审批缴费(太溪胰俞肾俞脾俞三阴交)

二十、痴呆

大四神终会三里溪(大钟四神聪悬钟百会足三里太溪)

妇儿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大观园三交血海(关元三阴交血海)

2、月经后期:三交气归来(三阴交气海关元)

3、月经先后无定期:三缸过关(三阴交肝俞关元)

二、痛经

【实证】痛经的终极原因是次髎

【虚证】痛经的虚证是三里外的气海被三阴交关住(元)了山里三叫,气海痛。(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三、崩漏

【实证】公孙在大观园三叫吟。(公孙关元三阴交隐白)

【虚证】山里三叫气海崩漏。(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四、缺乳

膻中乳根少泽。(膻中乳根少泽)

五、绝经前后诸证三气肝脾肾绝经(三阴交气海肝俞肾俞脾俞)

六、带下病白带全中(白环俞带脉阴陵泉中极)

七、遗尿

遗尿中三旁观(中极三阴交膀胱俞关元)

皮外骨伤科

一、瘾疹

何故委曲割腕输血。(合谷委中曲池膈俞血海)

二、蛇串疮

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

三、神经性皮炎

三里是何故去割腕输血(足三里合谷曲池膈腧血海)

四、乳癖

乳癖跟踪间期弹中屋翳(乳根天宗肩井期门膻中屋翳)

五、颈椎病

天后仅夹击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大椎)

六、落枕

外公是在间隙中(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七、漏肩风

阵前聊语。(肩贞,肩前,肩髎,肩髃)

八、扭伤(下各症都加阿是穴)

【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腰痛穴,肾俞,委中)

【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

【膝部】夕阳照亮细眼。(膝阳关,梁丘,膝眼)

【肩部】同漏肩风。阵前聊语

【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海,曲池)

【腕部】羊吃细骨。(阳池,阳溪,阳谷)

【髋部】边环跳,边撑扶。(秩边,环跳,承扶)

九、肘劳阿是穴

五官科

一、目赤肿痛

何故太精明冲锋。(合谷,太阳,睛明,太冲,风池)

二、耳聋,耳鸣

【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侠溪,翳风,中渚,听会)

【虚证】照海宫,光太稀。(照海,听宫,太溪)

三、牙痛

我牙痛坐颊车,下关就到合谷了。(合谷,下关,颊车)

四、咽喉肿痛

【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虚热】光照海,鱼太稀。(照海,鱼际,太溪)

五、近视

肝肾今明住光明城池(肝俞肾俞睛明攒竹光明承泣风池)

其他病症

一、晕厥

永住沟中:(水沟,涌泉,足三里,中冲)

二、内脏绞痛

1、急性胆囊炎:肝胆俞,胆囊穴;日月期门阳陵泉

2、胆道蛔虫证:迎香透四百,鸠尾透日月,胆中阳陵泉

3、肾绞痛:三交圣泉关三焦(三阴交、肾俞、阴陵泉、关元、三焦俞)

三、肥胖症

天龙冲阴泉池(天枢丰隆太冲阴陵泉曲池)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76584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分享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 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胸腹 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腰背 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 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

精品文库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针灸常用穴位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以30号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寸,用以预防头痛。以上均留针30min。3)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

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 肺经主要病候歌 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 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

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胃经主要病候歌 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脾经主要病候歌 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心经主要病候歌 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小肠经主要病候歌 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

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膀胱经主要病候歌 疟疾遗尿溺不通,见风流泪目痛衄,癫狂热病鼻塞涕,经脉所行部位痛。肾经主要病候歌 肾经主症有水肿,咳血气喘与腰痛,舌干咽肿便秘泻,亦主经脉之病痛。心包经主要病候歌 心烦悸痛胸闷狂,腋肿臂挛掌心热。三焦经主要病候歌 三焦经病范围广,腹胀肿遗溺不利,

咽颊目肿耳鸣聋,耳后肩肘外侧痛。 胆经主要病候歌 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肝经主要病候歌 腰痛胸满便不利,呃遗疝气少腹肿 一、巧记经络穴位数 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

常用针灸穴位80个

常用针灸穴位80 个 1.尺泽(ch iz e, 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 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cngzu i, LU 6) 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 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 寸。 3.列缺(L ieque, LU 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当肱桡肌腱与拇 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 寸。 4.鱼际(丫^ i, LU 10) 荥穴 【定位】第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 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dosh eng, LU 11)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操作】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 engy eng, LI 1 ) 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egU, LI 4 )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 、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 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8.手三里(Shfius el LI 10 )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 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 寸。

3分钟熟记中医针灸顺口溜(附穴位图)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 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3分钟熟记中医针灸顺口溜(附穴位图)2017-02-11??????阅?68??转?15 足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着便惺惺。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着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外着量深浅,令人便获安。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A: B: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C: 1.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D:1.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常见病针灸取穴

常见病针灸取穴 神效验方| 1.中风:百会、四神聪风池、关元、气海涌泉 2、哮喘: 四缝少商(三棱针依次点刺,挤尽白色胶液 变血为佳) 膻中(三棱针挑刺) 止喘之穴:清喘(经外奇穴,在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处) 以上穴位单用或合用,可以立即止喘常规选穴位:百会、天突、云门、中脘、关元、天枢、三里 3、泄泻:中脘三里梁丘昆仑天枢丰隆4、水肿:涌泉、公孙水分、关元、命门 5、脉结代:百会阳溪关元气海中脘 6、腰痛:肾俞、志室关元委中(可点刺出血) 五虎三昆仑

7、噎膈、反胃:内关攒竹(按压揉摩亦效)膻中三里(深刺)膈俞、命门、后溪 8、小便不通:关元水道隔青盐灸神阙水分天枢 9、急性肠炎:三里两肘尖关元 10、失眠:(以下几组穴位均效,酌情选用) 神门三阴交 隐白、间使、肝俞 养老三里头安眠 大椎陶道神堂 养老三里三阴交 大椎陶道身柱心俞 11、多梦:神门三阴交百会 13、淋症:带脉、百会归来筑宾 14、习惯性便秘:太乙、外陵支沟腹结天枢 15、积聚痛:幽门、肝俞、三焦俞、气海内关三里 16、阴疽:骑竹马、关元、郗门

17、疔疮:手三里、骑竹马、郗门 18、皮肤病:肺俞、肩髎、曲池尺泽 19、肠痈:两肘尖、合谷三里 20、齿痛:大杼肩髎、厥阴俞龙玄翳风 21、血崩:石门、隐白血海 22、带下:带脉、胞门、子宫妇科 23、转胎:至阴(灸,灸双穴无效时,可灸单穴) 24、子宫后倾:关元、中脘 25、阴挺: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 26、小儿消化不良:命门三里中脘四缝点刺 27、小儿遗尿:命门关元三里夜尿点(小趾末端牚面中央) 28、小儿咳嗽:身柱肺俞厥阴俞 29、小儿夜啼:大敦、中冲神门少泽 30、小儿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0.5寸,灸三壮 31、口臭:三里劳宫大陵中脘 32、小儿脐肿:命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取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2-1、80个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穴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6.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资源-常见病针灸取穴

1.中风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极泉,委中,尺泽 配穴:风池、完骨、翳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合谷 2.眩晕 肝风内动 主穴:风池、太冲、阳辅、头维透率谷 痰浊上扰 风池、头维、中脘、丰隆、内关 气血虚弱 风池、百会、四白、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肾阴不足 风池、百会、完骨、天柱、肾俞、太溪 耳针:皮质下、肝、肾、晕点、枕 3.失眠(神经衰弱) 肝郁火旺 内关、人中、神门、风池、足三里、太冲 心脾两虚 神门、心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肝肾亏损 神门、内关、听宫、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耳针: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脾、肾、内分泌 4.三叉神经痛 下关、四白、翳风、风池 第1支痛加攒竹、太阳 第2支痛加四白、颧髎 第3支痛加颊车、迎香 外感风邪加外关;肝阳上亢加太冲;阴虚阳亢加太溪 耳针:额、上颌、下额、交感、神门 5.面瘫(面神经麻痹) 风池、阳白透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上睛明、瞳子髎透四白,四白透睛明、太阳透地仓、下关、颧髎、地仓透颊车、面部阳明经筋排刺、健侧合谷。 6.坐骨神经痛 内关、人中、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昆仑、阳陵泉、绝骨 腰及患侧下肢压痛点3-4点刺络拔罐 7.呃逆 内关、人中、太冲天突、中脘、膈俞 实证加天枢、内庭

虚证灸气海、足三里 耳穴:神门、膈、皮质下 8.痛经 虚证血虚--- 膈俞、脾俞、气海、血海 肾虚--- 肾俞、三阴交、血海、曲泉 实证气滞--- 行间、地机、中极、次髎 血瘀--- 合谷、三阴交、血海、天枢 寒证寒实--- 脾俞、肾俞、命门、大赫、中极 虚寒--- 关元、足三里、气海、三阴交 热证三阴交、血海、行间 9.月经不调 虚证气虚--- 气海、公孙 血虚--- 三阴交、足三里 脾虚---脾俞、三阴交、足三里 肝肾亏损--- 肝俞、肾俞、命门、关元 实证血瘀--- 中极、血海、行间 气郁--- 太冲、内关、中脘 痰湿--- 三阴交、足三里、脾俞、丰隆 寒证神阙、关元、命门、三阴交 热证血热--- 血海、太溪、行间、三阴交 虚热--- 膈俞、三阴交、太溪、太冲 10.肩周炎 邪阻经络,气血凝滞肩隅、肩贞、肩髎、曲池、极泉、阳陵泉、最痛点刺络拔罐邪客日久,筋脉失养肩骬、肩贞、肩髎、条口透承山、最痛点刺络拔罐 11.急性腰扭伤 阻力针法 内关、人中、委中、大肠俞、肾俞 腰痛点刺络拔罐 12.腱鞘囊肿 囊肿局部围刺 13.落枕 落枕穴、绝骨、后溪 14.心悸(心律失常) 心气虚弱厥阴俞、心俞、膈俞、内关、足三里 心血亏虚脾俞、膈俞、足三里、神门 气阴两虚心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心脉痹阻夹脊胸4或胸5、膻中、内关、郄门、血海、丰隆

原创之针灸穴位趣味记忆

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曲池肩髃迎香 井荥输原经络郄合 大山羊二只,三只,在合谷阳溪边温和溜走,去吃草时见鱼饮香 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天井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 井荥输原络阳维经郄合 山郊野外,广阔草丛有头野猛棕猪,样子外观像只狗,约会中突然惊天泣地尖嘹,因为它见一股异风,王之脚吮湿足控,被吓尿了 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井荥输督原经郄络合 小少爷选择前古未有的猴戏,顽固跋扈家中东西遭殃不顾,杨老村支书政干部溺爱小孩,添忠犬料理厅中贡品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少海 井荥输原郄络经合 火烧冲,烧府中神门,因戏童戾放火,临到此时只剩烧骇 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内关间使郄门曲泽 井荥输络经郄合 欣宝忠宠老公达令,内观感情坚实,喜萌娶着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中府 井荥输原经络任郄合 金少商,买鱼被宰,喊太冤,经问询,罗列剩余之钱,恐被斥责by家中妇 胃经:历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条口上巨虚足三里犊鼻梁丘天枢 井荥输原经络合稀 梁门下关头维颊车地仓承泣 魏家丁列队于内厅,现雇几人重阳节加重把守,待听解析,话说蜂龙乃一条草寇,上巨墟,住三里,毒毙梁丘。 天暑,梁门人下关偷了魏家车,以弟惨死为由乘机偷车,注意勿再失车 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悬钟阳辅光明外丘阳陵泉风市环跳 井荥输带原经络郄合 日月肩井风池头临泣率谷瞳子髎 挡朱巧英下溪助灵气,邱旭悬在半空,扬起手中斧头,贯下要我命,只能用我的阳陵泉,封死其路,用金刚环条困住其身,日月监禁风池,投灵气率蛊童子燎 膀胱经:至阴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昆仑飞扬承山秩边志室委中 井荥输原郄阳跷经络合 次髎膀胱俞大肠俞肾俞胃俞脾俞胆俞肝俞膈俞心俞肺俞风门天柱攒竹睛明庞广至阴险,在足通谷,赎金门深埋昆仑飞阳,陈煽动义变志士卫忠之情,揭竿炽燎 庞广大声谓“彼胆敢割我心爱之贵妃,快封门今天注定战诸位,送尔等进冥界”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阴谷盲俞 井荥输原络郄阴跷经合 水涌泉,然成谷,成大溪,大众从中取水泉,最终造海,伏流于中之阴谷慢速沉淀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曲泉章门期门 井荥输经络郄合 敢拿大盾,行于山间,泰然冲阵,砥柱中锋,杀敌人于犁沟之中,直逼中心首都,上取钱掌门妻们之命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井荥输络冲经郄合 霹雳隐白为我军大都督,今太白,公孙于商丘三英交战,大都督使其地技?阴凌拳血海大爆

针灸巧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 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 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1胃肠病 2妇科病 直刺1.0-1.5寸 孕妇不可灸 梁丘屈膝, 在客前上棘与髌骨上缘连 1急性胃病 2下肢病直刺1.0-1.2寸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穴位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很多朋友问到艾灸的季节和时间,艾灸什么时候最好?艾灸多长时间为宜?其实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时候。什么时候都可以灸。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艾灸用做保健养生是可以比较灵活掌握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也不一定非要灸够多少时间不可。一般以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