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硕士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姓名:杨俊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财政学

指导教师:崔满红

2008-05-20

摘要 

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决定了一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落后和不合理状况,使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同时也对欠发达地区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的有力手段,财政政策倍受经济学家的重视,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在中国日益市场化的体制背景之下,如何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制定有效的财税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理论分析,对欠发达地区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指出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其次,通过详尽的数字及图表描述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分析典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及所采取的财政政策,指出典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第四,对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通过整合提升、科技改造来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发展产业集群。最后,指出了财政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为问题。提出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的财政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政策以及优化投资环境的财政政策。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财政政策

Abstract

Whethe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region is good or no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uality and level, which decides the potential of the region'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industrial backwardness and unreasonable situation, the gap between the undeveloped areas and the developed areas showed a growing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u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damage in undeveloped areas, which impacts direct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becomes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Fiscal policy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djust the economic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in the market. It is given praise by regional economist. Especially for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is essential. Under the Chinese marketable system, how to arrange the government’s role, make up effective fiscal policy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are worth to be studied deeply.

This paper, theory dialysis abou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in undeveloped areas first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ndeveloped areas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and points out the need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in undeveloped areas. Secondly, it talks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numbers and diagrams.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stage and fiscal polic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in typical developed countries. On basis o f this, it summarizes up the experiences. Fourth, three constructiv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re designed attaching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Firs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ic improvement,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chieve the aim of upgrading.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en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finance should how to do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It comes to some important fiscal policies: fiscal policies of developing high-tech industries, fiscal policies of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fiscal policies of investing in manpower capital, fiscal policies of optimizing investment environment.

【Key Words】undeveloped areas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 fiscal policy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不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导论 

一、选题背景

地区产业结构是指地区内产业的构成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比例和相互联系。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经验表明,如果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与国内外市场相适应,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的,能保证总量持续增长。反之,即使短期内出现经济高增长,最终还是会因结构制约而不能持续下去。

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长期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本地自然资源的初级开发上。在构成上,欠发达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带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加工层次浅、耗能高、污染重,这种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必然存在两大风险:一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风险。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其开发到一定程度,资源就面临枯竭,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经济的衰落;另外,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必然产生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二是市场风险。欠发达地区在强调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市场的预测、研究和开发,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产业以至于整个经济就会产生大幅度波动。因此,欠发达地区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逐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并明确要求“十五”计划“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并将经济结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不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经济就不能继续发展。这是从我国宏观全局出发做出的一个正确判断,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欠发达地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耗费最小化与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合理组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等支出政策工具,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等财政收入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地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客观上起到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结构问题作为经济学深化和应用的理论研究,至今仅有半个世纪左右,它是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从其发展水平看尚未成熟,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比较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人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发现和论证了这个问题。他们根据三次产业间的劳动力比重变动和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指出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

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解决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问题。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结构”模式,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结构转换模型,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后来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又用几何学形式做了加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现代化经济的途径1。纳克斯、罗森斯妇—罗丹等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如果投资不足就会陷入贫穷滋生贫穷的恶性循环,只有对社会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量投资,才能跃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为此国家要不惜对国内外举债来实现各部门的平衡增长2。而赫希曼、金德尔伯格等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紧张,无法实现全部部门齐头并进发展,因此提出了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导部门理论)。日本的许多经济学家也赞同非平衡增长理论,较有影响力的是佐惯利雄的“战略产业有限增长论”3。罗斯托则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部门化的过程,并把建立主导产业部门,使之发展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作为经济起飞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且指出,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4。筱元三代平针对日本的经济发展状态,提出了适应日本主导产业选择的“筱元两基准理论”5。即主导产业的选择要遵循“生产率上升基准”和“需求收入弹性基准”。随后日本的某些经济学家又增加了“过密环境基准”、“丰富劳动内容基准”等,在日本产业政策中得以应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如:周振华

1费景汉,G.拉尼斯. 《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1992

2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日]佐贯利雄. 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4(美)罗斯托.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5筱元三代平. 产业结构论.《筑摩书屋》.1980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增长后劲基准”、“市场需求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和“瓶颈制约基准”1。之后,其他学者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资源有效配置基准、经济利益比较基准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2。邓伟根等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这一角度,认为必须加快存量调整即通过产权改革,促进产权流动来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从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3。贾根良认为,目前三次产业变迁的生产率和需求弹性说,忽视了为获取贸易收益而劳动分工所付出的代价,只不过说明了产业增长过程的变化方式,因此,只用生产率和需求弹性说解释产业变迁存在着局限性。张春霖进一步提出:考虑体制转轨时期的结构调整问题时,应关注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在中国的发育程度,市场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是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4。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很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动因之一。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一定的统计资料为前提,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出经验总结,提出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理论,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定性的描述,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

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注意联系欠发达地区的实际。

(二)创新点 

本文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政的作为问题,从财政支持的重点、支持的方式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举措。

1周振华. 产业结构优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方甲. 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邓伟根、蒋盛辉. 结构调整与产权改革.《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期

4张春霖. 结构调整的制度基础和判断标准.《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即为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服务。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寻求产业之间的优化,而且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本部分力图通过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讨论为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做理论支撑。

一、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欠发达地区是相对发达地而言的,是指相对于周围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较低的区域,也称为“经济低谷区”或“盆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上,但同时也反映在科技、文化、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指标的综合表现。 

我国欠发达地区分布广且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分地区,尤其集中在省际毗邻地区、边远偏僻地区或山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和行政区连片相结合,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的原则,把全国从东到西划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按照这个划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指:四川、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河南、湖北、云南、宁夏、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青海等18个省市、自治区。该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5.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只占43%。欠发达地区尽管存在着各自的特殊区情,但都普遍存在着经济贫困、社会贫困、生态贫困等现象,且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从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来考察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量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质变才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学者认为,“长期以来,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1。”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难点问题的解决,包括持续增长、启动消费、增加就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最终都要依赖于生产领域中结构性矛盾的缓解”,因而其主张

1金碚.《论中国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1997年北京“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讨论会”论文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产业结构战略应采取“调整与升级并重1。” 

2、有学者把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归纳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互动过程中,产业结

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逐渐演进的过程。“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效率的大

幅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一方面表现为各产业的协调,消除‘瓶颈’使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如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在

工业结构中,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

精加工方向发展。效率的提高,则表现为要素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

的提高等等,而产业升级最终应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 

3、还有一些学者从较为宽泛的方面来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高加工度与高附

加值导向的产出结构、规模经济导向的组织结构和高新技术导向的技术结构的升级3。 

本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产业结构协调和转换来实现的。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产业发展的集中表现。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即产

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对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的研究做出贡献的有英国经济学

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克拉克考察了产业发展中劳动力

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规律;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产业发展中国民收入

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化趋势;霍夫曼则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

性研究。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研究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学说。这个定理是克拉克在威

廉?配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深入分析研究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

后得出的。克拉克的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

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将增长。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从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事实也是如此,人

1 耳准.《结构战略:调整与升级并重》,见陈淮主编:《对话“十五”—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再审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268页

2厉无畏、陈晓声.《中国产业升级的特点与问题》.1997年北京“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合作讨论会”论文 

3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张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机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 

2、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结构演变趋势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和国民收入在产业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其结论是:①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②工业部门的国民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③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趋势;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都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

3、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对工业化过程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研究。近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霍夫曼定理可以用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附加值)之比。结论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即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衡量标志 

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是否能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取决于这个国家能否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产业结构进行有关调整,使资源能够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的升级换代,即作为供给结构的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它的实质是指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从而使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技术集约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它要求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使代表高效率产业技术水平的主导与先导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一)产业结构升级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的既定发展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尤其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第一,表现在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第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它的生态环境却十分薄弱。第三,则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很低,资源消耗量相当大。这些妨碍着中西部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而且对东部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发展形成威胁。

欠发达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即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环境恶化为代价,只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造成的。因此,只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才能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上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不仅会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差距的扩大会影响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差距的扩大对国民经济产生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差距的扩大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工业加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如果差距拉得过大,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与中西部地区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严重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将难以继续下去;其次,差距的扩大将会加剧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在现行的价格体制下,欠发达地区输出低价的农矿初级产品,而输入高价的加工产品,将会产生大量的利润流失。为了防止这种不合理的利润流失,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大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上面,由此导致一些加工项目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各地产业结构严重趋同,造成很大的浪费;第三,差距的扩大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相应也增长较快、消费需要迅速扩大,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价格水平,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机制如异地消费等,影响中西部地区的价格水平,由此推动全国价格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国的通货膨胀。

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次经济的飞速发展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升级,因此,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结构扭曲的现象,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欠发达地区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然选择。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基本特征 

(一)经济贫困 

欠发达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便是经济上的贫穷落后。至今,他们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生活,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区条件不同、基础不同和其它种种原因,使东、中西部的发展存在着差距,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下面,我主要从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固定资产规模等方面加以分析。

1、经济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地区经济总量规模扩张的速度。.从表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8.72%,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8.36%,既低于各地区9.46%,也低于东部地区10.15%的年均增长率。

表1 : 1999—2002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单位:% 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平均

10.15 8.72 8.36 9.46 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02年未包括西藏自治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区2002年统计公报计算。

2、人均GDP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1995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3693.1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3035.3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89.3元、1729 .1元;2002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6954.8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5462.0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95.9元、3788.7 元。与1995年相比,差距分别扩大了1206.6元、2059.6元。与东部相比,1995年东部人均GDP是中部的1.92倍,是西部地区的2.43倍;2002年,东部人均GDP是中部的2.04倍,是西部地区的2.59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表2: 各地区人均GDP水平 单位:元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平均

1995 7104.3 3693.1 3035.3 4782.4

1996 8338.5 4429.8 3525.7 5632.0

1997 9318.0 4964.7 3878.1 6280.6

1998 10022.6 5200.3 4122.5 6691.5

1999 10693.4 5380.8 4283.3 7048.3

2000 11334.5 5982.4 4678.3 7701.1

2001 12811.1 6395.2 5006.8 8421.2

2002 14170.7 6954.8 5462.0 9250.7 注:2002年未包括西藏自治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区2002年统计公报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逐渐上升(见表3),2002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2%,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7%,但与东部相比,投资规模仍然较小,2002年中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东部的39.3%,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是东部的35.0%。

表3: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 单位:亿元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

1998 16369.71 6023.32 5046.8

1999 17330.27 6217.05 5421.3

2000 18752.47 7933.54 6110.72

2001 20874.15 8058.98 7158.76

2002 24655.58 9686.95 8639.0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4、人均收入水平

从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看,2002年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8.1%和70.9%(见表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5.5%和53.1%,全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表4: 2002年各区域居民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东部9400 3478

中部6403 2277

西部6660 1847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利用外资情况

近年来,尽管外商在华投资迅猛增长,但外商直接投资仍高度集中在投资环境好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如表5)。2002年,中西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8.5%、3.8%,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0.5和0.2个百分点。且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一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甚少。

表5:各区域外商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单位:%

地区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东部85.7 86.5 86.8 87.0 87.7

中部9.3 9.1 8.8 9.0 8.5

西部 5.0 4.4 4.4 4.0 3.8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差距,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果这种态势不能有效遏制,必然会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形成强大的社会动荡,中断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因此,对于目前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应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做到既促进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又不影响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二)社会贫困 

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和贫困还表现在社会贫困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封闭、思想落后

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普及率较低,他们往往常年不接触报纸,整个社会处于封闭状态。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使当地人民养成了思想保守,安守贫穷的心理。有些地方甚至还养成了等、靠、要的恶习,过度依赖政府、社会的救济,缺乏进取意识。

2、市场观念淡薄

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人们的市场观念淡薄,“重农轻商”的思想普遍存在,他们缺乏市场意识,对市场信息和市场机会的敏感度不强,害怕市场风险,在市场博弈中表现出很大的保守倾向。

3、教育水平低,文化生活贫乏,科技力量薄弱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欠发达地区一般人口受教育水平很低,粗文盲率和学生辍学率较高。经济水平的落后使地方对教育投资不足,基础教育很不到位。

4、人口出生率高,医疗保健落后

(三)生态贫困 

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由于经济贫困,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生态贫困。社会贫困又使人们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注重短期效益加剧生态贫困。同时生态被破坏后,对人类的反作用又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恶性循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森林滥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导致环境恶化,损害了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加剧了当地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二、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一)从产值看产业结构 

从总体来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下降幅度较大(如表6),从1995到2005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都略有上升,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 

表6: 全国及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 

区域产业划分1995 1998 2000 2001 2005

第一产业20.51 18.4 15.90 14.56 12.60 全国

第二产业48.8 48.7 50.88 46.75 47.50

第三产业30.69 32.9 33.22 38.69 39.90

第一产业15.8 13.40 11.97 10.97 7.90 东部

第二产业49.55 48.93 48.78 48.72 51.56

第三产业34.65 37.67 39.25 40.31 40.54

第一产业27.80 25.45 21.16 20.94 17.69

第二产业40.08 41.02 42.70 40.91 42.79 西部

第三产业32.12 35.53 36.14 38.15 39.52

第一产业25.92 23.07 20.24 19.43 16.67

第二产业44.30 45.12 44.64 44.94 46.77 中部

第三产业29.78 31.81 35.52 35.73 36.5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三次产业中,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而第二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东部地区。仅以2000年为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16%,高于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24%,高于东部8个百分点。这说明中西部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农业低效益、高投入、长周期及产出波动性等特点必然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从第二产业的发展来看,2000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7%,低于东部地区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4%,低于东部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在比重上相差无几,在构成上,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带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对经济的贡献远远不及东部以一般加工工业及精细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创造的价值高。在第三产业,这个投资少、见效快,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产业发展中,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又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三大产业的布局中拥有了较中西部地区更多的优势,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是必然的结果。

(一) 从劳动力结构看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错位,就业人数占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占二、三产业比重偏小(见表7)。2005年中西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为50.47%、54.85%,分别比东部高17.6和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1.11%和14.99%,低于东部12和18个百分点,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7: 2005年各区域就业人数的比重 单位:% 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全国44.80 23.80 31.40

东部32.88 33.20 34.00

中部50.47 21.11 28.42

西部54.85 14.99 30.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三、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但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产业结构落后和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升级乏力 ,突出表现在产业的技术水平低和产业的加工程度低。 

(一)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技术准备程度低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

欠发达地区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但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灌面积的比重不高,生产主要靠传统的经验和技术;自然经济特征明显,带有商品性生产的林、牧、渔及农村的工、商、建、运输业等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 ,后劲不足;结构比较单一 ,还没能从基础食物型转向综合发展型。 

2、第二产业发展滞后,轻重比例失调,粗放和低度化问题突出 

欠发达地区重工业占绝对优势,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而在重工业内部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是典型的资源依赖性结构。以山西为例,工业内部从表8可以看出,山西省工业结构明显畸重畸轻,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具有典型的重型化特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重工业一直在上升,2000年重工业比重83.3%,比全国56.4%高出26.9个百分点,到2004年重工业比重高达93.1%,轻工业在80年代有所改善,但近几年又有明显滑落。 

表8: 山西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 单位:%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8 2000 2004 轻 23.5 25.8 24.7 23.3 20.3 19.2 16.9 16.7 6.9 重 76.5 74.2 75.3 76.7 79.7 80.8 83.1 83.3 93.1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在重工业内部,由表9可以看出,加工业徘徊不前,而煤炭、冶金、电力、化工等原材料工业超过了采掘工业,1995年其产出值在重工业产值中占42.6%,在重工业中占重要地位。这种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其支柱的产业,增长率低 ,附加值小,收入弹性弱 ,导致山西失去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根本动力和条件。 

表9: 重工业产值内部比例 单位:%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采掘工业 42.3 44.5 38.0 29.8 30.5 

原料工业 32.3 27.8 32.6 42.6 42.1 

加工工业 25.4 27.7 29.4 27.6 27.4 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3、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表现在其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及其就业人数比重低,服务业总量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发展水平低,基本上以传统行业为主 ,新兴行业少 ,如信息、广告、咨询等行业才刚刚起步 ,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产业间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

欠发达地区的工业中主要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来看,欠发达地区各产业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很不协调,欠发达地区具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主要是和东部地区的加工业之间发生经济联系 ,而且是一种纵向的区域产业关系 ,与当地其他企业间的联系则较为微弱,这些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关联带动作用很有限 ,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是相脱离的 ,结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典型的运行轨迹,不同的“二元结构”经济体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中西部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的工业化程度偏低。较低的工业化程度难以形成中心城市向周边产业扩散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辐射能力较差。而东部地区不仅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且工业化程度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这种差异使中西部丧失的大量附加值流向东部地区。

2、产业趋同化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严重趋同状况。主要表现为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缩小,主要工业品生产的区域分布集中度下降,许多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规模效益低下等。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9%。从各省(市、区)来看,1981年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区)有18个,占省(市、区)总数的62.1%,1989年我国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占省(市、区)总数的75.9%,省内地市间存在产业趋同化问题,如湖南省各地市工业结构与全省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8以上的有10个地市,占地市总数的72%。江苏、山东等绝大多数省份也存在类似情况1,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加大了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难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

1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我国的财政政策

当前我国所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财务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一

摘要4-8 Abstract 8-10 1 绪论14-19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4-16 1.1.1 研究背景14-15 1.1.2 研究意义15-16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16-17 1.3 研究方法17-19 2 文献回顾19-30 2.1 债务融资与在职消费程度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回顾19-26 2.2 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文献回顾26-30 3 理论分析30-40 3.1 概念辨析30-34 3.1.1 债务融资的基本概念30 3.1.2 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基本概念30-31 3.1.3 管理层的基本概念31-32 3.1.4 管理层在职消费的基本概念32-33 3.1.5 国有最终控制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最终控制上市公司的界定33-34 3.2 理论基础34-36 3.2.1 代理成本理论34-35 3.2.2 自由现金流假说35 3.2.3 控制权理论35-36 3.3 债务融资治理效应对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影响的理论分析36-40 3.3.1 债务融资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作用37 3.3.2 债务融资对管理层的破产威胁作用37-38 3.3.3 债务融资在不同产权性质公司中的治理效应38-40 4 研究设计40-49 4.1 研究假设40-43 4.1.1 总体负债、产权性质与在职消费40-41 4.1.2 负债来源结构、产权性质与在职消费41-42 4.1.3 负债期限结构、产权性质与在职消费42-43 4.2 样本的选取43 4.3 变量设定43-47 4.3.1 被解释变量的设定43-45 4.3.2 解释变量45-46 4.3.3 控制变量46-47 4.4 计量模型47-49 5 实证研究49-60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49-51 5.1.1 样本公司的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NPC1)情况49 5.1.2 样本公司的负债情况49-51 5.2 回归分析51-56

产业结构论文关于产业结构的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关于产业结构的论文 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研究摘要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近一年以来,我国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通货膨胀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经济刺激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面对此势,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应该把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危机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一、引言 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分析本轮经济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经过近2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经济各项指标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投资过度放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近一年以来,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本文认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应该把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

放型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由此引发了一些经济结构问题: 1.生产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低水平下的生产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分析目前中国各类产业组织结构发现,首先,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此外,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对接市场的企业有机链条没有形成。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国长期重复了一条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道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投资活动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的缺失,因此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转化能力不高的状况。 三、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1.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策略

财政学论文参考选题大全(100个)

友情提醒:免费论文使用次数过多很难通过抄袭检测系统,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摘抄;如若有意找寻原创论文,可发布任务获得与时俱进原创论文。 财政学论文参考选题大全(100个) ★地方税制改革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税收政策趋向 ★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及对策 ★两税合并对外商直接投资得影响分析 ★西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效果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税负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基层国税征管模式得创新与实践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增收财政政策研究 ★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对策分析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关于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印花税的若干思考 ★重庆市吸引外商投资的财税政策研究 ★扶持高科技企业的税收政策研究 ★市场经济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改革——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关于我国地方发债的可行型探讨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得思考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城乡统筹财政政策研究

★关于我国国债规模问题的思考 ★不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选择 ★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财税对策 ★四川省农业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政策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为例★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与财税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研究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定问题研究 ★论中央和地方税权划分问题研究 ★我国新企业所得税实施中征管问题及策略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个税改革的思考 ★论资本市场与财政发展的相互促进 ★对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的再思考 ★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障碍、成因及其应对措施 ★关于土地增值税改革的思考 ★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原则和思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问题探讨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业所得税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税负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偷税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对策研究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财税理论与实践》

诸位难兄难弟:这是我应学委俊杰的嘱咐抓紧年底有限的余暇简单整理的考试题,如考试之中您认为有不妥之处害怕不及格请以老师的为准。另,如有手写累者,请简而单之,大多以第一个句号前话为干即可。望多体谅为盼! 《财税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1、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 答:①“凯恩斯革命”: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一次向古典经济思想发起挑战,主要阐述如何解决就业、利息、货币、投资等问题,以缓解经济危机——没有任何自动机制可以保证经济会迅速复苏,除非政府进行干预。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②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减税。由于减税,个人收入会有所增加,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是增加政府购买和扩大公共工程投资。(注:画出下面的图)附加: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有效需求理论。1.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实质就是需求决定供给。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③流动偏好。 理论框架:

2、什么是拉弗曲线? 答:①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而得名。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如图所示,横轴表示税率的高低,纵轴表示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其机理如下,在较 低的税率区间,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税收毕竟会对纳税人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继续提高边际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对劳动供给与投资产生负激励,进而抵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这里的税源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即GDP或经济增长。 老师的答案: 在原点O 处税率为零时, 将没有税收收入; 随着税率增加, 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 时, 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 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 型。拉弗曲线说明, 当税率超过图中E 点时, 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 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 当税率进入禁区后, 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 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 扩大税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浅析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浅析 发表时间:2013-06-13T16:32:21.327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刘琳琳田治威[导读]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 刘琳琳田治威(刘琳琳: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085 )(田治威: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 [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的运用好财政政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结合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背景下,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现行财政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政策优化[作者简介] 刘琳琳(1981-),女,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在读,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田治威(1958-),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教授,研究方向:林业财政政策与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F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49-02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下表1显示了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情况。 资料来源:各年度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从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知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往往不会只采取财政政策一种手段,而是通常要结合适当的货币政策一起实施。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必须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方面。下表2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基本情况。

财务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财务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相关论文范文集 该文是军队财务毕业专业财务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财务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财务及制度及单位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财务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于财务方面越来越重视,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财务问题严重降低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稳步前进.本文从行政部门财政管理体制,人员素质以及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几项整改措施,有助于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和推进行政部门的财政制度改革. 关键词:行政部门财务管理机制措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财政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不断改革和加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尚短,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疏忽,引发了一系列财务问题,造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混乱,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严重阻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加速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明确财务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发表Q:1550116010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固有的观念占主要因素,大多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财务核算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各部门间相互比对不实,财务控制能力较弱.单位岗位设定不规范,没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存在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使得财务管理核算和预算存在严重背离实际情况的问题.部分单位对财务管理制度不够重视,执行力大打折扣,使得财务管理只流于形式. 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财务处理不及时清算造成呆坏账.将资金划拨给其他单位或者以赊销方式出售,造成空账,很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内部财务管理中,由于单位内部票据的管理和使用不够明确,私自使用票据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许多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等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 (二)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血液不能补充,使得财务管理僵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经济发展.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许多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健全,不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财观念.而新加入的人员接受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基本经验,管理意识模糊,很难进行正确的财务管理.使得新老财务人员在思想上产生分歧,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效率. (三)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由于大多数都是在内部进行,许多制度不够透明化,这给监督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岗位设置不够明确,使得许多人身兼数职,遇到问题相互推卸,阻碍了监督管理的开展.内部财务计划和预算审批程序不够明确,不能有效达到先审批后审核的执行标准.尽管单位设立监督审核机构,但是内部人员相互利益裙带关系使得审核名存实亡.乱支滥用现象滋生,缺乏约束和管理,造成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利益. 二、如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让财务管理及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组织认真学习《会计法》、《预算法》以及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准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 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去年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年初预算的75.2%。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并更加有效地实施。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 增加赤字、扩大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承担起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至8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累计减税486亿元,税负下降13.45%。1至8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493亿元。 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能否都实现税负下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金融业尤受关注。通过采取过渡性措施、对试点运行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出台补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业实现增值税1013.19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108.35亿元,税负下降9.66%。 辖区集中了大量金融企业的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统计分析显示,实施营改增以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呈逐步加大趋势。国家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更多营改增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通过税务机关的宣传与辅导,企业实现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增值税链条日趋完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新税制的进一步适应,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将不断放大出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的降税降费政策不仅仅局限于营改增,还包括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速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适当提高赤字率以及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来的另一突出特点。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集锦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2.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财务预测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 5.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6.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7.关联方交易与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8.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9.集团资源配置战略与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10.经营者薪酬研究 11.论财务风险 12.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13.论财务制度的改革 14.论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 15.论理财环境 16.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17.论企业财务机制 18.论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 1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2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 21.论债务重整 22.论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23.企业产权理论分析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研究 2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研究 25.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 26.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27.企业集团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8.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29.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研究 30.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31.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2.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34.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研究 35.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36.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研究

37.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探讨 38.网络财务研究 39.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40.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问题研究 41.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研究 42.资源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二、财务专题 43.“激励机制”在内控中的运用研究 44.“债转股”研究 45.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46.EVA财务系统研究 47.边际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48.财务报告的局限及改革方向研究 49.财务管理的国际化研究 50.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51.杜邦分析法研究 52.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控制 53.关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 5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55.价值链管理研究 56.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 57.跨国资本预算模式研究 58.论“价值增值”与“企业核心能力培植” 59.论“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 60.论成本战略实施程序和方法 61.论公司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 62.论经济附加值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63.论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贡献 64.论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65.论资本结构分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促进 66.纳税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67.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68.企业并购的财务监控研究 69.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 70.企业财务重整研究 71.企业的合并与分立策略研究 72.企业活动与附加值绩效评价研究 73.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制度研究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论文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论文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总体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发展的不均衡性,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在第二产业中主要表现为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的转变趋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正常趋势相吻合。第一产业以为其比较优势差而基本呈降低趋势,第二产业经过略微的波动后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二产业。 二、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随着资源型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的总值总体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农业比重在不断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牧业比重逐年增加,说明资源型城市牧业、养殖业发展趋势很好。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一直较弱,林业比重在波动中下降。 2.第二产业。大同的第二产业呈现出以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状态。从产量来看,工业产品以原煤及相关产业如焦炭、洗煤等为主,化学原料、钢材产量较低。随着原煤产量及增速的波动,与其相关的产业产量及增速也相应地有所变动,这说明原煤行业对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 3.第三产业。资源型城市高科技类型、高技术类型产业所占比重偏小的结构缺陷。交通、物流、邮电通讯业和批发业、零售业及餐饮业是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少,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总体规模不足。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小,总体发展滞后。由以上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三种产业存在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出现“两端小,中部大”的局势。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实现途径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限制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文化古城、资源能源大城、地域区域名城”三大优势,将大同打造成有北方特色的农业产区、现代加工工业基地、物流商贸集散地风景文化旅游胜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设生态产业强市。重新构造产业体系,走一条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中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模型为基础,引用1986-2021年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有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 检验。结论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影响,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挤出效应挤入效应财政支出税收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 会总需求。因为社会总供给由于短期价格粘性而固定不变,所以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逐渐增加。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支出G。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如果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保持不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移动到IS',可以看到收入从Yo增加到Y'。如果利率不变,收入可以从Yo增加到 Y'',但是由于利率提高到i1,挤出部分私人投资,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挤出 的部分。政府财政政策的扩张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从而挤出私人投资,导致政府扩大需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降低。这就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模型。 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通过 利率变量来传导。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当然,挤出效应主要取决 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在“IS-LM”图形中,就是决定于IS和LM 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这时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政府具有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LM曲线的斜率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这时利率上升非常高, 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 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把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使得市场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模 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入效应概述

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讲解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肉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我国农业生产应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步减少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特殊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抗虫优质品质和特种棉的生产;水果生产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宗品种,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协调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