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 中药起源与发展史 作业(19退伍军人班)

《中药学》 中药起源与发展史 作业(19退伍军人班)

《中药学》  中药起源与发展史 作业(19退伍军人班)
《中药学》  中药起源与发展史 作业(19退伍军人班)

《中药学》第二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史作业班级退伍军人班姓名_步步为营___座号

单项选择题(必做)

1.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唐本草》

2.被誉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是( C)。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 B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中华药典》

4.《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数是(D )。

A.921种

B.850种

C.730种

D.1892种

E.365种

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 A )。

A.唐慎微

B.李时珍

C.张元素

D.王好古

E.忽思慧

6.《本草纲目》出书的年代是(D)。

A.汉代未年

B.唐代

C.宋金元时期

D.明代

E.清代

7.下列哪部本草著作首创药图(D)。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衍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8.明代哪部著名医学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医学成就(D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9.下列哪部本草著作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B)。

A.《中华本草》

B.《饮膳正要》

C.《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本草求真》

10.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D)。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中华药典》

11.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

A.《雷公炮炙论》

B.《本草衍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12.《唐本草》实际由谁主持编纂(C)。

A.长孙无忌

B.李勣

C.苏敬

D.王好古

E.唐慎微

13.《本草纲目拾遗》为谁所著(A)。

A.赵学敏

B.唐慎微

C.张元素

D.王好古

E.李时珍

14.书中论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的是( B)。

A.《中华本草》

B.《本草求真》

C.《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15.新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

A.《中华本草》

B.《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C.《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中药材品种论述》

最新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教程文件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医药的起源

医药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一切自然科学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决定的,中医药也不例外。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生产活动,中医药便产生了,中医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规律的。医学知识是人们对疾病的过程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因此医学的起源也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在无古时期,人们就进行了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人们不免会同各种猛兽、天灾和疾病作斗争,最初的中医便随之产生。随着人们使用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发现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中草药,并且制造出了简单的治病工具,比如砭石。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快,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 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在古代的一些传说中就记载了一些关于中医药起源的内容,比如神农尝百草、伏羲氏尝百药等;不仅如此,周朝的《周礼》一书还记载了当时中医药发展的水平,这些都是我国中医药起源和发展的证明。 根据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推断,人类最初的疾病主要有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折等骨伤疾病,难产及新生儿夭折也十分常见,食物中毒、肠胃病、皮肤病等也是常见疾病。在与这些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原始人创造了最初的医疗方法,这也就是医药的起源。 人类在在狩猎及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与野兽搏斗或发生部族之间的争斗,因此外伤是很常见的。起初,人们只是随便用树叶、草茎、泥灰涂敷在伤口上,久而久之,发现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一些外用药,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当受外伤身体局部出现疼痛和肿胀时,人们会本能地用手在受伤部位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起到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原始按摩法的起源。 在外伤出血的情况下,人们会用手指在伤口周围压迫,或用泥土、捣烂的植物茎叶涂敷于伤口上。在这种下意识的简单处置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止血作用,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治疗体表出血的方法。 在原始人开始使用火之后,逐渐发现在烧石取暖的过程中,因受寒湿引起的疾病得以减轻,从而开始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治疗寒湿疼痛等症,这就是热熨的起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原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人们逐渐掌握了用兽角、棘剌、甲壳、兽骨、鱼刺等作为工具在人体上进行去除异物、开放脓肿、施行放血等外科手术。据考证,原始人曾用燧石刀切除脓肿或施行剖腹产、截肢、穿耳、穿鼻及穿颅术等外科手术。 下面是几种药物的发现: 1)植物药物的发现。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我们的祖先过着成群结队的生活,共同采集食物来充饥。他们一般采集一些野杲、种籽和植物的根茎,由于对各种植物没有什么了解,所以他们在进食的时候不加选择。因此,有可能会吃一些带有毒性的食物,造成呕吐、昏迷不醒等症状甚至死亡。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因为吃一种植物而把这些症状治好。在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反复验证之后,心里就会形成一种关于各种植物的印象,比如哪种植物可以食用而且可以治疗病痛,哪种植物不可以食用并且食用过后会产生哪些病痛。这样日积月累,就自然形成了有关植物药物的认识。 (2)动物药物的发现。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发明一些生产、狩猎、捕捉工具。人们除了食用植物之外,还食用一些动物的肉和内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让人们认识到更多的药物。在他们食用动物肉和内脏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有些动物的骨髓、血液、内脏和脂肪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所以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注意惧这些动物药物,逐渐丰富了药物的内容,为以后的中医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演示教学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草药的起源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在安徽省亳州市。 中药材 编辑本段药材认识 枇杷 药材认识,旨在收集全国中药材品种。各药均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编写,并附以彩色图。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进行研究,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关于中药材信息行情,了解最新的药材产地信息和市场行情可以在中药材天地网上查到,每日更新的药材市场价格信息。

黄芪 编辑本段中药材成分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各种药材又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效成分 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 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 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组织物质 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大多数中药制剂是复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其处方的组成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成分复杂。浸取就是要尽量提出发挥药效的成分,并尽量避免浸出过多的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但随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无效”和“有效”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过去认为是无效的成分,现在却发现它有生物活性,应根据不同组方的成分变化,确定浸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工艺。 犀角 编辑本段生产技术 中药材生产技术概况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1.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总论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目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于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药以共医事”。<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皆有记述,说明中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二、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名医公乘阳庆曾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从《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可知,西汉晚期不仅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而且拥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通过境内外的交流,西域的红花、大蒜、胡麻,越南的薏苡仁等相继传入中国;边远地

“中医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她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 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医疗活动就随之而产生。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引发出多种形式的医疗活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写道: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焫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出。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经验汇集。中华民族所聚集生长的地理空间跨度广大,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亦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古代除以农业社会文化为主外,尚有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河海渔业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医疗技

术,运用不同的药物资源,导致中医学的民族和地区差异性,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这是中医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理论学说的原因。就其学术层面而言,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乃至经济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也是铸就传统医学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须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医疗救助实践。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驱寒保暖,同时有一定的防湿作用,也使灸治以及其他借助温热作用的治疗得以施行。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们就用砭石作为治疗工具。现存古书《山海经》中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的记载,箴石就是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砭石,之后又在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于医疗的骨针、竹针,以及铜器和铁器时代的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说明针灸技术发展到现在使用钢针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说明药物的发现,是与原始人的植物采集及其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酿酒就开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西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但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改制品种泛滥以及缺乏标准和规范等已成为主要制约瓶颈。因此,中医药产业发展必须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才能从世界医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该所研究员王智民不无忧心地说。 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生存状况可分为三类:一是融入类。在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传统医药和西药均受到政府支持,大众也认可。二是立法类。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部分省(州)出台法规,加强管理,保护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三是放任型,既非合法也非不合法,比如希腊、瑞典。只要不出医疗事故等,这些国家普遍任其发展。 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机遇:世界中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西医“一统”医疗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中医的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 早在1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同大自然和猛兽作斗争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逐步地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火的发现,使人类由生食到熟食,大大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为了庆祝打猎的胜利,人们常模仿动物的各种跳跃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发展为后世的“导引”、“五禽戏”等医疗练功方法。到了奴隶社会,根据甲骨文记载,人们已知道洗手洗脸、打扫卫生,具备了初步的卫生知识。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发现药物的过程。因药物中草本药很多,所以称中药为“本草”。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及用药经验的不断丰富,根据病情选择多种药物组成复方,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剂型

也不断改进。当时陶器的发明,为汤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古书记载的“伊尹创始汤液”之说就是明证。 人们在与自然和禽兽斗争的过程中,经常有外伤发生。为了医疗这类外伤,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推拿、正骨和一些外治的方法。随着石器工具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某些工具可以用来医治 疾病,如锋利的石片(古称“砭石”)可以划开脓疱,刺激某部位以止痛,还可以治愈某些疾病等,这就成为外科手术与针刺的萌芽。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而使砭石逐渐发展为 石针、骨针和各种金属针。在河北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刘胜夫妇墓随葬品中,就有四根方棱柄带孔金针。这批第一次发现的古代医用针,证实了古籍所载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针刺医术的历史事实。 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某一部分烤火后感到舒服,或减轻了某一局部的疼痛,于是人们用兽皮、树叶、沙土烘烤后敷贴在身体的病区,或用树枝、草根等做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灸焫,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烫法”和“灸法”。 我国医药起源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人民和医药专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极其广泛的无数次反复实践创造出来的。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解析

.\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国工业增速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总体来看,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仍在增长。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综合指数,2016年8月1日中药材价格指数值为,而2007年8月1日,价格指数值为,复合增长率(CAGR)达%。 为防止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生产盲目效应,建议政府部门分析中药材的历史价格和走势,预判种植周期的价格变化,引导种植品种和数量。应避免片面地鼓励农民种植,而忽视产业链均衡发展。 政策方面,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完素,“攻下派”子和;“补土派”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药的发现历史和起源

华西药学院2012级6班 2012141661140 李文君 中药的发现历史和起源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知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只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猎,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就在他们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引起呕吐;当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姜)而使原来的呕吐得到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热闹台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的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使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和捕鱼时,也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例如我国先秦时期有关地理物产的著作《山海经》中,有关治疗痈疽药物如何罗之鱼,“食之己痈”,有关防疫药物如青耕乌、珠鳖鱼、三足鳖,“食之可以御疫”的记载,就是我们祖先从动物食物中发现动物药的旁证。 在我国一些史书上,如《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述,以及西汉贾陆的《新语卷上·道基第一》、任防《记巽记》中有关神尝百草的传说和古谚,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 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 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 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 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