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的纯理论》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的纯理论》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的纯理论》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的纯理论》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经济学由此诞生,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开始彻底远离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仅仅关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 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还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900字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900字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900字6篇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900字篇1 幸福的公式如一张拷问心灵的考卷,每一个人如会有不同的答卷。或许有些人认为成就一番大的作为才是幸福,但有的人只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这就是幸福。 幸福公式一如一道试题,让人们凭借智慧和心灵去解答。解答的步骤有时虽有差异,然而答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一种美好的期待和憧憬。 如果说幸福指数是一人们熟知的话题,那么,“幸福公式”就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了。不同的人群无不对幸福充满着期待,寄托着希望。 曾经,在我受伤躺在医院时,一位肢体受限的老者对我说:新年能站起来独立行走,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一旁已退休的老伴接着说:能在夜里美美的睡上一觉,就是幸福的。在常人的眼里,能走路,能睡觉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吗?大约不是的。然而对于一个中风后遗症,肢体严重受限的患者而言,还有什麽比独立行走更为让人自豪的呢。对一个因严重失眠而神经衰弱的老人而言,还有什麽比美美进入梦乡更为惬意的呢。 九日的午间,央视访谈节目介绍,一位贵州黔西地区读五年级的小女孩刘艳,她每天要翻越七座山头,徒步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央视记者撒贝宁让她写下幸福公式,他写到:20xx+上学的路近一些=

幸福。另一位小男孩的幸福公式是:20xx+中午能带上白面干粮,穿上不漏脚趾的鞋子=幸福。 这几组画面过去了,那两张用稚嫩心灵写下的幸福公式的卡片,却依然清晰的在我的面前晃动······慢慢的,我的眼泪模糊了。我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度里,虽然历经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力,改善了民生。可仍有几千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发达地区的孩子们一样的聪慧,一样的可爱。可她们竟把上学的路近一些,能穿上不漏脚趾的鞋子作为奢望,写为幸福公式,那样的憧憬和期待。过了许久,那一幕幕孩子就学的画面,仍在强烈的震撼着我的心房。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到贫困地区调研,看到孩子们就学现状,深感不安。他也信笔写下了幸福公式:20xx+让孩子们都能上学,好好上学=幸福。一位省委书记担负着一方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任,然而对孩子们的就学问题却如此的牵挂,实在是一种欣然啊。这是一方教育之福音,这是一代孩子之幸运。倘若,那些老少边区孩子受教育的问题都能摆上改善民生的议程,引起更多“书记”的牵挂,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那就指日可待了。 在这万物复苏的春日,人们多半会倍加期待和向往幸福的。因为只有在这春日里播下幸福的种子,或许才能收获幸福的果子的。 就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吧!为了我们各自不同的幸福目标,为了共同幸福生活的彼岸。或许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但我相信,辛勤的努力一定会换来幸福的收获。“20xx+将自己的生命用足=

“一个公式”治好你的拖延症

“一个公式”治好你的拖延症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其实早就有这个想法的,只是没来得及做。” “我其实很想去健身的,要是我们家附近有个健身房就好了。” “刚参加完这个培训,很想多练习技能,可是没有这个环境。”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就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不会开始的,因为,如果有一千个理由让他开始一件事情,那么他有一千零一个还没有准备好的借口。即使天时地利人和了,他也会以“今天状态不好”拒绝行动。 我不否认行动之前需要周密计划,谨慎准备,但太过周密极容易多出一些负累,思虑太多又会影响行动力。 上网搜了一下行动力,最满意的解释是这个: 行动力是指愿意不断的学习、思考,养成习惯和动机,进而获得导致成功结果的行为能力。

是的,它是一种行为能力。如果不行动,不作为,是不可能具备这个能力的。 当然它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愿意! 所以说,行动力不是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不是口若悬河的辩论能力,不是优劣势分析的战略思考能力,也不是天生带来死了带去或者带不去的神力。 它就是当下,迈开脚,伸出手,张开口,把事情从零变到一甚至变到零点一的能力。 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是一种哪怕先退,但是为了“结”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公式: 行动力=(伙伴*方法)/目标

它告诉我们,你能不能行动,行动的结果如何,决定于你有多少可以提供支持的伙伴,你有多少个目标,你还有你的伙伴能给你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工具甚至经济方面的支持(方法)。 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我确是受益者。这个公式得出的结果越高,说明行动力越强。 举例来说,我想学习古琴,那我会把能给我支持的伙伴列一下,身边没有,可以借助网络,在豆瓣上我找到了很多学习小组,于是和他们取得联系,还真有以兴趣为 目的的小组,他们能给我提供的资源有工具(古琴),场地,指导(从初学者开始),而我需要支付少量的场地费(古琴练习室),而这也是我可以承受的。 我把自己的伙伴和方法列举一下: 伙伴4个,除了自己之外,有人提供古琴,有人提供场地,有人提供指导,这就有了3个资源(或者方法),我自己还有两项资源,一是每周2个小时上课时间(除 去自己练习的时间),另外就是每次30块钱。这样加起来我就有了4个伙伴,5个资源,所以我的公式的分子就成了4(伙伴)* 5(方法)= 20。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017年度尔雅幸福心理学课后作业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一)已完成 1 【单选题】以下哪位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垮掉的一代”出现在()之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宗教改革 ?D、经济改革 我的答案:B 3 【单选题】丹尼尔·卡尼曼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 ?A、文学奖 ?B、和平奖 ?C、物理学奖 ?D、经济学奖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人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近年来,“幸福热”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所体现。()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 1 【单选题】《逃避自由》是()的著作。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世界第()位。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又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也意味着责任。()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面对同一份工作,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心态乐观与否,基本是相似的。()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三)已完成 1 【单选题】尼采是()哲学家。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聪明的人大多数身体比普通人要差。()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重大的危险的决策,往往是一个人独断专行的结果。()我的答案:× 4 【单选题】《梦的解析》的作者是()。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我的答案:C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幸福计算公式

幸福计算公式:三大因素决定你的幸福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 当代的人们更加开放地生活,我们坦言幸福,我们追求幸福。幸福在哪里?当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也是有指数的,总幸福指数是指你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看了一个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而幸福感是令你感到持续幸福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对双胞胎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如天生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其实没有什么坏事情来烦他们,可他们就是不快乐,对生活中消极性和阴暗面却十分敏感,易被不好的事情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也不能使他们快乐。 根据美国对于3.5万人的调查,结婚的人中有42%的人认为生活非常幸福,而没结婚的、离异的和配偶去世的人中,认为生活非常幸福的比率只有24%。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婚姻并不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低于没有结婚的人或者已经离婚的人。总体上可以说,

在婚的人比非在婚的人更加幸福。 社交生活方面,赛利格曼的研究表明,10%最幸福的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这一点与婚姻有点关联。 威尔逊30多年前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如今可能有所变化。年轻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一项权威的研究考查了不同国家的6万多人,将满意分为生活满意、愉快心情和消极心情三个方面,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愉快的心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稍微有点下降,消极的心情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证据发现受教育程度、气候、种族和性别对幸福有任何影响。学历高的受教育者并不比没有受教育的人更加幸福,智力水平也是如此。无论是阳光还是阴天潮湿的气候,对于人的幸福感都没有什么影响。种族也不影响幸福,各种族的人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而性别也对于幸福没有影响,女性快乐和悲伤的程度方面都超过男性,所以总体水平上他们与男性的幸福是一样的。 财富,尤其是财富的增加,与幸福只有低相关。富有的人报告说只比普通人感觉更幸福一点。最近的半个世纪,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增加很多,但幸福感只增加了一点。最近的一次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幸福感,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加,不会增加人的幸福。 外表的吸引力也不会影响人的幸福感。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你不妨选择如下环境:生活富有一些;拥有美满婚姻;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具有信仰。 关于幸福公式中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你能掌握的力量,即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

公共物品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热门理论之一,公共物品理论近20年来对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民生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由于该理论自身的混乱和谬误,其影响基本是负面的。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及其谬误 自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最先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以来,对于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外延,西方学者之间不仅少有共识,而且分歧越来越大。有学者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用作描述公共物品特性的概念,共有十三种之多。还有学者认为:物品只有“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之分,而无所谓“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公共物品理论本身的众说纷纭,必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不堪。例如,同样依据公共物品理论,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教授就认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而美国的巴罗教授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更有人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 与西方经济学名家对公共物品概念的见仁见智不同,我国学界对公共物品的内涵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在绝大多数国内论者的眼中,尤其是在国内的各类教科书中,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既是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笔者将这种“共识”称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并将以“中国共识”为代表的、根据物品的客观属性来判断其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理论称为传统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的谬误,表现为如下两点: 1.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物品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增加该物品的供给成本,即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实际上,随着人类消费能力的增强,地球上的任何有形物品有其最终的消费限度。以人类目前的疯狂程度,突破地球上任何有形物品的消费限度都轻而易举。而一旦突破了物品的消费限度,也就意味着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这就产生了消费上的竞争性。显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有形物品――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同时,任何服务都是若干种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由于这些有形物品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基于这些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所形成的服务也就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比如国防――学者眼中最完美的公共物品――不过是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的组合或配置,既然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都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国防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又从何谈起呢? 2.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一旦提供出来,就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来消费,包括客观上无法排除和因成本过高而不值得排除,即所谓的不能排除“搭便车”者。 实际上,能否排除不付费者消费,取决于人类的排他性技术和成本/效益的考量。从技术上说,人类有两套排他性技术在平行发展:第一套是识别不付费者并阻止其消费的技术,第二套是识别消费者并对其强制收费的技术。从这两套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对于任何有形物品和服务,国家都能够做到排除不付费的人消费,只要国家想这样做。这就是说,任何物品和服务都具备消费上的排他性。由此可见,作为物品客观属性的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根本就不存在。

幸福公式

幸福公式观点 10-31 21:51

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不少人以为,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钱,有了好车,有了大房子的人,却并不比其他的人幸福。幸福的秘诀在哪里?三个幸福计算公式,或许有助于我们追求人生的幸福。科恩说:“学会享受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人的生命并不算很长。”幸福是否意味着永远占有幸福的这种感觉? 一、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H=S+C+V(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应该做到: 1.生活富有一些。 2.拥有美满婚姻。 3.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 二、英国心理学家推算出的“幸福”组成公式 Felicidad(幸福指数)=P+(5×E)+(3×N)P表人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他的适应能力和耐力;E则指人的健康及他的财富和友谊的稳定程度; N的含义就是人的自我评价﹑对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他的欲望。 这个公式是几位心理学家走访了1千多人后得出的结论。参与这项研究的科恩说:“多数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后,人们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其他人更开心,他指出:“人应该学会积极享受生命,同时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手段能达到这一目的等等。” 三、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以上三个公式看似简单,如果你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并可以解释很多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分析看看。 提示:

“幸福”公式

到底什么是幸福?为什么一些人会比另外一些人幸福?幸福控制在自己手中吗?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苏格拉底认为,解释“幸福”是哲学家的唯一使命。现在,心理学家、遗传学家、脑神经科学家、经济学家都想给出自己的答案,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加以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到底哪些答案是真理,哪些是谬误? 为什么我们没有变得更幸福? 3年前,bbc拍过一套纪录片《幸福公式》,开篇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更有钱了,更健康了,iq提高了3倍,为什么没有变得更幸福? 中国人也有相似的疑问。十几年前,本刊做过一个关于幸福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个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的答案是,“媳妇打的不用愁”。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再遇到那个人,问他什么是幸福,不知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过去的30年里;整个社会的财富、自由、机会大幅度增加了,我们不断得到我们想要的,但并不觉得比过去更幸福了,反而是压力和焦虑增加了。为什么? 其实,很多人避免用“幸福”这个词,是因为它名誉不好,经常与肤浅、自恋、寻欢作乐联系在一起。 而且,有心理学家发现,阴暗的情绪与创造力之间有某种联系,有抑郁倾向的人往往更适合做创造性的工作。灵魂中留着一点忧郁是美好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总比受苦好。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如何获得、保持、恢复幸福,其实是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秘密动机,也是他们愿意忍受一切痛苦的原因。” 幸福数据库 荷兰社会学家路德?魏荷文(ruut veenhoven)从1994年开始持续搜集大量关于幸福的经验性数据,涉及120个国家,8000多份调查,总结了各种可能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包括性格、年龄、外表、智力、教育、婚姻、工作、子女、社会、环境、气候等等。他把这些数据汇总成一个“幸福全球数据库”,在网上免费供人查询。 他发现,预测一个人幸福或者不幸福,最重要的指标是看他的性格属于内向还是外向。外向的人通常比内向的人幸福,他们不那么自我,有较好的社交技巧,关心他人,容易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另一个确切指标是人际关系。一个讨厌的室友、工作伙伴,或者长期争吵的配偶,绝对会降低你的幸福度。相反,如果同事中有人是你的好友,则你的幸福度会大大提高。 婚姻也是一个有效的指标。结婚的人通常比单身人士幸福,尤其在婚后的最初几年,幸福指数达到峰值,但有了孩子以后,就像飞机坠机一样,幸福感不断下降,这个趋势到一个人85岁的时候才开始扭转过来。可能因为那时人生的宴席散得差不多了,你会觉得有子女还是挺幸福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伯特在大量的试验之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孩子就像海洛因,它让你感觉非常好,但要求太多关注和精力,把其他的一切乐趣都从你的生活中摒除出去了。 美貌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奇怪的是,整容的确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尤其是胸部手术。心理学家分析说,可能是因为手术让年轻女性消除了对身体的羞耻感,卸下了一个很重的负担。 这个幸福数据库里还有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住在寒冷国家的人比住在热带国家的人幸福,保守派比自由派幸福,护士比银行家更享受生活,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高个子比矮个

幸福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 幸福与心理学(一) 1 【单选题】以下哪位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B得分:分 2 【单选题】“垮掉的一代”出现在()之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宗教改革 D、经济改革 我的答案:B得分:分 … 3 【判断题】近年来,“幸福热”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所体现。()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人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我的答案:×得分:分 幸福与心理学(二) 【 1 【单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世界第()位。 窗体顶端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得分:分 窗体底端 2 】 【判断题】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又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也意味着责任。() 我的答案:√得分:分 3

【判断题】面对同一份工作,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心态乐观与否,基本是相似的。()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三) 1 【单选题】《梦的解析》的作者是()。 窗体顶端 《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我的答案:C得分: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聪明的人大多数身体比普通人要差。() 我的答案:×得分:分 3 — 【判断题】重大的危险的决策,往往是一个人独断专行的结果。()我的答案:×得分:分

幸福与心理学(四) 1 【单选题】斯滕伯格提出爱的三要素不包括()。窗体顶端 A、激情 B、承诺 C、亲密 ¥ D、理性 我的答案:D得分: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雕塑作品《大卫》是()的作品。 窗体顶端 A、罗丹 B、亨利·摩尔 C、米开朗基罗 D、米隆 ` 我的答案:C得分:分 窗体底端 3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公式

人生在做各种选择和决策时,许多的东西都是靠自己的情感决定的。所有如何解读和看待这种因素,是我们读懂许多问题的关键。如果用文字叙述将显得非常繁琐,而也不易被人们掌握和理解。所以,作者利用数学的简化角度来进行解读,有利于这种理论认识和深化。 1、判断力常数: 所谓的“判断力常数(P)”就是人们在做出判断前的一种耦合关系,这个关系主要有哪些元素构成呢? 经过研究发现:判断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欲望(Y)”和“智商(Z)”两个元素上。而且两者之间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既恒定的模式。所以我们简称为“判读力常数”。 判断力常数=欲望x智商 或者: P=Y*Z 我们看到,如果一个人的欲望非常强烈时,这时它的判断力就降低了,也就是说,它大大压缩了智商的空间,使自己的判断问题时出现许多盲区。这种事例在古代或者现实中非常之多,许多都是在钱欲、物欲、淫欲、权欲等催促下最终让自己的判断出现了极大偏差。 所以,当一个人非常理性时,那么它对欲望的空间就压缩得厉害或者处理的比较合理,只有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平衡点,我们才有最准确的判断力。 2、“气场引力”常数: 人们往往会说一个人很霸气,具有强烈的征服感。这是一个人的“气场”表现形式。而这个气场体现出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所

以我们把它叫做“气场引力”。 研究发现:“气场引力(Q)”也是一个常数,它由“智商(Z)”和“情商(q)”之积得来。两者之间也是一个空间共存关系,无论压缩某一方,都可以放大另一方的空间。但是,这两个空间的收缩或者放大,在某个方面都很吸引朋友或者异性。智商体现了知识与才学,给人一种敬佩感和神秘感。情商可以让爱的系数被无限放大,使人信任度不断深入。 气场引力常数=智商X情商 或者 : Q=Z*q 而在历史上许多人勇猛无比,但缺乏智谋,但是这种人也会得到许多异性的青睐。有的人足智多谋,智商很高,它们更获得异性或者世人赞赏。而一个人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平衡两者关系,最好靠近“黄金分割线”。无论哪个大一点或者多一点都可以把人的“气场引力系数”做到最佳状态。 3、幸福密度: 一个人的幸福结构有多紧密,这与其“幸福密度(M)”有关。我提出这个密度概念是为了更好体现一个家庭在选择中如何更好的融洽相处。而我们在选择幸福的过程中,幸福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 研究发现:幸福密度与“生活方向(F)”与“生活品质(H)”两个元素有关。如果要体现出这个稳定性,其三角形更具说服力。所以“幸福密度”的平方,等于“生活方向”平方,加上“生活品质”的平方。在这两个元素中,一个家庭必须要合理分配给夫妻双方。只有在一个家庭中完美的体现在夫妻双方的共同作用时,这个“幸福密度”才是最紧密与合理

尔雅幸福与心理学网课各单元答案#(精选.)

幸福与心理学(一) 1 【单选题】“垮掉的一代”出现在()之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宗教改革 ?D、经济改革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位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丹尼尔·卡尼曼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A、文学奖

?B、和平奖 ?C、物理学奖 ?D、经济学奖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世界第()位。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逃避自由》是()的著作。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面对同一份工作,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心态乐观与否,基本是相似的。()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幸福与心理学(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梦的解析》的作者是()。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尼采是()哲学家。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3 【判断题】重大的危险的决策,往往是一个人独断专行的结果。()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幸福与心理学(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雕塑作品《大卫》是()的作品。 ?A、罗丹 ?B、亨利·摩尔 ?C、米开朗基罗 ?D、米隆

第四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四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5章 经济活动的衡量)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 第5章经济活动的衡量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国民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national accounts)] 答:国民账户是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的简称,是测量GDP的基本方法和框架。根据传统的复式记账原理,在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上,一方列出的是产品流量的总额,另一方列出的是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收入流量的总额作为核算的结果,这个账户表示出经济中产品流量与收入流量在宏观水平上的恒等关系。 2.实际GDP和名义GDP(real and nominal GDP) 答: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剧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紧缩指数。 3.GDP紧缩指数(GDP deflator) 答:GDP紧缩指数,又译为GDP平减指数,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GDP=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紧缩指数 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紧缩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4.() GDP C I G X GDP C I G X =+++=+++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一季度或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是衡量一国物品和劳务产出总量的最综合的指标。它是既定年份中一国境内的物品和劳务的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G)以及净出口(X)的货币价值的总和,即G D P C I G X =+++。 5.净投资=总投资-折旧(net investment=gross investment-depreci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