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一、教材的编写思想

1.以已经正式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基础,以《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信息技术部分)》和专家正在研究编制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参考,在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2.根据小学与初中两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科学规划阶段学习要求。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构建重素养、多样化、有层次、有选择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结构,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3.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以指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关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师生平等探讨交流。促进学生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4.关注课程实施,渗透课程和教学评价的改革理念,为学校实施评价领域的改革创设条件,力求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

二、教材特点

本套教材创导以活动任务引领“做中学”,追求理解的学习和有效的学习。

教材创设了多种学习活动机会。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要求;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1. 全面落实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 强化信息意识

教材从情景的创设、任务的提出到活动设计,都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拉近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时能引导学生强烈感受到自己身处于一种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环境,从而增强学生从信息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 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知识与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十分强的课程。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信息技术本质的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启发,都与实践的深入程度有关。教材设计的每一单元(活动)都始于实践,终于实践;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思维的培养渗透在活动的过程中,技术能力提升也伴随于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的精髓。对信息来源、信息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对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的认识,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在教材中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建构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

引导学生明确信息社会中有关信息的公民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材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这方面的培养目标:①给学生以必要的有关信息道德、规范和伦理方面的知识;②引导学生对与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有关的社会现象开展讨论,深化学生的认识;③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将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等知识落实到自己的实践行动中。

2.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全面提供发展机会

◇ 教材为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

教材在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各个单元还安排了相应栏目,用于提供不同程度的实践活动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在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机会的同时也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空间。

例如:在内容的呈现上,初中教材是以“清河中学星光小组或张晓明同学完成任务的案例”为过程线索,为学生提供学会做的示范。伴随上述过程,小学和初中教材都设计了有指导的“学习单”,使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有机会寻找自己的探究课题,记录、分析自己的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外,在初中教材“实践拓展”中的星级活动,也给予了学生多重学习实践的机会。

◇ 教材在操作性内容的处理上力求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体现在学会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上,更需要体现在认识和驾驭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信息环境特征、未知软件功能的探索能力上。教材对此作了周密安排。

教材在操作性内容的处理上,摈弃“说一步学生做一步”的传统做法,而是以具体软件为媒介,以必要的基本操作为基础,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但使学生独立探索操作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使用特点,多方面满足学生实

践动手的学习愿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套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写中,对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手段以及评价行为的主体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使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

◇ 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材设计的评价内容,有对活动主题的理解,有作品制作的水平,有小组合作情况,有对知识概念的领会程度……都提供了评价量规,力求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 评价手段多元化

教材设计的评价方法,除了有对学习成果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之外,更强调过程性评价,设置了讨论、记录、操作、作品设计、项目型活动等各种操作环节,供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评价行为主体多元化

教材设计的评价主体,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惟一评价者的做法,设置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

例如:教材中的“学习单”、“单元评价单”均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机会。

4.打造一体化的大教材体系,辅助师生的教与学

本套教材由教科书、配套光盘、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支持网站四部分组成,其中教科书和光盘是辅助学生学习用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辅助教师教学用的,教学支持网站是沟通编者与学生、教师的桥梁。

三、《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单元安排

四、《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结构框架

五、教材体例说明

z呈现与单元内容有关的任务情境,引出活动任务。

z来源于生活的任务,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可以用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z以任务串的形式,呈现单元的主体内容。

z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主动学习相应技术的欲望,尝试选择合适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z提供与当前活动任务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

z示范操作步骤,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

z感受技术确实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但遵循技术工具使用的规范与技术的程序,是工作质量的保证。

z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探究课题,记录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活动开展和问题分析情况,养成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z为过程评价提供依据。

z提供一些拓展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z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z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疑问展开自主探索。

z提示能达到相同解决效果的其他方法,让学生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并非唯一。

z提示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z引导学生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自我测评,开展反思和评价,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z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践机会,为分层教学提供空间。

z以星级的形式激励学生挑战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z引导学生从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态度、感受等方面进行总结。z为自评、互评和师评提供参考。

z帮助学生回顾、整理单元学习内容。

z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六、教师用书的体例说明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作为一位和信息技术课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目睹了这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并逐步走上正轨,心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今天领导安排我坐在这儿做经验介绍,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无论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教学经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只是结合十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历,和一些零散的个人看法和心得,来向大家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做人求真的主战场。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好好进行研究,如何减少教师的多余灌输性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内,针对我校实际,突出评价和点拨,提出了“以评导学,以点导讲”的教学模式“以评导学,以点导讲”,概括地说:以教师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以教师适时的点拨,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走向前台讲知识、讲方法、讲规律、质疑难、破疑惑,做勇敢“小先生”。 “评”指“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言行表现给予评定价值。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学生展示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是多方面的:自评、同学评、小组评、老师评等;评价的形式有语言表述、文字表达等;评价过程又有过程和终结两种。评价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评价,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评价要做到:一是评价要适时。有时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尝试到胜利的欢乐;二是评价要客观,避免使用言过其实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三是不能打压、责备、挖苦、简单行事。 在我们听课时,时常觉得我们的教学正在被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扭曲着。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的赞扬声,

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教案(初一上)

第1课时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影响 3、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看书 1、信息对人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2、信息活动对人有怎样的要求? 3、现代信息技术有哪些应用和影响? 4、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二、精讲及板书 1、列举人类发明的信息技术:结绳记事、烽火台、印刷术、电报、电话、望远 镜、显微镜、电视、气象卫星、计算机、通信网络等。 2、列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学习、生活、生产、研究、国防等。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利于身体健康、影响人的沟通和交 往能力的发展、容易遭到病毒与黑客等的破坏、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4、计算机的功能特点:强大的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能力及模拟人类智能的功 能。 5、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 三、练习 完成课本12页练习 第2课时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2、了解计算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计算机是如何为我们工作的? 2、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包括哪些? 3、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需要注意哪些? 一、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任务:尝试按下计算机的电源按钮,启动计算机。仔细观察计算机的启动过程,

输入→处理→输出 二、计算机的组成 1、硬件 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存储器、显示器、打印机和扫描仪等,是计算机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计算机的硬件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处理器和输出设备。 2、软件 系统软件:是帮助用户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执行用户命令,方便用户使用等。 应用软件:是指为解决某类应用问题而设计的软件。Office .WPS .photoshop 三、计算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 1、要使用稳定可靠的电源系统,启动之前先检查有没有插好电源。 2、计算机的部件很容易受损,避免强烈震荡、碰击或大力拍打。 3、粉尘会导致计算机部件接触不良,使用后可考虑为它穿一件防尘“外套”。 4、来历不明的软件光盘或磁盘可能会携带计算机病毒,病毒会让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损坏”主机硬件。 谈一谈自己家里使用的计算机的环境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除了课本中说还需要补充哪一点? 总结: 硬件组成: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 处理器、输出设备 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练习: 完成第19页的调查表。 根据第21页的“计算机实验室友善提醒”,设计一些友好的提示语作为实验室管理条例的补充,会画图的同学可以在标语上配一些图。 第3课时操作计算机 教学目的: 1、认识Windows图形操作界面 2、熟练掌握鼠标操作、键盘录入操作 3、掌握智能ABC输入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Windows 任务:启动计算机,进入Windows桌面。查看桌面上“我的电脑”、“我的文档”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任务与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 初中阶段课程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 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密市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内容安排: 教材版本: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青岛出版社发行版本 教材简析: 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为初中三年制教材,共分三个级部,每年级分上下二册共六册。教材内容共分七个模块,分七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册(一年级上册)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信息处理与电子计算机;第二单元: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简介。 第二册(一年级下册)包括一个单元:第三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板报。 第三册(二年级上册)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第四册(二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第五单元:网页制作 第五册(三年级上册)一个单元:第六单元: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第六册(三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第七单元:用计算机处理多媒体信息。 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一年上册内容,共分两个单元,总课时数:22课时。

河北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说明

初中第一册《信息技术》教材说明 本册安排了信息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世界、电子表格、图像处理四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单元(1—5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信息、信息活动、信息技术等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原理、上网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情况有个总体、系统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由介绍信息开始,然后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最后是网络原理和上网,依次逐步深入,由浅入深,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处理信息,利用网络处理问题。建议8个课时完成。 第1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主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活动等。接着进一步介绍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人们学习、生活的关系。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处理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教材中“信息岛”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信息的定义,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信息,了解信息。“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信息活动,理解信息和信息活动,不要求学生做统一的回答,只要答案有理有据即可。“实践与探索”是针对本课内容的两个小活动,是对信息相关知识的一个扩展、延伸和练习。本课有很多有关信息方面的概念,要结合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更好的了解信息的有关内容。 第2课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本课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作用。然后进一步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计算机系统都由什么组成,知道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最后让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

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孩子的表现,促进孩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活动中,主动参与,有效学习——教学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幼互动有效学习,优化学习的过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化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使教师、媒体、学生融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以体育活动为例,我们在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展示台、照片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去直观的看动作的分解,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2.活动后,分享经验,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共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教学活动后的经验分享,或者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欣赏、为了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将课堂评价还延伸到集体教育活动后。因为,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共同学习、分享他人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分析、概括、表达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他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他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欣赏型课件,我将体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制作而成,供学生学习时进行欣赏的课件。这种课件一般在主题过程中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例如,体育跨栏跑,教师可以通过刘翔的视频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通过观赏对比自己的动作,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本套《信息技术》教材(7-9年级)力求针对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紧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先进地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借鉴国内外优秀同类教材地基础上,以任务驱动、活动领为核心理念,强调信息技术 又. 合作地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地基础. ⑴教材首先强调对信息技术兴趣和意识地培养. 兴趣是最好地教师,是最大地学习动力.为激发学生地学习热情和兴趣,根据学生知识地层次结构和认识规律,在教材地设计

上克服版面死板,索然无味地现状,尽可能做到版面生动,有吸引力.全书内容浅显、通俗易懂,所举事例贴近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构建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地意识.即构?quot;要用"、"敢用"信息技术地意识. ⑵对学生信息能力地培养是信息技术课地长期任务.解决"会用"信息技. 息技用. 养 获. 养 并发布新地信息.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地工具和软件于其他学科地学习之中. 2、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地需要20世纪开设计算机课是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主,了解计算机地基本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地基

本思路.21世纪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不只是课程名称地简单变更,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地变革.21世纪地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跨入信息时代.学习地重点不仅仅是获得多少信息而重要地是学会了多少获得信息地方法和手段,关注地是处理、运用信息地能力提高程度如何.为使学生通过本教材地学 制. 为主)、为 织. 机地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信息地获取、传递、处理方法.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地基本操作、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等三个单元,约34课时.内容浅显、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一年级或二年级新开设信息技术课地学生使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本书地位: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本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2) 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非常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人文性很强,无论是教科书正文的阐述,还是各种联系的设计,都很重视信息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与介绍。 (3) 内容广、知识新

《信息技术基础》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内容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给教学活动额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秉承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不过于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加工模块更多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而且也不指定具体的应用软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弹性。 2.定量分析 (1) 章节与全书关系分析 ①章节与页数 表1 各章页数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章 信息 获取 第三 章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工 第四 章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工 第五 章 多媒 体信 息加 工 第六 章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流 第七 章 信息 资源 管理

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填塞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用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孩子的表现,促进孩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活动中,主动参与,有用学习——教学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幼互动有用学习,优化学习的过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化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使教师、媒体、学生融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以体育活动为例,我们在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展示台、照片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去直观的看动作的分解,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2.活动后,分享经验,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共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简易忽视教学活动后的经验分享,或者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欣赏、为了使学生都能获得胜利的怡悦,我们将课堂评价还延伸到集体教育活动后。因为,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共同学习、分享他人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分析、概括、表达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他享受胜利怡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他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果。欣赏型课件,我将体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制作而成,供学生学习时进行欣赏的课件。这种课件大凡在主题过程中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例如,体育跨栏跑,教师可以通过刘翔的视频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通过观赏对比自己的动作,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1/ 1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七、八年级下册各有两章。七年级下册是文字处理和和网海漫游;八年级下册是制作多媒体作品和QBASIC编程乐园。“文字处理”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方式基本一样,都是先拟定创作方案――采集素材――制作作品。“QBASIC编程乐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讲。根据七八年级教材的内容,本期我们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教材分析如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一是为初中生升入高中做准备;二是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四是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主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甚至,到了考试前一周,学习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留在班级学习,而这一科不参加考试,没什么好学的!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呢?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工作难于开展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机房设备普遍落后。学校对这块基本上不投资。设备的落后,必然也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技术老师维护机房的工作量。由于设备的落后和学校的不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基本处于不上或者随便上的状态。 3、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教材对教师的要求 1、通读教材 要很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必须把各册教材都通读一遍,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把握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2、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教材所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广泛,对任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没有条件的教师需要通过自学补课,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三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山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小学版)。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修订,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强大工具,初步掌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加工和输出的技能,同时要求学生从小就要注意到信息社会的相关道德法规和社会责任;在过程和方法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设置了良好的环境,激励学生在“任务驱动”之下,发现问题,探究方法,反复实践,直到获取成功,从而扎实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力求从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出发提出教学任务,以故事和童话的方式引入相关的教学情境。 二、主要内容 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走进电脑城,教材编排了“电脑城前细观察”、“电脑城里的鼠精灵”、“电脑城堡的传令兵”、“十指敲击练兵忙”、“英语会话输入赛”五个活动。 第二单元主题是:邀游Internet地球村,教材编排了“芝麻开

门”、“网上导游”、“收藏宝藏”、“申请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六个活动。 第三单元主题是:魔力画室,教材编排了“走进魔力画室”、“小蘑菇”、“握装的松树”、“可爱的小鸡”、“我的爱车”、“雪中小屋”、“海底世界”、“快乐的童年”、“我们的乐园”、“兴旺的牧场”、“美丽的南极”、“我们的节日”十二个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第一单元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高效的工具;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知道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菜单、窗口、对话框、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学会鼠标与键盘的操作,学会对窗口进行操作。学会汉字的输入方法,学会在电脑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过程与方法:从学习windows的启动开始,把枯燥的概念和操作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每个活动主要学习一两个知识和技能,使得重点突出,便于掌握。对于难点则分散到几个活动中进行消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第二单元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宇文芬平 一、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改“教教材”为“用教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大多数老师都教过多次了,相信大家对教材并不陌生,教材是几年前编写的,因此有部分内容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教材采用零起点的编写原则编写,使初中教材与小学教材在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很多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有些意见,这些意见有很多是合情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成效。老师应该“用教材”,而不仅是“教教材”,因为新课程提出:教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应该是教材开发者,只有形成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材更能结合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仍然要注意把握教材,以教材为本,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处理。 二、教材特点: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我对教材特点做了如下的总结: 1、本教材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块时,精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本教材是专门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编制的,共分两册:第一册主要讲解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网络的应用、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第二册主要介绍网站的建立、动画制作、电子表格的处理等内容。今年信息技术由石家庄市电教馆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机器人基础知识。去掉了Frontpage网页制作一章。同时教学计划也进行了调整。 3、本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在精心设计的几个学习栏目中,“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通过“操作指南”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通过“任务小结”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得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4、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或作品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在“操作指南”部分没有面面俱到地罗列有关的软件功能,难以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是,我们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而在“操作指南”中又难以兼顾到地相关知识、技能在“知识链接”部分列出并进行讲解,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练习与思考”则主要结合某一个或几个任务所设计的知识点,向学生提出要求并让学生独立分析完成。“阅读材料”则主要提供与本节知识点有关、但并不要求学生一定掌握的知识,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阅读、学习。 5、考虑到当时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零起点”的现状,本套教材以简单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由易到难编排内容;同时考虑到学生较大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材在任务小结、练习与思考、阅读材料等部分都适当的为学生的自我拓展和提高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三、教学原则: 1、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电脑学习有很高的兴趣,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保持这种兴趣;而地对电脑有兴趣,并不等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都感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用语信息技术课堂因关注细节而精彩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用语信息技术课堂因关注细节而精彩如果说信息技术课堂是一部充满欢乐与激情的乐曲,那么课堂细节就是一个个鲜活而跳动的音符,要演奏出美妙的乐章,除了要有优美动听的旋律外,更需要音符间的节奏合拍。有人云: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其实就道出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功”就在课堂细节之上,道出了课堂细节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性。 课堂引入的细节 课堂引入有很多方法,有的教师因情感丰富,在引入时感情迸发极其强烈;有的教师因感情细腻,在引入时婉约含蓄;有的教师抓住学生心理,采用对比手法进行渲染式引入;有的教师因擅长幽默、搞笑,而进行幽默诙谐型引入;有的教师擅长软件技术,通过制作动画、视频而给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有的教师引入之时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有的教师引入之时意味深长,给学生以启迪。无论何种课堂引入,皆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而一旦采用之后,都要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落到实处,将引入所激发的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形成一气呵成,畅快淋漓之势,才不失为一节精品课。 课堂语言的细节

课堂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一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其课堂语言必然是丰富多彩的,言简意赅的,能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和共鸣。因此,在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之时的诱导式言语,在发现学生的“亮点”之时的赞叹性言语,在发现学生的“误点”之时的纠正式言语,在学生课堂演示之时的指导、赞叹与鼓励性言语,在进一步挖掘知识点的内涵和拓展课堂之时的指导性言语,在评价学生作品之时的丰富而不单一的评价式言语,在出现课堂设计与课堂实情不一致时的机智性言语,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学生进行作品表达出现失误之时的教师的补充性言语和拓展性言语,课堂出现学生违规之时的教育性言语,知识点之间的亲切自然的衔接过渡语都需要精雕细琢,既要体现言语的精炼、风趣、生动,又要体现课堂语言的人文性色彩,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堂意外的细节 我们营造的课堂氛围尽可能使学生的心绪跟随着教师的思想节奏,按照教学设计的步伐而有规律地前进,但学生的思维是跳跃的。当学生的思维超出了课堂设计之时或达不到课堂设计所要求的高度 之时,教师的沉着、冷静与因势利导,随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产生教学设计的修改,引发的机智性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课堂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使得课堂的节奏完全被打乱时,一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能抓住这个契机,化不利为有利,大胆地突破原有的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一、本册教材知识树 二、说课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编写特点 1、突出信息学科课程本身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四、六年级上册教材的整体设计 1、理解多媒体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说出多媒体文件中使用的各种媒体 2、能够上机使用多媒体工具软件进行独立操作,对音频、视频进行简单处理。 3、分析学生对因特网了解的情况,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的现状,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4、注重整个单元各节课之间的联系性,浏览器的运用,信息的搜索,信息的保存,电子邮件的使用,它们之间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五、对第六单元《神奇的多媒体世界》进行解读 “体验多媒体技术”内容一般有认识多媒体技术和让学生体验精彩的多媒体世界。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等概念,体验多媒体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对多媒体技术的兴趣。 “获取和加工多媒体元素”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的获取与加工,图片的获取与加工,主要内容包括图片的获取方法和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要求学生了解图片的类型、格式和浏览方法。 单元首先学习“多媒体世界”,首先让学生感受多媒体,知道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学习多媒体在学习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flash 动画、电子图书、网络多媒体等内容。了解视频文件rm 格式文档。在第二课神奇的计算机音乐一课中,学习播放cd、dvd光盘及mp3光盘,用超级解霸、暴风影音等多媒体播放软件,了解常用的多媒体文件如wav、midi、cda、mp3、mp4、rm等格式文件,会使用计算机中的话筒,能够压缩CD光盘,将CD文件转换成mp3文件,使用超级解霸的mp3数字抓轨功能,还有在小小“录音室”里要求学生学会录制音乐,最后学习如何将录制好的音乐进行编辑,添加配乐。第三课进入“计算机小剧场”中,学会使用超级解霸播放器播放VCD、DVD光盘,认识常见的多媒体视频文件,了解AVI、MPEG等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学会保存精美图片,能用超级解霸软件截图、保存精彩片断,并在后面详细介绍了视频采集的概念、方法,目的是编辑我们日益普及的家用摄像机。 六、教学建议 本册书的编写由于时间较长,内容上有些滞后,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删减与补充,课时上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强调主题的确定。 2、加强合作性学习。 3、及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七、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由于教学内容要含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学生对信息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评价要注意教学时机的全程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内资源:校园网络资源、信息资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分析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背景 上个世纪,比尔·盖茨先生写了本书——《未来之路》。新的世纪,人们纷纷走上了那条“路”,世界进入了E时代。我们当然懂得并理解铺设这段“路”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连接着中国的未来。那么,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生力军的人民教师,应该了解这条“路”,熟悉这条“路”,改造这条“路”,甚至开拓和开创新的“路”。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1981年,那时还叫计算机课,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计算机课都只是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条件具备的学校以高中选修课、初中兴趣小组或劳技课、小学LOGO语言试验教学等形式存在. 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教材编写模块化的原则. 1997年,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指导了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0年,国家教育部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范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将计算机课改名为信息技术课,并且纳入了必修课的行列。 二、“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1、采用零起点快速过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采取“零起点”的原则,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采取从“零”开始编排的原则。该方案的特点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有若干重复和交叉。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使部分优秀的学生“吃好”,一般的学生“吃饱”,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上”。 2、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鼓励学以致用。 教材用对问题的设计一般都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的讲解便于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及时转换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表格的制作:学生掌握了表格制作的基本操作以后,迅速解决课程表、调查表的制作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教材呢?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岀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 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 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 岀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 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 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 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从致力于鉴定、选拔转向改进或形成功能。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全面而具体的 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 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 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信息与信息技术》 泸溪思源实验学校杨秀国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