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二战后的美国现代文学:诗人

4. 二战后的美国现代文学:诗人

4. 二战后的美国现代文学:诗人
4. 二战后的美国现代文学:诗人

二战后的美国作家: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少数裔作家

I. Drama 戏剧

1. 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

Profile

原名托马斯·拉尼奥·威廉斯(Thomas Lanier Williams)。

(1911.3.26,美国密西西比州哥伦布~1983.2.25,纽约州纽约市)

orig. Thomas Lanier Williams

born March 26, 1911, Columbus, Miss., U.S.

died Feb. 25, 1983, New York, N.Y.

U.S. playwright.

The son of a traveling salesman and a clergyman's daughter, he lived in St. Louis from age 12. After attending several colleges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1938). He first won recognition for his group of one-act plays American Blues (1939). Wider success came with The Glass Menagerie(1944) and mounted with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 Pulitzer Prize; film, 1951), Camino Real (1953), and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Pulitzer Prize; film, 1958). His plays, which also include Suddenly Last Summer(1958; film, 1959) and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1961; film, 1964), describe a world of repressed sexuality and violence thinly veiled by gentility. He also wrote the novel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1950; film, 1961) and the screenplays for The Rose Tattoo (1955, adapted from his 1951 play) and Baby Doll (1956). A clear-sighted chronicler of fragile illusions, h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laywrights.

美国剧作家。12岁开始居住在圣路易。曾在几所学院学习,后毕业于艾奥瓦大学。他的独幕剧集《美国的布鲁斯》赢得“同仁剧团”奖(1939),《玻璃动物园》(1944)获得成功,接着《欲望号街车》(1947,获普利策奖;1951年拍成电影)、《卡米诺·里尔》(1953)和《热锡皮屋顶上的猫》(1955,获普利策奖;1958年拍成电影)等剧相继搬上舞台。他的剧作还有《去夏突至》(1958;1959年拍成电影)、《可爱的青春小鸟》(1959;1962

年拍成电影)和《鬣鳞蜥的夜晚》(1961;1964年拍成电影),后者写一位被解职的牧师如何变成不称职的导游。他还写了小说《斯通夫人的罗马之春》(1950;1961年拍成电影)。作为一个目光锐利的脆弱幻象描绘者,他被视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Major Works

The Glass Menagerie (1944) 《玻璃动物园》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 《欲望号街车》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热锡皮屋顶上的猫》

2. 米勒Arthur Miller ★

Profile

(1915.10.17,美国纽约州纽约市~2005.2.10,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

born Oct. 17, 1915, New York, N.Y., U.S.

died Feb. 10, 2005, Roxbury, Conn.

U.S. playwright.

He began writing plays while a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is first important play, All My Sons(1947), was followed by his most famous work, Death of a Salesman(1949, Pulitzer Prize), the tragedy of a man destroyed by false values that are in large part the values of his society. Noted for combining social awareness with a searching concern for his characters' inner lives, Miller wrote many other plays, including The Crucible (1953), which uses a plot about the Salem witch trials to attack McCarthyism, A View from the Bridge (1955), After the Fall (1964), The Last Yankee (1992), and Resurrection Blues (2002). He also wrote short stories, essays, and the screenplay for The Misfits (1961), which starred his second wife, Marilyn Monroe.

美国剧作家。在密歇根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部重要戏剧是《全是我的儿子》(1947),接下来他写了自己最出名的作品《推销员之死》(1949,获普利策奖),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利·洛曼的推销员被迫自杀的悲剧。他的戏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识,而且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入骨。他还写了许多其他剧本,包括《炼狱》(1953)、《桥头眺望》(1955)、《堕落之后》(1964)、《维希事件》(1964)、《代价》(1968)、《大主教宅邸的顶棚》(1977)、《最后一个美国人》(1992)。他还为妻子梦露写了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1961)。

Major Works

Death of a Salesman (1949, Pulitzer Prize) ★

II. Poetry 诗歌

金斯堡Allen Ginsberg

Profile

(1926.6.3,美国新泽西州纽瓦

克~1997.4.5,纽约州纽约市)

born June 3, 1926, Newark, N.J.,

U.S.

died April 5, 1997, New York, N.Y.

U.S. poet.

Ginsberg was the son of a poet. He attended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he met Jack Kerouac. His epic poem Howl (1956), a denunciation of the fail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became the most famous poem of the Beat movement; in it and later works, largely inspired by Walt Whitman, he celebrated the pleasures of psychotropic drugs, footloose wandering, and homosexuality. Kaddish (1961) is a long confessional poem about his mother's insanity and suicide. His collections include Reality Sandwiches (1963), The Fall of America (1972), and Mind Breaths (1978). Ginsberg's life was one of ceaseless travel, poetry readings, and left-wing political activity, and he was a guru of the American youth counterculture in the 1960s and '70s.

美国诗人。父亲是诗人,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认识凯鲁亚克。他的诗集《嚎叫》(1956)描述了美国社会堕落的现象,是避世运动的重要作品。无论是这部或后来的作品都受到惠特曼的影响,他赞美精神药物、无拘无束的漫游和同性恋等。《祈祷文》(1961)是一首忏悔诗,诗中哀悼其母的精神失常和自杀。他的文集有《现实三明治》(1963)、《行星新闻》(1968)、《美国的堕落》(1972)和《思想在呼吸》(1978)。金斯堡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旅行、读诗和参加左翼政治活动。20世纪60和70年代成为美国青少年反传统文化中有影响的领袖人物。

Major Works

Howl (1956) 《嚎叫》

? a denunciation of the fail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the most famous poem of the Beat movement

?in it and later works, largely inspired by Walt Whitman, he celebrated the pleasures of psychotropic drugs, footloose wandering, and homosexuality. 无论是这部或后来的作品都

受到惠特曼的影响,他赞美精神药物、无拘无束的漫游和同性恋等

Literary Term

Beat Generation pp190-191

Beat Generation (1950s–1960s): A group of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ho sought release and illumination though a bohemian counterculture of sex, drugs, and Zen Buddhism. Beat writers such as Jack Kerouac (On The Road) and Allen Ginsberg (Howl) gained fame by giving readings in coffeehouses, often accompanied by jazz music.

Beat Movement

American social and literary movement of the 1950s and '60s.

It is associated with artists' communities in San Francisco,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Its adherents expressed alienation from conventional society and advocated personal release and illumination through heightened sensory awareness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社会和文学运动,和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和纽约的一些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团体关系密切。其追随者们表达了与传统社会决裂,提倡个性解放,用提高感官觉醒和改变意识状态来获得心灵启示。

Beat poets, including Lawrence Ferlinghetti, Allen Ginsberg, Gregory Corso (1930–2001), and Gary Snyder, sought to liberate poetry from academic refinement, creating verse that was vernacular, sometimes sprinkled with obscenities, but often powerful and moving.

垮掉的一代诗人如L.弗林格蒂、金斯堡、G.柯尔索(1930~2001)和G.斯奈德等,试图把诗从学院派追求词藻华丽中解放出来。他们创作的诗句往往混乱不堪,随意掺杂一些淫秽的词句,但有些却强劲有力,富有感染力。

Jack Kerouac and William S. Burroughs developed an unstructured, spontaneous, sometimes hallucinatory approach to prose writing that was designed to convey the immediacy of experience. The Beat movement had faded by c. 1970, though its influence continued to be felt decades later.

其他主要作家如J.凯鲁亚克和W.S.巴勒斯则提倡一种结构松散、随意的、有时是幻觉般的散文体,记录瞬间的感受。大约到1970年这一派已经衰退,但此运动为另一些非正统和先前被忽视的作家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Related Literary Figures

III. Fiction 小说

1. 塞林格[Salinger, J. D.]

Profile

(1919.1.1,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born Jan. 1, 1919, New York, N.Y., U.S.

U.S. writer.

He began to publish short stories in periodicals in 1940. After World War II his stories, some based on his army experiences, appeared increasingly in The New Yorker. His entire literary output comprises 13 stories and novellas— collected in Nine Stories (1953), Franny and Zooey (1961), and Raise High the Roof Beam, Carpenters, and Seymour: An Introduction (1963)—and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 a novel of adolescent anguish that won great critical and popular admiration, especiall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e retreated into a mysterious seclusion in New Hampshire and ceased to publish.

美国作家。1940年开始在期刊上发表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他在军队中的生活为题材写的小说在《纽约客》杂志中出现,并逐渐增多。一生共写了13部小说,收录在《九个故事》(1953)、《弗兰尼和佐伊》(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中。《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是一本描写青春期烦恼的小说,赢得极高评价并广受读者欢迎,尤其是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他后来神秘地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并停止发表小说。1998年,一名在19岁时曾追求他并与之建立性关系的女子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对其名誉造成了伤害。

Major Work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 《麦田里的守望者》

2. 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Profile

原名尚-路易·勒布里斯·德·凯鲁亚克(Jean-Louis Lebris de Kerouac)。

(1922.3.12,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1969.10.21,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 orig. Jean-Louis Lebris de Kerouac

born March 12, 1922, Lowell, Mass., U.S.

died Oct. 21, 1969, St. Petersburg, Fla.

U.S. poet and novelist.

Born to a French-Canadian family, he attended Columbia University, served as a merchant seaman, and roamed the U.S. and Mexico before his first book appeared. At Columbia he met Allen Ginsberg and other kindred spirits, and he became a spokesman of what would be dubbed the Beat movement (a term he coined). He celebrated its code of poverty and freedom in On the Road (1957); his best-known novel, and the first written in the nonstop, unedited style that he advocated, it enjoyed a huge success among young people, for whom Kerouac became a romantic hero. All his novels, including The Dharma Bums (1958), The Subterraneans (1958), and Desolation Angels (1965), are autobiographical. His death at age 47 resulted from alcoholism.

美国诗人和小说家。生于加拿大法语家庭,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本书出版以前,在商船上当水手,漫游美国和墨西哥。在哥伦比亚大学时遇到金斯堡和其他志趣相投的人,而成为所谓“避世运动”(他杜撰出来的名称)的发言人。在《在路上》(1957)一书中,他赞美贫困和自由;这是他最著名的小说,是以他提倡的一气呵成、不经编辑的作风写成的第一本书,在年轻人之间获得极大的成功,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浪漫的英雄。他所有的小说,包括《达摩流浪汉》(1958)、《地下之人》(1958)和《孤独的天使》(1965),都是自传体的。后因酗酒47岁时去世。

Major Works

On the Road (1957) 《在路上》

3. 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

Profile

(1899.4.22,俄罗斯圣彼得堡~1977.7.2,瑞士蒙特勒)

born April 22, 1899, St. Petersburg, Russia

died July 2, 1977, Montreux, Switz.

Russian-born U.S novelist and critic.

Born to an aristocratic family, he had an English-speaking governess. He published two collections of verse before leaving Russia in 1919 for Cambridge University, but by 1925 he had turned to prose as his main genre. During 1919–40 he lived in England, Germany, and France. His life before he moved to the U.S. in 1940 is recalled in his superb autobiography, Speak, Memory(1951). Beginning with King, Queen, Knave (1928), his writing began to feature intricate stylistic devices. His novels are principally concerned with the problem of art itself, presented in various disguises, as in 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1938). Parody is frequent in The Gift (1937–38) and later works. His novels written in English include the notorious and greatly admired best-seller Lolita (1955), which brought him wealth and international fame; Pale Fire (1962); and Ada (1969). His critical works include a monumental translation of and commentary on Aleksandr Pushkin's Eugene

Onegin, 4 vol. (1964).

俄国出生的美国小说家、评论家。生于贵族世家。1919年随家前往英国,此前已出版两本诗集。原本以诗歌为主要创作形式,1925年以后改以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1919~1940年居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他把1940年移居美国前的生活写成自传体小说《继续说吧!回忆》(1951)。1928年发表的《国王、王后、杰克》体现了纳巴科夫精雕细琢、讲究格局形式的艺术特色。纳巴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题是以各种象征手法表达艺术本身的问题。《斩首的邀请》(1938)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他最优秀的俄文小说《天才》(1937~1938)依赖文学模仿,后来模仿成为他的主要写作技巧。他的英文小说包括为他带来巨大财富和国际声誉的畅销书《洛莉塔》(1955)、《暗淡的火光》(1962)和《艾达》(1969)。除小说诗歌外,他还曾发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文和评论集(4卷,1964)。

Major Works

Lolita (1955) 《洛莉塔》

4. 贝洛Saul Bellow

Profile

(1915.6.10,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附近的拉欣~2005.4.5,美國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

born June 10, 1915, Lachine, near Montreal, Que., Can.

died April 5, 2005, Brookline, Mass., U.S.

Canadian-born U.S. novelist.

Born to an immigrant Russian Jewish family, he was fluent in Yiddish from childhood. His family moved to Chicago when he was nine; he grew up and attended college there and, after some years in New York, returned to teach in Chicago. His works, which make him representative of the Jewish American writers whose works became central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fter World War II, deal with the modern urban dweller, disaffected by society but not destroyed in spirit; his originality lay partly in his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sophistication and street wisdom. His works include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1953, National Book Award), Seize the Day (1956), 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Herzog(1964, National Book Award), Mr. Sammler's Planet (1970, National Book Award), Humboldt's Gift (1975, Pulitzer Prize), The Dean's December (1982), and Ravelstein (2000).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76.

美国(加拿大出生)小说家。出生于俄国犹太人移民家庭,自幼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9岁时,全家移居芝加哥。他在那里长大并上大学。在纽约生活几年后,回到芝加哥任教。他的创作使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裔美国作家的代表人物,作品刻画那些尽管为社会所鄙弃但精神不屈的现代城市居民;他把高深的文化修养与市井平民的智慧结合起来,这构成了他的独创性。小说作品包括《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获全国图书奖)、《争此朝夕》(1956)、《雨王亨德森》(1959)、《赫尔索格》(1964;获全国图书奖)、《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获全国图书奖)、《洪堡的礼物》(1975;获普利策奖)和《副主教的十二月》(1982)。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Major Works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1953, National Book Award) 《奥吉·玛

琪历险记》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1959)《雨王亨德森》

5. 谭恩美Amy Tan

Profile

Born in Oakland, California, to parents who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hina, Tan was educated at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She worked as a consultant to programs for disabled children from 1976 to 1981 and as a reporter, editor, and freelance technical writer from 1981 to 1987.

Major Works

The Joy Luck Club (1989) 《喜福会》

Tan's first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1989),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Chinese-born women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 Narrated in 16 stories, the book alternates the voices of the mothers with those of the daughters. The mothers' stories, tinged with ghosts and superstitions, describe the women's struggles in China against traditional female roles and family domination. The daughters' tales are those of young professional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strive for equality in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areers. The novel portrays the Chinese mothers' difficulties in sharing their wisdom and experiences with their American daughters.The Joy Luck Club was made into a motion picture in 199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 “迷惘的一代”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现代与后现代文学比较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 二、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 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异同点有哪些? 第一部分——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 在社会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社会主义诞生的影响,因而欧洲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心态。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瓦解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宇宙观。在文化哲学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使欧洲知识分子对古典哲学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背景下,欧洲的知识分子很难不去怀疑和否定传统。 二、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有两大传统文学流派,一是现实主义,一是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可以看做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转变后形成的。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是对传统浪漫主义的转变,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走向一个极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转变,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学创作的特点是:a.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b.描写的繁琐性,醉心于对偶然现象的琐碎的描写。c.鼓吹无思想性。提倡要向实验科学家那样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排斥创作的主体性。自然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开端。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1.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代表作家有庞德、艾略特。代表作品就是很著名的艾略特的《荒原》,还有那篇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庞德的《地铁车站》: 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文学理论资料之八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 通常的理解如英国小说家兼批评家E.M.佛斯特所说:“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午餐跟在早餐之后,星期二在星期一之后,腐烂在死亡之后,等等。作为故事,只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使听众想要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反过来说,故事也只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使听众不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了……故事是最低级、最简单的文学有机体。”(《小说面面观》)在现代叙事理论中,“故事指的是被一个叙述文本所唤起的各种事件和情况。同情节(在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其他人那里)相反,它指的是处于时间先后顺序中的各种事件,而不管情节中对各种事件的重新安排。”(罗伯特.史柯尔斯《符号学与解释》)也就是说,故事是未经任何叙述行为加工处理过的“客观的”事件和情况,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本事”;或者“是指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施洛米丝.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故事又是一个区分性概念。热拉尔.热奈特认为,故事“由处于时间和因果秩序之中的、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构成”,以区别于“叙述”和“叙事”;西摩.查特曼认为:“‘故事’包括事件、人物、背景,以及它们的安排”,以区别于“叙述话语”(转引自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故事与它如何被表达、被叙述并无直接的关系,正如克劳德.布雷蒙所说:“一个故事的题材可以充当一部芭蕾舞剧的剧情;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可以搬到舞台或银幕上;一部电影可以讲给没有看过的人听。一个人读到的是文字,看见的是形象,辨认的是姿势,而通过这些,了解到的却是一个故事,而且可能是同一个故事。”(《叙述信息》)因此,施洛米丝.里蒙-凯南说:“故事是一种抽象形式,它来自:1.所讨论的作品文本的特定文体;2.作品文本所采用的语言;3.媒介或符号系统。从故事着手而不是从记载故事的作品文本着手,我们便可以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故事是可以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转移的。” 关于故事的构成要素。里蒙-凯南强调:“事件本身就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母题”,弗拉基米尔.普洛普认为是“功能”,罗兰. 巴特和布雷蒙认为是由不同的功能构成的“序列”。马丁在概括多种见解时说:“故事的最明显的要素是人物或行动者,以此为基础,人们能够提出无数种分类──关于狼、狐狸、鸟的故事;关于孤儿、女儿、国王、女巫的故事,等等。”其次,“故事像句子一样,似乎有结构;根据我们先前的经验,我们通常都知道这一或那一故事是否完整。”第三,“故事中的诸活动之间有某些联系具有准逻辑的秩序,如普洛普及其后继者们所注意到的:出发意味着返回,许诺或约定意味着完成它们的意向,实现某种目标的欲望导致如此行事的尝试”。 关于故事的组织方式。里蒙-凯南认为,“任何两个事件,只要按时间顺序排列就能组成故事”;“时间顺序本身是个很不严密的环节。不过它却意味着所涉及的事件应该发生在同一个被描述的世界”。就故事本身而言,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说:“必须给人一种新的事情就要发生的幻觉”,“故事的中心特点之一就是给人一个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正在发生的幻觉,不然的话,这个故事便会索然无味,不再成其为故事”。(《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如果考虑到读者的因素,那么也可以说:“故事是由读者通过一种推理过程,用书页上的词构造起来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美国文学

绪论 美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奇迹 美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多元化、平民化、充满对于生命的热爱、活力四射、充满阳刚之气。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前期,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建设十分迅速,但文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移民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在无边无际的美洲大陆上豪情万丈、开疆扩土,现实生活上的需要太强烈,机会太多,使人无暇舞弄文字。不过,从更深层次上看,正是这种社会生活为萌芽中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即:一望无前的开拓精神,一起皆有可能的乐观,无拘无束的野性,开放和包容的魄力。这种精神特质,一直贯穿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中,或隐或现。 19世纪浪漫主义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全新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因而,最初的美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 最早的代表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 特点:他们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文风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文学性偏弱。富兰克林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文笔清新幽默集中探讨科学文化、民主精神、自力更生等,其中关于自学、修身、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的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杰斐逊曾担任美国第三位总统,其创作更具政治色彩,行文朴实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美国第一部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是欧文1809年发表的《纽约外史》。它御用美国本土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已经出版,就使欧文成为美国文坛的风雨人物。欧文的代表作是《见闻札记》,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行文优雅,清新精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美国和英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刻画了淳朴善良的人物群像。(《见》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见》最早的中文译本是20世纪林纾翻译的,译名为《拊掌录》,林纾在译序中写到“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敏捷,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评价甚高。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尊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937年的演讲词《美国学者》宣告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告诫美国学者拜托学究气,不要盲目追随欧洲传统。这篇演讲被誉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最受尊崇的演说家之一。他常谈论政治----比如强烈主张废除黑奴制,但他对政治的关心,更多是从思想文化出发,个人主义是他分析很多问题的切入点。他拒绝加入任何政治运动和团体,他希望超越小团体的局限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独立思考。 爱默生的思想,保留在他的《论说文集》里。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说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行文简练,犹如格言,以至于有评论家说“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爱默生的散文综合了多种倾向,既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又宽容大度,具有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高雅,又有平民式的质朴;既简单明了,又隐含神秘主义气息。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1849) 爱伦·坡,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他的创作风格庞杂,总的来说,色彩瑰丽,非常奇特,带有一种阴暗而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

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6、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七月诗派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发扬诗歌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merican History 英美概况美国历史

American History ?I. America in the colonial era ?II.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III. The Civil War ?IV. America during the two World Wars I. America in the colonial era ?Who were the very first Americans? ?Who was the first one discovering the new continent? ?After whom was the new continent named? I. America in the colonial era ?1.The very first Americans were Indians. ●They created their civilization, known as Maya civilization, dominating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 from 4th to the 10th centuries. ●They wer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Mongoloid (蒙古人种的) people in Asia. ●About 20,000 years ago, they traveled to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across the Bering Strait (白令海峡). ?2. Christopher Columbus is believed to have discovered America. ●In 1492,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However, he believed he had reached India and called the natives Indians. ?In 1500, Amerigo Vespucci, an Italian navigator, also under the Spanish flag,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what he found was a new continent. 3.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onies ?Since the America was found, the Spanish established many colonies: Florida, Los Angeles, and San Francisco. ?In 1588, the Spanish Armada was defeated by the English navy,which put England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its New World colonies. 3.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onies ?Between 1607 and 1733 the British established 13 colonies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These 13 colonies were established in different patterns: ●crown colonies ( 直辖殖民地), ●proprietary colonies ( 业主殖民地), ●charter colonies ( 特许公司殖民地), ●self-governing or compact colonies ( 自治殖民地或契约殖民地). ?1) The first successful English colony in North America was founded at Jamestown, Virginia , in 1607. ?2) In 1620, a group of Pilgrims sailed to the New World in a ship called Mayflower. They arrived at Plymouth, and built the New Plymouth colony in New England. These Pilgrims drew up the epoch-making Mayflower Compact (五月花契约), which was signed by all adult males on the ship. 3.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onies ?3) From 1630 to 1643, some 200 ships transported over 20,000 Englishmen to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Plymouth remained a separate colony until 1691 when it was combined with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Puritans ?People who criticized or wished to "purify" the Church of England. ?"Puritan" refers to two distinct groups: ?"separating" Puritans, radical Protestants, such as the Plymouth colonists, the pilgrims, who believed that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corrupt and that true Christians must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it; and ?“non-separating” Puritans, such as the colonists who settled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who believed in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课题: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目录 一、摘要 (2) 二、三大战争分析 (2) 2.1、朝鲜和越南战争 (2) 2.2、中东战争 (4)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一、摘要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政治上,美国坚持自由民主原则,坚持联邦共和的政府组织模式,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推进旨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改革;在经济上,美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同时注意平衡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效能,探索全球化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在外交上,美国坚持本土安全战略,同时强调美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导性地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战演练,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下采取的迂回战略。美国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并且在一些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下面从这三大战争对二战后美国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二、三大战争分析 (一)、朝鲜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亚洲用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朝鲜战争成了美国历史上首场没有决出胜负的战争,越南战争被称为是美国最惨败的战争。 1、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反共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美国主要是从冷战的角度、用遏制的定义来看待朝鲜和越南问题的。该政策的基本假设是美国面临坚如磐石和紧密联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共产主义的任何进展自然成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损失。鉴于此,美国提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冷战。为适应国家大战略的需要,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杜鲁门主义的出现即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其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后上升了。这是美国对整个世界形势和美国在其中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看法,也被认为是主导美国战后外

美国文学总结

Colonial 1607-1765 and Revolutionary 1765-18c末Period (17世纪-18世纪末) 一、Colonial writers 1. John Smith (约翰·史密斯) “ the first autho r”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关于佛吉尼亚的真实叙述“ the first book” in American literature 2. William Bradford the first governor of Plymouth 普利茅斯 3. John Winthrop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 基督教之爱 清教徒主义作家 Anne Bradstreet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最近在美洲出现的第十位缪斯 Jonathan Edwards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The Great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defended 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 二、启蒙时期和独立战争时期 1. Benjamin Franklin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oor Richard’s Almanac ( 格言历书) 代表作:The Autobiography 早期美国梦的反映 2. Roger Williams Puritanical dissenter 清教反对者 3. Thomas Paine the Father of American Revolution美国独立之父 The Common Sense the greatest of the Revolutionary pamphlets The Age of Reason The Rights of Man支持了法国革命The American Crisis鼓励殖民地抵抗英国军队4.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 the 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美国诗歌之父 a poe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革命诗人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美洲光辉的兴起The Wild Honey Suckle 野金银花 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印第安人的殡葬地首次创造the Noble Savage 高贵的野蛮人 5.Thomas Jefferson 美第三任总统Agrarians 重农主义代表人物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American Romanticism (提倡个人主义) 美国的文艺复兴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一、早期浪漫主义 1. 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the 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之父indigenous humour The Sketch Book marked the beginning标志美国浪漫主义的开始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 包括: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传说Rip Van Winkle The Alhambra等7部 A History of New York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o the End of the Dutch Dynasty纽约外史诙谐杰作 2. James Fennimore Cooper 费尼莫尔·库伯西进运动边疆小说 Leatherstocking Tale皮袜子故事集5部曲about the frontier life of American settlers 包括:The Pioneers拓荒者The Last of Mohicans最后的莫西干人(Natty Bumpoo班波)、The Prairie草原The Pathfinder探路者The Deerslayer杀鹿者 The Spy 间谍The Pilot 领航者 二、超验主义作家 1. Ralph Waldo Emerson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Nature论自然the manifesto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宣言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The American Scholar美国学者指出美学者应创造自己的文学风格,不应盲从Self-Reliance论自立2. 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大卫·梭罗Walden瓦尔登湖超验主义作品 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之不服从 Nathaniel Hawthorne 霍桑human soul symbolism象征主义大师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代表作Twice-told Tales尽人皆知的故事Mosses from an Old Manse古屋青苔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The Blithedale Romance福谷传奇 The Marble Faun玉石雕像Young Goodman Brown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英美概况美国部分整理

America The Founding of Colonies殖民地的建立 First Inhabitants:American Indians Discovery of the New World: 1492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discoverer of America (Italian)Spanish Queen’ s support 1501-2 Amerigo Vespucci →the new land was name after him as America. reached the mouth of Amazon River America—the New World Europe—the Old World 13 colonies: New England Colonies: Mid Atlantic Colonies: Southern Colonies: Massachusetts →(2nd colony,1620)New York Maryland New Hampshire Pennsylvania Virginia →(1st colony,1607)Rhode Island Delaware North Carolina Connecticut South Carolina Georgia →(the last colony,1733)New England Region(6个): Massachusetts, Rhode Island, Connecticut, New Hampshire, Maine and Vermont 建立原因: Virginia, 1607 Virginia Company For foreign expansion as a way of easing religious dispute and economic distress in England 105 men (no women) Jamestown in honor of the king Massachusetts In 1620 102 Puritans (“Pilgrim Fathers”), in Mayflower, from Plymouth in England to America First in Plymouth (today’s Massachusetts); and then Boston Seek religious freedom Mayflower Compact <五月花号公约>:self-government Hardships when arrived the help of the Indians Thanksgiving Day to thank the Indians and the God for protection The next three colonies Rhode Island, Connecticut, New Hampshire Reasons: 1. religious disputes and struggles in Massachusetts intensified 2. more immigrants

专业八级英国美国文学知识考点

英国文学 一、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499-1066) 1、贝奥武夫 2、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散文之父 二、中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 1、allegory体非常盛行 2、Romance开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4、Willian Langlaud 《农夫皮尔斯的幻象》 5、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雄双韵体) 6、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伊丽莎白时代)(14-16世纪)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2、Thomas Wyatt 和Henry Howard引入sonnet 3、Philips Sidney 《The defense of Poesie》

《阿卡迪亚》描述田园生活;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 4、斯宾塞《仙后》诗人中的诗人;斯宾塞体诗节; 5、莎士比亚: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露克丝受辱记》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7、本.琼森风俗喜剧(comedy of manners)《人性互异》 8、约翰.多恩“玄学派”诗歌创始人 9、George Herbert 玄学派诗圣 10、弗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Essays》英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学术的推进》和《新工具》 四、启蒙时期(18世纪) 1、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为英国人民争辩》 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religious allegory 3、约翰、德莱顿:英国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桂冠诗人;

《论戏剧诗》 4、亚历山大.蒲柏: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英雄双韵体的使用达到登峰造极的使用;《田园组诗》是其最早田园诗歌代表作 5、托马斯、格雷:感伤主义中墓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墓园挽歌》 6、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7、罗伯特、斯:格兰最杰出的农民诗人; 8、Richard Steel和Joseph Addison合作创办《The tatler》和《the spectator》 9、Samuel defoe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鲁滨逊漂流记》;《铲除非国教徒的捷径》,仪表达自己的不满; 10、Jonathan Swift 《一个小小的建议》;《格列佛游记》;《桶的故事》; 11、Samuel Richardson 英国现代小说的创始人;帕米拉;克拉丽莎;查尔斯.格蓝迪森爵士的历史; 12、Henry Fielding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安德鲁》;《汤姆.琼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3、劳伦斯、斯特恩:感伤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项狄传》,第一部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之作品;《感伤的旅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部分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期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7年1月,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出版。从这一号开始,改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同时,编辑部扩大,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形成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9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 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6年终刊。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胡适,他们在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蔡元培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向中国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自此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封建帝制结束,为中国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2、一战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新兴社会力量增长,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与阶级基础;3、更加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4、现代印刷技术与现代出版业的引进与发展,晚清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市场,出现职业作家。 文学革命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重要意义:1、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2、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各种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3、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