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古诗词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古诗词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古诗词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古诗词;古诗词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古诗词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古诗词是美的,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再现绘画美,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吗?读者与诗的关系有人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那么,学习古诗词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诗言志”、“歌永言”。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此话仅说了一半,读诗书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使人成为更完全意义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因此,吟读古诗词是培养儿童立志,发愤,成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当重要的方法。

其次,吟读古诗词能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人的修养“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两份情:一份是凡俗生活里的油盐酱醋,一份是梦一样的风花雪月。若留在红尘,再新鲜的情怀也会让岁月冲释得平淡无味。若真的逐梦去,又未免高处不胜寒。到底该怎样处理这两样情感呢?

记的有这样一句话,近处是生活,远处是梦想,而中间则是诗歌。我认为,做一个真心的歌者,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来拉近现实和梦想的距离,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人生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些人认为,诗人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真正的诗歌是来源于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其实,诗歌早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开始流传了,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梦想是虚无缥缈的想象,而诗歌则婉转浪漫地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文字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我们在生活中感性地反省自己,理性地反思事实,对万事万物总有一些的感叹。

当我们感到生活变成了一种气韵在身边流动,而自己又被一种抒情的氛围包裹住时,这种独特的感受如果以文字的方式简单、直观地表达出来,就会变成一行行的诗句。或许我们不能做到“用单纯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思想”(艾青语),但我们毕竟尝试了这样一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一份情感或体验。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言,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劝他的学生和儿子学诗的话,足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和推崇。而现今的流行音乐正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它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言志,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歌,正如人生不能没有方向。只要我们热爱生命,发掘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紧握手中的笔,描绘美丽的人生吧!

在高一学年结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诗歌的仅占30%,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诗的竟有一半多。而喜欢诗歌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也多半是小时候在父母的督促下背过几首短小的古诗,对于现代诗歌或篇幅较长的诗歌也常常“视而不见”,因喜欢诗而有过写诗尝试的同学则几乎没有。

学生对诗歌接触太少,初中教材与教学中诗歌往往被忽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新教材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共选诗歌三十多首。集中学习鉴赏这些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因为学生兴趣与能力的缺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诗歌(有的还是朦胧诗,有的是原本高三第二学期才学的),数量又那么多,学习中会有一定难度,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抵拒的心理,加上应试的观念在师生的头脑中都有点根深蒂固,从高考“实惠”的角度看,有的同学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诵读的热情。

鉴赏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基础、学习心理和诗歌鉴赏规律出发,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进行诗情诗趣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于下,以就教于同仁。

一.亲密接触,初尝诗趣

学生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诗歌,甚至对诗歌的认识存在误解。而学生对诗歌产生误解的方面也许正是诗歌的特质所在,诗歌的文学价值所在。这种现象的存在实在让人觉得可惜。因此在诗歌教学当中转变学生对诗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学生易接受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学诗的突破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本册教材所选的诗

歌篇目较多,古今中外,各种流派都涉及到了。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鉴于以上想法,我把《诗经三

篇》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改变观念,引起学诗的兴趣。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鬼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子。这种心理,正是改变对诗歌印象的突破口。实际上,《诗经》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所反应的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钱钟书的观点来看,远古时期相当于人一生当中的小孩子时期,当时无论是人的心理还是社会现象都是很简单的,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都是纯人性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好理解的内容被人误解,一旦这层纸被捅破,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甚至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有更多的“原来如此”的惊叹,证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

《诗经三首》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其有三首诗,两首是和男女恋情有关的,一首是军歌。当同学们得知要学这一课时,不由得发出了“啊”的惊叹。当我讲解了《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介绍了《诗经》的思想内容以后,同学们的情绪渐趋积极,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吧,欲了解古代社会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了解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蹬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邶风·静女》一诗表达最原始的方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以及爱情给人带来的无比幸福的感觉。“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当然,同学们感兴趣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对“爱情“这一话题较敏感,更主要的是被人性当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所震憾。这时,因势利导,说明除了爱情以外,还有许多动人的情感,而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较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时,同学们似乎改变了以往对诗歌的的看法,至少让学生有一种感受,“不读不知道,一读味正好”

2.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当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方法也是多样的。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不同的地方还演译出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同学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这两篇是放在一起上的),我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徐志摩这位诗人,同学们不是很陌生的,一来,他生于海宁,是我们的老乡,二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这样的诗人,同学们是很感兴趣的。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不陌生的层面,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的契机。一说起学习徐志摩的诗,同学们似乎很有劲,但叫位同学具体说说看,又说不出一二,些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

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3.适当举行一些课堂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的读诗氛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

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一说起比赛都跃跃欲试。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但是,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刚开始的时候,要求不能太高,不能吓倒学生。要采用鼓励为主的原则,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尝到读诗的乐趣。对于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一次锻炼,至少有一次朗诵比赛的经历,认为自己还可以朗诵诗歌。而且,看到基础较好的同学的朗诵,对自己也是一种触动。同学们都有了读诗的愿望,班上就形成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从讨厌诗歌变为亲近诗歌,这样才能使诗歌教学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熟读吟诵,走进诗境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的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语文课堂,特别是学习诗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

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作好正确的引导。

(一)范读

教师应该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正确的范读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有感情地范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所以,听广播剧会使人捧腹大笑或者痛哭流泣,而很难想象一部感人的电影如果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会有观众把它看完。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想用范读作为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突破口。如在教李商隐《锦瑟》一诗时,用范读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就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这样本诗哀婉的基调就好把握了。

2.范读可以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诗歌具有韵律美,对这种韵律美的感爱是除了读以外的任何方式都代替不了的。如闻一多的《死水》一诗,从韵律来看,各节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如果教师能准确地充

满激情地范读,就能使学生对这首诗的音乐美有初步的感知。

3.范读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学生不爱读诗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不会读诗或是不能准确的读诗,所以也就体会不到吟诗的乐趣。教师的正确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

高中语文课堂出现的一种不好的现象是对文章诵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只是重点段落找学生读一读,如果段落比较长就改朗读为默读,这是学习语文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特别是诗歌教学当中,学生如果不张开口读简直不感想象诗歌鉴赏怎样进行下去。

1.指导学生出声地朗读

朗读就是要出声地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看出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因为节奏与情感互为表里: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同时,节奏还由韵律所支配,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如再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要求学生反复地出声地读,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第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追求章节的波动的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致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互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学生对诗的“熟”往往理解成“背”与“默”。背的时候就默想,“默”仅仅是考试检查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出声地读可以走进诗境,那么诵读则是整体感受诗境最好的方式,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诵读必以朗读为基础,即要大声读,通过对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的模仿,在身、心两方面留下痕迹,使文章词句甚至意绪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它强调的是“反复”多遍,达到熟练,在多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有两段话,说的就是诵读的要领:“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随便)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由反复熟读至于自然成诵,终至背出,朱自清先生称为“记诵”,他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

3.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

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例如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来把握作者所流露出的爱国之情。在诵读指导中,我特别指出要注意每一个“——祖国啊!”的感情的把握。如第一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写出了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的历史,这一段后面的“——祖国啊”表达了诗人看到祖国如此的面貌时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所以要读出低沉痛叹息的味道。接下来在人民的痛苦中作者又看到了希望,以至于最后发出了“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热情的呼唤。整首诗的感情是由低沉到兴奋热烈的,而每一个“——祖国啊!”都是这种感情变化的的集中体现,每一个都应在原来感情的基础上有所得高。读的时候能把握好这几个“——祖国啊”的感情,整首诗的感情也就能很好的把握了。

三.品味开掘,感悟诗情

有了兴趣,才能喜欢诗,学会了读诗才能真正的品诗。诗歌教学的更高一层要求是在

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品味开掘,感悟诗情。

1.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反复品味,入乎其内

品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设身处地,推已及人,举一反三,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注意渲染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作品情境之中,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兰芝被迫还家和仲卿分别之时,不由的想起了“性行暴如雷”的哥哥,我让同学们体会:她在婆家受婆婆的刁难,回家又不被亲人理解和同情,此时心情会怎样呢?——“逆以煎我怀”,有些同学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这样,品味之际,学生往往全身心沉浸于作品境界之中,情感、想象、感知、理解等各种心理机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作品主人公的遭际所吸引,乐其所乐,苦其所苦,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2.引导学生开掘领悟,创造新境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开掘领悟是品读过程中的进一步提升。鉴赏诗歌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深长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领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作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洞悉宇宙奥秘,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象。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如上例:同学们体会到兰芝被迫回家又想到回家还得面对让人心酸的哥哥时难言的痛苦,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造成兰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以引导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走出作品本身,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件事情的性质原因,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评论这件事,也可以总结

出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的启示。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

品悟开掘,往往受学生行活阅历的影响,因而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在向学生适当介绍诗体常识,化解难度的同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避免概念化

意象和意境无论是在诗歌创作或诗歌教学鉴赏当中都是非赏重要的。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时,不要从文字定义的本身出发,避免概念化,列举恰当的实例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很有好处的。

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在文字阐述有各种说法。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就是意境,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有机的组成了凄清苍凉画面,构成更大的境界,人们常常把单个的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带有凄凉色彩的大的境界就是意境。这样一解释学生就很清楚了。

2.象征手法的理解避免单一化

新教材第三册第二课课后练习有这样两个题:“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两个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由于诗无定论,所以对象征的还原也不可一概而论。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3.知人论世避免规律化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钱理群在《名作重读》一书中写道:“不能否认一个时代、社会的…大气候?(即我们通常据说的时代精神、氛围)对生活在时代社会中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的影响。但同时要看到,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影响作家思想感情的因素也是多元的;时代、社会对作家思想感情的影响更是复杂曲折的,作家思想、感情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同样复杂,甚至是微妙曲折的。” 一提起豪放派,学生很容易想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的壮阔场面与豪迈情怀。那么是不是豪放派所有的词都是这样呢?实际上,苏东坡本人的《江城子》一词,怀念自己的妻子不幸早逝,抒发了浓重的哀思。这首诗情词凄切,感人至深。此词虽不属婉约,但也不乏绵绵情意。

以上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教学是教学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兴趣接触诗歌,让学生乐于去诵读诗歌,让学生在品味中有多方面的收获,这是教学的良好开端。这也必定为其它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学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关诗歌鉴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认识。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策略:

1.研读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规律。

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培养对诗歌的研读能力。

一是扫除诗中的障碍,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的脉络。

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

二是要通典故。

不了解典故就无法打通诗词精髓的大门,搞清典故的出处和的用意是理解诗词的关键。

三是查背景。

要让学生读懂诗词,进而达到鉴赏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学生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才能全面了解的作品。

2.感悟能力的培养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方法一是学会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融入思想感情后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

二是分析技巧。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技巧分析,提高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这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察点。

3.拓展能力的培养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体。

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

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

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

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

教学中一点方法拙见:

1.扩展延伸法。

诗歌言简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意境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经过合理想象,扩展成一篇与诗歌相互辉映的散文。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表面看都是一些物象的组合,但这些物象的组合,又产生了一种不平凡的效果,我们在深刻领会了本曲的意境后,我想,我们一定会有许多、许多要说的……

2.字斟句酌法。

诗歌的艺术,也就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文字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大都是比较妥帖、精当的,杜甫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传世。

但一首诗,选择这个“字”或“词”,是不是一定就是最合理的呢?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更好的“字”或“词”来代替呢?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不妨大胆一试,寻找相近或相似的“字”或“词”来代替,看看哪一个效果更好。

3.模仿再造法。

诗歌里有许多使用各类修辞手法来创造意境的。

例如:夸张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对偶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等,我们不仅可以模仿诗歌的这些修辞,更可以模仿诗歌本身,再造诗歌意境。

4.追问添补法。

有些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使上下句之间,似乎有一些跳跃,对这类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创设一个近似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找到诗歌缺失的环节。

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首诗里,“是谁问了童子”“问了童子什么”“师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内容,诗中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要深入的理解该诗,我们只有开动我们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而且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理解该诗的钥匙。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本身,对接情感,重在培养学生的判读、情感感悟和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诗歌鉴赏教学与语文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任小凤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学习既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同时,又由诗的本质所决定。诗歌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只是细究字句的修辞,还不会透过诗歌整体去体味揣摩“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产生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的确是味同嚼蜡;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那诗歌的教学将走向末路。本文旨在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种革新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敬请专家、老师批评和指正。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地去熟悉字词,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而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学生对诗歌的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在不同的地方还演绎出不同的风俗习惯。学生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在教《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这两篇是放在一起的),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过程,强调少齐读,多咏涵。

首先,齐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一起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比如《再别康桥》,诗人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将他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依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语言方面: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轻音乐,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旋。但这样哀怨而美的意境,是齐声朗读能体会到的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组织学生来浅唱、低吟,在涵咏中感受美的意境呢?

其次,齐读无法使学生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古语“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为之感受,即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思想认识。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而齐读则以其固定的速度将学生的心灵囿于同一线上,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

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无法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第三,齐读不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如此,小说如此,诗歌又何尝不如此呢?诗歌,尤其是中国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无法言说的内容,这空白就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再将形成自己独有的图画。但是,齐读注重一个“齐”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更使学生的感受受别人的影响而消融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久而久之就会泯没个人对诗歌语言的独特感受。

三、诗歌鉴赏,强调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作为一高度语言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从课改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如果我们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培养,我们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地肯定。

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尚书》中说:“ 诗言志,歌永言” 。刘勰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 钟嵘更有:“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 的概叹,可见诗歌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和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自小朗诵唐诗宋词,耳濡目染古典诗歌的美,到了高中,诗歌教学往往因偏重大块文章的分析而被忽略,更不用说对诗歌鉴赏进行系统教学了。

由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比例不断加大,特别是诗歌鉴赏题难度的不断上升,就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加强诗歌鉴赏教学。经过近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想就诗歌鉴赏教学方面谈一些想法。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原则一:循序渐进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诗歌鉴赏教学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诗词如汪洋大海,要一一吸纳是不可能的,若集中时间进行突击训练,效果往往是微乎其微。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说过:“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以汉、魏、晋、盛唐为师” ,“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严羽的这些话为我们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借鉴:“ 入门须正” ,要择名家名篇,“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正说明了诗歌鉴赏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据此,我就诗歌鉴赏教学编制了三年训练计划:高中三年,除去高考前半学期的综合复习,每半学期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围绕一个专题,比如高一第一学期介绍诗歌的一般知识和汉魏六朝名家名篇;下学期是唐诗精粹;高二上学期为宋词咀英,下学期是元曲撷萃;高三上学期为现代诗歌鉴赏。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诗歌王国的阳光之下,熏清陶染,潜移默化,提高文学修养,彻底摒弃社会上言情庸俗小说和卡通画的影响,用诗歌的“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 刘熙载语 ) 的美来感染学生。

在设计了三年规划后,可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编写一道诗歌鉴赏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解说,艺术技巧的赏析,并附带介绍诗人生平和名篇佳作,教师讲来生动形象,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每一学期结束,编写一套综合练习题,既检验了教学效果,又了解到学生的得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原则二:注重诗歌意境的感悟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中要紧紧抓住两个字:意境。关于“意境”,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了分析,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梁启超说:“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什么是意境:梁启超说得比较抽象,而王国维分析得比较具体:“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接着举例:“‘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寒波澹澹起,白云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不管梁启超所言的“ 心造之境”,还是王国维的“ 有我” 、“ 无我” 之境,其实归根结蒂,不外乎是情景契合而造就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察和感悟,对人生真谛的探幽发微,对人民苦难的愁悯叹惜,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与融化。这种艺术境界要靠教师的有情分析,学生身心贯注的悟入。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要写出高质量的赏析文章,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要广泛涉猎,多读多看。“诗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只有在广泛汲取营养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下笔。其次就是教师要介绍赏析文章的具体写法,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如何破题,如何分析,如何结尾。只有心中有纲,才能做到纲举目张。第三就是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抓意象,析意境,由景入情,情与景合,这样才抓住了写鉴赏文章的要害。第四,抓关键词句的理解。.明代胡应麟《诗薮》中有这样一段话:“盛唐句,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水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妙,妙绝千古”。胡应麟所举的例句,说明了关键句在整篇诗歌中所占据的显要位置。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就更能说明一个字用得巧妙、生动,对整首诗歌起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一点,要在指导学生写鉴赏文章时特别指出,最后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写鉴赏文章时,只选择一个突破口,切不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让学生只谈一点,谈深写透。

以上只是写诗歌鉴赏文章的一些方法,另外,教师可以有目的范读一些赏析文章,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可以同学生一起写同题赏析文章,比较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足。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必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简约地概括了诗歌的功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提高学生素质着想,我们不仅不能忽视诗歌教学,而且还要加大力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更准确地解析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目,更重要的是在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的: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拂”入手,分析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六. 近五年高考所选古代诗歌

年份诗歌

1998 《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 《漫成一首》杜甫

2000 《约客》赵师秀

2001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目的

1.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古代诗歌蕴含巨大的文化精髓,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和鉴赏,凝结在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将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慢慢沉淀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品格。学生在吟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中,看到了诗人淡于富贵、潇洒豪迈的风度;在

唱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深深体会了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大无私精神;在品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看到了一种超凡脱俗、安贫乐道的豁达。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

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

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

古诗文哲理分析

古诗文哲理分析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关于小寒节气的唯美古诗词及赏析精选20首

关于小寒节气的唯美古诗词及赏析精选20首 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小寒节气的唯美古诗词及赏析精选20首,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寒节气的唯美古诗词及赏析 小寒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早发竹下(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小寒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早发竹下(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黄庭坚)

曹侯黄须便弓马,从军赋诗横槊间。 阿瞒文武如兕虎,远孙风气犹斑斑。 昨解弓刀丞太仆,坐看收驹十二闲。 远方不异辇毂下,诏遣中使哀恫鳏。 吾闻斯民病盐策,天有雨露东南乾。 谢君论河秉禹贡,诘难蠭起安如山。 老郎不作患失计,凛然宜著侍臣冠。 愿公不落谢君後,江湖以南尚少宽。 百城阅人如阅马,泛驾亦要知才难。 盐车之下有绝足,败群勿纵为民残。 官焙荐璧天解颜,瀹汤试春聊加餐。 子鱼通印蚝破山,不但蕉黄荔子丹。 道逢使者汉郎官,清溪弭节问平安。 天子命我参卿事,奋然相对亦可欢。 回波一醉嘲栲栳,山驿官梅破小寒。 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黄庭坚)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後山。 遥和康录事李侍御萼小寒食夜重集康氏园林(皎然) 习家寒食会何频,应恐流芳不待人。已爱治书诗句逸,更闻从事酒名新。庭芜暗积承双履,林花雷飞洒幅巾。谁见柰园时节共,还持绿茗赏残春。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美 (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之美 乌苏市头台乡中心学校:陈革红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语是说王维的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色彩 艳丽,犹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其实,在初中所学的众多古诗词中,不仅有意境优美的诗,更有一些诗借助景物互相映衬,营造出一幅幅色彩鲜艳,意境美妙,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 一、青山、绿水、翠树、行舟互相映衬。 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诗句,写的是海水起伏荡漾,山岛高高的耸立,山岛上的树木葱葱苍翠,百草丰美茂盛。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互相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以此衬托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犹如大海一般吞吐日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传达出的是小村庄被绿树围绕着,城外苍翠的山峦依依相伴的美妙意境,那绿树、青山映衬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令人无比惬意和舒适。另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途经青山之下,乘船在绿波中前行,那青山、绿水映衬着诗人的行舟,流露出的是诗人行舟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二、色彩明暗的对比映衬。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的是雨夜中,野外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那暗与明的对比分外分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诗句,意思是战局像乌云一样重压过来,想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下像鱼鳞般闪烁着光芒。诗人先用大块的乌云作底色,又用铠甲闪耀着光芒来凸显明亮,黑色与金色的反差,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画面。另有岑参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异景象:尽管雪大风急,但辕门上的红旗已冻僵了,一动不动。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的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这一红一白,对比鲜明。 三、多种景物的互相映衬。

最新精选含有哲理的诗句大全

精选含有哲理的诗句【篇一】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人间有味是清欢。____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1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____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____苏轼《和董传留别》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1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2、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____佚名《黍离》 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2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26、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____李白《上李邕》 2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0、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精选含有哲理的诗句【篇二】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____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6、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____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优美古诗词22首

1,行路难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蝶恋花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唯美古诗词

唯美古诗词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2.是不是月老和孟婆曾是情人,一个牵了情丝,一个断了红尘。 3.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4.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5.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6.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7.兰舟一去人别后,远岫幽幽忍折柳。唾壶敲缺谁共酒?冷风吹帽,黄花空瘦,醉把茱萸嗅。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9.岁月蹁跹人知否,花开雪融又一秋。青丝已换满白头,谁知此生几回眸 1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1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2.风华笔墨,后庭尘埃。便天光云影,不与徘徊。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青丝染霜,镜鸾沉彩。 13.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4.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5.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16.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17.今生原为戏中死,余世何如一梦中。 18.醉花泪,苍天饯,一萧似催。是红尘中,谁的眷念。那含笑的眸眼,是如此的梦魇。只待一瞬,转身破灭。

19.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0.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21.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22.一砚笔墨为谁候,画一生情入颜容。朱砂秀,钗头钩,蓦然回首。 23.我笑花,花醉太红,何意笑春风?花笑我,我醉尘梦,何意笑花红? 24.若有来生,我愿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25.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6.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7.诉不尽的前尘往事,忘不掉的浮生三千 2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9.油纸伞下,谁的情话,谁的天涯 30.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31.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32.最肯忘却千般虚名,求一世清闲,朱颜已变,惟有把酒再叹。 33.终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4.画一朵苍凉,捕一段时光,尘世里的遇见,寂如烟花。谁素心写诗,把前世的繁华,今生的落寂都吟成落叶上一楼清霜!红尘紫陌,缘来缘去,多少愁绪绾成轻怨,多少凄凉落成花冢,多少离别结成清泪,多少等待凝成相思。时光就这样在指间徘徊,纠缠成美丽的风景,在一切风景过后,寂寞如烟,散尽惆怅。 3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36.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我是你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路过你的眼,即走完我一生。 37.萧鼓入梦来,长门花事哀。镜中朱颜改,何处惹尘埃。 38.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关于哲学的文化味的教学设计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它语言凝炼、意象丰富,底蕴厚重;它音韵优美,意境悠远,含义隽永,充满了哲理意味。 1、将哲学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五个板块,辩证法又分为联系、发展、矛盾三部分。 一、唯物论 意识 1、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③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由于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意识具有差异性。)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规律

1、①花开花落各有时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①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关于王熙凤的诗词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动 1、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⑤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二、辩证法 联系 1、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起蛙声一片。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2、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发展 1、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古诗词中的哲理句

古诗哲理名句练习(改进版) 一、小学课本哲理诗句填空 ●苏轼诗《题西林壁》曰:“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_______,_______。" 说明新事物不可战胜,教我们面对困境不屈不挠。 ●白居易诗《大林寺桃花》"_________,_________。"包含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李商隐诗《登乐游原》"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爱惜光阴。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奋发向上、努力进取;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汉乐府《长歌行》“_________,_________。”劝勉人们珍惜年华,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教师无私奉献精神。 ●龚自珍《己亥杂诗》“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朱熹《观书有感》“_________,_________。”借景喻理,说明学问要长进,就得不断补充新知。 ●清朝赵翼《论诗》“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赞美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王之涣《登鹳雀楼》“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登高才能望远。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杜甫《春夜喜雨》“_________,_________。”用于形容自然而然的教育或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叶绍翁《游园不值》“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新生事物是能冲破一切束缚禁锢不了的。 ●杨万里《小池》“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青少年才华初露。 ●王安石《元日》“_________,_________。”有除旧布新之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李绅《悯农》“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没有播种就没有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最难忘却古人诗,不屑一顾是相思。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首首经典。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唯美古诗词

1 三五七言 李白 【一】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二】其它 木叶黄,花渐褪。 流水与山静,黛影随心碎。 车与江水相低昂,寂寂虫吟人不寐。灯影残,珠帘垂。 弱水自向东,相思渐成灰。 五粮酒好醉难欢,依稀梦影还相随。风一缕,愁一缕。 树静栖野鹭,水冷隐河鱼。 未有江枫映渔火,但闻村笛断肠曲。小苑静,漏断催。 月残树影乱,岸远水声微。

秋风吹尽花溅泪,且待冬心听雪醉。 天欲晓,思未了。 秋风瘦花影,流水乱岸草。 相逢未肯轻言笑,却叹青丝与花少。 2 明月上高楼目录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3 《虞美人》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4 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5 元遗山《论诗绝句》 第二十首

谢客风容映古今, 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 却是当年寂寞心。 6 清人魏子安的小说《花月痕》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自古多情空余恨,此处难觅有情天。情到尽时转无情,无情更比多情累。君为我谱无声曲,此去闻曲如闻君。未到恨时难知愁,愁起心头不知恨。听风方觉秋雨至,已忘共饮西窗时。云起天边残阳血,一声傲笑一把泪。把酒欢歌何时有,人笑我痴我偏痴。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7题春绮遗像 陈衡恪 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D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 )哲理

古诗词中的数字之美

古诗词中的数字之美 “一场缘/两心定三生/四年离散/五更天/六曲动七弦/八夜无眠/九连环/十里皆望穿/百年心寒/千般念/万般只无奈/醉眼冷看。”聆听着萦绕在耳边的《临水照花》,端一盏薄胎瓷杯,呷一口香茗,品咂流传千古的数字之美。 儿时的记忆寥寥可数,浮现的永远是那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当时对古诗词实在没有什么喜好,只是觉得它把十个数字巧妙的融入了美景当中,毫无违和感,现在看来,却勾起很多思乡的情感,有时候浓郁的令我有些潸然了。独居一隅的时候,常常想起乡下老家那美丽的田园,儿时的伙伴,在这十个数字中,流过了几许时光。 在古诗词中,且不说平仄有律如歌的韵味,单是数字和古诗词与生俱来的美丽与豪放,时而令人愁绪万千,时而又使人心潮澎湃。 且看那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一点点秋思愁绪,实实在在在这几个数字中得以体现,古人总是多情的吧!可又表达的几多婉转。“一”的形单影只,“三”的彻夜难眠,几个数字更迭,“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是不一样的意境,这不近情理的夸张,却在缘愁中了然,这样的愁肠,这样的形容,也只有

诗仙才能在“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中体会的更加淋漓尽致,愁啊愁,白了少年头,已经不再是孩提时代的田园,长大了就多出来些许豪放。 总是有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情怀,梦里的沙场,也许是一个男儿该有的抱负,虽不曾入选军营,可是保家卫国,“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万丈豪情,总是盈盈在胸,“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无人?” 岁月如梭,年龄在不觉间渐渐增长,经历了几十载的寒暑,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中冷却下来,可是诗词中的春夏、山川不时萦绕脑海,这些也都割舍不下那寥寥的数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美,“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的奇异,更有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凉冷三秋月,安闲一老翁”、“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的四季,不管是国之大好河山,还是交替更迭的四季,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带一路”上浏览过去能体会到的个中情愫。不再是温婉的愁绪,也不再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而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游弋在历史的长河,徜徉在诗词的海洋,纵横的车辙和墨香扑鼻的背后,是一种淡然。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烙印,一笔一划,

欣赏古诗词优美作文

欣赏古诗词优美作文 导读:中国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欣赏古诗词优美作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欣赏古诗词优美作文“残叶”,“弯月”,“黄花”。 欣赏古诗词可以如梦仙境,带来一次温存的心灵旅行。 打开一本诗集,晕开沉睡千年的一场梦。我将从这梦中,打开冰封的美丽。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满地的黄花,何等的美丽,欣赏这一句词,带我走进一个故事。 那个大风做起的夜晚,李清照在院中想念着,等待着她的丈夫。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无比的凄美,风卷起菊花的残体,肆意的飞舞着。李清照吟上了一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此刻,她的心中也许只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奈何苦墨只剩下一点,也写不尽你轮回千年的一场凄梦。 品味这一句词,欣赏这一句词,体会到“醉”的意境。 翻开淡黄的下一页,翻进一个凄美的梦,欣赏这一段传奇的神秘,也欣赏着人的情与思。 “沉水香消人悄悄,楼上潮来寒料梢。”这一句凄美的句子,带我坠入青云。李清照,你用什么将我打湿?是楼上潮来的寒气么?不!绝不是的。是你婉凄美的诗词感染了我。我欣赏着,品味着,感叹着。你的凄美诗意让我忧意泉涌。你的心流向了谁?,你的丈夫吧!我想你面对的是人比黄花更加可怜的感觉。我无比欣赏,陶醉其中。 忧意飞溅着,你玩然的词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欣赏一句诗词,有种奇妙的感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愁”的确。华丽而凄美的句子感染了我。我欣赏,无比欣赏你的才华。 花,飘零着,水,向下流着。李清照,欣赏着你的词,看到了你的心境。你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忧愁,在这世间写下这如宝石般璀璨的诗词。你看到花的凋零,又想起了哪段愁呢?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你独倚在窗前,一个人怎承受得了黑夜的寂寞。就连潮湿的空气也享受着你的愁情。 欣赏!欣赏一句古诗词,带你走进尘封已久的梦。 欣赏着诗词,肆意的想象和诗词在一起的时光,就像加了奶油的咖啡。嗯!欣赏诗词的味道。淡雅而芬芳。 打开下一页,我又将欣赏你的哪段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