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甲醛中毒常见症状

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中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mg/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达到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0.6 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 mg/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的危害有: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

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是装修和家具的主要污染物.其释放期长达3—15年,遇热遇潮就会从材料深层挥发出来,严重污染环境,已成为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对老人,小孩和孕妇危害最大.

意见建议:

诊断及分级标准

2.1 甲醛刺激反应

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眼刺痛,流泪,咽痛,胸闷,咳嗽等.胸部听诊及胸部X 线无异常发现.

2.2 轻度中毒

有视物模糊,头晕,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检查可见结膜,咽部明显充血,胸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性罗音.经综合分析,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胸部X线检查除出现肺纹理增强外,无重要阳性发现.

2.3 中度中毒

根据下列表现综合分析,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a. 持续咳嗽,声音嘶哑,胸痛,呼吸困难, 胸部听诊有散在的干,湿性罗音.可伴有体温增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加.

b. 胸部X线检查有散在的点片状或斑片状阴影.

2.4 重度中毒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 喉头水肿及窒息;

b. 肺水肿;

c. 昏迷;

d. 休克.

3 治疗原则

3.1 迅速脱离现场,静卧,保温,必要时吸氧.

短期内吸入大量甲醛蒸气后,出现上呼吸道刺激反应者至少观察24小时,避免活动后加重病情.

3.2 注意观察,防止肺水肿.必要时可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3.3 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预防感染.

4 劳动能力鉴定

轻度和中度中毒,经短期休息治疗,治愈后一般可以从事原作业.但有过敏体质者及重度中毒治愈后应调离.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本章重点: 1、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2、耗氧和有毒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 3、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4、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速率 5、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1、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载体作用,转运膜内外物质 催化作用,如酶 能量转换作用 3、膜孔:带极性,含水的微小孔道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共5种): 1、膜孔滤过动力: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 限制条件: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 2、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高低)扩散通过生物膜。 3、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 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该过程受载体及其数量制约,呈现特异性选择 4、主动转运:与被动易化扩散相反 特征:消耗代谢能量,具有特异性选择 5、胞吞和胞饮:物质与膜上特定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膜接触后,膜的表面张力改 变,引起膜外包或内陷进入膜内。 固体胞吞液体胞饮

小结:物质以何种方式通过生物膜,主要决定于机体各组织生物膜的特性和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 (1)理化性质包括物质的脂溶性、水溶性、解离度、分子大小等。 (2)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主要以被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进入生物膜 (3.)大多数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吸收 转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 分布 运 的运动过程 排泄 消 生物转化 除 小结:毒物吸收、分布、排泄、蓄积图解 呼 吸 摄 吸 出 入 入 收 尿

甲醛基本知识

甲醛(HCHO)是一种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醚,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装修和家具中含有的甲醛,其释放期长达3—15年。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毫克/立方米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达到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毫克/立方米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甲醛的性质: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其37%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医学和科研部门长用与标本的防腐保存。此溶液沸点为19.5℃,故在室温时极易挥发,随着温度的上升挥发速度加快。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中甲醛列居第二位。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 甲醛的用途: 甲醛因其化学反映强烈,价格低廉,100年前就广泛用于工业生产。 *甲醛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在医院和科研部门广泛用于标本的防腐保存; *一些低劣的水性内墙涂料及白乳胶也有使用甲醛做防腐剂的; *一些不法商人也用其来进行食品(如海产品、米粉等)的保鲜。 *甲醛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是制造合成树脂、油漆、塑料以及人造纤维的原料,是人造板工业制造使用的粘合剂(脲醛树脂胶、三聚氰氨树脂胶和酚醛树脂胶)的重要原料。目前,世界各国生产人造板(包括胶合板、大芯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主要使用的脲醛树脂胶(UF)为胶粘剂,脲醛树脂胶是以甲醛和尿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加成反应和缩聚反应而制成的胶粘剂。 室内的甲醛来源: 甲醛是一种来源广泛的空气污染物。 室外空气中甲醛主要来源于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润滑油的氧化分解、汽车排放、大气光化学反应。另外,生产甲醛、脲醛树脂、化学纤维、染料、橡胶制品、塑料、墨水、油漆、涂料等一些工厂也会释放大量甲醛。 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各种粘合剂、涂料、合成纺织品等等。 燃烧1000加仑石油可产生0.908kg甲醛

生物实验室常用试剂毒性说明

生物实验室常用试剂毒性说明 (1)Tris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2)氨基乙酸: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吸入尘埃。 (3)X-半乳糖(X-gal):对眼睛和皮肤有毒性。使用粉剂时遵循常规注意事项。应注意的是,X-gal 溶液是在一种有机溶剂(DMF)中制备的。 (4)β-半乳糖苷酶:有刺激性可产生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5)苯二胺: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6)苯酚:有剧毒性和高度腐蚀性,可致严重烧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操作。若有皮肤接触药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乙醇洗。 (7)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为一有剧毒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上呼吸道的黏膜、眼睛和皮肤有极大损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万一眼睛或皮肤接触到此药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丢弃被污染的衣物。 (8)苯甲酸: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 (9)苯甲酸苄酯: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避免接触眼睛。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10)苯乙醇: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远离火源、火花和明火。 (11)丙烯酰胺(未聚合的):为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吸收(有累积效应)。避免吸入尘埃。称量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酰胺粉末时,戴好手套和面罩,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聚合的丙烯酰胺是无毒的,但是使用时也应小心,因为其中可能喊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酰胺。 (12)蛋白酶K: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13)碘化丙锭: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刺激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可诱导突变并可能致癌。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小心操作。 (14)碘乙酰胺:能碱基化蛋白质上的氨基,从而影响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有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勿吸入尘埃。 (15)叠氮化钠:有剧毒性,可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转运系统。含此药物的溶液要明确标记。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小心使用。此药品为氧化剂,故保存时要远离可燃物品。(16)多聚甲醛:有剧毒。易通过皮肤吸收,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严重破坏性。避免吸入尘埃。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多聚甲醛是甲醛的未解离形式。 (17)3,3’-二氨基联苯胺四氢氯化物:为一种致癌剂,操作时要非常小心。避免吸入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18)二甲苯:可燃,高浓度有麻醉作用。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始终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19)二甲苯蓝:见二甲苯。 (20)二甲次胂酸钠:可能为致癌剂,并含有砷,有剧毒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通风橱内操作。(20)二甲次胂酸钠:可能为致癌剂,并含有砷,有剧毒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通风橱内操作。(21)N,N-二甲基酰胺(DMF):刺激眼睛、皮肤和黏膜。可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吸收发挥其毒性。慢性吸入可导致肝、肾损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22)二甲亚砜(DMSO):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DMSO 为可燃物保存于密封容器中。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23)二硫苏糖醇(DTT):为一强还原剂,有恶臭味。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当使用固体形

食品毒性物质

●酸奶: 果胶 (增稠剂) 副作用:有的增稠剂是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改性淀粉等,它们本身无毒无害,但容易升高血糖,甚至可能导致更剧烈的血糖反应。 标准:我国允许使用的有琼脂、明胶、卡拉胶等25种。 ●冰激凌、雪糕 着色剂 日落黄、柠檬黄、 胭脂红、苋菜红、亮蓝 等都是食用合成色素, 也称食用合成染料。 副作用:因对人体 有害,不能用于糕点及 肉制品。 标准:我国规定,任何婴幼儿食品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 ●冷藏肉品 山梨酸钾(防腐剂) 与水果的梨无关,山梨酸钾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的活性,还能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推荐:山梨酸钾抗菌力强、毒性较小,可参与体内正常代谢,但价格较贵,不少国家已开始逐步用它取代苯甲酸钠。 亚硝酸钠(护色剂) 亚硝酸钠不仅可以使肉制品色泽红润,还可以保鲜和防腐,目前还没有更为理想的添加剂替代它。

副作用:过量食入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更可疑的是有一定致癌性。 标准: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毫克/千克,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D-异抗坏血酸钠(抗氧化剂) 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评为“绿色食品添加剂”,可保持食品的色泽、风味,延长保质期。能防止腌制品中的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 副作用:基本无害,但是过量摄入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与皮肤疾病。 红曲红(着色剂) 天然红色素,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目前并未发现其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可以用在调制乳、冷冻饮品、果酱、腐乳、糖果、饼干、腌腊肉制品上,不允许用在生鲜肉或调理肉制品中。 ●速冻面点食品 糖精钠(甜味剂) 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又称可溶性糖精。一般认为糖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液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 副作用: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 标准:糖精钠的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在美国,凡是添加糖精钠做甜味剂的食品,均要求标有“糖精钠能引起动物肿瘤”的警告语。 甜蜜素(甜味剂) 甜蜜素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甜味剂,调配清凉饮料、加味水及果汁汽水最适宜。罐头、酱菜、饼干、蜜饯凉果等均有使用。 副作用:对肝脏及神经系统有影响,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的危害更为明显。 标准:国际市场大多要求检测甜蜜素产品微生物指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30多年前就全面禁止使用甜蜜素。 苯甲酸(防腐剂)

甲醛的性质及毒性

甲醛的性质及毒性 甲醛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并被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的重点[1]。目前,关于食品甲醛问题,国家没有统一的卫生标准,甲醛的来源也比较复杂,食用安全性更引起大众的困惑。因此,本文对食品甲醛的毒性、来源、风险分析等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甲醛(分子式:HCOH)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甲醇。水溶液的最高浓度可达55%,通常是40%,俗称福尔马林,是有刺激气味的无色液体。甲醛有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因而有杀菌和防腐的能力,常用作农药和消毒剂,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于塑料、合成树脂、造纸、印染、照相胶片的消毒防腐和玻璃腐刻。 甲醛的毒性作用按毒性分级属中等毒性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人一次误服10 m1-20 ml可导致死亡,美国环境保护局建议每日容许摄入量为0.2 mg/kg体重/日,即普通成年人(以50kg体重计)每日容许摄入10mg甲醛。发生甲醛急性经口中毒后,可直接损伤人的口腔、咽喉、食道及胃黏膜,导致出血、肾衰竭、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甲醛可引起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的损害,出现头晕、乏力、头痛、嗜睡、食欲减退、视力下降等中毒症状。 甲醛的毒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低浓度的甲醛对眼、鼻、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主要症状为流泪、打喷嚏、咳嗽、结膜炎、咽喉和支气管痉挛等。第二、甲醛具有神经系统毒性,能引起疲劳、记忆困难、情绪波动等神经官能症状。第三、甲醛是一种环境致敏原,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以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甚至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以诱发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发作严重时可以致人死亡。第四、国际癌症研究署将甲醛定为A1类致癌物[2],有研究认为高浓度的甲醛能导致耳、鼻、喉癌和白血病[3-5]。此外,甲醛是潜在的致畸和致突变物之一。 部分生产企业和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将甲醛或甲醛次硫酸氢钠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用于食品消毒、防腐、改变食品外观品质等,广西南宁在2000年12月对市

甲醛的基本知识

甲醛的基本知识

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易溶于水和乙醇,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电木)。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 基本信息 别称:蚁醛(formaldehyde) 产品别名: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英文名称:Formaldehyde 英文别名:Formalin; Methanal 化学式:CH2O, HCHO 结构简式:HCHO 分子量:30.03 CAS登录号:50-00-0 EINECS登录号:200-001-8

密度: 1.083 折射率: 1.3755-1.3775 闪点:60 ℃ 水溶性:soluble 沸点:-19.5 ℃ 熔点:-118 ℃ 性质 物理性质 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 易溶于水和乙醇,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电木)。 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可浸制生物标本,其稀溶液(0.1—0. 5%)农业上可用来浸种,给种子消毒。工业上常用催化氧化法由甲醇制取甲醛。甲醛可与银氨溶液产生银镜反应[1],使试管内壁上附着一

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

系统概述: 慕迪WTox-8000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采用公认的ISO 11348标准测量方法,以发光细菌和待测水样反应时发光强度变化来快速准备地测出水样的生物毒性,毒谱范围涵盖多于五千种潜在的毒性物质。生物毒性测试技术是一张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毒性检测系统,它提供一种有效应对污染的检测手段,整个测量过程可以在5-30分钟内完成,因而能保证对水质变化进行最快速的反应。水样毒性的大小可以通过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变化来表示。该系统广泛用于饮用水水源安全、应急评估及多种污染物毒性测定,能对水污染事件进行预警,同时可预警一般性污染事件以及慢性中毒事件。 系统特点: 检测灵活,测量周期短,相应速度快,检测过程可自由设定,可由用户定制测量周期,最短检测时间5分钟。 自动进行质控和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可检测包括重金属、农药、生物毒物、其他有机和无机有毒等才超过5000多种毒性物质; 可调定量取样装置,确保仪器通过调整试剂用量和取样量来准确测量各种水样。 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采用长寿命的非接触式注射泵,避免液体直接接触注射泵,可大大延长核心部件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全进口器件及创新的分析流路设计和试剂配方保证了极高的测量重现性,目前测量重现性可达到5%。 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员值守,可实现自动调零、自动校准、自动测量、自动清洗、自动维护、自我保护、自动回复等职能化功能。 在线监测方式多样式,可实现人工随时测量、自动定时测量、自动周期性测量等测定方式。 技术参数: 测量方式:发光菌法 光监测器:光电倍增管 测试量程:0~100% 重复性:5% 检测下限:0.5% 相应时间:可根据水样自行调整,最少5min; 测试方式:定时、等间隔、手动; 校准方式:自动校准; 相应范围:可响应5000多种有毒物质; 维护周期:1-2周更换一次发光菌; 模拟输出:4—20mA 模拟输出; 数据传输方式:RS232,RS485,GPRS; 显示:8寸彩色触摸屏,分辨率为800*600; 数据存储:五年有效数据; 工作温度:+0℃~ +40℃; 电源:220V AC±10% / 50-60H; 功耗:约100W; 尺寸:500mm*1650mm*321mm; 重量:约70KG;

生物实验室45种有毒物质

生物实验室45种有毒物质 (1) Tris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2)氨基乙酸: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吸入尘埃。 (3) X-半乳糖 (X-gal):对眼睛和皮肤有毒性。使用粉剂时遵循常规注意事项。应注意的是,X-gal 溶液是在一种有机溶剂(DMF)中制备的。(4)β-半乳糖苷酶:有刺激性,可产生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5)苯二胺: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6)苯酚:有剧毒性和高度腐蚀性,可致严重烧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操作。若有皮肤接触药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乙醇洗。 (7)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为一有剧毒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上呼吸道的黏膜、眼睛和皮肤有极大损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万一眼睛或皮肤接触到此药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丢弃被污染的衣物。

(8)苯甲酸: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 (9)苯甲酸苄酯: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避免接触眼睛。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10)苯乙醇: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远离火源、火花和明火。 (11)丙烯酰胺(未聚合的):为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吸收(有累积效应)。避免吸入尘埃。称量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酰胺粉末时,戴好手套和面罩,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聚合的丙烯酰胺是无毒的,但是使用时也应小心,因为其中可能喊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酰胺。 (12)蛋白酶K: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13)碘化丙锭: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刺激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可诱导突变并可能致癌。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小心操作。 (14)碘乙酰胺:能碱基化蛋白质上的氨基,从而影响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有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勿吸入尘埃。

甲醛性质

甲醛 1简介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缩聚反应,可以得到酚醛树脂(电木)。 中文名称:甲醛(jiǎquán) 中文别名:福尔马林、甲醛水、蚁醛溶液 英文别名:Formalin,Formol ,Methanal solution ,Oxymethylene solution ,Methy l aldehyde solution 化学式:CH?O。 结构简式:HCHO 分子空间构型:平面三角型 相对分子质量:30.03 甲醛-比例模型 键角:120° CAS:50-00-0 EINECS号:200-001-8 InChI:InChI=1/CH?O/c1-2/h1H2 国标编号:83012 UN编号:1198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编号:83012 管制信息:该品不受管制 2物化性质 无色水溶液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与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按任意比例混溶。液体在较冷时久贮易混浊,在低温时则形成三聚甲醛沉淀。蒸发时有一部分甲醛逸出,但多数变成三聚甲醛。该品为强还原剂,在微量碱性时还原性更强。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成甲酸。pH值:2.8~4.0 相对密度(d2525):1.081~1.085g/mL 熔点:-118℃ 沸点:-19.5℃ 折光率(n20D):1.3746 闪点:60℃ 临界温度:137.2℃ 临界压力:6.81MPa

爆炸极限:7-73 V% 3毒性 毒害作用 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甲醛在室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就有不适感,大于0.08m3的甲醛浓度可引起眼红、眼痒、咽喉不适或疼痛、声音嘶哑、喷嚏、胸闷、气喘、皮炎等。新装修的房间甲醛含量较高,是众多疾病的主要诱因。 LD50:800mg/kg(大鼠经口);2700mg/kg(兔经皮)。 LC50:590mg/m3(大鼠吸入)。 急性中毒 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咽喉烧灼痛、呼吸困难、肺水肿、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肝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慢性危害 甲醛有刺激性气味,低浓度即可嗅到,人对甲醛的嗅觉阈通常是0.06 ~0.07mg/m3。但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有人可达2.66mg/m3。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会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感觉障碍、免疫力降低,并可出现瞌睡、记忆力减退或神经衰弱、精神抑郁;慢性中毒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也是巨大的,长期接触甲醛可引发呼吸功能障碍和肝中毒性病变,表现为肝细胞损伤、肝辐射能异常等。 导致基因突变 2010来发现,甲醛能引起哺乳动物细胞核的基因突变、染色体损伤、八断裂。甲醛与其他多环芳烃有联合作用,如与苯并芘的联合作用会使毒性增强。 致癌 研究动物发现,大鼠暴露于每立方米15μg甲醛的环境中11个月,可致鼻癌。美囯囯家癌症研究所2009年5月12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频繁接触甲醛的化工厂工人死于血癌、淋巴癌等癌症的几率比接触甲醛机会较少的工人高很多。研究人员调查了 2.5 万名生产甲醛和甲醛树脂的化工厂工人,结果发现,工人中接触甲醛机会最多者比机会最少者的死亡率高37%。研究人员分析,长期接触甲醛增大了患上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性白血病等特殊癌症的几率。 中毒症状 ㈠当甲醛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mg/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 ㈡当室内空气中甲醛达到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 ㈢甲醛达到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 ㈣甲醛达到0.6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 ㈤甲醛达到30mg/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具体表现 1.轻度中毒 明显的眼部及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结膜充血、红肿,呼吸困难,呼吸声粗重,喉咙沙哑、讲话或干涩暗哑或湿腻。中毒者还能感受到自己呼吸声音加粗。轻度甲醛中毒症状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为一至二度的喉咙水肿。 2. 中度中毒 咳嗽不止、咯痰、胸闷、呼吸困难及干湿性破锣音。胸透X光时肺部纹理实质化,转变为散布的点状小斑点或片状阴影,即为医学上的机型支气管肺炎;喉咙水肿增重至三级。进行血气分析之时会伴随着轻、中度的低氧血症。 3.重度中毒

最全面的生物实验室危险物质及防护注意事项汇总

为了实现“健康工作50年”的号召,我觉得有必要再次提醒所有在校做室内试验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务必警惕随处可见的有害生物化学试剂,于是查到一些相关资料特此公布。可能有很多著名的有毒试剂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是那些平时不被注意的试剂同样有潜在的危险,日积月累同样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毒害。 防护用具:实验服,手套,护目镜,口罩,防毒面具等,经常佩戴。 1.EB:EB(Ethidium bromide,溴化乙锭) 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溴化乙锭用标准302nm 紫外光透射仪激发并放射出橙红色信号,观察琼脂糖凝胶中DNA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荧光染料溴化乙锭进行染色,溴化乙锭含有一个可以嵌入DNA堆积碱基之间的一个三环平面基团。它与DNA的结合几乎没有碱基序列特异性。在高离子强度的饱和溶液中,大约每2.5个碱基插入一个溴化乙锭分子。当染料分子插入后,其平面基团与螺旋的轴线垂直并通过范德华力与上下碱基相互作用。这个基团的固定位置及其与碱基的密切接近,导致与DNA结合的染料呈现荧光,其荧光产率比游离溶液中染料有所增加。DNA吸收254nm处的紫外辐射并传递给染料,而被结合的染料本身吸收302nm和366nm的光辐射。这两种情况下,被吸收的能量在可见光谱红橙区的590nm处重新发射出来。由于溴化乙锭-DNA复合物的荧光产率比没有结合DNA的染料高出20-30倍,所以当凝胶中含有游离的溴化乙锭(0.5ug/ml)时,可以检测到少至10ng的NDA条带。溴化乙锭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导致错配。溴化乙锭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会在60-70度是蒸发(所以最好不要在胶太热的时候加,或者应该加到液体里,0.5ug/ml,染色半小时)(当EB加得过多时,也可以在室温用水将已染色的凝胶浸泡20min以降低未结合的EB引起的背景荧光)。 溴化乙锭溶液的净化处理:由于溴化乙锭具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以避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1)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①将EB溶液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 ②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 KMnO4,混匀,再加入等量的25mol/L HCl,混匀,置室温数小时; ③加入一倍体积的2.5mol/L NaOH,混匀并废弃。 (2)EB含量小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①按1mg/ml的量加入活性炭,不时轻摇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 ②用滤纸过滤并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后丢弃。 2.DMSO: DMSO是二甲基亚砜,用途广泛。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即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

3.1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教学内容备注 <课程引入>: 复习1.雷电的危害有哪几方面? 2.防雷装置有哪些?个人如何防雷,简要说出几点。 <教学过程>: 第三章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护 第一节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一、毒物概述 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累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这些物质称为毒物。 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二、毒物的分类 1、按物理形态分类 (1)粉尘:是指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直径大于0.1微米。主要产生于固体物料粉碎、研磨过程。 (2)烟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状固体微粒,直径小于0.1微米。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金属蒸气等在空气中氧化而成。 (3)雾: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液滴。多由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散而成。 (4)蒸气:是指由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形成的气体。 (5)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 2、按生物作用分类 (1)刺激性毒物:此类毒物直接作用于机体组织会引起组织发炎。如酸的蒸气、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2)窒息性毒物:此类毒物会引起窒息或化学性窒息而危机健康。 (3)麻醉性毒物:此类毒物主要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4)溶血性毒物:此类毒物有溶血作用,可引起血红蛋白变性、溶血性贫血。(5)腐蚀性毒物:此类毒物有腐蚀作用,引起呼吸道腐蚀病变。 (6)致敏性毒物:此类毒物有致敏作用,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7)致癌性毒物:此类毒物有致癌作用。 (8)致畸性毒物:长期接触此类毒物可以引起机体畸形,或作用于母体引起胎儿畸形。 (9)致突变性毒物:此类毒物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变,使遗传变异。 5min 复习分析提问:粉尘、烟尘与雾有什么区别? 教学内容备注

生活中常见的“有毒食品”

生活中常见的“有毒食品”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土豆发芽吃了就会中毒,是这样吗?答案是对的。土豆芽中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素的物质,它是一种生物碱,主要成分是茄碱,人一次进食 200mg的茄碱就会中毒,300-400mg的茄碱可能导致死亡。 发芽土豆中毒在临床上症见咽喉瘙痒或灼烧感、呕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剧烈呕吐所致的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溶血性黄疸、意识丧失、全身痉挛等,最终可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如若发生此种中毒情况,应立即催吐、催泻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那么除了发芽土豆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我们常见的有毒食物呢? 1、未炒熟的四季豆 四季豆又名芸豆,是许多人喜欢的烹饪食材,为什么我们经常吃,却没有中毒呢?其实是因为未炒熟的四季豆才会引发中毒。与发芽土豆类似,四季豆中也含有有毒生物碱——皂素,食用过多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四肢麻木、脱水等症状。 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中毒呢?首先四季豆的皂素主要分布在豆荚处,所以在烹饪前要把四季豆豆荚及两端去除,其次,加热可以分解皂素,烹饪四季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加热,才可以除去中毒的风险。 2、没成熟的西红柿 西红柿清脆可口,酸酸甜甜,很多人都喜欢吃。烹饪方法也很多样,既可以拌白砂糖生吃,又可以炒鸡蛋,还可以煮汤,总有一款是你喜欢的。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吃法都是安全的,生吃西红柿一般不会给人造成麻烦,但是如果是没成熟还有些发青的西红柿就不要生吃了,和发芽土豆一样,里面含有龙葵素,大量

食用会中毒的。但是西红柿中含量没有发芽土豆那么多,所以即使中毒也可能只是轻微的不适,但也不能当做无所谓的事情,发青的西红柿还是不吃为好。 3、长黑斑的红薯 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长黑斑的红薯,那么请不要犹豫,扔掉它!这种黑斑红薯,是得了黑斑病的,它里面含有甘薯酮、莨菪素等有毒物质,食用黑斑红薯,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头疼、气喘、神志不清、抽搐、呕血、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黑斑病菌的生物活性不容易被破坏,无论水煮还是火烤都不能解除毒性,所以遇到这种红薯还是扔掉为妙。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有毒物质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有毒物质 1.DMSO: DMSO是二甲基亚砜, 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DMSO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 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 2.EB:EB(Ethidium bromide,溴化乙锭) 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溴化乙锭溶液的净化处理:由于溴化乙锭具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以避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1)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①将EB溶液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 ②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 KMnO4,混匀,再加入等量的25mol/L HCl,混匀,置室温数小时; ③加入一倍体积的2.5mol/L NaOH,混匀并废弃。 (2)EB含量小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① 按1mg/ml的量加入活性炭,不时轻摇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 ② 用滤纸过滤并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后丢弃。 3.DEPC: DEPC即二乙基焦碳酸酯(diethylprocarbonate),可灭活各种蛋白质,是RNA酶的强抑制剂。DEPC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在操作中应尽量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并避免接触皮肤。DEPC毒性并不是很强,但吸入的毒性是最强的,使用时戴口罩。不小心占到手上注意立即冲洗,RNaseAwayTM试剂可以替代DEPC,操作简单,价格低,且无毒性。只需将RNaseAwayTM直接倒在玻璃器皿和塑料器皿的表面,浸泡后用水冲洗去除,即可以快速去除器皿表面的RNase,并且不会残留而干扰后继实验。 4.丙烯酰胺: 属中等毒性物质。可通过皮肤吸收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在搬运和使用中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具,如防毒服,防毒口罩及防毒手套等。丙烯酰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毒性,同时还有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化,试验还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职业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伴随末梢神经病如手套样感觉、出汗和肌肉无力。 累积毒性,不容易排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列为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观察对象: a.接触丙烯酰胺的局部皮肤出现多汗、湿冷、脱皮、红斑; b.出现肢端麻木、刺痛、下肢乏力、嗜睡等症状; c.神经-肌电图显示有可疑神经源性损害。 治疗原则:

甲醛的性质与用途

1、甲醛的性质与用途 纯净的甲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沸点为-19℃,能与空气及氧气混合为爆炸性气体。易燃烧,能溶于水及醇,微溶于丙酮、苯和醚。甲醛气体在高压及低温下,能液化成无色液体,通常都是以水溶液出售,35%~40%甲醛水溶液被称为福尔马林。 甲醛有强的还原作用,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甲醛的水溶液如果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成甲酸,化学方程式为:2HCHO+O2→2HCOOH。甲醛在氢氧化铜的烧碱溶液中,可被氧化为乙酸钠,同时氢氧化铜被还原为氧化亚铜沉淀:HCHO+2Cu(OH)2+NaO H→HCOONa+3H2O+Cu2O↓。甲醛与其它醛类物质一样,容易与许多物质发生加成反应,因此甲醛又是不饱和化合物。加成原理是碳和氧之间的双键被破坏,在碳原子和氧原子上连接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例如甲醛可以与NaHSO3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一种主要应用于印染工业拔染剂、拔色剂、还原剂及用作丁苯橡胶、合成树脂的活化剂和一些有机物的脱色和漂白的“吊白块”。甲醛极易聚合,气体甲醛在常温下能自动聚合成三聚体,55%的甲醛水溶液在少量硫酸存在下煮沸也可以得到环状的三聚甲醛,甲醛还可以通过聚合生成更大的聚合分子,三聚甲醛不稳定,加热时容易分解为甲醛。甲醛还是近代化学工业上一重非常重要的合成原料,应用于尿素—甲醛树脂及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甲醛还是医药上的消毒剂和防腐剂,甲醛还用于表面活性剂、塑料、橡胶、鞣革、造纸、染料、制药、农药、照相胶片、炸药、建筑材料以及消毒、熏蒸和防腐过程中。可以说甲醛是化学工业中的多面手,然而过犹不及,当然一旦使用超越界限,全能冠军也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甲醛的毒性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甲醛的毒性较高,是众所公认的变态毒化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性突变物,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甲醛的毒性表现在对人的皮肤和呼吸器官有强烈反应,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 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儿童白血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很大程度与儿童长期接触甲醛有关。以下是甲醛含量超标造成的早期毒害症状:⑴有刺激性异味和不适感;⑵刺激眼睛流泪,粘膜水肿;⑶咽喉不适,粘膜水肿疼痛,皮肤过敏;⑷头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全身无力、心悸失眠;⑸引起持久性头痛、肺炎、肺水肿、丧失食欲、甚至导致死亡。 3.甲醛的存在与来源 生活中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甲醛,可以说无处不在。涉及的物品包括家具、木地板;童装、免烫衬衫;快餐面、米粉;水泡鱿鱼、海参、牛百叶、虾仁;甚至小汽车……。不难看出,衣、食、住、行—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四件事,甲醛竟然全部染指了,无处不在的甲醛让人忧心忡忡。纺织物中的甲醛 3.1甲醛在纤维制品中,主要用于染色助剂以及提高防皱、防缩效果的树脂整理剂。甲醛可以使纺织物的色泽鲜艳亮丽,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又能使棉织物防皱、防缩、阻燃。因此,甲醛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中。目前,用甲醛印染助剂比较多的是纯棉纺织品,市售的“纯棉防皱”服装或免烫衬衫,大都使用了含甲醛的助剂,穿着时可能释放出甲醛。童装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保持童装颜色的鲜艳美观的染料和助剂产品,以及服装印花中所使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 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 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 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 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 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 27.黄曲霉毒素在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羟化为解毒反应,环氧化为增毒反应。 1、毒物分类中,生物毒素可分为以下几种,既黄曲霉毒素、镰刀菌属毒素、其他曲霉和青霉和细菌毒素。 2、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 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Ⅰ相反应,结合为Ⅱ相反应。 6、活性氧对DNA的损伤机理正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①氧化应激②细胞程序化死亡。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在通常天然水中微生物降解丙氨酸的过程如下,在其括号内填写有关的化学式和生物转化途径名称,并说明这一转化过程将对水质带来什么影响。 CH3CH(NH2 )COOH O2(1) (3) + (2) (12) (13途径)酶 (6) (4) (5) (10) (7)(8)(9) CO2 , H2O (11途径) 解:有关的化学式和生物转化途径如下: (1)CO2;(2)CH3COOH;(3)NH3;(4)CoASH;(5)H2O;(6)CH3COCoA SH;(7)CH3COCOOH;(8)H2O;(9)CoASH;(10)(CH2COOH)2C(OH)COOH;(11)三羧酸循环;(12)NO2-;(13)硝化。 该过程将氮由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态转化为无机氮,利于植物利用;且此过程是耗氧过程,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差。 2.比较下列各对化合物中微生物降解的快慢,指出所依据的定性判别规律。 (1)NO2 ? OH (2)CH3 (CH2)5CH3 CH3CH2CH3 (3) CH SO3Na(CH2)3 CH3 CH3

答:(1)硝基苯降解要慢于苯酚,根据取代规律,在芳香族化合物中羟基取代基加快其降解,硝基取代基使其降解减缓。 (2)庚烷的降解要快于丙烷,根据链长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碳链越长,降解越快。(3)前者降解要快于后者,根据链分支规律,在烷基苯磺酸盐中,分支程度越大,降解越慢。 3.试说明化学物质致突变、致癌和抑制酶活性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 (1)致突变作用机理:致突变性是指生物体中细胞的遗传性质在受到外源性化学毒物低剂量的影响和损伤时,以不连续的跳跃形式发生了突然的变异。致突变作用发生在一般体细胞时,则不具有遗传性质,而是使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和增生,其结果表现为癌的形成。致突变作用如影响生殖细胞而使之产生突变时,就有可能产生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影响下一代,即将这种变化传递给子细胞,使之具有新的遗传特性。 (2)致癌机理:致癌是体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其机理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是引发阶段,即致癌物与DNA反应,引起基因突变,导致遗传密码改变。第二是促长阶段,主要是突变细胞改变了遗传信息的表达,增殖成为肿瘤,其中恶性肿瘤还会向机体其他部位扩展。 (3)抑制酶活性作用机理:有些有机化合物与酶的共价结合,这种结合往往是通过酶活性内羟基来进行的;有些重金属离子与含硫基的酶强烈结合;某些金属取代金属酶中的不同金属。 4.解释下列名词的概念。 (1)被动扩散;(2)主动转运;(3)肠肝循环;(4)血脑屏障;(5)半数有效剂量(浓度);(6)阈剂量(浓度);(7)助致癌物; (8)促癌物;(9)酶的可逆和不可逆抑制剂 答:(1)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2)主动转运:在需要消耗一定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3)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又重新被吸收,该现象

生物实验室有毒物质及注意事项

生物实验室有毒物质及注意事项 (2008-05-29 11:28:28) 1.DMSO: DMSO是二甲基亚砜,用途广泛。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即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也可作为农药的添加剂。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 DMSO也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 但是研究表明,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 DMSO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 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性不为人所知,而二甲基亚砜却可能会渗入肌肤,在一定条件下会将有毒物质代入肌肤。 吸收:吸收危险性很低。 2.饱和酚及平衡酚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引起头痛、头昏、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表现。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呼出气带酚气味,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可发生胃肠道穿孔,并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一般可在48小时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及尿酚量增高。 皮肤灼伤:创面初期为无痛性白色起皱,继而形成褐色痂皮。常见浅Ⅱ度灼伤。可经灼伤的皮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