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制定了以下

知识与技能:利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主要研究火柴盒的三种面积:火柴盒的表面积、火柴盒的总面积、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拆拼、同伴合作、自主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

教学重点:火柴盒的表面积、总面积以及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的三种面积的区分。

难点:求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下面,我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大致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出示实物,联想旧知。先出示火柴盒这一实物,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或马上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在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关于火柴盒的一些特征,既复习了第一单元的旧知,也很自然的揭示了课题,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

(重点)第二环节:多种面积,分层研究。(勇敢地退出去,适时的走进来)具体过程:在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后,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是研究三个面积问题。

于是我马上提问:“究竟先研究哪个面积呢?”我预想这时学生肯定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争论不休时,我会及时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规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这样大家会一致认为得出先研究火柴盒的表面积,再研究火柴盒的总面积,最后研究做一个火柴盒需要的材料这三个层次的研究。

1、研究火柴盒的表面积。求火柴盒的表面积方法应该不是重点。让学生求

火柴盒的表面积但我没有给学生计算的数据,目的是再一次复习计算长

方体物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物体的长、宽、高。于是我就请学生先估计

一下火柴盒的长、宽、高,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然后我又出示了一组

数据长、宽、高分别是45毫米、35毫米、15毫米请学生计算。我估计

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火柴盒的表面积,在这里我将对学生列出的

算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利用乘法分配率

使计算简便这一细节问题。同时也为解决第2个问题“求总面积”埋下

可以“简便计算”的意识。

2、研究火柴盒的总面积。首先明确火柴盒的总面积是外壳+内芯。我想学生

计算火柴盒总面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要选择最简便、合

理的方法来进行讨论,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提醒学生前面火柴盒的表面

积的结果可以用。这样给学生的讨论明确了方向,可以在计算了火柴盒

表面积的基础上再添加几个面或减少几个面的方法进行计算。预设几种

方法:

(1)用一个S+三个面

(2)用2个S-三个面

(3)上(下)面×3+左(右)面×2+前(后)面×4

3、研究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这一问题是很多学生容易忽视和

不理解的。因此我想通过让学生拆火柴盒让每个都学生明白做一个火柴

盒的纸板面积和火柴盒的总面积是不同的。我想在这里拆是可以解决这

个问题的最好办法。通过拆火柴盒学生会明白原来做一个火柴盒的纸板

总面积要比火柴盒的总面积大,而且还会有一个发现:原来火柴盒的内

芯拆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是火柴盒内芯制作时的一个特殊性。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拓展提高。由于生活中火柴盒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内芯展开后形状也是不同的,我找了各种不同的火柴盒,大致拆开后是分三类,一类就是我们前面研究过的,还有两类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先请学生欣赏生活中不同火柴盒,再对两种特殊的内芯的内芯展开图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深刻感受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变幻莫测的,我们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第四环节:课堂延伸,欣赏比较。这一环节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将生活中啤酒箱子,牛奶箱子等长方体物体从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的实际用材料面积和表面积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种展开图,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

第五环节:你说我谈,课后感言。我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同时能很自然的感受到我们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在整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互动中,认知冲突的矛盾最后还由学生自己解决。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智慧的灵感在课堂上尽情地充盈地得到流淌,而老师只在其中起到了点拨、引导、参与的作用,努力做到“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走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希望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自我的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为这节课是已学知识上的一种延伸、拓展和应用,不要求人人都能掌握,但至少是人人都有收获。这也是我上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师反思

一提到复习课,别说学生,就连老师都挠头。学过的旧知识被老师一股脑地搬出来,然后就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记定义、记概念、记公式,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练习。对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也被搞的疲惫不堪。如何才能把复习课上的生动有趣呢?本节课我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利用火柴盒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与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认为复习课枯燥无味,而是节节有新的收获。火柴盒曾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但近年来被其它一些东西所取代,很多学生对它缺乏了解。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于是我把它引进课堂,并人手一个。学生在计算火柴盒的实际用料面积时方法多样,真正做到了一题多解;在讨论火柴盒的包装问题时,学生的包装方法不尽相同,大多数同学从省纸的角度出发,认为怎样消失的面最大就怎样包,也会有个别的同学是从美观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包装方案,体现出现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整节课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最精彩的还应是学生最后的发言:“我觉得,我们真的该保护环境了……”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备课本 学校: 学科: 年级: 姓名: 时间: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从在一定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与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教材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引导学生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教学。在练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和计算练习,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设计了让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3.使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早就听说咱班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口算小能手,老师不信,特意找了几道题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课件出示:1+3= 1+3+5= 1+3+5+7= 师:咱班的同学果然名不虚传,那如果我加大难度呢?你还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吗? 师课件出示:1+3+5+7+9+11+13= 师:那像这样的题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说出答案呢?平时你们如果遇到很难理解的题老师一般会建议你怎么做?

(借助图形。) 师:是的,有的时候借助图形可以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那像这样的求多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能不能利用图形来解决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们先看两个加数的,(板书1+3)我们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再拿出3个小正方形,(师板贴)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正好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师:那这个大正方形和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生1: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2: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22,也就是大正方形边数的平方 师适时引导:1在图形中的哪?3呢?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1+3的和,每行有2个,一共有2行,所以1+3的和还可以算成22。(板书22)师:那1+3+5这道题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图形去验证一下它的结果?拿出学具袋,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生小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我们发现1个红色,3个黄色,5个绿色的小正方形正好也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三行三列,也就是3×3,也是32,所以我们发现

小学数学五年级《旋转》优秀教学设计

第五章图形的运动(三) 第1节—旋转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3--85页。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2.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3.1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 能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3 考点分析: 理解旋转的相关含义和概念,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4 教学目标依据

4.1 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旋转现象,了解旋转的简单性质,比如风扇的叶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叶片形状和大小不变.不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要让学生抓住旋转的本质特征,同时使学生经历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分析、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如何确定探究旋转的性质的方案是教学难点,这需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 4.2 教材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感知旋转现象,类比平移的定义学生不难得出旋转的定义,但对于单摆转动以及球的转动等在三维空间中的转动是否为旋转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同,在“笑脸”活动中,学生在表达关于旋转性质的猜想时语言可能不准确,这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完善,我们希望学生充分利用旋转的知识设计蕴含美感饱含哲理的图案。 4.3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单位、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应该可以理解掌握本节内容。 5 专家建议 图形与变换是新增加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它涉及图形的变化,这就对学生认识图形的能力和想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充分运用好课本已提供的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应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图形变换概念的认识和性质的理解。 6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认识图形---绘制图形---欣赏图形---课堂总结 7 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图片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初探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初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成功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达到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教师所提问题具有价值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才能基于自身实际学情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数学问题的设计浅谈如下几点: 一、问题要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提问并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量,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所提问题枯燥无味,不仅没有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相反还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如寓枯燥而抽象的理论知识于生动故事、趣味游戏之中,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单一的问题呈现方式,以故事与游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运用教学艺术对这些问题进行加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让问题的呈现形式更多样,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行为。 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这种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只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机械运用者,这并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提出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要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即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为渐进的几个小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一问题所造成的优生吃不饱,而差生又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而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各层次学生就可以基

(完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 单元,“观察物体”移到五年级下册。2.“可能性”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3.“数学广角”的内容进行调整。 4.“简易方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及其他单元内容的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原三上移来。 三、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好的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好的教学设计5篇编写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好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好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二、新知探究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__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3)教学写法:__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

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3、练习:(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当堂测评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做到兵强兵、兵练兵。}四、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好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机。学生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二、新知探究(一)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2.依照例

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导语:《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

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解]: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设计理念]: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动的、有趣的生活信息,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设计思路]:故事引入,激发兴趣——独立探索,寻找策略——相互交流,提取策略——自主比较,感悟策略——知识迁移,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生讲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们知道什么策略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能不能举例说明?(生回答)师小结那么在数学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等学完了这节数学课我们再来说说。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把“策略”与具体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收集信息,看例题,提问,从例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提问王大叔一共有多少种围羊圈的方法? 如学生猜出几种答案,这时教师追问,是不是这几种呢?你有办法验证吗?同桌讨论。 如学生一时说不上来,教师追问,看来,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答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同桌讨论。 2、同桌讨论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手上的学具操作解决来验证。 4、交流方法 (1)摆小棒,整理出长方形所有长与宽长度的可能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摆法板书:如果长方形的宽是1米,长就是8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2米,长就是7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3米,长就是6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4米,长就是5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余定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问题,能探索和发现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导学设计 导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导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导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个 (1)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92+92+9 2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2?表示求3个9 2 相加的和。 (3)比较 39 2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39 2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92的和。板书:92+9 2+9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9 2 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3 2 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 2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课题: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

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我班学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较大,我班学习优秀、反应灵活的学生有,但个别学生仍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不过学习还是很努力的。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继续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促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为后面的总复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数与形》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数与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回顾感知数形结合的应用 (1)课件展示一年级到六年级学过的一些数形结合的例子。[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总结: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研究“数”与“形”(板书) 【揭示课题】 二、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

1、出示问题情境 电子白板出示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有规律地呈现这些图,让学生说出前后两个大正方形图形相差多少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图和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说出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行或每列各有几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写出等号右边的括号里的数,是几的平方】 3、想象一下,下一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单。 预设:1=1×1=(1)2 1+3=2×2=(2)2 1+3+5=3×3=(3)2 1+3+5+7=4×4=(4)2 ;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 5、汇报交流结果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7”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凑巧是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6、思考: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第n幅呢?【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详尽的例子找到数与形之间蕴藏着的大凡的规律】

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 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 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 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重磅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 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 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 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 60. =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 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泾源县城关二小伍莲英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附页1中的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手拿一个圆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圆,你能想到有关圆的什么知识?(学生答) 2、什么叫面积?我们都学过那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学生交流反馈)。 3、那么是否也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引出新课:圆的面积 二、教学新知: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2)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 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所摆的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3)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学具,自学交流反馈,然后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总结归纳圆的面积公式: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它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面积= 长×宽 ↓↓ 圆的面积=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S = πr ×r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 圆的面积=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

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往往以问题串连的形式呈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一、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难易失衡 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但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事必躬亲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难题更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 3.暗示引导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以“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4.离题千里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二、怎样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毫无疑问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创设各种不同的思维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兴趣;案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数学产生兴趣,并且让他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活动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非常有趣、非常好玩的一门学科。以下是我对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的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们共同研讨。 一、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主要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即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旧知识联结的交点,由旧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来创设情境并引入新课。教育学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我们通常所说的复习导入、练习导入、类比旧知识导入等均可归为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巩固旧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把新知识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地建构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相同知识的联系,并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我在讲授二次函数时,首先复习函数的基本概念,再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最后才教学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对函数就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与认识,学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 二、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这种情境创设类型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因此,数学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