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的运行(三).doc

资本的运行(三).doc

资本的运行(三).doc
资本的运行(三).doc

资本的运行(三)

(总分:121.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7,分数:37.00)

1.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分数:1.00)

A.

B.

C.

D.

2.某企业的一台机器价值1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5年,每年该机器生产的产品为1万件,不考虑无形磨损,该机器生产的每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机器折旧费是

A.20元 B.10元 C.2元 D.1元

(分数:1.00)

A.

B.

C.

D.

3.若年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率,则表明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零

(分数:1.00)

A.

B.

C.

D.

4.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分数:1.00)

A.

B.

C.

D.

5.一个企业投资25万元购置机器,其使用期为5年,50万元购置厂房,其使用期为20年,5万元购置工具,其使用期为5年,1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10万元用于支付工资,已知其流动资本一年可周转5次,不考虑固定资本精神磨损,这个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为

A.3.807次 B.1次 C.1.085次 D.0.125次

(分数:1.00)

A.

C.

D.

6.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是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民收入

(分数:1.00)

A.

B.

C.

D.

7.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

A.有形损耗 B.实物补偿 C.精神损耗 D.价值补偿

(分数:1.00)

A.

B.

C.

D.

8.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C.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分数:1.00)

A.

B.

C.

D.

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c+v+m)=Ⅰ(c+△c)+Ⅱ(c+△c) B.Ⅰ(v+m)>Ⅱc

C.Ⅰ(v+m)=ⅡC D.Ⅰ(v+m)<Ⅱc

(分数:1.00)

A.

B.

C.

D.

10.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的机器设备是该厂的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分数:1.00)

A.

B.

C.

D.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1.00)

B.

C.

D.

12.假定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v)是2000,剩余价值(m)也是2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是3000,这时社会资本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一定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分数:1.00)

A.

B.

C.

D.

13.假定在扩大再生产起始的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650m)=2900

又假定资本技术构成不变,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来作为个人消费,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部门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

A.1600 B.2000 C.1500 D.3000

(分数:1.00)

A.

B.

C.

D.

14.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分数:1.00)

A.

B.

C.

D.

15.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D.劳动产品

(分数:1.00)

A.

B.

C.

D.

16.年剩余价值率表示

A.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B.预付全部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 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分数:1.00)

A.

C.

D.

17.G-W…P…W'-G'是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分数:1.00)

A.

B.

C.

D.

18.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与

A.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D.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分数:1.00)

A.

B.

C.

D.

19.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是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W'-G'·G-W…P…W'

(分数:1.00)

A.

B.

C.

D.

2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A.促使资本主义稳定增长 B.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

C.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分数:1.00)

A.

B.

C.

D.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需求不足 B.生产相对过剩 C.生产绝对过剩 D.供给不足

(分数:1.00)

A.

B.

C.

D.

2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的原因是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分数:1.00)

A.

B.

C.

D.

23.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

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分数:1.00)

A.

B.

C.

D.

24.目的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影响的是

A.资本循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增殖

(分数:1.00)

A.

B.

C.

D.

25.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 D.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分数:1.00)

A.

B.

C.

D.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资本£义基本矛盾 B.固定资本更新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分数:1.00)

A.

B.

C.

D.

27.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是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货币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商业资本的职能

(分数:1.00)

A.

B.

C.

D.

28.“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这句话是指

A.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单个资本的循环,都不包括生产消费和媒介这种消费的资本的流通

B.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单个资本的循环,都包括个人消费和媒介这种消费的一般的商品流通

C.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包括个人消费和媒介这种消费的一般的商品流通,而单个资本的循环则不包括D.单个资本的循环包括个人消费和媒介这种消费的一般的商品流通,而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则不包括

(分数:1.00)

A.

B.

C.

D.

29.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

A.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B.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C.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和资本形式的变化 D.资本运动的间断性

(分数:1.00)

A.

B.

C.

D.

30.马克思指出:“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虑,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这句话表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分数:1.00)

A.

B.

C.

D.

31.“总资本家”所有制形式是指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股份公司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有制

(分数:1.00)

A.

B.

C.

D.

32.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

A.资本主义国有制 B.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经济形式

C.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D.国有企业

(分数:1.00)

A.

B.

C.

D.

33.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其中心是

A.调节税率 B.调节物价

C.调节货币需求量 D.调节货币供应量

(分数:1.00)

A.

B.

C.

D.

34.从经济上看,它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到一定社会保障;从政治上看,缓和了社会矛盾,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它是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

A.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B.社会救济

C.计划调节 D.福利政策

(分数:1.00)

A.

B.

C.

D.

35.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基础是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C.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D.跨国公司

(分数:1.00)

A.

B.

C.

D.

36.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各国经济活动超出国界,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最突出的是

A.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B.国际分工出现新的特点

C.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

D.资本主义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分数:1.00)

A.

B.

C.

D.

37.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分数:1.00)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64.00)

38.货币资本是

(分数:2.00)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

D.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的资本

3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分数:2.00)

A.Ⅰ(v+m)=ⅡC

B.Ⅰ(c+v+m)=Ⅰc+Ⅱc

C.Ⅱ(c+v+m)=Ⅰ(v+m)+Ⅱ(v+m)

D.Ⅰ(c+v+m)=Ⅰ(c+△c)+Ⅱ(c+△c)

2.00)

41.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

(分数:2.00)

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B.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

C.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D.两大部类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42.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分数:2.00)

A.追加的生产资料

B.追加的货币准备金

C.追加的消费资料

D.追加的折旧基金

4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分数:2.00)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的速度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44.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是

(分数:2.00)

A.节省预付资本,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提高剩余价值率

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5.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分数:2.00)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

B.社会生产分为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D.社会生产按比例的发展

46.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分数:2.00)

A.商品的需求状况

B.交通和信息条件

C.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

D.自然力作用时间

47.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在于

(分数:2.00)

A.划分的目的不同

B.划分的根据不同

C.划分的阶段不同

D.划分的内容不同

48.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分数:2.00)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商业资本

49.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包括

(分数:2.00)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商品资本

D.货币资本

50.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下列交换实现的

(分数:2.00)

A.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B.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C.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交换

D.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51.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包括

(分数:2.00)

A.货币资本的循环

B.生产资本的循环

C.商品资本的循

D.不变资本的循环

5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除了流通时间以外,还包括

(分数:2.00)

A.原材料储备时间

B.劳动时间

C.停工时间

D.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53.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分数:2.00)

A.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B.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C.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D.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4.为了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往往采取的办法有

(分数:2.00)

A.利用新技术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对机器的利用率

55.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组成部分包括

(分数:2.00)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剩余价值

56.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的途径是

(分数:2.00)

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数量

B.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

C.扩大生产场所

D.提高劳动生产率

57.下列经济行为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政策措施有

(分数:2.00)

A.鼓励资本输出,带动本国企业产品输

B.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C.加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扩大内需

D.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

58.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用的经济杠杆有

(分数:2.00)

A.货币

B.财政

C.利息

D.汇率

59.当经济不景气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分数:2.00)

A.降低利率

B.大量买进债券

C.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提高再贴现率

60.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分数:2.00)

A.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B.控制现金发行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公开市场业务

61.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就具有可能性,但没有现实性,因为

(分数:2.00)

A.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商品买卖范围小,市场处于分割状态

D.商品生产规模小

6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的手段包括

(分数:2.00)

A.公开市场业务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财政收入政策

63.下列属于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有

(分数:2.00)

A.因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现有设备贬值

B.厂房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C.发明出更便宜更高效的新机器取代老设备

D.因自然力作用造成的厂房设备老化

64.产业资本保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

(分数:2.00)

A.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B.将资本区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D.将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65.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

(分数:2.00)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D.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6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目标是

(分数:2.00)

A.维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67.利率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利率

(分数:2.00)

A.可以抑制消费价格的上涨

B.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C.可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

D.有利于吸收国际短期资金

68.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计划调节”干预经济的特点有

(分数:2.00)

A.调节对象是私人企业,但没有行政约束力

B.调节对象是国有企业,但没有行政约束力

C.调节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D.计划本身是预测性、指导性的,其主要作用在于向企业传递信息,借助经济杠杆和法律体系引导企业适应国家计划

69.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是

(分数:2.00)

A.生产国际化

B.商品输出

C.资本输出

D.跨国公司

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

70.下面是资本周转的有关材料:

[材料1]

贝塞麦、西门子、吉耳克里斯特一托马斯等人新发明的炼钢法,以较少的费用,把以前需时很长的过程缩短到最低限底。用煤焦油提炼茜素或茜红染料的方法,利用现有的生产煤焦油染料的设备,已经可以在几周之内,得到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得到的结果。茜草生长需要一年,然后还需要让茜根长几年,等茜根成熟,才能制成染料。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上,85页

[材料2]

1874年,运往东亚的商品的流通时间,至少还需要十二个月,现在已经减少到十二星期左右。1825年到1857年期间的两大危机策源地,美国和印度,由于交通工具的这种变革,同欧洲的工业国家靠近了70%到90%,因而失去了这两个危机策源地的爆发能力的大部分。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上,85页

[材料3]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工业企业闲置资产的平均比例已超过60%,也就是说目前只有1/3的资产在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2/3的闲置资产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相反还在严重地影响企业的收

益。

——摘自《研究与探讨》摘要

[材料4]

襄樊内燃机车工厂物资处强化效益意识和市场观念,坚持科学管理,变生产经营为资产经营,1994~1997年4月期间,通过全处职工共同努力在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好成绩。1994年库存为247.87万元,1997年平均库存从年度来看为139.86万元,降低了108.01万元,降低率为43.6%;从资金周转天数来看,1994年为232.26天,1997年为132.35天,1997年比1994年减少了99.91天。

——摘自铁道物资科学管理,《降低物质库存,加速资金周转》1998年第6期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什么问题。

(2) 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

(3) 结合材料1~3,阐述材料4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某资本家投资150万元经营生产,其中100万元建筑厂房、购买机器和工具等,使用期为10年;20万元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30万元购买劳动力。流动资本年周转5次,m'=100%。

根据以上材料,请计算:

(1) 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

(3)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4) 该资本家一年获得多少剩余价值?

(5) 年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一、前言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 二、资本结构理论发展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952年,大卫·杜兰特提交了一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他把资本结构的理论系统地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按照这种观点,公司获取资本的来源和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 2、净营业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债权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但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经加权平均计算后,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变,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从而,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 3、传统折中理论。 核心思想: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 经典的MM理论可分为最初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和米勒模型三个阶段[2]。 1、最初的MM理论 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核心思想: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证券投资学习题第8章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第8章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1.如何理解有效资本市场的含义?有效资本市场三种形式的特征和联系是什么? 有效资本市场:市场能够知晓所有可用的信息,并且能够正确地据此决定各证券当期的市价。 有效资本市场三种形式: (1)弱式有效市场,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2)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价格已充分所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3)强式有效市场,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关系: 若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必成立;若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必成立。但反过来不成立。 2.如何检验三种有效资本市场?说出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1)弱式有效市场的检验:检验用过去的收益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信息集仅为历史价格。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无法利用过

去股价所包含的信息获得超额利润。有:序列自相关分析;串检验;滤嘴法则。 (2)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检验证券价格对公开发布信息的反应速度,信息集是所有公开的信息。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不仅无法从历史信息中获取超额利润,而且也无法通过分析当前的公开信息获得超额利润。即研究新的信息,如新股上市,市盈率高低,财务报表的公开,巨额交易,财务报表的公开和股票分割等。 (3)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研究是否有投资者或机构组织有与价格形成有关的信息的垄断力量,信息集还包括没有完全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的内幕信息。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即使拥有内幕消息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3.证券市场有哪些异象是反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 公司规模效应、市盈率效应、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效应、周末效应与元月效应等。 4.行为金融理论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局限?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 行为金融学局限性: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目录 1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2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3 有效资本市场具体阐述 4 信息性有效与价值性有效 5 导致市场有效的因素 6 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们及其理论 7 有效市场理论的反对者们及其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为围绕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展开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理论舞台。在这一理论出现之后,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各种论战,无论其依据的理论是源于法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得以围绕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建筑的构架和所提出的假设命题展开,从而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真正交锋。而在此之前,各家各派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彼此的观点却往往擦肩而过,可言者,闻者昏昏。 这一理论的最初鼓吹者费玛(Eugene Fama)认为,资本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不同信息环境下有三种“有效”形式,即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进而言之,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话,政府对信息披露的任何强制性要求都成为多余的。费玛以后,许多学者都用实证的和推理的方法试图从正面或反面来证明这一命题。 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理论的探讨并未就政府应当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问题得出定论。但事实上,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并不在于它对应有什么样的证券管理体制和证券法规得出一个结论,而在于它作为一个描述性理论,表明了宏观、中观及上市公司层面的财务信息(包括任何影响金融指标的信息)的披露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 这一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系统,让人们在该系统所设定的框架内,对股票价格本身的合理性,股票价格与信息披露和市场上其它各种因素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过去二十多年来,经济、法律学界的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写了大量的论著。虽然至今各学者的说法仍是见仁见智、了无定论,但所有对证券法学理论的严肃研究都不能不涉及这一理论。各国强制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成功与否的评判也大多以此理论作为出发点。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一、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emi—Strong 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所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 息有成交价, 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 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 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中重要的是负债资金的比率问题。关于资本结构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是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基础。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净收益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由于债权资本成本率一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率,因此公司的债权资本越多,债权资本的比例越高,综合资本成本率就越低,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忽略了财务风险,如果公司债权资本过多,债权资本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就会很高,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就会上升,公司的价值反而下降 2、净营业收益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多少、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的价值没有关系。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债权资本比例的变动会产生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可能影响到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率但实际上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可能是一个常数。公司净营业收益的确会影响公司价值,但公司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净营业收益。 3、传统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就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 1、MM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MM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不是其各类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MM资本结构理论得出的重要命题有两个: 命题一------无论公司有无债权资本,其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予以折现。 命题二: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期股权资本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随债权资本比例的上升儿增加。资本成本较低的债务公司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会被股权资本成本率的上升二抵消,最后是有债务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等于无债五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所以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CFA考试:资本市场理论——基本概念(证券组合管理)

第一章投资环境 Chapter ⒈ The Investment Setting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⒈ 解释要求的收益率(Required ROE),并讨论它的组成部分 要求的收益率(Required ROE),即投资者所希望得到的补偿其推迟消费的最低预期收益率。它有三个组成部分:① 投资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②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③ 有关的风险。 §⒉ 区别并计算:实际无风险收益率和名义无风险收益率 ⒈ 实际无风险收益率(RRFR) 实际无风险收益率,是没有通货膨胀并且未来现金流量确定的基本利息率。它有两个决定因素:① 主观因素,即个人对收入消费的时间偏好;② 客观因素,投资机会(或经济的实际增长率)。 ⒉ 名义无风险收益率(NRFR) 我们讨论利息率时,有必要区分根据总体价格水平变化进行了调整实际收益率和根据货币设定的利息率。名义无风险收益率,决定于实际利息率和其他两个因素,即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环境(或资本市场的宽松与紧张)。 ⒊ 实际无风险收益率和名义无风险收益率的关系。 NRFR =(1+RRFR)×(1+预期通货膨胀率)-1 RRFR = [(1+NRFR of Return)/(1+通货膨胀率)]-1§⒊ 解释风险溢价和风险的主要来源 风险溢价(RP),即投资者因为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在名义无风险收益率之上增加的要求收益率。 预期收益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①商业风险;②筹资风险(或财务杠杆率);③流动性风险(因二级市场产生的风险);④汇兑风险;⑤国家(或政策)风险。 上述这些风险称为系统风险,一项资产的系统风险称之为贝塔。 风险溢价可表示为:风险溢价=f(systematic market risk)。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文献综述

试论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文献综述 王萌萌 【论文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问题展开理论评述。由于学界对这个问题争论颇多,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由于一些与CAPM模型预测不一致的“异象”或“迷”,80年代后又由此产生一些争论。 【论文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股票收益;账面市值;成交量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Bachelier,1900),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模型。Fama(1970)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并借助Samuelson(1965)的分析方法和Roberts(1967)提出的三种有效形式,提出并深化了有效市场假说。 二、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两种理论假设 根据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Fama所总结的“有效市场假说”,若市场是有效的,当前股票的成交量对股票未来收益率是没有预测作用的。因此,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基石的CAPM等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中,成交量是不被考虑的因素。但是在投资管理的实务领域,以股票的成交量作为研判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依据,则是证券分析中的

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学界对这些问题争论颇多,并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即Campben,Grossman和Wang(1993)提出的“资产配置假说”,以及Morse(1980)提出的“信息不对称假说”,而Llorente,Michaely,Saar和Wang(2002)则试图将上述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假说统一起来形成“资产配置与信息不对称统一假说”。 (一)资产配置假说 Campben等(1993)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成交量交易日的股票收益率更易在随后交易日中表现出反转。他们提出了基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解释:非股票资产风险收益关系的变化导致投资者进行资产比例的重新配置(Hedgingtrades)驱动成交量的变动,例如股票以外的其他资产的收益下跌,使得投资者增加股票投资的比重,从而导致成交量放大,可见成交量变化仅仅表示“其他资产收益相对于股票收益的变化”,而且由于这种成交量的变化并不表明股票的基本价值发生变化,因此成交量的变化是暂时的,未来股票收益将会“反转”,即:股票以外其他资产收益下降导致投资者大量买入股票,从而成交量增加、同时股价上升,但一旦资产配置结束,股价将会下跌,回复到基本价值。 Conrad等(1994)采用周收益率数据,基于股票成交量构造投资组合,研究交易策略的盈利性,实证结果支持了Campbell等(1993)的假说:本周成交量较高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出现了反转;相反,本周成交量较低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则保持惯性。 (二)信息不对称假说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的理论观点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50年代之前,早期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从收益的角度来探讨资本结构。是1952年,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 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他们分为三个理论: 1.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 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 成本, 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债务资本融资可以提高 公司的财务杠杆,产生税盾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所以企业应当尽可 能利用负债融资优化其资本结构。该理论极端的认为,当负债达到100%时,公司 的平均资本成本将降至最低,此时公司的价值也将达到最大。 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如果介入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 这时候是可以因为负债从财务杠杆中获益的,这种情况下,负债确实对公司的价 值有益。实际上过多的债权资本比例,会带来过高的财务风险,而且当资金的投 资受益率小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过多的债务资本比例只能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 因此净收益理论是不够科学的。 1.2净营业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比例的多少,实际上 与公司的价值就没有关系。无论企业财务杠杆如何变化,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 本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债权的成本率不变,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债权 增加,财务风险变大,投资要求的汇报越高,反之亦然。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 是不变,所以企业融资并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公司的总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决定公司价值的应该是经营业务收益。 1.3传统折中理论

第2章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第2章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两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专指长期资本结构。 2.1.2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 负债资本是指企业利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本,代表了债权人对公司资产的债权,因而称为负债资本。负债资本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从外部借入的资本,在债务期满后,这些资本便不再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退出企业:或者继续留存企业组成企业资本周转的一部分,但必须更改债权人或延长债务偿还期限。权益资本是指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及其形成的资本公积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所组成的资本。它代表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因而又称为自由资本。任何企业的创立,按《企业法》和《公司法》规定,都必须筹集必要的资本金,这是权益资本的主体。企业开始经营以后,可以通过提取公积金、留存收益等方式不断扩大权益资本。 2.1.3资本结构优化 根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企业价值等要素之间实现优化均衡的资本结构,它应作为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就是指企业通过筹资、融资等手段,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决策过程。 2.2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净收益理论(the net incomeapproach)、净经营收益理论(the net operating income approach)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至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到底是谁,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早期资本结构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杜

资本结构理论

一、前言 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资金来源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更细致的定义是企业资金来源中短期债务、长期债务、优先股、普通股各自所占比例。之所以要研究资本结构是因为资本结构问题涉及到了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3 方的利益和冲突,涉及到企业管理者的融投资行为、资源配置行为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助于规范企业行为。资本结构理论是企业金融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自MM定理以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资本结构之谜”的探索。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试图从理论上解释企业选择某一特定资本结构的主要原因,解释企业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及其管理行为的内在关系,为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和投融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二、资本结构理论发展 纵观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四个阶段。资本结构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资本结构之谜”正在逐步被研究者揭开。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1946年希克斯在著名的《价值与资本》专著中找到资本结构踪迹。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1952年,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在美国经济研究局召开的企业理财研究学术会议上提交了一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他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资本结构的理论。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把当时对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 )的见解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净营业收益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 Theory )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 1、净收益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投资者对企业的期望报酬率Ks(即股东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2)企业能以固定利率Kd无限额融资。因为Ks 和Kd固定不变,且Kd < Ks,企业可以多多举债。(3)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式:,随着债务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渐趋下降,当债务融资达到100%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因此,该理论认为:企业利用债务筹资总是有利的,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这是因为,债务资金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综合资本成本就越接近债务成本,又由于债务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负债程度越高,综合资本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不过,该理论假设在实际中很难成立。首先,债务资本的增加,意味着财务风险增大,作为理性人的股东会要求增加报酬率Ks;其次,由于债务增加,债权人的债券保障程度下降,风险增大,Kd也会增加。这是一种极端的资本结构理论观点,虽然考虑到财务杠杆利益,却忽略了财务风险。 2、净营业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增加负债比例时,虽然负债资本成本较之于股本成本低,但由于负债加大了权益资本的风险,使得权益成本上升,于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会因负债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维持不变。因此,企业无法利用财务杠杆改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无法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的应是其营业收益。净营业收益理论隐含这样的假设:即负债的资本成本不变而股票的资本成本会随负债的增加而上升,同时认为负债的资本成本小于股票的资本成本,结果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变。按照这种理论推论,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金融市场基本理论概述

金融市场概论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有三类重要的市场对经济的运行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要素市场是分配土地、劳动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产品市场是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易的场所。在经济系统中引导资金的流向,沟通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移的市场即为金融市场。 §7.1 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 以实物货币为主体 金融机构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 19世纪以后 以信用货币逐步代替实物货币

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体 第三阶段 19世纪70年代以后 金融创新导致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 现在及以后的发展 以金融的国际化,电子化,网络化,经济虚拟化为主要标志 §7.2 金融资产的定义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有形和无形的场所。 2、金融市场反映了金融资产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3、金融市场包含交易过程中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各种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金融资产的定义金融资产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为金融工具或金融证券。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基础性金融资产与衍生性金融资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债务性资产和权益性资产;后者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包括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 分类:1、货币 2、债务性证券 3、权益性证券

4、衍生证券 机制与定价运行机制 定价机制 利率机制 汇率机制 风险机制 监管机制 主体行为 筹资行为 投资行为 套期保值 套利行为基本定价原则: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基本定价公式:()11T t t t v C R ==∑+ 其中C t —— t 时收到的现金流 R —— 投资者要求的市场收益率 T —— 现金流发生的期限V —— 资产的现值,即内在价值 金融市场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差异 在金融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借贷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暂时分离或有条件的让渡; 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货币资金。 市场交易的场所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形的,通过电讯及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交易的方式已越来越普遍。

新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 杨长汉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得到重大突破,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领域,使得MM定理的假设条件得到进一步放松。从此以后,资本结构的研究视野和领域从仅仅关注影响资本结构的“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转向“动机”、“信号”以及“激励”等内部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使对权衡难题的研究转向结构和制度的设计。至此,新资本结构理论开始取代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范畴更贴近企业资本结构的现实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对企业融资活动的指导意义。到目前为止,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了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融资顺位理论等。 1 代理成本理论 MM定理在分析中假设管理者总是代表股东的利益,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并不存在代理成本。在后来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把代理成本引入资本结构的相关模型,认为资本结构由代理成本决定。这个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Jensen and Meckling(1976)、Harris and Raviv(1990)以及Stulze(1990)。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在其《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2中,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与资本结构相关的两类代理问题:一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代理成本。只要经理持有的剩余索取权少于100%,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就会产生。而对债务的偿付要用现金,因此债务融资就会减少经理可以使用的支配资金,所以,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减轻了债务融资的收益;二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代理成本。债务融资也会产生代理成本,从而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潜在的债权人是理性的,他们就会预感企业具有风险偏好的动机,因此他们就会签订限制企业生产和投资方针的债务契约来保护他们,或者会在双方订立合约时要求较高的名义利息,这又会把企业经理风险偏好动机造成的风险转嫁到股东自己的头上,这通常被称为“资产的替代效应”,而它就是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为使代理成本最小化,经理不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Jensen and Meckling W.,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证券投资学之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以及有效市场假说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1、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概述 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使对金融问题的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但该理论是完美假设条件下标准化的理论,不能解释各种市场“异象”,从而使人们对其不断提出质疑,并导致金融理论史上的再次革命与资本市场理论的多极化发展。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使关于金融问题的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其所涵盖的大量科学分析方法与著名的金融理论,如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基础的有效市场假说等,皆在理论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然而,有效市场假说是完美假设下的标准化了的理论,现实与理论的不符使得金融市场看似充斥着大量的“异象”。这使得人们对有效市场假说不断提出质疑,开始从各种新的假设条件和角度出发更贴近现实地解释种种市场现象,并从中分化出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及分形市场理论。这些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更具说服力与实用性,从而逐步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与认可。然而,新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理论的退出,原有理论是完美条件下标准化的理论,仍是新理论的比照标准。此外,这些新兴理论正处于初步形成或初步发展阶段,还尚不成熟,且各理论基本上处于分割状态,各自分别从某个特定角度来解释资本市场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各理论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各理论之间会相互联系与借鉴并逐步走向融合,最终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2、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 传统金融理论以定性研究为主,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则侧重于运用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进行定量与实证分析,被认为是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一次革命。一般认为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开始于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源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较成体系的资本市场分析开始于2O世纪20年代,自20年代至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大派所主宰,即以Graham和Dodd 为代表的基本分析派与以Magee为主的技术分析派。到了50年代后,开始出现了第三个群体,即数量分析者。其实,对资本市场的数量分析可追溯至1900年。Louis Bachelier在其《投机理论》(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一文中,最早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收益率。50年代,数量分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52年,Markowitz在其《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中提出了均值一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创立了衡量效用与风险程度的指标,确定了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即投资者总是追求风险水平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被认为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诞生的标志。 3、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演变 有效市场理论奠定了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基石并构成了其核心内容。资产组合理论产生后,在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有效市场理论逐步形成。Kendall(1953)与Roberts(1959)发现股票价格序列类似于随机漫步,他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给足所有已知信息后,这些信息一定已经被反映于股价中了,所以股价只对新信息作出上涨或下跌的反应。由于新信息是不可预测的,那么随新信息变动的股价必然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检验简介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检验简介 一、弱式有效假说的检验 检验原理:技术分析是否能用于价格(收益)预测,若有用,则弱式有效不能成立。 检验方法: 1、序列自相关分析。(若股票收益率存在时间上的自相关,即以前的收益率能影响现在的收益率,则技术分析有用,弱式有效不能成立。)相关系数及检验见书上。 2、串检验。构造三种“串”,检验相关性。 3、滤嘴法则:给出一个股票买卖的“滤嘴”,即比阶段最低点上升时买入,比阶段最高点下降时即卖出,观察是否比买入并持有策略有更高的收益率。 二、半强式有效假说的检验: 检验原理:基本分析是否有用。 方法:事件检验法,即检验和公司基本面有关的事件发生时,股价变化有无快速反应。若能快速反应,则投资者不能通过新信息获得超额利润,基本分析失灵,半强式有效成立。 三、强式有效假说的检验 检验原理:内幕消息是否有用。 方法:检验基金或有可能获得内幕消息人士的投资绩效评价,若被评估者的投资绩效确实优于市场平均,则强式有效不能成立。 [编辑] 有效市场假说的意义 [编辑] 1.理论意义 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证券价格形成过程中在信息披露、信息传输、信息解读以及信息反馈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地,公开信息披露制度是建立有效资本市场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得以不断提高的起点。

[编辑] 2.实践意义 (1)有效市场和技术分析。 如果市场未达到弱式下的有效,则当前的价格未完全反映历史价格信息,那么未来的价格变化将进一步对过去的价格信息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技术分析和图表从过去的价格信息中分析出未来价格的某种变化倾向,从而在交易中获利。如果市场是弱式有效的,则过去的历史价格信息已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中,未来的价格变化将与当前及历史价格无关,这时使用技术分析和图表分析当前及历史价格对未来作出预测将是徒劳的。如果不运用进一步的价格序列以外的信息,明天价格最好的预测值将是今天的价格。因此在弱式有效市场中,技术分析将失效。 (2)有效市场和基本分析。 如果市场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公开信息未被当前价格完全反映,分析公开资料寻找误定价格将能增加收益。但如果市场半强式有效,那么仅仅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的分析将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因为针对当前已公开的资料信息,目前的价格是合适的,未来的价格变化与当前已知的公开信息毫无关系,其变化纯粹依赖于明天新的公开信息。对于那些只依赖于已公开信息的人来说,明天才公开的信息,他今天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不用未公开的资料,对于明天的价格,他的最好的预测值也就是今天的价格。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已公布的基本面信息无助于分析家挑选价格被高估或低估的证券,基于公开资料的基础分析毫无用处。 (3)有效市场和证券组合管理。 如果市场是强式有效的,人们获取内部资料并按照它行动,这时任何新信息(包括公开的和内部的)将迅速在市场中得到反映。所以在这种市场中,任何企图寻找内部资料信息来打击市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这种强式有效市场假设下,任何专业投资者的边际市场价值为零,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来源和加工方式能够稳定地增加收益。对于证券组合理论来说,其组合构建的条件之一即是假设证券市场是充分有效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同等地得到充分的投资信息,如各种证券收益和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不考虑交易费用。但对于证券组合的管理来说,如果市场是强式有效的,组合管理者会选择消极保守型的态度,只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率水平,因为区别将来某段时期的有利和无利的投资不可能以现阶段已知的这些投资的任何特征为依据,进而进行组合调整。因此在这样一个市场中,管理者一般模拟某一种主要的市场指数进行投资。而在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状态时,组织管理者则是积极进取的,会在选择资产和买卖时机上下功夫,努力寻找价格偏离价值的资产。 (4)有效市场的三种形式和证券投资分析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下表来表示: 市场有效性与投资分析的关系图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和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净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越高。 2、净营业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 3、传统折中观点 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务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观点 1、基本观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在完善的市场中,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2、修正观点 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又合作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成本:一项修正”。该文取消了公司无所得税的假设,认为若考虑所得税的因素,公司的价值会随财务杠杆系数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得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 类似的其他学者,比如Farrar(1967)、Stapleton(1972)等人也引入税收制度和各类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税差学派”。Stigliz(1969)、Baron(1974)等人引入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形成“破产成本学派”。 Scott(1976)、Myers(1984)、Krause(1973)等人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的观点融合,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企业债务所带来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权衡理论”。 Miller(1977)对权衡理论进行了尖刻的批评,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负债的税收利益正好被个人负债的税收付出所抵消。 De Angelo和Masulis(1980)、Bradley(1984)等人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到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同时,另一方面又把税收利益从原来的负债税收利益引申到非负债税收利益方面,实际上扩大了成本和利益所包含的内容,把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相关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修正后的权衡学派。 由于静态的权衡理论的困境,学者们开始研究动态的权衡理论。Fisher、Heinkel和Zechner(1989)以及Goldstein、Ju和Leland(2001)提出了投资和分配原则外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Brennan和Schwartz(1984)、Titman和Tsyplakov(2003)则分析了投资内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

资本结构理论的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的综述 一、引言 作为公司财务学三大决策体系之一的资本结构决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1958年资本结构无关论即“MM定理,,(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提出,正式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学者们在逐渐放松“MM定理”假设的条件下提出了各种资本结构理论,如权衡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负债代理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以及资本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等,试图解释现实公司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其中争议最多也最为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便是权衡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和自由现金流量假说(Berger、Ofek和Yermaek,1997;shyam-Sunder和MyerS,1999;Fama和Freneh,2002)。 权衡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以及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这三大经典资本结构理论虽然增进了人们对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认识,但是都建立在人尤其是管理者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之上。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并非完全理性,表征之一就是人们的过度自信行为,而且相对于一般人来说,掌握公司控制权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存在动摇了传统公司财务学的重要基石之一—理性人假设,由此学者们开始了行为公司财务学的研究,主要探讨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尤其是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①,[1]其中,以Heaton、Malmendier和Tate以及Hackbarth为代表的学者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进行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对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构成了挑战。鉴于此,本文在简要介绍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三大经典资本结构理论提出的挑战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 传统的公司财务学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考察理性管理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在决策时具有一致的信念和偏好。也就是说,当接收到新的信息时,决策者会根据贝叶斯法则来正确地调整自己的信念;在信念确定以后,他们会根据诸如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这样的标准来做出决策(Barberis和Thaler,2003)。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在进行决策时信念和偏好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并表现出过度自信、典型性(repre-sentativeness)、锚定(anchoring)、损失规避以及心理账户等行为特征。[2]这方面最为稳定的研究发现就是,人们在决策判断过程中会表现出过度自信行为。[3]这里的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的能力和知识面而产生偏差,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人们会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一)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形成原因 人的过度自信行为主要产生于“好于平均”(better-than-average)效应,即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能力要高于平均水平(Larwood和Whittaker,1977;Alicke,1985)。例如,当被问及驾驶技能时,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能要高于平均水平(Svenson,1981)。这样的“好于平均”效应会影响人们的因果归因,使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会取得成功,从而把成功归因为自身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咎于坏运气,这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过度自信。[4]另外,对未来前景的过度乐观②也能强化人们的过度自信,尤其当人们乐观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时(Langer,1975;Weinstein,1980)。过度自信在许多职业领域都存在,譬如工程师、医生和护士、律师、管理者以及创业者等[5,6],但是相对于一般人来说,公司的管理者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③:(l)存在控制幻觉。由于管理者对公司的重要决策拥有话语权,他们可以决定是否实施公司的某项投资决策或者收购活动,这可能使得挑选投资项目的管理者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投资项目的结果,因此会低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7](2)高度承诺好的业绩。一方面,管理者的大部分薪酬由公司的股票和股票期权所构成,而股票和股票期权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另一方面,管理者被公司聘任或者解聘的可能性也取决于公司的业绩,这使得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与公司的价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David Durand 1952年系统的总结了提出了三种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净收益理论、净营运收益理论、传统理论。 1、净收益理论:当企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负债即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资本结构最优。 2、净营运收益理论:是另一个极端理论,财务负债扩大所带来的财务好处被增加的权益成本所抵消,结果是投资者仍以原来固定的加权平均成本衡量企业的净营运收益,企业价值没有变化,即不存在最优资本决策问题。 3、传统理论:介于两理论之间,企业负债融资的负债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先下降后上升,企业价值则有上升转为下降,其转折点处资本结构为最佳资本结构。 二、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美国学者Modigliani&Miller在1958年6月首次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到企业金融研究领域,提出MM定理。 MM定理中心命题是在一定假定条件下推导的,其基本假设包括:企业的经营风险可用息税前利润(EBIT)的标准差来衡量;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收益及风险的语气是相同的;公司无破产成本;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投资者可以按自己意愿进行各种套利活动,无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各期的现金流量预期值为固定值,EBIT 固定不变,财务负债收益全部支付给股东。 由此假设出发许多经济学家一次放松一个或多个假定,从而提出了种种改进理论: 1、MM无关性定理:由于市场上的套利机制的作用,在不考虑税收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总价值将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相等。 2、1969年修正的MM定理:按税法规定,公司对债券持有人支付的利息免征公司所得税,而股息支出和税前净利润应缴纳公司所得税,因此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公司所得税方面可以享受优惠。由此得出结论公司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负债即100%的负债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 3、1977年,Miller提出米勒模型:个人所得税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负债的节税利益,但是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负债的节税利益并不会完全消失。企业负债越高,企业市场价值越大。 三、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 1、1976年,Jensen&Meckling代理理论:分析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问题,引入了包括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和剩余损失在内的代理成本概念,并指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应该是在给定的内部资本水平下,能够使代理成本最小化的债务权益比率。Timan(1984)则探讨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客户、工人和供货商等)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2、1977年,Leland Hayne & D.pyle 提出信号理论:企业提高负债比率,经营管理者持股比率相对上升.由于股本资产是风险资产,对于风险厌恶的经营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