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佛教的基本知识

1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基本知识

俗语佛缘小考佛教中的一些名词解释苦?乐?灭道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

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地说:

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

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

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

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俗语佛缘小考

结缘:于佛法结缘。创未来得度之缘也。止观六上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文句二下曰:‘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文句记二下曰: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成未来修得三德之先萌也。

皈依:释氏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三皈。皈依者,谓身心归向之也。

受戒:简单的说就是接受佛教戒条的约束,所受五戒乃佛教所有戒条的基础,特别是前四戒为佛教四大根本戒。何为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开光:又叫做开眼,即佛像落成后,举行仪式供奉之。

止观: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加持:指加工持诵,工夫增上。

功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布施: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放生:释放被羁禁的生物。

发心: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

灌顶:密教有灌顶法,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有种种不同的方法。

活佛摸顶:也称摸顶赐福,由具备转世资格的高僧将自身的法力加持给受用者,起到护持功效。

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盘的别名。

随缘: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随缘度日”。

极乐世界:佛教术语。也称净土、乐邦。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

戒律: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

项具体戒条。

释迦摩尼出生之前是不是佛?他为什么要依托于人的身体?没有佛教之前佛在哪里?

好像说他多大的时候成佛,创立佛教,佛教和佛什么关系,他还没有出生之前哪个佛在教化我们,毕竟距离他出生才几千年的历史。

首先,佛陀出生以前,是不是佛呢?所以佛为什么要依托于人的身体呢?那佛来出生人间,不是人的身体那是什么?当然是人身啦,佛是人而不是神,这个一定要记住,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出世大圣人,不是神!再来,释迦牟尼佛前谁教导我们呢?讲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宇宙观放大,不能局限在地球,地球在佛经里叫南瞻部洲,因为佛教讲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10亿个太阳系)是一个佛教导的区域,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名字叫娑婆世界,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前一位佛叫迦叶佛,迦叶佛降生人间时,还没有今天的地球呢,只能方便说是前一个地球的佛,因为宇宙有成,住,坏,空,所以这一点都不奇怪,那么就我们现在的地球来讲,佛出生前,是无佛时代,无佛时代,只有独觉,那么我们这个地球只有出生过一位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为什么要来人间出生,他来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经典里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佛说过“吾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简单讲让你听的懂的意思就是,我以一件大事的缘故,所以才来出生人间,那么这件大事是什么事呢?就是令众生转迷成悟,转凡成圣,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么释迦牟尼佛累劫修行,都详记载于《佛本行集经》,释迦牟尼佛并不是第一次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他已经往返娑婆8000次了,所以佛并不是说是地球的专利品,在佛经里,都是讲娑婆世界,而10亿个太阳系,有多少个地球,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地球形成前,佛就已经在努力修行了,不是只有地球才有生命的,这在佛经里讲的很清楚,有无量的他方世界,无量的他方(其他星球)众生。佛教的宇宙观很广大的。

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简单说派名

首先分大乘和小乘,中国主要以大乘为主。大乘又分显教和密宗,密宗一部分是在明朝时候,被从中国赶到日本去了,叫做东密,这一支在教法上不够完备,另一

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藏密了。

咱们这里的大乘还主要是显教,谁都能看,都能学的:最普遍的就是净土宗了,也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以后再好好修行的,另外还有禅宗,天台宗,莲宗,华严宗,法相宗,俱舍宗等等宗下又分派,最明显的就是禅宗了,比方有临济、沩仰、云门、法眼和曹洞。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

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传法中国佛教中的十大宗派是哪些?

1、三论宗

2、唯识宗

3、天台宗

4、华严宗

5、禅宗

6、净土宗

7、律宗

8、密宗

9、俱舍 10、成实

中国佛教共分为十宗。由于佛教传入东土,与中国文化融和,祖师大德们在义理的发挥,或修持的方法上,各有所专,自成一家,形成宗派,但并非思想上的分歧。例如:禅、净、密各宗,皆具修持特色;其中律宗深入研究律仪、心法,属于行为与起心动念的制约、引导,贯通于其他各宗各派。华严、天台、唯识、三论、俱舍、成实等六个宗派,均属义理的阐释,各有重点,兼弘则可触类旁通。以上合计十宗,其中俱舍、成实宗为小乘,其余八宗皆为大乘。大乘八宗的特色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涵盖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大小乘十宗,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中,或扮演阶段性的过渡桥梁角色,或在

思想领域绽放奇葩,或在生活修行上成为具体实践的日课,各有特色,相辅相成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共同彰显了佛法的奥义。

禅师的名字,由于各教一方,遂成派名。收集佛教信息,如寓言故事,术语,

最好是有情节性、画面感的。佛陀割肉喂鹰的本生故事,佛陀的故事,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莲文化与哪种(宗教)文化有关?举例说明。

俗语成语来源于佛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五体投地”

“无事不登三宝殿”

“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

“临时抱佛脚”

“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宁拆三座庙,不毁一门亲”

“色即是空”

“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来源于佛教文化的用语:

例如"一刹那"、“口头禅"临时抱佛脚等。

三生有幸:佛教称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这个成语形容幸运无比。多用在初次见面

的客套话。

大显神通:神通,佛教、道教指无所不能的力量,泛指高超的本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充分显示自己高超的本领

一尘不染:佛家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了物欲,不被六尘所沾染,保持心地洁净。现用来比喻做官清廉,或人品纯洁高尚,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用来形容环境或物体非常洁净。

花花世界:《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后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

志愿: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泛指志向意愿。

抖擞:抖擞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法苑珠林》中说:“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灰尘。”抖擞,后来的意思是振作、奋发等。

江湖:江西、湖南古时禅风极盛,由此而泛指禅僧为江湖。

一刀两断:《五灯会元》卷中有:“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后“一刀两断”多比喻干脆利落。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头棒喝,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四大皆空,面壁九年,降龙伏虎。

轮回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三生有

幸大千世界立地成佛

自作自受醍醐灌顶镜花水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解铃还需系铃人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古人有云:四大皆空、五根清静、六神无主,分别是哪四大?哪五根?哪六神?

日常用语中的佛教文化(日用而不知)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爱河、烦恼、浩劫、流通、欲火、宿命、弹指、随缘、面壁、相应、宗旨、悲观、单位、净土、习气、正宗、无边;

口头禅、野狐禅、门外汉、开眼界;

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家贼难防、羚羊挂角、森罗万象、雁塔题名、皆大欢喜、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单刀直入、空中楼阁、一心不乱、一丝不挂、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天花乱坠、无风起浪、三头六臂、大千世界;

十八层地狱、一报还一报、药医不死病、八字没见一撇;挂羊头,卖狗肉;无事不登三宝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十大经典佛教用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生活中的佛教用语

1.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句中的「浮屠」原来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其实,「浮屠」本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即是「佛陀」,指释迦牟尼。后来大概因「屠」字令人联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词语,所以渐渐被音近的「佛陀」取代。而「七级浮屠」的「浮屠」,梵语是Buddhastupa,音译后的略称也是「浮屠」。所以,「浮屠」既可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

2.刹那:「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意思是一瞬间,古印度以「刹那」作为最短的时间单位。佛学著作之中,有说一弹指顷(顷即短时间)有六十刹那,又有谓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生即发生,灭即消灭)。看来佛学中的「刹那」是可数的。「刹那」后来被广泛运用,撇除佛学的涵义,它所表示的就是难以量化的极短暂的时间。

3.世界:佛教《楞严经》:「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现解作「唯一的途径、方法」,原来这个词语本是佛教

用语。「不二」的意思是平等而无差异,是佛教的一种哲理;而「法门」就是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在佛教八万四千个法门之中,「不二法门」是可以直接入道的、最重要的法门。

除了以上的例子,「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甚至「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也是出自佛经。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可以查查词典,或翻看相关的书籍。

禅修资讯文章列表

五台山兴办佛学院培养新一代高僧名尼

古寺地宫惊现鎏金喇嘛塔

海内外佛教界将首次公祭炎帝

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学术研讨会即将

举行

佛光山中天寺盂兰盆孝亲报恩法会圆满

僧圆性法师《倘佯在花雨里》东禅馆展出

珠海普陀寺首届六祖禅短期出家于10日结束

黄梅四祖寺第四届禅文化夏令营隆重开营

广州“禅修旅游”受白领热捧

广州38名中小学福利生短期出家引热议

80名都市人佛门内减压

佛教八识

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眼识——眼睛——色(形象);

2、耳识——耳朵——声(音声);

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

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

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

6、意识;

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

8、阿赖耶识。

在此八识中,有一个共同的心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那就是意识。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在取决;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同样的眼识作用后,

其第六识——意识却发出厌恶、排拒等心理活动,这便证明了:人的意识不同,故反应不同。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而每个人的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平常我们说:“我想……”或“我喜欢……”、“我不要……”等等,其实都是第六识——意识的活动作用。

佛教所说的三大类烦恼:

①根本烦恼——贪、嗔(急怒)、痴(愚痴)、慢、疑、恶见6种。

②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③十小随烦恼——愤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欺骗、倨傲、迫爱、嫉妒、自私。

佛教认为人之有吉凶祸福,因为人的“心”不时有各种烦恼和意念,然后会诸言行,成为招引吉凶的基因,久而久之的重复出现,便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后变成性格,性格又决定其命运。

因此,“心”不但成为人“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连锁因果的根源,也成为个体轮回的根本所在了。

名僧风采列表

[浙江]印悟[湖北]果胜 [浙江]昌

峰 [浙江]慈满

[广东]弘隆 [湖南]延藏 [湖南]宗

显 [广东]满如

[广东]自度 [浙江]福文浙江]峙

宇 [陕西]增勤[广东]大愿 [山东]印慈 [四川]胜

精 [四川]隆宣

[四川]素全 [四川]素慧 [河南]寂

灯 [河南]妙弘

[河南]果建 [云南]能寿 [四川]觉

行 [上海]果智

[陕西]正竖 [陕西]界明 [陕西]宽

昌 [日本]则竹秀南[江西]坚明 [江西]证

通 [江西]纯

闻 [江西]净明

[江西]养空 [江西]无非[江西]道

云 [江西]坚量

[江西]妙乐 [江西]佛音 [江西]妙

安[江苏]隆相

[浙江]怡藏 [浙江]允观 [浙江]贤

崇 [浙江]惟航

[江苏]昌鉴 [江苏]秋风[江苏]秋

爽 [江苏]能修

[江苏]心澄 [重庆]身振[浙江]光

泉 [江苏]传义

[重庆]正刚[江苏]普仁[福建]法

源[福建]法云

[福建]忠明 [福建]净心 [福建]竺

冰[湖北]祖华

[湖北]印广[湖北]圣君 [江苏]随

学[安徽]宽见

[湖北]隆印 [江苏]能超[黑龙江]正

修[湖南]宝昙

[湖南]大岳[湖南]怀泉 [江苏]常

静 [江苏]闻谛

[江苏]心悦[湖北]宗辉[辽宁]义

辉 [河南]演隆

[重庆]正智 [辽宁]净慧 [山西]广

波 [广东]宏满

当代大德列表

[中国大陆]妙

灵 [泰国]苏达摩耶提拉

[中国台湾]印

顺 [中国大陆]明旸

[中国大陆]赵朴初居

士[其他地区]仁俊

[中国台湾]南怀

谨 [其他地区]乐渡

[泰国]颂德雅纳桑瓦

喇[菲律宾]唯慈[新加坡]隆

[加拿大]性空

[加拿大]诚

[中国香港]圣一

[中国香港]觉

光 [

中国台湾]惟觉

[中国台湾]星

云 [中国台湾]证严

[中国大陆]一

诚 [中国台湾]圣严

[中国大陆]本

焕[中国大陆]学诚

[中国台湾]净

空 [中国大陆]大安

[中国大陆]圣

辉[中国大陆]净慧

[泰国]仁

[泰国]仁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