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三

一、选择题

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

D.矿泉水是溶液

3.同一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变稀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仍为饱和溶液D.以上均不对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逸出

B.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C.喝下汽水感到有气味冲到鼻腔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5.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B.稀溶液

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6.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是( )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7.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 g,则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间的质量比为( )

A.1∶9∶10 B.1∶10∶11

C.9∶1∶10 D.10∶1∶11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20 g某物质溶解在100 g水里形成溶液,则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B.20 ℃时20 g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C.20 g某物质在100 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20 ℃时100 g水里最多只能溶解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9.影响固体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界条件是( )

A.加入水的多少B.加入溶质的多少

C.是否进行震荡和搅拌D.温度的变化

10.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碳酸钠难溶于水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D.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二、填空题

1.夏天把一盆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盆边会出现一些小气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汽水瓶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从瓶中逸出,这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图所示,四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A、B、C、D集合分别表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如________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等.

4.0 ℃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这说明在0 ℃,当氧气的压力为________时,________水中最多可溶解________的氧气.

5.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

(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_____.

(3)t2℃时,100 g水中加入20 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____g,或使其温度降到________℃.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溶解度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二 基础练习 1.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A.100g水中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D.36g为最大量 2.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A.变小B.变大C.不变D.不一定变 3.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和溶剂的量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4.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D.氧气 5.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6.氯化钠溶解度曲线是()

A.一条略为上升的曲线B.一条略为上升的直线 C.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D.一条略为下降的曲线 9.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下列方法: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1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如下关系,请按要求填表: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选填序号)。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浓度也相等 B.t2℃时,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C.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为降至t1℃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D.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降至t1℃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顺序为m(乙)> m(甲)=m(丙) E.将t1℃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其浓度可能都不发生变化 F.将t2℃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降温,其浓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 第三节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1) 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 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食盐很难溶解) (3) 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 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初三化学 溶解度、结晶经典习题精编(附答案)

初三化学溶解度、结晶经典习题精编(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20406080硝酸钾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110169 A、在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固体,能够得到140 g溶液 B、随着溶液温度不断升高,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C、60℃时210 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能析出 78、4 g硝酸钾晶体 D、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会溶解 2、下面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氯化钠大 B、t1℃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硝酸钾 C、t2℃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温度高于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3、已知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温度/℃102030405060溶解度/g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37、3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110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 36、0 g 至 36、3 g 之间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度/℃102030405060溶解度/g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37、3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110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20℃时,向68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2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 C、分别将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40℃,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钠溶液 D、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采用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氧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溶解度》练习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溶解度》练习题(无答案) 基础知识 1、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克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在20o 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它表示在时,克水中溶解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在20o C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如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除受温度影响以外,还与、的性质有关,例如,蔗糖很容易溶解在水中,碳酸钙不溶于水中;碘不溶于水中,但能溶于酒精中。 5、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6、某物质在20o C溶解度为12克,它属于溶物质。 基础过关 1.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A物质,30℃时,100g水中溶解35g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20℃时20g食盐放在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A.70g B.69g C.68g D.67g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升高温度,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都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D.1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硝酸钠。在相同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0g 硝酸钠。这说明随着溶剂量的增加,溶质的溶解度也增大 4.下列关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叙述正确的是()A.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0g某物质,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九年级化学 溶解度专项练习作业

溶解度专项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的溶解度一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蔗糖水属于水溶液 C: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D: 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证明气体的溶解度和压强有关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B:t 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时仍是饱和溶液 C:t 1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 2℃降至t 1 ℃,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一定是丙物质 3、t 1 ℃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 升温到t 2 ℃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请填空: (1)从t 1℃到t 2 ℃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_____(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_____结晶的方法提纯a 第3题图第2题图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t 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_____; (2)t 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 1 ℃时, 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 5、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时,B、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 3℃时A物质饱和溶液降至t 2 ℃,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若A中有少量B时,采取的结晶方式提纯A. (4)t 3 ℃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用A B C表示)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最新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下图)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 2.P 点的的含义是: 。 3.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4.除去A 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 与少量B 的混合物,用 法。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N 点为t 3℃时A 的 溶液,可通过 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 它变为饱和溶液。 8.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大量晶体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9. 曲线以上的点代表示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二.填空题 1、(2010年·武汉市·元调)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 法 (只写一种即可)。 (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 g 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 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 (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 。 2、(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 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 _℃。 ⑵ t 3℃时,将50 g A 物质溶于50 g 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___(填“饱 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 将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 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下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t 1℃时,向两只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 两种物质至不 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 ”或 “B ”)。 (2) 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 2℃的A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 __。(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123 s /g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 2.打开汽水瓶塞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 A.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60℃时,50g水中溶解10.48gM恰好达到饱和,则M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4.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5.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X,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Y,则X、Y两种物质

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A.X<Y B.X>Y C.X=Y D.无法比较 6.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现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g KNO3晶体。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A.m1=m2 B.m1>m2 C.m1<m2 D.m1=2m2 7.“20℃时KClO3的溶解度为7.4g”,它表示() A.20℃时100g KClO3饱和溶液中含KClO37.4g B.20℃时,KClO3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最多溶解7.4g KClO3 D.20℃时,100g水溶解7.4g KClO3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8.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A.70g B.69g C.68g D.67g 9.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溶解度 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剂量里,离开这两个条件谈饱和或者不饱和溶液无意义。) (2)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例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故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酒精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升高温度或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方法:(1)若溶液中有溶质,并且溶质不减少,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2)若溶液中无溶质,加入同种溶质后溶质不溶解,则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A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谈溶解度才有意义。B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若不指名溶剂一般是指水做溶剂。C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D 单位: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在指物质溶解度时,一定要把单位带上,不带单位是错误的)。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3)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

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 2包(预先称好)、5 g 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三 一、选择题 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 D.矿泉水是溶液 3.同一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变稀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仍为饱和溶液D.以上均不对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逸出 B.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C.喝下汽水感到有气味冲到鼻腔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5.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B.稀溶液 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6.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是( )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7.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 g,则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间的质量比为( ) A.1∶9∶10 B.1∶10∶11 C.9∶1∶10 D.10∶1∶11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20 g某物质溶解在100 g水里形成溶液,则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B.20 ℃时20 g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C.20 g某物质在100 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20 ℃时100 g水里最多只能溶解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9.影响固体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界条件是( ) A.加入水的多少B.加入溶质的多少 C.是否进行震荡和搅拌D.温度的变化 10.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碳酸钠难溶于水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D.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二、填空题 1.夏天把一盆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盆边会出现一些小气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汽水瓶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从瓶中逸出,这是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习题(含答案)

课题2 溶解度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t ℃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向溶液中加入t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2.(2018山东菏泽东明一模)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C.要使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往100 g水中加入90 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190 g甲的溶液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已知:在温度不变时,发生如下变化: 甲溶液乙溶液丙溶液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和丙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D.将丙溶液再蒸发10 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5 g 2.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 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20 ℃时,称取31.6 g KNO 3固体加入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当KNO 3中混有少量NaCl 时,提纯KNO 3所采用的方法为 。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2018陕西西安高新一中八模,20,★★☆)40 ℃时,取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同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 ℃,固体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仔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b>a>c 时的温度为t,则t 的取值范围是 。 (2)烧杯甲里是 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 物质的溶液。 (3)40 ℃时,烧杯 里溶液中水量最少。 2.(2017广西南宁第八中学一模,2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 学习研讨 一、饱和溶液 【自主学习】 【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完成试验9-5,填下表。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探究II】完成试验9-6,填下表。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形成概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2、这一过程叫做结晶。结晶包括结晶和结晶。 【分析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 习题精选(一).docx

溶解度习题精选(一) 例1:将t ℃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 ℃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减小 B.溶液仍为t ℃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 ℃时的溶解度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剖析:原溶液为t ℃时的饱和溶液,蒸发溶剂,由于溶剂减少,因此会有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小,A 正确;因为溶液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液仍为t ℃时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 D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至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 剖析:将生石灰(CaO)放入石灰水中,CaO与溶剂水反应:CaO+H2O==Ca(OH)2,溶剂质量减少,而原溶液是某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因此溶质减少,浓度不变。 答案 C 例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当温度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剖析:理解溶解度曲线,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其中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就溶解度曲线的类型来说,可分为“陡升型”(如a)、“缓升型”(如b)和“下降型”(如c)。溶解度曲线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查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溶解度的大

小,确定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及比较不同物质析出晶体的多少,以及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答案:(1)t2 (2)a>b>c。 练习 1.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水 B.增加KNO3 C.不断搅拌 D.升高温度 2.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氮气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a、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实验9-2) d、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e、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g、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一般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周期。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 (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注意:用汽油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用汽油清洗是利用汽油来溶解油脂,形成的是溶液;而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洗涤剂将油珠乳化变小,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a、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 b、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C、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要指明压强),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 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g 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