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课题承担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课题的背景、目标以及关键技术研究方向。
同时,还介绍了该项目课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该项目课题的意义和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
1.引言1.1背景介绍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863计划”)的背景以及该计划在现代交通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课题。
同时,介绍了该项目课题的目标和意义。
2.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方向2.1节能技术本节重点介绍了该项目课题在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方向,包括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轻量化技术、低阻力轮胎技术等。
2.2新能源汽车技术本节主要介绍了该项目课题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动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
3.重大项目课题的发展现状3.1项目成果本节介绍了该项目课题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突破、节能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等。
3.2项目进展本节主要介绍了该项目课题的整体进展情况,包括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合作单位的参与情况。
4.重大项目课题的未来发展方向4.1技术创新与升级本节主要探讨了该项目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与升级、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4.2政策支持与培育环境本节介绍了重大项目课题在政策支持和培育环境方面的需求,包括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推动、产业链的完善等。
5.重大项目课题的意义和影响5.1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本节分析了该项目课题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5.2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动本节讨论了该项目课题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等。
6.结论本节总结了该项目课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课题序号课题名称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1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万钢2 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清华大学欧阳明高3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样车(轿车)开发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张觉慧4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样车(客车)开发和生产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高卫民5 BJ6123C6N4D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品示范样车开发和生产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刘国强6 奇瑞B11燃料电池轿车示范样车开发和生产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方运舟7 ISG型长安中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汪正胜8 一汽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李骏9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鲁付俊10 混合动力客车/乘用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黄佳腾11 串联式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北京时代华通电动技术有限公司郭淑英12 混合动力客车/乘用车动力系统技术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吴志新13 长安CV11中混合动力乘用车开发及产业化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任勇14 长安CV8中混合动力较车开发及产业化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周安健15 奇瑞A5混合动力轿车整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陆建辉16 一汽混合动力客车整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刘松平17 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开发及产业化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王钦普18 一汽混合动力轿车整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艳华19 东风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东风汽车公司黄兆勤20 奇瑞M1混合动力轿车整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邓晓龙21 五洲龙混合动力客车开发和产业化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王扬满22 吉利混合动力乘用车整车产品研制与开发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余卫23 北汽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研发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扬24 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陈军25 哈飞纯电动乘用车整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尹雪峰26 海马纯电动乘用车整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杨建中27 SWB6116HEV混合动力客车研发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立春28 自主创新新型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研发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张彤29 采用电动轮驱动的串联混合动力轿车开发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李宝华30 华晨中华混合动力轿车开发和产业化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刘志刚31 车用低压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胡里清32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明平文33 基于CCM技术的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潘牧34 模压薄型燃料电池双极板制备技术大连交通大学葛继平35 基于冲压成形的燃料电池电堆金属双极板制造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张卫刚36 国产燃料电池用炭纸生产应用技术研究中南大学黄启忠37 质子膜燃料电池用炭纤维纸的研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李辉38 国产燃料电池增强型质子交换膜应用技术研究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侯中军3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增强型质子交换膜的开发及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40 国产燃料电池增强型质子交换膜批量生产技术研究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黄斌香41 高性能、长寿命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技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邵志刚42 燃料电池系统空气压缩机及膨胀器研制浙江大学陶国良43 燃料电池系统空气压缩机及膨胀机研制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44 燃料电池车用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湿度、流量传感元件应用研究兰州交通大学王良璧45 燃料电池客车用大功率DC/DC变换器研发北京三士龙腾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焦洪杰46 车用大功率DC/DC变换器研发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伍理勋47 混合电动轿车用镍氢动力蓄电池组的研发中山中炬森莱高技术有限公司段秋生48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卢世刚49 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研发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吴晓东50 混合电动车用镍氢动力电源系统研制及规模化应用春兰集团公司邢志勇51 电动汽车用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吴伯荣52 HEV用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系统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毅夫53 混合动力汽车用8Ah高功率镍氢蓄电池开发天津蓝天高科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王希文54 电动汽车高性能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研制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刚5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开发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鲁56 超级电容器哈尔滨巨容新能源有限公司王海杰57 车用超级电容器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华黎58 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河南科隆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程清丰59 动力电池用高性能价格比储氢合金的开发北京浩运工贸有限公司张沛龙60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研制、开发湖南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胡国荣61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龚金保62 镍氢动力蓄电池隔膜应用技术研究营口市向阳化工总厂王立才63 高性能动力蓄电池隔膜的研制及产业化华南理工大学梁云64 动力蓄电池管理系统SOC估算方法研究同济大学孙泽昌65 无机、有机体系超级电容器多孔炭的开发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徐斌66 超级电容器用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织物的研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宋燕67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上海大郡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庄朝辉68 车用多模式永磁驱动电机系统研发上海安乃达驱动技术有限公司贡俊69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研发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朱利民70 车用交流驱动电机系统研发北京中科易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温旭辉71 车用大功率驱动电机系统研发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李益丰72 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研发时光科技有限公司张卫冬73 混合动力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研发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王刚74 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研究与开发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夏超英75 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开发大连普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海杰76 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北京中纺锐力机电有限公司闫志平77 电机用转速传感器应用技术研究上海大学黄苏融78 电动汽车电机用高性能低成本绝缘材料及其结构的研究及其结构的研究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姜其斌79 车用驱动电机制造工艺应用研究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胡江鸿80 车用永磁驱动电机制造工艺应用研究上海安乃达驱动技术有限公司贾爱萍81 电机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和性能稳定性研究钢铁研究总院潘伟82 车用电机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和性能稳定性研究沈阳工业大学于慎波83 电动汽车控制算法与基础技术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张欣84 电动汽车控制算法优化技术研究吉林大学王庆年85 电动汽车控制算法与关键技术清华大学闫东林86 车载高压供氢系统研究开发北京伯肯汽车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徐焕恩87 燃料电池汽车高压供氢系统的研究开发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张存满88 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北京飞驰绿能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关宏89 新型高效副产氢气制备技术研究上海大学丁伟中90 奥运用纯电动客车整车产品开发北京北方华德尼奥普兰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小弟91 奥运用纯电动客车整车开发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时洪功92 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北京理工大学林程93 奥运电动车辆运行考核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94 长安CV8单燃料CNG轿车开发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杨柏林95 CNG轿车产品开发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朱庆奇96 CNG轿车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杨俊伟97 LPG轿车产品开发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王彬98 LPG轿车整车产品开发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魏罡99 中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新疆广汇液化天然气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向东100 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王小锋101 生物柴油汽车适应性研究同济大学李理光102 车用生物柴油适应性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张建荣103 甲醇汽车适应性研究上海内燃机研究所陆阳104 煤合成燃油(CTL)汽车适应性研究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石玉林105 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开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窦慧莉106 上柴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开发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刘凯107 潍柴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开发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李天津108 玉柴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开发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施崇槐109 中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研制与开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谢云臣110 中型商用车CNG发动机研制与开发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杨志勇111 中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研发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赵庄112 缸内直喷LNG发动机产品开发重庆汽车研究所邹博文113 达到国4标准的二甲醚发动机产品开发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张有114 高效低排放氢燃料内燃机技术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刘福水115 氢气/天然气发动机的开发清华大学马凡华116 大型CNG母子站成套压缩机组研究与开发温州强盛石化机械有限公司郭良盛117 LNG、LCNG汽车加注站专用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杭州新亚低温工业设备有限公司韩澎118 代用燃料汽车专用装置开发与产业化重庆鼎辉汽车燃气系统有限公司甘海云119 代用燃料汽车专用装置的研制与产业化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邓卫华120 单一燃料LNG公交车运行考核广东省湛江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余文松121 单一燃料LPG客车区域(广州-番禺-中山)运行效益研究广州第二公共汽车公司卢小良122 沈阳、铁岭、长岭单一燃料燃气汽车运行考核沈阳燃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压缩天然气运输队)杨里程123 单一燃料CNG汽车城市间(西安-咸阳)运行考核陕西金亿达集团有限公司夏锋社124 广州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广州市电车公司林民宪125 重庆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重庆汽车研究所张浩126 西安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西安市汽车工业管理办公室高华强127 济南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贾玉良128 海南省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海南海然高新能源有限公司王立超129 长春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长春汽车燃气发展有限公司阎晓辉130 哈尔滨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慈毓勤131 辽宁省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辽宁中油燃气汽车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李淑云132 青岛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青岛威能动力有限公司张纪鹏133 乌鲁木齐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乌鲁木齐市燃气管理办公室李玉栋134 廊坊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廊坊市生产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赵敏学135 丹东市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丹东今天高新能源汽车环保有限公司金仲136 山西省M100甲醇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一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郭士强137 西宁市高海拔寒冷缺氧地区CNG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西宁市工程咨询院李北宁138 四川省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黄海波139 山西省甲醇在用出租车区域化示范工程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朱自强。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是中国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之一,旨在推动和支持中国在关键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下面将对863计划的背景、目标、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介绍。
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为了弥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差距,政府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于1986年启动,是中国科技领域最重要的计划之一目标:863计划旨在培育和发展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和支持重点技术领域的研发,提高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
计划分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集成示范和成果应用等不同阶段,注重整个技术创新链的完整推进。
在信息技术领域,863计划推动了中国的计算机、通信和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发展,加快了半导体技术、光电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在生物技术领域,计划致力于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在基因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863计划加大了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纳米技术、光电材料、高温材料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等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成就:通过863计划,中国在各个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计划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和竞争优势。
总结:。
专题是将探索性强、代表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并有望获得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开发任务,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支持科研人员在确定的前沿技术方向,进行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概念模型和原理样机的探索研究。
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探索性强、风险较大,但研究思路科学合理性、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的研究,激发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
专题每年定期公开发布课题指南,通过同行评议和评审的方式,择优确定课题责任人和依托单位,立项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项目是将集成性强、有望形成未来战略产品和技术系统、可以进行应用示范、有利于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并具备较好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开发基础的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开发任务,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形成战略产品原型或技术系统为目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背景,进行组织实施。
项目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分次分批启动。
项目任务通过不定期公开发布指南、招标(邀标)、定向发布指南、定向委托等方式落实。
一、申报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将继续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增强我国在关键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前沿技术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并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示范,培育新兴产业生长点,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将以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关键高技术领域为重点,按照专题和项目两种方式,组织开展对技术的研究开发。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将在上述高技术领域安排38个专题和一批重大、重点项目。
二、申报条件1、申请者的构成自然人或法人可以申请863计划课题或项目,其中自然人只能申请专题课题,法人可以申请专题课题、项目课题或重点项目。
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06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前言“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本着深化浅海、开拓深远海的原则,重点围绕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开发近海边际油田、深水油气田、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具备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及西太平洋立体综合监测与监控的技术能力;研制50个海洋创新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等高值产品;建立10个海洋高技术平台,发展一批海洋前沿高技术;实现从浅海向深海的战略性转移。
根据以上总体考虑,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将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进行部署,设置“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四个专题,将分年度公开发布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以下为本领域2006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专题一、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一、指南说明海洋监测技术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减灾防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
本专题将重点探索海洋监测的前沿技术,进行前沿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海洋监测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专题鼓励发展新的探测原理和研制新的传感器,探索海洋环境要素的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与实验室高精度检测技术,突破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若干前沿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海岸带与海岛环境、近海海洋环境、深远海海洋过程、极区海洋环境的监测能力,提高海洋监测数据的应用水平。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年度课题申请指南,年度经费预算为5000万元。
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每个课题的支持强度为1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为2-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每个课题的支持强度为500万元以下,课题支持年限原则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一)探索导向类课题1.海洋监测高性能传感器技术本方向主要针对我国海洋监测传感器的薄弱环节,为发展先进的海洋环境探测新技术,重点发展一批新型高性能传感器,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基础。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又称“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是中国自2024年至2024年期间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计划,目标是促进中国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下面将从计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回顾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背景。
计划的实施是为了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的科技创新需求,并使中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
当时,中国正处于全球技术创新竞争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目标。
这个计划全面贯彻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旨在提升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加强部门间的横向协同和纵向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解决科技人才短缺问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
这个计划主要围绕我国当前面临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需求展开,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等领域。
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科技研究和创新手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
通过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评估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效果。
这个计划的实施对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个计划,我国在信息技术和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并且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此外,这个计划也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创新机会和支持,促进了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同时,这个计划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