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曾良骥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曾良骥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批准号:FFB090574

课题类别: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10年 8月日

课题负责人:曾良骥副教授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黄玲青何明友唐闪光李华平谭赞良聂国秋支校衡刘诗安邓玄课题承担单位:湖南省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课程教学模式指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控制、学习考核方式、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教材开发在内的课程教学样式。其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制约或促进作用。目前高职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与职业实际相脱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客观验证、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等四个关键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课程教学必须创建和实施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的、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根据高职教育基本特征而创建的关于课程教学的观念、程式、规范和标准。其核心理念是:“课程对接岗位”。即高职课程教学必须以职业活动调研为前提,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为依据,以职业岗位任务为训练项目,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以项目教学为平台实现“教学做”的紧密结合,以形成性考核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努力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其包括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标准、特色教材开发等基本内容。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教材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缘由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的理念和定位,越来越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类型特征。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高职院校中,还有相当部分教师仍然忽视高职教育的特征,仍在沿袭学科型教学模式,高职课程教学仍是普通教育简单复制最严重的方面。其主要表现是:

⑴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⑵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训练;

⑶以教科书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实际状况;

⑷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⑸以终结性评价(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忽视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

其主要弊端:一是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二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分离;三是学生职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无法客观验证。(因为学科型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是“纸上谈兵”,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考核,其核心指向是看“老师讲不讲得好”)。四是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课题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旨在适应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质,针对学科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创立和实施突出职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为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教材开发,提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推广价值的轨范。其研究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能有效解决上述四个弊端,促使课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二是能有效促使课程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三是能有效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高职教学质量观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四是能有效促使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和创新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五是能创新和丰富我国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职教模式较典型的有:加拿大CBE模式,其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德国“双元制”模式,其教学活动的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另一元在企业实施,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模块教学法(MES),其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主要适合于技术工人培养;此外还有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美国的学校与社区“合作教育”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重视应用技能培养,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高,并在课程的实用性之外,还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服务。

我国职业院校很早便在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块式教学等

课程教学改革。上世纪90年代,原丰满水电高级技工学校创立了“五步骤”(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专项能力分析、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模式。2004年,教育部出版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汇编”,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带有方向性的观点及对策。尤其是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虚拟车间仿真教学、工学交替教学、CDIO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其共同点是追求教学与职业活动对接,强调学习与工作的相互渗透,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上述国内外教学模式对本课题研究都极具借鉴意义。但是,就我国高职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来说,大都各自侧重于职业分析、教学设计、教法教材、实训组织或质量评价的某一个方面,将课程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并凝练出一套系统轨范的成果尚不多见。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基于工作过程:指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接职业岗位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或活动。具体来说,课程目标特别是职业能力目标要以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为导向来设定;教学内容要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教学组织与实施要以职业岗位工作环节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课程考核要以职业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为规范来进行。总之,要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努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

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必须重点突出的六个核心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包括职业技能和相关素质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

六位一体:指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内核,将上述六个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为一体,而形成的高职课程教学基本原则及程式。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以职业岗位活动调研为前提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职业能力目标;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按“必需、够用”原则确定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以课程目标、岗位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组合教学模块,设定教学内容;以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目标

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作训练素材,实现项目教学的职业仿真性;以项目教学为平台,真正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以学习过程中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及主观性表现考核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

“六位一体”图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哲学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论述为哲学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具有高等教育的共同本质,相对于高等普通教育来说又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本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的构建,既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及要求,更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要求。

方法论依据:以现代教育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中关于学习动机、能力形成规律、行为引导、个人社会化等方面的的理论特别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方法论依据。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1、知识并不是拿来就能用,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交流和质疑。

3、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4、教学必须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

5、合作学习是必须重视的学习形式。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6、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

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模块构建、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质量评价与控制、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创新型教材开发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创建、实施和推广适应高职教育规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有效解决高职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客观验证、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等四个关键问题,彰显高职课程教学的特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⑴提高课程与工作匹配程度的原则与方法;

⑵课程能力目标确定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作用;

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⑷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设计的原则、要求及方法;

⑸“六位一体”教学设计、实施及考核的原则、要求及内容;

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及测评机制的建立;

⑺工作过程体系导向的六位一体创新型配套教材研发。

2、研究假设

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深受学科型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其诸多弊端严重阻滞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针对学科型教学模式的弊端,依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质,以“课程对接岗位”为核心理念,将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要素,并在其基础上整合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原则和程式,通过有效的合理的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模块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辅之以与之配套的创新型教材开发,必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职教育特征为依据,以职业活动调研为前提,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课题组已结题的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我院正在深入开展的“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为平台,紧扣“基于工作过程”和“创新型配套教材研发”两个切入点,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入手,完善“六位一体”理论架构,同步开展课程教学和配套教材开发实践,验证理论架构的适应性和实效性,最终取得理论、教学实践、教材研发三个方面的综合成果。

2、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采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教材开发齐头并进,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技术路线。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以职业活动调研为前提为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教材开发实践两者中,重点是实践。

3、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把握学界关于高职课程教学特性研究的进程、现状与发展趋势,梳理学界关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观点。

调查分析法:开展企业职业活动和人才市场调查分析、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和师生意见建议调查分析等,掌握工作现场一线和教学现场一线第一手资料。

比较法:始终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从高职教育特征的符合性、学习动力的激发性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两者的实质性区别并检验新模式的实效性。

个案研究法:以课程教学个案和教材开发个案来验证新模式的实效性和对高职课程及教师的适应性,促使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

专题研讨法: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或聘请现场专家、“课改”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研究进程及方法运用

本课题研究分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综合运用了上述研究方法。

⑴准备阶段(2009年1--3月):

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好了研讨论证和课题申报工作。

研讨现状,确定研究方向:1月至3月,课题组邀请了部分“课改”骨干教

师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对前期“六位一体” 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剖析,发现了两个重大缺陷:第一,教学过程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内涵欠明确,而且实现“教学过程职业性”的途径也显得散乱;第二,按“六位一体”模式进行教学,原有学科型教材已不适用,教学资料都是“课改”教师从多种教材、文献或网上资料中收集重组的,不利于学生课余自我学习,也不利于该种模式的普遍推广。针对这两个重大缺陷,课题组初步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和“创新型教材开发”两个新的重要研究要素,开始酝酿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调研论证,明确核心概念内涵和研究内容:课题组主要成员于3月中旬先后两次深入市内8家企业进行职业活动调研,了解和剖析职业岗位工作系统、环节、内容及所需能力。3月下旬又走访了湘粤赣区域内韶关、赣州、岳阳、常德等5所职业学院,考察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开发的情况。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检索、收集和查阅了近30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作出了初步确定,随即邀请学院客座教授、市教育局领导和校内部分专家进行研讨论证,明确了本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反复研讨,确定研究方案。在上述调研和论证基础上,课题负责人拟写了研究方案,课题组进行了两次研讨,对研究设计进行了反复论证。对研究方案的各基本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同时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任务分配。

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6月):

本课题2009年7月被列为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2009年8月下达立项通知,11月15日举行了开题活动。但实际研究工作从2009年3月即正式启动。本阶段主要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和活动:

加强对“课改”课的督导和测评工作:为保证新模式的效果,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课题组成员会同学院教学督导团,每学期都以“现场听评课”的方式,对所有“课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跟踪检验;每学期期末,课题组都以“说课与答辩”的方式,对全院“课改”教师进行一次“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然后对测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优劣典型进行重点剖析,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组织和指导“课改”教师开展“工作过程导向‘六位一体’创新型教材”开发:2009年3月底,课题组协同学院科研处制订了“创新型”教材开发方案。每学期期初,对教材开发团队的编写方案或教材初稿进行初审,期末进行复审,复审通过的提交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9年11月7日与天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在长沙举办了“工作过程导向‘六位一体’创新型教材”发布会。

开展示范课建设:为给全体教师树立借鉴学习的示范样本,2009年4月下旬起,学院选拔了陈艳辉、胡建英、康莉等8位“课改”骨干教师和他们所教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高职实用英语》等8门课程,由课题负责人带领,进行“基于工作工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示范课程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等。当年8月,该项目完成,出版了编著,建立了“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网站”。

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研讨和比赛活动:2009年7月,根据“跟踪听评课”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院专兼职教师进行了一次大型专题研讨。研讨会有课题负责人的培训讲话、优秀“课改”教师的经验介绍、示范课教学观摩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促进教师们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2009年11月和2010年6月,分别举办了“基于工作工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说课和单元教学说课大赛,比赛分系部初赛和学院决赛两个层级进行,全院95%以上的专兼职教师都参加了这两次说课比赛。

⑶总结阶段(2010年7月--8月):

本阶段课题组召开了2次研讨会,就课题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及教材开发实践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实际效果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进行了认真研讨,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

5、主要措施

课题管理与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管理有机融合:学院将本课题研究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并在经费、时间、人员、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课题负责人协助院长和教学副院长分管学院教学改革工作,具体主持学院的“六位一体”教学改革,使得课题研究与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全员参与:特别是2009年下期新模式在全院普遍推行之后,实际上学院全体教师都参加到了本课题的研究之中。因此,课题组能够集思广益,获得教师们的不同见解、意见和建议;其次研究成果与应用实施零距离对接,提高了研究效率;再其次,全员参与使研究成果对不同高职课程和教师的适应性得到了即时验证,增强了其推广应用价值。

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无论是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还是创新型教材开发,都是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螺旋向上的良性互动。

重视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验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我们一是科学选择“课改”课程及教师;二是对“课改”教师做好前期和跟踪培训工作;三是加强跟踪验证,搞好测评;四是课题组主要成员直接参与,各自选择一门课程按照新模式施教和评教,并指导“课改”教师进行教材开发,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的融合起来。

集体研讨,分工负责:涉及到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事项,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程序上的抑或重大经费使用上的,都先由课题组集体研讨,各自提出观点,相互启发,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然后按照分工,由具体承担者实施。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负责,保证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七、课题主要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其主干观点和内容包括下列八个方面。

1、提出了“课程对接岗位”的核心理念。

我们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在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具体要求,最核心的就是“课程对接岗位”。

本课题中,“课程对接岗位”的含义是: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或活动对接。其目的是学以致用,最大限度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其内容是课程目标以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为导向来设定;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业务活动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职

业岗位工作环节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课程考核以职业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为规范来进行。其前提是必须切实做好职业活动调研,熟悉和掌握岗位(群)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实际需求,使课程教学始终与职业活动保持同步。

2、提出了高职教学组织必须重点突出的六个核心要素(六位)

六个核心要素指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这是一种创新的提法,与学科型教学模式所强调的要素完全不同。所以要独树一帜,抽象出并特别强调这六个要素,不是说其他要素可以不要,而是对高职教育来说,我们认为,在做好职业活动调研后,教学组织层面上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并重点突出这六个核心要素,方能有效保证“课程对接岗位”的顺利实现。

⑴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即在职业活动调研的基础上,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本课题中,职业能力不同于心理学上的能力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基本要素是职业操作技能,还包括其他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如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诚信品质、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等方面的素养。高职课程教学必须在职业活动调研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这是职业导向的要求,是使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

⑵职业能力目标:即课程教学要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目标是课程目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实际上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两大要素。我们所以不笼统的提课程目标,是因为高职教育必须将职业能力目标放在首位,还因为知识目标必须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按照“必需、够用”原则来甄别、选择和组合。职业能力目标明确了,知识目标也就相应明确了。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的原则:一是必须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依据;二是必须切合课程性质及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实际,要防止盲目扩张和割裂封闭两种错误做法;三是必须切合高职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基础的实际,突出应用性和现场实施性,公共课要满足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必须兼顾专业技能与科学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五是应按照职业能力需求的不同层次,设定相应的层级层次,以利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

⑶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即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由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的任务或课题。如《电

子技术》课中“设计并制作一个扩音器”,《会计基础》课中“制作某企业的年终报表”等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既是职业能力目标的载体,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做”结合的平台。在技术领域里,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作为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在管理和服务领域里,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具可见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作为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⑷职业活动素材:指在职业能力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情境、工具、软件、资料(材料)等。比如,要训练学生完成一个“根据设定的参数编程并加工某个零件”的项目,就需提供编程机房、编程软件、图纸、数控厂房、数控机床、刀具、原料等等,这些就是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素材。职业活动素材是促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要素。所以要强调职业活动素材,我们旨在强调项目教学应在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等方面与职业活动实际具有一致性或仿真性。如果忽视这一特点,那么训练项目设计得再好,效果也是事倍功半。比如说要学生完成一个“根据设定的参数编程并加工某个钢质零件”的项目,提供的原材料却是木头或蜡棒,那么即使学生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项目,也不能说其已经掌握了这项加工技能。

⑸“教学做”结合:指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互交融,结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人为的将一门课分为理论讲授部分和实验实训部分分别组织教学;一堂课不能先将定义、原理、方法、公式、类别、特点等等讲清讲透,再让学生练习;不能先在教室里上几节理论课,隔几天再到机房上几节实训课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和效率都极差。“教学做”结合这一要素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知识巩固和积累的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在“教学做”中,第一要义是“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做”项目。“教学做”结合这一要素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⑹形成性考核:指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以平时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考核为主,并引入能力证据,构建一个符合课程特点的、综合化的、开放性考核体系。所以要这样,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知识体系的构成,有其客观的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养成,需要经常性的鞭策与激励。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

现(如注意力、态度、主动性、对学习纪律的敬畏和遵守程度等等)和能力证据(即第三方证明。如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行业或企业的职业活动的经历及取得的成果,结合课程学习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等),对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需要科学的规范和经常性的督促。总之,要使课程成绩考核成为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调动和调整学习需求及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杠杆”。

3、提炼出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六位一体”全新原则和程式

⑴“六位一体”基本原则和程式:为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层面上保障“课程对接岗位”的实现,课题组将上述六个核心要素有机融合,提炼出了“六位一体”基本原则和程式。其基本原则共包含七项(具体见“核心概念界定”部分,此不赘述。),从职业调研起,到课程考核止,涵盖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部内容。同时这七项基本原则前后相承,环环相扣(职业岗位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确定→教学模块组合→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训练素材收集→“教学做”有机融合→形成性考核),构成了流程顺畅、逻辑严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程式。

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要求:每门课,都应遵循“六位一体”基本原则和程式,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编制《课程教学方案》和《整体设计论证报告》,经教研室评审通过后,方能实施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专业背景分析、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改革创新思路、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进度表和考核方案。《课程教学方案》必须包括上述设计内容。其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表》,是集上述三者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纲领性文件,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监控教师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评价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方案》一经审定,教师在实施中不能随意变动,确需变动的,必须重新评审。同样,每堂课(一般为两课时,称为教学单元),都应遵循“六位一体”基本原则和程式,并根据《课程教学方案》的具体安排,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设计的基本内容有专业个性化需求分析、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思路、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项目教学过程控制(包括训练过程、步骤、方法和手段)、课堂考核方案等,设计完成后,要根据设计编制《单元教学方案》,才能进行课堂教学。《单元

教学方案》取代传统的教案,其应体现上述单元设计的全体基本内容,重点是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绝不允许按照教科书章节顺序编排,更不允许只是抄录、罗列教科书内容。

⑶教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可检验和可监控”特征:可操作,即切实可行,在符合职业能力需求之外,还应符合实训条件、课程性质和学生能力知识基础的实际。可检验,即教学设计的表述必须明确、具体,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内容及方式等必须一一列出,尽量量化细化,不能含糊笼统,不能概况性描述,并且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应设定供检验的参数或可展示成果,使课程目标实现与否,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与否,可以用预先设定的参数或学生作品进行客观衡量与评判。可监控,即有利于他方(学生、其他教师、教研室、系部、教务处、教学督导、)依据教学设计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进度、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进行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

4、归纳了高职课程教学模块构建的六项原则

教学模块构建,即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达到某种职业从业能力的要求为目标,将职业综合从业能力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以单项能力作为模块来整合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是重视应用技能培养、提高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促使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但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⑴以职业活动调研基础上的能力需求分析为依据。

具体一门课程究竟要建立几个教学模块,各模块怎样衔接和联系,首先要进行职业活动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能力需求分析,这样才能使教学模块构建与职业实际紧密相符。现实中有些教师也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但是却不做职业调研,而是对照教科书来分析,这实质上还是“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的做法。

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模块目标要符合职业活动实际需求;模块内容,如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支撑知识等等,在理念、情境、规程、工具、材料、标准等方面要与职业活动保持一致性;模块的设置和串联要与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和环节相吻合。

⑶满足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与能力目标形成层级对应关系。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单项目标之分,分别体现出职业能力的层级和训练培养

的阶段性。因此,教学模块构建要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或局限,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来整合。每一层级能力目标都应有相应的模块予以支撑,各模块既要有鲜明的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又要相互承接和联系。

⑷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平台。每一模块都应有对应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模块目标、内容和职业能力训练的承载,使模块教学能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⑸坚持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在模块内容组合中,要把职业能力训练摆在首位,重点考虑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手段的设计。知识并非不重要,但应突破学科原有知识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来取舍和重构。实现职业能力目标不可缺少的知识便是“必需”的,能满足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便是“够用”。

⑹符合工作流程和初学者认知规律。我们认为,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体现了其工作任务由起始到完结的必经环节和程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认知也有其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精确、由具体业务操作到调研策划、组织管理等内在的规律。教学模块构建符合工作流程和初学者认知规律,方能使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体系。

5、归纳提炼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但是,什么是项目教学、怎样设计训练项目、怎样进行过程控制等等,对这些问题,在具体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还是不甚明了,有些教师将习题解答、案例分析、甚至课堂问答都当成项目教学。本课题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下列归纳提炼:

⑴项目教学及其意义:项目教学是以系统的与职业任务有直接关系的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和和内容载体,并以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来说,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在项目训练中,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相互渗透,学生通过职业角色的扮演,能较快地积累职业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项目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则成为了项目操作的实施主体,并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自主组织、安排自己的

学习行为,主体地位大大突出。

实现“教学做”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点拨、归纳、协助排除难题)和学生的“学与做”(项目操作),能有机融入在项目训练之中,而学生的项目成果,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共同结晶。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项目训练不仅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有了充分发挥的时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拓展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都能得到相应的培养。

客观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目标、可展示成果和检验标准,为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设置了客观依据。学生完成与否、完成好坏程度,可以客观检验,而学生整体完成情况及效果,则可以客观地体现教师项目设计与项目组织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⑵项目设计的原则:项目教学要有好效果,关键是做好项目设计。怎样做好项目设计,我们归纳提炼了“实、适、和、足、新、趣”六项原则:“实”,即具有职业实际应用价值。要直接采用专业对应职业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事项作项目设计的素材,不能直接采用的,也要与职业活动高度仿真。

“适”,即适应特定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和学习基础的实际。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应是工作和学习相互渗透的结合体,要与一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且难度要适中,应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难度过高可能挫伤学生积极性,过低则没有训练价值。

“和”,即要将职业技能训练、人文素质培养、知识认知三者,以技能训练为基础,和谐地统一在项目训练之中。

“足”,即数量上充分满足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个覆盖各教学模块内容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训练和检验课程综合职业能力。还应根据各层级职业能力目标、各教学模块的需要,对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行分解,设计若干单项训练项目,使每个职业能力目标和教学模块都有训练项目来承载。

“新”,即项目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应力求新颖。内容要及时追踪和反馈相应职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形式要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趣”,即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⑶项目设计的基本内容

项目名称:应表述为完成何项工作,如“设计并制作表决器”。

项目任务(目标):即项目工作内容和标准。应设定具体的情境、条件、参数,使之明确、具体、可检验。如上述项目的任务描述:“某体育比赛设3个副裁判以及一个主裁判,主裁判的裁定计2票,副裁判的裁定每人计1票,请设计一个表决电路,要求在多数票同意得分时,电路发出得分信号,并利用所给元件制作出表决器。”

项目拟实现的课程目标:通过本项目训练,学生应具有何种职业能力,应掌握哪些知识,应一一具体列出。

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包括项目实施的环节、步骤;各环节、步骤的工作内容、训练素材以及组织方式、教学手段。

项目可展示成果:学生做完项目后得到的作品(产品、文本文件、软件、电子文档等)。所谓可展示,指该作品有存在于时空的具体形态。

考核办法:明确项目训练过程及成果的评审考核办法。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在上述设计基础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作为项目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来说,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时同步进行的,其实施方案应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和《单元教学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因其完成时间比较长、过程环节比较多、训练素材比较复杂,所以除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中之外,还必须单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⑷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训练准备:准备好项目训练所需的训练素材。

任务告知:向学生告知项目任务、内容及要求,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分组安排:有的项目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有的需分组完成。如需分组完成,便要根据班级人数、学生个人能力、性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互补原则划分小组,确定组长。

编制计划:组长带领组员共同讨论,编写项目工作计划并明确分工。

项目实施:学生在教师引领和指导下做项目。可根据项目的难易或复杂程度,分别采用教师提供样本,学生仿照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操作要领,然后学

生操作;教师示范,学生试做,试做后讨论归纳技术和知识要点,然后再做再归纳等等。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发挥的时空,又要实行有效监控、指导和督促。

检查考核: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检查考核。考核要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不应随意改变。倡导学生自评或互评,培养自我发现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项目总结:项目总结是项目训练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应从思路、技巧、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总结或点评。使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路、各训练环节的重点难点及其最优解决方法,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有条件的,应组织项目成果展示会,使学生既能博采众人之长,又能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6、创建和实施了“六位一体”教学评价标准

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传统的标准比较重视教学环节和程序上的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对课程职业能力培养及其效果的规范,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科书为依据的教学观,核心指向是“教师讲不讲得好”。目前有一些“讲”得好的教师,实际上在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组织和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但学科型教学评价标准却掩盖了他们的缺失。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和实施体现先进教学质量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的评价标准。

“六位一体”教学评价标准是课题组依据“六位一体”基本原则创建的。其指导思想是:使教学评价标准成为适应高职教育特征、体现先进教学观念的载体。通过对教学的持续监测与考核,促使教师逐渐摆脱学科型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掌握一定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六位一体”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一是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和规范;二是核心指向主要是看“学生练不练得好”,即主要看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的实际状况和教师进行职业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及实施、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力求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能客观验证。

“六位一体”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效率的九个主要指标:一看进行职业活动调研的策划和实施能力;二看进行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并根据分析确定课程目标的能力;三看按照“六位一体”基本原则和程式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四看教学设计与“六位一体”基本原则的符合程度;五看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实施;六看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的符合程度;七看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八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九看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的实际状况,这一点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方面。对上述九个主要指标,分别进行细化和量化,再加上传统评价标准中的一些合理要素,如普通话、语言表达、教具准备、教学进度、板书等方面的要求,便构成了“六位一体”教学评价标准完整的指标体系。

7、建立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⑴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包含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观念层面指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敬业精神,技术层面指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技能技巧。所以要特意提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教学能力首先应体现在教学思想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上面,其次才是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技能技巧上面。观念不对,技能技巧再高,终是难见效果。因此,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单单是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一定要重视用现代职教观念对教师进行思想武装。

⑵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我国高职教育30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就整体而言,高职师资素质还比较底,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仍在固守传统观念及教学模式、排斥或抵触新的观念和新的模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中,相当部分或缺乏专业实践经历,或缺乏高职教育教学经历。这些问题不有效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任务将难以落实,新的教学模式,如本课题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也难以普遍推行。

⑶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对学院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工作,这些途径与方式,大都是从培训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观念和方式都有所创新,且行之有效。

以测代培:即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效果进行测评,通过测评

帮助教师持续改进。除各校普遍通行的督导测评、同行听评课测评、学生评教等方式之外,我们创立了讲说课测评的方式。讲说课测评是这样一种特色测评方式:被测评者在规定时间内,结合课件演示,向测评组和参加旁听的教师,讲说一门课或一堂课的上法,然后测评组或旁听的教师针对其讲说内容提问,由被测评者答辩;最后测评组评定等级并进行点评。讲说课测评能充分发挥被测评者、测评者、旁听者三方的互动功能,使测评的过程真正成为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过程。以测代培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适用“六位一体”教学评价标准。使教师在遵循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六位一体”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具体了解改进的方向。二是寓培训于测评之中。测评是手段,培训是目的。要通过测评对教师的不足之处进行“会诊”,而不是简单的打个分、评个等级了事。

以赛代培:即以调研报告撰写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等比赛活动为平台,寓培训于比赛之中,使教师通过各类比赛活动的参与和观摩,学习理解先进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任务驱动法”在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运用。以赛代培特别要注意全员参与。各系部初赛时,所有专兼职教师都要参赛;学院决赛时,所有专兼职教师都要参加观摩。如此才能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整体氛围。

以研代培:即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某些专题,组织教师集体研究、商讨,寓培训于研讨之中。集体研讨的信息量大,考虑因素多,参与人员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思维共振”。因而,它是科学决策、寻求最佳方案的有效途径,也是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集体研讨有会议形式和非会议形式,也可以两者结合起来实施。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上述各种比赛活动的获奖作品:调研报告、教学设计、说课文稿及课件、教学比赛录像等,都是优质教学资源。对此,学院和各系部都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专门的网站予以推介,实现共享。在共享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可以受到其先进观念的熏陶,可以借鉴其创新性思路和方法。

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师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高职院校的教师,只能“讲”,不能“做”,严格来说,是不合格的。到企业顶岗实践,既是教师积累职业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极佳途径,又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必须要做到有计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