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

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

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3、有感情的读,个人读小组赛读配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九、联想仿写诗歌

十`课堂小结、

咏雪公开课教案设计

咏雪公开课教案设计 咏雪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思路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 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 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 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 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 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 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201209组内公开课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定义 2.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证明一些问题. 3 ?强化“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相互之间转化的思想知识点回顾: 1.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示): 3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性质定理(符号表示): 基础训练: 1在下列命题中 (1) 两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二面角是直角,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一定垂直; (3) 一直线与两平面中的一个平行与另一个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4) 一平面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则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 (5) 两平面垂直,经过第一个平面上一点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第二个平面 正确的命题有 _________ . ________ 2?对于直线m、n和平面,,能使的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 . (1)m n , m // ,n ⑵m n ,m , n (3) m// n, n,m ⑷m// n , m,n 3?设两个平面,,直线m,下列三个条件:①m②m③ 若以其中两个作为前提,另一个作为结论,则可构成三个命题,这三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_____________ 4?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丄BC,BD丄AD,且三角形BCD是锐角三角形,那么必有 ______________ (1)平面ABD丄平面ADC (2) 平面ABD丄平面ABC (3)平面ADC丄平面BCD (4) 平面ABC丄平面BCD 例题与练习: 例1:在正方体ABCD-A 1B1C1D1中,求证:平面A1C1CA丄面B1D1DB .

公开课《咏雪》教案公开课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设计 授课班级:七(2)班 授课教师:陈芳 授课日期:2021年10月11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

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tóu”和 “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咏雪》教案设计(详案)

《咏雪》教案 一、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析: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析: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 析:大笑乐。 4、(主问题)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教师恰当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不

操场上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操场上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足字旁,口字旁,言字旁,单人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知道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培养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课间休息时,操场上的情景,看看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了哪些活动? 2、制作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光明小学的一年级2班小朋友特别想知道你们在课间都玩些什么?小朋友说话。 2、揭题:这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到光明小学的操场上去看看。出示课题:cao chang操场上。 3、读题。 二、看图说话: 1、出示图:瞧,光明小学的操场上多热闹,小朋友都在玩哪些活动呢? (随机出示词语: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 2、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话说具体吗? 2、除了图上的活动,你还喜欢哪些活动? 学生例举,老师引导:有些游戏很有意义,既开发智力,又锻炼了我们的身体。 这个游戏好吗?对了,游戏不仅要考虑好玩,更要注意安全。 三、认识生字: 1、自由读书中的六个词语,看谁读的好。指名读,比一比谁读的响亮,读的准确。 2、圈一圈生字,看谁圈的圆,圈的好。 3、这些字你哪些已经认识了?哪些不认识?和同学一起认一认这些生字。 4、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认? 难点是拔河的拔。通过拆一拆的办法。这里重点教学偏旁提手旁,足字旁,对比“足

字旁”与“足”。王字旁。 步,可以怎么记?步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开火车读最难认的字。 5、去拼音开火车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上面一排都是手上的动作,下面一排都 是脚上的动作。 6、游戏:你演我猜。(老师表演动作,学生猜词语) 7、小结:与手有关的动作,我们常用“提手旁”来表示;与脚有关的动作,我们常用“足字旁”来表示。 四、课中操: 1 2 拍拍手,3 4 点点头,5 6 拍拍肩,7 8 扭扭腰 2 2 伸伸臂 3 4 摇摇头, 5 6 跺跺脚, 7 8 跳一跳 9 10 快坐好。 五、巩固识字 1、摘苹果游戏。 2、猜一猜: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一扇门,门里张着嘴。(高) 3、难点字开火车读。 六指导书写“八、入”。 1、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能发现什么?(同:都是撇低捺高。异:八起笔分开, 人起笔相连。) 2、提醒学生注意撇捺张开的角度要大,底部要平,保证字体的端正。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找朋友游戏。生字两两组成朋友。 二、学习儿歌 过渡:光明小学一(2)班小朋友很爱运动,同时也很会动脑筋。为了能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的快乐,告诉别人也要像他们一样锻炼身体,天天健身。就写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念吗? 1、自由读儿歌(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圈一圈生字。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公开课教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公 开课教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肖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 2、会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数学建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的作用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步骤。 难点:确定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实践、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我们已经全部讲完,现在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 1、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什么?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怎样的? 3、情境引入:这个星期的星期天是我母亲的生日,肖老师想买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 要求:这束花不低于20元,又少于40元 如果你是花店售货员,你会拿什么价格的康乃馨给我选择呢 二、讲授新知 探究新知:

题中一共有两种数量关系,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题中的x 应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未知数,既是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要找出公共部分,就要利用数轴,在此要引导学生重视数轴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数轴如何观察数轴上对应解集的范围。 记着20≤X<40(引导发现,此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不等式组中的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步骤:分别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 三、例题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来完整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例1解不等式组 (1)312128 x x x ->+??>?

八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八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组活动记录表(4 )活动主题有效教学讲座参加者(签名)活动时间20110 月11 日下午第三四课 活动地点初一办公室 主持人徐飞飞主讲人吴舒青 活动形式讲座、讨论 一、活 动 记 录一、吴舒青老师做讲座 二、讨论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过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1、备课要根据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 2、备课还要深刻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如《故乡》这篇课文,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远,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理解好。 3、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中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学生也要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上课时就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自己不懂的内容,疑难之处,自然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对于自己预习时已搞懂的问题,也可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咏雪》教案(详案)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如“内集”“因”等)以及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儿女”为古今异义词、“何所似”为倒装结构等)。 2、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通过对比,透过文字感受文学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以反复诵读的形式,通过想象、比较,分析谢安为何而“笑乐”的可能性,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组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张建勋 【文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内容,找出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用到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体会修辞手法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情感抒发方面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并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借助酒气,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的情感,体验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文章内容,体验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不平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五粮液》广告视频,以其酒香酒美引出课题。 五粮美酒夜光杯,诗仙长醉却不归。 他日豪气凌云志,愤愤寂寞壮壮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将进酒》,体验诗仙李白的酒仙风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并请同学找出不懂得字词句,疏通文意。 2、李白是诗歌豪放大气,请一位男生齐读诗歌,尽量读出豪放大气。 3、请全体男生齐读诗歌,读出豪放大气之感。 4、默读全诗,理清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文本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悲、欢、乐、寂寞、销愁。 三、合作探究,品析诗歌。 1、作者“悲、欢、乐、寂寞、销愁”的情感源于何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学法提示:注重修辞手法、重点字词等。) 悲:①奔流黄河水,一去不复还;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短暂,人生易老。②天生我在必有用,言外之意是自己怀才不遇。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7238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教学内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肖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 2、会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数学建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的作用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步骤。 难点:确定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实践、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我们已经全部讲完,现在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 1、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什么?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怎样的? 3、情境引入:这个星期的星期天是我母亲的生日,肖老师想买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 要求:这束花不低于20元,又少于40元 如果你是花店售货员,你会拿什么价格的康乃馨给我选择呢 二、讲授新知 探究新知:

题中一共有两种数量关系,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题中的x 应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未知数,既是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要找出公共部分,就要利用数轴,在此要引导学生重视数轴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数轴如何观察数轴上对应解集的范围。 记着20≤X<40(引导发现,此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不等式组中的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步骤:分别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 三、例题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来完整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例1解不等式组 (1)312128 x x x ->+??>?

武兵兵《认识圆柱》公开课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1)

长郡雨外小学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教研组高年级备课组2018年_2月15日 出勤情况 (登记缺席、迟到) 全勤 主备人武兵兵主备内容《认识圆柱》 集体备课过程 初始教案或教学设想修改意见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第17-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名称以及特点,建立圆柱几何模型。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的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 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长方体,圆柱,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教学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现在讲桌上摆有五个盒 子,老师请五名同学上来摸一摸盒子里装的东西,每人摸一个盒 子,并将各自摸的感觉记在心里。 (五名学生摸) 师:现在老师请摸盒子的同学说说你摸的感觉,再猜猜它是 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第一个同学,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它摸起来方方正正的,我猜是长方体。 师:好,摸第二个盒子的同学,你也来说说。 生:我摸的物体的每个面都一样,我猜是正方体。 师:摸第三个盒子的同学呢? 生:感觉像柱子。 师:摸第四个盒子的同学呢? 生:一头尖,一头平,平的这头是圆形,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师:第五位同学呢? 生:我摸到的是一个球。 师:他们猜得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老师来为刚才的五位同学揭开谜底。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看分别是什么。 生: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那我们今天就先来认识一下“圆柱”这位小兄弟,好吗? 生:好。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赏析:本片段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的游戏活动引入,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顾,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各种立体图形的区别,为新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合作学习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

最新部编教材《咏雪》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学习这篇古文,了解《世说新语》这一本书,感受魏晋时代风流人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进而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谢安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人们赞赏一个人很有才会都会说什么呀?引出“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出处,才高八斗是谢灵运对曹子建才华的赞美之情,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七步诗》,引出七步诗的出处。其实在《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了很多有才华的文学名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短文,文中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板书《咏雪》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通文章。 2.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停顿; 3.学生合作朗读,个别朗读。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请学生完成重点字词的翻译:內集、儿女、俄而、欣然、差、拟、未若、因、即、何所似 3.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阐述)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句子分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该句点名了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是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简短的一句话,就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2.从文中哪里可以体现古人家庭生活乐趣? 寒雪日內集、公欣然、公大笑乐。 3.把大雪纷飞的场景比作“撒盐空中”“未若柳絮”,谢安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从公大笑乐来看,谢安更赞赏谢道韫,从俄而雪骤来看,谢朗的比喻也恰当。但从意境来看,后人还是更赞赏谢道韫的比喻,所以被后人称为“咏絮之才”。

冬阳童年骆驼队 组内公开课教案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童年的美好。 4、能了解作者的背景,有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来聊一聊,你的童年里有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请大家一起齐读课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起阅读兴趣。】 预设1:觉得课题很有意思,很特别。(师: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预设2) 预设2:会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等等。(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预设3: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师:请大家再读课题。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作者简介与背景 1.师:除了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经过预习,你们对本文的作者有了哪些了解呢?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表扬从资料袋中摘取信息的学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为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地铺垫。】预设1:这篇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写过一本《城南旧事》,并且被拍成了电视剧。 预设2:作者林海音是在日本出生,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城南旧事》就是描写了她在北京经历的童年往事。

高晓英科学集体备课记录

高晓英科学集体备课记录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科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20121202 时间地点 2楼实验室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课题内容《我们的小缆车》公开课教案 主讲高晓英同伴徐有玲 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主要有两个活动:1、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组装一个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使学生发现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铁垫圈又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的概念。2、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主要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主讲 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人备 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课意 学情分析: 图 对运动和力,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在 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这些都是学生的经验,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因此,在学生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力的大小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活动,使学生充实、修正原有的感性经验,形成运动和力的正确的认识。

设计理念: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通过实验得到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 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 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的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或为回形针)、铁 垫圈若干、秒表(或直接目测)、记录单。 教师:一些车的图片或影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那你知道玩具小车运动起来的办法有哪些吗,学生回答。 师: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它们的运动却包含着许多相同的 科学道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车是什么类型的车,都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教师播放PPT图片。请学生回答。 (图中是马车、汽车、电瓶车、缆车,用的动力分别是马的拉力、发动机的动力、电力和缆绳的拉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