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历史应当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历史蕴涵着人类文明的传统,蕴涵着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蕴涵着时代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批判地继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我们不能不忧虑地看到历史教学的现状: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成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历史科被贬为副科而备受冷落,导致基本人文素质失衡,特别是对历史的淡漠,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就更无从谈起了。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因此,在强化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同时,开发历史校本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什么叫“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丹东一中的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就是根据第二层含义而编制的。

一、课程提出的依据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关于课程管理,出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学校将拥有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从而也把学校教师推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第一线,使课程开发形成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迅速从理念和行为上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此,丹东一中老师编写的《青铜文化》历史校本课程,目的就是为补充、延伸国家课程,实践"教什么"。

(二)本课程的提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曾指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的强项。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根据统一教材,以相同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又以相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再接受同一张试卷的测试,甄别出好学生和差学生。这种看似绝对公平的教育,只能让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其他学生被埋没掉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项活动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所以,学生的多元智力决定了我们要用多元课程去满足他们,即在实际教学中,高度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再确定如何因材施教,

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最充分地挖掘出来,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地发展。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及同一学生的多元的学习需求的。

二、通过本课程的实施,改变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1、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的中学里都存在着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我曾对我校高一学生作了调查:如高一(4)班50人,对历史兴趣浓的10人,占20%,一般的30人,占60%,没兴趣的10人,占20%,既然这个班有70%的学生表示出对历史的不同程度的兴趣,为什么上课如此"杂乱无章"呢?为此,我继续调查学生的兴趣点,结果见下表:

兴趣班级名人名事文物考古生活习俗古今关系

高一⑷班15人8人10人17人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学生不喜欢历史的理由很简单:历史书不好看,离他们太远了。他们说得一点也不过分,我们的历史教材有个很大的弱点,挤掉了那些学生想了解的鲜活的成份,如讲岳飞抗金,只提收复建康,郾城大捷的名称;介绍孝文帝改革,只介绍具体政策、影响等等,很少有学生喜欢的内容。因此,历史课变得缺乏生气,远离生活,使学生很难产生兴趣。

2、学校历史教学现状

在高中阶段高一时,学生学完中国近现代史,高一参加市考,高二参加全省会考,到了高三,部分选修历史的学生要参加高考。这三次统一的考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所以历史教师严格执行统一教材的要求,导致教师围着考试转。这些年,教材虽有变化,但更多地表现为结构和数量上的增减,实际并没改变长期以来"浓缩史学"的历史教育内容模式,以至使不少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回顾对历史课程教学的感受时会说纯粹是灌输式教学,因此不会有多少兴趣。

3、应如何体现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结合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历史课程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历史课教的,学生不喜欢;学生想了解的,历史课偏偏省略掉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学校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结合?

《青铜文化》的开发就是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介绍青铜器种类、生产技术、文饰、铭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具体,问图并茂。做到了科学性、通俗性、趣问性的结合。对大家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力求讲得深透一些,并尽可能引用一些考古上的新发现和学术研究中的新成果。这样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又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青铜文化》的开发正好弥补了这种缺陷。

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青铜器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珍品。也是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事物资料。科学的配方、精湛的工艺、幽雅的造型、迷人的风采、丰富的底蕴,青铜器所反映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世界叹服,更另每一个炎黄子孙自豪。

现如今,中国古代青铜器散见于国家和地方的各级博物馆,散布于世界各地。

青铜器是现实走进历史的一座色彩斑斓的桥梁。从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和演变,可以折射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文明演进,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开设《青铜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对祖国古代工艺、古代文化、古代贸易等的了解和掌握过程中,增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入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本

课程《青铜文化》的框架设计

中国古代青铜器博大精深,应该选择其中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呢?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去学呢?本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知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的原则,本书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青铜时代

第二单元青铜器种类

第三单元先进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

第四单元青铜器文饰图案

第五单元青铜器上的文字

第六单元夏商周断代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四、编制本课程的几点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实践,可以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着眼,从学生的性格塑造、能力培养考虑,同学生国家课程的知识内容接轨,就能找到校本课程的丰富内容。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提高,教师特别感受到压力、责任,更感受到成功的欣喜。

4、关于课程评价问题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它们可能没有某些自然学科的评价那样直观易见,因此对它们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认知,可采用答题、演讲、辩论、做论文、做模型、做导游等等形式,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行为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方面综合考察。归根结底要从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评价。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以上便是本人在参与编制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几点总结。如果通过学习这部校本课程能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曾经拥有这样的丰富灿烂的文明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也就光荣地完成了传承文化的责任。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郭迪煌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第10期 (信丰县金盆山学校,赣州信丰341600) [摘要] 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识记与背诵为主,不太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依照考点进行教学。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开拓学生眼界的课程,不光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烂熟于心,还应对历史事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以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因此,初中历史的校本课程应当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帮助学生从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与情感体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课程教学能够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依照范式来进行刻板教学。不同地区与环境下生长的学生,组建的校园,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学校决定实

施校本课程时,首先就需要对学校自身进行考量与评估,开发所在地区与环境下的多元化可利用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教师的差异性,开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纲要学习、又能依照差异进行完善的课程教学。唯有通过理解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运用自如,对知识内容深化掌握。 一、结合实际新编教材 实践校本课程中的“新编教材”,并不是指真实地让教师重新编写一本历史教材,而是以国家编制的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地或是本校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开发出来的、帮助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资料。知识内容重在与地域、学校文化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使用导学案资料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更多拓展的历史资料与趣味性阅读驱动学习内容的深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时,导学案的资料可以由本地区隶属于战国哪一政权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始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是,一直以来,课程都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和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和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是起码标准、地 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 述 发布日期: 2012-04-30 发布: https://www.doczj.com/doc/353262625.html, 2012年第2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晚于国外相关的研究不少时间。现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大量的研究论述。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究。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3262625.html,/9/view-1687285.htm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统计;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评论》、《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六种核心期刊。 本文选取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91-2010年这20年,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93篇,剔除无关论文最后得到88篇论文,从而得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初步统计结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的统计分析与综述 1.年度数量统计分析 图1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年度数量统计图 如图1所示,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数量在1999年之前基本为零,自1999年之后平稳的增长,在2004年达到高峰,自2006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在1999年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物,而并不是说1999年之前我国学者们没有关注到校本课程开发这个领域。在1992年《课程?教材?教法》的第4期中就刊登了《香港教育署推行“学校本位课程设计”》一文,专门介绍1988年以来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二部分第14条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可能直接促进了我国专家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研究和关注。而随着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和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达到高峰。 2.内容统计与综述 图2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分类统计图 如图2所示,本人通过阅读和筛选大致将这六种期刊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按内容主题分成以下几类: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国外经验介绍;实践和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①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通过笔者的统计和阅读,发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是整个研究中占的比例第二多的(见图2),共有21篇。并且主要集中在2003和2004年之前,在这之后的相关研究较少,多为实践总结之类,我想这是符合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规律的。 通过阅读筛选,我发现这部分还可以细化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产生与辨析,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或价值,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等。 A.概念的产生与辨析。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 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1979 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其实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它基于这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历史应当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历史蕴涵着人类文明的传统,蕴涵着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蕴涵着时代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批判地继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我们不能不忧虑地看到历史教学的现状: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成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历史科被贬为副科而备受冷落,导致基本人文素质失衡,特别是对历史的淡漠,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就更无从谈起了。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因此,在强化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同时,开发历史校本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什么叫“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丹东一中的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就是根据第二层含义而编制的。 一、课程提出的依据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关于课程管理,出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学校将拥有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从而也把学校教师推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第一线,使课程开发形成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迅速从理念和行为上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此,丹东一中老师编写的《青铜文化》历史校本课程,目的就是为补充、延伸国家课程,实践"教什么"。 (二)本课程的提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曾指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的强项。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根据统一教材,以相同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又以相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再接受同一张试卷的测试,甄别出好学生和差学生。这种看似绝对公平的教育,只能让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其他学生被埋没掉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项活动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所以,学生的多元智力决定了我们要用多元课程去满足他们,即在实际教学中,高度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再确定如何因材施教,

校本课程论文

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上徐小学唐传建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学校或没有开展,或开展了校本课程也开始向应试教育靠拢,有个别学校甚至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 我认为原因有三: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②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并过分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③对校本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这些多年来传统惯性,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解读,打消顾虑,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本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经验——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 朋友聚会,因为都是老师,话题自然离不开教学。我顺便问了句:“你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了吗?”朋友们都笑了:“语、数、英都来不及上了,谁还上校本课?”“什么是校本课呀?”可见校本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由于老师们的不重视,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了冷落的尴尬情境。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更新理念——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并不神秘

校本课程是专家们做的事? 许多教师有疑惑,校本课程很复杂,它需要经历: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校本教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需要建构太多的观念:质量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这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一线教师哪能完成?以致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止步不前。 其实校本课程并不神秘,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 1.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在学校一级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2.校本课程在定位上是以兴趣性为主,非学术性质。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3.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采取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5.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知识是一把利剑,能力则是舞剑的技术”。你要想在战场上战胜对手,单有一把利剑是远远不够的,再好的剑在不会舞剑者的手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高超的舞剑技术,才能最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一个高超的舞剑能手,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艳东(河北省平泉县小 寺 沟中学)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 点策略及技巧。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 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和提高历史修 养。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起于思,问题对 于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 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 主体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 抵挡 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 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

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 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 那些与课堂知 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三、强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实施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类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其学科特点具有广阔的空间。 1、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具有非常多的可以开发的主题;其二,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史书、影视作品、戏剧、音乐歌舞、古典诗词、文物古迹、著名人物等等,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三,历史学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使历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可以采取阅读史书、参观古迹、观看影视作品、人物访谈、手工制作、设计旅游景点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2、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有三种:课程的补充策略——即针对国家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改编策略——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和结构调整;课程的创新策略——课程的创新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3、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根据以上三种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进行如下的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第一类:课程的补充策略。在我们进行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对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重大题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课程的补充策略就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好方式。可开发的这类课程有:中国古代人物评介、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科技史、科举考试制度漫谈、世界宗教简史、世界战争简史、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人物等。 第二类:课程的整合策略。 课程的整合策略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老师的专长对课程进行整合。比如:国别史+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历史+地理、化学+历史、英语+历史、音乐+历史、美术+历史、体育+历史等等。这类课程有:中国政治制度源流考、中国法律制度史、世界史资料阅读、英语历史剧表演、扶桑史话、美国的故事、《水经注》中的历史地理、中国古代风水术、中国古典舞、古乐与历史、唐朝的音乐与舞蹈、歌声与历史、中国古代炼金术与化学、深圳史话、南山史话、中国武术史等。 第三类:课程的创新策略。课程的创新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自2006年8月开始,我们实验中学历史组结合本校的《开放式大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开展了《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立项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教师的努力,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能按照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我校历史教学的一大跨越。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浅谈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浅谈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发表时间:2018-03-29T13:44:39.4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作者:石丹枫 [导读] 本文通过自己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来谈谈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五中学716000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来谈谈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身边的历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 新颁《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新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一、制定课程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由此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延安的地理位置;延安历史发展的变迁;延安的历史文化名人;延安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2.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网络、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旧址、遗址、文物、陵园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渠道有目的收集资料;培养分析、处理原始资料的能力。 二、选择课程内容 延安的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找好学习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其次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学生身边丰富的历史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例如:《毛泽东在延安》这一课的选择,我以毛泽东在延安居住过的四处旧址为线索,指导学生们去实地参观、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本概况,认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课题切入点小,可行性强。学生们都知道旧址就坐落在我们的身边,参观访问很方便,有些同学不止一次去过这些地方,多少都有些了解。另外,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大概,细节却又不十分清楚,如每个旧址毛泽东住了多长时间?居住期间完成了哪些著作?领导了哪些运动、战争、会议?旧址中陈列的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激发起他们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又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内容确定后,由学生们自己收集学习材料,我担任主编,将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重新整合,编写出极富个性的、而且也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校本教材。 三、改变课堂呈现方式 1.在历史校本课堂教学中,采用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收效甚微。我从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把这种形式引入校本教学课堂中。 2.在历史校本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剧表现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历史情景剧”的运用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着巨大的作用。“历史情景剧”指的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例如:学习“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耍“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连续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毛泽东是去还是不去?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学生一起编排了情景剧《延安窑洞谈话》。 3.在历史校本课堂中,采用展示成果法 组织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专题的形式整合身边的历史资源,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总结成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崭新领域,我也仅仅是初次体验。今后,我会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昌府区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 意识、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 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 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 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主题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江北水城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中心小学的十几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总报告 简介部分 1.标题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序言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当代课程开发专家认为:“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因地制宜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推进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本课题着重探索一切对我校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带来实效的资源的占有和适用,构建具有本校和乃至区域特色的实践和理论体系。 3.摘要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针对当前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的,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定期集会,分工合作,重点突破,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分阶段达成了既定目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在对校内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多次到市、区档案馆、图书馆搜集、查阅地方资料,走访座谈,购买书籍,初步构建了切合学校和地域特点的校本资源库:“高中历史备课资料库”和“乡土历史小书架”。课题组先后开发了《图书章话春秋——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历史沿革纪略》、《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等数个专题讲座,编入《潍坊一中校本课程——专题讲座汇编》。课题组指导

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潍县战役》等十几个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课题组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对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发表,推动了教研教改的发展,不少实验教师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课题组配合学校成功举办了系列校友活动,特别是“黄道源先生诞辰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及《黄道源》一书的出版,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4.内容结构图 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程序、研究成果、研究结论、研究反思、参考文献、附录 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1)构建切合校本特色的富有成效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体系。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自主探索。 (3)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和理性认识。 2、研究意义 (1)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推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为我校乃至区域的高中历史教学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