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表达方式技巧

古诗词表达方式技巧

古诗词表达方式技巧
古诗词表达方式技巧

古诗词表达方式技巧

1.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

一、抒情..(1)借景抒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方式....2.间接抒臆(2)寓情于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1.渲染: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烘托(侧面描写)(1)正——以哀景衬哀情: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①以乐景衬哀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反

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3.象征: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二、表现手 4.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法.(1)梦境,仙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5. 虚实相生(2)已逝(过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设想未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对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7.联想、想象(慎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1)先抑后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抑扬

(2)欲抑先扬: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9.对面写法: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白描:暧暧暖人村,依依墟里烟。

10.描写

(2)工笔细描: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互文:朝歌夜弦。

3.比喻:朝似青丝幕成雪。

4.通感:犹吹花片做红声。

5.拟人: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修辞手法 6.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表一7.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借代:樯橹灰飞烟灭

9.顶真: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10.反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1.排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似青丝幕成雪。

12.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3比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修辞手法.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似青丝幕成雪。

表二14.反问: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近→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角度(2)俯→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上→下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

.(1)外→内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顺序

表达.(2)远→近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方式描写

(1)正侧面结合:天姆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虚实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

3.方法.(3) 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4)白描细描结合: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5) 远近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点面结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五觉结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 绘声绘色: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1.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4.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静的显得更静,动的更加生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8.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9.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指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0.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三义属于表现手法。“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12. 虚实结合: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①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被烘托之物不写)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③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

(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诀窍

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诀窍 导读: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古诗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一、储备表达技巧 方面的知识,避免“无米之炊”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答好古诗词鉴赏类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1.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古诗词鉴赏中涉及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词的主旨)。 抒情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常见的描写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常见的描写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从远到近、由上到下等。 2.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使用比较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词或曲中)等,用法跟现代作品中的用法基本相同。 3.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使用较多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烘托(衬托)、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对比、烘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借代等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把握几个思考角度,做到十拿九稳 1.从情和景的角度入手。 这是古诗词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从情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或者是托物言志等。从景物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以及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例如,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细节描写,是虚实结合还是动静结合,甚或是白描等。具体做法是迅速再现相关知识并结合诗词内容加以比对,快速排除后留下最明显的作为预备答案。 【示例】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1)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 学霸满分答题万能模版 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和方法汇总

01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 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02 分分析析意意境境型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 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教师版)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 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 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古诗词表达技巧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二)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二)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1、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2、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3、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4、渲染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5、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6、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 技巧等)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 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15 古诗词鉴赏(三)表达技巧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15古诗词鉴赏(三)表达技巧 知识讲解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修辞方法: 除了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些修辞方法外,下面几种也是古诗词中常用到的修辞方法。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抒情、描述是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非常苦恼,总是找不到古诗词考试的解题技巧。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应付古诗词考试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

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今律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