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导言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现代史

2、和平精神;

3、司马迁的世界历史认识;

4、邓小平的世界历史观;

二、问答:

1、世界现代史如何分期?

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一、名词解释:

1、门户开放

2、大棒政策

3、金元外交

4、日俄战争

5、亚洲觉醒

6、印度自主自产运动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优势地位何在?

2、欧洲优势与世界和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就美日崛起的相关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和内容不限制,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1、三国协约;2、三国同盟;3、巴尔干问题;4、萨拉热窝事件;5、德皇威廉二世;6、“绞肉机”;7、日德兰海战;8、史里芬(施利芬)计划;

二、问答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论美国参战的意义和目的?

2、试论述俄罗斯参战的目的和最后结果?

3、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如何?怎样去认识意大利的“背叛”?

第三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一、名词解释:1、二月革命;2、四月提纲;3、科尔尼洛夫叛乱;4、十月革命;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沙皇俄国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俄、德、匈牙利三次革命的进程基本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5、共产国际是什么样的组织?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2、《凡尔赛条约》;3、华盛顿会议;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国际联盟;威尔逊。

二、问答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2、一战后美日关系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三、论述题:

1、从威尔逊和国际联盟的关系看美国外交的制约因素?

2、一战后新崛起大国之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结果如何?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一、名词解释:1、1926年帝国会议;2、魏玛宪法;3、卡普暴动;4、鲁尔危机;5、道威斯计划;6、杨格计划;7、墨索里尼;8、法西斯;9、柯立芝繁荣;10、军部法西斯;

二、问答题:

1、简述德国赔款问题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2、柯立芝繁荣的原因和存在问题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法关系?

2、试论述法西斯在意大利首先夺取政权的原因?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实验—20—30年代的苏联

一、名词解释:1、新经济政策;2、租让制;3、苏联;4、苏联工业化的方针;5、农业集体化;

6、斯大林模式;

二、问答题:

1、新经济政策是什么?试评其历史地位。

2、怎样评价全盘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4、20—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正确与否?你对它怎么看?

三、论述题:

1、试评述列宁的最后思想?

2、试比较列宁和斯大林的群众工作思想?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一、名词解释:1、甘地主义;2、苏家诺;3、凯末尔;4、卡德纳斯改革二、简答题:

1、简答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过程?

2、凯末尔的社会改革有哪些内容?效果如何?

三、论述题:

1、试论甘地主义和凯末尔主义的异同?

2、试论述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名词解释:1、纳粹党;2、1929年经济危机;3、“东方会议”;4、“田中奏折”;5、罗斯福新政;

二、问答题:

1、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什么?

2、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3、英法政府是如何应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

三、论述题

1、试论欧亚战争策源地的特征?

2、评述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第九章走向大战

一、名词解释:1、慕尼黑阴谋;2、东方慕尼黑;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简答题: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绥靖政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2、英法苏谈判的症结在哪里?

三、论述题:

1、试评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绥靖政策”?

2、苏联的外交政策在20-30年代是如何发展的?影响怎么样?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1、“东方战线”;2、“珍珠港事件”;3、“反法西斯同盟”;4、《联合国家宣言》;

5、开罗会议;

6、雅尔塔会议;

二、简答题:

1、三巨头在二战期间的外交动向有什么意义?它对中国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场的地位如何?

三、论述题:

1、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世界现代史上的和平与战争的具体感受。

2、试论述二战与冷战的关系?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层影响

一、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2、雅尔塔体系;

二、简答题:简单回答二战与国际新秩序的关系?

人文专业《世界现代史》习题参考答案

导言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现代史:指1900-1945年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战争与和平;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过程等。

2、和平精神;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所形成的创立和平,维护和平,发展和平,促进和平,保卫和平的信念。

3、司马迁的世界历史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述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的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4、邓小平的世界历史观:邓小平的世界历史思想(1)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孤立是不能建成现代化的,要主动对外开放。(3)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技术发展自己。

二、问答:

1、世界现代史如何分期?

(1)分期标准:①用无产阶级革命来划分;②按国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来划分;③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来划分。

(2)两个时期:①1900—1945②1945—2000

(3)1900-1945时期

①1900年-1923年一次大战后无产阶级革命高潮阶段;

②1923-1929年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③1929-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阶段④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阶段。

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一、名词解释:

1、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希望自己能打入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在中国拥有的势力范围。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2、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的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援引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纪初,美国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1903年,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3、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4、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是日本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侵略扩张战争。这次战争是标志着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几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近代世界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能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腐败至极的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这场争霸战争历时20个月,最后以日本取胜而告终。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日俄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清政府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5、亚洲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此时,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其中的重大事件

有:在朝鲜,发生了抗日的义兵运动;在中国,发生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越南,发生了黄花探领导的安世农民抗法游击战争;在菲律宾,爆发了民族独立战争(1898年);在伊朗(1905~1911年)、土耳其(1908~1909年)和中国(1911~1912年)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6、印度自主自产运动:印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动的反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由国大党提出了自主自产的号召,以提克拉为代表的国大党激进派在孟加拉、孟买和旁遮普等地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成为发动自主自产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各地成立了国货协会,开设国货店,抵制英货运动遍及印度。1907年5月,印度人民举行了1857年民族大起义5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自主自产运动新阶段的标志。孟加拉是运动的中心地区,农民杀死英国种植园主,并发生多起骚动和与警察的冲突,正常生活中断。1907年12月,国大党年会中保守派和激进派发生公开冲突,年会决定终止自主自产运动。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优势地位何在?

(1)政治优势—瓜分殖民地

(2)欧洲的经济优势:

①世界的银行家

②世界的工厂----1870年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1913年占47.7%

③世界原料和能源的控制者:1880年欧洲煤产量23800万吨,1913年56300万吨。1880年钢产量950万吨,1913年4200万吨。

④世界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

(3)欧洲的军事优势

(4)欧洲的科技优势

2、欧洲优势与世界和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略)

三、论述题:

1、就美日崛起的相关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和内容不限制,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

1、三国协约;为抗衡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同盟”而由英法俄结成的军事政治集团。1892年法俄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了同法俄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这就意味着三国协约的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三国同盟;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它是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从而引发三国协约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3、巴尔干问题:(略)

4、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1859—1941)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1888—1918)。在位期间,德国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时期,他一改老宰相件斯麦确立的“大陆政策”,实行“新方针”,推行“世界政策”,参与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竞争,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逃往国外,1941年去世。

6、“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进行的战役,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或“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走向失败。

7、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发生的日德兰海战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一次较量,也是历史上交战双方使用战列舰编队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双方参战官兵在10万人以上。英国损失舰船14艘,阵亡官兵6097人;德国损失舰船11艘,阵亡官兵2545人。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8、史里芬(施利芬)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实施的战略计划,由前总参谋长施利芬伯爵于1905年制定,故名。施里芬是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主张以优势兵力袭敌于不备,围而歼之,速战速决。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俄两线作战的情况,他主张,首先在西线迅速打垮法国,然后再全力打击俄国。其作战计划是:在东线用少量部队顶住俄国,集中兵力于西线;因瑞士地形复杂,不适宜大部队快速运动,德军右翼应穿越地势坦荡的比利时,以镰形攻势包抄到法军的正面防御阵地的后面,攻占巴黎后,将法军围歼在德、法、瑞边境。然后,转向东线。1906年小毛奇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利芬计划做了部分变动,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的兵力,削弱了西线进攻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利,施利芬计划破产。

二、问答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原因:①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导致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②20世纪,两大集团大搞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竞赛,国际关系极为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③导火线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兰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结果: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2、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是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清楚表明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②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根源没有消除。

③我们必须在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提高警惕,居安思危。

三、论述题:

1、试论美国参战的意义和目的?

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

美国获得国际霸主的最有利时机。

美国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

2、试论述俄罗斯参战的目的和最后结果?

通过战争继续扩张。

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群众视线。

通过战争巩固沙皇专制政权。

结果是:战争失败;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沙皇下台。

3、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如何?怎样去认识意大利的“背叛”?(略)

第三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一、名词解释:

1、二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经济濒于崩溃,社会矛盾尖锐。1917年3月3日(俄历2月18日),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罢工,12日转为武装起义,首都驻军也参加了起义。3月15日,沙皇宣布退位,沙皇制度被推翻。革命后,起义工人和士兵组成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则建立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俄历4月4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上所作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发表在四月,故名。《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3、科尔尼洛夫叛乱:1917年9月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的反革命叛乱。七月事变后,沙俄将军科尔尼洛夫被临时政府任命为最高总司令。他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于9月7日公然发动叛乱,企图建立一个军事独裁政权来消灭革命力量。他借口“保卫首都”,调号称“野蛮师”的克雷莫夫骑兵第三军团向彼得格勒推进,同时向克伦斯基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全部政权转交最高总司令。政府中的立宪民主党人部长立即辞职与之配合。克伦斯基既害怕科尔尼洛夫在镇压布尔什维克党的同时也镇压小资产阶级政党,又担心人民群众在扫除科尔尼洛夫的同时也把他扫除掉,因此同科尔尼洛夫断绝了关系,宣布其为反对临时政府的叛乱分子。布尔什维克党派出大批鼓动员到叛军中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叛军推进处处受阻,内部开始瓦解。9月12日,克雷莫夫在绝望中开枪自杀,此后科尔尼洛夫被捕。

4、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沙皇俄国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略)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措施:

建立苏维埃,废除封建等级

(1)政党斗争(11.11-11.21斯维尔德洛夫代替加米捏夫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18.1.18-1.19解散立宪会议;1.23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2)工、农代表苏维埃合并。1917.12.9

(3)1.23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4)废除等级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宣布男女平等,国内各族人民的权利一律平等。

打碎旧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关。

(1)解散临时政府各部门,取缔地方自治局和市杜马。

(2)建立新法院和新警察

(3)1917.12.20建立“契卡”--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

(4)1918年初创建红军。

经济政策:1917.11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对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并宣布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160亿金卢布外债。1917.12在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是奥辛斯基。1918年3月,李可夫接替他担任主席。没收了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1918.5实行余粮收集制,组织征粮队。同年底将贫农委员会并入地方苏维埃组织。

外交政策:

(1)顺应时势停止战争。

(2)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1917.12谈判,双方分歧很大;苏俄内部也分为布哈林、托洛茨基、列宁三派意见。1918.2托发表声明,实行“不和不战”。德军发动进攻占领俄国大片领土。2.23中央委员会上列宁以7:4取得胜利,3.3苏俄与德国签约。它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划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3)迁都。

反干涉战争:1918年英军在摩尔曼斯克登陆,日军在海参崴登陆。8月,英军进入巴库。德国军队则利用布列斯特和约践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捷克军团在西伯利亚一带叛乱。为此,苏维埃(1)实行“红色恐怖”,镇压反叛活动。(2)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3)组建80万红军,1919增加到150万。(4)1919年成立共产国际。

3、俄、德、匈牙利三次革命的进程基本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参见教材第三章)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

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5、共产国际是什么样的组织?

共产国际(1919--------1943)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政治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苏维埃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济任务:剥夺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将大工业、商业、运输业、银行收归国有,但不剥夺小私有者。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名词解释: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矛盾,播下了新的战争种子。

2、《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签订的和约。《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内容主要(1)重新划分德国疆界。(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3)限制德国军备。(4)德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3、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和英国的支持下,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以及中国等9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即“华盛顿限制军备会议”(简称“华盛顿会议”,也叫“太平洋会议”)。这次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协定,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的新体系,即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主导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认了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

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从而形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国际联盟:亦译“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20年正式成立,二战期间名存实亡,1946年宣布解散。①、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②、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它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先天不足和国际联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③、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威尔逊:(1856.12.28—1924.2.3)是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当选。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年连任。当时,上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14点方案。出席了巴黎和会,建立国际联盟。但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

二、问答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统治秩序。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约》,和约对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统治秩序作出了规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对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作出规定,形成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共同对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作出规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大国按自己的意志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国际格局。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此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崛起该体系逐步遭到重创,1939年波兰战争和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该体系的彻底破产。

2一战后至今美日关系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美日关系的特点:①在美日关系上,美国居主导地位。②美日矛盾冲突主要是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一战至二战期间为冲突期。③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基本上经历了:侵略→支持→争夺→战争→占领→扶植。日本则利用机会与美国争夺,不惜动用战争,一旦条件成熟就尽力摆脱其控制并与其竞争。④二战前,日本利用反共手法来蒙蔽美国,战后美国又利用日本反共,反共是美日两国的共同要求。

发展状况:(1)一战后初期:巴黎和会把日本在一战夺得的太平洋岛屿、山东权利合法化;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加剧。华盛顿会议迫使日本把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美国达到了抑制日本在亚太势力的目的。(2)1929-1933危机:美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和恢复经济,奉行“中立”,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政策。随着日本侵略加剧,美国对日逐步由纵容转为遏

制。(3)二战时日本在东南亚扩张,美、英对日制裁,实行包括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在内的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财产。为争取战争主动权,日本突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4)二战后初期:美军以盟军名义独占日本;东京审判,惩处了一批日本法西斯战犯;美国为自身利益,也庇护一些战犯,保留日本天皇制。对日本实行民主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实行非军事化等。(5)冷战时期随着冷战加剧和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为把日本变成遏制社会主义的阵地,美国对日政策由惩处转为扶持,操纵签订偏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对日占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量订货和贷款刺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6)7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同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7)当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战略伙伴。在美国的纵容下,公开祭拜战犯、篡改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并积极扩军,出兵海外,造成东亚局势的紧张。

三、论述题:

1、从威尔逊和国际联盟的关系看美国外交的制约因素?

2、一战后新崛起大国之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结果如何?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一、名词解释:

1、1926年帝国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2、魏玛宪法:1919年的《德意志国宪法》。因在魏玛地方制定而得名。1918年制定,1919年8月11日生效。全文共181条,分两编。第一编为联邦的组织及其职责,分联邦及各邦、联邦议院、联邦总统及联邦政府、联邦参议院、联邦立法、联邦行政、司法7章。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可以暂时停止宪法中部分规定的效力。第二编为德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及基本义务,分个人、共同生活、宗教及宗教团体、教育及学校、经济生活5章。第二编表现出这部宪法的特色,规定了个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和许多社会生活的准则。1933年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后,先用紧急命令宣布《魏玛宪法》中许多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文停止生效,又制定了《消除国民与国家危机的法律》(《授权法》),规定政府可以自行制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法津。于是《魏玛宪法》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邦德国,《魏玛宪法》为194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所代替。

3、卡普暴动;1920年3月发生的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政变。它是由东普鲁士地方长官、极右派头目卡普在国防军吕特维茨将军及议会外一批极右政客的支持下发动的。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即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为实施《凡尔赛和约》的解除武装条款,德国政府被迫把40万人兵员裁减为10万人。引发暴动,1920年3月13日埃尔哈特海军旅开进柏林。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斯图加特。卡普成立临时政府,

自任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国防军陆军总长泽克特表示支持共和国。3月17日叛乱被平息,卡普逃往瑞典,吕特维茨逃往匈牙利。

4、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5、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处置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鲁尔危机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以及英、美的压力,迫使法国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审查赔款问题。1923年11月30日,赔款委员会决定成立2个由美、英、法、意、比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主持,研究稳定马克和平衡德国预算问题。1924年4月,该委员会向赔款委员会提出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协助德国稳定金融,复兴经济,在此基础上索取赔偿。②对德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德国应支付10亿金马克赔款,以后逐年增加,从第5年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③赔款的主要来源是关税、间接税、铁路收入和工业税收;④德国的国家预算、货币、对外支付及交纳赔款等均须受外国代表监督,监督权集中在赔偿事务总管手中。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打击了法国的欧洲霸权,使德国赔款与美国贷款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了美国在欧洲事务上的作用,为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流入德国扫清了道路,从而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

6、杨格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杨格(1874~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1929年10月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宣布,赔款和国际债务延期支付一年,德国此后不再支付赔款。杨格计划夭折。

7、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早年是意大利社会党人,后被该党开除。1919年组织“法西斯战斗团”。1921年成立“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发动“进军罗马”政变,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发兵埃塞俄比亚,1936年与希特勒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1937年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与德日形成法西斯轴心。1940年追随纳粹德国,参加“二战”。由于国内外人民反法西斯运动高涨和军事上节节失利,他的独裁统治于1943年7月垮台。1945年4月28日被意大利游击队处决。

8、法西斯:“法西斯”是古代罗马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初为早期王权的标志,后高级长官出行时由扈从肩扛,象征其行政权力,法西斯主义即取名于此。法西斯代表权力和威信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

9、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间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但这种

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

10、军部法西斯: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内阁上台,这是日本国家法西斯主义确立的标志。广田内阁按军部的意志确立施政方针并改组国家机构。首先,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以上的军人担任,加强了军部力量,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加强对国内人民的专治统治。同时,确立了对外侵略方针,由内阁召集首、陆、海、外、藏等五相会议,制定“国策基准”。军部可以全面改组并控制政府,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国家的权力和内外政策已从属于军部法西斯。近卫新体制和东条独裁为其发展高峰,直到1945年因战败而崩溃。

二、问答题:

1、简述德国赔款问题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的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限42年付清。然而,德国在支付了10亿金马克后,政府收入锐减,经济陷于混乱,就提出了延期支付赔款的要求。英美同意了德国的请求。但法国坚决反对,还联合比利时,在1923年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了“鲁尔危机”。为了解决因德国赔款问题引起的麻烦。1924年,协约国伦敦会议通过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新的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这个计划没有确定德国赔款的总数,只规定德国近期的赔款数额和以后每年增加的数额,还规定了赔款的来源和由美英向德国提供贷款等。道威斯计划实行以后,法比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这一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1924~1929年,德国仅支付了约8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故英美以杨格计划取而代之: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1929年10月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宣布,赔款和国际债务延期支付一年,德国此后不再支付赔款。杨格计划夭折。1932年6月16日,为继续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各有关国家在洛桑召开会议。7月9日签订的《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停付3年后于37年内分数次付清。除此以外,德国还须偿付杨格及道威斯借款的利息。后来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没有如数偿付,及至希特勒上台后,索性全部取消赔款义务。

2、柯立芝繁荣的原因和存在问题是什么?

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3)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1)垄断的进一步集中使社会矛盾激化。1926年统计,1/10的人口拥有全国财富的9/10。2%

的企业占全国收入的70%。

(2)农业长期不景气:价格低迷;收入少,3/4农民生活在水平线以下。农民流浪城市。

(3)老工业部门也不停滞不前。

(4)股票投机成风。1929年通用电器公司股票从128美元增长到396美元。成交额大大放大原来每天只有100万股,1929年的122天内则达到400万股,其中33天达到500万股。

(5)国际市场日益萎缩,欧美贸易矛盾凸现。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法关系?

一战以后,“法国外交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对德关系”,法国采取强硬的对德态度,力图使德国一蹶不振,并在1923年挑起鲁尔事件,造成鲁尔危机。20年代中后期,即赫里欧和白里安政府时期,法国力求改善与德国的关系甚至与德国和解。

2、试论述法西斯在意大利首先夺取政权的原因?

(1)古史的辉煌和现实的没落使得意大利民族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又具有很深的不满和好战情结。

(2)近代化过程中的缺失让意大利人(统一)没有完善的议会民主制度,同时意大利又急于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

(3)20世纪初期的时代特点—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扩张主义盛行等促成了意大利浓厚的民族好战和工业扩展情绪。

(4)一战开始时的梦想和结束时的所得让意大利人非常失望,刺激了意大利精英的神经,也提供了法西斯主义滋生的温床。

(5)工人武装力量的强大,社会动荡趋势的增加使得大资产阶级异常害怕,他们决心向法西斯主义让步。1920年秋,60万机械工人占领工厂。工人建立了“工厂委员会”,随之扩及到广大农村,无产阶级专政大有在意大利确立的可能。

(6)100万退伍军人无事可做,政府自食其言不仅不安排工作,而且迫害军人,导致退伍军人和农民联合发造反,农村形势危急

(7)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具有软弱性,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在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势力没有受到根本的触动,国家实际上一直是处于垄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之下。

(8)统治阶级的传统政党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实验

—20—30年代的苏联

一、名词解释

1、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大会。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要点是:征集粮食将由税收来代替,私营企业将逐步合法化,借以重新搞活经济和改善食品供应状况。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国民经济到1925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顺利向前发展。新经济政策是使小生产占优势的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是依靠工农联盟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是利用商品生产和市场贸易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2、租让制: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即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通过订立合同把国家当时尚无力经营的某些工矿企业、森林、油田、土地等按一定条件和期限租给外国资本家,由资本家经营,承租者把产品的一部分交给苏维埃国家,并按合同提取利润,合同期满后,国家即将企业收回。租让制可以吸收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设备,学习管理经验和掌握新技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政治、经济上有利于苏维埃国家。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外国资本家投资不积极以及国营企业的迅速发展,租让制未取得预期效果。尽管如此,租让制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苏联:1924-199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因为国际、国内综合因素的作用于1991年宣告解体,主要国土由俄罗斯继承。

4、苏联工业化的方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就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他晚年建设社会主义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从巩固和维护苏联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发,提出并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推进工业化的方针。斯大林通过对当时苏联的国内外条件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一是工业化的出发点是把苏联建成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国家;二是工业化的中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三是推进工业化必须要有高速度;——他认为经济发展速度决定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四是工业化资金来源要依靠内部的积累。这些原则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得到实行,从而让工业化具有了争议。

5、农业集体化:苏联在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也开始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在农业集体化之初,斯大林对开展农业集体化还持有比较冷静谨慎的态度。认为集体化要一步一步走,条件成熟才能实现全盘集体化。所以提出要逐步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联合小农,通过合作社和国家机关在供销方面扩大对农民的影响,逐渐使分散的农户转到以集约耕作和农业机械化为基础的集体化轨道上来。可惜的是,这种冷静的态度和正确的方针很快变了。1928年斯大林首次提出要建立集体农庄,而且强调要加快集体农庄建设。这样,就迅速的开始了全盘集体化运动。到1932年底,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由于这一运动包含了脱离实际的冒进因素,存在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现象。因此,从改造小农经济和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看,虽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化提供了粮食原料等等物质保障,但却严重损害了工农联盟,对苏联农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6、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它既是苏联政治发展道路的模式,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它以军事共产主义为基础,以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发展以计划为主,排斥市场和经济规律,国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生活以个人崇拜和人为清洗相号召,民族关系上以民族同化和大俄罗斯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国家统治模式,是社会主义变为现实时的一种道路探索。

二、问答题:

1、新经济政策是什么?试评其历史地位。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怎样评价全盘农业集体化?(略)

3、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特点: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苏联1991年解体。

4、20—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正确与否?你对它怎么看?

中苏关系的发展过程:1924年5月30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两缔约国政府……本平等、相互、公平之原则,暨1919年与1920两年苏联政府各宣言之精神,重订条约、协约、协定等项。”1924年5月31日,中苏正式建交。

苏联的集体安全构想和努力

(1)调整外交方向,主动与西方各国搞好关系,以应对德日法西斯的挤压。1933—1935年,苏联先后和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哥伦比亚、比利时、卢森堡建交。

(2)1933年11月与美国建交。

(3)1933年底提出欧洲集体安全设想蓝图,表示愿意加入国联。1934.9.15;18日担任常任理事。

(4)苏法接近:1934年路易*巴都任法国外长,提出与苏联结盟制约德国,10月9日却被暗杀。1935年苏联主动提出缔约的要求,5月苏法、苏捷先后签订互助条约,然而法国和捷克从一开始就没有遵约的思想。法国外长赖伐尔甚至说法苏同盟就是一张废纸。

(5)苏联再次改变政策:西方实行绥靖主义政策,苏联害怕被孤立。

1939莫斯科会谈:德国侵略捷克,三国会谈,但在苏军是否能进入波兰领土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8月23日苏德签约。建立东方战线。

苏中条约:1937年。(此前一直拖延)

个人观点:

(1)自我中心主义逐步体现。

(2)严重消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助长了德国侵略的气焰。

(3)是典型的大国霸权主义。

(4)社会主义理想的旗帜逐步倾斜,人类的正义原则遭到无情的践踏。

(5)苏联自己也受“大好形势”的麻痹,丧失了斗志,继续展开内部清洗。

三、论述题:

管理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律C. 2 C. 3、 上升 4 5 量C. 6、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生产处于(C)A.劳动投入的第一阶段 B.劳动投入的第二阶段C.劳动投入的第三阶段 D.资本投入的第二阶段 7、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D)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C.一直趋于上升 D.一直趋于下降

8、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A)A.等于AC的最低值 B.大于MCC.等于AVC的最高值 D.等于AFC的最低值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C)A.P=AR B.P=MRC.P=MC D.P=AC 10、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是(C)A.厂商的广告开支不同 B.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不同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D.价格决定的机制不同 11产出 水平 12 13 14 15 益量 16 经济利润是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 17、需求量 需求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18、等成本曲线

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的不同组合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19、产品转换曲线 产品转换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任何点,都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可能组合。 20、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21 1 理5 6 22 23 1 24 在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1、如果一家企业提价,别的企业一般不跟着提价,如果一家企业降价,别的企业一般也跟着降价。2、这样首先提价或降价的企业不但不能从中得到好处,而且还要吃亏,因为如果对方降价,自己再降价这样竞争下去可能造成价格降到成本之下,最后两败俱伤。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管理经济学试题与答案1

姓名学号 《管理经济学》试题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不包括( ....B.). A.边际分析法 B.价格理论 C.机会成本原理 D.需求弹性理论 2.正常利润(A) A.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B.是经济利润的一部分 C.不是经济成本的一部分 D.与企业决策不相关 3.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下列哪种情况一定会使需求减少?(D) A.收入增加,同时替代品的价格下降 B.收入减少,同时互补品的价格下降 C.收入增加,同时替代品的价格上涨 D.收入减少,同时互补品的价格上涨 4.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是指(C) A.买和卖的量相等 B.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C.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供给者想要出售的数量 D.整个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 5.可以采取薄利多销政策的情况是(B) A.价格弹性小于1时 B.价格弹性大于1时 C.收入弹性大于1时 D.任何时候都可以薄利多销 6.对一个不吃猪肉的人来说,猪肉的需求量和牛肉价格之间的交叉弹性是(C) A.非弹性 B.负值 C.0 D.弹性大小不一定 7.如果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减少产量就会(A) A.使总利润减少 B.使总利润增加 C.对利润无影响 D.使单位利润不变 8.对投入要素之间不能完全替代的等产量曲线来说,只要在生产的合理阶段,其边际技术替代率(B) A.总为负值,但不一定递减 B.总为负值,其绝对值是递减的 C.总为负值,它的值是递减的 D.它的值是递减的,但不一定为负值

山东大学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I)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填空题(10分) 1、美国的人因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2、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3、一般认为,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所致。 4、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和环境因素等。 5、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6、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7、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来辨别。 8、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9、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10、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工作场所的照度(),避免频繁的适应。 二、判断题(10分) 1、工效学研究应注意测试方法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测试结果能一致的反映所评价的内容。() 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是一种借助器械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 3、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因此作业均可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 4、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5、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影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比度,视力最差。() 6、某一瞬间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所以指示灯光常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醒目的目的()。 7、不用视觉的情况下,对垂直布置的控制器的操作准确性优于水平布置的。() 8、意识层次模型将大脑意识水平分为5个层次,第0层次表明无意识或神智丧失,注意力为零;第1层次为意识水平低下,注意迟钝。因此,层次越高,意识水平越高,注意范围越广泛()。 9、大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

全国管理经济学2010年0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管理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企业进行( C )绪论-3 A.管理活动 B.经济活动 C.经济决策D.组织管理 2.某化工厂有一台设备A,原购入价30 000元,已运行5年,每年折旧3 000元,现账面价值(净值)15 000元。如果现在把它变卖出去,只能卖5 000元。该设备也可经过改造完全替代本厂急需的另一种设备B,设备B目前的价格是20 000元,但改造费用为4 000元。问设备A的机会成本应是多少?( D )绪论-8 A.5 000元 B.10 000元 C.15 000元D.16 000元 3.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下列四种情况一定会使需求减少的是( B )1-13 A.收入增加,同时替代品的价格上涨 B.收入减少,同时互补品的价格上涨 C.收入增加,同时替代品的价格下降D.收入减少,同时互补品的价格下降 4.下列价格变动中,哪种变动使销售收入不变?( C )2-36 A.当需求是弹性时,价格下降 B.当需求是弹性时,价格上升 C.当需求是单元弹性时,价格下降D.当需求是非弹性时,价格上升 5.当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值时,则这种产品应为( B )2-39 A.低档货 B.正常货 C.高档货D.都有可能 6.长期生产函数的概念是( A )3-51 A.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B.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可变的 C.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有的固定不变 D.生产函数中仅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 .

管理经济学计算题及参考答案(已分类整理)

一、计算题 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D=260-60P,供给曲线为QS=100+40P。其中,QD与QS分别表示需求量和供给量(万斤),P表示价格(元/斤)。假定政府对于每单位产品征收元税收。①求税收后的均衡产量Q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D以及生产者获得的价格PS。②计算政府的税收收入与社会的福利净损失。 解:(1)在征税前,根据QD=QS,得均衡价格P=, Q=164 令T=,新的均衡价格为P',新的供给量为QS',新的需求量为QD'.则有: QS'=100+40( P'-T) QD'=260-60 P' 得新的均衡价格为P'= 新的均衡价格为Q'=152 所以税收后的均衡产量为152万斤,消费者支付价格元,生产者获得价格元. (2)政府的税收收入=T×Q'=76万元,社会福利损失=(1/2)××(164-152)=3万元. 2.设砂糖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12-;砂糖的市场供给函数为P=。(P为价格,单位为元;QD、QS分别为需求量和供给量,单位为万千克)。问: (1)砂糖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2)砂糖的均衡交易量是多少 (3)若政府规定砂糖的最高价格为7元/万千克,砂糖的供求关系会是何种状况 (4)如果政府对砂糖每万千克征税1元,征税后的均衡价格是多少元/万千克7 解:(1)供求均衡时,即QD=Qs P=12-,P= Q D=(12-P)÷,Q S=P÷那么(12-P)÷=P÷解得P=(元) (2)Q D=Qs=(12-P)÷=15(万千克) (3)需求量:Q D=(12-P)÷=(万千克) 供给量:Qs=P÷=14(万千克)可见P=7时,Q D>Qs 所以,若政府规定砂糖的最高价格为7元/万千克,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4)设税后价格为P’,征税后新的供给曲线就应为: Qs=(P’-1)÷均衡条件为Q D=Qs (12-P’)÷=(P’-1)÷ P’=(元/万千克) 故税后的均衡价格为元。 、已知某人的生产函数U=xy, 他打算购买x和y两种商品,当其每月收入为120元,Px=2元,Py=3元时,试问:(1)为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如何选择x和y的组合 (2)假设x的价格提高44%,y的价格不变,他必须增加多少收入才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 ⑴因为MUx=y,MUy=x,由 MUx/MUy=y/x=Px/Py, PxX+PyY=120 则有Y/x=2/3 2x=3y=120 解得X=30 , y=20 (2)由MUx/MUy=y/x=Px/Py xy=600,解得 x=25, y=24 所以M1==3y=144 M1-M=24 2.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为dY/dX=-20/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商品X 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PX=2,PY=5,那么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 消费者的均衡的均衡条件-dY/dX=MRS=PX/PY 所以-(-20/Y)=2/5 Y=50 根据收入I=XPX+YPY,可以得出270=X*2+50*5,X=10 3.某人每周花360元买X和Y,Px=3,Py=2,效用函数为:U=2X2Y,求在均衡状态下,他如何购买效用最大 解:max:U=2X2Y 360=3X+2Y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W=2X2Y+λ(360-3X-2Y) dW/Dx=MUx-3λ=4xy-3λ=0

管理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管理经济学得目得就是( A ) A.解决企业决策问题B、发现企业行为得一般规律C、谋取企业短期赢利最大化?D、揭示价格机制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用作判断资源就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得成本概念就是(B A、会计成本?B、机会成本C、固定成本D、沉没成本 3、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得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得原因就是( C )A、彩色电视机得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得预期价格上升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得预期价格下降D、黑白电视机得价格上升 4、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得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得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得需求得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B)A、正数?B、负数C、0D、1 5、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增加相同数量得产出,应该( C )A、停止增加可变生产要素?B、减少可变生产要素得投入量C、增加可变生产要素得投入量?D、减少固定生产要素 6、当劳动得边际产量为负值时,生产处于(C)A、劳动投入得第一阶段B、劳动投入得第二阶段C、劳动投入得第三阶段D、资本投入得第二阶段 7、随着产量得增加,平均固定成本(D)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C、一直趋于上升?D、一直趋于下降 8、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得直线得斜率(A) A、等于AC得最低值B、大于MC C、等于AVC得最高值?D、等于AFC得最低值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就是(C)A、P=AR?B、P=MR C、P=MC D、P=AC 10、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之间得主要区别就是(C) A、厂商得广告开支不同?B、非价格竞争得手段不同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得程度不同?D、价格决定得机制不同11、当成本相同时,垄断厂商与竞争厂商一致得就是( A )A、利润最大化目标?B、产出水平C、生产效率?D、长期得经济利润 12、如果某新产品顾客弹性小,而且具有试制期长与规模经济不显著等特征,那么该新产品定价策略适合于( B ) A、渗透定价?B、撇油定价C、心理定价?D、折扣定价13、如果中间产品具有外部市场(完全竞争),中间产品转移价格应( C )A、大于市场价格?B、小于市场价格C、等于市场价格D、大于边际成本 14、如果管理者能够预测执行决策将来可能会得出得几种结果与每种结果得概率就是多少,这种决策叫做( B )A、确定条件下得决策?B、风险条件下得决策C、不确定条件下得决策D、随机决策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课 后 习 题 集 解 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 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发 世纪初期)萌芽时期(20 1940—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展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

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 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以后,人因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有三大基本趋向。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扩大到:人与工程设施、人与生产制造、人与技术工艺、人与方法标准、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等要素

管理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总产量曲线的拐点处,有:( D ) A.总产量最大 B.平均产量最大 C.边际产量为零 D.边际产量最大 2. 利息支付,财产税和折旧都属于( C ) A.可变成本 B.短期成本 C.固定成本 D.以上都对 3. 请对下面两句话的对错进行判断:答案:a Ⅰ. 在长期内初级铜的供给比在短期内更有弹性 Ⅱ. 在短期内再生铜的供给比初级铜更有弹性 a) I和II都是正确的 b) I正确,II错误 c) I错误,II正确 d) I和II都是错误的 注意理解: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4. 如果某厂商的需求曲线D=P=AR>MR,则可判断该厂商为:( D ) A.完全垄断 B.垄断竞争 C.寡头垄断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5.随着产量的增加,其数值会不断下降的成本是:...................................(B ) A.固定成本 B.平均固定成本 C.平均变动成本 D.边际成本 6.随着产量的增加,AC、AVC、MC到达最低点的顺序为:......................(B ) A.MC、AC、AVC B.MC、AVC、AC C.AC、MC、AVC D.AC、AVC、MC 7.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B] A.1元 B.19元 C.88元 D.20元 E.无法确定 8、若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B )A.缺乏弹性的 B.富有弹性的

C.有单位弹性的 D.无法确定 E.具有无限弹性 9、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C ) A 同质的; B 有差异的; C 既可以是同质的又可以是有差异的; D 以上都不对 10、等成本线是指( A ) A.企业在一定数额的成本预算下能够购买两种投入的各种组合 B.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出的最低开支 C.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出的最大开支 D.企业购买两种投入的最低开支 11、私人商品与公共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C ) A.前者是私人提供的,后者是政府提供的 B.前者是私人使用的,后者是使用提供的 C.前者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后者则没有 D.前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后者则没有 12、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C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后减 E.无法确定 13.假定一个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当投入要素价格为5元,该投入的边际产量为1/2时,获得了最大的利润,那么,商品的价格一定是 [B] A.2.5元 B.10元 C.1元 D.0.1元 1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 A.平均产量增加 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15.消费者对某商品的消费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则该商品是( D ) A.替代品

管理经济学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行为的唯一目标是(B) A. 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B.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 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D.追求企业持续发展 2.销售收入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为(C) A.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收入一定增加 B.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收入一定减少 C.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D.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收入一定保持不变 3.导致需求量沿商品的需求曲线变动的现象发生的情况是(D) A. 购买者的收入增加时 B.其它商品价格变化时 C. 购买者的偏好变化时 D.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 4.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需求量会(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呈现波动状态 5.短期生产函数是指(C) A.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B.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可变的 C.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有的固定不变 D.生产函数中仅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 6.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C) A.递增 B.不变 C.递减 D.线性递减 7.短期情况下,厂商倒闭点是(A) A.P=AVC B.TR=TVC C.企业总损失等于TFC D.P>MC 8.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D) A.产品价格 B.产品成本 C.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 D.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9.规模报酬递减是在( A)情况下发生的。 A.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B.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D.上述都正确 1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成为“U”形的原因与( A)有关。 A.规模收益 B.外部经济环境 C.边际收益递减 D.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11.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 C) A.同质的 B.有差异的 C.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异的 D.以上都不对 12.企业定价的一般方法,不应包括以( D)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管理经济学试卷习题及答案

一、简答: 1、何为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二者关系如何? 2、何为企业价值、如何表达,企业价值与风险有什么关系? 3、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是怎样确定的? 4、如何确定内部收益率,采用内部收益率决策的原则? 5、销售收入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边际收入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6、差别定价有哪三个先决条件,差别定价最优化的条件是什么? 二、计算: 1、某餐厅目前平均每月就餐人数为5000人次,每人次就餐平均收费为16元,目前固定成 本为20000元,平均变动成本为5元 (1)求该餐厅目前每月利润是多少? (2)如果该餐厅决定增加固定成本5000元,并使变动成本增加1元,价格增加4元,利润增加20000元,问达到预期利润目标的每月就餐人数应达到多 少,平均每天(每月按30天计算)应餐吸引多少顾客。 2、大陆公司的总变动成本函数为:TVC=50Q -102Q +3Q (Q 为产量)问: (1)边际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多少? (2)平均变动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多少? (3)在题(2)的产量上,平均变动成本和边际成本各为多少? 三、论述题1、企业定价有多少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垄断是否只有“罪恶”,请做分析说明。 3、房地产企业行为分析。 4、请结合当前形势(2010.10.1以后)分析武汉市住宅市场投资价值。 一、简答: 1.答:边际成本是最后一个产品的成本。而机会成本是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放弃的次优收入。二者没有关系。 2.答: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更准确地讲应为预期现金流量的现 值之和),企业价值π=1(1)n t t t i π=+∑ ,t π为第t 年的预期利润,i 为资金利息率,n 为企业的 预期寿命。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资金成本(利息率i )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小。反之则反。 3.答: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的标准为1X P M /1X P =2X P M /2X P =……=X n P M /n X P ,其中 1X P 为要素1X 的单价,1 X P M 为要素1X 的边际产出(价值型)。其余类推。 4.答:内部收益率是使项目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资金成本,该项目可取。否则不可取。

人因工程学总结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掩蔽效应:不同的声音传到人耳时,只能听到最强的声音,而较弱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即弱声被掩盖了。这种一个声音被其它声音的干扰而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2. 人机界面: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互相作用的“面”,所有人机交流的信息都发生在这个作用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 3. 大小编码:以相同形状而不同大小来区别控制器的功能和用途,这种形式的编码应用范围较小,通常在同一系统中只能设计大、中、小三种规格。 4. 局部照明:是指增加某一指定地点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 5. 强度效应:是指光的刺激强度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引起视感觉的特性。因此,可见光不仅可以用波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强度来表示。光的强度可用照射在某平面上的光通量,即照度来表示,其单位是勒克司 1.作业空间: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 2. 视野: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一般以角度表示。视野按眼球的工作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三类。 3. 局部照明:为满足某些部位(通常限定在很小范围,如工作台面)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照明。 4. 反应时指从刺激呈现,到人开始作出外部反应的时间间隔,也称为反应潜伏期。 5. 感觉阈值外界刺激都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感受到,这一强度下的刺激量值称为该种感觉的感觉阈值。 1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人机结合面:就是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或称“界面”)。 3、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或“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 4、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它由知觉时间(ta)和动作时间(tg)两部分构成,即 T=ta+tg 。(或反应时间是指人从机械或外界获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分析发出指令到运动器官开始执行动作所需的时间。)

管理经济学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专科《管理经济学》总共129题共270分 查看试题范围:显示已答试题仅显示答错试题仅显示 答对试题显示全部试题 一.(共129题,共270分) 1.管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是().(2分) A.亚当斯密 B.乔尔?迪安 C.保罗.萨缪尔森 D.约翰.凯恩斯 ★标准答案:B 2.已知需求和供给方程Qd=50-8P和Qs= -22+10P则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是()(2分) A.2, 18 B.2, 20 C.4, 18 D.4, 20 ★标准答案:C 3.下图是一簇无差异曲线图,图中U1,U2,U3分别代表不同 的效用水平,三者的关系是()(2分) A.U1>U2>U3 B. B.U 仁U2=U3 C.U1,U2,U3没有可比性 ★标准答案:B 4.需求的交叉弹性是衡量()。(2分) A.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B.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的反应程度 C.一种物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另一种物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动的反应程度 D.—种物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标准答案:C 5.如果需求富有弹性,则价格增加,商品销售收益如何变 化?()(2分) A.收益增加 B.收益减少 C.收益不变 D.不确定 ★标准答案:B 6.在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行业中的每个企业的经济利润()。(2 分) A.大于0 B.等于0 C.小于0 D.不确定 ★标准答案:B 7.等成本线的斜率(绝对值,横轴代表劳动)是()。 (2分) A.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比率 B.资本的边际产量与劳动的边际产量的比率 C.劳动的价格与资本的价格的比率 D.资本的价格与劳动的价格的比率 ★标准答案:C 8.需求价格弹性总是()(2分) A.正值 B.负值 C.零 D.一 ★标准答案:B 9.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会使销售收入 ()(2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或上升或下降 ★标准答案:B 10.交叉弹性为()时,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对Y产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表明这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2分)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不一定 ★标准答案:C 11.导致需求量沿商品的需求曲线变动的现象发生的情况 是()。(2分) A.购买者的收入增加时 B.其他商品价格变化时 C.购买者的偏好变化时 D.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 ★标准答案:D 12.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通过( )。(2 分) A.价格 B.非价格 C产品差异化 D.广告竞争 ★标准答案:A 13.如果企业出了一种新产品,目标是先占领市场,或者

《管理经济学》补充试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经济学》补充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在竞争市场的厂商面临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局面()。 A.厂商增加产量利润不变 B.厂商增加产量便会增加利润 C.厂商减少产量便会增加利润 D.厂商减少产量便会减少利润 2.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A.企业数量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D.企业忽略其竞争对手的反应 3.对完全竞争的企业来说,如果产品的平均变动成本高于价格,它就应当()。 A.边生产边整顿,争取扭亏为盈 B.暂时维持生产,以减少亏损 C.立即停产 D.是否需要停产视市场情况而定 4.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企业 B.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C.现实的企业 D.市场 5.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A.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钱 B.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 C.当你不必为这种行为付钱时就等于零 D.投入这种行为的全部资源的其它可能的用途 6.某垄断企业实行价格歧视,他将在两个市场上()。 A.在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 B.确定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使两个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同;

C.在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市场出售较多的产品;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左上方 8.垄断势力来源于()。 A.规模经济性 B.专利权 C.对资源的控制 D.以上都是 9.卡特尔制定价格的原则是()。 A.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卡特尔中各企业的利润最大 10.某企业在评估一项市场营销方案,其未来可能的各种状态、概率及预期收益如下表,其期望收益为()。 经济条件各 种 条 件 发 生 的 概 率 年收 益(万 元) 衰退0.1 200 正常0.6 300 繁荣0.3 600 A.300万元

人因工程学 期末考试 简答题复习题目及答案

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复习题目及答案 1. 造成人为失误的原因可分成哪大类?而降低人为失误的方法有那三大项? 2. 如何从管理控制上减少工作时骨骼肌肉之伤害? 3. 什么是反应时间?如何控制刺激信号以缩短反应时间? 4. 生活中常见的水表显示装置的形式如下图所示。试分析其是否符合显示装置 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5. 某小型零件装配在线坐姿工作的工作台为一类似于办公桌的矩形工作台,工 作台的一侧为输送待装件的输送带。工作台上有多种零件及工具沿工作台长度方 向一字摆开。试分析此工作场地布置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6. 人在操作计算机时易产生眼睛干涩、身体疲劳等现象,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为 了舒适而高效的工作,请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一些建议。 7. 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的是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述这三者的含义。 8. 人因工程学研究的目标有哪些? 9. 一般情况下,人耳对多少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较敏感? 10. 如何进行工作房间的色彩调节? 11. 眩光的危害及控制措施?12. 作业位置与视距的关系? 13. 建立人机系统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4. 开环人机系统的特征是什么?15. 什么叫系统评价?16. 人机系统设计的步骤? 17. 简述工作场所通风的重要性及换气的方法? 18. 描述你所熟悉的一个车间或办公场所的色彩环境,说明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19. 请提出如何才能克服体力劳动中单调感的方法,并举出具体的应用例子。 20. 试比较感觉与知觉。 21.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22. 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有哪些? 23.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立位操作? 24. 立位工作有哪些缺点? 25.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坐姿操作? 26. 坐姿操作有哪些缺点? 27. 简述噪声的控制方法。 28. 照明条件与作业效率有何关系?是否照度值越高﹐作业效率越高? 29. 照度与事故有何关系? 30. 简述系统的功能。 31. 功能分配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2. 信号显示有何特点? 33. 信号装置有什么作用? 34. 使用荧光屏显示信息有何优点? 35. 简述目标的视见度与呈现时间之间的关系。 36. 控制器为何要进行编码?常见的控制器编码方式有哪些? 37. 何谓控制–显示相合性? 38. 简述事故的特性。 39. 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对策是什么? 40. 何谓系统安全分析? 41. 简述系统安全分析的基本内容。 42.对人体有影响的振动因素有哪些? 43.请简述噪声控制方法 44.简述控制与显示系统的设计原则。 45.简述提高机器设备可靠性的方法。 46简述适应域与百分位的关系 47依据右图简答人机系统的运行过程 48照度和亮度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填空题(15分,每题1分) 1、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2、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程为()。 3、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只适用于以()为主的作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和环境因素等。 7、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8、意识第Ⅱ层次是正常意识的()。 9、不考虑特殊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假定工作面而设置的照明,称为()。 10、把频率与强度的对应关系所表示的图形成为()。 11、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12、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来辨别。 13、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14、狭义的人机系统是指()。 15、视觉显示装置按显示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和指针显示两大类。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2、静态作业的能量消耗不会超过氧上限,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迅速降到安静状态时的耗氧水平()。 3、色彩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色调对比为主()。 4、RMR和劳动强度指数Ⅰ主要反应体力劳动强度()。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6、综合温标WBGT能评价环境微气候条件,但有效温度是最简单和最适当的方法 ()。 7、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立体感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增加照度值与作业效率的增长相关() 8、耳塞和耳罩可以降低人耳对噪声的感觉,而有利于听清楚对方的谈话内容()。 9、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10、打开收音机开关,选择所需节目这一过程是人机对应连接()。 三、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人因工程学 2.色彩调节 3.人机系统

管理经济学复习题库及答案

你认为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企业”这种东西?是因为企业的存在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企业的规模为什么不能无限扩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就会上升。 什么是交易成本,它包括哪些成本? 完成一项市场交易的成本,它包括信息搜寻的费用、签订合约的费用和保证合同履行的费用。 某企业在未来4年的收益分别为10、12、15、16万元,第4年的残差预计为20万元。若年贴现率为8%,则请: (1)列出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 (2)若 、 、 则企业价值为多少? 解:(1)根据价值公式pv=n n r j r r )1()1(122 1 +++++++πππΛ得, 该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pv=4 32%)81(2016%)81(15%)81(12%8110++++++++ (2) ∵ ∴pv=10*0.93+12*0.86+15*0.79+36*0.74 =58.11(万元) 某人用银行贷款购买了一辆小轿车:贷款年利率为12%,约定3年还清,每月归还2000元。请问该小轿车的销售价格是多少? 销售价格= 解:∵贷款年利率为12%, ∴月利率为12%/12=1% 根据价值公式pv=n n r j r r )1()1(1221 +++++++πππΛ得, 该小轿车的销售价格=362%) 11(2000%)11(2000%112000++++++Λ = =2000*30.103 =60206(元) 举例说明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场购买商品:自身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收入、偏好) 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当价格变化1%时,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为什么需求价格弹性一般为负数 因为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方向相反。 什么是需求法则? 一般地说,不考虑其他因素,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买的人越少;价格越低,买的人越多 以下对“薄利多销”的看法正确的是:D A 薄利多销适合于所有商品; B 薄利多销适合于所有消费者; C 对同一商品任何价位都可以搞薄利多销; D 以上都不对。 74.0)08.11(4=93.008.11=86.0)08 .11(2=79.0)08.11(3=93.008.11=86.0)08.11(2=

最新0609管理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论述题(每题12分) 1. 试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推导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的关系。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 论述并推导需求价格弹性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间的比值。用E代表需求弧价格弹性,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则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E= / / Q Q Q P P P ?? = ?? · P Q 接文字(手写版) 由上式可得以下三种情况: 当|εp |>1,有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增加。 当|εp |<1时,有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减少。 当|εp |=1时,有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零,表示厂商的总收益TR达极大值点。 3. 试述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图手写版上画完图接着写文字 设平均产量最高时,可变要素投入量为OA;总产量最高时,可变要素投入量为OB。则A、B 两点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OA。在这一阶段,总产量、平均产量都呈上升趋势;边际产量先升后降,但始终高于平均产量。 第二阶段,可变要素投入数量在OA和OB之间。在这一阶段,总产量继续上升,但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下降到平均产量以下,且继续下降。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2、静态作业的能量消耗不会超过氧上限,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迅速降到安静状态时的耗氧水平()。 3、色彩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色调对比为主()。 4、RMR和劳动强度指数Ⅰ主要反应体力劳动强度()。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6、综合温标WBGT能评价环境微气候条件,但有效温度是最简单和最适当的方法 ()。 7、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立体感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增加照度值与作业效率的增长相关() 8、耳塞和耳罩可以降低人耳对噪声的感觉,而有利于听清楚对方的谈话内容()。 9、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10、打开收音机开关,选择所需节目这一过程是人机对应连接()。 二、填空题(15分,每题1分) 1、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2、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程为()。 3、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只适用于以()为主的作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和环境因素等。 7、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8、意识第Ⅱ层次是正常意识的()。 9、不考虑特殊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假定工作面而设置的照明,称为()。 10、把频率与强度的对应关系所表示的图形成为()。 11、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12、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来辨别。 13、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14、狭义的人机系统是指()。 15、视觉显示装置按显示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和指针显示两大类。 三、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人因工程学 2.色彩调节 3.人机系统 4.人为失误 5.人体测量 四、简答题(25分,每题5分) 1.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考试试题纸( 模拟卷) 课程名称 《管理经济学》 专业班级 工商09级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题分 备注: 学生不得在试题纸上答题(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 一 名词解释(3分?5=15分) 1.增量成本 2.等产量曲线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价格弹性 5.差别定价法 二 单选题(分?20=30分) 1.可用于企业决策的基础是( ) A.会计利润 B.经济利润 C.正常利润 D.最大利润 2.管理经济学是( ) A.一门研究企业一般规律的理论科学 B.一门研究企业决策实践的应用科学 C.以企业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 D.其经济分析方法和原理与经济学截然不同 3.对劣等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E 是( )。 <1 =0 <0 >0 4.交叉弹性为( )时,说明x 产品价格的变动对y 产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表明这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不一定 5. 假如某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下,产量为100万件,当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到2倍时,产量为150万件,则该企业生产是( ) A. 规模报酬递增 B. 规模报酬递减 C. 规模报酬不变 D.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6.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条件是( ) A. 1221MP MP P P = B. 2121MP MP P P = C. 211MP MP P = D. 1 2 2MP MP P = 7. 收入和偏好是( ) A. 影响供给的因素 B. 影响需求的因素 C. 在经济分析中可以忽略 D. 上述都不准确

8. 一个企业在哪种情况下应该关门?() A. A VC的最低点大于价格时 B. AC的最低点大于价格时 C. 发生亏损时 D. MC>MR 9.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 ) A.平均成本 B.固定成本 C.长期成本 D.总成本 10.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需求量会()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呈现波动状态 11.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 A. 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B. 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可变的 C. 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有的固定不变 D. 生产函数中仅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 12. 不属于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的是() A. 买者和卖者很多 B. 产品同质 C. 企业和顾客对市场信息灵通 D. 生产者出入行业受限制 13. 边际成本是指() A.总成本除以产量 B.平均成本除以产量 C.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D.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成本带来多大的变化 14.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 A.提高价格一定能够增加收益 B.降低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C.提高价格未必能增加收益,降低价格未必减少收益 D.提高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15.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定价方法。它的定价基础是() A.变动成本 B.固定成本 C.全部成本 D.增量成本 16.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 等于边际利润等于最大值 =0 等于最小值 17. 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A)平均成本上升(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总成本下降(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